日常话语中的模糊语翻译探讨

合集下载

汉英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汉英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四、总结
汉英语言的模糊性表现在词汇、语法和语用等多个层面,给翻译带来了一定 的挑战。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语义关系和语言环境,采取适当的 翻译方法,如归化、异化、折中、重组等,以准确地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原意。汉 英语言模糊性的特点、翻译方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都强调了语言模糊性在跨语 言、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只有充分把握汉英语言模糊性的特点,才能更好地 实现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一、汉英语言模糊性的表现
1、词汇层面
汉英语言中的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和交叉领域,往往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 例如,“江湖”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个含义,如指代社会上各种势力、不受约束 的生活方式等,而在英语中则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此外,一些抽象词汇在汉英 语言中往往具有相似或相近的含义,如“爱”、“美”等,但也存在一些细微的 差别,这也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3、折中翻译
折中翻译则是在归化和异化之间寻求平衡,以实现翻译的忠实性和可读性的 统一。例如,在翻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个成语时,将其翻译为“to take the mind of a mean person to understand the stomach of a noble person”就既保留了原文的意象,又实现了语义的准确性。
汉英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目录
01 一、汉英语言模糊性 的表现
02
二、汉英语言模糊性 的翻译方法
03
三、汉英语言模糊性 的实践应用04 四、总结05 参考内容
语言是人们沟通思想的工具,其精确性对于信息的准确传递至关重要。然而,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不可避免的一个属性,这一点在汉英语言中尤为突出。汉英语 言的模糊性表现在词汇、语法和语用等多个层面,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 次演示将从汉英语言模糊性的表现、翻译方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 探讨。

浅谈语言的模糊性与翻译

浅谈语言的模糊性与翻译
各种语言虽然存在着模糊性但翻译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式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语言的模糊性使译文达到动态的模糊的有机的对等而不是静态的精确的机械的对等就能如鲁迅所说的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面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
1 8 企 韭 家 天 地 ・下 旬 /2 1 1 1 00/
浅 语 言 模 糊 性 与 翻 译 谈 的
谭 艳 阳
摘 要: 语言具有模糊性 ,这种特点对我们进 行翻译造 成 了一 达, 听来令人费解 , 但却符合生 活实际。例如宋玉 在《 徒子好 登 色赋》 中用来 描写美人 的几 句话之所 以脍 炙人 口, 是与他 运 就 用语 言的模 糊性 分 不开 的 : 增 之一 分 则太 长 , 之一 分则 太 “ 减
C o s o rc mp no h o e y u o a in,a d g t mp dy old a e 1 n e p e i sw l. e

语 言的模 糊性
模糊性与精确性一样 , 都是人类 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 , 是语
言的 自然 现象 。英 国著名哲 学家 罗素说 过 : 每 一个 词语都 或 “ 多或少具有一个模糊 的语意。 语言 的“ 糊性 ” fzies , ” 模 (uz s) 这 n 个术语原是从数学 借用过来 的 , “ 它 指一些 语 言单位 没有 明确

源语 中的模糊表达或者用译语 的模糊表达来 翻译源语 中的精确 表达 。就以上提到的翻译策 略而言 , 第一类 是一种语义翻译 , 第 二类是交际翻译 , 第三类则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的有效结合 。
( ) 义翻译。 一 语
语义翻译是用译 语的模糊 表达来 翻译 源语 中的模 糊语言 。 由于英汉文化及 文字 的差异 , 此类 翻译 往往 也不是 直译 ( 然 虽 也有直译的情况 ) 而是在透彻理解 原文精 神实质 的基 础上 , , 进 行一种再创造 , 甚至句子结构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例如 :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形式,常被看作是对复杂信息链进行及时处理的挑战。

特别是汉语与英语这两种有着独特语法与文化背景的体系,它们在交流中的翻译难度更为突出。

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和翻译的框架,为我们理解这一难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本篇论文将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对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进行研究。

二、关联理论与口译背景介绍关联理论是由D. Sperber和D. Wilson提出的,强调了语境与信息期待在交际中的重要性。

在翻译中,这一理论指导我们寻找最佳关联性,即最直接和最合理的翻译选择,帮助译者更有效地在目标语与原语之间进行传递信息。

而口译过程恰恰涉及到复杂的语境转化,尤其需要灵活应对多种模糊语的表达与理解。

三、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现象及问题在汉英口译中,模糊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由于文化、语境和语言的复杂性,汉语中的许多模糊表达在英语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这给口译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还要具备灵活处理文化差异和语言多样性的能力。

四、模糊语翻译的策略研究(一)翻译的增补策略在口译过程中,针对汉语文本中大量存在而又无法找到对应表达的模糊概念时,口译员可以通过适当增加信息的翻译方法,来确保目标语言的听众能够理解原文的含义。

例如,当遇到汉语中的四字短语或习惯用语时,可以通过增补法将意义更明确地表达出来。

(二)意译策略的应用意译是针对原语言中较为抽象或具有文化特性的表达方式所采取的翻译方法。

在汉英口译中,对于一些无法直接找到对应英文表达的模糊语,口译员可以运用意译策略来传达原意。

这种策略要求译者对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三)语境的利用与解读在口译过程中,为了理解原文中的模糊语和传递原作者或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必须借助关联理论中语境的理解与运用。

译者要综合考虑社会文化背景、说话双方的知识结构和预期语境等元素来寻求最佳的关联性翻译。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模糊语的翻译问题研究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模糊语的翻译问题研究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模糊语的翻译问题研究引言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可忽视,这种差异给交际过程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模糊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翻译过程中对模糊语的处理关系到交际中信息的传递和理解,因此,研究对模糊语的翻译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模糊语的定义和分类模糊语是指一些语言表达中含有含糊、模糊、不确定、多义等特点,并且语境和语态也有很大关系,是语用学中的重要内容。

根据不同的特征,可以将模糊语分为三类:语音特征类、语义特征类和语用特征类。

语音特征类包括模糊语音、重叠说话等;语义特征类包括多义、歧义、反义、同义等;语用特征类包括褒义、贬义、讽刺等。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模糊语问题跨文化交际中的模糊语问题是因为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的,不同文化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同样的语言表达会在不同文化中产生不同的含义。

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口语表达中,同样在书面表达中也存在。

模糊语的跨文化翻译不仅需要考虑语言本身的含义,还需要考虑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三、跨文化模糊语翻译的策略跨文化模糊语翻译的策略可以从两方面考虑,即从目标语角度和源语角度。

从目标语角度来看,需要考虑语言的习惯用法和文化因素,尽可能使用目标语中特定的表达方式来传递信息,从而尽量减少语言的含糊性。

从源语角度来看,需要尽可能准确地理解和翻译源语中的语言表达,避免因语言差异而造成信息理解上的困难。

同时,翻译者还需要考虑文化背景和语言使用的场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饰。

四、实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跨文化模糊语翻译的策略,可以通过实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探讨。

比如,在中文和英文之间的翻译中,有一个常见的模糊语表达方式是“轻微的疼痛”。

在中文中,“轻微的疼痛”表示疼痛的程度较轻微,不太严重,但在英文中,“轻微的疼痛”可能会被理解为“不疼”,因为在英文中,“轻微”的含义可能不同于中文。

因此,在翻译中,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因素,同时也需要仔细理解和翻译源语言中的语言表达。

日常英语模糊语汉译时的处理方式之浅析

日常英语模糊语汉译时的处理方式之浅析

日常英语模糊语汉译时的处理方式之浅析【摘要】模糊语在日常英语中的使用非常具有普遍性,很多模糊语在汉语中无法找到与之一一对等的词语转换。

因此我们需要采用诸如意译法,转换译法等不同的翻译方法弥补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语义模糊以及由词义本身引起的语义模糊。

【关键词】模糊语;模糊性语言既有其精确性也具备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性表现在其两重性的特点上,即在本质上是明确的,在表象上是模糊的;在定性表述上是肯定的,在定量表述上是变化的;在内容上是确指的,在形式上是灵活的。

本文中谈到的语言泛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种语言,也就是说模糊性存在于任何一种语言中。

而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及语言学家都给“模糊性”下过定义或对这一概念进行过描述。

美国著名哲学家皮尔斯(Pierce C. S.)是集中注意研究模糊主题的第一位当代哲学家,他于1902 年给模糊下的定义至今仍被看作是这一概念最恰当的表述。

这个定义是:“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思考,实际上仍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出某个命题,还是归属这个命题。

这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

”(转引自伍铁平1999:136)。

国内学者对模糊性也做过精辟而深刻的阐释。

吴国华教授在《也谈模糊语言学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模糊性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

作为人类‘思维的直接现实’的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的特点,并在认知层面上深刻揭示了语言自身存在的本质特征,丰富了人类对语言实质的认识(吴国华2001:25)。

通过国内外学者给模糊性或语言模糊性所下的定义或对其进行的描述可以看出,在模糊性的问题上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正是由于这种对于语言模糊性的理解差异,我们认为,要想在模糊语言的翻译过程做到中肯客观的语言转换,必须考虑到上下文语境对于模糊语的翻译影响以及文化差异对于模糊语翻译的影响。

为了消除这些影响,我们将在本文中讨论如下几种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法,意译法,虚实转换译法以及变异法在模糊语翻译中的使用情况。

英语语言中的模糊用语

英语语言中的模糊用语

英语语言中有很多模糊用语,这些词语或表达方式通常用于传达不确定、不精确或者主观的意思。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模糊用语:
1. 大概(approximately): 这个词用于表示数量或时间的大致范围,而不是精确的数字。

2. 也许(maybe): 表示某种可能性,但并不确定。

3. 有些(somewhat): 表示程度不深,有点儿的意思。

4. 似乎(seems): 表示根据观察或感觉推测,但并不确定。

5. 大约(around/about): 用于表示数值或时间的近似值。

6. 几乎(almost/nearly): 表示非常接近,但还未达到完全的程度。

7. 相当(quite): 可以用来表示程度,但具体程度需要根据上下文理解。

8. 稍微(slightly): 表示程度轻微或数量小。

9. 往往(often/tend to): 表示一种常见的趋势或模式,但并非总是如此。

10. 某种程度上(to some extent/in some way): 表示部分或有限的程度。

11. 据说(it is said that/they say that): 表示信息来源不确定或未经证实。

12. 可能(possibly/probably): 表示某事有可能发生,但并非确定。

13. 感觉上(feels like/seems like): 表示基于个人感受或直觉的看法。

14. 大多数(most/mostly): 表示大部分,但不是全部。

这些模糊用语在日常对话和写作中都很常见,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表达不确定性、保留判断或避免过于绝对的陈述。

然而,在需要精确和明确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使用模糊用语。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翻译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特别是在汉英口译中,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表达习惯和语境差异,模糊语言的翻译常常成为口译工作的难点。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对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的策略进行研究。

二、关联理论与口译中的模糊语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过程中的理解是基于说话者的意图和听话者的认知环境之间的关联。

在汉英口译中,模糊语言因其含糊性、多义性和文化特有性,往往难以找到精确的对应表达。

因此,口译员在处理这类语言时,需要运用关联理论,理解原语的意图和语境,从而在目标语中寻找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三、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翻译策略1. 意译策略意译策略是指在不完全忠实原文形式的情况下,通过理解原文的意图,将之转换成目标语言的常用表达方式。

在翻译模糊语言时,口译员应首先理解原文的意图和语境,然后寻找目标语言中最能表达这一意图的词汇或短语。

这种策略能够较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同时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例如,在汉语中,“大概”、“左右”等词常常用来表示不确定的数值或范围。

在口译时,口译员可以将其翻译为英语中的模糊词,如“approximately”、“roughly”等,同时结合具体的上下文,传达出原文的意图。

2. 直译加解释策略直译加解释策略是指在保持原文形式的基础上,对模糊语言进行解释或补充说明,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在汉英口译中,有些模糊语言在两种语言中都有相应的表达方式,但含义可能存在微妙的差异。

此时,口译员可以采用直译加解释的策略,使译文更加准确、完整。

例如,“风度翩翩”这个汉语成语在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

口译员可以将其直译为“graceful and elegant”,然后补充解释其含义为“举止优雅、风度不凡”。

这样既能保留原成语的韵味,又能使英语听众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3. 文化转换策略文化转换策略是指通过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将源语言的模糊语言转换为目标语言中的相应文化元素。

语言的模糊性与翻译

语言的模糊性与翻译

200 6 年
概念模糊和语义模糊尚无明确的、 一致的 定义和划分。 本文 语义模糊性仅指在语 法结 构清 晰、 唯 一的 前提 下, 对同一 词

《模糊集》 � � � 以来, 涌 现了 许多涉 及模 糊性的 学科, 其 中的模 糊 旭 (1 ) 对模糊语言学研究作 了回顾 和展望, 指出 模糊语 言 语言学引人注目。模糊性是自然语言 的本质属性 之一, 是语 句法、 语用 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方面都被纳入到 模糊语言 学的 言学所 不能回 避的研 究对象, 人类 语言的 语音、 语义、 词汇、 张全、 太光云 (1 ) 提出在英汉互 译中可 采用原文 模糊译 文 � � � 研究范围。我国模糊 语言学 的研 究起步 于二 十世 纪七十 年 作方法。王秉钦 (1 ) 较详细 地探讨 了数的 语义模 糊性、 数 � � � 代末, 伍铁平教授 1 年发表 于 《外国语》 的 论文 “模糊 语言 字翻译方法和翻译原则, 认为数的语义模糊性 与翻译的关 系 语际间转换的不确定 性, 从翻 译标准 的模 糊性, 理解 过程 和 表达过程中的模 糊性 论述 了翻 译的 模糊 性。余 富斌 ( 20 0 0 ) 从虚实论角度对语言的模糊性与翻译 的关系进行 了研究, 提 出了模糊对模糊, 精确对模糊等 翻译方 法。赵彦春 ( 20 0 1 ) 通 过对 《螽斯》 三个不同译本的分析, 描述了在翻 译中模糊 处理 带来的功效, 认为语言模糊性对翻译的本质问 题具有一 定的 解释力, 对翻译的理论建 构有着 有益的 启示。万来 声 (20 0 2) 则从语音、 语调、 词义、 语法以 及跨文化交际四 个方面分 析了 语言的模糊性及 其在 翻译 中的 实际 运用。 程同 春 ( 20 0 2) 研 究了科技英语中的模糊限制语, 指出模糊限制 语普遍存 在于 科技英语中。王卫 新 ( 20 0 3 ) 研究 了翻 译中 模糊 与精 确的 关 系, 指出要 积极运用模糊 表达 来涵盖 原文 的丰 富内涵, 跨越 文化语言差异 以 尽 量减 少 原文 损 失, 求得 “精 确” 。张 志 强 (20 0 3) 则从文学 文体学 的角 度探 讨了 翻译 中的 以模 糊译 模 糊对再现原文文体特 征及保 持译 本与原 文本 有同样 审美 价 值的重要意义。徐敏慧 (20 0 3) 详细分 析了模 糊附加 词、 模糊 词语和模糊蕴含三类模糊现象, 指出只有借助 语境正确 理解 模糊语言, 才 能准确把握 和再 现源语 的模 糊蕴涵 , 完 成翻 译 的语用等效。朱桂成 ( 20 0 4) 从接 受学 角度 研究 了文 学语 义 初探” 是模 糊语言学研究的发轫之作。此后 � � � 二十年来对 语言 还未被充分揭示。 刘在良 (1 ) 指出 语言 的模 糊性 会引 起 模糊性的研究取得 了丰硕 的成 果, 从不同 角度、 在 不同层 次 上对语言模糊现象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对于 模糊语言学 与其 他学科的关系也展开了相应的研究, 近年来 又扩展到翻 译研 究领域。 “但对模糊语 言 学与 翻 译的 关 系 的研 究 还不 够 系 统, 完善, 跨学科 研究还 有望进 一步深 化。 ” 本文作 者不揣 浅 陋, 对我国学 者十多年来在模糊性与翻译方面 的研究作 了简 要的综述, 并 在多个层面上对模糊性与翻译的 关系进行 了粗 略的梳理, 希 望能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这一 话题并展 开更 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二、 模糊 性与翻译研究综述 张成柱 (1 ) 在 《中国翻译》 上发 表了 “模糊 学在文 学翻 1) 从 语言 的模 糊性 入 译中的应用” 一文, 较早地将模糊理论 运用于翻 译研究, 探讨 了文学翻译中的 模糊 问题。 穆雷 (1 耳目一新的感觉。 吴义 诚 (1 手, 用模糊数学理论对 译文的 评价 作了进 一步 的探讨, 给人 ) 从文 学翻 译模 糊性 的认 识 论和方法论两个大的方面说明了文学 翻译的模 糊性, 指 出翻 译标准也是一种 模糊 尺度。 文旭 (1 法、 省略法、 增字法等方法。刘 宓庆 (1 ) 研 究了 语义 模糊 与 ) 从 语义、 逻辑 和审

模糊语在英汉互译中的运用

模糊语在英汉互译中的运用

模糊语在英汉互译中的运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语言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

英汉互译作为跨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经常遇到一些语言中含义不清晰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即所谓的模糊语。

本文将探讨模糊语在英汉互译中的运用及其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模糊语。

模糊语,就是语言中含义不清晰,精确程度较低的表达方式。

模糊语有时候会让人感觉含义不明确,模棱两可。

然而,模糊语也有很多优点,尤其是在实际应用中。

如:既可以缩短表达时间,又可以因为其灵活性去掉很多不必要的语言陈述,等等。

而模糊语在英汉互译中的使用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指表意模糊的词语;另一种是指表达模糊,难以确定意义的语言形式。

第一种情况下,表意模糊的词语通常是因为文化差异或历史渊源不同而导致的。

比如中文中的“红色”一词既可以代表爱情,也可以代表革命、共产主义等含义,而在英文中,红色通常只代表颜色。

同样,英文中的“race”这个词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既可以代表比赛,也可以代表人种。

在进行英汉互译时,遇到这类模糊语,就要注重日常语用法,考虑文化背景与意义,确保正确定义、传递准确的信息。

第二种情况下,表达模糊,难以确定意义的语言形式则更常见。

这类语言形式包括:及物动词、连词、介词、代词、形容词等。

这些语言形式更难以应对,因为它们的意义不只受文化背景、语境等因素的影响,也取决于被使用的语境。

比如,中文中的“那个”、“这个”之类的代词在英文中,可能要依据不同情境而采取“this”、“that”、“it”和“there”等代替,而还要考虑代指对象的性质:是否人称、单复数等因素。

再比如,及物动词“have”或“take”在汉语中是以动宾结构出现的,而在英语中,动词前需要加介词。

以上两类模糊语的运用常常使得英汉互译存在误解、译文不准确或模棱两可的情形,影响了翻译信息的准确性。

因此,如何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呢?一方面,遵循中英互译契约,确保翻译的精确性。

在翻译过程中,考虑重要信息的传递,不要出现过多的文化障碍或歧义。

浅析模糊语言的翻译技巧

浅析模糊语言的翻译技巧

浅析模糊语言的翻译技巧[摘要]汉英翻译的最大遗憾莫过于面对汉语模糊美感的磨蚀而难有作为,追根溯源,这种遗憾源于汉语与英语在语言美学生成机制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英汉翻译中,译者常常遇到文化差异引起的模糊语义.本文主要分析了模糊语的功能,重点探讨了模糊语言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特征;原因;翻译方法引言模糊集合论(Fuzzy Sets )的创始人,著名的美国数学家查德说过,“模糊理论的重要性基于这一事实---人类具有的几乎所有的思维,特别是日常思维,本质上来说都是模糊的。

”语言学界认为,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体系中客观存在且难以避免的一种基本属性。

模糊性是一种交际手段,没有这个手段,语言就必然会失去其作为“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的本质属性。

目前,以自然语言模糊性为研究对象的模糊理论开始用于翻译,指导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

1 模糊表达的语用功能语言模糊性具体体现在有模糊性的语言单位,即模糊词(难以明确确定或精确确定的词)和模糊结构(由模糊词所构成的词组)上。

如英语中修饰词about, approximately, very, more or less等都属于模糊限制语;量词few, several, tens of, plenty of 没有给出明确数量;一些习语结构clean and neat condition, where necessary, as the case may be也属模糊表达。

汉语中,模糊表达用得就更加广泛了,如限制词“约”,“稍稍”;情态动词“可以”,“应该”,“必须”;表示性状的“完善”,“满意”;表示时间的“过去”,“尽早”等在语义上都具有模糊性。

模糊表达的语用功能大致分成以下几种:1.1 口语表达中填补停顿由于口语表达的随意性,人们在讲话时会一时想不起要表达的内容,或对要表达的内容不能确定。

为避免谈话中断,而使用模糊表达来填补停顿,如:I’m not sure. Oh...he was fairly young...err in his teens, I think…He’s about…about…seventeen or eighteen.(译文:我不敢肯定。

英语语言文学中的模糊语义的翻译

英语语言文学中的模糊语义的翻译

英语语言文学中的模糊语义的翻译引言模糊语义是指语言中存在的一种模糊性,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一个词或短语的意义并不十分明确或确切。

在英语语言文学中,模糊语义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它不仅给译者带来挑战,也为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本文将探讨在英语语言文学中常见的模糊语义现象,并探讨如何进行翻译。

一、模糊语义的表现形式在英语语言文学中,模糊语义可以通过词汇、句法结构和语篇等多种方式来表现。

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这就是词汇的模糊语义;有些句子在语法结构上并不清晰,导致解释上的模糊,这就是句法结构的模糊语义;有些段落或篇章在整体上让人难以理解,这就是语篇的模糊语义。

这些模糊语义的表现形式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才能处理好。

二、模糊语义的翻译策略针对英语语言文学中的模糊语义,译者可以采取一些特定的翻译策略来处理。

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理解原文的意图,找出模糊语义的原因,然后再进行翻译。

在翻译词汇的模糊语义时,译者可以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词,或者通过加注释的方式来解释原文的模糊词语。

在翻译句法结构的模糊语义时,译者可以通过调整句子结构或者增加必要的连接词来使句子更加清晰明了。

在翻译语篇的模糊语义时,译者需要从篇章的整体上进行翻译,保持原文的语境和风格,让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意思。

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以保持原文的意思和风格不变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避免模糊语义的影响,让译文更加准确和通顺。

三、模糊语义的翻译实例以下将以一些实际的英语语言文学文本为例,来分析和讨论模糊语义的翻译。

例1:原文:The room was not quite clean.译文:这个房间不是很干净。

在这个例子中,原文中的“not quite”具有模糊的含义,不是非常干净,译者在翻译时选择了“不是很”这种稍微模糊的表达方式,与原文的语调和语境相符。

结论英语语言文学中的模糊语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仔细把握上下文和语境,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以保持原文的意思和风格不变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避免模糊语义的影响,让译文更加准确和通顺。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翻译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尤其对于汉英口译而言,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表达习惯和语境差异,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

其中,模糊语的使用在汉英口译中尤为常见,其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直接影响到交流的效果。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翻译策略。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主要研究语言交际中的认知过程。

该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过程,交际者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话语与听话人的认知环境相关联,以实现交际意图。

在口译过程中,关联理论对模糊语的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译者需要通过分析原文中的模糊语,找到与目标语相关的认知环境,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三、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类型及特点汉英口译中的模糊语主要包括语义模糊、语境模糊和语用模糊三种类型。

这些模糊语在表达上具有含糊性、多义性和灵活性等特点,使得翻译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认知推理和语境分析。

在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使用往往是为了适应不同的语境和表达习惯,以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模糊语翻译策略(一)语义模糊的翻译策略对于语义模糊的翻译,译者需要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和目标语的表达习惯进行分析,找到原文与目标语之间的关联。

在保证翻译准确性的同时,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语义含糊性,以传达原文的语气和态度。

同时,可以采用解释性翻译、同义转换等策略,使目标语更好地适应目标语的语境和文化背景。

(二)语境模糊的翻译策略语境模糊的翻译需要考虑到原文的语境、文化背景和交际目的等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通过对原文语境的分析,找到与目标语相关的认知环境。

通过调整语言风格、增补背景信息等策略,使目标语更好地适应目标语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实现翻译的得体性。

(三)语用模糊的翻译策略对于语用模糊的翻译,译者需要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言外之意和隐含信息等语用因素。

通过理解原文的语用含义,找到与目标语相关的认知环境,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如直译加解释、意译等,使目标语更好地传达原文的交际意图和言外之意。

英语模糊语

英语模糊语

模糊性在生活各方面的表现
E. 在法律上,例如在一起流氓案的庭审过程中.当涉及案犯的犯罪事 实时,审判员仅以“被告人用下流的语言调戏、侮辱女青年⋯ ⋯ ”一 语概括,至于究竟是什么“语言”,怎样“调戏、侮辱”,如此等等 ,都省略了。这样的表述既无碍于审判的进行,又无伤于风化,可谓 恰当、得体。由此可见.模糊语言在法律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综 上所述.实际上这些例子都是跟模糊语义的语用功能息息相关的。所 以在今后的模糊语义研究中,我们可以结合语用学以更好地达到我们 预期的效果

6)湖北师范学院肖六亿副教授《经济学语言的精确与模糊》认为:日常语言 中的模糊语言在经济学的表达中也具有极大的魅力,也便于经济理论和经济 政策的推广、普及和运用。
模糊语研究意义
•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精确数学方法的发展和应用更 是休戚相关。用精确定义的概念和严格证明的定理描述现 实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用精确控制的实验方法和精确 的测量计算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建立严密的理论体系, 这是近代科学的特点。到了19世纪,物理、化学等自然科 学先后在不同程度上走向定量化、公式化,形成了一个被 称为“精密科学”的学科群。这一阶段是精确科学方法飞 速发展的时期。

生活中这样的语义模糊现象比比皆是,处于语义轴两个极端的绝 对精确与清晰是有限的,这决定了语义的精确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而处于语义轴的广大的中间领域是过渡的、分级的,其难以划清界 限的模糊现象则是普遍的,这决定了语义的模糊性是绝对的。如下图 所示,在hot和cold之间还存在着分级的,难以界限的warm, lukewarm和cool,这种难以界定的模糊性是绝对的。

当今世界已进入计算机时代。计算机对社会生活的各 个方面正产生日益深远的影响。科学的社会化,社会的科 学化,使人们用新的眼光看待一切,对于“模糊”,也得 刮目相看了。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研究的开题报告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研究的开题报告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研究摘要:模糊语言是指语言表达中存在模糊、不确定或暧昧的部分,这种语言表达在文学作品中尤为常见。

本文将以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处理方式,并比较不同翻译方法对于原意再现的效果。

关键词:模糊语言、文学作品、翻译、原意再现1.研究背景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重要形式,其运用语言的技巧和特色尤为突出。

其中,模糊语言作为一种运用广泛的语言形式,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被使用。

然而,模糊语言的存在也给翻译带来了巨大挑战,因为其不确定和暧昧的表达方式很难完全准确地再现原来的意思。

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已经开始研究模糊语言在翻译中的处理方式,例如加强对原著的理解、引入解释性注释、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等。

然而,目前这些关于模糊语言翻译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2.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表达方式及其所带来的翻译困难,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以实现原意的再现。

同时,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的翻译方法,探讨其对于原意再现的效果,为模糊语言翻译提供指导和借鉴。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增进对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理解,提高翻译工作者对其的处理能力,进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

3.研究内容和方法3.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文学作品的分析,探讨模糊语言的表达形式和特点,分析其所带来的翻译困难,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有效的翻译处理方法和策略,并比较它们的效果,进一步论证可行性和有效性。

3.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探寻模糊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特点;(2)调研相关文献,总结已有的模糊语言翻译处理方法,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3)自主翻译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并比较其与原意的差异;(4)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读者的反应和意见,评价不同的翻译策略,探讨其实用性和有效性。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翻译是一项复杂且重要的任务。

特别是在汉英口译中,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文化背景和语境上的差异,模糊语的翻译常常成为翻译的难点。

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翻译策略。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寻找的是最相关的信息。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在源语与目标语之间建立关联,使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意图。

这一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别是在处理模糊语的翻译时,需要寻找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最佳关联。

三、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特性汉语与英语在表达上存在差异,汉语中常使用模糊语来传达意义。

模糊语具有含糊性、多义性和文化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汉英口译中的模糊语翻译变得复杂。

在英语中,精确的表达更为常见,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将汉语的模糊语恰当地转化为英语的精确表达,是翻译的难点。

四、关联理论下的模糊语翻译策略(一)意译策略意译策略是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

在汉英口译中,对于一些含义较为抽象、文化色彩较重的模糊语,可以采用意译策略。

通过解释原文的语境、文化背景和含义,使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意图。

(二)释意策略释意策略是在保留原文含义的同时,对原文的表述方式进行解释或补充。

在汉英口译中,对于一些含义较为明确但表达方式较为特殊的模糊语,可以采用释意策略。

通过解释原文的表述方式,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三)语境推测策略语境推测策略是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推测原文的含义。

在汉英口译中,有时会出现一些难以直接翻译的模糊语,这时可以采用语境推测策略。

通过分析上下文和语境,推测原文的含义,然后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式。

五、实例分析以“茶文化”为例,汉语中的“茶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在汉英口译中,可以将“茶文化”翻译为“tea culture”,并进一步解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翻译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特别是在汉英口译中,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表达习惯和语境差异,模糊语的翻译往往成为翻译的难点和重点。

关联理论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翻译策略。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是一种认知过程,而翻译则是这一过程中跨语言、跨文化的特殊形式。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理解原文的意图,同时将这种意图以目的语的形式表达出来,使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含义。

模糊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其翻译需要考虑到语境、文化背景以及语言习惯等多方面因素。

三、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分类与特点汉英口译中的模糊语主要分为语义模糊语和语境模糊语两大类。

语义模糊语是指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同义词的差异等原因造成的语义不明确;语境模糊语则是指由于语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造成的语言含义的不确定性。

这两种模糊语在汉英口译中广泛存在,需要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进行处理。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模糊语翻译策略在关联理论指导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翻译策略主要包括直译、意译、增译和省译。

1. 直译:在保证译文可理解性的前提下,尽量保持原文的形式和结构,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对等。

这种策略适用于语义模糊语,尤其是那些在两种语言中都有相似含义的词语。

2. 意译:当直译无法准确传达原文含义时,需要采用意译的策略。

通过理解原文的意图,用目的语中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种策略适用于那些在两种语言中含义差异较大的模糊语。

3. 增译: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更加完整、准确,需要添加一些必要的词汇或信息。

这种策略适用于语境模糊语,通过增加解释性词汇,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的含义。

4. 省译:在某些情况下,原文中的某些信息在目的语中是已知的或无需强调的,可以进行省略。

这种策略可以避免冗余,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

浅析口译中模糊语言及其翻译

浅析口译中模糊语言及其翻译

di1 .9 9 ji n 17 -8 4 2 1 . 10 9 o:0 3 6 /.s . 6 17 6 .0 2 0 .4 s
浅 析 口译 中模 糊 语 言 及 其 学院 , 湖北 荆 州 4 4 2 ) 30 3

要 : 言本 来应 该尽 量明确 , 语 但模糊性也是语 言的 固有属性 。语 言中的模糊信 息是一 个普遍存在 的现 象 ,
到最佳翻译 效果。
关键词 : 糊语 言; 模 口译 ; 译 策略 翻 中 图分 类 号 : 3 59 H 1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84 2 1 ) 1 190 17 - 6 (0 2 0 - 1 - 7 0 2
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夺 夺 争 寺 ÷ 夺 夺 夺 夺 夺 寺 争 幸 牵 夺 夺 夺 争 争 夺 夺 夺 夺 幸 牵 夺 争 夺 夺 寺 争 { 孛 ÷ 牵 幸 夺 夺 . 夺 夺 孛 夺 夺 争
第1 卷 1
第1 期
漯河职 业技 术学 院学报
J u a f L o e Vo a in l c n lg l g o r lo u h c t a n o Te h o o y Col e e
Vo . 1 No 1 11 .
Jn 2 2 a . 01
21 0 2年 1月
是 交际者在 交际活动示意和释义过程 中出现 的种 种不确定的总称。语言的模糊性 必然带来翻译 的模 糊性 , 1译 在 : 7
中是 保 留还 是 去 “ 穿 它 ” 其 效 果 是 不 同 的 。本 文 浅析 了 口译 中模 糊 语 言 产 生 的 原 因及 其 一 些 翻 译 策 略 , 求 达 说 , 以

语言模糊性的表现层面及其翻译透析

语言模糊性的表现层面及其翻译透析

观存 在 , 不仅 是语 言表 达 的客 观 需要 , 更是 提 升语 言表达 层 次和 效果 的 必要 手段 。通过 对 英语 和汉
语 在语 言的 四个层 面( 即语 音 、 义 、 法 和语 用) 语 语 所体 现 出来 的模 糊 性进 行研 究 , 出 了在 英 汉互 指
译 过程 中, 译者要 敏锐 地认 识存 在 于源语 和 目的语 中的语 言模 糊 性 , 正确 理解 翻译 的模糊 性 并合理
表 现 在它 有 一 个应 用 的 有 限 区域 , 这 个 区域 的界 但 限是不 明确 的 。 美 国数学 家耶 格 尔给模 糊性 下 了一 ”
个 非 常直观 的定 义 :模糊 性就 是 一个命 题 与其 否定 “
命 题之 间缺 乏 明确 的 区别 。 体地 说 , 个 概念 离它 具 一
的一 种实 际 需要 , 而且 模糊语 言 的使 用可 以更 真实 、 生 动地 反 映 纷 繁 的客 观世 界 , 达 人类 复杂 的思 想 表 感情 。在语 言交 际 中 , 模糊 语 言不仅 不 可避免 , 且 而 往 往是 必需 的。 因此 ,必 须在 流变 中才 能真 正把 握 “ 语 言 …… 以模糊 达 到某种 语言 目的” E。 。 ]。 3
在 的现象 。它缘 于对 客观 事物本 身 的模糊 和人 们对
客 观世界 认 识 的不确 定性 。
语 言 的模糊 性 , 是语 言具 有弹性 的表 现 , 是语 更

、口目的 饫1 性 语言 P 1 工 p l模糊 J . I

言 系统 中不 可 或缺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语 言模糊 性 几 乎 就 是语 言 行 为 与生 俱 来 的现 象 , 日常语 言 交 往 在 中随 处可见 。例如 宋 玉在《 徒子 好色 赋 》 登 中用来 描 写美 人 的几 句 话 之所 以脍 炙人 口, 是 与 他运 用 语 就 言 的模 糊性 分 不 开 的 :增 之 一分 则 太 长 , 之一 分 “ 减 则太 短 。 粉则 太 白, 朱则 太赤 。说 了半 天也 不知 著 施 ”

英汉翻译中的语言模糊性现象及翻译策略

英汉翻译中的语言模糊性现象及翻译策略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英汉翻译中的语言模糊性现象及翻译策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何丽玲【摘要】英汉语言普遍存在模糊性现象,而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鉴于东西方在民族性格、思维模式及审美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模糊性在两种语言中的表现迥然不同:汉语重模糊,英语重精确。

本文通过分析中英模糊语言的异同,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翻译策略,以调和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的矛盾,使信息完整准确地传达。

【关键词】语言 模糊性 英汉互译 翻译策略一、语言模糊性的实质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属性,它使我们在日常谈话中不用处处受语言精确性的困扰而自由地表情达意,从而使我们的交流更为流利。

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扎德(L.A.Zadeh)于1965年发表了《模糊集合》一文,提出了“模糊理论 (Fuzzy Theory)”。

在此基础上,模糊语言学(Fuzzy Linguistics) 问世,为语言翻译研究开辟了新领域。

模糊语言是指“不确定的、指代模糊的语言单位”,如生与死、富与贫、年老与年轻等。

语言的模糊性从何而来?首先,语言本身就是模糊的,这是由其客观属性决定的。

语言不仅承载着基本句法和语法信息,还携带着大量的语用、社会及文化等附加信息。

其次,语言交际者受到交际环境的制约。

如交际者A想邀请交际者B去参加一个聚会,A会说“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the party tonight?”若B无法给对方肯定的答复,可能选用“模糊”表达法。

B可能会说“I’d like to,but I’m afraid that I can’t go with my homework unfinished.”由于中英民族的历史渊源、民族性格及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反映在语言模糊性上,就会呈现众多差异,各有各的特色。

二、英汉语言模糊性之异同1.英汉语言模糊性之共性。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属性,体现在语言的语音、词汇、句法及语篇等各方面。

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及其翻译

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及其翻译
技 术交 流
模糊语 言的语用分析及其翻译
文/刘志芳
摘 要 :模 糊 语 言作 为 自然 语 言 的一 种 重 要 表 现 形 式 ,也 是 语 言 自身 所 具 有 的 本 质 属性 ,在 社 会 生 活 中 的 作 用越 来 越 明 显 , 引起 了更 多 的 关 注 和 讨 论 。 其 主 要 表 现 在 语 篇 和 语 境 的应 用 中 ,也 就 是 指语 言 的 语 用 变异 , 据 此试从语 用的 角度 来分析模 糊语 言能够比较 准确地解释其 功能 。本文主要讨论 了模糊语 言的性 质 ,理解 、特 点、语 用功能及其 翻译 ,并 强调 了模糊语 言在 实际生活中的作 用。 关键词 :模 糊语 言 ;语 用 ;特 点 ;功能 ;翻译
译 理 论 及 实践 。
参考文献 :
[ 黎 千驹 . 1 1 模糊修辞学导论【 . M】 北京 : 光明 日报出版社 ,0 6 20 . [ 伍铁平 . 2 】 模糊语 言学[ . MI 上海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9 9 19 . 【 文旭 . 3 】 从语义场理论看语言的模糊性【 . J 外语学刊 ,9 5 () ] 1 9 ,1
中图分类号 :H 0 0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 -9 6 2 1 )0 4c一 l 卜 0 0 9 性 同样 都 是 自然语 言 的 客 观 属 性和基本属性 。其 中,模糊语言在人类的实际生活 中起 着非常明显的作用 ,正确地使用模糊语言,可以达到很 好的效果 ,能使语言更加 灵活、生动、富有表现力等 。 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即是指语言的模糊性 ,是指在 自然语言中 存在的某些不精确、不明显的因素。 在 实 际 的语 言 活 动 中 ,人 们 为 了加 强交 流 效 果 会 有 意 无 意地 使用 模 糊 语 言 来表 达 其 意 思 ,也就 是 目的 明 确 地选用模糊词语。模糊语言在交际实际运用 中经常被使 用 ,具 有很 强 的语 用 功能 。 二 模糊语言的特点 模糊语言作为现实生活中一种 重要的表达方式 ,主 要具 有不确定性、不精确性 、相对性等特征 ,不确定性 是 它最 明 显的特 征 。 首先 ,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是指一个概念的意义范 畴外延具有模糊性 。通 常是 由于人们对 无限复杂的客观 世界 的认 识有限 ,或者 即使对某些 事物可 以确定 ,但 由于 多方面的原因 ,故意不 明确表示。这种不确定语言 的巧妙使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其 次 ,模糊语言的不精确性是指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所 产生 的不 同意义 ,通常很 明显地表 现在那些表示事物性 质和状态的模糊词语 中,并且与不确定性 紧密相连 ,是 客观事物在语言方面的必然反映。 三 模糊 语言的语用功 能 由于模糊语言 自身的特点及其作用决定 了它在交际 中的语用价值。如果合理地使用模糊语言 ,就能使语 言 表达更灵活 ,从而取得较好的交际效果 。模糊语言可以 使语 言更加形象生动,逼真感人 ,达到余音绕梁 ,言不 尽意 ,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有时还可 以引起主体对客 观事物扑朔迷离的感觉 ,从而激发出更 多的想象 ,产生 强烈的美感 。尤其是文学语言更离不开模糊性的表达 , 模糊 言 语 随 处 可 见 。恰 当地 运 用 模 糊语 言 可 以 使 语 气 变 得委婉含蓄 、礼貌得体 。从语用的视觉来考察模糊语言 的使用,不难看出它符合 了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达 到了很好的交际效果 。例如 ,你想请别人给你帮忙 ,你 如果说 : “ 明天下午六 点以前把我的东西拿过来 。”必 然会引起强硬的意 义,造成交际上的障碍 。你完全可以 说: “ 请你有空的时候 ,顺便把我的东西给带过来。” 这样就可以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四、模糊 语言的翻 译 鉴于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不精确性 、相对性等特 点 ,对它的理解需要借 助认知与语境 ,而其使用要达到 特 别 的交 际 目的 ,因此 在 模 糊 语 言 的 翻译 过 程 中 ,要 对 它的交际意图进行分析 ,在具体的语境中提取 出其言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卷第11期2010年11月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 f Guangzhou U n i versity (Socia l Sc i ence Ed iti on)V o.l 9N o .11N ov .2010收稿日期:2010-06-30作者简介:张艳(1976-),女,湖南娄底人,广州大学讲师,从事翻译教学与研究。

日常话语中的模糊语翻译探讨张 艳,陈 姝(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摘 要:通过从词义模糊、语义模糊两方面以多例证突显构成模糊语的原因和特征,并将模糊语的翻译和/翻译适应选择论0相结合,以/翻译适应选择论0的部分概观为理论框架,探索模糊语的翻译方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补偿手段填补流失的意蕴,使目的语读者与原语读者产生相同或相近的感受。

关键词:模糊语;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方法中图分类号:H 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10)11-0080-05一、引 言人们在日常交谈中常不自觉地大量使用没有精确概念的边缘词语,即所谓的模糊语。

模糊语言的使用是一门艺术,模糊语的研究发展也在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早在1923英国著名哲学家Russell 就指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0。

[1]美国科学家L.A.Zadeh 于1965年在5信息与控制6杂志上发表5模糊集6,才把/模糊0这一概念正式带入学术领域。

[2]Joanna Channell 在她的5模糊语言6[3]中提及到如果日常交际中没有模糊语言的话,人们交流的范围就会严重地缩小。

国内的模糊语言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伍铁平教授的5模糊语言初探6[4]是国内最早运用模糊理论对语言模糊性进行研究的论文,标志着模糊语言在我国的诞生,推动了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的发展。

鉴于模糊语在日常交谈中频繁的出现,因此本文分析模糊语的构成特点及对其进行分类具一定的现实意义。

同时,笔者将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作为理论框架,探究模糊语的翻译方法。

二、模糊语的特点和分类在真实的世界里,任何事物都并不是只存在对与错之分。

L .A.Zahed 在其著作5模糊集6中明确指出,每一样事物都应该列入特定的一类型事物。

它的隶属度是根据其性质而划分的。

隶属度的功能就是衡量,例如0指的就是不属于这类型,而1表示完全符合这个类型。

模糊语言的前提是人们思维对不明确性的宽容度。

在自然语言中,许多词语都是模棱两可的,例如高矮、热冷等。

因为没有一套标准或者一条界线明确划分什么是高,什么是矮,怎样是热,怎样是冷。

[4]按照Channe ll (2000)的分类,模糊语言有两种,一是语言表达的意思本身就模糊,不能换成精确的说法。

另一种是作者有意不把所指表明。

[3]进一步来说,第一类强调了词的本身含义,即词义模糊。

词义模糊,即在句子中添加特有的词语后从而使句子意思不明确,或是该词语本来所包含的意思不确定。

模糊词类主要包括模糊附加词和模糊词两类。

模糊附加词是令句义变得模糊的惯用词汇。

在生活中,人们习惯选用模糊词语,汉语中常见:一些、一点、两三天等。

同样,英语中这样的词汇比比皆是,例如so m e,a fe w,m uch,sort o,f roughly,a little b it 等。

这些词语使句子意思在人脑中的反映只能产生个大概范围,并不能准确产生具体意象。

而模糊词在很多时候看似是精确的数字,但实际上却非如此。

/两三天0,/三三两两0,/三五成群0等都是常见例子。

精确数字表达模糊概念,通常其目的在于营造一种夸张效果。

英语中也同样有使用很多以精确数字表达模糊意思的习语,例如m illi o ns o,f t h ousands o,f a hundred,a hundred an one等。

至于第二类模糊语,即除了从模糊词类的使用,人们还能够在对话中灵活使用一些方法,如在语音、语法、语调等层面制造模糊语言的效果。

一般来说,各类事物的不同发音在言语交谈中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但是同音异义词恰恰违反了这一常规,也给语言增添了模糊性。

而人们在交际当中,随着使用的语调不同,话语的意思也会截然不同。

尤其英语系属stress-ti m ed语言,重音位置的改变就意味着单词乃至整个句子的意思改变。

语调便顺理成章成为模糊语构成因素之一。

另外词语的搭配之所以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归根到底是因为语法是灵活多变的。

如果脱离了语境和上下文的引导,那么同一个句子在符合语法的前提下能有多种解读,便引起了语义模糊。

三、翻译适应选择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然会碰到无数的选择,因为译者需要把不同的族群的读者和文化背景纳入考虑的范围。

因此,译者常根据实际,选择分别最能适应各种读者的译文。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本质即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该理论指出同自然界存在生态环境一样,翻译中也存在一个以译者为中心的生态环境,译者怎样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0就成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一个关键。

此外,翻译生态环境是原文、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因此,要求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全部和所有因素。

适应选择可以被看作是译者的本能和翻译的核心。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适应和选择。

译者的适应必须经过选择,同时所作的选择必须具有适应性。

[5](一)翻译选择论的主要概念依据胡庚申教授的观点,如果翻译的法则是宏观的指导,那么翻译的方法则是微观的操作。

翻译适应选择论里关于翻译的方法大致分为/三维0,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

其一,语言维:译者对语言维(即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往往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

[6]134其二,文化维:译语文化的接受状态往往会以不同的程度作用于翻译过程,介入译者的思维判断和语言选择。

由于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上和内容上往往存在着差异,为了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不仅需要注重源语的语言转换,还需要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并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

[6]135其三,交际维:翻译过程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顾名思义,是说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换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6]137(二)翻译适应选择论与模糊语翻译的关系通过大量研究证明,模糊语广泛出现在日常人们交谈中,无论中方还是西方人,对话中使用模糊语已经成为习惯。

正因为人们喜欢使用不确定、不明确的词语去表达概念和自己的思想,这就为翻译带来一定的难度。

在日常对话中,模糊语的基本功能如下:(1)避免了绝对化,以委婉的方式维护礼貌、道德原则;(2)表达恰当的信息或刻意保留某些信息;(3)使对话变得生动、灵活、有弹性,说话人也下意识对自己所作的观点作保护和保留。

为了保留以上这些功能以及在目的语中最大限度地体现源语模糊语的语言艺术,科学的翻译指导理论定然必不可少。

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论框架中,模糊语的翻译是译者通过适应了目的语中一切特定环境后,最大程度做出迎合翻译/环境0的方法的文字产出。

这个选择的关键在于对目的语中语言、文化、交际的转换程度。

四、模糊语的英汉互译方法在言语交际中,有一些场合人们要把事情讲得清清楚楚,不能含糊,但也有一些场合,由于主观上或客观上的原因,人们会有意无意地模糊其词。

中英两种语言中均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言,人们频繁地使用它们都有一定的用意,如何在翻译过程准确#81#第11期张艳等:日常话语中的模糊语翻译探讨地把握和再现原语的模糊蕴含是正确翻译原文的关键。

总的来说,译者应首先依靠语境理解模糊蕴涵,然后准确地将原文作者意图再现给读者,并借助翻译策略获得最佳语境效果。

而要把出现在英语里的和汉语里的模糊语语境效果转译得宜,需要参考一定的翻译方法,灵活处理,务求能使模糊语在原语的语用功能在目的语语境中同样显现出来,或以其他形式表达相似效果。

(一)直译直译,顾名思义就是能从目的语中找到对应的词语填补,原文中的模糊语直接能翻译成译文里的模糊语。

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语言维的要求,翻译过程中语言之间的转换包括了结构、句型和语义上的对应。

假如在目的语中能找到相同或类似的词语、句型,直译便是最佳的选择。

假如文中出现了添加的模糊词,尤其是表示数量对等或者相似的附加词,一般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

(1)It is as l o ng as that bench.它大约有那张椅子那么长。

(2)这个俱乐部大约有1000个会员。

There are1,000or so m e m bers i n this club.笔者通过比较和分析,发现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存在着大量的模糊定量词和模糊含义的频度副词,这对翻译来说,是一大有利因素,因此直译是不二之选。

(3)The cakes are on the tab le,you cantake one or t w o if you like.桌子上面有蛋糕,你喜欢的话就拿一两块吃吧。

(4)H e ca m e to v isit m e occasionally.他经常来看望我。

(二)虚实转换法虚实转换法意思就是在翻译之前,必须理解好原文里模糊语的实际语用功能,根据情况而定,选择是把意思模糊的内容翻译成准确、具体,或反之。

正如文化维中提及到,译者必须注意到不同的意象在双语环境中的不同或者特定的含义和意蕴。

例如在中国我们有/铁饭碗0一说,通常指在政府机关单位工作,但在翻译中,绝对不能简单译为/iron bo w l0,因为在西方中,人们提及到/iron bo w l"的时候并不能同时产生和中国人一样的感受。

因此,我们应该选择把/铁饭碗0这个模糊语译成更为直观的/w or k for the gover nm ent0。

1.以模糊译精确数字是在这一环节中不得不提的重要一环。

在沟通中我们不难发现,英语国家的人喜欢用精确的数字表达模糊意思,因此,翻译前必须了解某些精确数字在源语暗含表示个大概范围的意思,通常意表夸张。

如果直译会引起误解,因而应选择将其模糊化。

例如(1)The concert attracts a thousand and onepeople to co m e.误:那场音乐会吸引了一千零一个人去看。

正:那场音乐会吸引了无数人去看。

(2)The w ife has co mp lained for seventy t w oti m es.误:妻子已经抱怨过七十二遍了。

正:妻子已经抱怨过无数遍了。

(3)I would beat forty of t h e m.误:我一个人可以打败他们四十人。

正:我一个人可以打败他们很多人。

上面所列的3例中出现的精确数字其实都不是表达精确意思,通常这些数字都只是为了表现数目之庞大、次数之频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