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劳动技术教育中渗透德育
加大中学生劳动技术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力度
加大中学生劳动技术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力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改造》中谈学生自治问题时说“近世所倡的自动主义有三部分:一是智育注重自学,二是体育注重自强,三是德育注重自治。
”德育教育自始至终都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
德育教育贯穿于中学各学科教学之中,在劳动技术教育教学中结合相关知识对学生有效地实施德育教育,可以在劳动创作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素养,为今后更好地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中学生群体, 是一个复杂的、刚刚走向成熟的社会群体。
对于中学生, 我们既要加强知识和技能素质的培养, 更要相应地加强思想品德的培养。
某知名教育家曾说过: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真理、诚实正直的学生同仅仅是学业突出的百分学生相比,前者更有利于社会,我们需要更多的快乐而健康、能够从事各项工作的普通人, 而不是病态的天才。
如果我们能够把中学生, 都培养成心智两全的合格人才, 那么社会的文明进步、国家的兴旺发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都将成为不久的将来。
一、加大劳动技术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力度的经验(一)增强授课技巧, 巧妙融入德育内容在我们的德育观念中长期存在着一种泛政治化倾向。
有的德育教师只限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教学方法上只是干巴巴的说教。
开放的社会,快节奏的生活, 多元的传播媒介, 使今天的中学生思想处于活跃状态。
这种方式, 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成熟, 对一些社会问题已有自己独到见解的中学生们来说, 很自然会产生一种厌烦心理。
袖藏乾坤怀日月, 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有在教材基础上充实、挖掘, 使教学内容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并且更加开放、更加丰富多彩, 才能耳目一新, 便于接受。
如劳动技术课堂上比较需要的创新精神、效益意识、时间观念、平等竞争思想、职业道德素质等等, 它们不仅反映了市场经济的需要, 同样也符合人类进步、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历史趋势。
30 度的视野, 只能见到眼前悠悠绿水; 180度的视野, 才可见到一左一右的巍巍青山密密大林。
劳技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劳技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随着社会变化,学校需要不断优化教育理念和手段,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品质。
我们学校着手设计"劳技学科德育渗透计划",通过将德育元素融入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实现德育教育的协同及渗透。
计划主要内容包括:
1. 选取劳技和理工科学科,如技术设计、生物学、物理等,并寻找能够体现恰当道德标准和价值判断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感等。
2. 各学科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和课题,选择适当的类似案例、阅读材料等,引导学生思考情况中的道德考量。
3.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就道德议题进行讨论,从多角度论述问题,培养独立分析和判断能力。
4. 安排部分课后活动,如实地考察和社区服务,让学生能够贯彻所学知识、培养责任心。
5. 定期组织讨论总结,检视各阶段效果,不断完善相关课程设置。
通过有效组织,我们相信可以在学科学习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成长扫除障碍。
这将是一项长期的系列举措。
劳动技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劳动技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我国面临科技、教育、文化相对落后和人口素质亟待提高的严峻挑战,面临国际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这一切归根到底将取决于教育。
而现在教育中存在的德育问题,尤其是在各学科教学中忽视德育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劳动技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同样有着德育、智育、美育的义务和功能。
一些教师认为,德育是思想品德课和语文课的事,在劳动技术课教学中,往往会忘记进行德育教育,即使能够想起来往往方法也是不够恰当的,这种割裂德育与劳动技术教育联系的做法,必然导致学生德育的不完善。
中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劳动技术教育的多功能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成为当地经济建设中的有觉悟、懂技术的劳动者。
劳动技术课教学的根本,就是育魂,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产实际,结合劳动技术学科自身的性质、任务和特点,向学生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科技的思想。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劳技课多功能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在劳动技术课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载体,结合教学过程实施新德育有机有序地渗透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在劳动技术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把德育融于智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帮助他们拥有高尚的人格。
这也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捕捉教学中的德育契机,创设情境,把德育自然、有机地融入到教育之中。
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能凭空而谈,必须以一定的情境为载体,而我们现在所用的教材就是很好的德育素材,我们在教学中应努力挖掘和利用德育因素,通过学习、讨论和实践等各种形式,向学生灌注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习品德,使他们的思想得到良好的熏陶,达到智育和德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将德育教育融入劳动技术课的初步探索
一
枯 燥 乏味 , 在 条 件 允 许 的情 况 下 , 教授菜肴烹饪 、 家 用 电器 的 工 作 原 理 及 宾
、
开 展 劳 动 技 术 课 教 育 的重 要 意 义
客礼仪等 内容。 由 育 工作 者 应 当改 变 传 统 的应 试 教 育 观 念 , 不 能 只 是 片 面 地 追 求 升 学 不 同 要 求 , 适时调整教学重点 , 有选择 、 有 重点地进 行教学。 比如, 女 生 重 率, 不 能只 注 重 学 生 的 分 数 , 应 当 重 视 学 生 的 综 合 素 质 的提 高 。 劳 动 技 术 点学习洗涤 、 烹饪等劳动技能 , 男 生重点学 习家 电维 修等 劳动 技能。这样 课 是 实现 素质 教 育 这 一 目标 的 重 要 途 径 , 它有助于 增强学 生的劳动观 念 , 可 以激 发学 生学 习的 积 极 性和 主动 性 , 有 利 于 提 高 学 生 的 自主 能 力 和 动 手
识教育相结合 的一门课程。我国传统 的教 育模 式只注重升学率 , 学生 只追 的 特 性及 不 同洗 涤 剂 的 功 能 , 同时 利 用 不 同 的洗 涤 剂来 洗 不 同 面 料 物 品 上
求 学 习成 绩 的 提 高 , 大 多 缺 少 吃 苦 耐 劳 的 品质 , 为 了适 应 新 课 改 和 现 代 化 的 污 溃 , 再 将 实 验 结 果 进 行 比对 。 让 同 学 们 做 记 录 , 回家 之 后 自 己 动 手 进
在劳动技术课 的教学过程 中应当以教材为载体 , 有意识地将德 育融入 的思 想 性 、 先进性、 基 础 性 和 实 践 性 。 教 材 内 容 应 当 包 含 服 务 性 劳 动 能 力
二年级劳动德育渗透计划上册
二年级劳动德育渗透计划上册一、前言劳动德育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二年级的劳动德育教育中,我们将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渗透劳动精神和德育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懂得劳动的意义,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育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兴趣,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2.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4.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1. 了解家庭和学校的劳动和服务;2. 学习植物的栽培与照顾;3. 学习简单的手工制作技能;4. 了解家庭和学校的整洁卫生和环境保护;5. 学习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
四、教学组织1. 学校将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安排通识教育、科学、家政、美术等老师共同参与劳动德育教育;2. 举办劳动德育周,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如植树、环境整治、手工制作等;3. 每周安排一节劳动课,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劳动,并让学生深入了解劳动的价值;4. 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合作,扩大劳动德育的渗透面,使学生在家庭中也能参与劳动和服务。
五、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的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处于各种情境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和意义;2.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团队中合作,共同完成一项劳动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3. 示范引导法:老师在实践中给予学生示范和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动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4. 体验式教学法: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实践,让学生不断体验、感悟和总结,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参与情况;2. 学生的劳动态度和责任心;3. 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4. 家长的反馈和评价;5. 教师的总结和评估。
七、教学资源1. 劳动用品:土壤、种子、工具等;2. 教学设备:投影仪、实物模型等;3. 课外读物:环保知识、动手制作技能等;4. 社会资源:邀请社区的环保志愿者、植树爱好者参与教学。
德育教育在劳技课教学中的应用
德育教育在劳技课教学中的应用我们国家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中。
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中也规定: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热爱家乡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遵守纪律、认真负责、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同时也规定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针对学生知识水平、心理特征,安排内容。
a、劳动技术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既是独立的学科,又与其它学科相辅相成。
根据这个特点,应按照学生不同年段的现有知识水平,在考虑与其它学科知识相互照应的前提下,有序地排列知识内容,对学生分别进行不同内容的知识传授和训练。
如一年级讲五大粮豆作物;二年级讲经济作物;三年级讲禽畜饲养。
这样依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规律安排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学起来也易于接受。
b、中学生爱好广泛,有着“好奇”、“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
应因势利导,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由喜欢劳技课逐渐走进热爱科技的大门。
针对学校物力状况、自然条件,建立基地。
劳动技术课的基地建设,应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物力和自然条件,量“力”而行,开展教学活动,并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教学活动的完成。
可引导学生在自家责任田进行广泛的实践活动,同时我校先后在学农基地建立了粮食作物实验田,在校园开辟了蔬菜园和百花园等劳动基地。
针对本乡气候特点、地貌实情,实施教学,为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概貌,我们对本乡山山水水多次进行考察走访,然后,按照上壤类型、地下水位高低,作物布局等进行分门别类,勾划区域,并归纳和描述出各区域的不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和科研活动。
以劳动教育促“五育”融合
以劳动教育促“五育”融合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是时代的要求。
“五育”融合不是德、智、体、美、劳的简单拼凑或整合,而是“五育”之间的有机渗透。
从强调“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是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适性育人,让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一、丰富劳动教育内涵搭建“五育”融合之桥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绝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也不是一味地强调技术技能的提升,它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时代内涵。
它是夯实学生劳动的根基、养成劳动的习惯、培育劳动的素养,让学生获得劳动的乐趣,在知、情、意、行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
学校一直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如打扫校园卫生,宿舍内务整理,家务劳动等,对学生有明确的劳动要求以及劳动评价。
如何将劳动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如何让劳动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中无时、无处不在?中山市第一中学农科实践基地的开辟让学生创造了自己的劳动故事田,创造性地开启了“自留地”里的农科课程,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美好与创造。
以农科实践基地为载体形成的劳动教育模式,实际上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具有强连接关系的自然生态系统。
学校的菜地很美,地里的蔬菜瓜果是学生种的,与人产生了食物链,连接了人与自然。
学生通过参与劳动,激发出多种创造的可能性,形成了人与自然生命的连接。
劳动过程中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互动,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获得了精神的滋养,知识的积累,体质的提升,审美的塑造和劳动的历练,促进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劳动教育的“五育”融合促进生命健康多元成长农科实践基地的建立从回归自然角度切入,探索育人模式的转变,将劳动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让劳动回归校园,形成了“劳动+”特色课程群,与学科教学相渗透,让学科教学有了新鲜的元素,让学生在真实生活、生产、生态中体验学习,有主题、跨学科地亲近大自然,促进生命健康多元成长。
(一)“劳动+“课程体系是构建“五育”融合育人生态系统的条件构建体验式、项目式、探究式的“劳动+”课程群,如“劳动+管理、劳动+科技、劳动+学科研究、劳动+创意”等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的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中,形成跨学科的育人体系。
如何通过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如何通过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通过德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以下是一些建议:
1. 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的劳动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的环境整治、义务劳动等实际工作,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通过教育故事、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递劳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3. 培养学生的劳动乐观态度:通过活动展示劳动的积极成果和快乐,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培养他们对劳动的兴趣和热爱。
4. 进行实践与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安排学生开展小组项目,让他们亲手制作、创造,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并理解辛勤劳动背后的过程和劳动所带来的结果。
5. 开展与劳动相关的知识普及活动: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各个行业的劳动者,让他们了解不同职业的重要性和贡献。
6. 给予学生劳动的机会和责任: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劳动管理,如班级值日、卫生等,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中的德育初探如何在学校教学中进行德育,克服长期以来空洞说教而造成的问题,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呢?首先,要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让学生被动接受所谓的道德"灌输"的局面,让他们在自主活动中体验、感悟道德境界,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主动遵从道德规范;让他们生活在真实的环境中,做实事,说真话;要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注意德育工作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参与性,充分挖掘学科的德育素材,将德育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
劳动技术课程是对中小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
山东省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它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与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是以技术学习为载体,以动手实践为途径,通过实践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感悟"劳动"的乐趣。
学生在一系列技术学习过程中,养成关注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需求,并养成积极实践,努力改进的意识和习惯。
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感悟道德境界,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主动遵从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劳动技术课程在"以劳辅德、以劳增知、以劳强体、以劳益美"等诸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是任何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是改变德育的"灌输"局面,"寓德于教"的最佳课程。
一、劳动技术学科以技术学习为载体,寓德于敦,提升德育的实效性1.充分发挥技术学习的综合教育功能,拓宽德育的基本途径。
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指出,劳技学科的总目标:使每个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要求学生在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的同时,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初步建立技术价值观;形成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激发振兴中华、服务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云教版七年级劳动技术学科渗透德育计划
云教版七年级劳动技术学科渗透德育计划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云教版七年级劳动技术学科渗透德育计划1一、班级学生情况:本班大部分学生上课纪律较好,但也有少数学生在课堂上有随便不遵守纪律的现象,这就影响了上课的质量。
大多数学生还是喜欢上劳动与技术课的,他们还是喜欢动手,做小制作。
总之,要使班级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当然,我也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提高本班的教学质量。
二、教材概况:本册教材内容涉及很广。
包括有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简单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
以项目为载体,旨在使学生掌握技能、注重探究、引导创新,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并重视劳动与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教材内容从浅入深,逐步深化,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而且由于教材内容广,材料不足,所以教师应根据内容采购材料。
三、教学目标1、养成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
2、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
3、通过劳动技术教育课的教学与实践,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和服务他人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教学重难点1、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3、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五、教学措施: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贯彻双向主体的教学思想。
2、加强实践训练,鼓励多动手动脑、课余时间多看课外书,扩大知识面。
3、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4、课堂上注重分层教学,作业上体现分层设计。
为优生和后进生量身定做合适的教学方法的教学手段。
使优生能尽情发挥,后进生也能适得其需。
5、熟练掌握微机操作、课件制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学生利用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便利学习与成长。
六、教学安排:略云教版七年级劳动技术学科渗透德育计划2小学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手脑并用。
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
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学习:小学德育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
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学习:小学德育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德育和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实现德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对小学生性格品质的养成、综合能力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高效化推进德育工作,多角度渗透劳动教育,培育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进而揭开素质教育的崭新篇章,可谓一举多得。
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不断补充德育内容,把握合适的时机渗透劳动教育,给予小学生个性化发展、成熟化发展多重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整体优化德育效果的关键在于劳动教育的深入渗透,教师摒弃传统观念,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指导学生熟练地掌握劳动技能,从而学好道德知识,实现思想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小学生热爱学习,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未来发展前景将一片大好。
笔者就此阐述了几点自己的教学看法。
一、小学德育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一)强化培养学生能力我国教育追求的是:以生为本,有的放矢,通过实施有效策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干扰,部分教师过于追求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强化培养,许多学生因此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很难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有效消除弊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到德育、劳动教育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影响,必须改进相关制度,及时创新教学方法,高效化推进德育工作和劳动教育工作,强化培养小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不同的技能,实现身体素质、主体优势、认知水平、实践热情的稳步提升,学以致用,成为一名合格的时代新人。
劳动教育是德育的基础性内容,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注意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学生学习兴趣十足,也具备了发展信心,“高分低能”现象不复存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造性发展以及成熟化发展目标的实现指日可待。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极大,家庭内部的劳动氛围较差,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无法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摘要: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劳动近在身边却往往忽视不见。
为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必须加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
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把握恰当的时机,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课堂教学渗透劳动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
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把握恰当时机,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劳动意识的培养。
作为德育课程的道德与法治,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唱响劳动教育的主旋律。
那么,该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劳动教育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以课堂教学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热爱劳动,自立自强劳动创造生活,劳动又源于生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进行劳动学习和教育。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发生的事,从自身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例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七年级第七课第三框《让家更美好》一课中,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小亮从小娇生惯养,因为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地打工,爷爷奶奶为了弥补他,对他相当溺爱。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还要爷爷给他穿衣服,奶奶给他盛饭。
到现在上初一了,他还是完全不能自理,事事要爷爷奶奶帮忙,而且从来没想过为自己的家、为爷爷奶奶做些什么,家务活更是一点都不干。
当代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与案例中小亮的情况非常相似。
通过小亮的案例,可以引导学生反省自身,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养成生活自理、做家务劳动的意识,懂得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不仅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还能让家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二、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明白劳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遵循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开发教材中的劳动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劳动教育,使学生明白劳动的价值和生命意义。
劳技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劳技教育中的德育渗透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学校教育工作。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无论在校内校外,课内课外,都要抓紧,一点放松不得。
在我们劳动技术课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目的所决定的,是劳技课教学大纲所明确要求的。
因此,在劳动技术课中进行德育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的问题。
我认为要做好劳技课中的德育工作需做到以下几点:一、研究大纲,分析教材,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探索实施德育的时机。
“研究大纲”是指同时研究两个大纲,即《劳动技术课改教学大纲》和《小学德育大纲》。
分析大纲中的德育知识体系、德育知识层次、德育知识网络,构建起学生接受教育应具有的优良品质模型框架。
“分析教材”就是分析找出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包括明显的和隐含的因素,并与大纲中规定的德育培养目标和劳动技术教育在教学中进行课堂实践。
比如:大纲中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
”、“培养学生劳动最光荣的态度。
”、“培养学生劳动光荣的品质。
”。
在认真分析教材后,我进行了实践。
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方面的德育尝试,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又如:大纲中要求“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团结协作的品质”时,针对有的同学上课时的粗心大意问题,我就结合评分过程强调做事要认真。
大纲中要求“培养学生对国家的义务感,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我在讲到电池时就强调废旧电池的处理方法,要专门回收,防止污染;在实践操作中强调注意节约、注意爱护。
总之,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取出来,溶进去,加以认真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以便把它转化为课堂实践。
对教材中明显的德育内容更要充分应用好。
二、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特点及思想教育规律的德育实施办法。
在劳动技术课中实施德育应有明确的目标。
劳动课大纲中规定的德育的“两点目的”、“八项品质”和“一习惯两意识”的养成是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思考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思考摘要:五育并举为新时代教育的倡导,其中劳动教育受到了教师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劳动光荣意识以及劳动价值观,也成为当前教师探究的重点。
而道德与法治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对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更好地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更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基于此,本文将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以供相关教师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渗透策略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一)培养核心价值观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如今的小学生过早地接触到了社会,这对他们尚未成型的价值观有非常大的影响,成人的思想观念会潜移默化地扭转学生原本的思想体系,导致他们做出一些与自身年纪不相符的行为。
而道德与法治课堂本身就是培养学生道德意识、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一门课程,在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引领下,使学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
将劳动教育引入到该课程当中,可以让学生明确劳动的重要性,不仅将劳动看作是简单的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而是把它当成是知识的躬身修行,并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培养社会责任感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成功者的必备条件,一个人的学识、能力、才华很重要,但缺乏责任感、责任意识、责任心,就不堪入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建立起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学会从劳动中发现个体价值,并懂得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赢得社会的认可。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更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但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由于缺乏具体的实践指导,使得学生很难建立起这种社会责任感。
将劳动教育渗透其中,则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在多样化的劳动主题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劳动所带来的各种“财富”,从而在不知不觉当中建立起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思想。
谈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劳动教育
谈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劳动教育摘要:劳动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性格品质的养成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从当前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德育教育来看,劳动教育普遍被人们忽略,成了学生成长教育过程中的空缺地带。
因此,广大教师需要调动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合理规划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小学德育;劳动教育;课堂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教学,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将劳动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德育教育进行补充和完善,在培养小学生道德素养的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
劳动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在劳动过程中感受生活,还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提高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形成遵守道德规范的意识,最终达到使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教育效果。
总之,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坚持“让德育在行动中”的原则,并将劳动教育融入德育教育中,使学生在劳动中感悟、在劳动中思考,最终实现思想升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小学德育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一)引导正确价值观念我国的教育追求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从当前的教育教学来看,家长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仍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追求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许多学生出现了“高分低能”的情况。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德育教育、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随着考核制度的不断改进和优化,德育、劳育已不再被人们忽视。
虽然家长和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上升,但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常常出现父母因工作繁忙而难以参与到学生成长过程中,在劳动教育方面,基本上无法为孩子助力,只能为孩子提供上学受教育的机会,导致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无法实现全面发展。
所谓“要学作文,先学做人”,古人也有“洒扫应对”的说法,劳动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性内容,想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健全的人格,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劳动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研究
小学劳动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研究摘要:在小学教育中,劳动教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它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各种生活技能,逐渐培养起耐心、细致、勤奋和独立思考等品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资源也越来越丰富。
作为教师,应当更好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知识积累和学习途径。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德育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当这两者相互融合时,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育劳动教育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中最为关键的起点,也是形成学生价值观念、人格品质的重要阶段。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劳动教育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环节中。
德育教育则是通过教育活动、课程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因此,在进行小学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坚持“通过行动培养德育”的原则,并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劳动来触发思考,在劳动中领悟道德,最终达到思想的提升,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
一、小学劳动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一)引导正确价值观念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人生中非常关键的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这一阶段进行劳动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能够向学生们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对于劳动教育而言,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养成。
通过劳动,学生可以学到实际操作的技能,理解实际操作的道理,掌握实际操作的方法,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忍耐力、耐心性和团队意识。
而德育教育则是更加重视学生内心心理的培养,它能够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和思维模式,以及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把这两种教育进行融合,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自己,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二)营造良好的劳动风气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习惯和养成优良品德的重要时期,因此,把劳动教育和德育教育融合到小学教育中,既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同时也能倡导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1]。
渗透劳动教育,让小学德育工作“接地气”
渗透劳动教育,让小学德育工作“接地气”摘要:“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以道德品质为核心的思想文化建设对一个人的发展和成长来说,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易经·彖传》中有:“蒙以养正,圣功也。
”这一流传深远的信条式箴言,意在强调启蒙教育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由此可见,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德育启蒙的黄金时期,我们应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学生群体的德育渗透与教化引领工作,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为德育工作注入无限活力。
作为一门基础类必修课程,小学劳动与技术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阵地,是开展并加强儿童德育的有效载体和优质平台。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德育;教学策略引言目前阶段,小学生劳动教育是在坚持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劳动技能指导以及劳动实践的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结合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共同完成劳动教育的工作。
劳动教育要给学生带来充满活力的劳动环境,还能使学生认识到劳动中所蕴含的品质之美。
小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不仅需要学习知识,德育及思想教育也是重点,劳动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学生个人素养的有效渠道一、以生活链接为主线,在内外互动中丰富德育内涵劳动与技术、劳动与生活、技术与生活三者之间,在客观上存在一种深度融通、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尤其对于小学劳动学科来说,丰富多元的生活元素是普遍存在、触手可及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
在小学劳动课程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地接受生活元素的滋养,这既可促进他们更好地进行内化体悟和学用结合,又能在学科资源开发中不断深化德育内涵,让“劳德互动”更趋于常态化。
教师将德育融入小学劳动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劳动的意义,热爱劳动,鼓励学生借由劳动认知和感知世界,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这也是小学劳动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例如,在“家用电器的使用”教学中,由于平时学生在生活中很少会自己操作电器,如冰箱、微波炉、空调等,所以,在教学家用电器的内容后,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规范使用家用电器的意识,鼓励学生在家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树立“以劳育德”理念,发挥劳动技术课的德育功能
树立“以劳育德”理念,发挥劳动技术课的德育功能某些大学明确规定大学新生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学会洗衣服”,还要“学会节省花钱”等等,有人觉得可笑,可它实实在在地存在。
“学会洗衣服”的实际意义就是“学会劳动”的问题,“学会节省花钱”就是“尊重劳动成果”的问题。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基础教育的内容构成的有关问题。
社会实践活动的首要内容是“学会劳动”,解决学生离开父母后如何独立生活的问题。
而劳动技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但这种理念目前还没有形成社会共识。
因此,本文重点从“以劳育德”方面谈起,探讨劳动技术课的德育功能问题。
一、“以劳育德”不是空洞的说教(一)“以劳育德”需要回归生活德育回归生活,首先需要回归劳动教育。
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做教育工作的人应该是社会群体中最有人格魅力、最让人敬佩、最有学问和能力的人。
但事实上,教育者是不容易达到这一要求的。
这有个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的问题,需要我们在课程和教学内容上下功夫。
在成长过程中,最能让人们牢记在心的是那些打动人心的故事。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政治课上读《欧阳海之歌》,讲《雷锋的故事》,使那个时代的人终生难忘,即便是劳动课去学工、学农、学军也兴趣盎然。
劳动技术是一个人生活的基础。
劳动包括了自理劳动、家庭劳动和社会劳动。
劳动教育重在引导和示范,教育者必须以身作则。
因此,在劳动技术课上开展德育教育,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要在实践中开展,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否则, 劳动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
(二)“以劳育德”形式需要多样化何种德育形式最有实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教育工作者。
我们说,任何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实现都会有适合它的表现形式和载体。
随着时代的变化,德育同样需要创新育人方式。
但就学校教育来说,课堂教学还是最主要的方式。
课堂教学既有理论学习,也有实践活动,但关键在于教师的水平和教学艺术。
如何在各科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方式实现育人的目标,各学科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在育人中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功能,其中,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学科地位以及德育功能是不容忽视的,它也是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劳动教育承担德育使命——浅谈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与德育相融合
劳动教育承担德育使命——浅谈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与德育相融合摘要:小学德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初级阶段和基础途径,劳动教育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与德育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小学是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的初阶段,毫无疑问,劳动教育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对小学生而言,适当的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和个人品德,更好地发挥德育教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德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小学德育纲要》中提出小学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具备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因此,小学德育中渗透劳动教育将会大有裨益,让“德育在行动中”,就是德育渗透劳动教育最好的写照,在劳动中感悟,从思想上升华,从而循序渐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将德育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发挥二者的积极作用,不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工作。
德育与劳育相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培养劳动意识和习惯,践行德育实质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大多在家庭中倍受宠爱,凡事都依赖父母,不爱劳动,不会劳动,自理能力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孩子懒散的根源在于父母包办一切,使孩子滋生依赖性;放任宠爱,使孩子缺乏责任感;缺乏锻炼,使孩子滋生惰性,因此在小学阶段,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十分有必要。
老师和家长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尤其是家长要改变包办一切的观念和做法。
在家里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自我劳动服务自己做,家务劳动帮着做。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充分将劳动教育与德育进行融合,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着手来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劳动能够为自己创造价值,并通过自己的劳动产生成就感与价值感,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体谅父母,为父母分忧,有效达到劳动教育与德育相融合的教育目的。
德育劳育实施方案
德育劳育实施方案德育和劳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既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了有效实施德育劳育,我们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以确保学生在德育和劳育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首先,德育方面的实施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的德育教育体系,包括德育教育目标、德育教育内容、德育教育方法等;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成为学生德育的榜样;三是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四是建立健全的德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德育成绩进行科学评价和激励。
其次,劳育方面的实施方案也至关重要,一是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二是开展劳动实践活动,通过校内外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和意义;三是注重劳动技能培养,通过开设各种劳动技能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为将来的就业和生活打下基础;四是建立健全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劳动成绩进行科学评价和激励。
综合德育和劳育的实施方案,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德育和劳育的整合,让德育和劳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二是注重个性化发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兴趣爱好,制定个性化的德育和劳育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三是注重家校合作,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共同育人,让德育和劳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德育和劳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的实施方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成长成才。
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才能更好地实施德育和劳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全体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德育和劳育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劳动技术教育中渗透德育
五年级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唯物辩证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萌芽也必然以认识感悟、把握和拥有物质为起点。
在当今物质福利不断涌进孩子的生活的同时,他们对这些物质福利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观念却很淡薄。
在现实生活中相当大部分学生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贪图享乐,害怕艰苦,轻视劳动,不热爱劳动人民,不珍惜劳动成果。
针对这些情况,我让学生在日常反复的自我服务、家务劳动中,获得劳动体验,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对小学生来说,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最好的劳动习惯。
小学生对一般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学习是感兴趣的,易于接受的。
但要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就需要老师和家长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要不怕麻烦,长期坚持。
在劳动教育中,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当孩子学会一种劳动技能,完成一项劳动任务时,老师和家长要及时表扬,鼓励他们的进步,并对他们提出新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巩固已学会的劳动技能,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才能使孩子感到劳动是光荣的。
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成正比。
而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同学的认可。
一些在学习上、行为上有困难的学生,在劳动与技术课中却能大显身手。
劳动实践能有效地使一些原来学习上较后进的学生增强自信心,并实现自我转化。
三、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在劳技教育的实践操作中,我总是将全班分4个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
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在教学《尝尝我的手艺》一课的“学做家常菜”这一环节中,我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制作一个冷菜、一个炒菜和一个汤,最后对他们制作的菜肴评出“最佳菜肴”,在此基础上评出“最佳组合”。
这就要求每位同学把自己所在的组当作是一个集体,要想成功,必须要人人动手,互相合作,而且分工要明确:谁切菜、谁炒菜、谁做冷菜、谁做汤,对于碰到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只有做到齐心协力,大家的步调才能一致,才能有获胜的可能。
四、磨练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毅力
在劳技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的实践活动中,加强目的性教育,教育学生克服困难,与一切干扰作斗争,培养学生坚韧的毅力、顽强的精神。
同时,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让学生养成自我监督,自我鼓励的习惯。
学生初步具有了良好的意志,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世界观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在劳动中逐渐形成的,而“劳动使一个人的道德变为高尚”。
孔子也曾说过:“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劳技老师在教育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的知识的同时,又要组织学生参与一定的劳动实践,让他们成为真正健康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