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真人,得大道——《庄子·大宗师》(节选)赏析
庄子大宗师解读 庄子大宗师原文及译文
庄子大宗师解读庄子大宗师原文及译文《庄子》是一部道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的庄周及其门徒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被尊称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
《庄子》与《老子》、《周易》合称为“三玄”。
大宗师:《大宗师》篇,主旨在于写真人悟道的境界。
“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师”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
谁够得上称作这样的老师呢?那就是“道”。
庄子认为自然和人是浑一的,人的生死变化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而他主张清心寂神,离形去智,忘却生死,顺应自然。
这就叫做“道”。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虽然,有患。
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2)。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3)?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4),不谟士(5),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6)。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7),其出不欣,其入不距。
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受而喜之,忘而复之。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8),是之谓真人。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9)。
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10)。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
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同,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若孤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馀、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交而不朋(11),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12);邴邴乎其似喜也(13),崔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14),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
作业浅析庄子,大宗师
浅析《庄子·大宗师》《大宗师》是《庄子》的本体论,文章既讲“道”,又讲如何修“道”、得“道”。
庄子认为“道”是天地之师,万物之宗,因此将“道”命名为大宗师。
“道”是有生命的,万物是有生命的,人也是有生命的,人得道就便可以遨游于天地,与天地为一体。
一、《大宗师》的思想“真人与真知”的思想何谓真人。
古时候的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为真人,“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为真人,“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为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为真人,“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为真人。
而首先有真知才能成为真人,只有真人才能知道真知,又只有“真人”才能体会“道”。
怀疑主义的认识论认识事物、自然,达到最高的境界才叫做“真知”。
而人们认识的对象总是变幻不定的,这就是人们的认识的结果不一定是正确的。
庄子认为认识的主体人是具有局限性的,认识的客体对象又是具有变易性、表达它的语言往往是难以准确无误的,因此我们的认识活动只能获得相对性的意见,而非终极性的真相。
庄子的宇宙观和无神论庄子宇宙观的内容很少,在本章中提到“夫道,有情有信,旡为旡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是无神论者。
庄子的“天”即是自然,“道”是自然的法则,而非人格化的“天”和“神”。
庄子的生死观“以少为善以老为善,以始为善以终为善”。
庄子看淡生死,认为生死天命,死生一体,我们应欣然地接受这种固然的变化、形体的存在与消失,不拼命趋赴生,也不竭力靠拢死,顺其自然,安然处之。
庄子的爱情观如若把“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仅看作一种爱情观。
在庄子看来,如果人生是在相濡以沫的困境中乏味地渡过,两个人还不如将过去的生活全部忘记,自由自在地在水里游荡,即使彼此不再认识。
就这一点上看来,庄子的爱情观既是玄虚的又是现实的。
《庄子休鼓盆成大道》赏析
《庄子休鼓盆成大道》赏析《庄子休鼓盆成大道》赏析本文为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卷。
庄周梦蝶:周末时,有一高贤,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邑人,曾仕周为漆园吏。
他投了一个老师,是道教之祖,姓李,名耳,字伯阳。
伯阳生而白发,人都呼为老子。
庄生曾经白日做梦,梦见自己变成蝴蝶,飞翔在园林花草之间。
醒来后,还觉得臂膊如两翅飞动。
以后不时有此梦。
庄生将此梦告诉老师。
老师晓得三生来历,说庄生原是混沌初分时一个白蝴蝶。
白蝴蝶采百花之精,夺日月之秀,得了气候,长生不死,翅如车轮,后游于瑶池,偷采蟠桃花蕊,被王母娘娘位下守花的青鸾啄死。
其神不散,托生于世,做了庄周。
因他根器不凡,道心坚固,师事老子,学清净无为之教。
今日被老子点破了前生,如梦初醒。
自觉两腋风生,有蝴蝶之意。
把世情荣枯得丧,看做行云流水,一丝不挂。
老子知他心下大悟,把《道德》五千字的秘决,倾囊而授。
庄生嘿嘿诵习修炼,遂能分身隐形,出神变化。
从此弃了漆园吏的前程,辞别老子,周游访道。
(庄周梦蝶悟道。
)娶妻田氏:他虽宗清净之教,却不绝夫妇之伦,娶过三任妻子。
第一任病死了,第二任犯错误被休了。
第三任,姓田,庄生游于齐国,田家重其人品,以女妻之。
那田氏比先前二妻,更有姿色。
肌肤若冰雪,绰约似神仙。
庄生不是好色之徒,却也十分相敬,真个如鱼似水。
楚威王闻庄生之贤,遣使持黄金百镒,文锦千端,安车驷马,聘为上相。
庄生叹道:“做祭品的牛身被文绣,口食刍菽,见耕牛力作辛苦,自夸其荣。
及其迎入太庙,刀俎在前,想当耕牛也不能了。
”拒绝了,带着妻子回到宋国,隐于曹州之南华山。
(庄周娶过三任妻子。
第一任病死了,第二任犯错误被休了。
第三任田氏比先前二妻,更有姿色。
)执扇扇坟:一日,庄生出游山下,见荒冢累累,叹道:“'老少俱无辨,贤愚同所归。
’人归冢中,冢中岂能复为人乎?”嗟叹了一会儿。
再行几步,忽见一新坟,封土未干。
一年少妇人,浑身缟素,坐于此冢之傍,手拿素扇,向冢连扇不已,庄生怪而问之:“娘子,冢中所葬何人?为何举扇扇土?”那妇人并不起身,运扇如故,口中莺啼燕语,说出几句话来:“冢中是我老公,不幸身亡,埋葬于此。
大宗师—《庄子》原文、译文及赏析
大宗师—《庄子》原文、译文及赏析题解:“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师”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
谁够得上称作这样的老师呢?那就是“道”。
庄子认为自然和人是浑一的,人的生死变化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而他主张清心寂神,离形去智,忘却生死,顺应自然。
这就叫做“道”。
全文可以分为九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是之谓真人”,虚拟一理想中的“真人”,“真人”能做到“天”、“人”不分,因而“真人”能做到“无人”、“无我”。
“真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的形象化。
第二部分至“而比于列星”,从描写“真人”逐步转为述说“道”,只有“真人”才能体察“道”,而“道”是“无为无形”而又永存的,因而体察“道”就必须“无人”、“无我”。
这两段是全文论述的主体。
第三部分至“参寥闻之疑始”,讨论体察“道”的方法和进程。
第四部分至“蘧然觉”,说明人的死生存亡实为一体,无法逃避,因而应“安时而处顺”。
第五部分至“天之小人也”,进一步讨论人的死和生,指出死和生都是“气”的变化,是自然的现象,因而应“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只有这样精神才会超脱物外。
第六部分至“乃入于寥天一”,说明人的躯体有了变化而人的精神却不会死,安于自然、忘却死亡,便进入“道”的境界而与自然合成一体。
第七部分至“此所游已”,批判儒家的仁义和是非观念,指出儒家的观念是对人的精神摧残。
第八部分至“丘也请从而后也”,论述“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是进入“道”的境界的方法。
余下为第九部分,说明一切都由“命”所安排,即非人为之力所安排。
原文1: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虽然,有患。
夫知有所待而后当①,其所待者特未定也②。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③,不雄成④,不谟士⑤。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⑥。
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⑦,入火不热。
《庄子·大宗师》赏析
《庄子·大宗师》赏析作者:孙琦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1期《大宗师》是庄子内七篇中的一篇。
“宗”即“万物之宗”的“宗”,有宗主、本源之意。
而“师”则可以理解为效法之意。
“宗”实际上相当于庄子所提出的“道”,而要去效法的也正是这个道。
虽然庄子的《大宗师》不及《逍遥游》浪漫飞扬、汪洋恣肆,却也论及了庄子对人生、对“道”的看法。
一、关于“真人”与“大道自然”庄子的心中始终怀念那个完美的古代社会,所以庄子是尚古的,也只有在那样的时代才能出现真正悟道的“真人”。
在《大宗师》中,庄子用排比的句式描述了他理想中的“真人”的形象(也有人认为这几段描写真人的排比句为后人所添,并非出自庄子之笔)。
那么庄子眼中的“真人”究竟是一番怎样的气象风度呢?庄子认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所谓“不逆寡”,即不对毫无征兆的事情妄下推断。
而且,古代的真人虚怀若谷,从不妄自尊大。
“不谟士”更能体现出、真人的出世形象。
他们不会因为诸事顺利就自鸣得意,更不会因为错过机会而沮丧不已。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胸怀与气度,才能将自己化入自然之中、大道之中,达到道体合一的境界。
因此我们看到的真人便具备了“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的能力。
可以说庄子心中的真人,应该是能够冲破世俗欲望的束缚,达到精神完全自由境地之人。
世俗中人之所以无法实现精神的自由与超脱。
是因为他们无法摆脱世俗欲望的侵扰,正所谓“欲望难填”。
而真人却能够放下这一切,“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看似无知无觉、无欲无求,这却正是真人超乎常人的地方。
古代的真人,面对生死,更是表现出了达观的态度。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其出不新,其入不距。
”不因生命的降临而喜悦,同样也不会面对生命的消逝而感到恐惧。
他们就像是世间的风一样无拘无束,飘然而来,翩然而去。
他们“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人应该是顺应大道与自然的,而不是对之施加外力或是企图改变什么。
庄子《大宗师》——庄子难得一见的就道论道,什么是真人?真人的标准是什么?
庄子《大宗师》——庄子难得一见的就道论道,什么是真人?真人的标准是什么?作者:杨本枢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在民间得到了人们的广泛传颂,一时间,声名鹊起。
不仅是宋国人人皆知有个叫庄周的“对人为何会存在于世上,以何种方式存在于世上”进行了透彻、深刻的剖析,即便是在其他各诸侯国都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陶醉于庄周乘大鹏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壮志,痴迷于庄周“天籁、地籁、人籁”的声情并茂的倾诉,叹服于庄周秋毫之末为大,泰山为小的洒脱胸怀。
啰嗦这么多,只有一句话,庄子成了名人啦!庄子的思想也得到广泛传播啦!回到家里以后,庄子潜心研究老子的道学思想,把《道德经》读了一遍又一遍,对于某些词句还抄写下来然后加以详细地解读。
一天傍晚,吃过晚饭后,庄子照例拿起《道德经》认真研读起来,读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的时候,庄子对蔺且说道:“老子对于道的体会非常深刻,他使用推演的方法,推论出在宇宙世界之前还有个不明物体,正是这个不明物体孕育出天地万物,这个不明物体始终遵循秉持本质,周而复始的原则。
老子不知道使用什么样的词语称呼这个不明物体最为合适,就独创性地发明了一个词语——道。
”蔺且问道:“老子使用道来阐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老子算得上至人吗?”庄子回答:“最高境界的智慧是既懂得天道运行规律,也懂得人道发展变化。
最理想的认知就是:明了什么是天然的,并用其所知挖掘自己所不知的东西,终其天年却不会中途夭折。
”“但是,这样的智慧和认知还存在缺陷,缺陷在哪里呢?智慧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条件或对象才能够表现出来,而条件和对象具有不确定性。
我怎么知道天道中不包括人道的内容呢?我又怎么知道人道中不包括天道的东西呢?无法明确辨别天和人就是现有认知的缺陷。
”庄子摇摇头,说道。
庄子沉思地看着窗外朦胧的夜色,说道:“真人与真知的问题是哲学问题。
从《庄子·大宗师》看庄子道的精神
从《庄子·大宗师》看庄子“道”的艺术精神“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以重言的方式通过孔丘的表述传达了自己毕生的追求和理想。
所谓“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而庄子是如何追求这种确实存在但却又无法以客观事物表现出来的“道”呢?而庄子所追求的“道”究竟又是什么呢?首先,先来解决庄子是以何种方式来追求“道”的这个问题,即“道”在庄子思想中的外显形式。
在《大宗师》一篇中,“真人”的精神境界或许就可以说是“道”的形象化。
那么,“真人”在《大宗师》中又是怎样的形象呢?“是知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这或许是需要满足的第一点吧。
何谓“知登假于道者”?即是智慧能够通达大道境界的人,这样的人,能做到“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错过了时机不后悔,赶上了机遇不得意。
在如今看来,这类似佛家大智若愚的大智慧。
而“知能登假于道”在道家学说中,或许有着更加纯粹的知觉活动的意味。
在颜回与孔子的对话中,仲尼闻颜回“忘仁义”,“忘礼乐”,最后达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坐忘”境界,称赞“果其贤乎”,是拥有大智慧的贤人。
在这里,“堕肢体”、“离形”,我们可以理解为摆脱人物质的生理的欲望,无欲而无求,便能从心的奴役中解放物质的自我;而“黜聪明”“去知”不是单纯的指代“无知”,而是指不让心对物质做知识的活动,即不让“无涯”的知识对物质做理性的判断,从而达到心不受是非判断之扰,达到心的追求的解放。
此两点同时摆脱,剩下的便只是虚而待物的纯知觉活动,而纯粹的知觉活动又与专注于“以知觉为自身满足”的“美的关照”同出本源。
即可以说“知能登假于道”可理解为知觉的纯粹性,即“美的关照”(关照:引用徐复观先生《中国艺术精神》中所说,即是对物不做分析的了解,而只做出直观的活动)。
第二点,总结来说就是“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这是对于人物质欲望的离弃的再一次强调。
如果说第一点“知能登假于道者”是强调到达知觉的纯粹性,那么,这第二点是更加强调从物质欲望中解放,而庄子所说的“离形”的弃欲,并不是从根本上否定欲望,而是不让欲望得到人知识的推波助澜,溢出其性分之外。
浅谈《庄子·大宗师》中的真人形象
浅谈《庄子·大宗师》中的真人形象⊙赵真朋 [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 南京 210023]摘 要:在《庄子》的内七篇中,真人的形象始终是耐人寻味且又充满神秘的。
《庄子》内篇作者为庄子本人这一说尚存在争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在于,内篇各篇之间的创作手法与风格有时存在巨大差异,其中便包含了关于真人形象的差异。
本文着眼《大宗师》中的真人,试图探讨其独特性。
关键词:真人 差异 修道《庄子·大宗师》作为《庄子》内七篇之一,与《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篇目存在着很多相通与相异之处。
按陈鼓应先生的说法,《大宗师》的主要内容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生死如一的人生观,安化的人生态度,相忘的生活境界。
a庄子将这些特质集中体现在一类人身上,例如《大宗师》第四章中的子祀、子与、子犁、子来,第五章中的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等,这类人“以天地之德为师”,达到了“虚静,恬淡,寂寞,无为”b的境界,成了《大宗师》中的真人形象的代表。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一章中,不仅有关于真人形象与境界的描述,更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坐忘。
本文从《大宗师》开篇就提出的真人形象出发,通过分析真人的体道过程和修道方式,试图探究《大宗师》中真人形象的独特性和局限性。
一、“天之君子”——《大宗师》中的真人的形象在第一章中,真人的形象就出现了,我们看不到关于他外在容貌的描写;与之相反,真人的行为举止、内心境界却用大篇幅刻画出来,洋洋洒洒,大量抽象的、比喻式的语言令人难以揣测其境界,使得真人的形象更加充满神秘感和距离感: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是知之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真人的形象是不居功的、内敛退守的,他不违反少数人,不以自己的成功自豪,更不计谋任何事务。
但后三句,也就是“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则将真人的境界形容得玄之又玄。
庄子素解《大宗师》
庄子素解《大宗师》第六章大宗师1.真人真知【原文】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解释】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大宗师开篇讲知天知人,这是真知的。
什么是天呢?天就是天然的大道,大道为万物的宗旨,可以以大道为师。
天之所为是什么呢?天有什么秘密呢?天地万物,无非是大道的变现。
大道赋予人自性本心,自性之中包含万有。
本心自性为人的真正主宰,为一身的君主。
人为一个小宇宙,如果能够知人,知人的自性本心,就能够知天了。
天人本来是合一的,如果能够知人就能够知天,如果知天就能够知人。
这样就是知到了极点的。
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
前面也讲了,知天的所为,变现了天地万物,赋予了人自性本心。
人为万物之灵,主要靠自性本心的之灵。
知晓大道在于人身上,在于自性本心,秉承天性而有生,伤害自性而死。
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
真人已经知天,就可以知人的日常所思所想了。
真人知世人所知晓的东西,无非是见闻觉知,无非是名利。
世人所不知的是自性本心,是由于迷惑而不知的。
世人正是由于不知自性本心,不知真正的主宰,所以就以自己所知的来养身。
世人眼里只有物欲,追求物欲来养这个形骸,而不知去养真正的主人。
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举世都昏迷于物欲之中而不自知,自性本心被伤害,不能保全天性终其天年。
如果能够侥幸不中道夭折已经算不错了的,更别提保全自性了。
人一辈子下来,所知所闻不可以说不盛的,可是却缺乏真知的。
虽然有患。
虽然可以以所知来养所不知,但是还是有忧患的。
因为如果不知道侍奉的君主是哪个,不知道养生真正的主人,也许就会养错了的,也许会认贼作父了的。
夫知有所待而后当。
如果待到有真知了才能够恰当,可是怎么知道那个就是真知呢?世人向来有妄念妄知,自以为已经知晓,不知而以为知。
《大宗师-庄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大宗师-庄子》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大宗师-庄子》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庄子内篇大宗师》(2)何谓真人
《庄子内篇大宗师》(2)何谓真人《大宗师》的开场白,以真知为引子,引出了“真人”的概念。
也有人说,《大宗师》其实是前面五篇的总结篇,这当然不是没有道理,但在我看来,其实从《逍遥游》到《德充符》这五篇,也都是为了铺垫这个“真人”的概念,所以《大宗师》既是总结,也是图穷匕见,最终引出了庄子所认为的道家成就的终极目标——真人。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儒,入火不热。
是知之能登假于道也若此。
庄子一开始用了这三个“不”字开头的定语来定义“真人”。
所谓“不逆寡”,简单的说就是在已有的很少的情况下,也不会强求增多(由“寡”变为“众”,就是“逆寡”)。
换句话说,多与少对于真人来说,他并不在乎,也不会去刻意贪求,顺其自然。
所谓“命裡有时终须有,命裡无时莫强求”,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不雄成”,对于自己成就了什麽,取得了多大的成绩,也不会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可以高人一等。
“谟士”就是善用谋略的人,所以“不谟士”,就是说不专注于使用谋略去行事。
谭子的《化书》的《仁化》篇有云:“好行惠者恩不广,务奇特者功不大,善博奕者智不远,文绮丽者名不久。
是以君子惟道是贵,惟德自守,所以能万世不朽。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看上去这三“不”不难理解,但能做到者几何?所以庄子就说能做到的话,即使行事的结果并不如人意,也没什麽可后悔的;即使行事的结果很符合预期,也没什麽可以自得的。
有这样的境界,在高处也不会恐慌,入水火而不侵,有如神功附体。
能得道成仙,跟这个三“不”也是同样的道理。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接著再来从真人生理的角度来阐述。
真人在睡觉的时候不会做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深度睡眠”。
因此可以推断,真人需要睡觉的时间应该也非常短,因为他一睡觉,就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睡眠质量就好,睡眠时间当然就可以短些。
庄子大宗师原文及译文
庄子大宗师原文及译文《庄子·大宗师》的部分原文和译文如下:原文: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虽然,有患。
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译文:知道自然的作为,并且知道人的作为,这就达到了认识的最高水平了。
认识自然规律的作为,是出于自然;认识人为的事情,是以自己有限的认识去认识那无限的认识,直到自然死亡而不中途夭折,这算是认识的最高境界了。
尽管如此,还是有所忧患。
认识总有所待而后才能确定,所待的根据却是不稳定的。
怎么知道我所说的自然的作为不是出于人为呢?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人为的事情又不是出于自然呢?有了“真人”然后才有真知。
什么是真人呢?古时候的真人,不违逆寡少的现象,不自恃成功,不谋求琐事。
像这样的人,错过了时机而不后悔,赶上了机遇而不自得。
像这样的人,登上高处不颤栗,进入水中不会沾湿,进入火中不觉灼热。
这是因为他们心灵的智慧已经超出于形骸之外而与“道”合一了。
古时候的真人,他睡觉时不做梦,他醒来时不忧愁,他吃东西时不求甘美,他的呼吸深沉而有韵律。
真人的呼吸凭借的是他的脚跟,而一般人的呼吸则依靠喉咙。
被屈辱所束缚的人,他说话的声音就像哇地一声哭出来一样。
欲望太多的人,他的天机就浅陋。
请注意,由于《庄子·大宗师》篇幅较长,这里只展示了部分原文和译文。
如果想要阅读或研究整篇原文和更详细的译文,建议查阅相关的古籍或专业的哲学文献。
《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段解
《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段解《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段解原文: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
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遯。
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恒物之大情也。
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
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简解:此“夫藏舟于壑”段,阐说死生、为道修身意义及其理。
与上段一样,喻比巧妙,形象生动,寓意甚深,往往非常人所可理解。
舟、山比道,壑、泽喻身,为良好的保护环境。
言人再有诸多的保护措施,道物的耗损,生命的夭折,随时都会发生,那是你根本不能预料、也无能抗拒的,即“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遁,丢失。
夜半有力者,比为无能抗拒的外界力量,夜半喻言懵懵懂懂之中遭遇盗窃。
负之而走,连壑、泽一起全部被带走,如同夭折、生命中断。
藏小大有宜,藏小于大,小为道,大为形质之体。
有宜,十分妥善、保险。
“藏天下于天下”,前天下比人身及其道物,后天下比为天下万物。
人身亦谓天下,因为人身与万物无异,其基本构造都是由形质与非形质道物共同组成,所以人身这个天下除了形质外也包括非形质道物。
人身这个天下如何藏于天下万物之中?此藏于天下万物,非是与天下万物混同一起,而是天下万物里处处都有它的存在。
这就是经过为道得道而成真人的功能,因为真人的道物都停留在先天状态,所以与天下万物熔融为一,那时万物即我,我即万物,也可以说宇宙即我,我即宇宙,此故谓藏天下于天下。
恒物,长久不灭之物,指不再发生变化的先天大道;大情,大即道,先天大道的本质性情、能力。
犯,触犯,有不经意而触摸到、得到义。
生而为人之形,很不容易,已算是十分幸运,故喜之。
然而若是得了人形之后,又能使其形万化无穷,不能尽其极,那时岂不更喜了吗?此是指人能修身得道。
所以说“其为乐可胜计也”,可谓人生最高境界。
能至于万化其形者,非得道真人不能。
《庄子》内篇卷6大宗师诗解4至道有情无为无形情通古今非始非终
《庄子》内篇卷6大宗师诗解4至道有情无为无形情通古今非始非终题文诗:至道至义,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非受,可得非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豨韦得之,以挈天地;伏羲得之,以袭气母;北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星,骑箕尾而,比于列星.至道真情,真情恒常,通达古今,宇内一情,非始非终,能始能终,终而复始,如环无端,无形无象.【原文】夫道,有情有信(24),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25),可得而不可见(26);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27),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28),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29),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狶韦氏得之(30),以挈天地(31);伏戏氏得之(32),以袭气母(33);维斗得之(34),终古不忒(35);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36),以袭昆仑;冯夷得之(37),以游大川;肩吾得之(38),以处大山;黄帝得之(39),以登云天;颛顼得之(40),以处玄宫;禺强得之(41),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42),坐乎少广。
莫知其始,莫知其终。
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43);傅说得之(44),以相武丁,奄有天下(45),乘东维(46),骑箕尾(47),而比于列星。
【译文】“道”是真实而又确凿可信的,然而它又是无为和无形的;“道”可以感知却不可以口授,可以领悟却不可以面见;“道”自身就是本、就是根,还未出现天地的远古时代“道”就已经存在;它引出鬼帝,产生天地;它在太极之上却并不算高,它在六极之下不算深,它先于天地存在还不算久,它长于上古还不算老。
《庄子.大宗师》全文及译文
一、简介“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师”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
谁够得上称作这样的老师呢?那就是“道”。
庄子认为自然和人是浑一的,人的生死变化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而他主张清心寂神,离形去智,忘却生死,顺应自然。
这就叫做“道”。
庄子的哲学并不过多专注世俗琐事,在他看来,数十载的人生,无论苦痛、欢欣,在他眼中仅仅是“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清人刘凤苞曾说:“《大宗师》一篇,是庄子勘破生死关头。
”“生”为人间事,或许人力可以知之、善养之;“死”却是宇宙事,并非我们可以探求而得知的。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他是尽心关注人间的人,到了生与死的边界便驻步不前,只教人“知天命”,亦即知人之所限。
承认不可知的死亡存在,再来把热血灌注于我们有力量改造的现实人生,提倡仁义。
这是儒家入世的原则,也是儒家虽万难而不易其心的精神支柱。
而庄子不喜谈仁义,他认为真正得道者,应懂得“死生存亡之一体”,懂得“天人合一”。
《大宗师》中有一条成语极为著名:相濡以沫。
现在多用以赞赏患难至交;但庄子却不以为然,说与其等到成为涸泽之鱼,不如平时自由自在地各自生活,逍遥快活,两两相忘。
并且,他还由此引申至“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简单地看,这是让我们忘记善恶之别乃至取消万物的界限,但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更深刻的含义:如果过多地称誉尧这样的明君,显出他的可贵,就等于反衬出现实世界是如何被黑暗笼罩着——才需要由“尧”来治理,来改善。
《威尼斯商人》中有句台词:“月亮明亮的时候,我们就瞧不见那烛光。
”确实,如果人类仍处在浑沌蒙昧的伊甸园,快乐和善只是理所应当,根本无须任何拯救命运的方舟。
一切痛苦是从我们能够分别善恶开始的,是从我们明白世上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不可以,有些话可以说,而有些不可以开始的。
潘多拉的魔盒弄得天地间混杂不堪,却偏偏只留下“希望”,把它紧锁在盒底。
所以,长大后每个人都明白了一个词:无可奈何!我们会为最简单的善良而感动,那是因为善良已经离我们愈来愈远了;会为最纯朴的诗意而惊叹,那是因为诗意已经在渐行渐无声了。
品读《庄子》之《大宗师》
品读《庄子》之《大宗师》《大宗师》,看题目的第一反应还以为是介绍某个文学流派的集大成者或者最起码也是一代武林宗师的吧,不好意思,都不是。
简单解释就是“以道为师”,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宗,故为大宗,以此大宗为师即为“大宗师”。
为什么要以道为师呢?如何以道为师呢?这就是本文庄子想要告诉我们的。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了解哪些是天道自然所形成的,同时还了解哪些是人为造作所产生的,才能称之为全面了解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就是认识事物的水平才算达到了最高。
一枝青竹从竹笋破土,到郁郁葱葱,这是天地所育,自然养成的。
但是如果人为的把它砍伐下来,打磨成的手杖,则是人为造作而成。
如果再由此练成绝世武学打狗棍法,赋予文化传承底蕴,成为丐帮帮主信物,那就差不多达到这枝青竹的最高境界了,也就成为了人为造作之极品了。
此处的“知”不应该仅限了知道,还应该了解事物的本质,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方可称之为“至”矣。
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了解哪些是天道自然所形成的人,这是懂得了天地生养万物的道理。
了解哪些是人为造作产物的人,则是以其智慧获取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探索其智慧尚不了解的领域,不断的扩大知识面,延展了解的领域。
坚持不懈终其一生不半途而废者,方才是求知者中的佼佼者。
这几句话有点绕。
天之所为者感觉就是自然科学领域知识的探索,虽然至今还有大量的科学家在不断探索,但是古人对于它的认识在一定程度是有很长时间的停滞的,明清时期距离先秦时期差不多有两千年了,但是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好像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
甚至反而连百家争鸣的气象也遗失殆尽了。
“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通讯基本靠吼,娱乐基本靠手”的局面可以说近两千年变化不大。
(就我的感觉,真正进步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前几千年如蜗牛,封建束缚太残酷了)而人之所为者则是现代科技领域的发展,感觉是在说科技日新月异,只有不断的学习,吸取新鲜的知识,才能勉强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这才是一个有追求的科学工作者的自我修养。
庄子·内篇·大宗师06
庄子·内篇·大宗师06“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师”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
这样的老师,就是“道”。
全文可以分为九个层次。
第一,“真人”。
“真人”是“无人”、“无我”的。
“真人”是“天”、“人”不分的。
“真人”就是“道”的人格化。
第二,只有真人才能体察“道”,而“道”是“无为无形”的,是永存的。
要体察“道”,就必须“无人”、“无我”。
第三,体察“道”的方法和进程。
第四,死生存亡为一体,应“安时而处顺”。
第五,死和生都是“气”的变化,因而应“相忘以生,无所终穷”。
第六,“天一”,安于自然、忘却死亡,便进入天然一体之“道”的境界。
第七,仁义是精神之黥,是非为人性之劓。
意而子回心转意,欲归大道。
第八,“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孔子也学颜回,习练入“道”的方法。
第九,一切都由“命”所安排,而非人为。
《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0601天者,天然也。
知天之所为,与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然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智之所知,养其智之所不知。
终其天年,而不中途夭折,是智之盛也。
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始恰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安知吾所谓之天为天,而非人?安知吾所谓之人是人,而非天?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谋事。
若然者,过而不悔,当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是知之能登,达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wù)死。
其出不欣,其入不拒。
翛(xiāo)然自由而往,翛然自在而来而已。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受而喜之,亡而复之。
是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
是谓真人。
若然者,其心专,其容寂,其额宽。
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莫知其极。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人国而不失人心。
庄子大宗师解析
庄子大宗师解析庄子(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字周,号大宗师,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被尊为道家思想的最高代表之一。
他的思想以《庄子》为代表,对后世影响深远。
庄子的思想体系以自然界为基础,强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以下是对庄子大宗师的一些解析。
首先,庄子的思想强调主观体验和内心的自由。
他认为,人应该解脱尘世的琐碎思绪,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他提出了“舍我其谁,摒弃万物而自得”的思想,强调个体主体的重要性。
庄子认为,个人的愿望和欲望应该与自然界相一致,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宁,而不是被外界的物质所束缚。
这种主观体验和内心自由的追求,对后世的哲学家和文化思想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次,庄子的思想强调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
他以自然界中的动物为例,表达了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他提倡人们放下功名利禄的压力和追求,返璞归真地生活,与自然界中的万物和谐相处。
他认为,人应当像大自然中的鱼游于水、鸟翔于天一样自由自在,不被世俗的束缚所困扰。
这种自由自在的态度,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和人生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庄子的思想倡导虚无主义。
他提出了“大知闲闲,小知忙忙”的观点,强调人们应该放下较为琐碎的事务,专注于宇宙间的大道和真理。
他认为,人们的知识和智慧虽然能让他们在世俗的事务中游刃有余,但对于人生最本质的东西却无能为力。
他认为,穷其一生追求世俗知识的人,并未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和智慧。
相比之下,对于人生最深刻的东西,庄子主张的是一种“无为而治”,即通过悠然释然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矛盾和困境。
这种虚无主义的思想对后世的思想家、哲学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庄子的大宗师思想注重观念的转变。
庄子认为,现实世界是充满相对和矛盾的,而人们的行为和判断也往往受到思维的限制。
他提倡人们转变观念,从相对中看到绝对,从矛盾中看到和谐。
他用“大知”来指称一种超越感性认识的智慧,强调通过感悟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以在世俗的事务中得到真正的自由和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其 一也 一 , 不一 也一 。 一 ・ 立 乎 北 极 ; 王 母 得 之 , 乎 少 其 其 西 坐
莫 莫 彭 与天 为徒 ,其 不 一与 人为 徒 , 天 : 广 , 知其 始 , 知其 终 ; 祖得 与人 不相 胜 也 . 是之 谓 真人 。 之, 上及 有虞 , 下及 五 伯 ; 说得 傅
光、 夷、 齐、 伯 叔 箕子 、 胥余 、 他 、 纪 申徒 狄 , 役 是
人 之役 , 适人 之适 , 而不 自适 其适 者也 。 古之 真 人 , 状 义 而不 朋 , 不 足 而不 承 ; 其 若 与 乎 其觚 而不 坚 也 , 乎 其 虚 而不 华 也 : 邴 张 邴
一 生友1 ̄半 之2..删 07下 1 8
厉 乎 其 似 世 乎 。警乎 其 未 可 制 也 ; 乎 其 似 好 闭 也 , 乎 忘 其 连 愧
-
之先 而 不为 高 , 六极 之下 而不 在
为 深 。 天 地 生 而 不 为 久 , 于 先 长
闻之 玄 冥 , 冥 闻之参 寥 , 寥 玄 参 闻之疑 始 。” 节选 白《 庄子 ・ 大宗 师 》
忘其所始 , 不求 其 所 终 ; 而 喜 之 , 而 复 之 。 受 忘
是 之谓 不 以心捐 道 , 以人 助天 , 之谓 真人 。 不 是
若 然 者 , 心 志 , 容 寂 , 颡颓 ; 然似 秋 , 其 其 其 凄 暖
然 似春 , 怒 通 四时 , 喜 与物 有宜 而莫 知其 极 。故
圈 圈 日 囫 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
《 宗师》是 庄 子 内七篇 的 大 第六篇 , 宗”有 “ “ 万物 之本 ” 之
意 . 师 ” 以理 解 为 “ 法 ” 学 “ 可 效 “ 习” “ 宗师 ”就是 效 法 学 习万 .大
物 之 本 . 庄 子 那 里 万 物 之 本 就 在
于世也 : 以知 为 时 者 。 得 已 于 不
以 言也 。 以刑 为 体 . 以礼为 翼 , 知 : 上 古而不 为 老 。猗 韦 氏得 之 , 以
为时, 以德 为循 。 以刑 为体者 , 绰 : 挈 天地 ; 伏戏 氏得 之 , 以袭气 母 ;
乎 其 杀 也 ; 礼 为 翼 者 。 以 行 : 维 斗得 之 , 古不 忒 ; 以 所 终 日月得 之 ,
乎其 似 喜乎 ,崔 乎其 不得 已乎 ,
自本 自根 , 有 天 地 , 未 自古 以固
闻之 瞻 明 , 明 闻之 聂 许 , 许 瞻 聂
闻 之 需 役 , 役 闻 之 于 讴 , 讴 需 于
漓 乎进 我 色也 .与乎 止 我德 也 , : 存 ; 鬼 神帝 , 神 生天 生地 ; 太极 在
圣 人 之 用 兵 也 , 国而 不 失 人 心 ; 泽 施 乎 万 亡 利
世, 不为爱 人 。故 乐通 物 , 圣人也 ; 亲 , 仁 非 有 非 也 ; 天 , 贤 也 ; 害 不通 , 时 非 利 非君 子 也 ; 行名 失
己 , 士也 ; 身不 真 , 非 亡 非役 人也 。若狐不 偕 、 务
一
终 古不 息 ; 坏得 之 , 勘 以袭 昆仑 ;
事也 ; 以德 为 循 者 , 其 与 有 足 : 冯 夷得 之 , 言 以游 大 J ; l 肩吾 得 之 , I
者 至于 丘也 . 而人 真 以为勤 行 者 : 以处大 山 ; 黄帝 得 之 , 以登 云天 ;
也 。故其 好之 也 一 , 弗好 之也 : 颛 顼得 之 , 其 以处 玄 宫 ; 禺强 得 之 ,
逆 寡 , 雄 成 , 谟 士 ” 也就 是 不 不 ,
维, 骑箕 尾 , 比于列 星 。 而
一
情 也 。彼 特 以天 为父 , 身 南伯 子葵 问 乎 女 偶 日 : 子 “ 之年 长矣 , 而色若 孺 子 。 也 ?” 何
愈 乎 己 , 身 犹 死 之 , 况 其 真 : 日 :吾 闻道矣 。”南伯 子 葵 日 : 而 而 “
不 拒 绝 寡 少 , 炫耀 成就 , 不 不从
乎 ? 泉涸 , 相 与 处 于 陆 , 啕 : “ 可得 学邪 ? 曰 : 恶 ! 可 ! 鱼 相 道 ” “ 恶 子
不梦 , 其觉 无 忧 , 食 不甘 , 息 深深 。真 人 之 其 其
息 以踵 , 人 之 息 以喉 。 屈服 者 , 嗌 言若 哇 。 众 其
其耆 欲深 者 , 天机浅 。 其
古 之 真 人 , 知 说 生 , 知 恶 死 ; 出 不 不 不 其
诉, 其人 不距 ; 然 而往 , 然而 来 而 已矣 。不 俪 俯
做真人 , 得大道
— —
庄子・ 大宗师 ( 》 节选) 赏析
◎ 刘 昭 菊
稻 田 园圆
大 宗 师
篇 并 的 世 代 ◎ 庄 子
知 主
.
霪
者 , 其 知之 所知 以养 其 知 之 所 不 知 , 其 天 以 终
年 而不 中道 天者- 知之 盛也 。虽然 , 患 。夫 , 是 有 知有所 待 而 后 当 , 所待 者 特未 定 也 。庸 讵 知 其 吾 所谓 天之 非人 乎 ?所 谓人 之非 天乎 ?且有 真 人 而后 有真 知 。何 谓真 人 ?古 之 真人 , 不逆 寡 , 不雄 成 , 谟 士 。若然 者 , 而弗 悔 , 不 过 当而 不 自 得也 。若 然者 , 高不 栗 , 登 入水 不 濡 , 人火 不热 , 是知 之 能登 假 于道 者 也若 此 。古之 真 人 , 寝 其
是 “ ” 所 以大 宗师就 是要 学 习 道 ,
“ ” . 道 。
以 奄 乘 死生 , 也 ; 有 夜旦 之 常 , : 之 , 相 武 丁 , 有 天 下 , 东 命 其 天也 。人 之有所 不 得 与 , 物之 皆
在 《 宗师》 , 子 首先 从 大 中 庄
三 个 角度描 述 了他理 想 中的 “ 真 人” 象 , 形 他认 为 “ 古之 真人 ,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