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课标解读与教学建议
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pdf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一、修订背景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源于2014年教育部的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正在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把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2.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开发特色课程。
——2010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刚要中提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开发特色课程,本次修订也贯彻了该刚要的精神。
3.课改实验十余年的成果和经验积累。
04开始,宁夏等四省区率先开始新课程改革,之后全国其他省市相继进入课改,到17年经历了十余年的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已深入人心,这一轮的课改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科学的认识,对新课标的修订给出依据。
4.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发展(学习进阶、核心概念、STEM教育……)1997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率先提出核心素养,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等进行了研究,我国也是同样,这次修订可以说是与世界同步。
本次修订物理课标内容和变化有哪些?→▲▲二、物理课标的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一)关于课程方案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2.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1)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2)进一步明确了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
(二)关于学科课程标准1.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
围绕着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了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指导教学设计,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
2.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
解读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建议
解读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建议武隆教科所李永文在必修1模块中,学生将学习物理学中有关运动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了解物理学在技术上的应用和物理学对社会的影响。
本模块的概念和规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
要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以及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学习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初步经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物理学的思想,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受到熏陶。
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课程标准内容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的产生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学会用计时器测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重要作用。
3、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
二、课时建议 (10课时)第一章课时分配建议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1课时2、时间和位移 2课时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2课时4、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2课时5、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2课时复习评估 1课时三、教法建议本章出现意义相近、易混淆的概念较多,而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参照物、路程、时间、速度、平均速度等概念,所以,本章教学时既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要根据高中、初中知识之间的差异,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提高和拓展。
通过研究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了解和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些方法;但由于学生刚刚学习高中物理,他们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对科学方法也有一个从体验到认识,再到运用,以及逐步积累、逐渐深化的过程,所以,在本章教学中不宜提出过高的要求。
比如质点、匀速直线运动等都是理想化模型,但理想化模型方法的教学应当把重点放在质点概念的教学上。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课程标准内容1、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哪些教学建议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哪些教学建议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作为资深的创作者,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为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建议。
提倡探索性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物理现象。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来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使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结合实际生活和工程实践,将物理现象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设置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的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型学习,通过科研或工程实践来探究物理背后的规律。
引导探究和创新思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资料,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培养他们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发明或实验项目中。
强调跨学科的整合•和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科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数学、化学和工程等学科的知识,加深学生对物理相关概念的理解。
•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语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培养,建议我们在教学中提倡探索性学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探究和创新思维、以及跨学科的整合。
这些教学建议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强调科学思维和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如观察、提问、实验、分析和推理等。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如数据采集、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等。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包括精确描述、准确测量和有效控制变量等。
创设情境和发展学生兴趣•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能够将物理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优势。
高中物理《新课标》讲解
高中物理《新课标》讲解前言《高中物理新课标》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而制定的。
它对高中物理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需要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定律和公式,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应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观察、实验、假设、推理、验证等,能在研究性学习中运用这些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认识物理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对物理的兴趣和好奇心,养成勤奋学习、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等五个部分。
2.1 力学力学部分包括质点、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定律,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2 热学热学部分包括温度、热量、内能、热力学定律等。
学生需要了解热现象的本质,掌握热力学的基本原理。
2.3 电磁学电磁学部分包括电荷、电场、电流、磁场、电磁感应等。
学生需要了解电磁现象的内在联系,掌握电磁场的基本规律。
2.4 光学光学部分包括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衍射、干涉等。
学生需要了解光现象的本质,掌握光学的基本原理。
2.5 原子物理原子物理部分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核物理等。
学生需要了解原子核的结构,掌握核反应的基本规律。
三、教学方法新课标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评价体系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评价体系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结语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完整版)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课标解读与教学建议
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课标解读第一部分: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一)运动的描述内容标准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具体要求•知道物理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
例如,知道在伽利略之前人们主要是根据思辨来判断是非的,伽利略开创了实验研究的科学方法,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基础。
•列举有关史实,说明实验研究方法对物理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内容标准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具体要求•能说出质点的定义,知道质点是一种理想模型。
•能判断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实际物体看成质点,哪些情况下不可以把实际物体看成质点。
例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可以把地球看成质点;在研究地球自转时就不能把地球看成质点。
•知道理想模型是突出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的一种科学抽象,它对研究物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内容标准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具体要求•能完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
例如:会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法或其他实验方法测量和记录运动物体的时间、位移变化情况,并能依据实验数据推断该物体的运动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能区分路程与位移,会根据物体的运动轨迹计算位移大小。
例如:会正确计算物体做往返运动时的路程和位移。
•理解速率与速度、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并能用其定量分析物体运动问题。
•理解加速度,能解释加速度定义式的物理意义,会用该定义式对有关物理量进行计算。
例如:会用该定义式计算a、vt、v0、t和(vt-v0)。
•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特点,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例如,它的瞬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它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
•通过实验操作、现象观察、数据处理和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实验在发现物理规律中所起的作用。
新课标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二三册教材解读〖功与功率 教材解读〗
1 功与功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式。
(2)知道功是标量,理解正功、负功的含义。
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是各个力分别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
(3)理解功率的概念,会运用极限思想得到瞬时功率表达式P=Fv。
关注生产生活中常见机械做功、功率大小及其意义。
(4)能分析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材分析
功和功率是建立功能关系的重要概念。
功是为进一步提出“能”这个更为广泛、更为重要的概念服务的。
做功过程反映了能量的变化过程。
只有准确理解“功”才能更好地促进能量概念的建构。
教材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以节前“问题”引出:当位移的方向与力的方向不一致时,应当如何计算功?接着讨论正功和负功的概念。
在功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做功的快慢,引出功率的概念。
最后,通过分析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
本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为理解功的概念、正功与负功的意义、瞬时功率的概念。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对力、位移矢量的分解还不够熟悉;②学生对标量、矢量的认识不到位导致不能很好地理解功是标量;③从平均功率过渡到瞬时功率对极限思想的应用要求较高;④汽车发动机功率、牵引力、速度三者关系的分析比较复杂。
因此教师应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针对难点的突破进行教学设计。
1。
新课标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二三册教材解读〖重力势能 教材解读〗
2 重力势能一、教学目标(1)通过不同路径重力做功的分析,归纳出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
(2)理解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通过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体会功能关系。
(3)知道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有关,即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但重力势能的变化量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无关。
(4)了解弹性势能的决定因素。
二、教材分析“重力势能”是建立功能关系,体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思想的重要一节。
上一节学习的功的概念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可以决定能量的变化。
教材对力学中功能关系的讨论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本节从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变化视角,讨论功能关系。
在得出重力势能表达式的过程中,不仅要告诉学生结论,更为重要的是该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
这就是科学思维之路,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研究方式都是非常重要的。
教材以节前“问题”复习初中所学过的关于重力势能的知识。
物体的质量越大、所处的位置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想重力势能的表达式,以体现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等要素。
本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为“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重力势能表达式的得出过程”、“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及系统性”。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从概念建立的逻辑上讲学生感觉比较困难。
为什么只有认识了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后,才能引入重力势能。
②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较难理解。
③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重力势能属于物体和地球组成的系统等知识较难分析。
因此教师应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针对难点的突破进行教学设计。
1。
从《课程标准 》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2》的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PPT课件
材,完全能胜任新课标教材的教学。
三、新教材也有大量创新,特别是在内容 编排和呈现方式上,在关注科学思想、科学 过程、情、态、价以及在引导学习方式改变 方面,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为教师的 创新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大的空间。
内容结构体系
必修+(选修1;选修2;选修3)
第15页,“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 的联系”;
第16页,“通过有关事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过程与方法有双重意义)。
●学生学过科学课程之后,将以不同的视角、不同 的方法看世界,以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
教学设计和教学时都要着眼于三维 目标的有机整合
为什么要上这堂课? 它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与原
“大纲”相比较,有哪些特点和 变化?
(一)主要特点
1、明确提出并要求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第 8~9页明确地、可操作地阐述了三维课程 目标)。
课程具体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 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 思想。
第10页,“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总体要求”。例如:“尝试选择实验方 法”、“按说明书进行实验操作”、“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差 异”……
与过去对实验的要求有很大不同:具体的器材、操作的要求少了,实验 思想、方法的要求高了很多。
5、对于教学、教科书编写、评价、课程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有较具体、较详尽的 建议
4.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 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 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5.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 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高中物理必修课程解读与教学建议的看法和体会
《高中物理必修课程解读与教学建议》视频课程后,谈谈我的体会高中物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门难学的学科,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来说它更是“老大难”。
因此,对于高中物理教师怎么教以及教好这门学科也是一大难题。
下面就《高中物理必修课程解读与教学建议》视频课程教学谈谈我的心得,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转变物理教学的观念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
在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4个因素的整合。
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要转变教学理念,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例如:在力学与电学中的教学实践经验1、巧设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恰当地设计实验或演示实验,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又使他们懂得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高中学生对感性知识接受较快,印象深、记忆牢固。
所以,通过实验可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内容铭刻在心。
物理学中的某些结论学生难以接受,即使记下来,也不能理解,很快就会忘记。
如在力的合成的教学中,当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一定时,随着F1和F2之间夹角的增大,F1和F2将不断增大,F1和F2之间的夹角不可能等于180。
学生难以理解,在进行这里的教学时,我问全班同学:“咱们班里谁的力气最大?”很快就有不少同学举手或推荐“力士”。
于是我拿出预先准备好的绳子和重物,把重物挂在绳子中间,问学生:“谁能把这根绳子拉直?”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认为自己可以,想来试一试,结果无论谁都不能绳子拉直。
由此对问题展开分析,使学生既有兴趣去了解它的原理,又能把原理记下来。
又如在圆周运动的教学中,用绳子栓住的小球,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在最高点时,做圆周运动的最小速度。
高中物理新课标解读
高中物理新课标解读高中物理新课标是指导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来一起深入解读一下高中物理新课标。
首先,新课标强调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
物理观念是指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等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科学思维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要求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科学态度与责任强调学生要具有好奇心、求知欲,能够严谨认真地对待科学研究,同时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与以往的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二定律时,教师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探究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公式。
在课程内容方面,新课标进行了优化和整合。
增加了一些现代物理学的内容,如量子物理、相对论等,使学生能够了解物理学的前沿发展。
同时,对传统的经典物理内容也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组织,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例如,在电磁学部分,将电场、磁场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磁相互作用的本质。
新课标还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
评价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可以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来进行;综合性评价则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
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新课标强调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物理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而且,实验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重视实验教学,提供充足的实验设备和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验。
完整版)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完整版)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修订背景:1.2014年教育部的文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把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2.2010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开发特色课程。
3.课改实验十余年的成果和经验积累,对新课标的修订提供了依据。
4.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发展也是修订的重要参考。
物理课标的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2.优化了课程结构,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明确了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
3.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
明确了内容要求,指导教学设计,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
4.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学生完成本学科研究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
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后,将分为三六九等。
学生必须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研究三本必修模块的物理课程才能拿到高中毕业证。
如果学生打算在高考中选考物理,还需研究三本选择性必修模块,总共六本书。
此外,有意发展兴趣特长或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还需研究三本选修教材。
因此,高中物理研究需要九本书,才能达到最高境界。
新修订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结构分为必修模块和选择性必修模块。
必修模块是合格性考试内容,而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模块则是等级性考试内容。
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
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注重物理核心素养的达成。
此外,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则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
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开设,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可以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提供参考。
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精选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一、修订背景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源于2014年教育部的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正在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把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2.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开发特色课程。
——2010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刚要中提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开发特色课程,本次修订也贯彻了该刚要的精神。
3.课改实验十余年的成果和经验积累。
04开始,宁夏等四省区率先开始新课程改革,之后全国其他省市相继进入课改,到17年经历了十余年的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已深入人心,这一轮的课改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科学的认识,对新课标的修订给出依据。
4.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发展(学习进阶、核心概念、STEM教育……)1997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率先提出核心素养,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等进行了研究,我国也是同样,这次修订可以说是与世界同步。
本次修订物理课标内容和变化有哪些?→▲▲二、物理课标的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一)关于课程方案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2.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1)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2)进一步明确了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
(二)关于学科课程标准1.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
围绕着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了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指导教学设计,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
2.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
高中物理必修1新课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新课教案
教学内容:物理学科概述和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初步掌握物理学的学习方法和探
究途径。
教学重点:物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理解物理学科的抽象概念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引入物理学科:通过介绍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引起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提出问题:探讨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等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
二、讲解(15分钟)
1.物理学的定义:讲解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介绍物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物质、能量、运动等,让学生初步了解
物理学的核心内容。
三、实践(15分钟)
1.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实验操作: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的实验性和探究性,培养他们独立
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5分钟)
1.总结问题: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课堂小结:向学生介绍下节课的内容和教学重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培养了学
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后续的教学中,应
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高中物理教案新课标解读
高中物理教案新课标解读【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内容,为深入学习和研究提供基础;2. 明确物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效率;3.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内容】1. 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2. 物理规律和物理定律的探究和应用;3. 物理实验及实验方法的学习和训练;4. 物理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精神;3. 讨论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培养其合作与创新能力;4. 教材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要点和难点,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标解读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本次课程的学习目的;2. 分析新课标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复习;3. 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让学生形成整体认识;4. 着重解读物理规律和物理定律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5. 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6. 结合生活和工作实例,引导学生探讨物理在实际中的应用;7. 总结本次课程内容,强调学习重点和复习难点;8.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能理解和领会新知识;2. 实验操作与分析:学生是否能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并准确分析实验结果;3. 课程习得与应用:学生是否能掌握课程内容并能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充分准备教学内容,提前了解新课标的要求和内容;2. 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3. 教师要及时总结教学情况,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一)上.
选修3-2
选修3-1
11
国际中学物理课程 设置模式
我国中学物理课程 设置变革
12
为什么构建4+2模式?
必修模块放什么内容?
为什么设置三个系列? 学生如何选择模块?.
13
三、怎样读课标
1、课标条目、样例、活动建议 2、共同必修特点
14
必修 共同必修7来自动的描述 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机械能和能源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共同必修
8
电磁现象与规律 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 家用电器与日常生活 热现象与规律 热与生活 能源与社会发展
选修1-2 选修1-1
9
选修2-3 选修2-2 选修2-1
电与电工 电磁波与信息技术 力与机械
3
2001年7月 2003年4月
纲要
和试 编 国 评命 写 家 价题 、 课 课依 教 程 程据 学 标 的, 、 准 基国 评 是 础家 估 教 。管 、 材 ”理 考
4
“
5
二、课程设置
1、高中物理课程结构
2、课程结构形成的依据
3、课程结构的形成过程
6
选修3-5
物理C4 选修2-3 选修1-2 选修1-1 选修2-2 选修2-1 物理2 物理1 选修3-4 选修3-3 选修3-2 选修3-1 选修
热与热机
光与光学仪器 原子结构与核技术
10
电场,电路,磁场 电磁感应,交变电流, 传感器
分子动理论与统计思想, 固体、液体与气体, 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电磁振荡与电磁波, 光,相对论 碰撞与动量守恒, 原子结构, 原子核,波粒二象性
选修3-5
选修3-4 选修3-3
高中物理新必修一教案
高中物理新必修一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运动的概念和运动的描述方法;
2. 掌握运动的基本量及其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描述方法;
2. 运动的基本量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运动的描述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2. 运动的基本量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概念讲解
1. 运动的概念: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
2. 运动的描述方法:介绍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运动量,并说明它们的描述方法。
三、运动的基本量
1. 位置和位移:介绍位置和位移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
2. 速度:介绍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加速度:介绍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实例分析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五、课堂练习
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检查答案,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进一步巩固和延伸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和作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确保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扩展拓展:
可以引入其他与运动相关的知识,如匀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开拓学生的视野,深化对运动理论的理解。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和自我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确保教学质量。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物理教研组一、明确大纲与新课程标准的区别要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我们就必须先弄清楚新课程标准与老大纲的区别。
在过去的物理教学大纲中,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以知识为本,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这样就削弱了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二是统一的硬性的学术要求使得课堂教学失去了灵活性,创新性,导致教师教学没有热情,学生学习失去兴趣的不良后果;三是教学大纲对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是刚性的,具体的,这样将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与此相反,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有:一是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到与“知识与技能”同等重要的地位,突破了老大纲对课程资源相对狭隘的理解,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以及一定的学习能力,也帮助学生树立了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二是新课程标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学习内容做了最基本的、最低层次的要求,这些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这一灵活的软性的学术要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热情;三是新课程标准的学科体系是动态的弹性的,这样就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二、正确理解物理新课程标准在弄清楚老大纲与新课程标准的区别后,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去把握新课程标准了。
首先,只要深读新课程标准,我们就会发现,现在的课程标准失去了一个统一的纲。
对于每一个知识点,它并没有具体的要求,也就是没有了具体的教学内容的要求,而只是提出了一个通过教学活动之后所应达到的教学效果。
因为,同一个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不同的知识点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这就给我们物理教师提供了充足的发挥个人教学特点的空间,也同时是对我们物理教师执教能力的一种挑战。
其次,我们应看到,在新课程标准中,对知识的探究与知识的传承是处于同等地位的。
这从它所倡导的科学探究即可看到。
在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新课标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二三册教材解读〖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2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一、教学目标1知道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知道电动势的定义式。
2经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论推导过程,理解内、外电路的能量转化,体验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具体应用。
3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通过探究电源两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体会图像法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作用。
4能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释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5知道欧姆表测量电阻的原理。
6了解电源短路可能会带来的危害,加强安全用电意识。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电动势概念、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以及应用该定律分析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在上一章的基础上对电路的认识更加完整。
通过电动势概念的建立和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为学生深入理解能量守恒定律提供物理事实,在电场和电路情景下培养学生的能量观念。
通过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和欧姆表测量电阻的原理的拓展学习,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进行推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
教科书首先通过节前“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建立电动势的概念;接着应用电动势概念和能量守恒定律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最后通过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和欧姆表测量电阻的原理来深化对物理规律的认识。
以往的教科书把电动势和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这两个内容各立一节,独立编排,而且两节之间又穿插了其他内容。
现在教科书把这两个内容合为一节,其目的是:在电动势的概念之后立即进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推导,知识的逻辑体系严谨,便于教学。
另外,电动势的概念中渗透了“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渗透了“把电势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使学生对闭合电路的能量转化和守恒有了完整、清晰的认识。
电动势是本节的重要概念,也是本节的难点。
这是因为“非静电力”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
教科书通过对电源内部电场的分析,得出“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让学生从功和能的角度理解非静电力,知道非静电力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并能从非静电力做功的角度去理解电动势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课标解读与教学建议第一部分: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一运动的描述内容标准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具体要求•知道物理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
例如,知道在伽利略之前人们主要是根据思辨来判断是非的,伽利略开创了实验研究的科学方法,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基础。
•列举有关史实,说明实验研究方法对物理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内容标准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具体要求•能说出质点的定义,知道质点是一种理想模型。
•能判断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实际物体看成质点,哪些情况下不可以把实际物体看成质点。
例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可以把地球看成质点;在研究地球自转时就不能把地球看成质点。
•知道理想模型是突出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的一种科学抽象,它对研究物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内容标准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具体要求•能完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
例如:会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法或其他实验方法测量和记录运动物体的时间、位移变化情况,并能依据实验数据推断该物体的运动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能区分路程与位移,会根据物体的运动轨迹计算位移大小。
例如:会正确计算物体做往返运动时的路程和位移。
•理解速率与速度、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并能用其定量分析物体运动问题。
•理解加速度,能解释加速度定义式的物理意义,会用该定义式对有关物理量进行计算。
例如:会用该定义式计算a、vt、v0、t和(vt-v0。
•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特点,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例如,它的瞬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它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
•通过实验操作、现象观察、数据处理和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实验在发现物理规律中所起的作用。
内容标准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具体要求•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公式。
例如,知道它是如何推导出的,会运用这一公式进行分析和计算。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图像的物理意义。
例如,能根据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条件做出其速度图像;能从已知速度图像上提取相关的运动信息。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会运用这一公式进行分析和计算。
•能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并会运用这一公式进行分析和计算。
•知道公式和图像都是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重要数学工具。
(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内容标准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具体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知道动摩擦因数,会运用公式f=μN进行计算。
•通过实验了解静摩擦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会用力的平衡条件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内容标准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具体要求•知道常见的形变。
例如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知道胡克定律,能用胡克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内容标准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具体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
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
例如,能判断两个大小一定的共点力在夹角变化时,合力如何变化;会用作图法求出共点力的合力。
•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分解。
会用作图法求分力,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对力进行正交分解。
•知道什么是矢量,什么是标量。
会进行简单的矢量分析。
例如,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矢量的合成。
•能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会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对合力和分力进行计算。
内容标准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具体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例如,探究“相同质量的物体,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合外力有何关系”,探究“在相同合外力的作用下,加速度与质量有何关系”;能够通过实验完成对加速度、力和质量的测量,正确作出表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图像,能根据图像写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式。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知道什么是惯性,并会正确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知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知道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知道力的国际单位“牛顿”的定义。
会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动力学问题。
例如: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分析求解其所受的外力;已知物体所受的外力,分析求解其运动情况。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能应用该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会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内容标准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具体要求•了解什么是单位制,知道什么是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基本单位和有关导出单位。
•知道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模块内容特点和教学建议本模块学习内容具有如下特点:1.本模块是高中物理的共同必修模块,又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个模块,因此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本模块中所涉及到的物理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在高中物理中都具有典型性,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在本模块的学习中,学生将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初步经历对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
这将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
教学建议1.本模块的教学要十分注意与初中物理的衔接。
在教学中要时时注意降低台阶,引导学生从初中已经学过的内容过渡到高中要学习的新内容,进而逐步适应高中阶段的教学要求。
切不可盲目追求一步到位,否则必然是欲速则不达。
同时,还要注意帮助学生掌握好本模块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后续模块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本模块内容中有许多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和典型的实验方法,在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这些方法的一般思路和基本操作,要求学生要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来思考和研究自己身边的物理现象。
3.普通高中物理教学要实现课程标准所设定的三个维度的具体目标,就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要努力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逐步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4.质点在高中物理中是一个重要概念。
因此在教学中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明白质点是: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物体全部质量的点。
它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是人们在研究实际物理问题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一种科学抽象。
有的学生会误以为小物体一定都可以看成质点,而大物体如地球、太阳等就不能看成质点。
因此在教学中要多举实例并进行讨论,注意帮助学生学会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如果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产生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或者物体上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是次要的、不起作用的,我们就可以把该物体看成质点。
这就是科学抽象的过程。
例如我们研究地球的公转时,可以不考虑它的自转,把它看成质点。
而在研究地球上的昼夜变化时,必须考虑它的自转,就不能把它看成质点。
在教学中要通过对质点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学习这种科学思维的方法,体会理想化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逐步学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
切忌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而罗列实例,让学生机械记忆。
5.运动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是学生学好后续课程内容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准确而清晰的第一印象。
尤其是一些相近的概念容易造成学生认识上的混淆,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例如可以用坐标轴来讲解时间与时刻的区别,时间是坐标轴上的一段线,时刻是坐标轴上的一个点;再结合实例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既直观又易懂。
再如位移是学生在高中物理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矢量概念,在这里暂时不宜对矢量及其运算作太多的扩展,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到有一类物理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并且会用正负号来表示直线运动中位移的方向。
要用实例来启发引导学生认识位移与路程的区别。
速度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出现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体会。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是一对较难理解的概念,学生对这一对概念的认识要经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这里主要是弄清平均速度定义中位移和时间的对应关系,知道对于变速运动而言,不同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相等的;再用“极限”的思想引出瞬时速度概念,即时间取得越短,设想的匀速运动就越接近实际的变速运动,当时间取得足够小时,设想的匀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就等于某时刻经过某位置的瞬时速度了。
“极限”的思想和分析方法在物理学中也是经常用到的,要提醒学生注意体会和学会运用。
加速度是力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本模块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学中要着重强调加速度的大小表示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而不是表示速度变化的大小,更不是表示速度的大小。
可以结合加速度的定义式多举些实例让学生进行讨论,例如有的物体运动速度很大,但加速度很小;有的物体运动速度很小,加速度却很大。
注意引导学生对速度、速度的改变量、加速度这几个相互关联的物理量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逐渐深化。
对于加速度也是有方向的量以及加速度方向的物理意义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更要注意循序渐进。
可以先从定义式入手,结合实例讨论物体分别做加速和减速运动时加速度的正负,进而得出当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相同时,物理做加速运动;当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的规律。
至于更本质的问题应留到牛顿运动定律中进行讨论。
用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重要基础,所以一定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都能动手做好。
实验中不论是用打点计时器还是用闪光照相,其基本原理一样都是在一个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记录下运动物体位置变化的情况。
对实验中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整理概括出物体运动的若干特点,进而总结得出物体运动的规律。
这一系列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序,要逐步让学生熟练掌握,并从中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6.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有很多,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瞬时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认清公式的适用条件,理清运用公式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