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短篇小说的风格变化探究

合集下载

茨威格列夫托夫尔泰赏析

茨威格列夫托夫尔泰赏析

茨威格列夫托夫尔泰赏析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

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文章前半部分着力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写他长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联系全文看,我们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写他平庸甚至
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作者已一语道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
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耀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

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千百言。

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大肆铺排,有时,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

再有比喻、夸张的大量运用,把我们带进无穷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尽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

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

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特征突出,而且喻意深刻,韵味无穷。

《家庭女教师》学案(附答案)(3)

《家庭女教师》学案(附答案)(3)

《家庭女教师》学案(附答案)(3)《家庭女教师》学案(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内容感知一天,小姐妹俩发现女教师“有点儿怪”,由此猜测她可能恋爱了。

可她们天真地以为,恋爱应该是甜蜜美妙的事,不明白女教师为什么要哭。

姐妹俩继续窥测,发现了女教师与表哥的一次幽会,还偷听到女教师有小孩了。

然而第二天,表哥却借口搬走了,姐妹俩猜到了表哥的欺骗行为。

于是她们感到自己也受到了欺骗,不再相信别人的话,不再相信世界。

接着,小姐妹俩又偷听到母亲对女教师尖利的训斥。

她们看到女教师只是伤心绝望地抽泣,内心模糊地感觉到如此伤心的人是不会有过错的,由此第一次对父母有了一种类似愤懑的情感。

由于女教师的悲剧,幼小天真的孩子完全变了样,“她们不玩、不笑,眼睛失去了活泼开朗、无忧无虑的光彩”,对谁也不信任了,对现实世界充满了憎恶,对未来充满恐惧。

小女孩由单纯幼稚到困惑不解再到愤怒无奈直至最后沉默恐惧,如此丰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经由茨威格细腻的笔触,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不自觉地沉浸在一种强烈的心灵激荡中。

基础梳理1/ 14一、字音字形幌子(huǎng)忐忑(tǎntè)面面相觑(qù)懦怯(nuò)抽搐(chù)诡诈(guǐ)彷徨(pánghuáng)轻佻(tiāo)寒噤(jìn)愤懑(mèn)被褥(rù)磨蹭(cèng)二、重要词语沉寂:①十分安静。

②没有任何消息。

③性情深沉。

幌子:旧时酒家挂在门前用以招徕顾客的招牌。

后用来比喻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假借的名义。

忐忑不安:心神极为不安。

忐忑,心神不定。

战战兢兢: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一筹莫展:一点儿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儿办法也想不出来。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

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抽搐:肌肉抽动,多由于悲伤、气愤、紧张或疾病引起。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说与话剧的比较分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说与话剧的比较分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说与话剧的比较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的著名小说,该小说被改编成了话剧,这两种形式各有特点,下面我将对这两种形式进行比较分析。

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展开故事,通过主人公瑞德的视角,详细描述了她与约瑟夫之间的爱情经历。

小说以扑朔迷离的情感描写和流畅的文字展现了瑞德内心的复杂和深情。

而话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则有着更直接的表达方式。

通过舞台上演员的表演和对白,将小说中的情节和内心独白转化为视觉的呈现。

观众可以通过角色的动作、表情和声音等多种元素来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冲突。

在细节描写方面,小说更加注重瑞德内心的思考和情感变化。

茨威格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意象化的表达,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瑞德的内心世界。

而话剧则更侧重于情节的展现和角色的互动,通过对话和动作来传递故事的信息。

小说在时间和空间切换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通过跳跃式的叙事形式自由地展现故事的不同时期和地点。

而话剧由于受到舞台表演的限制,往往需要通过对话和舞台布景来说明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相对不够灵活。

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文学性更加突出,读者可以通过慢慢阅读来品味其中的美好,进一步思考和理解故事背后的意义。

而话剧则更偏向于感性的表演,通过演员的形象和舞台效果来营造观众的情感共鸣。

小说和话剧都是表达故事的艺术形式,各自具备独特的魅力。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说通过文字的描写和心理的深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感受;而话剧则通过舞台上的表演和对话,将故事更直接地呈现给观众。

无论是小说还是话剧,它们都各自展现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故事和情感,给读者和观众带来了不同的阅读和观赏体验。

家庭女教师

家庭女教师

叙事视角独特,充满人文关怀——《家庭女教师》叙事角度赏析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家庭女教师》,写的是一个家庭女教师被贵族青年引诱后被抛弃的故事。

这种故事在19世纪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屡见不鲜,但茨威格小说运用了独特的叙事视角,却给了读者一个全新的体验。

一、以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震撼心灵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女教师被贵族青年奥托引诱然后抛弃的故事,但作者不是以故事叙述者的口吻来讲故事,而是以一对姐妹——两个十二三岁小女孩的眼睛来观察事件的发展。

小女孩的偷窥,见证了贵族青年奥托对家庭女教师的始乱终弃与冷酷无情,见证了母亲表面上为了自己孩子教育的道貌岸然与毫无同情心,也有家庭女教师被抛弃的孤独无助与遭到整个社会抛弃的痛苦与悲惨……这些发生在成人世界的事件,以及大人们习以为常的表现,在孩子的眼里竟然是那么的恐怖与厌恶,不能不引起读者内心的震撼与思索。

二、从儿童的心理变化来体会人物命运变化,充满激情小说写姐妹俩五次叹息“可怜的小姐”,便把姐妹俩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全串了起来,并环环相扣,令读者产生一种紧迫逼促的心理和透不过气来的情绪。

姐妹俩第一次叹息“可怜的小姐”,是觉得小姐行为怪异反常:“她不像原来那样严厉了。

”这时,姐妹俩内心有惶恐有不安。

第二次叹息,姐妹俩开始接近了解真相,她们隐约感觉到女教师和自己的堂哥恋爱了。

但恋爱不是挺美妙吗?小姐干吗要哭呢?这一切使她们困惑不解。

“她们忐忑不安而又不知不觉地感觉到正在接近一个闪烁不定的秘密”。

第三次叹息时,姐妹俩带着读者突进到了事情真相的垓心:原来小姐有了奥托的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姐妹俩对小姐的态度由同情到悲伤转而狐疑:“她们不再相信别人跟她们说的话,在每句话里都闻出谎言和计谋的味道”。

接着,事件的发展超出了她们的预料,奥托从家里搬走了,日渐温柔可爱的小姐遭到母亲粗暴的驱逐,她们第四次发出“可怜的小姐”的感慨时,内心已饱含绝望与愤怒了。

最后一次叹息,似乎是诀别的呐喊了,“这天下午她们年纪大了好几岁。

时间与激情--试论茨威格中短篇小说中人物的变异

时间与激情--试论茨威格中短篇小说中人物的变异

茨威格 在安排人物命运转 折时 。总有一种契合 ,
有时只是 一 个人 ,有 时 只有 一 件事 ,但 都 脱 离不
了对时间的准确把握。就这点来说 ,菠威格是敏 感的。 他总把人物放在 特定 的时间流程 中,或是

重人格与少女 冰封的心灵孤 岛的碰撞 ,使她在以 后 无论 有着 何种 经历 ,都 忘不 了 R 这 个令 她 激情
道 中。 比起 前 一 类主 人 公 ,他 们 总能 从 暂 时 的心
理恐 慌中解 脱 出来 ,心灵承担 的压力要 少得多 。 以 《 灼人 的秘 密》 为倒 。小说 写 的 是一 个 假 期里 的故事 。通 过一个 1 的男 孩 的眼腈 ,窥 探 2岁 母 亲 的婚 外恋 情 。他 无 意 之 中抓 住 了母 亲和 男 爵
茨威格着 重 表现 的是男 孩 敏 感 的 心灵 ,但 他 也从 大人和 孩 子 两条 线索 分 别 展 示 各 自的 心 理特 点 , 而时间就 成 为作 者 表 现 这 种 种 心 理 的有 效 工 具 。
J UR O NA UY I E S T L OF W I UN V R I Y
第 4卷
第 1 期
V &4 N 2 0 o. o 1 02
时 间 与
陈 志 菲
( 暨南大学 中文系 ,广东


试论茨威格 中短篇 小说 中人物 的变异
广州
503) 16 0
摘要:奥地利作家斯蒂芬 ・ 菠威格 ,d其善 于运 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剖析世人心灵而扬名 于世 ,他
笔下的人 物往往 因某种 时 间 因素 的驱使 而激情 澎 湃 以致 出现心 曼 的 变异 。从 时间 契合 的视 角探 析他 的 中短 篇 小说 ,可 以感 受其 对心 灵 变异 的 准确把握 与 细腻 敏感 的 艺术手 法。 关键词 :时 间;激情 ;菠威格 中图分类 号 :10 .4 16 1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11 2 0 )O —03 0 0 9 53 i02 1 02~ 4

论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论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Mar.2019/No.2论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廖生慧(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要: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其创作的作品多表现人物内心的隐秘情感以及激情模式下的生存状态。

小说从叙事学理论中的“时间”、“声音”和“结构”等方面着手,巧妙运用了叶序、时距以及叙事专的声音等叙事艺术,在叙述者声音和人物的声音之间协调自如;另一方面又突出“我”的存在,是其在犹太人失语阶段对自我身份的寻求。

而正是这独特的茨式叙事风格背后富含的深层意蕴和深厚的人文魅力价值,给德语文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茨威格;故事时间;丈本时间;叙述结构中图分类号J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71(2019)02-0019-06一、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的巧妙运用叙事便是讲故事,是一个时间过程。

故事内容自身的发展过程是故事时间,叙述故事的过程则是文本时间。

如何处理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的关系是叙事性作品的一种艺术手法。

在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中,作者通过重组时序与锻造时距,利用精湛的叙述手法和流畅的行文方式,摆脱了文本类型的阻碍,使文本富有独特魅力与审美价值。

(一)重组时序,悬念重生"叙事作品中的时序是文本时间顺序与故事时间顺序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①,两者之间存在着顺时序和逆时序两种不同的叙述方式。

逆时序由于打破了读者通常理解的故事发展顺序,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茨威格小说中的叙述方式多采用该种时序。

在《象棋的故事》中,茨威格运用了变换叙述时间的手法。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艘客轮上,“我”出于对世界象棋冠军岑托维奇的好奇而接近他,并参与到其他人与他的角逐之中,这时,主人公B博士在观战中悄声岀现。

接着,无论是“我”与B博士私下交谈,获悉了他与象棋的残忍故事,还是B博士接受委托与岑托维奇激动人心的对弈,以及结尾处B博士在象棋比赛中的旧病复发,这些叙述展示的都是“我”在“现在”所经历的场面,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基本一致。

论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

论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

深 刻 的社 会 根 源 。 他 生 活 和 创 作 的 时 代 主 要 在 两 次 世 界 大 现 了家庭女教师 的爱情悲剧。 一天, 小姐妹俩发现 女教师“ 有
战之 间,在 战争的无序疯狂 、激 恶扬厉与 时代 的热 昏胡说 点儿怪 ” ,不像 原来那样严厉 ,根本不管她们了, 她在哭 , 她 中,陷入 了深 深 的孤独 与绝 望 。面对 疯狂 无序 的 外面世 们猜 出她可能恋爱 了。可她们天真地认为 “ 恋爱一定是挺美 界 ,作家 已无法再像传统现实主义 大师一样 ,创造 一个 完 妙 的” ,不知道 为什么 女教师会哭呢 ?姐妹俩继续窥测 ,发 整 的世界 。然而他 的人道主义情怀又 使他 不愿去描写和渲 现 了女教师 与表哥的一次幽会 , 她们俩偷听到女教师有 了小 染战争 的野 蛮、残酷和恐怖 ,守着道 义和责任直面人类 的 孩子 。但是第二天 ,表哥却找借 口搬走 了,姐妹俩猜到 了表 身边尽是谎言 ” ,她 空前劫难 ,作家 找到了最佳的观察高度 , 以一种特有 的表 哥的欺骗行为。于是,小姐妹俩感到 “


心 理 活动 的丰 富性 、复杂 性
亲 ,不再相信他 们 ” 。并且她们 “ 跟谁都 疏远 ,对 谁都仇
由于女教师的悲剧, 丹 麦批 评 家 勃 兰 兑斯 曾说 :“ 心 并 不是 平 静 的 池 视……通 向她们 心灵 的通道 已经阻断 ” 人 塘 ,并 不是牧 歌 式 的林 间湖 泊 。它 是一 片海 洋 ,里面 藏 幼小的孩子完全变 了样子 ,“ 她们不玩 、不笑 ,眼睛 失去 了 有海底植物和可 怕的居 民。 [ ] ” 5 茨威格 小说首先就描写 了 活泼开 朗、无忧无虑的光彩” ,对谁也不信任 了,对现实世
高 兴 呢 ? 她 们 困 惑 不 解 。 为 此 , 她 们 忐 忑 不 安 , 但 正 不

论茨威格传记文学的艺术特色

论茨威格传记文学的艺术特色

论茨威格传记文学的艺术特色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20世纪欧洲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茨威格传记文学是他最为著名的创作领域之一,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真实性和客观性茨威格传记文学以真实性和客观性为核心特征,他笔下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

在这些传记作品中,茨威格通过大量翻阅历史资料、采访当事人以及亲身体验等方式来获取信息,并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他不仅仅只是记录历史事件,而是通过对人物心理、行为和言语等方面进行细致描绘,展现出人物真实形象和复杂性格。

二、艺术化与文学化尽管茨威格传记文学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但他并不满足于简单地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

相反,他将传记写作提升到了艺术层面,并赋予其更高的文学价值。

他通过对人物形象、情节和细节的刻画,将传记作品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和富有感染力。

同时,他还注重语言的运用和文学技巧的运用,使得传记作品具有更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三、思想深度和启示意义茨威格传记文学不仅仅是一种历史记录,更是一种思想探究和启示。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深入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并将之转化为对当代社会和人类命运的启示。

例如,《马克斯·普朗克传》中茨威格从普朗克的科学研究中发现了宇宙本质上是不确定性的规律,并将之与当代社会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进行了比较,提出了深刻而富有启示性的观点。

四、人道主义关怀茨威格传记文学还体现出他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在他笔下,历史上那些被遗忘或被压制的人物都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和呈现。

茨威格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生平和经历的描绘,呈现出他们的人性和尊严,表达出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思考。

例如,《苏菲的选择》中茨威格通过对苏菲生命中最后几天的描写,表现出他对生命与自由的珍视和尊重。

总之,茨威格传记文学以真实性、客观性、艺术化、文学化、思想深度、启示意义和人道主义关怀为主要特征,是一种高度文学化的历史记录和思想探究。

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文章

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文章

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文章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伟大的俄国作家和哲学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深思熟虑。

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也对托尔斯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为他写了一篇长篇文章,探讨了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思想观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对茨威格的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茨威格在文章中首先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崇拜和敬意。

他称托尔斯泰是一个“真正的先知”,并赞扬了他的大胆的思想和作品。

他提到了《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等托尔斯泰的代表作,称这些作品是对人类生活和现实的真实描绘,并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着,茨威格开始详细介绍了托尔斯泰的哲学观点。

他认为托尔斯泰的思想是一种与现代文明和社会制度相对抗的强大力量。

托尔斯泰提出了个人道德和人类理想的重要性,并反对现代社会中的贪婪和虚伪。

茨威格引用了托尔斯泰的名言:“现代人的道德准则是愚蠢和错误的。

”这一观点表明了托尔斯泰对当时社会道德观念的批判。

茨威格还着重描述了托尔斯泰对基督教和非暴力的看法。

他表示,托尔斯泰将基督教理念视为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道德标准,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茨威格称托尔斯泰是基督教和佛教思想的结合体,他的非暴力观点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茨威格开始探讨托尔斯泰对社会的影响。

他指出,托尔斯泰的作品和思想激发了很多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并促使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茨威格认为托尔斯泰的影响是深远的,他的著作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茨威格还关注了托尔斯泰的家庭和个人生活。

他提到了托尔斯泰与妻子索菲娅的关系,并讨论了他对权力和财富的态度。

茨威格认为,托尔斯泰的个人生活和思想观点是一种反抗现代社会中的虚伪和浮华的表现,并对他的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而言之,茨威格的文章探讨了列夫·托尔斯泰作为一位作家和思想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他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解读充分体现了他对托尔斯泰的敬意,并对读者展示了托尔斯泰的作品和思想的伟大之处。

家庭女教师

家庭女教师

叙事视角独特,充满人文关怀——《家庭女教师》叙事角度赏析奥地利着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家庭女教师》,写的是一个家庭女教师被贵族青年引诱后被抛弃的故事。

这种故事在19世纪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屡见不鲜,但茨威格小说运用了独特的叙事视角,却给了读者一个全新的体验。

一、以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震撼心灵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女教师被贵族青年奥托引诱然后抛弃的故事,但作者不是以故事叙述者的口吻来讲故事,而是以一对姐妹——两个十二三岁小女孩的眼睛来观察事件的发展。

小女孩的偷窥,见证了贵族青年奥托对家庭女教师的始乱终弃与冷酷无情,见证了母亲表面上为了自己孩子教育的道貌岸然与毫无同情心,也有家庭女教师被抛弃的孤独无助与遭到整个社会抛弃的痛苦与悲惨……这些发生在成人世界的事件,以及大人们习以为常的表现,在孩子的眼里竟然是那么的恐怖与厌恶,不能不引起读者内心的震撼与思索。

二、从儿童的心理变化来体会人物命运变化,充满激情小说写姐妹俩五次叹息“可怜的小姐”,便把姐妹俩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全串了起来,并环环相扣,令读者产生一种紧迫逼促的心理和透不过气来的情绪。

姐妹俩第一次叹息“可怜的小姐”,是觉得小姐行为怪异反常:“她不像原来那样严厉了。

”这时,姐妹俩内心有惶恐有不安。

第二次叹息,姐妹俩开始接近了解真相,她们隐约感觉到女教师和自己的堂哥恋爱了。

但恋爱不是挺美妙吗小姐干吗要哭呢这一切使她们困惑不解。

“她们忐忑不安而又不知不觉地感觉到正在接近一个闪烁不定的秘密”。

第三次叹息时,姐妹俩带着读者突进到了事情真相的垓心:原来小姐有了奥托的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姐妹俩对小姐的态度由同情到悲伤转而狐疑:“她们不再相信别人跟她们说的话,在每句话里都闻出谎言和计谋的味道”。

接着,事件的发展超出了她们的预料,奥托从家里搬走了,日渐温柔可爱的小姐遭到母亲粗暴的驱逐,她们第四次发出“可怜的小姐”的感慨时,内心已饱含绝望与愤怒了。

最后一次叹息,似乎是诀别的呐喊了,“这天下午她们年纪大了好几岁。

茨威格:细致的性格刻画

茨威格:细致的性格刻画

龙源期刊网 茨威格:细致的性格刻画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7年第30期茨威格(1881~1942),生于維也纳,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茨威格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

茨威格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描摹。

【技法借鉴】1.心理描写手法的应用茨威格的作品以擅长刻画人物心理而闻名,特别是对于女性心理状态的描写。

例如在《家庭女教师》中,对两个女孩的心理描写就非常具有特色。

作者没有特别直白地描写被爱情蒙蔽而受到欺骗的家庭女教师的心理变化,并由此感叹人性的虚伪和残忍,而是通过凸显女孩得知女教师被欺骗抛弃之后的彷徨无助和难以置信,来传达女教师心灵遭受摧残的悲伤。

2.情感描写的应用心理描写和情感描写是分不开的,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都有着非常成功的情感描写。

这种情感的描写或者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直白地表现出来,或者通过对事物的细节化描述来进行表达。

例如在《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这篇小说中,茨威格对赌徒的手进行了特写:有的长满了毛,弯曲着手指,像未驯化的野兽一样显示着贪婪和欲望,有的指甲灰白,颤颤巍巍,既胆怯又无法自拔。

这些有关手的特写镜头,传神地展现了赌徒的各种心理,表达着他们的种种情感诉求,收到了不同凡响的表达效果。

【人文印象】1.固执的茨威格并不是个坚强的战士,尽管他也曾用自己的文字进行批判。

他用剧本反对战争,也用以批判人们的道德缺失。

然而,他留下的文字中最让人难忘的,是那些精妙探索人类灵魂、颂扬人道主义和美德的篇章。

高尔基曾经评价说,他“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写作,并让人在柔软的感动中获得力量。

2.茨威格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夜色朦胧》的叙事学解读

《夜色朦胧》的叙事学解读

《夜色朦胧》的叙事学解读摘要:茨威格的短篇小说《夜色朦胧》讲述的是一个忧伤的爱情故事。

茨威格在这部小说中运用高超的叙事技巧为故事设置层层悬念,制造戏剧冲突,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了极强的叙事张力,促进了小说高潮的到来。

叙事手法也成为他表达细腻感情的有力武器,为读者带来了一场独特的情感体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关键词:《夜色朦胧》叙事学进入意识叙事视角限知视角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现代小说家和传记作家。

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善于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他也十分推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他诸多的作品中都运用了内心独白和对梦境的描述,形成了独特的心理现实主义风格。

茨威格在全世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高尔基评价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对他的文学造诣做出了极高的评价:“驾驭语言至为纯熟,他善于表达一个对象,使得它的最精致的细枝末节都变得形象鲜明。

”国内对茨威格作品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的内容大都集中在心理描写、意识流创作、女性形象的塑造、小说的主题、作品艺术特色等角度展开。

近年来,也有少数学者从叙事学角度分析其作品,本文将从进入意识、叙事视角、限知视角这三个方面来解读这部荡气回肠的情感小说,体味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和作者描绘的真挚情感。

一、进入意识《夜色朦胧》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个英国男孩去姐姐家度假偶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故事。

在华莱士马丁所著的《当代叙事学》中这样阐释“进入意识”——“进入意识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第三人称叙述者可以看进人物的内心,也可以通过其内心来看。

在第一种情况中,叙述者是观看者,人物的内心被观看。

在第二种情况中,人物是观察者,世界被观看。

”小说以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只进入了主人公——15岁少年的心中,成为故事的叙述者。

夏日的夜晚,在與一众贵族朋友聚餐之后,少年百无聊赖地在花园里散步,然而,突如其来的一段艳遇却打破了这个男孩平静的内心世界。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斯蒂芬·茨威格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斯蒂芬·茨威格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斯蒂芬·茨威格1. 引言1.1 概述《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斯蒂芬·茨威格的经典之作,该小说出版于1948年,通过讲述一个跨越数百年的故事,展现了人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抉择。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叙述和富有启示性的描写而备受赞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 我们将探讨斯蒂芬·茨威格的生平与成就,包括他早年经历以及成为畅销作家的过程。

然后, 我们将关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这部小说,探讨其背景与主题,并对故事情节进行梗概。

接下来, 我们将深入分析该作品中的重要要素和思想观点,包括人性探讨与社会批判、科技进步与道德困境以及自由意志与命运抉择。

最后,我们将在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并评价《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对文学界和社会的影响,并展望茨威格文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性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斯蒂芬·茨威格及其作品《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全面研究,探讨小说中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并分析其对读者和当代社会的影响。

通过深入挖掘茨威格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和思想观点,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这也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文学在塑造社会意识和推动进步方面的重要性。

2. 斯蒂芬·茨威格的生平与成就: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是一位奥地利作家,其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观察力使他成为20世纪最富盛名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戏剧、传记和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并以真实而深刻的描写风格闻名于世。

2.1 早年经历:斯蒂芬·茨威格于1881年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中产家庭。

他在维也纳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大学就读期间表现出了对文学和哲学的浓厚兴趣。

茨威格非常热爱阅读,并广泛涉猎了欧洲和世界各国文化经典。

2.2 文学之路:在大学毕业后,斯蒂芬·茨威格开始致力于文学创作。

茨威格初中语文课文

茨威格初中语文课文

茨威格初中语文课文茨威格是一位德国哲学家、小说家和历史学家,在20世纪之交发表了许多杰出的作品。

其中,他的一些文章和小说被收录在了中国初中语文课本中,成为了中国学生接触西方文化的一个窗口。

本文将以其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两部作品为例,探讨茨威格的文学风格和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首先,茨威格的作品特点之一是语言简洁、平实。

他避免使用华丽的词藻和复杂的句子来显摆自己的才华,而是选择简单明了的句式和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比如,在《一个眼神》一文中,他写道:“她用温柔而平静的声音说了一句:‘谢谢你。

’”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却让人感受到了女孩的感激之情和那个眼神所包含的深意。

类似的句式在茨威格的其他作品中也经常出现,这使得他的作品读起来非常流畅、易懂,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其次,茨威格的作品常常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物质的实现和享受,还应该为了更高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实现。

《月亮与六便士》一书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商人,但却因为对艺术的热爱而离开了家庭和事业,远赴异乡追求自己内心的渴望。

虽然他在社会上遭受了很多挫折和困难,但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最终,他在文化殖民地的一座小岛上逝去,但却留下了自己美妙的作品和伟大的精神成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成功和物质的满足,更在于实现自己内心的追求和价值。

总的来说,茨威格的作品不仅在语言上简洁明了,更在思想上深刻独到,给我们带来了对人生的新思考和启示。

他常常用小人物的故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让人对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们在读这些作品的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到一些智慧和灵感,用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和思考。

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摘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

在父权制社会的背景下,茨威格的作品表现出了对女性的关怀,不经意间也表露出了为女性发声的思想。

但茨威格终究是受父权制影响较深的男性作家,对他来说,女性依然是他观望的对象,是“他者”,女性依然是失语的。

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可从作品中看到女性话语权的架空和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

关键词: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批评是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之一。

女性主义批评产生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女权运动,所以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它的研究中心主要是妇女,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

它主张从女性视觉出发,重新解读文学作品中的妇女形象,并对以往歪曲女性形象的男性视角进行了批判;它还致力于发现与男性文学传统相异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

它也研究女性写作和表达方式的特点,对女作家的创作状况极为关注,并尝试挣脱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从而提倡一种女性主义的写作方式。

女性主义批评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茨威格的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饱受父权中心文化压制的女性形象。

文中的女主人公可以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可以说她是叛逆的,但是她面对爱情又是那样懦弱,脑袋里有太多父权中心文化的条条框框,这些条条框框像枷锁一样束缚着她,所以她只敢远远看着自己心爱的人,不敢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女主人公之所以如此,不仅有自己的原因,更是因为她处于一种父权中心文化的社会中。

本文将从女性话语权的架空和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及其原因三个方面对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进行分析。

一、女性话语权的架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采用了书信的形式,书信有两个特征:一是收信者的主动性。

也就是说,收信者可以决定自己收不收这封信,收了信之后又可以自己决定看不看信,让不让写信者发声其实就是由收信人所决定的。

〖2021年整理〗《茨威格文学作品特点》优秀教案

〖2021年整理〗《茨威格文学作品特点》优秀教案

茨威格文学作品特点小说茨威格的体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以“情感、激情一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

这些小说文本或者重视对少男少女青春萌动的心理剖析,或者记录为情欲所驱使而犯下激情之罪的成年男女的痛苦心灵自白,或者描写暮年男女激烈情感历程的悲苦回忆。

读者在茨威格的作品里“发现了一个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并为此与它们产生了“共鸣”。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并不是个和平世界,貌似安全的表象下隐藏着动荡不安,战争阴云的笼罩使到处呈现出血腥和混乱。

生活在这一时代的欧洲人难免或多或少地承受着环境变异历带来的负面结果:物质的贫乏、环境的压抑与精神的负担。

尽管茨威格小说中的人物在物质生活上属于不愁温饱、生存不受威胁的有产者阶层,然而茨威格知道饱食终日的物质生活安宁并不能逃避精神的困扰,为了体验,茨威格给他的人物设置了种种特殊的环境:陌生女人的“生活天地非常狭小”,“设法向别人诉说心事”,没有人“指点,提醒,毫无阅历”,“失情少女心冷怠沉”;而马来狂人由于挪用医院的公款被逐出鹿特丹,他没有被放到“有人、有俱乐部、有高尔夫球、有书报的城市里去”,而是去了一个离最近的城市还有两天的路程的地方,社交圈子只有几个令人乏味的官员和几个混血儿,其他的就是茫茫无尽的森林、种植园、沼木丛和沼泽地。

他们沉溺于自我内心世界的人,是一些被遗弃者,这些人物通常是有些空虚、孤独和自闭的,他们缺乏正常社交的机会,缺乏正常且平庸日子的充实,久而久之、也随之失去了社交的能力和愿望,感情也失去了一个正常的解放管道。

但心灵的积累越多,受得压抑就愈大,只要有一个合适的契机,它爆发时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

混乱而碎裂的生存环境,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造成了大量情感沦落者,内心的孤独无助常常促使他们表现出一些僭越情理的行为,那完全是一种不自觉的挣扎,是溺水者妄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的徒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茨威格短篇小说的风格变化探究
作者:李言熙
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35期
摘要:奥地利文学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两篇名作《看不见的珍藏》和《象棋的故事》都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体现出战争中人的心灵或被动或主动地遭到无情的摧残,表达了对战争的强力批判和对人民的深厚同情。

但两部作品在写作手法和情节设置上有着极大区别,前一篇小说充满讽喻,观点鲜明意味隽永;而后一篇大胆直白,犀利疯狂却徘徊不前。

这种变化透露出了茨威格自身在战争中的痛苦和矛盾和其最终走向迷失的过程。

关键词:战争;茨威格;看不见的珍藏;象棋的故事
一、《看不见的珍藏》
小说中的林务官先生一生热爱收藏名画,晚年不幸失明。

战争中无情的通货膨胀摧毁了这个普通的家庭,迫于生活的压力,他的家人不得不靠变卖画作来维持生活,林务官先生对此却毫不知情。

R先生远道前去拜访,本想骗取林务官的藏品,却被他的痴迷所感动,转而心甘情愿地完成了一个善意的谎言。

林务官先生自豪地向来客展示他的每一幅看不见的珍藏,并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独自享受着他那虚妄的幸福。

在这样一个短短的生活片段中,茨威格没有从正面极力渲染马革裹尸的残忍战争场面,也没有流于俗套地描写林务官先生一家因战争流离失所的艰苦生活。

他勾勒出的是普通人在战争巨轮下被践踏的心灵。

他的文字不追求场景环境的渲染,情节也并不复杂,却以对内心的发掘来映射现实社会的残酷。

当生活的现实出卖了他对理想的追求,他那执着的坚守就愈发显得苍白无力,而先生却并不自知。

正是现实的残酷和理想的美好在激烈碰撞之下显示出宛如云泥之别的反差,才使文章更具有独特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也是当时的欧洲在资本主义的长期侵蚀下人文情怀回归的一个侧影:视精神高于肉体,视独立自由高于物质财富。

对人的心灵的摧残远比肉体的死亡要来得痛苦。

当后期的垄断资本主义走向极端,人们在铜臭的包裹下显得愈发孤独,资本不仅剥削人们的劳动和体力,更是在精神上将人们压迫到窒息。

在普通大众仍然醉心于追求无尽的财富以致发动战争之时,知识分子已经陷入了苦闷的境地。

他们于是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人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小说中林务官先生的珍藏早已被变卖一空,他心中的财富不过是空想的虚幻,或者说,是我们认为的虚幻。

当芸芸众生在街道上匆忙,我们所追求到的所谓物质财富难道就是真实的吗?快乐其实是主观享受,作者对于诸多沉湎于物欲而道德败坏心灵空虚的人们,感到悲哀和无奈。

在这则小说中,作者借用R先生这样一个狡猾无耻的商人视角详细记叙了林务官在无知中享受余生的悲慘画面,先生内心越是热情洋溢醉心收藏,他周围的世界便越是显得残酷。

作者使用衬托渲染,隐射讽喻的手法极大提升了文章的艺术价值。

但本文除了构思新颖,和传统的写作并无太大的区别,对读者的冲击力也欠佳。

究其原因,还是要回到茨威格当时的人生阅历和心理状态。

茨威格出生在富裕的犹太家庭,受过良好教育并曾周游世界,长时间接受上流社会的文化熏染。

直到大学期间,他才有意识地深入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苦难。

并且茨威格少年得志,中学时便在报刊上发表诗歌小说,大学时便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

可以说,在创作《看不见的珍藏》之前,茨威格一直浸润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并未经历过巨大的苦难。

而他对社会的感知也许还仅仅停留在表面,仍局限于用社会上层的视角来窥探与自己毫不相干的社会底层。

他醉心于对苦难的玩味,对资本和战争展现象征性的批判,对底层民众表达仪式性的同情。

却始终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自己描绘的是怎样一种悲哀。

这些更为深层次的情感,还要等到多年之后才会在其作品中充分展现出来。

二、《象棋的故事》
《象棋的故事》创作于1941年,是茨威格的绝笔小说。

它讲述了在一艘由纽约开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远洋客轮上,名不见经传的B博士同世界象棋冠军琴多维奇对弈的故事,由此引出B博士惨受纳粹精神折磨并只能靠一本棋谱度日的经历,控诉了法西斯对人性的摧残。

文中的B博士因掌握秘密文件被纳粹逮捕并关押在一个狭小的酒店房间里,他并未像集中营里的犹太人一样受到拷打和酷刑。

恰恰相反,什么都不会在他身边发生。

在一片虚无中,纳粹企图让B博士在思想上窒息,在精神上被腐蚀。

后来,B博士意外偷得一本棋谱,他自己和自己对弈,只为保持神智的正常运转,但这反而加重了他精神的分裂与癫狂。

从中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委婉的讽喻批判,而是波涛汹涌的正面抨击,力量与强度都远超以前的作品。

作者极力塑造了B博士从一个精明的知识分子异化成一个神志不清的精神病的形象。

在炉火纯青的心理现实主义运用之外,茨威格还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人物的内心刻画成一种无理性的变态的激情,看似冗长却直达读者的心底。

值得注意的是,在故事高潮部分激烈的矛盾冲突后,文章末了却相对归于平和。

甚至反而以琴多维奇的蔑视和自大作为结束。

在B博士赢得一场激动人心的胜利之后,不可一世的琴多维奇并未像读者所想那样遭遇滑铁卢。

最后一局对弈中,B博士恢复神智主动认输,他意识到自己不该继续下棋并悄然离去。

为什么博士再也不下棋?为什么在先赢一局后要主动认输?为什么输掉一局的琴多维奇到最后仍然高高在上?作者如此设置其实别有用心。

如众多评论家所言,琴多维奇是专业化的怪才,代表了工业分工社会下的异化人格;而B 博士则是受尽迫害怀揣人道主义精神的知识分子。

他们分别代表着两种文明,两种不同的未来道路。

在茨威格的精心设计下,知识分子看似占尽上风,却在末了败下阵来,就是说这场两种
文明的对垒的胜负还未可知。

知识分子式的文明道路在赢得众人的支持后还是未能成功,也许作者在极力批判现实的同时也倍感迷茫,来路到底该去向何方?
从茨威格的人生轨迹来看,他在1934年被希特勒驱逐,离开奥地利迁往英国,又先后到过法国,美国,阿根廷和乌拉圭,并最终在1941年定居于巴西。

而在这期间,希特勒进行法西斯专政,西班牙内战爆发,二战愈演愈烈,同时茨威格的好友高尔基和弗洛伊德也先后辞世。

一方面是流离失所,家国沦陷;另一方面是旧交逝去,知音难觅。

茨威格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无可奈何地陷入了孤独和迷茫。

法西斯在世界范围内横行,就连巴西似乎也免不了遭受荼毒,这种大势已去的无力感,更使茨威格的笔触变得犀利甚至疯狂,他只有借助笔头上的宣泄才能缓解内心浓烈的不安。

而这种种焦躁的情绪,到晚期逐渐演变成对自身定位的迷失和对自己思想的怀疑。

茨威格的反抗精神是作为智者在感受到纳粹专制压迫下自然生发的人道主义精神本能,资本主义痴迷于金钱和物质,他便要提倡情怀和精神;法西斯主义主张集权和统一,他便要促进自由和开放。

但作为时代的先觉者和先行者,没有先知能肯定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一些我们在当今奉为圭臬的金科玉律,在百年前就可能只是稀奇古怪的痴心妄想。

我们有理由认为,茨威格在文章结局的种种矛盾和悬念设置,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他自己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内心的挣扎。

文中几乎所有人都痛恨傲慢的琴多维奇,如果能够打败他简直是大快人心。

但是在名誉的诱惑和旁人近乎狂热的激情的压力下,棋艺高超的B博士没有迎合围观群众的理想当然。

现实中,作者作为时代的旗手也没有盲从世人的心理期待,而是在狂热中保有一丝警惕。

这恰恰反应了茨威格作为智者对于自身甚至时代的怀疑和挑战:他不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也没有武断地做出定论,而是在抨击旧的社会方式的同时,保留了一份理性思考的余地。

智者走在时代的前列往往会更加痛苦,茨威格看到了人类社会的不幸,却又深陷于无法挽救的无力之中。

随着他的思想日趋精致与成熟,他的迷惘与痛苦也达到了顶点。

三、结语
本文选取了茨威格两篇具有代表性的反战小说——《看不见的珍藏》和《象棋的故事》,通过对比探讨了茨威格心理的变化历程。

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茨威格混迹于上层社会,也从未经历过战争的苦痛。

他站在高处俯瞰民众,一览无余却体会不深,只是受到了象征性的触动。

而到后期自己成为战争中流离失所的一员,他的认识便愈发深刻且犀利了。

茨威格本来不愿参与政治,但内心的高尚情怀不允许他这样做。

面对全世界战火的延绵,自己却在异国他乡孤立无援,他只好把内心的无力掩盖在激烈的文字之下,因此对战争的批判也变得异常凶猛。

但同时法西斯正如日中天,以至于似乎主导了世界的潮流,茨威格心中的不安和怀疑也就愈发强烈,他不禁要问:这个世界到底该走向何方?他越是富有智慧就越是怀疑自己,就越是得不到答案。

就这样,在疯狂,无力,疑惑的冲击下,他的思想变得矛盾并陷入了迷失。

1942年,在自身的迷惘和时代的重压下,一位智者选择了自杀,这不能不让人发出沉痛的叹息。

参考文献:
[1]Hans, Arens. Der großer Europäer Stefan Zweig. Frankfurt: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1981.
[2]Richard, Friedensthal. Stefan Zweig, Briefe an Freunde. Frankfurt: Fischer Verlag.1978.
[3]斯蒂芬·茨威格:《斯·茨威格小說选》。

张玉书。

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2年.
[4]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张玉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