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心城市带动能力评价及提高对策_陈鸿彬
国家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群发展成效与机制
生态保护与修复
01
国家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共同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加强生
态修复和环境治理。
污染联防联控
02
国家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建立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应对环
境问题,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绿色发展
03
国家中心城市引领周边城市走绿色发展道路,推广环保技术和
绿色生产方式,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公共服务均衡化机制
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
总结词
国家中心城市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能 够引领城市群的创新发展。
VS
详细描述
国家中心城市集聚了大量的科研机构、高 校和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资源,具备较高 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些创新资源不 仅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自身发展提供支撑, 同时也为城市群内的其他城市提供创新支 持和服务,推动整个城市群的创新发展。
对策建议
01
02
03
04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国家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 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缩
小发展差距。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提升交通网络覆盖面和通达性
。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双赢。
深化区域合作机制
加强城市间合作交流,建立多 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机制,促
案例二
经验总结
上海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在金融、科技、文化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通过加强与 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上海带动了整个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
启示
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 局。
案例三
经验总结
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注重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通过优化城市 功能布局,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成 都成功地引领了成渝城市群的发展。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问题浅析
提升建设 品质转变 。四是社会管理理念落后 、社会管理手段单 薄 、社会
管理法规缺位 、社会管理人才缺乏等一系列 问题更加突 出,影 响新型城
镇化和谐发展 目标 的实现 。 4 、资源利 用方式亟 待转 变。新 型城 镇化 、新 型工 业化进 程加 快 , 用地需求快速增长 ,加上国家实行较 为严格 的管理政策 ,土地供需 矛盾 习 益 突出。但是 ,土地利用方式粗 放加剧 了用 地紧张 。河 南省 2 O多家 省级产业集聚 区中,饱和度 最高 的达 到 8 5 % ,最低 的仅 3 2 % ,多数 饱 和度不足 5 0 %。同时 ,生态环境脆 弱和环境容量不足也是新型城镇化不 能忽视 的制约因素。在转型发展期 ,河南 以资源型为主的偏重 的T业结 构在短期 内仍然存在 ,产业结构 的不合理加重了经济的高碳发展 ,新 型 城镇化 引领 “ 三化 ”协调 发展必 须在 资源环境 制约加 剧的情 况下来 运 行。 5 、体制机制障碍仍 然存在。新型城镇化 推进及其 引领作用 发挥 的 体制机制障碍表现在六 个方 面:一是 区域之间规划协调机制不健全 。二 是土地制度改革缺乏顶层设计 ,现行一系列土地 制度创新 的效 果受到抑 制 ,无法发挥。三是城 乡分割 的二元体制尚未完全 打破 ,以户 籍制度为 核心 ,包括就业、就 医、就学 、养老在内的一系列制度性 障碍 造成进城 农村居 民无法享受到均 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 障。四是行 政区划调整不 能满足新型城 镇化 的要求 ,市县同城问题 也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五是城 镇公用设施投融 资体制改 革亟待 突破。六是 城镇化 统计 考核 体系不 完 善 ,不能全面评价城镇化的发展水平 , 也不 能及时发现城镇化进 程中 的 薄弱环节和存在 问题 。 三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及 建议 ( 一 ) 完善 现 代 城 镇 体 系 1 .构建 “ 核心 +亚城市群 +放射状 发展轴线 ” 的中原城市群 空间 组织框架。第一 ,加速郑汴都 市区的发展 ,形 成河南省 的核心增 长极 , 加强洛阳作为 副中心的发展。第二 , 根据城市群发育程度 ,构建郑汴 焦 新亚城 市群 、豫北亚城市群 、许平漯南亚城市群 、洛济三亚城市群 和黄 淮亚城 市群等五个亚城市群。第三 , 构建东西南北 四个方向的 “ 米 ”字 型城镇 空间发展轴线 。 2 .强化 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 的组团式发 展。近期 ,各个城 市 的中 心新商务 区规划陆续获 批 、开始建 设。在 以中心城市 市 区为中心 的 3 O 公 里的范 围内,分布着和中心城市关系密切的周边卫星城镇 ( 县城 、县 级市市 区和特定功能区) 。通过城 市中心商务 区的发展 ,强化中心城 市 的商业服务功能 , 藉此 可强化 中心商务区和周边城镇 的联系 ,同时也可 以加速 中心城市的增 长。 3 .实现城市与产业集 聚区 、城市新 区互动发展 。河 南省共 规划建 设了1 8 0个产业集 聚区,每个省辖市 、县均有产业 集聚区。每个县市 中 心城 区通过商业 、金融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工业 的发展 承担区域增长 核心的功能 ,产业集 聚区通 过特色产业 的集聚发展 承担产业 发展功能 , 城市新 区通过三化协调 、城 乡统筹 ,探索新型城镇化 的实践模式 。 ( 二 ) 提 升 城 镇 功 能 1 .打造全省核心增 长极——郑 汴都市 区。作为全 省的增 长极 ,郑 汴都市区主要承担着 区域经济增长的组织和带动作用 ,对周 围区域具有 辐射带动作用。其承担着作为 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 、金融 中心 、技术研 发 和 扩 散 中心 的 功 能 。 2、提 升地 区性 中心城市辐射 带动作用 。在 中心城市组 团式发 展战
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浅析
CAIXUN财讯-44-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浅析 □ 河南理工大学 聂 斐 王鸿城 / 文在世界经济复苏要低于预期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双重困难局面下,河南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2016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经济总量迈上四万亿新台阶,经济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来了解今后发展的改进之处。
河南 经济发展 形势河南位于我国中部,是中原经济建设区的核心组成部分。
经过改革开放的30年发展,河南实现了由传统农业的经济主体向新兴工业为经济主体的巨大转变。
河南经济社会近年来的发展形式 近年来,河南一直把稳增长摆在最高的位置,准确的找到河南发展实际与国家宏观政策的结合点,先后制定和实施了“转型升级双千工程”“八项关键举措”、“稳增长促使型保态势行动计划”扩大有效投资“双十”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始终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保持健康发展的势头,同时全面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
郑州机场累计开通航线184条,全球智能终端生产基地正在形成,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走在全国前列,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初具雏形,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增速居全国大型机场首位,实验区成为我省重要开放平台。
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大格局基本形成,高速公路网连通所有县城,多式联运、高效衔接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建立;建成全国首个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郑州成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日臻完善。
今年预计郑州机场客货运增长15%以上,郑徐高铁正式投入运营,郑万、郑合高铁加快建设,郑济、郑太高铁开工建设。
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43公里,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3500公里,一批重大能源、水利、信息网络项目加快实施。
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聚区达到134个,发展载体持续壮大。
河南省经济发展现状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2016年全省生产总值40160.01亿元,比上年增长8.1%,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总第105期)J ou r nal of t h e Par t y Scho ol of C PC Z he ngzhou M uni ei叫Com m i t t e e N o.3,2010(Sum,105)市情省情研究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冉朝霞(中共郑州市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室,河南郑州450042)摘要: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基础。
实现中原崛起,既要靠中心城市的带动,又必须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从而为实现中原崛起构筑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河南县域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经济发展不快,质量、效益也不高。
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体制和政策的制约,二是观念的制约,三是经济环境的制约。
河南县域经济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下大力气。
坚持标本兼治,强化各项治本措施,同时还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拓宽县域经济发展的视野,努力做到优化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河南县城经济;存在问题;解决途径中图分类号:F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0)03—0098—03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基础。
实现中原崛起,不仅要靠中心城市的发展和带动,也要靠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充分发挥县域经济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作用,从而为实现中原崛起构筑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河南县域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经济发展不快,质量、效益不高。
为此,有必要查找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1.体制和政策的制约。
第一,财政体制不到位和政策不合理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
一是财权和事权不对称。
财权和事权不对称集中表现为财权层层向卜集中,而事权却不断下放。
二是财政转移支付不规范。
财政转移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随意性很大,特别是县乡财政转移支付不透明,暗箱操作,助长了不正之风。
三是调动县乡财政建设积极性的激励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县乡财政建设缺乏热情和积极性。
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分析
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分析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是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
近年来,郑州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和发展力度,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逐渐提升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一、经济发展郑州是河南省的经济中心,也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
近年来,郑州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
截至2020年,郑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1.33万亿元人民币,连续多年保持了超过8%的增长率,经济规模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郑州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举。
传统产业方面,郑州市拥有较强的制造业基础,特别是汽车制造业和机械制造业发展迅猛。
新兴产业方面,郑州市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的创新中心。
尤其是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郑东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吸引了大量科技企业和高端人才,成为郑州市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二、交通优势郑州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交通优势显著。
郑州市位于中国的中原地带,处于全国多个经济区的交汇点。
郑州市拥有中国铁路的重要枢纽——郑州站,是中国高铁网的重要节点城市,有多条高铁线路直达全国各大城市。
郑州市还具备发展水路交通的条件,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郑州市成为黄河水岸城市,使得对外交通更加便捷。
三、人才引进和培养为了提升综合竞争力,郑州市积极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
郑州市实施了人才引进计划,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吸引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创业者到郑州市发展。
郑州市也加强了高等教育的建设,发展了一批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四、城市规划与建设郑州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不断提升了城市形象和软环境。
郑州市的城市规划注重了生态环保和人文关怀,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郑州市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水供应、供电等方面的建设,提高了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生活品质。
郑州市通过经济发展、交通优势、人才引进和培养、城市规划与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努力,不断提升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2010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招标一般课题(资助类)名单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郑州大学 许昌学院 许昌学院 郑州轻工业学院 河南财专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科技学院 河南省财政科研所 河南城建学院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开封大学 开封教育学院
兰荣娟 阮滢 董飞 高美玲 孙中叶 霍亚楼 杨风岭 罗海盛 王红伟 肖芸 窦雪霞 董亚辉 马海滨 武二伟 刘高峰 李明 范晖
Page 7
第一组
118 E094 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及开发研究——以信阳为例 119 E099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省大学生农村创业问题研究 120 E119 论城市知识女性的生育意愿对我国生育政策的影响——以河南省为例 121 E144 河南文化产业优势及营销策略研究 122 E149 河南省创业环境评价与优化问题研究 123 E152 我省县委书记队伍建设机制研究 124 E157 河南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及开发研究 125 E183 和谐理念下的河南慈善事业发展问题研究 126 E194 河南省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化对策研究 127 E205 盗窃铁路运输货物案件研究 128 E211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与策略研究 129 E215 从覆盖、衔接到整合:河南省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发展研究 130 E230 突发事件应急的区域联动机制研究 131 E243 河南城乡文化产业统筹发展研究 132 E248 河南民间美术衍生产品的产业发展研究 133 E264 提升河南省中药产业竞争力措施研究 134 E312 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Page 5
第一组
84 D065 河南省高校创新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85 D109 河南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 86 D112 中原崛起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 87 D164 毕业生就业创业与我省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战略研究 88 D189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89 D192 构建我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评价体系的研究 90 D241 中国博物馆文本英译跨文化研究 91 D247 当前高校大学生极端行为研究 92 D264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93 D269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问题研究及对策研究 94 D311 河南省水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 95 D325 河南省高等学校岗位设置难点与对策研究 96 D350 加快河南省城市绿地防灾避难空间机能的研究 97 D378 高校外籍专家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98 D388 中原崛起进程中加强高职院校外语专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对策研究 99 D391 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100 D392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与区域带动作用分析
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与区域带动作用分析摘要:构建中的中原经济区是中部崛起和中原地区发展的关键,也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大开发的连接纽带。
本文以中原经济区核心圈的郑州、开封、洛阳为视角,对三市的基础设施、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提出提升郑汴洛城市综合实力,发挥区域龙头引领作用,带动中原经济区全面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核心圈;郑汴洛;城市综合实力;区域带动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0-0308-01中原地区处于我国中心地带,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延伸的战略腹地,是西部大开发的连接纽带,处于东西交会、南北贯通的核心地区,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原经济区的区域资源禀赋条件较好,但要形成发展的合力必须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构建引领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圈层。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座谈会”上就指出,一个经济区总是有一些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把这个经济区组织起来。
因此,根据地理区位、经济实力、发展潜力和辐射能力等分析,郑州、开封、洛阳三市具备了成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圈层的条件,在未来经济区经济发展中将发挥带头作用。
中原经济区核心圈层中的郑汴洛三市所具备的优势如下:郑州作为河南省省会,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在信息、资源、科技上具有区内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优势。
同时郑州也是陇海和京广经济带的交汇点、我国的交通枢纽,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
在经济发展上,2010年gdp位居全国城市第22位,在中原经济区29个城市中无论经济总量还是gdp均稳居第一,在中原经济区未来发展中将起到龙头作用。
洛阳是河南省的副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强,2010年gdp位居河南省第2位,中部六省第5位,中西部地区第7位,gdp增速全国第6位。
洛阳不仅因其古都地位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带来巨额的旅游收入,而且工业基础雄厚,大中型骨于工业企业集中,为中原经济区中的工业大市,在我国工业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
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分析
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分析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空间布局是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基础,不仅关系着城市形象和发展格局,也影响着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为此,郑州必须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城市功能明确、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目标。
首先,加快城市治理制度的改革,推动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协调发展。
其次,加强社区建设,建立健全社区管理机制,提高城市居民居住和生活的幸福指数。
最后,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同步发展,扩大城市影响力。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包括城市道路、桥梁、地铁、公园、绿化带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交通、安全、环保等能力,促进城市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首先,加强城市交通网络建设,如加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建设,提高轨交的覆盖面和运输效率。
其次,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打造优美的城市公园和绿化带,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最后,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如采用智慧化交通管理,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效率。
三、发展优势产业优势产业是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撑,在国际竞争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合理发展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市场规范化和产业链的整合,提高郑州的产业竞争力,就成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首先,大力发展服务业,如推动金融、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发展,发挥郑州作为中部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的优势。
其次,发展现代制造业,如集约化、智能化、优质化的高端制造业,提高郑州的产业水平。
最后,发展科技创新型企业,推动创新技术在市场上的应用。
四、促进人才集聚人才是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核心,没有人才的支持,城市的其他综合竞争力是难以提升的。
因此,促进人才集聚提高了城市的人才安居和生活水平,也提升了城市综合竞争力。
首先,加强人才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扶持优质人才在郑州生活和创新创业。
其次,留住优质人才,实现人才的留得住、用得好和发展得快,提高人才的获得成就和幸福指数。
河南省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评价与提升建议研究
河南省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评价与提升建议研究[摘要]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只有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强化了,才能充分发挥其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
本文从城乡统筹的视角,对河南省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发展对策。
提高中心城市带动能力,要围绕壮大中心城市规模,优化城市发展形态和布局,加快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大力推进老城区改造,推动组团式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
[关键词]河南省;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评价与提升近年来,河南省坚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把中心城市作为以大带小、以城带乡的主导力量,加快城市新区规划建设,推动与周边县城、县级市市区和特定功能区组团式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要素集聚,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产业支撑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虽然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相对落后。
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市化水平较低,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不强。
因此,本文从城乡统筹的视角,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南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并提出今后的发展对策。
1河南省中心城市发展的现状1.1中心城市规模不断壮大2013年,河南省省辖市市区人口总规模1503万人,建成区面积1745平方千米,较2007年分别增加了175.6万人、350.2平方千米,增长了13%、25%。
郑州市区人口达317万人,洛阳市市区人口超过200万人,南阳市市区人口接近120万人,开封、平顶山、商丘3个城市人口超过80万人,安阳、新乡、焦作、漯河4个城市人口超过50万人,信阳、许昌、濮阳、鹤壁、驻马店、周口6个城市人口超过30万人,三门峡、济源2个城市人口接近30万人。
1.2区域影响力不断提升2013年省辖市产业集聚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营业收入达到8700亿元,占全省省级产业集聚区比重的38.4%,超5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2家,超百亿元的达到34家,从业人员超过110万人。
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分析
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分析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承载着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繁荣的经济活力,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也是中原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随着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的实施,郑州正努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成为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一、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是支撑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郑州市正全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郑州作为中原地区的交通枢纽,已经初步形成了陆空联运、铁路集疏、公路水路联动的综合交通体系,郑州东站是亚洲最大的客运交通枢纽站,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连通世界各地,对外交通便利。
城市绿化与环境治理取得长足进步。
郑州市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大力推进城市绿化与环境治理,建成了一批城市公园、绿地,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美。
城市供水、供电、供气能力不断提升。
郑州市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提升了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等能力,使得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创新产业发展深入推进创新产业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郑州市正努力创新产业发展,助力城市综合实力提升。
郑州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建设了一批科技研发基地和孵化器,为科技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投资环境。
郑州市加大了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优化了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了当地经济结构升级。
郑州市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加快数字化产业发展步伐,推动了新一轮经济增长。
三、人才引进和培养成果斐然人才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郑州市正全力打造人才高地,助力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
郑州市加大了对人才引进的力度,通过多种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创业团队落户郑州,为城市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郑州市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基地,加大了对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为城市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人才。
农民工住房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以郑州市为例
2 0 1 3年
第1 期
2月
地 域研究 与开发
ARE AL RE S E ARC H AND DE VE L OP ME N T
V o 1 . 3 2 No . 1 F e b .2 0 1 3
农 民工住房 存 在 的 问题 与解 决 对 策
— —
以郑 州市 为例
基金项 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0 7 B J Y 0 5 4 )
1 . 3 居 住条件
由于农 民工一般采取合租或住集体 宿舍 , 大约 2 / 3 的被访农 民工人均住房面积在 1 0 以下 , 这不仅与城
作者简介 :陈鸿彬 ( 1 9 4 7 一) , 男, 河南许 昌市人 , 教授, 硕士生导
师, 学士 , 主要从事城市化 与 区域经 济发展 研究 , ( E — ma i l ) h n e y e h b
@ s i n a .1 2 0 1 / 1 o
・
4 2・
地 域研 究 与 开发
第3 2卷
忸
∞ ∞ ∞ ∞ ∞ ∞ 0 ■ 蠢 渤 ■ 非常不满意 不满意 一般 满意 非常满意
工 棚 砉 答 租 房 购 房舞 妻 蒙其 他
类 型
图 2 农 民工 对 住 房 的 满 意 程 度
F i g . 2 T h e mi g r a n t wo r k e r s ’h o u s i n g s a t i s f a c t i o n d e g r e e
农民工 的大量出现是 中国社会转型 的一个 重要标
志。随着工业化、 城镇化 的快速发展 , 这支新 型劳动大 军已经成 为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变革 的巨大动力 , 也是促进 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他
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
2004年第4期经济经纬 EC ONOMIC SURVE Y No 4 2004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陈鸿彬(河南财经学院文化传播系,河南郑州450002)摘 要: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是农村城镇化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
为了筹措较多的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应树立经营农村城镇的理念,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运行机制,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打破行政性垄断思维模式,加大对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关键词:城镇化;基础设施;资金中图分类号:F320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4)04-0099-03 收稿日期:2004-02-16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的多少,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农村城镇化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既包括电力、给水、排水、交通、道路、邮电、通讯、环保、防灾、供气、供暖等工程性设施,也包括科技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物流、情报信息等非工程性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高投入的公益事业,许多项目是微利甚至是无利的,投资回收期较长。
基础设施涉及行业多,只有协调发展,才能产生良好效益,只有适当超前发展,才能为城乡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若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必将会恶化居民生活环境,降低农村城镇服务功能,削弱农村城镇的辐射力和聚集力。
目前,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直接最关键的问题是建设资金不足。
联合国推荐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占GDP的比重为3%~5%,我国许多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占GDP的比重还不到1%。
在目前的政府投资取向中,中央政府和各省(市、区)政府不可能拿出较多的资金投资于农村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与大城市、特大城市相比,除县城、中心镇等重点建设的农村城镇外,绝大多数农村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几乎得不到上级政府的资金支持。
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投入,钱从哪里来?这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城镇化质量急需解决的问题。
河南实施城市带动主战略的几个问题
第27卷 第2期2009年4月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 eronautica l Industry M anag e m ent V o.l 27N o .2A pr .2009收稿日期:2008-03-06作者简介:喻新安,博士,研究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区域政策。
河南实施城市带动主战略的几个问题喻新安(河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52)摘 要:把城市发展战略作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是适应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趋势,立足河南长远发展提出的重大举措。
河南实施城市带动主战略,就是要加快河南城市化进程,强化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和产业龙头作用,强力打造中原城市群,大幅度提高河南中心城市的承载能力,加快农村人口转移,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工业结构度,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从而加快河南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河南加快实施中心城市带动主战略应当在着力提高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着力完善城镇体系,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步伐等方面作出努力。
关键词:河南;发展战略;城市带动;区域经济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734(2009)02-0026-06 区域发展战略决定区域发展走向。
河南是内陆省份,由于历史的原因,河南的城市化水平一直比较低,严重地制约了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如何加快河南的城市化进程,是各方面都很关心的问题。
在深入研究河南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我们对河南省实施城市带动主战略问题进行了一些调研和思考。
一、河南发展战略的评析1.河南发展战略的提出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区域一体化竞合发展的背景下,为实现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各地都在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主战略。
在2004年8月召开的河南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克强同志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开放带动作为加快发展的主战略,把吸引境外省外资金作为扩大开放的突破口,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开创河南省对外开放新局面。
专题08人口与城市微专题人口新问题、传统文化与民居、城市群(分层练)(解析版)
专题08 人口与城市微专题人口新问题、传统文化与民居、城市群内容概览A·常考题不丢分B·综合素养拿高分/拓展培优拿高分【命题点01 人口新问题】【命题点02 传统文化与民居】【命题点03 城市群】C·挑战真题争满分(2024·全国·模拟预测)柘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是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县内交通便利。
图示意2006—2020年柘城的城—镇—村人口层级结构变化。
完成下面1-2小题。
1.推测2006—2020年,柘城的城—镇—村人口层级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有()①县城工业化发展①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①村域特色产业发展①村域学校数量减少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2.为优化该县金字塔形人口层级结构,下列建议合理的是()A.县城承接外地产业转移B.促进“一镇一品”优势产业发展C.改善村域基本服务设施D.合理推进优质耕地资源流转【答案】1.A 2.B【解析】1.柘城县城工业化发展会吸引镇区和村域人口迁入城区,使城区人口比例上升,①正确;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从业人员需求减少,可促使村域人口向外流动,村域单元人口比例减小,①正确;村域特色产业发展能吸引村域人口回流,促进村域人口比例上升,①错误;由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增加、生育率降低、常住学龄人口不断下降等,农村各教学点生源呈现向较大乡镇和中心城区集聚的趋势,因此村域学校数量减少是村域单元人口减少的结果,排除①。
故选A。
2.与稳定的金字塔形结构相比,目前该县人口层级结构主要的问题是镇区人口占比偏低。
县城承接外地产业转移,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吸引农村人口向县城迁移,不利于优化该县金字塔形人口层级结构,A错误;促进“一镇一品”优势产业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吸引农村人口向镇迁移,有利于优化该县金字塔形人口层级结构,B正确;改善村域基本服务设施,不利于农村人口外迁,不利于优化该县村域单元人口为主的金字塔形人口层级结构,C错误;合理推进优质耕地资源流转,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但不利于优化该县金字塔形人口层级结构,D错误。
河南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的若干思考
l ,
喻新 安
( 黄河科技 学院 商 贸学院, 南 郑州 4 0 0 ) 河 5 0 6
摘
要: 实现 中心城市带动 战略 , 是实现 中原崛起 的战略选择。要以培育 中原城市群经 济隆起带 为重点 , 同
时有重点地建设若 干区域性中心城市 , 在全 省形成各展所长 、 势互补 、 优 相互促进 、 竞相发展 的格局 。 关 键 词: 城市群 ; 带动战略 ; 经济 隆起带 中图分 类号 : 17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85 2 (0 6 0 —0 00 F2 A 10 —4 4 20 )20 4 —4 河南省委七届 十次全会通过的《 中共 河南省 委关于制定 区域 内先进社会生产力 和现代市场 的主要 载体 , 具有 创新能
、
实施 中心 城市 带动 战 略, 实现 中原崛 起 的正 确选 是
择
( 中心城 市带动 战略的 内涵 一) 城市是现代文明 的标 志。综观 世界历史 , 一个 国家工业 化、 现代化 的过 程 , 也是 逐步 实现城 市化 的过程 。中心 城市
是指一定区域 内的城镇体 系中等级最 高的城市 ; 是一定 区域
一
力强 、 经济效 益好 、 势能 高 、 动效应 大等优势 , 区域 经济 带 是
经济发展中的“ 长极” 通过有效 发挥它 们在 区域经 济发展 增 , 中的作用 , 以带动整个城市群经济 的发 展 ; 可 另一方面 , 以中
心城市为主轴 , 成由中心城市—— 中小城市—— 中心 和 形
用。
性。而通过中心城市带动所在区域联合开发、 同发展, 共 正
是沿海发达地 区在经 济发 展上 “ 独领风 骚” 真谛所在 。人 的 们还发 现 , 国内地 区问 的竞 争, 很大 程度 上 已演变 为城 市 在 实力尤 其是 中心城市实力 的竞争 。长 江三角洲 、 珠江三 角洲 及环渤海地 区的 中心 城市 , 仅 产业 集 聚和 要 素集 聚程 度 不 高 , 动生 产率 和土地 生产 率高 , 劳 经济增 长速度快 , 力大 , 潜 能够为 流动 人 口提供 较 多的 就业 岗位 , 而且 辐射 扩散 能 力 强, 对周边地 区的带动作 用大 , 实现城 乡互 动和融 合发 展 在
打造河南省经济升级版的思考与建议
和 投 标 加 分 奖励 。对 于 为 河 南 省 建筑 业 作 企 业组 建 相应 初 、 中级 专 业 技术 资 格评 审 委
等方式发展壮大 , 扩 大企业规模 , 提高产业 集中度 。
( 八) 切 实减 轻 建 筑 企 业 负 担
出突出贡献 的龙头骨干企 业 , 可采取奖励
土地、 兴建建筑企业总部等措施。 要 大 力 表
育的中西部城市群 之一 ; 郑汴金 融、 电信同
持续增加 , 企业离退休职工养 老金 、 城 乡低
业 发展 的扶持政策 , 对兴建科技研发 中心 ,
获 鲁班奖 、 国 优 奖 的 企 业 要 予 以 物 质 奖 励
业 专业 技 术人 员 进行 职称 评 审 。 支 持 基础 条 设 。 骨干 企 业 要 通 过 兼并 重组 、 强 强联 合 、 件好 、 技 术 实力 强 、 具 备 条件 的大 型 建 筑 业 技 术 合 作 、 专 业协 作 、 管理创 新、 品 牌 带 动
( 二) 产 业结 构调 整成 效 明 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迈 出了坚实步
伐 。河 南 作 为 全 国重要 的经 济大 省 , 打 造河 南 经 济 升 级 版 对 于 以制 度 创 新 推 动 技 术创
新、 以创 新推 动 结构 调 整 与发 展 方式 的根 本
2 0 1 3年 , 河 南 三 次产 业 结 构 为 1 2 . 6:
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
3 5 9 . 9 2亿 美元 ,增长 2 1 . 3 % :进 口总额
2 3 9 . 5 9亿 美 元 , 增长 8 . 6 % 。 实际 利 用 外 资
2 _ 8 %。 全省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 占规 河南 省经 济社会 发展 取得 的 1 模 以上 工 业增 加值 比重 达 6 0 . 3 % ,比上 年 主要成效
城市基础设施韧性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
城市基础设施韧性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城市基础设施韧性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摘要: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灾害应对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韧性的评价,并提出了一些提升策略,旨在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提升,增强城市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韧性;评价;提升策略1. 引言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支撑,直接影响着城市的韧性和抗灾能力。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基础设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
如何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已成为城市规划与管理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进行评价,并提出一些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提升策略。
2. 城市基础设施韧性评价方法为了评价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我们首先需要确定评价指标。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可用性、弹性、适应性和复原性等。
可用性指标反映了基础设施运行的连续性和可靠性;弹性指标衡量了基础设施在面对冲击时的应变能力;适应性指标评估了基础设施在不同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复原性指标反映了基础设施在受损后的修复和恢复能力。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对这些指标进行评价。
例如,可以使用数据分析方法,结合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评估基础设施的可用性和复原性;同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式,获取对于基础设施弹性和适应性的评价意见。
最后,综合这些评价指标和数据,我们可以建立城市基础设施韧性评价模型,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3. 城市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策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提升策略:3.1 多层次备份和冗余备份和冗余是提高城市基础设施韧性的重要手段。
我们可以在不同层次上设置备份设施和冗余设施,以应对设施故障或突发事件。
例如,可以在电力系统中设置备用电源,以保障电力的连续供应;在交通系统中设置备用道路,以应对突发交通拥堵。
3.2 技术创新和智能化应用技术创新和智能化应用是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韧性的重要途径。
河南省城市韧性综合评估及障碍因子诊断
河南省城市韧性综合评估及障碍因子诊断河南省城市韧性综合评估及障碍因子诊断近年来,城市韧性的概念在城市规划和风险管理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
城市韧性是指城市系统对突发事件和冲击的适应能力,并且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转的能力。
而障碍因子则是影响城市韧性的各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等。
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河南省的城市韧性及其障碍因子诊断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将对河南省城市韧性进行综合评估,并分析其障碍因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评估城市韧性的指标体系。
城市韧性的评估指标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考虑,例如,物质基础设施、社会组织和应急响应能力等。
在物质基础设施方面,我们可以考虑城市道路的畅通性、水电气供应的可靠性等。
在社会组织方面,我们可以考虑城市居民的社区意识、互助合作程度等。
在应急响应能力方面,我们可以考虑城市的灾害预警体系、应急救援队伍的组织程度等。
其次,我们需要搜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综合评估。
搜集和整理数据是评估城市韧性的关键步骤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等方式,获得相关指标的数据。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调查城市居民对城市道路畅通性的满意度,通过实地考察城市的排水系统和供水系统的状况,通过搜集灾害事故的报告数据等来获取相关指标的数据。
然后,我们可以使用专业的评估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评估方法可以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种方式。
定量方法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如均值、方差、相关系数等。
定性方法可以使用专家判断或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我们可以得出河南省城市韧性的得分和排名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指标之间的关系。
最后,我们还需要诊断城市韧性的障碍因子。
障碍因子可以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来确定。
例如,如果评估发现河南省的道路畅通性较差,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交通拥堵是影响城市韧性的一个障碍因子。
通过针对障碍因子的诊断,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来提高城市韧性。
综上所述,河南省城市韧性的综合评估及障碍因子诊断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课题。
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分析
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分析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郑州作为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中心城市,正处于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
本文旨在分析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性,并从经济、文化、生态、政治和社会五个维度出发,提出建议和措施。
一、经济维度(1)加强产业优化升级郑州应继续加强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引导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同时,应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国内外优质资源以及优质产业的投资入驻,构建高效的产业体系。
(2)推进金融创新金融是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郑州应进一步推进金融创新,探索金融普惠发展模式,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协同机制,并加强与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的联系和交流,提升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3)构建成果转化平台郑州应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大型科技创新中心和园区,鼓励高校和企业创新合作,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
同时,应构建成果转化平台,加强与外部资源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
二、文化维度(1)弘扬传统文化郑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升国家、地区和世界对郑州文化的认知度和吸引力。
同时,应充分发挥文化的有利资源,构建文化品牌,提升产业附加值。
(2)建设文化休闲设施在市区中心地带和周边区域,应加快建设文化休闲设施,多元化文化内容和形式,增强文化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三、生态维度(1)发展清洁能源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能源短缺问题的加剧,郑州市应逐渐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加速发展新能源减少污染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2)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郑州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增加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同时,应鼓励城市居民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政治维度(1)加强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政治维度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郑州需要加强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优化政府职能,提高市民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中原崛起与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
中原崛起与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
喻新安
【期刊名称】《中原市场大观》
【年(卷),期】2003(000)010
【总页数】3页(P15-17)
【作者】喻新安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76.1
【相关文献】
1.加快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精心打造拉动内需的动力源 [J], 戚建庄
2.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推动广东经济发展——广东"四小虎"全面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的启示 [J], 钟健辉
3.河南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的若干思考 [J], 喻新安
4.建设"大银川"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访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王正伟 [J], 张蕾;吉平
5.实施典型带动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合水县实施典型带动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J], 郭小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城镇体系中等级最高的城市[1],一般都是该区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
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不仅具有聚集功能,而且具有带动辐射功能,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
河南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近几年虽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相对落后。
河南经济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原因之一是城市化水平较低,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不强。
只有强化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增强中心城市的市区集聚力和市域辐射力,中心城市才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进而促使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国内外虽然有不少专家、学者研究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2-9],也有一些专家、学者研究城市带动战略[10-12],但研究中心城市带动能力的文献极少。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用“城市带动能力”检索,仅检索到1篇论文[13]。
用“城市带动能力评价”进行检索,没有检索到1篇文献。
由于只有在对河南中心城市带动能力评价的基础上才能提出其提高对策,因此,本文从城乡统筹的视角,运用计量经济综合评价方法,对河南17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然后根据存在问题研究出各类中心城市今后的发展对策。
1中心城市带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是指该城市带动其辐射范围内的农村和中小城市发展的能力。
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中心城市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集聚力。
②中心城市带动其辐射范围内农村和中小城市发展的辐射力。
如若中心城市市区经济社会不发达,集聚力和辐射力有限,就无法带动市域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中心城市带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两个分指标体系,即中心城市市区集聚力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心城市市域辐射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中心城市市区集聚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注重总量指标与均量指标相结合(表1)。
总量指标反映城市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总体实力,均量指标说明城市各种功能的效率。
由于各中心城市市域的地形不同,面积不等,人口数量差异较大,因此,在中心城市市域辐射力评价指标体系中,以均量指标和城乡统筹系数、区域统筹指数为主(表2)。
2河南中心城市带动能力的评价2.1市区集聚力的定量评价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提取初始因子,并通过对公因子进行正交旋转(Varimax ,即方差最大正交旋转),计算公因子的载荷。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对数据进行以下预处理:①对负指标进行处理,即对负指标取倒数作为正指标值。
②需要进行相关分析剔除多重共线性。
③为了消除不同量纲的影响,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对处理后的数据分析,提取公因子。
以公因子作为新的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出17个中心城市市区集聚力的各公因子得分。
再文章编号:1000-8462(2010)04-0591-05河南中心城市带动能力评价及提高对策陈鸿彬1,王兢2,陈娟1(1.河南财经学院区域与城市研究所,中国河南郑州450002;2.河南财经学院统计学系,中国河南郑州450002)摘要: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
只有强化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中心城市才能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从城乡统筹的视角,运用主成分分析等定量评价方法,对河南17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心城市今后的发展对策。
提高中心城市带动能力,既要采取多种措施提升中心城市市区的集聚力,又要迅速增强对中心城市市域内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发展的辐射力,即走城乡一体化道路,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实力。
关键词:中心城市;带动能力;评价指标;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收稿时间:2010-01-25;修回时间:2010-03-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07BJY054)资助。
第30卷第4期经济地理Vol.30,No.42010年4月ECONOM IC GEOGRAPHY Apr.,2010以各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6个公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计算出17个中心城市市区集聚力的得分(表3)。
2.2市域辐射力的定量评价与市区集聚力分析同理,以处理后的数据为基础,进行主成分分析,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选取公因子,并计算出17个中心城市市域辐射力的得分(表4)。
2.3中心城市带动能力的综合评价及类型划分中心城市的市区集聚力与市域辐射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市区集聚力是市域辐射力产生的基础,没有市区集聚力就不可能形成市域辐射力。
市域辐射力是市区集聚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市域辐射力强说明市区集聚力也强。
据此,将各中心城市的市区集聚力得分和市域辐射力得分相加后除以2,得到各中心城市带动能力综合评价得分(图1)。
根据带动能力综合评价得分,以得分>0.5、0-0.5、-0.25-0、<-0.25进行分类,可以将河南中心城表1河南中心城市市区集聚力评价指标体系Tab.1Assessment index system of the central city concentration in Henan province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经济发展力社会进步力功能竞争力设施环境力表2河南中心城市市域辐射力评价指标体系Tab.2Assessment index system of the central city radiation power in Henan province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经济发展力社会进步力生活改善力环境外联力GDP (X 1);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X 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X 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X 4);储蓄存款年末余额(X 5);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X 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X 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X 8)市区总人口(X 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 10);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额(X 11);居民生活用电(X 12);人均居民生活用电(X 13)本地电话用户数(X 14);百人中本地电话用户数(X 15);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X 16);每万人拥有医生数(X 17)燃气普及率(X 18);用水普及率(X 19);恩格尔系数(X 20)人均GDP (X 21);GDP 增长率(X 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X 23);人均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额(X 24);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X 25)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X 2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增长率(X 27);人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X 28);人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额(X 29);人均储蓄年末余额(X 30);普通高校在校生数(X 31)建成区土地面积(X 32);人均城市道路面积(X 33);年客运总量(X 34);人均年客运总量(X 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 3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 37);污水处理率(X 38)人均GDP (Y 1);人均GDP 增长率(Y 2);区域人均GDP 统筹指数(Y 3);第二、三产业总值占GDP 比重(Y 4);城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筹系数(Y 5);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Y 6);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Y 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增长率(Y 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Y 9);人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Y 10);人均限额以上批零企业商品销售额(Y 11)城镇化率(Y 12);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数(Y 13);人均科技活动经费(Y 14);科技活动经费增长率(Y 15);人均教育经费(Y 16);教育经费增长率(Y 17);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Y 18);区域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统筹指数(Y 19);每万人拥有医生数(Y 20);区域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统筹指数(Y 21);万人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数(Y 22);万人中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数(Y 23)人均消费水平(Y 2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Y 2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Y 26);农民人均纯收入(Y 2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Y 28);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统筹系数(Y 29);人均储蓄存款额(Y 30);百户中使用互联网的用户数(Y 3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Y 32)人均公路客运量(Y 33);人均公路货运量(Y 34);人均邮电业务量(Y 35);人均进出口额(Y 36);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Y 37);人均规模以上“三资”工业企业增加值(Y 38);人均国内旅游花费(Y 39);人均旅游创汇收入(Y 40)表3河南中心城市市区集聚力得分Tab.3Score of the central city concentration in Henan province城市因子1因子2因子3因子4因子5因子6市区集聚力得分郑州市 3.29460.6829-0.39580.9177 1.0264-0.7163 1.7768洛阳市 1.1160 1.1344-0.1047-0.8484-2.50870.82420.5382三门峡市-0.78230.5740 1.2873 2.9830-0.34900.90240.1786平顶山市0.01850.1778-0.0386-0.46070.6583 1.31140.1139安阳市-0.01870.4116-0.4672-0.27300.96730.61910.1022新乡市-0.11590.56800.02230.03660.3461-0.03120.0914漯河市0.4527-2.0219 2.2594-0.34620.7910-0.05900.0590焦作市-0.23430.16720.6049-0.36770.92780.28970.0359许昌市-0.6393 1.31380.5234-0.0782-0.4861-1.0462-0.0702濮阳市-0.58090.9270 1.0330-1.85980.28020.2026-0.1111南阳市0.4582-1.17710.2847-0.9100-0.89030.3561-0.1240鹤壁市-0.75950.17640.06140.5936-0.35150.2735-0.2732开封市-0.83560.3276-2.0371-0.1278 1.1334 1.0626-0.4214驻马店市-0.4384-0.2285-0.39790.2779-1.1613-1.6664-0.4402周口市-0.71900.1370-0.3447-0.18860.5617-2.5345-0.4560商丘市0.0511-1.7751-1.08090.3966-1.15430.3432-0.4870信阳市-0.2670-1.3952-1.20960.25490.2092-0.1313-0.5129592经济地理第30卷第4期陈鸿彬,王兢,陈娟:河南中心城市带动能力评价及提高对策593市带动能力分为强、较强、较弱、弱4种类型(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