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名词解释 (2)
名词解释 (2)
肘后三角:肘关节屈曲为直角时,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三点所构成的等腰三角形
尺侧囊:是指包绕屈指浅,深肌腱的筋膜形成尺侧囊
桡侧囊:桡侧囊即拇长屈肌腱鞘,包绕拇长屈肌腱延伸于拇指末端
鱼际间隙:鱼际间隙又称拇收肌间隙,位于手心外侧半。前界为示指屈肌腱,第1蚓状肌及掌中隔,后界为拇收肌筋膜,内侧以掌中间隙为界,外侧是掌外侧肌间隔。鱼际间隙近侧是密闭的,远侧经第1蚓状肌管与示指背侧相交通
鼻烟壶:位于腕和手背的桡侧,当伸、展拇指时,呈尖向拇指的三角形凹陷,其桡侧界为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尺侧为拇长伸肌腱,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舟骨及大多角骨,窝内可触及桡动脉搏动
第二肝门:在肝膈面腔静脉沟的上部,肝左、中、右静脉出肝处称第二肝门
右结肠旁沟:升结肠外侧与腹壁间形成的区域,上通肝肾隐窝,下通右髂窝和盆腔,故膈下脓肿可经此沟流入右髂窝和盆腔,阑尾化脓时也可向上蔓延至肝下
肾段:每一肾段动脉分布的肾实质区域,称为肾段,肾段有五个,肾段的划分,为肾的局限性病变的定位及肾段或肾部分切除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指髓间隙:在指深屈肌腱抵止处远侧,皮肤和远节指骨远侧4/5的骨腹之间有纤维隔相连,此隔将指腹的脂肪分成小叶,形成指髓间隙,又称密闭间隙,内有皿管和神经
骨筋膜鞘:在四肢是由深筋膜借肌间隔连接长骨骨膜围成的鞘,以分隔不同的肌群
下肢
股管:为股鞘内侧漏斗状的筋膜间隙,前壁为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沟韧带,腹横筋膜,隐静脉裂孔镰状缘和筛筋膜,后壁为耻骨梳韧带,内侧壁为腔隙韧带,外侧壁为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腰肋三角:位于腰部和肋部之间, 底为 第 1 2 肋, 腰肋三角的前面于肾相连,后方有肋隔隐窝, 故肾 手术时应特别注意,以免撕破而引起气胸。 胸肋三角和腰肋 三角是隔疝的好发部位。
解剖学名词解释
解剖学名词解释解剖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它主要研究人体和动物体内各个器官的组织构造、形态特征以及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
解剖学名词相当丰富,下面就其中的一些常见名词进行解释。
1. 细胞: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的单位,组成人体组织和器官,具有基本的生命特征和功能。
2. 组织:由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组成的结构,具有特定的形态和功能,如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
3. 器官:由多个组织构成,具有特定的形态和功能,如心脏、肺、肾等。
4. 系统:由多个器官组成,共同参与完成一个或多个特定的生理功能,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5. 骨骼系统:由骨骼和相关组织构成,支撑和保护身体,参与运动,包括骨骼、关节和肌肉。
6. 肌肉系统:由肌肉和相关组织构成,通过收缩产生力量和运动,包括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7.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负责输送氧、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维持体内环境稳定。
8.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参与氧气的摄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维持气体交换。
9.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相关器官组成,负责摄取、消化和吸收食物,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10.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负责排泄废物和调节体内水平衡。
11. 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神经和感觉器官组成,负责传递和处理信息,控制和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
12. 内分泌系统:由各个内分泌腺和组织组成,分泌激素,调节和控制体内各种生理过程和代谢活动。
13. 免疫系统:包括淋巴器官和相关细胞,负责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病原体,维持机体的免疫功能。
14. 解剖学切面:解剖学中观察和研究器官和组织结构的一种方法,通过切割组织,获得横切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等不同方向的结构。
15. 解剖学标本:为了研究和教学目的而制备的人体或动物的组织和器官样本。
以上只是解剖学中的一部分常见名词,解剖学还包括骨骼命名、神经命名、动脉、静脉和淋巴命名、身体各个部位的命名等。
解剖学名词解释
1、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相接外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平对第二肋,为计算肋的重要标志。
2、翼点:在颞窝区内额、顶、蝶、颞四骨的汇合处称为翼点,此处骨质较薄,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翼点骨折时容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3、是大、小骨盆的分界线,又为小骨盆的上口,由骶骨的岬、两侧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上缘共同构成。
4、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临床上通常上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一段叫做上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空肠到肛门的一段叫做下消化道,包括空肠、回场和大肠。
5、十二指肠大乳头:在十二指肠降部肠腔的后壁上有一条纵行的粘膜皱襞,其下端的乳头状突起,叫做十二指肠大乳头。
有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胆汁和胰液由此流入十二指肠内。
6、鼻旁窦:又称鼻侧窦,指位于鼻腔周围含空气的骨性腔,期内衬有粘膜,共有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四对,都开口于鼻腔。
具有湿润和温暖空气,并对发音起共鸣作用。
7、肺门:指肺内侧面的中央部,有主支气管,肺动、静脉,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
8、纵膈:指两侧纵膈胸膜间全部结构的总称,呈矢状面,上窄下宽。
其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膈胸膜,上达胸廓入口,下至隔9、肾门:是指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处,是肾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出入的部位,称为肾门。
10、膀胱三角:是膀胱底的内面,左右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区域,称为膀胱三角。
此区域无粘膜下组织,粘膜紧贴肌层,故膀胱膨胀或空虚时,该区保持平滑状态11、附睾:可分为三部分,上端膨大的附睾头,中间扁圆的附睾体,下端狭细的附睾尾。
附睾紧贴睾丸的上端和后缘,有储蓄和营养精子的作用。
12、射精管:由输精管末端与精囊腺排泄管汇合而成射精管,从前列腺底部穿前列腺实质,开口于尿道的前列腺部。
13、子宫峡:指子宫颈和子宫体相连接处的狭细部,称为子宫峡。
在妊娠期,子宫峡逐渐扩张伸长,形成子宫下段。
14、卵圆窝:位于房间隔的下部,左右心房一侧的卵圆形浅窝,此处较薄,是胎儿时期卵圆孔在出生后闭合留下的遗迹。
名词解释(2)
名词解释1、椎间孔:相邻椎骨中上位椎骨的椎下切迹和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迹围城的孔隙,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椎管:各椎管上下贯通形成的管道,容纳脊髓及其被摸和神经根。
椎孔:同一块椎骨的椎体和椎弓围城的孔隙。
骶管裂空:第4、第5骶椎的椎弓板缺如形成的裂孔,向上通椎管。
2、人体解剖学标准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方,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3、骶角: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的骨突,是临床上骶管麻醉的标志。
胸骨角: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的骨性结构,两侧平对第二肋。
4、翼点(区):在颞窝,额、顶、蝶、颞四骨汇合处。
其深面有脑膜中动脉通过。
5、乳突:颞骨在外耳门后方向下的突起,内有许多乳突小房。
6、颈干角:股骨颈长轴和股骨干纵轴之间的夹角。
下颌角:下颌支后缘和下颌底相交处。
耻骨下角:两侧坐骨支和耻骨下支连成耻骨弓,它们之间的夹角称为耻骨下角。
剑肋角:剑突与两侧肋弓相交形成的夹角(剑突将胸骨下角分为左右两部分,每一部分称为一个剑肋角。
)胸骨下角:两侧肋弓在中线处相交,构成的夹角。
股三角:在大腿前面上部,由上界的腹股沟韧带,内侧的为长收肌内侧缘,外侧的缝匠肌内侧缘围城的三角形区域。
内有股神经、股血管和淋巴结等。
腹股沟三角(海氏三角):由腹直肌外缘、腹股沟韧带内侧半,腹壁下动脉围城的三角形区域。
该处结构薄弱,是腹股沟直疝好发部位。
颈动脉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外前缘、二腹肌后腹、肩甲舌骨肌上腹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有颈部大动通过。
下颌下三角:下颌骨下缘与二腹肌前后腹共同围成的区域,又称二腹肌三角。
7、关节:相邻骨面间具有间隙为特点的骨连接,主要由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三部分构成。
关节面:两骨互相接触的光滑面,通常一骨形成凸面,称关节头。
另一骨形成凹面,称为关节窝。
关节面上覆盖一层关节软骨。
关节腔: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面共同围城的密闭腔隙,腔内含有少量滑液,呈负压。
关节盘:关节腔内的一种纤维软骨,是关节的辅助结构。
解剖学名词解释大全
解剖学名词解释大全解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结构和组织关系的科学,它包括了大量的专业名词和术语。
本文将为您详细解释一些常见的解剖学名词,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
1. 解剖学(Anatomy)。
解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结构和组织关系的科学,它可以分为人体解剖学和动物解剖学两大类。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的科学,而动物解剖学则是研究动物内部结构和器官的科学。
2. 组织(Tissue)。
组织是由一组相似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的结构,它们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人体内有多种不同的组织,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
3. 器官(Organ)。
器官是由多种不同组织构成的功能单位,它们共同完成特定的生理功能。
人体内有许多重要的器官,如心脏、肺、肝脏、肾脏、胃肠道等。
4. 系统(System)。
系统是由多个器官组成的功能整体,它们共同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
人体内有多个重要的系统,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
5. 解剖平面(Anatomical plane)。
解剖平面是指在解剖学中用来描述人体结构的三个基本平面,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
它们分别对应于人体的前后、上下和左右方向。
6. 解剖方向(Anatomical direction)。
解剖方向是指在解剖学中用来描述人体结构位置关系的术语,如前、后、上、下、内、外、近、远等。
它们帮助我们准确描述人体结构的位置和方向。
7. 解剖位置(Anatomical position)。
解剖位置是指人体解剖学中规定的标准姿势,即站立直立,双脚并拢,双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前。
这一姿势是解剖学中描述人体结构位置关系的基准。
8. 解剖标志(Anatomical landmark)。
解剖标志是指在解剖学中用来定位和描述人体结构的特定点或特征,如骨头的突起、肌肉的褶皱、血管的分支等。
它们帮助我们准确描述和定位人体结构。
9. 解剖测量(Anatomical measurement)。
解剖学名词解释大全
解剖学名词解释大全解剖学是研究生物体结构和形态的科学,其中包含大量的专业名词。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解剖学名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解剖学知识。
1. 细胞(Cell)。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载体。
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通过细胞间质相互联系形成组织。
2. 组织(Tissue)。
组织是由一定类型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
常见的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
3. 器官(Organ)。
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构成,具有特定的形态和功能,是生物体内部的重要结构。
常见的器官包括心脏、肺、肝脏、肾脏等。
4. 系统(System)。
系统是由多个器官相互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
人体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系统。
5. 骨骼系统(Skeletal System)。
骨骼系统是人体的支撑结构,由骨骼、关节和韧带组成。
骨骼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器官、参与运动和储存矿物质。
6. 肌肉系统(Muscular System)。
肌肉系统是由肌肉组成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力量和促使身体运动。
肌肉系统还可以维持姿势、保护内脏器官和参与体温调节。
7.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肠道等器官,主要功能是将食物消化成营养物质,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8. 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
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咽喉、气管和肺,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为身体组织提供氧气。
9. 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
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主要功能是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同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运送回心脏和肺。
10.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主要功能是接收、传递和处理信息,控制和调节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1)(2)
系解名词解释1.骺软骨(epiphysial cartilage):长骨的骨干与骺之间在未成年前保留了一片软骨,称骺软骨。
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增长。
2.胸骨角(sternal angle):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和肋间隙的重要标志,胸骨角向后平对第4肋胸椎体下缘。
3.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位于相邻两个椎体间的纤维软骨盘;由外周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构成。
具有连接和缓冲的作用。
4.翼点(pterion):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蝶四骨汇合处最为薄弱,此处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通过。
故受暴力打击易引起骨折造成颅内出血。
5.斜角肌间隙(scalene space):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6.颈动脉(血管)鞘:颈部筋膜包裹颈部的血管神经形成,其内有位于前内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位于前外的颈内静脉、位于前两者后方的迷走神经。
7.咽峡(isthmus of fauces):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它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8.十二指肠悬韧带(suspensory ligament of duodenum):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其下段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连系在十二指肠空肠曲和腹后壁之间,又称Treitz韧带,是手术中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9.齿状线(dentate line):肛瓣与肛柱的下端共同形成锯齿状的环行线称齿状线或肛皮线。
此线以上是粘膜,以下为皮肤。
齿状线上、下部分的肠管在动脉来源、静脉回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经支配等方面都不同,这在临床上有很大的意义。
10.肝门(porta hepatis):肝的脏面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即有二条矢状位的纵沟和一条冠状位的横沟。
横沟又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之处。
解剖学名词解释
解剖学名词解释1.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两侧唇缘相接,形成钩椎关节。
如过度增生,可使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为颈椎病的病因之一。
2.椎体钩:为3—7颈椎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的突起。
3.岬(骶骨):骶骨底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岬。
4.骶角: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突出的骨角,是骶管麻醉时的骨性标志。
5.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6.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间隙,称翼腭窝。
此窝向外通颞下窝,向前通眶,向内通鼻腔,向后通颅中窝,向下经腭大管、腭大孔通口腔。
7.前囟:位于矢状缝与冠状缝相接处,呈菱形,较大,生后1—2岁闭合。
8.关节盂:肩胛骨外侧角的梨形浅窝,与肱骨头构成肩关节。
9.桡神经沟:肱骨体后面中部有一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有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经过。
10.尺神经沟:肱骨内上髁后方的一浅沟,称尺神经沟,有尺神经经过。
11.桡骨粗隆:桡骨颈内下侧的突起,为肱二头肌抵止处。
12.髂前上棘:髂嵴的前端称为髂前上棘。
13.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14.耻骨联合: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结而成,其上方有耻骨上韧带,下方有耻骨弓状韧带加强。
15.跗横关节(Chopart关节):由跟骰关节和距跟舟关节联合构成的横过跗骨中部的横位的“S”形关节,临床上可沿此线进行足的离断。
16.腱鞘:指包围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多位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腱鞘可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纤维层位于外层,又称腱纤维鞘;滑膜层位于腱纤维鞘内,其内层包在肌腱表面称脏层,外层贴在腱纤维层的内面,称为壁层。
脏壁两层之间含少量滑液,可减少肌腱运动时的摩擦。
17.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称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18.胸腰筋膜:被覆于竖脊肌周围的筋膜特别发达,称胸腰筋膜。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2)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2)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颈动脉小球:是一个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属于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刺激,调节二氧化碳浓度。
颈动脉窦:颈动脉窦是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其管壁的外膜下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为压力感受器。
掌浅弓:由尺动脉终支与桡动脉的掌浅支合成,位于屈指腱浅面。
掌深弓:由尺动脉掌深支与桡动脉的终支合成。
位于屈指腱深面。
静脉角:由同侧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的后方汇合而成,汇合处的夹角称静脉角。
是淋巴导管的注入部位。
乳糜池:是指胸导管起始处的膨大部,由肠干和左、右腰干汇合成。
冠状沟:靠近心底处,略呈环形,前方被肺动脉干所中断,是心房与心室的表面分界线。
卵圆窝:是指在右心房的后内侧壁(或房间隔)下部,有一卵圆形的浅凹,是胎儿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
三尖瓣:右房室口周缘的纤维环上附有的三片三角形的瓣膜。
心脏收缩时,三尖瓣封闭右房室口,防止血液逆流。
心包:是包裹心脏和出入心脏大血管根部的纤维浆膜囊,分为纤维心包和浆膜心包。
动脉韧带:由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连至主动脉弓下缘的纤维结缔组织索动脉韧带,是胎儿时动脉导管在出生后闭锁的遗迹。
腹腔干:为一粗短动脉干,在膈的主动脉裂孔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前壁,向前达胰上缘,分为3条较大的分支:胃左动脉,脾动脉,肝总动脉。
毛细淋巴管:是淋巴管道的起始部分,以膨大的盲端起始,彼此吻合成网,其管壁仅有单层内皮细胞构成,无基膜。
颈总动脉:是头颈部的动脉主干,左、右各一条。
右颈总动脉起自头臂干,左颈总动脉直接起自主动脉弓。
奇静脉:由右腰升静脉向上穿行膈延续而成,延椎体右侧上升,至4、5胸椎高度向前跨越右肺根上方注入上腔静脉。
心传导系:位于心壁内,主要由特殊心肌细胞组成,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和Purkinje(浦肯野)纤维网等。
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及传导冲动,维持心的正常节律,并使心房收缩与心室收缩保持协调。
名词解释 2
2013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局部解剖学考试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1.翼点:为蝶骨大翼、额骨、顶骨和颞鳞相连接处的缝。
是颅骨骨质的薄弱部位,其内面有脑膜中A前支通过。
2.帽状腱膜:是一层坚韧而厚的腱膜。
前后分别连于枕额肌的额腹和枕腹,两侧续与颞筋膜浅层。
3.腮腺床:由起自茎突的肌肉、颈内动、静脉、舌咽N、副N、迷走N、舌下N 构成,其浅面容纳腮腺深部。
4.翼静脉丛:位于颞下窝内,在翼内、外肌和颞肌之间,围绕于上颌A周围,与颅内外V均有交通。
5.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向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向后可至颞骨岩部,窦内有许多小梁,窦外侧内部有动眼N、滑车N、眼N、上颌N通过,窦内侧壁附近有颈内A、展N通过。
6.颈袢:来自舌下神经的颈袢上根(第一颈神经前支的纤维)颈丛的第二、三颈神经前支的纤维组成的颈袢下根在肩胛舌骨肌附近,颈内静脉前外侧或后内侧联合成颈袢。
7.魏尔啸淋巴结(virchow):位于左静脉角处的锁骨上淋巴结称为魏尔啸淋巴结,长受胃癌和食管癌的侵犯。
8.四边孔: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内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孔内有腋神经和旋肱后动、静脉通过9.三边孔: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机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孔内有旋肩胛动、静脉通过10.腕管: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共同构成,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拇长屈肌腱和正中N通过。
11.鱼际间隙:位于中间鞘桡侧半的深部,在示指屈肌腱,第一引状肌与拇收筋膜之间。
此间隙近侧端是盲端,远侧端经第一引状肌管通示指指背。
12.隐静脉裂孔:阔筋膜在耻骨结节外下方3~4cm处,形成一卵圆形的裂孔,称为隐静脉裂孔,孔的外侧缘锐利而明显,称镰状缘。
其向上内和下内伸延的部分,分别称为上角和下角。
13.筛筋膜:隐静脉裂孔处覆盖了一层多孔的疏松结缔组织,称筛筋膜,出入筛筋膜有大隐静脉浅支,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阴部外浅动脉、腹股沟浅淋巴结的输出管。
14.收肌腱裂孔:止于收肌结节上的大收肌肌腱与股骨之间形成的裂孔。
人体解剖学复习知识点整理 (2)
人体解剖学复习知识点整理一.名词解释1.肌小节:两个相邻Z线之间的区域称为一个肌小节,是细胞的基本功能单位。
(P52)2.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可逆和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P40)3.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轴突外包胶质细胞所构成,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P254.阈电位:能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P43)5.等长收缩:即肌肉收缩时的长度保持不变而只产生张力。
(P56)6.等张收缩:即收缩时先产生一定的张力以克服阻力,当产生的张力足够克服阻力时,肌肉开始缩短,而张力不再增加。
(P56)7.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血浆中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由血浆中的电解质,尿素和葡萄糖等小分子晶体形成的晶体渗透压,另一部分是有血浆蛋白等大分子胶体物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
(P74)8.溶血:指将红细胞悬浮于一系列浓度递减的低渗NaCL溶液中,由于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差别,水将渗透到细胞内,使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入溶液中,称为溶血。
(P75)9.血清:指由于血凝块中具有收缩能力的血小板被激活后血凝块释放出的淡黄色液体。
(P83)10.血浆: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血细胞悬浮于其中。
将经抗凝剂处理的血液置于刻度管中离心后,上层淡黄色的透明液体即为血浆。
1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叫血细胞比容。
(P73)12.动脉:从心室发出后,反复分支,越分越细,最后移行为毛细血管。
大动脉又称弹性贮器血管,管壁较厚,中膜的弹性纤维多,具有较大的可扩展性。
(P95)13.静脉:静脉是运送血液回流到心的血管,毛细血管中的血液首先进入为静脉,自微静脉后,血液经各级静脉向心汇聚,逐渐变粗,最后注入心房。
(P96)14.动脉血:动脉血通常指的是在体循环的动脉中流动的血液。
即大循环中静脉中流动的血液以及在肺循环(小循环)中从肺回到左心房的肺静脉中的血液。
(完整版)解剖名词解释
(完整版)解剖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解剖学姿势(anatomical position)⾝体直⽴,两眼向前平视,上肢下垂与躯⼲两侧,下肢并拢,⼿掌和⾜尖向前。
2.⾻膜(periosteum)紧贴于⾻的表⾯(关节⾯除外);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致密⽽坚韧;含有丰富的⾎管和淋巴管,具有营养⾻的作;⽤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觉灵敏; 内层含有成⾻细胞,参与⾻的⽣长和修复.。
3.⾻髓(bone marrow)红⾻髓(red bonemarrow):存在于⾻髓腔(6岁以前)与⾻松质间隙内,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细胞,具有造⾎功能,是⼈体内主要的造⾎器官;黄⾻髓主要由脂肪组织构成,仅存在于成⼈的⾻髓腔内4.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相邻椎⾻的椎上切迹与椎下切迹彼此围成,内有脊神经和⼩⾎管通过。
5.椎孔(vertebral foramen) 由椎体和椎⼸围成,彼此连成椎管,容纳和保护脊髓6.胸⾻⾓(sternal angle) 由胸⾻柄与胸⾻体连结处形成微向前突的⾓,称胸⾻⾓,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间隙的标志。
7.翼点(pterion)位于颅⾻外侧⾯颞窝的前下部,由额、顶、颞、蝶四⾻汇合呈“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有脑膜中动脉前⽀通过,此处⾻质薄弱,⾻折时易伤及该动脉。
导致严重后果。
8.椎间盘(interverbral disc) 连结相邻椎体的纤维软⾻盘,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构成,具有弹性,能缓冲震荡,保护脑和脊髓。
9.⾻盆界线(terminal line of pelvis) 骶⾻岬、耻⾻联合上缘及两侧的⼸状线、耻⾻梳、耻⾻结节、耻⾻嵴相连⽽成的环形线,是⼤、⼩⾻盆的分界线。
10.咽峡(Fauces isthmusof) 由腭垂、左、右腭⾆⼸及⾆根共同围成,是⼝腔与咽的分界部位,是⼝腔通向咽的门户。
11.⼗⼆指肠悬肌(Treitz韧带)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指肠空肠曲与膈脚之间,是固定⼗⼆指肠空肠曲于腹后壁的结构,是临床确定空肠起始端的重要标志。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2)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股鞘(femoral sheath):由腹前壁的腹横筋膜和腹后壁的髂筋膜延续而成,长3~ 4厘米,分成三格。
外侧格容纳股动脉,中间格容纳股静脉,内侧格容纳X●股管(femoral canal):是向上的短锥形筋膜管,平均长1。
5厘米,管的前壁与阔筋膜融合,后壁与耻骨肌筋膜X,外侧壁是分隔X与股静脉的筋膜隔●Cloquet淋巴结(Cloquet lymph node):位于股管内的腹股沟深淋巴结●股环(femoral ring):股管上口,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内侧界为腔隙韧带。
外侧界借纤维隔与股静脉分开●收肌管(adductor canal):位于股前区1/3段前内侧、缝匠肌深面的一个间隙,长约15厘米,管的前壁为缝匠肌、大收肌腱板。
外侧壁为腹内侧肌;内侧壁为大收肌;上口:股内侧肌、大收肌、股收肌板上缘围成,有隐神经和股血管进出;下口;为大收肌腱裂孔,股血管经此进入腘窝。
前口:为股收肌板下份裂口,有隐神经和膝降动脉隐支穿出●腋鞘(axillary sheath):在腋窝内,包裹腋动脉及壁丛。
由颈深筋膜深层延续而来的筋膜鞘●锁胸筋膜(clavipectoral fascia):位于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喙突之间的胸部深筋膜,有头静脉、胸肩峰动脉、胸肩静脉和胸外侧X穿过●腋尾(axillary tail):乳房外上份的腺组织可在胸大肌下缘,平第3肋间隙处穿腋筋膜孔深入腋窝,称为“腋尾”●乳房后间隙(retromammary space):乳房位于胸前壁浅筋膜内,它同胸大肌和前锯肌表面的深筋膜之间,隔以疏松结缔组织,称为“乳房后间隙”●乳房悬韧带(suspensory ligament of the breast):乳腺和输乳周围的纤维束,连于皮肤和深筋膜之间●肱骨肌管(humeromuscular tunnel):肱三头肌3头与肱骨桡神经沟共同构成一个自内上向外下旋绕肱骨干中份后外侧面的管道●腕管(carpal canal):腕横筋膜与腕骨共同构成的骨筋膜鞘。
解剖学名词解释(详细版)
1. 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2. 内侧和外侧----是描写人体各局部或器官与人体正中矢状面相对距离大小而言的术语,距正中面近者为内侧,反之为外侧。
3. 骺线----成年后,长骨体与骺之间的骺软骨骨化后的遗迹。
4. 板障----颅骨顶内外板之间的骨松质,含有丰富的板障静脉。
5. 椎管----各锥孔贯通,构成容纳骨髓及其被膜等的管道。
6. 椎间孔----由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其间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7. 隆椎----第7颈椎,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体表易于触及,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8. 胸骨角Sternal angle ----胸骨体与胸骨柄交界处向前微突的横嵴,两侧平对第2肋软骨,常作为计数肋的标志。
9. 肋弓---第8-10对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连接而形成,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10. 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与腭骨之间的窄间隙,深藏于颞下窝的内侧,内有神经,血管经过。
11. 颅囟----新生儿颅顶骨的骨缝间较大的未骨化的膜性部位,主要有前(额)囟和后(枕)囟。
12. 翼点Pterion ----为颅侧面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的H形交界处,此处骨质薄弱,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
13. 蝶筛隐窝Sphenoethmoidal recess ---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体间的间隙,内有蝶窦的开口。
14. 鼻旁窦----是上颌骨,额骨和蝶骨以及筛骨内的骨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15. Luschka关节----即钩椎关节,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突起为椎体钩,椎体沟与上位椎体下面两侧的唇缘相连接而成。
如果过度增生肥大,可致椎间孔狭窄而压迫脊神经。
16. 腕骨沟----8块腕骨弧形排列而形成的掌面凹陷的浅沟,参与腕管的构成。
17. 桡神经沟----肱骨中部后面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有桡神经和肱深血管经过。
解剖学名词解释
1.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连结处微向前凸的角,两侧接第二肋软骨,是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
2.翼点:颞窝的内侧壁由额、顶、颞、蝶四块骨构成,四骨的交汇部呈“H”
形的缝,称翼点,翼点骨质薄,易发生骨折,可伤及走行于内面的血管,引起颅内出血。
3.脊髓节段:把每一对脊神经的前、后根相连的根丝附着范围,称为一个脊髓节段。
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间有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
硬膜外隙不与颅内相通,此隙上部略呈负压。
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即将药物注入此隙,以阻滞脊神经根内的神经传导。
4.蛛网膜下隙: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间有宽阔的蛛网膜下隙,腔内充满脑脊液。
5.硬脑膜窦:即硬脑膜静脉窦,系硬脑膜的内外层两层在某些部分分离形成特殊的颅内静脉血的回流通道。
6.蛛网膜粒:由蛛网膜在上矢状窦附近突入窦内形成的“菜花状”突起,为脑脊液回流入脑膜窦的结构。
7.动脉导管:在肺动脉干分叉处的稍左侧,有一纤维结缔组织索,连于主动脉弓下缘,称动脉韧带。
为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形成的遗迹。
8.胸膜:为覆盖在肺表面、胸壁内面、纵膈侧面以及膈上面的一层浆膜。
9.胸膜腔:脏、壁两层胸膜在肺根部互相延续,形成一个封闭的腔隙,称胸膜腔。
正常胸膜腔内呈负压,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脏胸膜和壁胸膜之间的摩擦。
10.腹膜腔:为脏腹膜与壁腹膜互相延续、移行,共同围成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
解剖学基础名词解释
解剖学基础名词解释1. 解剖学(Anatomy):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组织构造和器官功能的科学。
2. 组织学(Histology):研究生物组织形态结构、组织细胞学和组织器官发生发育的科学。
3. 生理学(Physiology):研究生物体内部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运动机制以及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各项生理过程的科学。
4. 解剖学纲要(Anatomical Planes):用于描述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解剖结构的惯例方法,其中包括冠状面(Coronal Plane)、矢状面(Sagittal Plane)和横断面(Transverse Plane)。
5. 人体躯干(Trunk):指除了头、颈和四肢之外,包括躯干(胸、腹和腰部)的部分。
6. 骨骼系统(Skeletal System):由骨组成的系统,主要功能是提供人体的支持、保护内部器官、参与运动和储存矿物质。
7. 肌肉系统(Muscular System):由肌肉组成的系统,主要功能是提供机械动力、保持姿势、促进运动和维持体温。
8. 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的系统,主要功能是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以维持体内的稳态。
9. 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由呼吸器官(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的系统,主要功能是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10.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管和与之相关的腺体(如肝脏和胰腺)组成的系统,主要功能是摄取、分解和吸收食物,以供给身体能量和营养物质。
11. 泌尿系统(Urinary System):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的系统,主要功能是排泄废物和调节体内液体平衡。
12. 生殖系统(Reproductive System):分为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主要功能是生物繁殖和生殖细胞的产生。
13.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由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包括神经和神经节)组成的系统,主要负责传递和整合信息、控制身体活动。
解剖学名词解释(2)
解剖学名词解释(2)解剖学名词解释1.骺软骨与骺骨:幼年时干骺端处保留的一片软骨称骺软骨;成年后,骺软骨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残留有骨线称骺线。
2.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的两侧唇缘相接,形成钩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
3.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
4.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第1及第2颈椎之间除外),成人有23个椎间盘。
5.腹股沟管: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条肌和腱之间的裂隙,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由外上斜贯向内下,长约4.5cm。
6.咽峡:由鄂垂,鄂帆游离缘,两侧鄂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它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窄,也是口腔与咽的分界。
7.角切迹:是胃小弯最低点弯度明显折转处。
8.Meckel憩室:约2%的成人,在距回肠末端0.3-1m范围的回肠游离缘上,有一囊状突起,称为Meckel憩室,是胚胎时期卵黄囊管未完全消失形成的。
9.胆囊三角(Calot三角):由胆总管、胆囊管及肝脏面围成的三角区,有胆囊动脉通过。
10.肝胰壶腹(Vater壶腹):在十二指肠降部中份后内侧壁内,胆总管与胰管汇合,形成一略膨大的共同管道,称为肝胰壶腹,又称Vater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11.迈氏点(McBumey点):为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12.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又称Treitz韧带,由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于其下段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是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13.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括约肌):包绕在肝胰壶腹周围的肌组织。
14.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指鼻咽喉;下呼吸道指气管和各级支气管。
15.易出血区(Little区):鼻中隔前下方血管丰富、位置浅表,外伤或干燥刺激均易引起出血。
90%左右的鼻出血发生于此区,故称为易出血区即Little 区或Kiesselbach区。
2015年教资统考|体育运动解剖学名词解释(二)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资格证报名条件1、突触:是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
2、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长突起与包在其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共同构成,具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3、骨骺:是长骨两端膨大部分。
4、骨连结: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组织或骨组织相连结称骨连结(可分为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
5、关节面:是参与组成关节各相关骨的接触面(一般多为一凸一凹,凸者为关节头,凹者为关节窝)。
6、关节囊:是附着于关节周缘骨面上的结缔组织膜囊,密闭关节腔(外层为纤维层,内层为滑膜层)。
7、关节腔:为关节囊的滑膜层与关节面之间所围成的密闭腔隙,腔内成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定性有一定的作用。
8、屈/伸:通常只运动环节在矢状面内绕冠状轴进行的运动。
一般关节向前运动为屈,向后运动为伸。
9、外展/内收:指运动关节在冠状面内绕矢状轴进行的运动。
使运动环节离开正中面的运动为外展,反之为内收。
10、旋内/旋外:运动环节在水平面内绕垂直轴的运动,当运动环节的前面向内侧旋转称旋内,反之为旋外。
11、环转:运动环节的近侧端在原位转动,远侧端作圆周运动,称环转(运动时整个环节的运动轨迹是一个圆锥体)。
12、肌肉的粘滞性:指肌肉收缩和舒张时,其内部的物质分子之间及肌纤维间摩擦产生阻力,阻碍肌肉快速舒缩,使活动迟滞的特性。
13、肌肉的伸展性:骨骼肌在外力作用下可伸展其长度的特性。
14、肌肉的弹性:当解除外力后,骨骼肌又恢复原来长度的特性。
15、内脏:包括消化、呼吸、泌尿、生殖4个系统,某些与内脏密切相关的结构,如胸膜、腹膜和会阴等,也归属于内脏范畴。
(大部分位于胸腔、腹腔和盆腔内,消化、呼吸两系统的部分器官位于头颈部,泌尿、生殖和消化系统的部分器官位于会阴部,由一套连续的管道和一个或几个实质性器官组成,具有物质代谢和繁殖后代的功能。
)16、上消化道:指口腔至十二指肠的一段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剖学名词解释
1.骺软骨与骺骨:幼年时干骺端处保留的一片软骨称骺软骨;成年后,骺软骨
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残留有骨线称骺线。
2.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的两侧唇缘相接,形成钩
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
3.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
4.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第1及第2颈椎之间除外),成
人有23个椎间盘。
5.腹股沟管: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条肌和腱之间的裂隙,
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由外上斜贯向内下,长约4.5cm。
6.咽峡:由鄂垂,鄂帆游离缘,两侧鄂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它是口腔和咽之
间的狭窄,也是口腔与咽的分界。
7.角切迹:是胃小弯最低点弯度明显折转处。
8.Meckel憩室:约2%的成人,在距回肠末端0.3-1m范围的回肠游离缘上,有
一囊状突起,称为Meckel憩室,是胚胎时期卵黄囊管未完全消失形成的。
9.胆囊三角(Calot三角):由胆总管、胆囊管及肝脏面围成的三角区,有胆囊
动脉通过。
10.肝胰壶腹(Vater壶腹):在十二指肠降部中份后内侧壁内,胆总管与胰管汇
合,形成一略膨大的共同管道,称为肝胰壶腹,又称Vater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11.迈氏点(McBumey点):为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
的中、外1/3交点处。
12.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又称Treitz韧带,由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
于其下段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是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13.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括约肌):包绕在肝胰壶腹周围的肌组织。
14.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指鼻咽喉;下呼吸道指气管和各级支气管。
15.易出血区(Little区):鼻中隔前下方血管丰富、位置浅表,外伤或干燥刺
激均易引起出血。
90%左右的鼻出血发生于此区,故称为易出血区即Little 区或Kiesselbach区。
16.纵膈:是两侧纵膈胸膜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17.肋膈隐窝:左右各一,由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形成,是诸胸膜隐窝中位置最
低,容量最带的部位。
胸膜腔积液首先积存于此。
18.支气管肺段: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分布区的全部肺组织的总称,构成
了肺的形态学和功能学的基本单位。
19.气管隆嵴:气管内在胸骨角平面有一向上凸出,并略偏向左侧的半月状嵴称
气管隆嵴,是支气管镜检查的重要标志。
20.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界沟上1/3的心外膜下,呈长梭形,
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21.动脉韧带:在肺动脉分叉处稍左侧有一纤维结缔组织索连于主动脉弓下缘,
它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称为动脉韧带,若生后不闭锁有血液流
通则称之为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22.颈动脉窦:是劲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部膨大部分。
窦壁外膜较厚,有
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为压力感受器,可感受血压的变化。
23.静脉角: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两静脉汇合部为静脉角。
胸导管注入左静脉角,右淋巴导管注入右静脉角。
24.静脉:是运送血液回心的血管。
25.乳糜池:于第1腰椎前方,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形成膨大的胸导管起始
部,称之为乳糜池。
26.胸导管: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平第12胸椎下缘高度起自乳糜池,经主动
脉裂孔进入胸腔。
27.巩膜静脉窦:在靠近角膜缘处的巩膜实质内的环形的静脉窦,是眼房水流出
的通道。
28.黄斑:在活体上,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约3.5mm处稍偏下方,有一呈黄色或红
褐色小区,称黄斑,是由密集的视锥细胞构成,此区无血管,是感光最敏锐处。
29.视神经盘:在视网膜后部,视神经起始处有圆形白色隆起,称视神经乳头。
在正常情况下,视神经乳头并不突起,而是边缘隆起,又称视神经盘。
视神经盘的中央有视神经、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穿过,无感光细胞,称生理性盲点。
30.中央凹:黄斑中央凹陷称中央凹。
31.螺旋器(Corti器):在水平断面上,蜗管呈三角形。
其上壁为蜗管前厅壁(前
庭膜),将前庭阶和蜗管分开;外侧壁为骨蜗管内表面骨膜的增厚部分,有丰富的结缔组织和血管,下壁由骨螺旋板和蜗管鼓壁(螺旋膜,又称基底膜)组成,与鼓阶相隔。
在螺旋膜上的听觉感受器,感受声波的刺激。
32.反射弧:由感受器、传人神经元、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组成,是完成
神经反射活动的物质因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如脊髓灰质基础。
33.突触:一个神经元通过终扣与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如骨骼肌)细胞的表面
接触称突触。
34.灰质:在中枢部,神经元细胞体及其树突的集聚部位称灰质。
35.白质:指神经纤维在中枢部集聚的部位,因髓鞘含类脂质而色泽白亮故称白
质。
36.反射: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做出适宜的
反应,称为反射。
37.脉络丛:脉络组织内的部分血管反复分支,相互缠绕成丛状,夹带着软膜和
室管膜上皮突入室腔,形成第四脑室脉络丛。
38.内侧丘系交叉:薄束核与楔束核分别位于延髓下部,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的
深面。
此二核分别结束脊髓后索内薄束和楔束纤维的终止。
其传出纤维在本平面绕过中央灰质外侧形成内弓状纤维,并在中央管腹侧越中线交叉至对侧,形成(内侧)丘系交叉。
39.海马:?????????
40.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由大脑皮质投射纤维和皮质下各中
枢上行纤维集中通过的区域,可分为前肢、膝部和后肢。
41.胼?体:位于大脑纵裂的底,未连接两半球宽厚的纤维束板。
42.基底核:大脑半球深部,蕴藏在白质内的灰质团块,包括纹状体、屏状核和
杏仁核。
43.白交通支:位于交感干神经节与相应的脊神经之间,由具有髓鞘的节前纤维
构成的交通支,呈白色,故称白交通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