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合集下载

疟疾知识培训

疟疾知识培训

疟疾知识培训一:疟原虫生活史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p.v)、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 p.f)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 p.m)及蛋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 p.o)四种,分别引起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人疟原虫完成其生活史需要人和按蚊两个宿主。

在按蚊体内进行有性繁殖,按蚊是疟原虫的终末宿主;在人体内进行无性增殖,人是疟原虫的中间宿主。

二:疟疾诊断原则和诊断标准(一)诊断原则根据疟区住宿史,发病时有定期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二)诊断标准1 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或有输血史。

2 间歇性定时发作,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

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

发作多次可出现脾肿大和贫血。

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详见附录C)。

3 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

4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详见附录B)。

5 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其种类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疑似病例:具备1与2。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或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5.按查见的疟原虫种类,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三)疟疾临床表现1.一般症状四种人体疟疾典型的临床发作大体相似,可分为前驱期、发冷(寒战)期、发热期、出汗期和间歇期。

(1)前驱期:患者有疲乏、头痛、不适、厌食、畏寒和低热。

此期相当于肝细胞内的疟原虫(裂殖体)发育成熟裂殖子释入血流。

但因周围血内的原虫密度太低,镜检多为阴性。

(2)发冷期或寒战期:持续数分钟至1h,常伴头痛、恶心和呕吐。

此时体温多已超过38℃。

镜检疟原虫时,大部分为裂殖体和环状体。

(3)发热期:一般持续3~4h,头痛加剧,体温高者可超过40℃。

中华医学会疟疾诊疗规范

中华医学会疟疾诊疗规范

疟疾【概述】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

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

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现居流行区或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居住、工作、旅行等。

2.临床表现(一)潜伏期本病的潜伏期一般在2周左右,但各种疟原虫所引起的疾病各有不同,恶性疟最短(8-15天)),间日疟和卵形疟次之(12-20天),三日疟最长(18-40天)(二)普通型疟疾其临床发作包括发冷、寒战,继之发热,可达39-40℃,持续2-6小时后出汗而体温迅速下降。

间日疟与卵形疟患者间隔1天发热1次,三日疟则间隔2天发热1次,恶性疟疾发热不规则,每日均有发热。

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患者肝脾逐渐肿大,而以脾肿大尤为明显,同时贫血也逐渐加重。

(三)重型或凶险型疟疾疟疾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临床表现时,可诊断为重型疟疾:1.脑型疟主要症状有昏迷、头痛、全身性抽搐、烦躁、谵妄等,病死率可达10%-30%。

2.休克成人的收缩压低于70mmHg,儿童低于50mmHg,并伴有冷而黏湿的皮肤,皮肤与中心体温相差>10℃。

3.急性肾衰竭多见于感染严重的患者,红细胞疟原虫感染率常在10%以上。

患者出现尿少,24小时尿量成人<400ml或儿童<12ml/Kg,继而无尿,且在补充液体后仍无改善,血清肌酐>265umol/L,尿素氮也明显升高。

4.血红蛋白尿(黑热尿)大多因患者红细胞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使用奎宁、伯氨喹或氨基比林等药物后发生血管内溶血,引起血红蛋白尿及急性肾衰竭。

5.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出现呼吸加速、气短、呼吸困难、青紫,咳血性泡沫痰等,双肺散在水泡音。

疟疾诊断和治疗

疟疾诊断和治疗

急性肾衰

G-6PD缺乏、疟原虫代谢产物、药物、人体过
敏反应

恶性疟患者或奎宁、伯喹治疗中出现
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 厚或薄血涂片:疟原虫 免疫学检查:快速诊断试条(RDT)检测疟原虫抗原 分子生物学方法:PCR



流行病学: 曾有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
宿、夜间停留史,或近二周曾有输血史。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具有流行病学史,且临床表现不典 型者。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流行病学史,且临床表现 典型者。 确诊病例:具有流行病学史、典型或不典型临 床表现、且实验室检查疟原虫(抗原或特异性 基因片段)阳性。确诊病例包括间日疟病例、 恶性疟病例、三日疟病例、卵形疟病例和混合 感染。
③复方磷酸萘酚喹片
④复方青蒿素片等
恶性疟病例:
①青蒿琥酯片加阿莫地喹片: 口服总剂量6片(每片含 青蒿琥酯100 mg,阿莫地喹270 mg)。 不同年龄组服药剂量(片)
年龄 ≥14 6-13
D1 2 1
D2 2 1
D3 2 1
1-5
0.5
0.5
0.5
恶性疟病例:
②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口服总剂量8片(每片含双氢青蒿 素40mg,磷酸哌喹320mg)。 不同年龄组服药剂量(片)
-输血疟疾 -婴幼儿疟疾 -孕妇疟疾
临床表现
一、典型疟疾:

寒战期:10min-2h 高热期:2-6 h 大汗期 其他:贫血、脾大、肝大
间日疟、卵形疟48h发作1次,有迟发型子孢子,可复发 三日疟72 h发作1次,恶性疟无规则;两者无迟发型子 孢子,无复发
临床表现

疟疾处理原则

疟疾处理原则

疟疾的处理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疟疾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于阻止疟疾的进一步发展和防止疟疾的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一旦出现疟疾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血液检查以确定是否为疟疾。

个体化和全面性治疗:疟疾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疟疾的类型、疟疾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应全面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及时隔离和治疗复发:疟疾患者应及时隔离,以防止疟疾的传播。

对于复发的疟疾,应及时进行治疗,防止疟疾的进一步发展。

药物治疗:疟疾的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治疗进行。

抗疟药物的选择应根据疟疾的类型和疟疾的严重程度进行。

对于重症疟疾,可能需要入院治疗,使用静脉注射的抗疟药物。

同时,对症治疗如降温、止痛、补液等也是必要的。

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应预防和治疗疟疾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如肺炎、心脏疾病等。

预防措施:预防疟疾的最好方法是避免进入疟疾流行区,或采取适当的防蚊措施,如穿长袖衣服、使用防蚊液等。

总之,对于疟疾的处理,应遵循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原则,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及时隔离和治疗复发,并使用适当的抗疟药物和对症治疗。

同时,预防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疟疾的诊断与防治【54页】

疟疾的诊断与防治【54页】


活动性Ⅰ级
活动性Ⅱ级
疟疾监测主要内容
• 流动人口疟疾管理:当地居民外出回归
外来流动人口
• 蚊情监测: 密度或叮人率
人血指数和媒介能量 对杀虫剂敏感性
薄血膜虫体形态完整,结构清晰,容 易辩认。但虫数少,容易漏诊; 厚血膜疟原虫较集中,易于检查,但 疟原虫形态不典型,鉴别困难。
实验诊断
• 血清学检查:IFA法检测特异性抗体,辅助 诊断和流行病调查时应用。
• 快速检测:澳卡、Dipstick、ParaSight-F 等。
• DNA探针和PCR方法需进一步简化、完善
• 适用于镜检或实验室技术质量难以保
证、亟待确定疟疾流行范围、疟疾呈 低度传播、需避免药物滥用以减少抗 性发展的地区。
• 局限性:用此法难以检出尚处于潜伏
期或血中仅含成熟配子体的恶性疟原 虫。
3.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诊断 方法
• 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300000 399 64
中国疟疾发病情况(千例)
600
500
1985-2000年
Number of malaria cases reported
400
300
200
100
0 85 87 89 91 93 95 97 99
无疟 发病率 < 1/ 万 发病率 >1/万 发病率> 10/万 发病率>100/万
3. 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通过基因扩增,检测疟 原虫某特异片段的DNA序列,从而大大提高检 测 的 敏 感 性 和 特 异 性 , 如 探 针 技 术 和 PCR- ELISA等。
1. 以显微镜镜检为基础的方法

疟疾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疟疾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
一般采用口服给药,成人总量 1.5g,分3次服,连用2天。服药 后24~48小时血中浓度达到高峰 ,可迅速控制症状。
青蒿素类药物及治疗方案
青蒿素
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一种过氧桥结 构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高效 、速效、低毒的特点。
治疗方案
青蒿素类药物可口服、肌肉注射或静 脉注射。具体剂量和疗程根据病情和 医生建议而定。
评估指标
02
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

注意事项
03
随访期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再次感染;如出
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心理干预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缓解焦虑情绪
疟疾患者常因病情反复、治疗周期长而产生焦虑情绪。心理干预 可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增强治疗信心。
改善睡眠质量
蚊虫驱除与灭杀方法
室内滞留喷洒
使用杀虫剂对室内墙壁、天花板 等蚊虫栖息地进行喷洒,降低蚊
虫密度。
蚊帐使用
在疟疾高发地区,提倡使用经杀虫 剂处理的蚊帐,有效减少蚊虫叮咬 。
室外环境整治
清除积水、杂草等蚊虫孳生地,降 低蚊虫数量。
加强个人防护意识
避免暴露
尽量减少在蚊虫活动高峰 时段(黄昏和黎明)外出 ,避免暴露于蚊虫环境中 。
穿着防护
外出时尽量穿着长袖衣服 、长裤和袜子,减少皮肤 暴露面积。
使用防蚊用品
涂抹驱蚊剂、使用驱蚊手 环等防蚊用品,降低蚊虫 叮咬风险。
05
并发症处理及康复期管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处理原则
贫血
疟疾患者常出现贫血,严重时可 危及生命。治疗原则包括补充铁 剂、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
料,必要时输血治疗。

疟疾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疟疾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疟疾的临床表现与诊断第一节临床表现疟疾是以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和脾大、贫血等体征为特点的寄生虫病。

由于患者感染疟原虫的种、株差异以及感染程度的高低、个体免疫状态的强弱等因素,造成疟疾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从略感头痛、不适直至谵妄、昏迷,甚至死亡。

一、一般特点疟疾的一般发病规律为初起症状较轻,发热亦低,尔后渐趋加重;随患者免疫力的产生,临床表现则由重而轻,甚至可自愈。

(一)前驱期发作前数天可有轻度的畏寒,低热伴疲乏、头痛、全身不适等。

(二)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疟原虫种、株的生物学特性。

疟原虫在有免疫力的患者体内不易大量繁殖,潜伏期往往延长,甚至可成为带虫者。

婴幼儿等由于缺乏免疫力,则疟原虫繁殖迅速,发作出现较早,病情亦较重。

经输血、血制品或受污染的手术器械等感染疟原虫者,由于进入人体的疟原虫无需经肝细胞期发育,因而发作比按蚊叮刺者为早。

此外,预防服药或混合感染等亦可影响潜伏期的长短。

(三)发作期典型的疟疾发作包括周期性的发冷、发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的阶段。

发作的基本动因是患者血液中的疟原虫达到了一定数量,即发热阈值。

发热阈值因疟原虫种、株,患者的免疫力的差异而不同。

一般而言,间日疟原虫为10~500个原虫/μl血,恶性疟原虫为500~1 300个原虫/μl血。

1.发冷患者始感四肢和背部发冷,继而周身寒颤。

面色苍白、口唇等发绀,同时伴剧烈头痛、肌肉和关节酸痛,恶心、呕吐常见,体温开始迅速上升。

常持续数分钟至2小时不等。

2.发热脸色潮红,周身燥热,结膜充血,口渴,头痛加剧,常伴恶心、呕吐,呼吸急促,脉宏大,体温常可达40℃以上。

儿童、特别是5岁以下的患儿甚至出现谵妄、惊厥等症。

此期一般持续2~4小时。

3.出汗始为面颊部和双手微汗,继而波及全身,衣被尽湿,体温迅速下降,甚至有降至35℃者。

发热时的各种症状随之消失,患者顿感通体舒适,惟乏力疲劳,常安然入睡。

此期一般持续2~4小时。

初发患者症状较轻,发作2、3次后症状趋重,但在多次、反复发作后症状又渐次减轻,甚至仅出现周期性的微寒、低热伴头痛、四肢酸痛等症状。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疟疾防治技术方案》(试行)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疟疾防治技术方案》(试行)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文件卫办疾控发[2007]60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疟疾防治技术方案》(试行)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了科学、规范地开展疟疾防治工作,认真组织实施《2006-2015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经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有关专家意见,我部组织制定了《疟疾防治技术方案》(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参照执行。

二○○七年三月二十七日疟疾防治技术方案(试行)根据《2006-2015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确定的防治目标,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疟疾发病率为依据,并结合当地的主要传播媒介特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为了规范全国疟疾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传染源控制措施(一)病例发现。

1. 发热病人血检。

凡具备显微镜诊断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对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均应开展显微镜检查疟原虫(以下简称镜检);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或村卫生室,也可使用快速诊断试剂盒进行疟原虫抗原检测(血检方法详见《疟疾诊断标准》(WS259-2006),下同)。

各类地区发热病人血检应达到以下指标:(1)发病率在10/万以上的乡镇:年发热病人血检人数不低于乡总人口数的5%;(2)发病率在1/万-10/万的乡镇:年发热病人血检人数不低于乡总人口数的2%;(3)发病率在1/万以下的乡镇:年发热病人血检人数不低于乡总人口数的1%;(4)近3年无当地感染病例的乡镇:应结合本地实际,重点对来自其它疟区的发热病人开展血检。

2. 主动病例侦查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疟疾传播季节组织开展。

实施范围包括疟疾发病率大于20/万的行政村,以及在近3年无当地感染病例的乡镇发现当地感染病例的自然村。

采用入户调查等方式了解当地疟疾发病情况,对遇到的发热病人或者近2周内有发热史者进行登记,并采集制作血片,进行检查。

(二)疫情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包括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及时发现并报告所有疟疾病例,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

疟疾检测指标

疟疾检测指标

疟疾检测通常包括以下指标:
1. 血涂片显微镜检查(Thick and Thin Blood Smears):这是诊断疟疾最传统的方法,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液涂片中的寄生虫来确定是否感染疟疾以及感染的种类。

2. 快速诊断试验(Rapid Diagnostic Tests, RDTs):这种方法使用试纸条来检测血液中特定的疟疾抗原,结果通常在15-20分钟内可获得。

3.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PCR是一种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分子技术,能够检测血液中极少量的疟疾DNA,适用于确诊、监测治疗效果以及疟疾流行病学研究。

4. 免疫荧光技术(Fluorescence-based Antibody Testing):这种方法通过荧光标记的抗体与寄生虫特异性抗原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检测,以确定感染。

5.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针对疟原虫的特异性抗体,可以帮助诊断疟疾,特别是在急性期之后。

疟疾的检测不仅需要准确的实验室方法,还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和患者的旅行史等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疟疾诊断标准

疟疾诊断标准

疟疾诊断标准疟疾诊断标准》(WS259-2015)规定了疟疾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疟疾的诊断。

术语和定义: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包括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等四种。

重症疟疾是指疟疾确诊病例出现昏迷、重度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低血糖症、循环衰竭或休克、代谢性酸中毒等一项或多项临床表现。

无症状感染者是指血中有疟原虫而无临床症状者。

诊断依据: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有夜间停留史或2周内输血史。

临床表现包括典型临床表现和不典型临床表现,典型临床表现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寒颤、发热、出汗等症状。

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

不典型临床表现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

重症临床表现指重症患者可出现昏迷、重度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低血糖症、循环衰竭或休克、代谢性酸中毒等。

实验室检查包括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和疟原虫核酸检测阳性。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

诊断标准:无症状感染者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a)无临床表现,同时符合3.3.1;b)无临床表现,同时符合3.3.2;c)无临床表现,同时符合 3.3.3.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a)有流行病学史,同时符合3.2.1;b)有流行病学史,同时符合3.2.2.确诊病例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a)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3.3.1;b)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3.3.2;c)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3.3.3.重症病例为确诊病例,同时符合3.2.3.鉴别诊断详见附录E。

全国疟疾监测方案

全国疟疾监测方案

全国疟疾监测方案疟疾与艾滋病、结核病被认为是全球最重要的三大公共卫生问题。

为及时了解我国疟疾流行动态和流行规律,为制订疟疾防治策略和评价防治措施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疟疾暴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制订本方案。

一、背景目前,世界上仍有100多个国家为疟疾流行区,约22亿人受疟疾的威胁,每年有300~500万疟疾临床病例,病死人数为110~270万。

疟疾也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寄生虫病。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积极防治,我国在控制疟疾流行、减少危害程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由于我国各类疟疾疫区的流行因素尚未根本改变,流动人口剧增导致传染源扩散与积累,气候变暖、生态环境变化造成媒介按蚊密度增加,恶性疟原虫和媒介按蚊对防治药物抗性的产生和扩散,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疟疾防治工作的进程,近年来疟疾发病数呈上升趋势。

据2003年专项调查统计,全国疟疾的实际发病人数达74万,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07个县(市、区)数亿人口受疟疾威胁。

针对我国目前疟疾监测工作薄弱的现状和疟疾流行特点与趋势,有计划、连续、系统地开展疟疾病情、媒介和抗药性监测,是加强我国疟疾的预防控制的重要技术保障,是有效开展预防和控制疟疾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监测目的(一)了解疟疾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掌握疟疾流行规律和趋势。

(二)为评价防治效果和制订疟疾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病例定义(一)诊断依据根据疟疾疫区住宿史,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周期性发作、贫血及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二)诊断标准1.发热病人:发热在37.50C以上的“三热病人”(即: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发热原因者)。

2.疟疾病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具体诊断标准参见《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9—1995”》。

疟疾的理解与管理

疟疾的理解与管理

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重要性
01
心理支持
02
03
04
疟疾及其并发症会给患者带来 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
如焦虑、恐惧等。
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患 者缓解情绪压力,增强治疗信
心。
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 和支持,共同应对疾病挑战。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本次项目成果总结回顾
疟疾传播机制的研究进展
01
02
03
血涂片检查
通过显微镜观察患者血液 涂片中的疟原虫,是确诊 疟疾的主要方法。
免疫学检查
利用免疫学技术检测患者 血液中的疟原虫抗体,有 助于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 调查。
分子生物学检查
采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 术检测患者血液中的疟原 虫DNA,具有高度的敏感 性和特异性。
鉴别诊断与误诊分析
与其他发热性疾病鉴别
居住在疟疾流行区、前往疟疾流行区旅行或工作、在户外露营或夜间活动等增加 暴露于按蚊叮咬的风险因素,以及免疫力低下等个人因素,均可增加感染疟疾的 风险。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典型临床表现
寒战、高热
患者突然出现寒战,全身 发抖,牙齿打颤,持续约 10分钟至2小时不等,随 后体温迅速上升,高达 40℃以上,伴有剧烈头痛 、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 。
传播途径
疟疾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受感染的雌性按蚊叮咬。按蚊叮咬人类时,将疟原 虫注入人体,引发感染。此外,疟疾还可以通过输血或母婴传播,但较为罕见 。
全球与中国疟疾流行现状
全球流行现状
全球范围内,疟疾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非 洲、东南亚和南美洲。每年有数百万人感染疟疾,其中大部 分是儿童和孕妇。尽管全球疟疾死亡率已大幅下降,但仍是 导致死亡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疟疾诊断原则

疟疾诊断原则

疟疾诊断原则根据疟区住宿史,发病时有定期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诊断标准1.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或有输血史。

2.间歇性定时发作,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

发作多次可出现脾肿大和贫血。

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详见重症疟疾)。

3.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

4.间接荧光抗体实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

5.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其种类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疑似病例:具备1与2。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或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5。

按查见的疟原虫种类,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按照以上标准,只有血检查见疟原虫,在诊断判定上才能写为确诊疟疾,不然,只能写为疑似疟疾或临床诊断疟疾。

诊断方法1.血涂片检查吉氏液染色--光学显微镜(油镜)检查:同时涂制薄血膜和圆形厚血膜,薄血膜须用甲醇固定,用吉氏染色液(Giemsa stain)进行染色。

吉氏染液用pH7.0-7.2的水配成3%的稀释液,可将血片插入染色缸内染色,或用滴管将稀释液滴在厚、薄血膜上,染色30min,若需快速染色,可在2ml水中加吉氏染液3滴,染色6min 。

对临床诊断为脑型疟者,宜用快速染色法,以便能尽快获得确诊依据。

现症患者至少检查100个厚血膜视野,带虫者应查完整个厚血膜,未发现疟原虫才判为阴性。

薄血膜可用于原虫形态鉴定。

以薄血膜中平均每100个红细胞中的原虫数,或厚血膜中平均每100个白细胞范围内的原虫数,推算每微升血中的原虫密度。

染色血片中的原虫核呈红色,胞浆呈兰色。

除环状体外,其他各期均可查见褐色的疟色素。

除恶性疟病例外,均可查见各期疟原虫。

一般恶性疟病例,仅查见环状体,或可见配子体。

但脑型疟病例,不仅原虫密度高,查见的环状体比一般的粗大,而且可查见大滋养体和裂殖体,疟色素呈黑褐色,这些特点对明确诊断很有帮助。

疟疾诊断的三条标准

疟疾诊断的三条标准

疟疾诊断的三条标准
疟疾是由疟原虫属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它被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疟疾的准确和及时诊断对于治疗和控制该病至关重要。

以下是疟疾诊断的三个主要标准:
1.症状标准:疟疾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头痛、肌肉疼痛和乏力等。

这些症状在感染后通常会在几天至几周内出现,具体时间取决于感染的疟原虫种类。

症状标准对于怀疑疟疾的初步筛查非常有用,但这些症状不具特异性,也可能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相似。

2.血液检测标准:确诊疟疾的关键是通过实验室检测检测到感染者体内的疟原虫。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显微镜检查染色的血液标本。

这种方法允许观察到疟原虫的形态特征,确定感染的种类。

血液检测的准确性取决于经验丰富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和标本质量。

3.分子诊断标准:分子检测方法,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已经成为疟疾诊断中的重要工具。

PCR可以检测和鉴定疟原虫的DNA或RNA,其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使其成为一种快速且准确的诊断方法。

PCR技术特别适用于低感染水平和疟疾流行不稳定的地区。

疟疾

疟疾

疟疾【概说】一、概念:疟疾是感受疟邪所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但其他季节亦可发生。

我国长江流域以南气温高,湿度大,故尤为多见。

二、沿革(一).《内经》中有专篇记载。

《素问•疟论》指出疟疾的病因是“疟气”;“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二)《金匮》又有专篇论及证治。

《疟病脉证治》仲景柴胡汤,白虎加桂枝汤、鳖甲煎丸等方药一直沿用至今。

(三)后世认识进一步加深,并提出截疟的方法。

用药如常山、蜀漆、马鞭草、青蒿等。

三、分类及有关病名(一)正疟: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的典型疟疾。

(二)类疟―――发作不典型的疟疾。

热多寒少的称为“温疟”但热不寒的称为”瘅疟”。

热少寒多或但寒不热的叫”牡疟”。

来势凶险,病情严重的叫“疫疟”。

感受山岚瘴毒,临床症状严重的疟疾。

好发于岭南“瘴疟”。

病久正虚,形体嬴廋,遇劳即作的叫“劳疟”。

久疟而左胁下结有疟块的称为十“疟母”。

四、讨论范围本篇讨论内容主要对应西医学中的疟疾。

至于非感受"疟邪"而表现为寒热往来,似疟非疟的类疟疾患,如回旧热、黑热病、病毒性感染以及部分血液系统疾病等,亦可步照本篇辨治,但在辩病诊断上应加以推敲。

【病因病机】一、病因(一).感受疟邪:通过蚊虫传播人体。

夏秋暑湿当令之际,正是蚊毒,“疟邪”肆虐之时,若人体被疟蚁呀吮后,疟邪则入侵致病。

(二).正虚邪乘,体质强壮者,感受疟邪后不一定发病。

若饮食劳倦,起居失宜、正气耗伤,营卫空虚,复感风寒、暑湿或瘴毒之气,疟邪乘虚而动,即可发病。

二.病机(一).疟邪伏于半表半里,邪正交争则发,正胜邪却则休止。

疟邪侵入人体后,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邪正交争之时,则疟疾发作,疟邪伏藏则发作休止。

(二).病理性质以实为主,久病可致正虚。

本病总因感受疟邪所致,故病理性质以邪实为主。

但疟邪久留,屡发不已,气血耗伤,不时寒热,可成为遇劳即发的劳疟。

疟疾的传染及防治原则

疟疾的传染及防治原则

要点二
疟疾的危害和防控重要性
向公众普及疟疾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以及防控工 作的重要性,增强公众的防控意识。
加强学校、社区等场所的防控知识宣传和教育
学校宣传和教育
将疟疾防控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课堂讲解 、宣传栏、知识竞赛等形式,向学生普及疟疾防控知识 。
社区宣传和教育
利用社区宣传栏、广播、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向社区居 民传播疟疾防控知识,提高居民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将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发更 加安全、有效的抗疟药物;二是探索新的疫 苗和免疫治疗方法;三是加强疟疾监测和预 警系统的建设;四是研究气候变化、生态环
境等因素对疟疾传播的影响。
06
疟疾防控知识普及与教育
提高公众对疟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要点一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 病
通过宣传和教育,让公众了解疟疾的病因、传播途径、症 状表现等基本知识,提高公众对疟疾的认识。
无症状带虫者也可成为传染源, 但传播力较弱。
传播径
蚊媒传播
按蚊是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通过叮 咬人体将疟原虫传播给人类。
输血传播
输入带有疟原虫的血液或使用被疟原 虫污染的注射器等医疗用品也可传播 疟疾。
易感人群与流行特征
易感人群
人群对疟疾普遍易感,感染后虽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不持久,各型疟疾之间亦无交 叉免疫性,经反复多次感染后,免疫力可逐渐增强。
防治挑战
我国疟疾流行区主要分布在边境、山区和丘 陵地带,这些地区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 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此外,气候变化 、生态环境改变等因素也可能影响疟疾的传 播和流行。
未来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疟疾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未来可 能实现全球消除疟疾的目标。同时,随着科 技的不断进步,新的防治技术和方法将不断 涌现。

疟疾的疟疾诊断与防治

疟疾的疟疾诊断与防治
效解毒药,可酌情采用以下措施对症处理。
1. 出现严重发绀或伴有头昏、胸闷、心 悸及呼吸急促等缺氧症状时,应立即停 药,并给予美蓝(亚甲蓝)1~2mg/kg体重 溶于葡萄糖溶液中静脉缓慢注入。
也可口服美蓝,每天服150mg~300mg。 小儿每岁服10mg, 可使症状缓解, 但尿 液会出现暂时性呈蓝色。
1. 蒿甲醚
每天肌注1次, 每次80mg,连续3—5天,首剂加倍。若原虫 密度大于15万/μl,首剂给药后4—6小时,再给予80mg肌注。
2. 青蒿琥酯
每天静脉注射1次,每次60mg,连续3—5天,首剂加倍。 若原虫密度大于15万/μl,首剂给药后4—6小时,再给予 60mg静脉注射。注射时,需先将5%碳酸氢钠注射液1ml注入含 青蒿琥酯60mg粉针剂中,反复振摇2—3分钟,待溶解澄清后, 再注入5ml等渗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混匀后缓慢静脉注射。配 制后的溶液如发生混浊, 则不能使用。
恶性疟
常在一般寒热发作2—5天后出现,少数亦 可突然晕倒起病。症状类似脑炎及脑膜炎。
初有剧烈头痛、呕吐、烦躁不安、精神错 乱,随即出现谵妄、嗜睡或昏迷、常见惊 厥或抽搐,儿童尤多见。
1、胃肠型
高热弛张、恶心呕吐、腹泻频繁, 水样便或血便,可伴有里急后重, 剧烈腹痛及结肠部压痛,部分病人 以腹痛为主,而无腹泻,常易误诊 为急腹症。后期脉搏细弱、血压下 降,皮肤厥冷、冷汗、体温下降、 少尿或无尿。未及时治疗者,可能 死于急性肾衰。
当发现服用过量抗疟药引起中毒时, 应立即 停药, 并作以下处理。

1. 用物理方法或皮下注射催吐剂盐酸阿
朴吗啡5mg催吐。

2. 用高锰酸钾溶液或温开水洗胃, 至洗
出液变清为止,并灌注适量导泻剂, 尽可能排

疟疾的诊断和治疗

疟疾的诊断和治疗

4、双氢青蒿素哌喹片
➢每片含双氢青蒿素40mg/磷酸哌喹320mg ➢总剂量8片,首剂2片,首剂后6~8小时、24小 时、32小时各2片,口服共2天。
有的临床医生在使用青蒿素类药后,发现患者 病情未马上得到改善,往往怀疑是否药量不足或 无效,而改用其他药物治疗,这是认识误区。因 为至今为止,尚没有治疗无效的病例报道。 青蒿素类抗疟治疗后,病情未得到马上改善,并 非原虫未得到控制,而是脑型疟的病理损害比较 严重,对症治疗同样是十分重要的,这时应把治 疗重点转向对症治疗。
疟疾的诊断和治疗
宕昌疾控中心 地慢科 罗润娥
一、疟疾诊断
(一)疑似病例:
1 . 既往病史(可能的感染机会) 生活或去过疫区(或输血史);
2 .临床症状 ▪有原因不明发热 ▪有贫血症状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单核细胞比率增高;
(二)临床诊断病例:
1、有既往病史 2、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1)发热多见午后,发热前有寒战,体温迅速上升,持 续数小时后很快下降,有不同程度出汗;
2、哌喹(piperaquine)
4—氨基喹啉类药物,对各种疟原虫的红内期无性期 均有较强杀灭作用。
(1)杀虫机理:
与氯喹相似,但无交叉耐药性。
(2)药理:
口服后吸收好,先储积于肝脏,逐渐释放入血,主 要经肝脏代谢后从胆汁排泄。代谢缓慢,血浆半衰 期较长,约为21-28天。
(3)主要的副反应:
头昏、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可使血清谷丙 转氨酶(ALT)升高,肝病患者及孕妇慎用。
3、咯萘啶: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总剂量480mg。每天1次,每次160mg,连续3天。 ➢静脉滴注时,将160mg药液注入500ml的5%葡萄 糖或0.9%生理盐水溶液中摇匀,静滴速度不超过60 滴/分。需加大剂量时,总剂量不得超过640mg。

疟疾诊断的标准

疟疾诊断的标准

疟疾诊断的标准
疟疾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寄生虫病。

1.临床症状诊断:间歇性定时发作上述临床症状,恶性疟为每日或隔日发作1次,间日疟为隔日发作1次。

发作多次的患者出现脾肿大和贫血,重症病人可出现昏迷。

2.病原诊断:发热病人从耳垂取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玻片上涂制厚血膜,用吉氏染液染色,显微镜油镜检查见疟原虫。

这是目前最简单而可靠的诊断方法。

3.血清学诊断: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查疟疾抗体,抗体阳性者说明曾患过疟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订本标准。

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疟疾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适用于各级各类防疫和医疗卫生机构对疟疾的诊断和处理。

二、诊断原则根据疟区住宿史,发病时有定期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三、诊断标准1、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或有输血史。

2、间歇性定时发作,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

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

发作多次可出现脾肿大和贫血。

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

3、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

4、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

5、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其种类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1)疑似病例:具备1与2。

(2)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或4。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5。

四、治疗1、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治疗成人量磷酸氯喹2g 3日分服(第1日1g、第2、3日各0.5g),加磷酸伯氨喹316.8mg 8日分服(每日39.6mg)。

2、恶性疟治疗(1)对磷酸氯喹未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成人量氯喹2g 3日分服(第1日1g,第2、3日各0.5g),加磷酸伯氨喹316.8mg 8日分服,每日39.6mg。

(2)对磷酸氯喹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恶性疟治疗任选以下方案之一:a、哌喹1.5g 3日分服,加磷酸伯氨喹79.2 mg(6片)或118.8mg (9片)2日或3日分服。

b、咯萘啶1.2g加磺胺多辛1.0g 2日分服,加磷酸伯氨喹79.2 mg(6片)或118.8mg (9片)2日或3日分服。

c、咯萘啶0.8~1.0g加磺胺多辛1.0~1.5g加乙胺嘧啶50~75mg,均2日分服。

d、青蒿琥酯钠600mg 5日分服(第1日100mg×2次,第2~5日每日50mg×2次),加磷酸伯氨喹118.8mg(9片) 3日分服。

(以上均为成人量)。

3、疑似病例假定性治疗成人量磷酸氯喹2g(8片) 3日分服(第1日1g、第2、3日各0.5g),在磷酸氯喹抗性地区用哌喹0.6g顿服。

确诊后按(1)或(2)治疗。

4、间日疟抗复发治疗流行季节前,对1或2年内有疟史者,成人用磷酸伯氨喹316.8mg(24片) 8日分服。

(5)重症病例治疗A:用青蒿琥酯钠或咯萘啶或蒿甲醚或二盐酸奎宁注射作抗疟治疗。

B:输液,补充维生素,并作支持和辅助治疗。

C:对症治疗和并发症处理。

(6 ) 预防服药在高度流行区,对儿童、工地民工、疫点居民和流动人口,在流行季节成人用乙胺嘧啶50mg加磷酸伯氨喹39.6mg顿服,孕妇改用磷酸氯喹0.5g或哌喹0.3g顿服,均每10日一次。

在磷酸氯喹抗药性地区用哌喹0.6g,或磺胺多辛500mg加乙胺嘧啶37.5mg,均每10日一次,首次连服2日。

(7)灭蚊在高度流行区或疫点,用DDT(2g/m(上标始)2(上标终))滞留喷洒住屋和牲畜棚,在普遍使用蚊帐地区用溴氰菊酯(10~20mg/m(上标始)2(上标终))或二氯苯醚菊酯(200~300mg/m(上标始)2(上标终))浸泡(或喷洒)蚊帐。

(8)防蚊提倡使用蚊帐、蚊香,利用蒿、艾等野生植物烟熏驱蚊,有条件住户装置纱窗、纱门。

改变露宿习惯,减少蚊虫叮咬。

(9)环境治理结合农田水利和新农村建设,填平坑洼,排除积水,平整田地,修整沟渠,加深蓄水。

在有条件地区,稻田养鱼或润湿灌溉。

在大劣按蚊为媒介地区,结合生产开发村庄周围的灌木林。

五、血涂片检查:1、吉氏液染色-光学显微镜(油镜)检查(1)血片制作在洁净载玻片上涂制薄血膜与厚血膜。

一般从耳垂或手指取血(婴儿可在足跟取血)。

先用酒精棉球消毒取血部位,然后用一次性刺血针(或用折断半边的蘸水笔尖代替,但每次使用后经煮沸消毒)迅速刺入,轻压挤出血液。

用推片边缘中部取少许(0.5~1.0μL)血液在载玻片上推制成薄血膜,再用推片的角,取血约4~5μL(火柴头大小的血滴),在同一载玻片上的适当位置涂制成直径为0.8~1.0cm的圆形厚血膜。

自然干燥,用铅笔在薄血膜上、或用特种蜡笔在玻片反面编号。

(2)血片染色染色液用吉氏染粉10g、中性甘油500mL和纯甲醇500mL配制而成。

配制时将吉氏染粉置大研钵中,逐步加入少量甘油,充分研磨后,置有色玻瓶中,用甲醇分数次洗出研钵中的甘油染液,倒入瓶内摇匀,在室温下放置3~5天,即可使用。

染色前,先用甲醇固定薄血膜,将吉氏染液用pH7.0~7.2的水配成3%的稀释液,将血片插入染色缸内染色,或用滴管将此稀释液滴在厚、薄血膜上,染色30min。

若需快速染色,可在2mL水中加吉氏染液3滴,染色6min。

或先在厚血膜上加几滴清水溶去血红蛋白后滴加染液,效果更佳。

染色后,用水轻轻冲洗,插在玻片板上晾干。

(3)血片镜检在染色血片上滴少许香柏油,用光学显微镜(油镜)检查。

应检查厚血膜为主,薄血膜主要用于原虫种类鉴别和原虫密度计数。

染色后疟原虫核呈红色,胞浆呈蓝色。

除环状体外,其他各期疟原虫均可查见褐色的疟色素。

现症病人至少检查100个厚血膜视野,带虫者应查完整个厚血膜,未发现疟原虫判为阴性。

以薄血膜中平均每100个红细胞中的原虫数或厚血膜平均每100个白细胞范围内的原虫数,推算每微升血中的原虫密度。

2、瑞氏液染色-光学显微镜(油镜)检查血片染色用瑞氏染粉0.2g,置于研钵内,加入中性甘油3mL,充分研磨,然后逐次加入少量甲醇至研钵内洗去染液,倒入有色玻璃瓶内,再在研钵内加甲醇冲洗,至用完100mL甲醇为止,摇匀过滤后即可使用。

染色时,先在厚、薄血膜间用蜡笔划一条横线,在厚血膜上加清水2~3滴溶去血红蛋白,在薄血膜上直接加约1mL瑞氏染液染色2min,然后在薄血膜上加与染液等量的水稀释,并引到厚血膜上,使厚、薄血膜同时再染色5~6min,水洗晾干。

本法不宜用于大量血片染色,但染色所需时间短,多用于医院门诊检验。

六、重症病例治疗:1、治疗对象确诊病例出现昏迷、高热(≥40℃),并有抽搐(24h内发生两次以上)、严重贫血(血红蛋白≤50g/L 或5g/dL)、尿闭、呼吸困难、低血压(儿童收缩压≤6.67kPa或50mmHg,成人收缩压≤9.33kPa或70mmHg)、低血糖(全血葡萄糖浓度≤2.2mmol/L或40mg/dL)、血尿、黄疸(血清胆红素浓度≥51.3μmol/L或3.0mg/dL)、酸中毒〔二氧化碳结合力≤13mmol/L或30%(V/V)],其中一项或多项症状者。

主要为恶性疟原虫引起的脑型疟。

2、抗疟治疗选择以下1或2种针剂:(1)青蒿琥酯钠成人每次60mg或1.2mg/kg,儿童可增至1.5mg/kg(每小瓶青蒿琥酯60mg,用时加入5%碳酸氢钠注射液0.6mL,摇动至完全溶解),用5%葡萄糖液稀释至6mL缓慢静注,首剂注射后,间隔4、24、48h各注射1次。

(2)咯萘啶成人每次3~6mg/kg,儿童每次2~3mg/kg,溶于5%或10%葡萄糖液250或500mL 内滴注,成人滴速40~60滴/min,儿童酌减。

8h后可重复,连续给药2~3日。

(3)蒿甲醚成人第1日80mg×2次或160mg分两侧臀肌1次注射,第2~5日各80mg,儿童每次1.6mg/kg。

(4)二盐酸奎宁首剂20mg/kg,溶于5%或10%葡萄糖液或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于4h内缓慢滴注,间隔8h以10mg/kg重复给药,24h内不超过3次。

3、支持和辅助治疗(1)输液成人每日输液1500~2000mL,总量不宜超过3500mL。

儿童每日输液40~50mL/kg,总量不宜超过70mL/kg。

输液以5%或10%葡萄糖液为主,生理盐水应占1/5。

(2)补充维生素成人维生素C 2g/日静注,维生素B(下标始)1(下标终)100mg/日肌注。

4、对症治疗和并发症处理根据症状作以下处理:(1)失水:估计出汗量,收集尿液,计算补液量。

成人每日1500~2000mL,儿童每日40~50mL/kg。

尿多者适当补钾。

(2)酸碱平衡失调:以5%葡萄糖液将碳酸氢钠稀释3倍,成人每次静注60mL,0.5~1h后可重复;或5%葡萄糖液将乳酸钠稀释5倍,成人每次100~200mL静注。

(3)呼吸、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者增加氧气吸入浓度,同时用可拉明、洛贝林交替注射。

心力衰竭者成人用毒毛旋花子甙K每次0.25mg,5%葡萄糖液20~40mL稀释后缓慢静注,或西地兰0.4~0.8mg,稀释后缓慢静注。

(4)肾功能衰竭:早期使用甘露醇,严格限制输液量,必要时可用腹膜透析。

(5)肺水肿:取半卧位,速增氧气吸入浓度,氨茶碱肌注或置5%葡萄糖液内滴注,成人每次0.25~0.5g,或静注速尿等利尿剂。

(6)脑水肿:成人每次山梨醇或甘露醇100~200mL,于20min内静注,必要时隔6~8h重复。

(7)低血压:去甲肾上腺素1mg加5%葡萄糖液滴注,或使用其他升压药。

(8)循环衰竭: 6%低分子右旋糖酐滴注,成人每次500mL,儿童每次10~15mL/kg,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9)溶血(黑尿热):多见于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的特异体质者。

应即停服伯氨喹、奎宁和砜类药物。

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迅速缓解,必要时输血。

(10)重度贫血:红细胞数在200万/mm(上标始)3(上标终)以下者,应立即输血。

(11)低血糖:如滴注5%或10%葡萄糖液仍不能缓解,可静注50%葡萄糖(1.0mg/kg),但不宜经常使用。

(12)抽搐:氯丙嗪或异丙嗪每次1~3mg/kg肌注,亦可用安定0.2mg/kg缓慢静注。

(13)细菌感染: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注:磷酸氯喹片0.25g(相当于氯喹0.155g)磷酸伯氨喹片13.2g(相当于伯氨喹7.5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