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二轮参考】2013版学海导航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总复习第13课时 人口区位因素

合集下载

2013届十三校第二次联考地理试卷最新版 2解读

2013届十三校第二次联考地理试卷最新版 2解读

2013届十三校第二次联考地理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60分)(一)地月系位置如图,读图,回答1~2题。

1.依据图上地月系位置,有关月球的叙述有可能的是()A.子夜时分月球升出地平线B.日期为朔望月的农历初七C.月球西半球明亮,为下弦月D.仰望天空,月球位于太阳的东侧2.图上时刻,在海滨观看日出的人们过后将遇到现象()A.海水将涨潮,且涨至最高潮位B.海水将退潮,且退至最低潮位C.海水将涨潮,且涨至最小潮位D.海水将退潮,且退至最高潮位(二)下图中,ABC为昏线,AD、BE为纬线的一部分,BD、CE为经线的一部分,读图完成3~4题。

3.若A与B的时差与B与C的时差之比为1:2时,则E点的日出时间比D点()A.早1 2小时B.早8小时C.晚1 2小时D.晚8小时4.若BD与CE的长度之和为一年中的最小值,则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A.华北平原小麦返青B.天山牧民迁往高海拔地区的草甸牧场C.长江三峡大坝的水位不断升高D.欧洲的圣诞树销售火爆(三)下图是是我国西南地区高原与地貌的形成发展简史,读图回答5~6题。

5.从4张图片表示的变化过程可以确定,西南地区高原的形成发育过程中()A.由内力作用为主导因素B.由外力作用为主导因素C.内外力共同作用D.后期以内力作用为主6.在图④中,钟乳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四)下图为某大洋东岸大陆等高线地形图:左图为丙区域的放大图,其中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地层界线。

回答7~8题。

7.正确反映左上图沿EF 线所作地层剖面示意图,以及相关叙述是 ( )⑤ 向斜构造 ⑥ 背斜构造 ⑦ 山岭地貌 ⑧ 山谷地貌A .④⑥⑧B . ①⑤⑦C .②⑥⑦D .③⑤⑧8.若丙地区终年受西风控制,则关于甲、乙两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甲河东北岸冲刷严重 B .与乙河相比,甲河径流的季节变化更小 C .甲河的水能一定比乙河更丰富 D .与甲河相比,乙河的航运条件更好 (五)2012年6月24日,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我国蛟龙号进行了第四次下潜,蛟龙号首次突破了7000米水深,并且在7020米的最大深度成功坐底,这也创造了世界同类潜水下潜的记录。

高中地理二轮复习课件:高考倒计时第13天

高中地理二轮复习课件:高考倒计时第13天

区,丰富洁净的地下水是酿酒的重要水源 ③地形平坦开
阔,土壤肥沃,盛产高粱 ④科技水平高,高科技人才众
多,酿酒工艺先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9题,图中太原盆地西北部和东南部地区为地壳上升所形 成的地貌单元,盆地所在区域相对下降,为两个断层之间的陷落 带,应为地堑。选D。第10题,地貌类型判别要结合地表起伏形态 和成因进行。杏花村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应为流水堆积地貌。三 角洲一般位于河流入湖或入海处,而杏花村不具备这一条件。选 A。第11题,河水易受人类活动影响,因此酿制汾酒的水源并不是 河水;从图中可以看出,杏花村位于断层地区,有丰富洁净的地 下水,地下水是酿酒的重要水源;杏花村位于河流出山口,形成 冲积扇地貌,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所产高粱是酿酒的主要 原料;杏花村酿酒业久负盛名,是当地独特的生产工艺和优越的 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结果,与高科技没有直接关系。选B。 答案:9.D 10.A 11.B
系上看


背斜
向上拱 起
岩层中心老、 两翼新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 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

向斜
向下弯 曲
岩层中心新、 两翼老
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 而成山岭

地垒
两条断层之间相对上升,两边相对下降,形成块 状山地,如庐山、泰山

地堑
两条断层之间相对下降,两边相对上升的凹陷地 带,如东非大裂谷
(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②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③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在断层地带建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 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④地下隧道的开凿应避开向斜部位,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

2013届高考地理第二轮总复习专题导练课件6.ppt

2013届高考地理第二轮总复习专题导练课件6.ppt
聚焦点一: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水循环示意图
水循环反映水体间的相互关系,按照发生空间可
以分为三类,一是海陆间循环(最重要),二是海上内 循环(水量最大),三是陆地循环(数量很少)
(1)水循环有四个基本环节,即蒸发、水汽输送、降水、
径流输送。
(2)人类活动主要对径流输送施加影响,如修建水库调节
径流的季节分配,跨流域调水调节径流的空间分布。
的地方向水温低的地方流,则A为暖流,B处海水由水
高,气流上升,多暴雨;“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太 平洋东部则温度降低,气流下沉,降水稀少。
思路点拨:
第 (1) 题和第 (2) 题,主要考查洋流的分布及其
影响,只要弄清图示位置,就可以顺利完成。
第(3)题,需要具备对“拉尼娜”现象的认识才能
完成。“拉尼娜”现象是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自然 现象。 “ 拉尼娜 ” 现象出现时,太平洋西部水温比常
A.纽芬兰渔场
C.秘鲁渔场
B.北海道渔场
D.北海渔场
(3)当“拉尼娜”发生时,往往会出现的现象是( D ) A.热带太平洋东部暴雨频繁 B.南美太平洋沿岸鱼类大量死亡
C.东南亚地区持续干旱
D.亚洲东部沿海台风次数增加
点睛:
“拉尼娜”现象是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自然
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太平洋东部温度升
年高,气流上升,会形成强大的低压区,因此台风
频繁。太平洋东部水温比常年偏低,气流正常,降
水更少。用排除法即可获得答案D正确。
规律技巧总结:寒、暖流及洋流流向的判断:
(1)等温线判断法:由于洋
流比流经的海区水温高或低,
这样就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海洋表面等温线
发生弯曲,因此根据等温线 的弯曲可以判断洋流的流向。如上右图。等温线的凸 向,即是洋流的流向。图中箭头代表的是洋流的流向, 它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是一致的。A处海水由水温高

2020版学海导航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总复习(新课标) 参考答案—能力训练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学海导航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总复习(新课标) 参考答案—能力训练 Word版含解析

学海导航·高中新课标总复习(其次轮)·地理参考答案力气训练专题一第1课时1.C 2.D第1题,图中不同时期的湖岸线可看成是等高线,且湖泊面积越大,对应的“等高线”海拔越高。

靠近P点一侧的“等高线”密集,表明坡度较陡;中间经过湖底的“等高线”很稀疏,表明坡度很缓;靠近Q点一侧的“等高线”相对较稀疏,坡度相对较缓。

Q点四周有河流注入,说明Q点位于河谷四周,海拔较P点略低;故C选项正确。

第2题,由不同时期的湖岸线疏密特点可知20世纪50~80年月变迁最快。

3.C 4.B第3题,结合经纬度、河流、国界等可推断24℃等温线经过的是内蒙古高原,结合“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推断图示时间为7月。

第4题,甲区域气温高于16℃,比周边地区高,说明其海拔较四周低,为盆地地形。

5.D 6.C第5题,由目测其中一个山峰的距离约2千米框定②、③两地;再结合“左侧有一个山峰”确定该组同学位于②地。

第6题,图示区域为我国东南沿海,降水受夏季风影响大。

乙地为东南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甲地为西北坡,是夏季风的背风坡;故乙地降水量多于甲地,A选项错误。

泥石流形成的地形条件是山谷,而乙位于山脊处,B选项错误。

图中河流发源于600~700米,图示区域内河流的海拔最低点是100~200米,其落差为400~600米,C选项正确。

我国东南沿海为季风气候,而常绿硬叶林对应地中海气候,D选项错误。

7.D8.A9.D第7题,图示区域中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与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东南方向)大体垂直;且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与夏季风的势力呈正相关;故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

第8题,在120°经线四周明显弯曲的是-24℃和-28℃两条等温线,而且凸向低纬,说明该处气温较东、西两侧低。

且两条等温线明显弯曲的区域正处于大兴安岭,故其影响因素为地形。

第9题,图示区域以内蒙古高原东部为主,温带草原广布,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再结合“数百万头奶牛”可推断原料丰富是该地吸引乳品加工企业前来投资建厂的主要因素。

2013-2014学年度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地理学科(答案)

2013-2014学年度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地理学科(答案)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地理学科(答案)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右图是海洋与陆地气温年较差随纬度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L1的叙述,正确的是()A.为大陆气温年较差随纬度变化线B.为海洋气温年较差随纬度变化线C.最大值出现在60°N附近,是因为受低气压控制D.最小值出现在O°,是因为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大2.L2在南半球中纬度的气温年较差,小于北半球同纬度,原因是南半球中纬度区域()A.受极地东风影响大B.受陆地影响小C.受太阳辐射影响大D.受海洋影响小假设某海域的等温线分布如右图所示,回答3~4题。

3.关于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此图表示冬季的北半球B.此图表示夏季的北半球C.此图表示冬季的南半球D.此图表示夏季的南半球4.当该图的等温线向相反方向凸出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洛杉矶进入寒冷干燥季节B.罗马炎热少雨C.潘帕斯草原一片荒凉景色D.我国北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右图中的外圆圈表示30°纬线圈,O为圆心,∠AOD=75°,读图回答5-6题。

5.若劣弧AD表示夜弧,则D点的日落时刻(当地地方时)是A.21时30分B.20时30分C.19时00分D.18时30分6.若劣弧AD表示2011年3月1日的范围,其余为2011年2月28日,则北京时间为A.2月28日13点B.2月29日13点C.3月1日1点D.2月28日1点读“某海域海陆轮廓图”,回答7-8题。

7.某某船在M处海域遭遇海盗,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判断,理论上往什么方向航行能更快脱离险境()A.东B.西C.西北D.东南8.图中N地以东海域有较丰富的渔业资源,对其原因的描述最不可能的是()①有较广阔的浅海大陆架②有寒.暖流交汇,带来大量营养盐类③入海河流多,带来的泥沙多④有冷海水上泛,把底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读我国某地区略图(图一)和某山地东、西坡地质剖面图(图二),该山地年降水量为200毫米,回答9-11题。

全国版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2轮)地理课件专题5第13课时 河流与自然地理环境

全国版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2轮)地理课件专题5第13课时 河流与自然地理环境

⑥河流与城市的关系:提供水资源,提供便
利的航运条件(水运与港口),农业基础好,地貌
条件好,地形平坦; ⑦河流与人口分布的关系:河流沿岸和三角 洲地区往往成为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⑧河流与旅游业的关系:河流是一种水景,
是一种重要的自然景观,如:尼罗河风光、桂林
山水、三峡、多瑙河风光、三江并流地区等。
(1)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洪水过程线是( AC ) A.① B.② C.③ D.④
(2)防治城市内涝的措施有( BD ) A.兴建污水处理厂 B.疏浚河道
C.加强道路建设
D.完善排水系统
解析: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图中找出
自然状态下洪水过程线②。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 较自然状态形成得早,洪水位高,是①。修建水库 后的洪水较②形成得迟,洪水位低,为③,故第(1) 题选择AC。
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
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
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 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 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
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
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 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 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近长安,德宗 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
受中上游水资源利用不当影响,下游常出现断流现
象,又有不利于航运的隐患;黄河中游落差大,水 流湍急不利于航运。
答:孟津以东河段属黄河下游,河道开阔,水
流平稳,运粮船航行顺畅。但洪水期水流湍急,大
旱时河道浅窄,大船难行,甚至停运。孟津以西至 潼关河段属黄河中游,落差大,水流湍急,河道狭 窄,多险滩,运粮船航行困难。

2013届高考地理考点知识专项复习教案2

2013届高考地理考点知识专项复习教案2

人口学案2考点提示: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3、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人口容量;知识点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知识点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知识点6:人口分布(1)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2)世界的人口分布规律:(3)世界人口稠密区:世界人口稀少区:(4)中国的人口分布规律:知识点7: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和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婚姻家庭状况等。

其中,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政治文化因素:、、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及历史因素等。

知识点8: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人口容量是指。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保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3)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性和性。

(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5)按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估测,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约为亿,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亿。

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表,回答第1~4题。

1、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缺少的国家是()A加拿大 B美国 C埃及 D印度2、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2以上的国家是A、美国B、荷兰C、孟加拉国D、加拿大3、对比表中中国、印度两国的统计数字A、印度的人口压力较中国为大B、中国的人口压力较印度为大C、中国的人口压力与印度相同D、中、印两国的人口压力都较小4、就国土面积而言,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有A日本、埃及 B中国、印度C美国、加拿大 D孟加拉国、美国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4、该国人口变化趋热的一个突出特征是A.年轻劳动力过剩B.老龄化趋势显著C.自然增长率上升D.人口出生率5、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6、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亚洲某国,最可能是A.中国B.日本C.印度D.泰国7.图5是环渤海经济圈四城市不同年份人口比重变化图。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地理(湘教版)13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地理(湘教版)13

一、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1.矿物 (1)概念:由_地__质__作_用__形成的、一般为结晶态的___天_然____化合物或单
质。 (2)特点:具有相对固定的_化__学__成_分__和确定的_晶__体_结__构__,在一定的物
理化学条件下保持稳定,是组成岩石的_基__本_单__元__。 (3)存在形式:绝大多数矿物以___固_态____形式存在。
1.该地貌景观的物质组成是( ) A.砂砾岩 B.石灰岩 C.石英岩 D.花岗岩
答案:A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貌景观地层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属于沉积岩, 石英岩属于变质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排除C、D;图中岩石有颗粒度较大的 砾石夹杂在砂岩当中,属于砂砾岩,石灰岩没有粗大的砾石,A正确,B错误。 故选A。
二、岩石转化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1.岩石转化 组成岩石圈的岩石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同类型的 岩石之间可以_相__互__转_化__。
岩浆
变质
沉积
2.岩石圈物质循环 (1)概念: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和其下的__软__流__层__之间 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称为岩石圈物质循环。 (2)能量来源:地球内部___放_射__性__物_质___的衰变产生的热能。
出”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
3.明确箭头含义 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如图中的④。 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都属于外力作用,如图中的⑥为固结成岩。 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如图中的①和⑤。 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如图中的②、③ 和⑦。 4.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转化关系,反映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学海导航】2013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综合检测卷2新人教版

【学海导航】2013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综合检测卷2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新课标二轮复习能力训练综合检测卷2时量: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2·深圳市2月调研)下图表示不同地点6月22日的日落时刻与日照时数(阳光实际照射地面时数)之间的关系。

读图回答1~2题。

 1.位于南半球的是( D )A.甲 B.乙C.丙 D.丁 2.甲地日照时数少于乙地的主要原因是( D )A.纬度因素 B.昼夜长短C.海陆位置 D.天气状况第1题,6月22日,北半球日落时间晚于地方时18时,南半球则早于18时,赤道上恰好是18时。

因此图中丁地位于南半球。

第2题,甲比乙日落晚,白昼更长,但日照时数却较乙短,应该是甲地出现了降水、多云等天气,即与天气状况有关。

(2012·绍兴市2月质检)东北某黑土丘陵区南北坡坡度小于东西坡,各坡向降水差异很小。

读图完成3~4题。

 3.两个年份该区域各坡向侵蚀沟密度( D )A.西南坡大于东南坡 B.西北坡大于东北坡C.南坡大于东坡 D.东南坡大于西北坡 4.侵蚀沟密度南坡大于北坡的自然原因是( A )A.南坡为阳坡,积雪融化快,流水作用强B.北坡为阴坡,昼夜温差大,冻融作用强C.北坡为冬季风迎风坡,降水侵蚀力大D.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风力侵蚀力大第3题,认真读图逐项比较即可。

第4题,沟谷侵蚀密度与流水侵蚀作用相关。

各坡向降水相当,因此只能从东北地区降水中的积雪融化速度方面分析侵蚀差异。

春季,南坡因处于阳坡,积雪融化速度快,融雪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故南坡沟谷密度大。

(2012·惠州市二模)读我国部分地区(城市)雪线高程预测图,回答5~6题。

 5.从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D )A.纬度越低,雪线越低B.纬度越高,雪线越低C.纬度越低,雪线越高D.随着纬度升高,雪线总体呈降低趋势 6.敦煌、喀什、格尔木、拉萨与同纬度城市相比,雪线异常偏高,原因是这些地区(D )A.海拔高,气温低 B.海拔低,气温高C.气候湿润,降水偏多 D.气候干旱,降水偏少第5题,读图可知纬度越高,温度越低,雪线总体呈下降趋势。

学海导航201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人教版广东专用:地球与地图精选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精选教学PPT 人教课标

学海导航201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人教版广东专用:地球与地图精选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精选教学PPT 人教课标

5.有关甲、乙、丙三个省级行政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甲、乙、丙分别位于我国的东、中、西部经济地带 B.甲、乙、丙分别位于我国的西、中、东部经济地带 C.三个省级行政区中,经济最发达的是甲 D.三个省级行政区中,经济最发达的是乙
6.就乙省区而言,三大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 C )
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②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③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④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1)同一条等值线上,要素值处处相等。 (2)等值距全图一致,即任意两条相邻等值线之间 的数值差等于零或等于一个等值距。 (3)等值线向高值凸出处为低值区,向低值凸出处 为高值区。 (4)等值线稀疏区体现该要素的变化在该区域的变 化较小,等值线密集区体现该要素的变化在该区域的 变化较大。 (5)两条等值线之间,若出现局部闭合等值线,表 示该要素不在正常范围内,等值线闭合区内数值特征 一般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下图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 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 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 答:等雪期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表明沿 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侧地区。即东西部气 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 的时间较短。因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 部地势较高(为山地)(东西高,中间低)。
(2011·福州一中高三质检)下图是某地附近两区域 等值线分布图(比例尺相同),读图,完成1~2题。
1.乙图中A点海拔范围(H)和B地温度范围(T)是(A ) A.1200米<H<1500米 3℃<T<4.8℃ B.1000米<H<1300米 3℃<T<4.8℃ C.1500米<H<1800米 6℃<T<7.8℃ D.1200米<H<1500米 6℃<T<7.8℃

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第13章中国地理课件湘教版可编辑

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第13章中国地理课件湘教版可编辑

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第13章中国地理课件湘教版第十三章中国地理第十三章中国地理第35讲中国自然地理第36讲中国人文地理第37讲中国区域地理考纲概览1.我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土构成。

2.地形地势的特征,主要山脉和地形区;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内外流区域及主要河流,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治理及长江的开发,主要湖泊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自然资源的分类,我国的资源状况,我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特征、分布与利用状况。

3.我国的政区划分;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我国的人口政策;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区。

4.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我国工业分布特点及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及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地区分布。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考纲概览5.北方、南方、青藏、西北地理单元的划分依据和界线、范围及主要特点;地理区域间差异及影响因素。

6.北京、香港和澳门、台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珠江三角洲、海南岛、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环渤海地区等不同尺度区域的位置、范围,区域自然特征,区域发展条件优势与不足与措施,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区域内的主要自然灾害、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考向定位1.以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温线分布图等形式切入,考查我国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地形及自然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重大地理事件、气象灾害等为背景材料考查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特征;通过对局部区域气温、降水的分布特点、影响因素分析,拓展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结合重大水利工程考查中国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流域开发治理以及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结合“石油价格的波动”“稀土出口”“煤炭进口”等问题分析资源的分布、存在问题、利用状况及对策。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考向定位2.以行政区划轮廓形状为载体信息,考查中国区域地理综合知识;结合中国目前人口现状考查中国人口增长的特点、人口分布、人口问题及人口政策;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查中国农作物分布的地区差异及成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经济特区、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建设,考查工业发展区位、面临的问题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兰渝铁路停建、“生态旅游”发展等热点考查交通运输的特点、我国主要铁路线和港口城市的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第(1)题,图中数据显示1990年至2010年间该 地农村劳动力各年龄段人口迁移率均呈上升趋势,且 以20~29岁年龄段为最多,15~19岁年龄段次之。第 (2)题,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主要因素是地区间 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故收入、交通、通信均对我国 劳动力迁移影响大。
答案: (1)D
人口学家常常把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结合 起来进行分析,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是人口年龄结构金 字塔图,此种图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见上面的示意 图和实例图。
类型
扩张型(年轻 型) 静止型(成年 型) 收缩型(老年 型)
形状
特征
成因
未来人口 增长趋势
少年儿童比重 人口出生率和 下宽上窄,呈 迅速增长,不 大,老年人口 自然增长率都 金字塔形 断扩张 比重小 比较高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 年龄结构金字塔最接近下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与第五次人口普查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有进一步
加重的趋势,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措施是( A.计划生育 B.鼓励生育 C.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
D.吸纳海外移民
【解析】第(1)题,把四幅图中0~4岁、5~9岁、10~ 14岁(即人口金字塔最底层的三“层”)所占比重依次 相加,可知丁图最接近22.89%;D选项正确。第(2)题, 针对人口老龄化加重,合理的解决措施是建立完善的 养老保障体系,确保老有所养。
2.我国人口迁移的变化及意义
3.人口迁移方向及对环境的影响 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 要方向是由农村迁往城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 的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由西部内地迁往东部沿海,由 经济较落后地区迁往较发达地区。
影响
迁出 地 迁入 地
有利
不利
加强与外界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 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 人才或劳动力外流 口压力大的农村,可缓解人地矛盾, 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对边疆地区,有利于开发自然资源, 可能产生生态环境 改变落后经济状况;对城市地区,提 问题,给城市环境 供大量劳动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带来压力
(2)C
【技巧点拨】人口迁移易混特例总结 1.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因自身经济条件较好,其 迁移主要是选择良好的生活环境;发展中国家的老年 人因自身经济条件较差,其迁移主要是去投靠子女。 2.青壮年的迁移主要是为了寻求更高的经济收入, 但如果迁移人口以20岁左右的青年为主体,则是为了 接受更高的教育。
【变式训练3】下图为2009年我国和美国人口迁移 年龄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第(2)题,③为“低—低—低”模式(现代型),④为 “高—低—高”模式(过渡型)。 答案: (1)B
(2)B
聚焦点三
人口迁移分析思路
1.人口迁移的判定标准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表现,与人口流动不 同的是,人口流动是暂时或短期内改变其居住地。因 而判定人口迁移时一般具备三个条件,具体分析如下 所示:
各年龄组人口 像清真寺的顶 出生率和死亡 稳定的零左右 的比重大致均 部塔形 率差不多 的增长 衡
底部收缩,上 少年儿童比重 出生率长期下 呈负增长,人 部变宽,呈变 缩小,老年人 降 口缩减 形金字塔形 口比重增大
例2:(2012· 宿州市一模)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开展 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合下表(人口普查资料)完成 (1)~(2)题。
【解析】 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A选项人口出生
率并不是大幅度下降;B选项人口死亡率较高,并
呈上升趋势。D选项时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不
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只
有C正确。
(2)图示时期,大多数年份我国社会剩余劳动力增 长率较大,这说明我国(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提高 B.人口出生率特别高 C.城市经济发展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有限 D.城市化进程大幅加快
【解析】第(1)题,美国老年人口主要向南部、西部 的“阳光地带”迁移;我国农村人口婚育年龄较早, 且农村人口较多,从而导致人口迁移峰值提前。第 (2)题,读图可知,我国迁移人口主要集中在婚育年 龄,且该部分人口由于经济原因又向城市迁移,因 而需要加大城市幼儿园建设。
3.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1)从特征上区分:现代型是“三低”,传统型 是“高低高”,原始型是“高高低”。
一般来说,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 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的。但就某一特 定阶段,总会有一些国家或地区表现为“高”或 “低”。现阶段,判断“高”或“低”的参考数值 如下:
(2)根据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判断 原始型:个别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原始部 落等; 传统型: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尼日利亚等;
例3:(2012· 山西省二模)读我国某地农村劳动力不同 年龄段的迁移率(迁移率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期迁入 迁出人口之和占该时期平均人口的百分比)柱状图, 完成(1)~(2)题。
(1)图中数据显示1990年至2010年间该地( ) A.农村劳动力的迁移率先下降后上升 B.农村劳动力迁移人口以30~39岁年龄段为主 C.农村女性劳动力迁移率高于农村男性劳动力 D.农村劳动力各年龄段人口迁移率均呈上升趋势 (2)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率变化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 A.收入 B.交通 C.宗教 D.通信
答案: 悲观观点:已经达到、甚至超过环境承载力界 限。 ①由于长期过度的消耗,已出现多种资源、能 源的短缺甚至枯竭。②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过 量的废弃物排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③地球空间的有限性和空间区域的差异,无法承载 更多的人口。
【技巧点拨】描述统计图表的规范用语 1.描述地理事物变化趋势: 副词:一直、持续、大致、总体、波动等 动词:上升、下降、增多、稳定、不变等 2.描述地理事物变化速度: 快、慢、变化率、变化幅度、增长速度等 3.描述地理事物变化规律: 周期性、季节性等 4.描述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 正相关、负相关、正比、反比。
答案: (1)D
(2)C
【技巧点拨】迅速判读金字塔图的小技巧
金字塔图以各种事物所占面积大小来表示地理数 据,当横坐标单位、尺度一致时,可将要读年龄段所 占的面积涂黑,直接比较面积大小。判读时特别注意 0~14岁、15~64岁、65岁以上各年龄段面积大小, 因为其分别代表少儿、劳动力、老人。
【变式训练2】 (改编题)人口金字塔图是一种表示 人口性别与年龄构成的条形统计图,不仅可反映某 一地区过去和现在的人口统计趋势,还能反映该地 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读下图完成(1)~(2)题。
(2)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 德国、匈牙利等国人口已连续多年出现负增长,整个 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为负值;北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也较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人口自然 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3)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 亚、非、拉、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外)的人口 增长模式大多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但各个国 家之间差别很大。非洲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 很高;亚洲的韩国、新加坡等国,拉丁美洲的古巴、乌拉 圭等国,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阶段;中国由于大力 开展计划生育工作,转变速度较快,目前已基本进入现代 型阶段。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与美国10岁儿童的迁移量相当 B.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率较高主要因为和子女团聚 C.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的方向自南部向东北部 D.中国人口迁移率峰值比美国早与农村早婚有关 (2)针对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迁入地今后应重点做 好( ) A.加大城市幼儿园建设 B.加强法制和道德建设 C.加大医疗、卫生事业建设 D.加强户籍管理制度建设
聚焦点一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分析
1.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2.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以及社会、经济、文 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使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 长模式的转变并不具有同步性,各自有不同的特点。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 发达国家除南非、冰岛等国家或地区外,都已经 完成了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即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处 于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属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 过渡;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0%,因 此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也处在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 段。
过渡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巴基斯坦、埃及
等;
现代型: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德国等;少 数发展中国家——韩国、古巴。
4.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归根结底是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形成 人口增长模式差异的根本原因。 (2)年龄构成因素。人口年龄构成对人口增长模 式影响很大,现在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出生率和死 亡率的状况形成的,而现在人口年龄结构又将影响 以后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因此,从人口的年龄 结构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状况至关重要。 (3)社会因素。影响出生率、死亡率的社会因素 也是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的因素。如家庭文化、生育 观念等。
答案: (1)二十世纪中期以前人口增长缓慢,二十世纪 中期以后人口增长迅速。(或1950年以前人口增长缓 慢,1950年以后人口增长迅速。) (2)乐观观点:尚未达到环境承载力界限。 ①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可以不断提高资 源的利用率。②通过扩大和加强勘探,可以不断发 现和利用新的资源。③通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拓展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
【变式训练1】 (2012· 吉林市二模)根据中国科学院 国情分析课题小组的研究报告,1952年,我国农业 的劳动力容纳力已基本饱和,大体维持“一个人的 活儿,一个人干”。假设“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 社会劳动者增长率=剩余劳动力增长率”,结合下 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各阶段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的 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时期,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导致人口自然增长 率降低 B.②时期,人口增长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 然增长率阶段 C.③时期,人口增长处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 然增长率阶段 D.④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