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

合集下载

信息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摘要:1.信息化概述2.信息化对社会发展的意义3.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挑战4.推动信息化发展的策略与措施5.结论正文:一、信息化概述信息化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和应用效率,促进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优化升级。

信息化涵盖了多个领域,如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等。

二、信息化对社会发展的意义1.提高生产效率:信息化可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成本,进而提高整体生产效率。

2.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信息化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3.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信息化改善社会事业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

4.创新社会治理:信息化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5.促进人才培养:信息化改变教育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人才强国建设。

三、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挑战1.现状: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能力、应用水平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

2.挑战:面临网络安全、信息泄露、数字鸿沟等问题,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保障。

四、推动信息化发展的策略与措施1.完善政策法规:制定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规,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加大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投入,为信息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3.优化人才培养: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全民信息素养。

4.促进跨界融合:推动各行各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激发创新活力。

5.强化网络安全: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保障信息安全。

五、结论信息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在信息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需应对一系列挑战。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长足进展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长足进展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长足进展,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

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迈出坚实步伐,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0%,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超过50%;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各级政府业务信息化覆盖率大幅提高,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国发明专利申请量的43.5%,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TD-SCDMA实现大规模商用,长期演进技术TD-LTE成为新一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与此同时,我国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是网络、技术、产业与应用的统筹协调有待加强,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水平不高,一些领域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数字鸿沟扩大,信息安全形势更趋复杂严峻,信息化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健全等。

当前,围绕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全球再次掀起加快信息化发展的浪潮,主要国家纷纷加快推进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综合信息网络向宽带、融合、泛在方向演进,信息技术、产品、内容、网络和平台等加速融合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催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扩散,对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推动信息化深入发展,对拉动有效投资和消费需求,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本规划,作为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动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把扩大信息技术应用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举措,把提高信息服务能力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力支撑。

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暨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暨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暨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1500字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暨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尊敬的各位代表:我代表县政府,向大会作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暨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一、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2022年是我县跨越发展的一年。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全县人民不懈奋斗、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又好又快的进展。

一、经济增长平稳:2022年,全县GDP增长率达到8.5%,超额完成发展目标,各项实质性指标均好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产业加速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做好新旧动能转换。

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累计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落地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新区崛起,带动了县域经济长足发展。

三、社会治理有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实现了社会和谐稳定。

注重民生保障,加大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的投入,落实各项民生工程。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经过2022年的跨越式发展,我县成功实现了跨越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在新一年的发展中,我们要坚持立足实际,以人为本,高质量发展,打造人民满意的美好家园。

一、经济增长目标:计划全年GDP增长率为8.0%左右,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二、发展方向:突出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加强集群和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绿色、智能、高端发展。

三、社会发展目标:进一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加强基层治理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稳定。

三、经济发展重点一、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为重点的产业体系,着力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

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建设经贸合作区域,扩大国际合作交流,提升外贸发展能力。

三、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创新,大力优化人才和资本流动,促进多元主体市场竞争。

浅谈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摘要: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

信息化建设中要做好五个结合,一是信息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结合,二是信息化与企业信息技术发展相结合,三是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四是信息化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相结合,五是信息化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信息化的路子。

关键字:信息化;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措施”;党的十六大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要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做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空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些大政方针,是我们信息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南。

信息技术渗透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方面,没有任何一门产业不从这一现代技术中获益。

信息化已经越来越成为维护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信息化关系到经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成为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

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具有倍增、催化和优化作用,直接和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产生一系列综合效益。

信息化扩大经济活动范围,开辟新发展空间,改进生产性能,增强人员素质,拓展劳动对象,减少资源消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通过优化生产力质量、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生产力系统运行的有序度、强化经济调控能力和管理水平、改善上层建筑功能等方式发挥对国民经济的优化作用,实现经济规模增长与结构优化。

因此,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

一、信息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结合进入21世纪以来,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我国初步构建了以农业部信息中心为龙头、连接31个省(市、区)农口部门的信息平台,建立了以批发市场价格行情、农产品供求、科技教育、种植业、水产业、农垦等专业网为骨干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初步形成了以农业部信息中心为核心的机群网络。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信息界》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全球信息化开创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人类正迈向信息社会。

信息化关系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国家安全的全局,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

【总页数】3页(P80-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3.392
【相关文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上篇) [J],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下篇) [J],
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 [J],
4.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教育发展规划)的通知 [J],
5.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1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是信息化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开始着手发展航空工业和原子能工业。

然而,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只能在解决温饱、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条件下,才能大规模地发展信息化。

有专家指出,从一定角度而言,中国的个别信息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算太大,有的相差不过十几年,极个别技术只有几年而已。

这表明,中国信息化发展已具一定程度。

中国真正的信息化应该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

所以,在如何划分中国信息化进程上显得比较温和,不像城镇化、工业化那样针锋相对,纷繁复杂。

除了从工业发展角度划分信息化的历史跨度较长外,大多数学者都只是对近20多年的信息化发展进行划分(见表1)。

从表中可知,有的将信息化划分为两大阶段,有的将信息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四个阶段或七个阶段。

究其原因是依据不同、所采取的角度不同。

表1近年来中国信息化进程研究论著比较二分法。

20世纪80年代初到2000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实行经济结构调整算起,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成立为止;第二阶段为全面推进阶段,时间从1993年算起,到2000年止。

另一种是将新中国成立至今划分为两个阶段:1949~1978年为第一阶段,1979~2000年为第二阶段。

三分法。

将改革开放至今的信息化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1992年)为起步阶段,从1983年国家初步制定信息技术发展政策起,至1992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为止;第二阶段(1993~1997年)为全面推进阶段,从1993年国家成立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起至1998年国家成立信息产业部前为止;第三阶段(1998~2000年)为加速发展阶段,以1998年国家成立信息产业部至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出台止。

另一种是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角度,将新中国50年“信息化”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958~1978年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初创阶段,从1958年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数控机床算起,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方针止;1979~1987年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开拓阶段;1988~1999年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迅速发展阶段,从1988年“火炬”计划起,到1999年为止,还有一种是对“九五”及2010年的信息化发展进行划分:1995年到1997年6月为试点启动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试点项目,进行系统协调;1997年7月至2000年为初步信息化阶段,主要任务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初具规模,重点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实现国内外联网;2001年至2010年为基本信息化阶段,全国规模的国家级信息网络初步形成,中国与国际信息网络的信息流量已达到一定规模,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我想跟大家汇报的内容是,主要是想跟大家再讨论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大家知道,信息化建设的背景是在上个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动的一场新的全球性的产业革命,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们在当前还有必要深刻的认识世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早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提出我们“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的主要目标、知道原则重大部署,强调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要求我们一定要有告诉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大家都知道在当前,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中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

可以说,科技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焦点。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当今的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了优势,谁就在发展上掌握了主动。

在当今时代,我们已经也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

有这样一些标志,首先大家知道,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世界新科技革命和带来科学技术重大的发现、发明和广泛的应用,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惟有深刻的巨变,同时也引起了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利益格局、经济的格局和安全的格局都发生了变化。

标志着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在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科技奖进一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知识传播应用进程的重要引擎,基地研究了重大突破将进一步为人类认知客观规律、推动技术和经济发展新的前景。

党中央国务院一段坚持创新,推动了我国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顽强拼搏,我们取得了一批以高性能计算机为标志的重大科技成果,拥有了一批在具有重要作用的知识产权,而且促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的迅速崛起,昨天我刚从宝钢回来,宝钢具有世界水平的生活,他们叫做MES,就是制造业的执行系统,第一代完全是引进,第二代是改造,第三代完全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现在我们的第四代已经出口到世界上20多个国家的钢铁企业里面。

信息化对社会与经济的影响

信息化对社会与经济的影响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课题研究成果信息化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承担人:杨伟民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二00三年一月信息化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信息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

信息化加速了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对科技、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以及意识形态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信息化关系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国家安全,已成为各国在新世纪发展中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

信息化与工业化一样,都是对人类发展阶段的一种概括。

但信息化又与工业化不同,信息化本身并不构成国民经济系统中的独立产业类别。

因此,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产业结构的演进以及对其他发展要素和发展趋势施加影响来实现的。

正是因为这一特点,以及由于我国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对经济与社会影响的数量化计量尚有相当难度。

因此,本报告只能从概念和定性的角度描述信息化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

一、信息化的主要特征信息化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系统性、阶段性和非均衡性。

(一)系统性信息化是包括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人才为依托,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

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产业、信息人才以及相关法规政策标准是信息化的6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协调发展,共同推动着信息化进程。

(二)阶段性根据国际比较和历史经验分析,并参照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把信息化划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阶段。

在不同阶段,信息化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是不同的。

信息化导入期是信息化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技术创新或模仿不断出现;局域信息网络初步形成;信息资源、信息人才和信息产品的市场价值开始显现;信息法规、政策、标准处于探索之中。

中国确定未来15年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国确定未来15年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国确定未来15年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2006D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信息化发展已具备了一定基础,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更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战略》提出,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深化应用信息技术,努力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监控和治理,服务循环经济发展。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本和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实现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信息产业发展的跨越。

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从跟踪、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实现信息产业由大变强的跨越。

提升网络普及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抓住网络技术转型的机遇,基本建成国际领先、多网融合、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确立科学的信息资源观,把信息资源提升到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创造条件。

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较为完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能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能力和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第一节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统筹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通信等设施建设,形成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国家干线传输网络。

引导建设宽带无线城市,推进城市光纤入户,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

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

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

以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为重点,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促进网络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

第二节加快经济社会信息化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推动面向全社会的信用服务、网上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推动重要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和完善网络行政审批、信息公开、网上信访、电子监察和审计体系。

加强市场监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地理、人口、法人、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体系,强化信息资源的整合,规范采集和发布,加强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

第三节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完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制度。

加快推进安全可控关键软硬件应用试点示范和推广,加强信息网络监测、管控能力建设,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点信息系统安全。

推进信息安全保密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安全保密防护体系。

加强互联网管理,确保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第一节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01.05.28•【字号】粤府办〔2001〕38号•【施行日期】2001.05.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正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的通知粤府办〔2001〕38号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的通知各地级以上市、顺德市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广东省“十五”重点专项计划《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〇〇一年五月二十八日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目录一、发展环境(一)国内外发展背景(二)“九五”发展回顾(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指导方针与奋斗目标(一)指导方针(二)奋斗目标三、主要任务(一)建设高性能的信息网络基础传输平台,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二)建设华南区域信息交换枢纽中心,发展和繁荣现代信息服务业(三)建设华南区域电子商务中心,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四)建设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础,促进信息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五)建设软件产业基础,促进软件和系统集成业尽快上档次、上规模(六)建设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基础,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七)建设政府与社会事业信息网络,推动全社会的信息化四、对策措施(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二)发挥比较优势,加强技术创新(三)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四)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加社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五)建设示范工程,实行分类指导,区域推进(六)实施支持信息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七)强化信息技术的标准规范和信息工程的质量监督,为加入国际竞争争取有利地位(八)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激励机制(九)加强法制建设和安全保密工作,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十)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特别是加强粤港澳台合作与交流(十一)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化的认识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按照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在已经实施的《广东省信息化总体规划纲要》的工作基础上,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结合当前我省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编制《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

我国提出信息化发展九大战略重点

我国提出信息化发展九大战略重点

我国提出信息化发展九大战略重点新华网北京5月8日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全文如下: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详细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

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

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

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

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

互联网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

电子政务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信息化使现代战争形态发生重大变化,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内容。

全球数字鸿沟呈现扩大趋势,发展失衡现象日趋严重。

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正在出现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趋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力争跟上时代潮流。

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

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形势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展情况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信息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信息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前言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全球信息化开创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人类正迈向信息社会。

信息化关系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国家安全的全局,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初期。

信息化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使中华民族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全球信息化加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也使我国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全社会加快信息化建设进行规范和指导的纲领性文件。

本规划所指的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人才为依托,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

一、现状与形势(一)“九五”回顾“九五”以来,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

各级政府对信息化工作不断重视和加强。

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普及,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规模跃居世界前列,基础电信市场已由垄断经营向多家经营转变。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在一些关键领域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和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传统产业,已成为引人注目的新的增长点。

2000年电信运营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电信业务总量达到4560亿元,年均增长33%;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超过32%,电子产品出口额552亿美元,年均增长27%;全国电话用户数(包括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29亿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0.1%左右;互联网用户达2250万人,上网计算机数达到980万台。

但是,我国信息化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信息化知识百题问答

信息化知识百题问答

信息化知识百题问答1、什么是信息化?答:信息化也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达到全面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劳动生产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信息化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上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结合日益密切,信息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与工业化的过程一样,信息化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变革,而且伴随着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

2、什么是信息?答:从普遍意义上说,信息作为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所产生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它是可传递和交换的,是对事物存在方式、运动状态相互联系的特征的一种表述。

通俗的讲,信息是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

信息和物质、能源并列为世界的三大要素。

3、什么是信息资源?答:是指人们可以开发并充分利用的自然信息、人工信息等。

对企业而言,信息资源是企业生产及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切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信息的总称。

它涉及到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一切信息资源,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信息资源与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自然资源一样同为企业的重要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

同时,它又不同于其它资源(如材料、能源资源),是可再生的、无限的、可共享的,是人类活动的最高级财富之一。

4、什么是信息要素?答:所谓信息要素,是指信息在其产生、传输和运用过程中的三大组成部分,即信息源、载体、信宿。

信息源也称信息生成源,是指产生信息或信息序列之源。

载体即信息的传递媒介。

信宿指的是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是人或某一单位、机构,还可以是某种仪器设备。

5、什么是信息加工?答:是指把收集的原始信息按照一定程序和方法,进行分类、比较、分析、判断、综合和编写,使之成为真实准确和有价值的信息资料,以便传递、使用和存贮的过程。

6、什么是信息传递?答:信息的传递,就是信息从信息源出发,凭借一定的传递媒介,通过一定的信息渠道传到目的地,为信息接受者获取的过程。

信息化体系现代化农业体系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体系

信息化体系现代化农业体系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体系

信息化体系现代化农业体系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体系1.信息化体系包括以下6个方面:(1)信息资源。

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

信息、材料和能源共同构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

(2)信息网络。

信息网络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设施,是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是信息传输、交换、共享的手段。

信息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电视网等。

信息网络在国家信息化的过程中将逐步实现三网融合,并最终做到三网合一。

(3)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属于体系中的龙头,是国家信息化中十分重要的要素,它直接反映了效率、效果和效益。

(4)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是信息化的基础。

信息产业包括微电子、计算机、电信等产品和技术的开发、生产、销售,以及软件、信息系统开发和电子商务等。

(5)信息化人才。

人才是信息化的成功之本,而合理的人才结构更是信息化人才的核心和关键。

合理的信息化人才结构要求不仅要有各个层次的信息化技术人才,还要有精干的信息化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法律、法规和情报人才。

(6)信息化政策、法规、标准和规范。

信息化政策和法规、标准、规范、协调信息化体系各要素,是国家信息化快速、有序、健康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2.现代化农业体系: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3.工业体系: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工业实力及技术的经济活动的有机联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空间流的整体,即工业系统。

4.国民经济体系指由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组成的国民经济总体。

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教育、科学技术、卫生保健、文化艺术等。

内蒙古六大重点工程推动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

内蒙古六大重点工程推动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

内蒙古六大重点工程推动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作者:戴宏目前,我区正在积极谋划产业转型升级,电子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据自治区经信委的相关负责人透漏,十二五时期,我区重点实施“两化融合”推进工程、电子政务应用工程、数字城市建设工程、电子信息产业振兴工程、“三网融合”推进工程和信息安全保障工程等六大信息化重点工程, 以促进我区资源优势向信息技术优势转变,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

“两化融合”推进工程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加快能源、冶金、装备制造、化工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推进高耗能、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管控一体化。

加快实施呼包鄂乌区域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规划、行动方案和推进计划,重点实施呼包鄂乌“两化融合”、六大工程和九大平台,抓好50户重点企业“两化融合”试点。

电子政务应用工程要充分利用全区政务外网、政务内网等网络资源,构建党政部门横向和纵向网络互联互通,建立和完善全区党政办公业务系统,实现公文传输、信息报送、会议通知、视频会议等办公业务的网络化。

充分发挥自治区政府门户网站指导和引领作用,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门户网站以及所属各部门网站,要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政务公开、网上办事为重点,以推行网上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新格局。

数字城市建设工程要依托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开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应用。

选取人口较为集中,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较好,信息化各项要素比较完备的城市和立体功能区,在总结“数字东胜”建设经验基础上,开展“数字城市”的试点工程,积极实施城市信息资源中心、数字城管等工程,制定自治区的数字城管发展规划,各设市城市政府要结合实际,研究和制定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工作计划;加强机构建设,保障人员配备,有效推进数字城管。

电子信息产业振兴工程将建设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地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和软件产业基地,带动优势地区形成梯度发展的配套产业基地,形成全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印发河南省国民经济和信息化

印发河南省国民经济和信息化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时期。

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为进一步加快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信息化发展回顾(一)主要成绩“十五”以来,我省紧紧围绕河南省信息化“十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1.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稳步上升。

2005年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16亿元、79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5%、26.7%。

电信业务总量、业务收入分别达到530亿元、232.5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4.8%、12.5%。

全省已有软件企业400多家,通过国家认证的软件企业和产品分别达到202家和566个,销售收入达到50.3亿元,是“九五”末的24倍。

软件产业正在成为我省的新兴产业。

2.信息网络快速发展,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005年末全省公用电信网光缆长度达到21.1万公里,比2000年末增加11.9万公里;长途交换机容量达到69.8万路端,比2000年末增加47万路端;局用交换机(含接入网设备)容量、移动交换机容量分别达到1910.5万门、2089.2万户,分别比2000年末增加940.6万门和1473.2万户。

数据通信网总端口达到198.56万个,比2000年增加17倍,99.8%以上的行政村通电话,所有的乡镇通网络。

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678.5万户,比2000年末增加2454.2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275万户,比2000年末翻了两番多。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工作,协调指导经济社会领域的信息化应用。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工作,协调指导经济社会领域的信息化应用。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工作,协调指导经济社会领域的信息化应用。

(原创实用版)目录1.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2.协调指导经济社会领域的信息化应用3.我国在信息化工作中的成就和挑战4.未来发展方向和策略正文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工作成为了时代的重要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政府发挥了关键的领导和指导作用,协调指导经济社会领域的信息化应用,以实现经济高效运行和社会全面进步。

首先,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同时还能促进公共服务的便捷化和智能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因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加强政策引导,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

其次,协调指导经济社会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是我国政府的重要职责。

政府需要根据不同领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政策,推动公共管理、教育、医疗、交通、金融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导和支持技术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在信息化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而且在政策制定、法规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然而,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挑战,我国信息化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基础设施尚需完善,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信息安全问题亟待解决等。

展望未来,我国信息化工作需要继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政策体系,提高信息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覆盖率和接入速度;二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培育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三是深化信息化应用,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实现数字化转型;四是保障信息安全,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五是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全民信息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第一节加快制造业信息化以信息化改造制造业,推进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库存和市场营销变革。

提高机电装备信息化水平,实现精准、高效生产。

推广集散控制、现场总线控制、敏捷制造等技术,强化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预警和控制。

第二节深度开发信息资源加快国家基础信息库建设,促进基础信息共享。

优化信息资源结构。

加强生产、流通、科技、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信息采集,加强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及时处理、传播共享和有效利用。

第三节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三网融合"。

建设和完善宽带通信网,加快发展宽带用户接入网,稳步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

建设集有线、地面、卫星传输于一体的数字电视网络。

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商业化应用。

制定和完善网络标准,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第四节强化信息安全保障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强化安全监控、应急响应、密钥管理、网络信任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信息网络和国家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

推进信息安全产品产业化。

发展咨询、测评、灾备等专业化信息安全服务。

健全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和安全准入制度。

中新网4月17日电据中国发改委网站消息,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和国务院专项规划编制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日前已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

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

问: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信息化"十一五"规划,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这部规划的编制背景和定位。

答: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信息化工作。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六大提出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举措。

十七大又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对推进信息化做出新的部署,要求我们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在深入研究、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开展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已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

该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部署了"十一五"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明确了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重点,是新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问:当前信息化发展的国际国内形势具有哪些重要特点?答:从国际发展趋势看,信息化正日益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难得机遇和重大挑战。

全球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加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对国家竞争力对比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相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与行动计划,力图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信息技术重大突破孕育着生产力的新飞跃。

信息化突破时空局限,开创了技术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的新局面。

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革命势头更加迅猛,微电子技术向纳米级、集成系统方向的发展加快,计算技术向超高性能、网络化方向演进,信息获娶处理、存储和传输能力持续跃升,通信和网络技术向宽带、移动、融合方向发展,模拟信息技术正全面向数字信息技术转变。

信息技术与生物、空间、纳米等技术深度融合、相互促进,新一轮技术变革蓄势待发。

技术创新不断催生新理念、新应用和新产业,深刻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

在全球信息化进程中,我国正处于从被动应对向自主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加紧实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强化信息技术创新,已成为支撑现代化建设、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

从国内发展实践看,信息化正在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信息化的全面渗透和深入应用,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迈向新高度,显著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和工业化水平。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将极大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生产要素。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迫切要求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深度开发生产、流通和其他经济运行领域的信息资源,大幅提高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显著降低自然资源消耗水平,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在知识生产、利用、传播和积累方面的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学发展。

信息化正在成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

信息网络日益成为拓宽群众参与、倾听群众呼声、沟通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

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安全生产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迫切要求社会信息化与经济信息化并重并举、协调发展。

要切实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努力减少信息化水平在不同地区、领域和社会群体间的差距,普遍提升国民信息技能,使全体公民更好地分享信息化成果。

在新阶段新起点,必须充分利用有利的国内国际发展环境,准确把握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脉搏,积极应对信息安全挑战,抓住历史机遇,推进国家信息化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问:请您介绍一下"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的基础。

答:"十五"期间,我国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成效日渐显现,为"十一五"时期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五"期间,互联网用户数年均增长37.6%,2005年达到1.1亿,普及率超过8%,宽带上网用户数快速增长,2005年总数达6430万;广播和电视的人口覆盖率2005年分别达到94.6%和95.9%,有线电视用户数达到1.28亿;电话用户数年均增加1亿,2005年达到7.4亿,居世界首位,全国97.1%的行政村已通电话。

信息网络已经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第二,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十五"期间,信息产业实现收入翻两番,2005年达到4.4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000年的4%提高到7.2%;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由2000年的552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2682亿美元;移动电话、程控交换机、彩色电视机、计算机等主要产品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

信息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第三,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装备制造、能源、建筑等工业领域的信息化改造步伐不断加快,服务业信息技术应用逐步深化,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加速融合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电子政务和社会事业信息化成效显著,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逐步提高,信息化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文化传播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

提出了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初步确立了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了密码保障、电子认证、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和应急灾备等办法和相关标准。

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网安全管理得到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取得明显进展。

第五,信息化发展环境显著改善。

组建了新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出台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一系列指导意见,发布了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

电子签名法颁布实施,信息化立法工作持续推进,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信息化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基础网络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低,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问题比较突出,"三网融合"未取得实质性进展;重建设、轻应用问题比较严重,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深度不够;信息产业大而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有待突破;信息化法律法规和相关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亟待加强。

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问:"十一五"时期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答:"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信息化。

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引领信息化,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推进信息化,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强信息产业为重点发展信息化,以惠及全民为宗旨普及信息化,分步实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讲求实效,注重质量,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指导思想的核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重强调了需求引导和改革创新对信息化的促进作用,明确提出了"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的工作重点,并把惠及全民、普及应用作为贯彻始终的奋斗目标。

问:"十一五"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答:"十一五"时期要做好信息化各项工作,关键是要坚持和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则:一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深化改革,突出重点,打破条块分割,整合网络资源,促进互联互通。

树立信息资源是重要战略资源的观念,实行政务信息公开,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推动全社会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二是需求主导、实用高效。

要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问题入手,不断适应政府、企业和公众日益提高的实际需求,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信息化建设。

走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化发展道路,立足经济实用,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积极发展实用高效的信息系统,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服务。

三是自主创新、安全可控。

要加强自主创新,提高国家信息化技术水平,坚持技术、机制和体制创新相结合,创新信息化发展模式。

四是协调发展、产用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