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结婚消费研究述评
建国以来婚礼消费偏好调查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doc
建国以来婚礼消费偏好调查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2020年4月
建国以来婚礼消费偏好调查分析结论与本文关键词:偏好,,建国以来,结论,婚礼
建国以来婚礼消费偏好调查分析结论与本文简介:第五章结论 5.1研究结论。
本研究将家庭确定为核心范畴,以核心范畴为核心的故事线可以概括为:物质主义、文化混搭、现代化3个主范畴为婚礼消费仪式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体现出来的消费者消费偏好的变,家庭,以及家庭的本质—&mda
建国以来婚礼消费偏好调查分析结论与本文内容:
第五章结论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将家庭确定为核心范畴,以核心范畴为核心的故事线可以概括为:物质主义、文化混搭、现代化 3 个主范畴为婚礼消费仪式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体现出来的消费者消费偏好的变,家庭,以及家庭的本质——幸福感是无论时代如变迁,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如何变化,都是人们永恒的追求,即婚礼消费仪式中不变的要素。
下面将对这些主范畴进行一一阐释。
5.1.1 物质主义。
本研究发现,婚礼消费仪式中的物质主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炫耀性消费、面子消费、地位焦虑以及符号消费。
中国人物质主义文化基础深厚,注重
1。
婚礼消费调研报告分析婚礼消费的规模和不同消费群体的特点
婚礼消费调研报告分析婚礼消费的规模和不同消费群体的特点一、引言婚礼是人一生中极为重要的时刻之一,也是消费支出较大的事件之一。
本报告通过对婚礼消费的调研分析,探讨了婚礼消费的规模以及不同消费群体的特点,为厘清婚礼市场现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二、婚礼消费的规模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婚礼消费规模在不同地区和阶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首先,大城市的婚礼消费普遍较高,平均支出超过X万元,而较小的城市则平均支出约为X万元。
其次,婚礼消费与家庭收入水平密切相关。
高收入家庭倾向于办豪华的婚礼,平均消费在X万元以上,而中低收入家庭则更注重节约,平均消费约为X万元。
此外,调研还发现男女双方在婚礼上的消费比例相差不大,分别为X%和X%。
三、不同消费群体的特点1. 城市与农村消费差异在城市中,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个性化、时尚的婚礼,追求独特的举办方式和场地布置,平均消费超过X万元;而在农村,婚礼仍然以传统形式为主,注重面子和传统礼仪,平均消费约为X万元。
2. 年龄与消费观念根据调研结果,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婚礼消费有着不同的看法。
90后和00后更加注重个人的体验感和创意性,追求非传统的婚礼形式,平均消费约为X万元;而80后和70后则更偏向于传统形式,注重场地和菜品的品质,平均消费在X万元左右。
3. 教育水平与消费水平高学历的人往往有较高的收入和消费能力,更倾向于办理规模较大的婚礼,平均消费约为X万元。
而中低学历的人更注重实际性和经济性,平均消费约为X万元。
4. 地域差异鉴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对婚礼消费的看法和习俗也存在一定差异。
北方地区更加注重传统和庄重,平均消费约为X万元;南方地区则更偏向于个性和创意,平均消费约为X万元。
四、总结与建议婚礼消费的规模和不同消费群体的特点主要受地域、收入水平、年龄和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在未来,随着人们对个性化和创意的需求不断增加,预计婚礼消费规模将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可以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服务,通过细分市场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进一步推动婚礼产业的发展。
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改革开放以来婚俗变迁情况
暑假社会调查报告改革开放以来婚俗变迁情况——从嫁妆里看中国经济发展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从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中变化最明显、影响最重要的是经济的空前繁荣。
国家有钱了,人民也就有钱了,人民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作为一个新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我有责任把这些功绩记录下来,供万世瞻仰。
结婚是一个人一辈子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能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走向婚姻的殿堂是非常幸福的。
中国是一个注重礼仪的国家,不仅讲究门当户对,还要礼尚往来,因此嫁妆是结婚必不可少的物品。
一个富裕人家,不可能置办粗布麻衣;一个穷苦人家,也买不起金银丝线。
所以说嫁妆能够很恰当地反映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目的:此次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婚嫁习俗,了解婚嫁的整个过程,并知道相应的一些风俗和礼节,学习各个时期婚嫁的变化,从而探索出不同时期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人们的生活水平,思想观念等。
从而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推揣时代对传统风俗的影响。
在此我将根据我对改革开放以来嫁妆和婚礼的变化的调查来得出结论。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家时代生活在农村,因此我调查的只是我所生活的农村地区。
但我的家乡并不闭塞,而且农民在我国的数量是最多的,所以我的调查具有普遍性,至少能够得出正确的的结论。
(一)婚恋观的改变在封建社会,由于强大的封建思想的盛行,婚恋全都由父母决定,本人根本无权选择。
封建社会的后期,由于早期的资本主义小经济的出现,人们的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解放,这就出现了少数的婚恋自由,一部分人去尝试自由婚恋,也有一部分人去接受这样的婚恋形式。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推行以国家为导向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一切国家大小事和重要的个人私事都是有国家和集体决定,人们有了比较开放的自由婚恋思想,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婚恋对象,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虽然最终还得经过集体的同意,但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了。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文化思想遭遇了严重的打击,人们的自由婚恋思想和外国发达国家相比更是落后的不可想象。
当前中国农村结婚高消费现象的社会学分析——基于炫耀性消费理论的视角
一
、
问题 的提 出
在商品丰盛的市场条件下 ,居 民收入 的增加必然 引起消 围。正 是针对这一现象 ,本文 基于炫耀性消费理论对 当前我
费 观念 和消费行为的变化 。现阶段城 乡居 民在消费方面不再 国农村 结婚高消 费进行研究分析 。 仅仅 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 ,同时更加注重 商品所依附的象征 价值 。法国哲学家让 ・ 波德里亚提 出 , 消 费社 会中的消费者
民直呼 ‘ 娶不起 ’,有些家 庭甚至 因婚 致贫 ” L 3 J 。可见 当 阶层的扩展提供 了物质条件和基础 。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 ・ 布
※ 基金 项 目:本文 系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 项 目 “ 当代农村消 费文化研 究” ( 1 2 b s h 0 4 2 ) 和2 0 1 3 年度辽 宁省 “ 百千万人 才工程”资助项 目 “ 辽 宁农村 消费文化 变迁研 究” ( 2 0 1 3 9 2 1 0 1 7 ) 阶段性研究成果。
家庭 几年的收入积蓄 ,成为农村 家庭 支出的重要部分 。据新 凡勃伦指称 的炫耀性消费是有 闲阶级 的消费活动 ,实 际
华 社记 者 2 0 1 4 年 在 山东、河南农 村 的调查 ,农村 结婚 “ 动 上 炫耀性消赘并非有 闲阶级所 独有 。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
辄 几十万的天价花费成为不少农村 家庭的沉重负担 ,部分农 发 展 ,商品的丰盛和 人均收入的增加为炫耀性消费在社会备
当前 中国农村结婚高消费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木
一
基 于炫耀性 消费理论的视 角
◎张 小莉 ’ 李 玉才 孙学敏 。
摘 要 : 当前我 国农村 结婚 消费在 家庭 消费支 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普遍 出现结婚 高消 费现 象,呈现 出炫耀 性消费的特
农村婚姻消费水平与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
农村婚姻消费水平与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内容摘要:本文从促使婚姻成立的消费、婚姻合法性的消费、攀比排场性消费三个方面,对宁夏盐池县佟记圈村的农村婚姻消费个案进行调研,并从不同层面分析了该村婚姻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的变化,佟记圈村的农村婚姻消费在农牧交错区有一定的典型性,对认识该地区农村婚姻消费特点、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及其历史变迁有借鉴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牧交错区农村婚姻婚姻消费水平婚姻消费结构文献标识码:A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辖区总面积为8661.3平方公里,佟记圈村地处盐池县城南,全村辖6个自然村,276户,共有人口1176人。
该村地处陕、宁、蒙三省(区)交界地带,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区。
当地婚姻习俗折中于三省区邻近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
本文通过对该村50户居民的随机走访和115份有效问卷调查,借以从一个侧面对当地农村婚姻消费水平与结构变动进行分析。
居民的收入水平变动1999年盐池县农民纯收入为1338.22元,由于干旱少雨,到2001年农民纯收入才达到1305.64元,仍然比1999年减少32.58元。
2007年盐池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23.61元,比2001年增长1.01倍,年均增长12.71%。
2001~2007年,盐池县农民人均收入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14.97%、9.44%、9.69%、12.47%、13.74%、11.64%、17.22%(刘瑛,2008)。
该村1998~2002年间结婚当年家庭总收入平均为14455元,2003~2007年问结婚当年家庭总收入平均为1 6500元。
通过调查,当地农村1998~2002年间平均结婚总消费为44909元,2003~2007年间平均结婚总消费为54333元。
居民婚姻的平均消费倾向(一)1998~2007年婚姻消费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而农村青年的婚姻消费水平也水涨船高。
目前,农村青年的婚姻消费在2-10万元之间。
婚礼市场消费调研报告
婚礼市场消费调研报告根据最新的婚礼市场消费调研报告显示,当前婚礼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消费者对于婚礼的需求越来越高。
以下是对该报告的总结。
首先,婚礼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
调研数据显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在婚礼上花费更多的金钱。
不仅传统的婚礼布置和礼品购买是消费热点,婚纱摄影、婚宴场地租赁以及婚礼策划等相关行业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其次,新人对于个性化婚礼的追求日益增加。
与以往大同小异的传统婚礼不同,现在的新人更加注重婚礼的独特性,追求与众不同的婚礼体验。
因此,个性化婚礼的策划和服务正在成为婚礼市场的新宠。
如创意婚礼主题设计、定制化婚纱、特色酒水等,都是消费者青睐的产品。
第三,在线平台的兴起促进了婚礼市场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电商平台的崛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线上购买婚礼用品,或者选择在线婚礼策划服务。
线上平台不仅提供了更多的产品选择,还能够帮助消费者降低成本,提供更高效的婚礼服务。
最后,消费者对于婚礼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调研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新人愿意为了追求更好的婚礼体验付出更多的金钱。
他们更加注重婚礼场地的装修、婚宴菜品的品质、婚纱摄影师的专业水准等方面。
消费者对于婚礼的品质要求的提高,为婚礼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综上所述,婚礼市场消费调研报告表明,婚礼市场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期,规模不断扩大,个性化婚礼趋势明显,线上平台的兴起以及消费者对于品质的要求提高,无不带动了婚礼市场的蓬勃发展。
预计未来婚礼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并不断创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新人们带来更美好的婚礼体验。
农村结婚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结婚调研报告范文调研背景与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农村结婚现状,以及相关问题的存在,为制定针对性政策措施提供参考。
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抽取了XX个农村地区的居民进行调研。
一、结婚年龄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的结婚年龄相对较早,73%的受访者在农村地区平均结婚年龄低于25岁,其中女性占60%。
这一现象与农村地区多为传统农耕经济为主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二、结婚动力在调查中,80%的受访者表示结婚的主要原因是希望建立一个完整的家庭,以及传承家族传统。
此外,经济基础也是农村居民结婚的考虑因素之一,大约有35%的受访者认为有经济能力才能够结婚。
三、婚姻观念调研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对于婚姻的认知普遍较为单一,将婚姻视为责任和义务的居多,更多注重家庭责任和传统观念,而不太注重情感和个人发展。
四、婚礼形式调研发现,农村居民普遍注重婚礼形式的庄重和盛大,84%的受访者认为婚礼需要举办,且参与人数相对较多。
然而,也有5%的受访者认为婚礼的规模不重要,更关注经济支出的合理性。
五、夫妻权利责任调研显示,夫妻之间的分工比较传统,女性更多承担家庭和育儿责任,而男性则主要负责经济养家。
约有40%的受访者认为男性拥有更多的决策权,而女性的发言和决策权相对较少。
六、婚姻满意度在调查中,大部分农村居民对婚姻生活持积极态度,认为婚姻是一种美好的人生选择。
然而,也有约15%的受访者表示在婚姻中存在一定的不满和矛盾。
七、婚姻挑战在调研中,农村居民普遍面临着经济压力、家庭责任和社会期望的挑战。
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婚后的家庭责任和社会期望对其个人发展和职业选择带来了一定限制。
八、政策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可以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 针对农村地区普遍较早结婚的情况,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加强青少年的性别平等意识和婚姻观念。
2. 鼓励农村居民在结婚时考虑经济基础,提高婚姻的质量和稳定性。
3. 加强农村居民的婚姻家庭教育,推动婚姻关系的平等和互利发展。
新中国以来婚礼消费演变探析.doc
新中国以来婚礼消费演变探析2020年4月新中国以来婚礼消费演变探析本文关键词:探析,新中国,演变,婚礼,消费新中国以来婚礼消费演变探析本文简介:摘要在人的一生中,会经历无数个过渡仪式,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仪式化行为。
近二三十年来,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学者开始关注仪式场合——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以及过渡仪式。
然而,婚礼消费仪式受到较少研究者的关注。
对于我们中国每一个家庭来讲,结婚都是一项很重大的决定。
无论是新中国以来婚礼消费演变探析本文内容:摘要在人的一生中,会经历无数个过渡仪式,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仪式化行为。
近二三十年来,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学者开始关注仪式场合——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以及过渡仪式。
然而,婚礼消费仪式受到较少研究者的关注。
对于我们中国每一个家庭来讲,结婚都是一项很重大的决定。
无论是新婚夫妇还是双方家长,对儿女一生仅有一次的婚礼,都会倾注很多精力办一场风光的婚礼。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从2010 年至2014 年的 5 年间,我国内地居民平均每年登记结婚约1300 万对。
如果仅按每对新婚夫妇平均消费 5 万元来计算,总体消费规模也有上亿之巨。
这也是为何很多行业和公司如此关注结婚市场的原因。
本文使用扎根理论对建国以来的婚礼消费仪式中人们消费偏好的变迁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数据来源于人民日报、谷歌搜索、中国知网,以婚礼、婚礼变迁、婚礼仪式等关键词进行网络文本的搜集,其中中国知网上的文献仅限营销领域。
文章对文本资料进行三级编码以及理论建构,最终得出建国以来在婚礼消费仪式中所体现出来的变与不变。
具体来说,物质主义、文化混搭、现代化这 3 个主范畴是建国以来婚礼中消费者消费行为的主要变化。
其中,物质主义包括炫耀性消费、面子消费、符号消费、地位焦虑 4 个具体维度;文化混搭包括传统文化的继承、西洋文化的渗入、中西方文化融合、传统文化复苏 4 个具体维度:现代化包括新角色、新科技 2 个具体维度。
当代农村婚嫁习俗变迁分析
当代农村婚嫁习俗变迁分析【摘要】当代农村婚嫁习俗一直是乡村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这些传统习俗也在发生着不可逆转的变化。
本文通过对背景介绍、研究意义和方法的论述,着重分析了传统习俗对当代农村婚嫁习俗的影响,现代化对其造成的冲击,以及习俗变迁的原因。
重点探讨了婚嫁习俗的新趋势和乡村社会结构变化与婚嫁习俗之间的关系。
结合当代农村婚嫁习俗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关于保护和传承乡村婚嫁文化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农村婚嫁习俗的现状和走向,从而为乡村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关键词】当代农村婚嫁习俗、变迁分析、传统习俗、现代化、乡村社会结构、新趋势、保护传承、发展趋势、农村婚俗文化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婚嫁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于婚姻和家庭的尊重和期待。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农村婚嫁习俗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迁。
在过去,农村婚礼常常是一个全村共同参与的盛大仪式,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传统风情。
但随着现代化的影响和农村社会结构的改变,很多传统的婚嫁习俗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形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当代农村婚嫁习俗的变迁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通过对农村婚嫁习俗变迁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也可以为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通过对传统习俗的影响、现代化的冲击、习俗变迁的原因等方面进行探讨,力求揭示当代农村婚嫁习俗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为保护和传承乡村婚嫁文化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1.2 研究意义当代农村婚嫁习俗的变迁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分析农村婚嫁习俗的变迁,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婚嫁习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通过研究其变迁过程可以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生存状态和传承方式。
当代农村婚嫁六礼”高消费的社会学分析
当代农村婚嫁六礼”高消费的社会学分析作者:刘晋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0期刘晋(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当然也影响到了农村农民对婚嫁消费和婚嫁礼俗的看法。
自古以来婚嫁消费就是农村消费支出的重头戏,所以适当的消费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今,农民在婚嫁消费上的投入是有增无减,这对于刚刚富裕起来的农民成为了一种负担,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之路上的“绊脚石”。
关键词:农村家庭;婚俗;婚嫁;“六礼”消费;社会学视角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091-0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与此同时,农民的生活方式、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然也影响到了农民对婚嫁消费、婚嫁礼俗的不同看法。
一、农村的婚俗及消费现状结婚这件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意义重大的事情,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形式和内容都在变化。
根据我国古代婚俗,从择偶到正式结婚,共需6个程序,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此被称为“六礼”。
①我国的婚俗大约制定于秦朝前后,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尽管经历了朝代的更替,其中的某些仪式会有变化,但是“六礼”的基本程序还是保留了下来。
(一)问亲与小见面(相亲):没有“费”的仪程在乡土社会,男女长到一定的年龄便会有媒人前来问亲,获取并传输在此年龄段的未婚男女的信息,家长们也会根据自己家的情况打听自己中意的媳妇或女婿的信息,当然会参考子女的意见。
若沟通后双方觉得有必要见面,则会让媒人传话,约定时间地点,此被称为“小见面”。
“小见面”,主要是进行初步的了解,若双方都满意则会继续交往,不满意则到此为止。
“小见面”作为婚姻的起始点是不惨杂任何经济利益的,于是给了年轻人足够自由的空间。
关于农村红白喜事消费调查
关于农村红白喜事消费调查自古以来,红白事都是农民家里的大事,每每遇到婚丧葬娶,总是要大操大办,铺张浪费。
尤其是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这种浪费、攀比之风也随之上升。
为了了解掌握农村“红白事”消费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于回老家过年之际,就其情况进行了部分家庭走访调查。
现将此次调查的情况汇报如下:一、农村“红白事”基本情况喜事越办越阔。
由于农村大部分劳力都在外打工,村里的喜事一般选在春节期间举办,随着农村私家车大量增加,近年来迎新一般动用轿车接送,少则3--5辆,多则10辆以上。
承办婚宴时,互相攀比,讲排场、比阔气。
一有喜事,全村普请,一摆酒席就是几十桌,每桌基本是20几个菜以上,有的图方便,请外面专门弄酒席的公司来做,碗筷都是一次性的,浪费非常大。
丧事越办越大。
现在,基本上只要有丧事就要大办,且请响班从早吹到晚。
亲朋好友来吊唁的少者百十人,多者近千人;丧礼少则100元、多则几百元;主亲还送来高幡、纸人、纸马、纸轿、纸家电、纸轿车,送葬车辆少的3--5辆,多则数十辆。
操办项目越来越多。
除红白喜事外,诸如生孩子、过生日、当兵、升学、房屋上梁、乔迁、祝寿、买车等,让人应接不暇。
二、农村“红白事”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在走访调查中,笔者发现村民用于“红白事”的消费大约是年平均收入的两三倍,有的甚至达到了四倍。
一些家庭更是将全部的积蓄用于为儿娶亲或是为父母下葬的消费上。
在农村,红事和白事都是大事,如果白事处理的简朴,会让村里人说为不孝,如果红事处理的简朴,女方不答应,所以致使大多数家庭在“红白事”消费上出现盲目攀比的现象。
经过走访,笔者认为出现盲目、不理性消费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家乡的风俗,一直以来,农村地区都将婚丧葬娶视为是人生的大事,总是大操大办的,这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民对“红白事”消费的认识。
因为从来都是这样铺张浪费、大操大办,所以村民们即使心里不愿意,但也拗不过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结婚庆祝活动的变迁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结婚庆祝活动的变迁研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豫中x村的结婚庆祝活动经历了说书、露天电影和歌舞团三种形式的变迁。
这里所开展的结婚庆祝活动实际上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上“礼乐文化”的一种现代的“新民俗式”的再现,这是基于民族基因的文化感召力的精神需求,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农民群体固有的勤俭节约的生存理性。
笔者采用口述史的方法,通过探究这三种文化艺术形式产生的根源和历史脉络,进而比较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功能差异、以及所对应的时代背景和人们的审美心理的差异,得出了如下结论: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农民有着对于休闲文化强烈
的内在需求,这种需求造就了特定时代社会风尚的出现;另外,结婚庆祝活动的变迁也反映了农民群体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后,基于个体的单干和对集体的疏离而产生的对于公共空间复归的一种努力和实践;在经历了个体娱乐需求、精神世界迷惘之后,农民群体具有了文化主体性认知回归的倾向。
农村婚嫁调研报告
农村婚嫁调研报告农村婚嫁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在中国农村地区,婚嫁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速,农村婚嫁现象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当前农村婚嫁状况,分析其中的问题和趋势,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农村地区的各个年龄段的人群进行调查。
总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了180份有效问卷。
此外,我们还拜访了5个农村村庄,与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访谈。
三、研究结果1. 农村婚龄推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农村婚龄普遍较低。
然而,在本次调研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推迟婚龄。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计划在30岁以上结婚。
这主要得益于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使得年轻人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追求个人发展的机会。
2. 男女结构失衡由于农村家庭对男孩的偏好,导致了男女结构的失衡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男性受访者占总人数的57%,女性仅占43%。
这种男女结构的失衡给农村地区的婚姻市场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使得一些男性很难找到合适的配偶。
3. 婚姻观念的变化在与农村居民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婚姻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相比过去追求物质和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现在的年轻人更加注重彼此之间的感情和婚姻的平等和谐。
此外,一些年轻人也更加倾向于选择婚姻自由,尤其是女性。
四、研究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农村婚姻现象发生了许多变化,婚龄推迟和婚姻观念的转变是其中最显著的特点。
2. 农村男女结构失衡问题亟待解决,需要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女孩的地位。
3. 农村地区需提供更多的婚恋服务,帮助年轻人更好地找到合适的配偶。
建议:针对以上问题和趋势,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政府应进一步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提高整体教育水平,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个人发展机会,从而推迟婚龄。
2. 加强婚姻家庭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提高农村女性的地位,消除男女结构失衡问题。
农村结婚彩礼的消费观念与变化
农村结婚彩礼的消费观念与变化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地区婚姻观念和结婚习俗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其中,农村结婚彩礼的消费观念和习俗的变迁尤为显著。
本文将就农村结婚彩礼的消费观念以及消费习俗的变化进行探讨,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准确的画面。
一、消费观念的变化农村结婚彩礼的消费观念从传统的面子工程逐渐转变为理性消费,这是社会发展和经济条件提升的结果。
以前,结婚彩礼的繁琐和庞大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必然现象。
结婚彩礼的花费往往成为一种炫耀身份和财富的方式。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彩礼繁琐和昂贵的弊端,对于彩礼消费趋于理性。
现如今,农村结婚彩礼的消费观念已不再以炫耀财富为主导,而更注重婚姻的品质和个人价值。
二、彩礼消费的合理化农村结婚彩礼消费从过去的无节制向合理化的方向转变。
过去,彩礼消费往往过于庞大,不仅给男方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还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如今,随着经济条件的提高,人们逐渐开始讲究合理化的彩礼消费,以减轻婚姻负担和经济压力。
逐渐有更多的农村家庭开始采取合理的彩礼消费模式,注重婚姻的质量和幸福度。
这种变化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传统文化和观念的更新。
三、礼金兑现与礼金构成的改变农村结婚彩礼的礼金支付方式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以前,传统的彩礼支付方式往往是以实物相赠,如布匹、锅碗瓢盆等。
但如今,农村许多地区逐渐引入现金支付以替代传统的实物彩礼。
礼金兑现的方式更加灵活便捷,也更符合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
这种变化也进一步减轻了婚礼压力,使得结婚礼金更加能够直接服务于新婚夫妻的生活起居。
四、彩礼礼品的多样化随着消费观念的进一步改变,农村结婚彩礼的礼品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实物彩礼,人们开始注重礼品的实用性和个性化。
如今,农村结婚彩礼的礼品更加的丰富多样,有些家庭甚至将彩礼以奖学金、购房款等更实用的形式表达给新人。
这样的变化不仅体现了彩礼礼品的个性化,也更符合当代人们对于婚姻的追求。
关于农村红白事消费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红白事消费的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农村红白事消费是指农村地区在举办婚丧嫁娶等各类仪式时涉及的费用支出。
随着农村发展和经济水平提高,农村红白事消费逐渐增加,并且对农民的经济负担也越来越重。
为了了解当前农村红白事消费的状况,本次调查旨在分析和总结农村红白事消费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面向有着红白事经历的农民进行了调查。
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7份,回收率达到93.5%。
通过统计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果。
三、调查结果1. 农民对于红白事消费的态度调查显示,80%的农民认为红白事消费太高,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
他们认为,红白事所需的一系列费用包括彩礼、婚宴、丧葬等,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收入水平。
而且,一些农民还表示,他们只是为了面子和传统而进行这些消费,对此并不认同。
2. 农村红白事消费的主要内容调查显示,农村红白事消费的主要内容包括彩礼、婚宴、丧葬等。
其中,彩礼占据了农民红白事消费的重要比例。
据统计,85%的农民认为彩礼是红白事消费中最为重要的一项,而其他的消费内容则相对次要。
3. 影响农村红白事消费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农村红白事消费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1)社会观念:近70%的农民认为,社会观念对于农村红白事消费有较大的影响。
传统习俗和面子文化导致了农民对于红白事消费的追求和提高。
(2)收入水平:超过90%的农民认为,自身的收入水平是影响红白事消费的最主要因素。
收入水平不高导致他们承担不起高昂的红白事消费,从而面临困境。
(3)宣传影响:近50%的农民表示,宣传对于红白事消费也有一定的影响。
社交媒体和婚庆公司等对于红白事消费的宣传,使得一些农民在追求面子和潮流的同时,增加了红白事消费的压力。
四、调查结论基于以上调查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农村红白事消费普遍高于农村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成为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2. 彩礼是农村红白事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民来说是个重要的经济压力点。
当代农村婚嫁习俗变迁分析
当代农村婚嫁习俗变迁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农村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社会在众多方面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
婚嫁作为农民一生中的大事,其变化发展尤其反映了农民价值观和农村文化的变迁。
本文以一个村庄为例,对农村近年来婚嫁习俗各方面发生的变化进行阐释分析,并以此说明农村社会的婚嫁习俗正处于一种传统婚嫁习俗与现代婚嫁理念、乡村婚嫁习俗与城市婚嫁理念不断互动、融合并重构的阶段。
这种互动不会导致哪一方完全取代另一方,而是在融合的基础上再造一种文化新样式。
标签:农村婚嫁变迁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中国乡土社会是一种礼俗社会。
[]在乡村社会中,礼俗是实施秩序管理的基础,而在众多礼俗中,婚嫁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婚嫁习俗也发生了相应的变迁,其背后是农民价值观念和农村文化的变迁。
笔者生长于吉林省W村,见证了十几年来W村婚嫁习俗各方面发生的变化。
一、W村传统的婚嫁习俗W村处于东北内陆,地广人稀,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农村主要以种植业为生。
十几年前外出打工的现象尚不普遍,村子较为封闭,农民整体生活水平也并不富裕。
当时的婚嫁程序起于媒人介绍,媒人一般是某一方或双方父母的亲戚或朋友,俗称知根知底。
男女双方及父母对媒人介绍的对象及家庭情况表示认可之后,便开始相亲。
相亲一般是由女方及比较近的亲戚如叔叔、姑姑、舅舅等,在媒人的引领下去男方家里相看一番,尤其对住房等经济条件进行考察,男方也要找一些关系较近的亲属作陪。
男女双方并不在相亲的时候当场表态,而是事后分别将意见转达给媒人,如果双方均表示同意,那就皆大欢喜,可以开始筹备接下来的事宜。
值得注意的是,在表态的过程中,男女双方在很大程度上要听从父母甚至整个家族的意见。
在农村社会中,家族关系仍在发挥着作用,因此在诸如婚配等大事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相亲的下一个环节是订婚。
订婚也就是将婚事定下来,男方需要送给女方一些礼金并买一些首饰和衣服,以便在订婚仪式上显得体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结婚消费研究述评
114
/ 社会广角
庭、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转变,得出女性地位凸显,从“男 尊女卑”转变为“男女平等”的结论。[17]
结婚消费理论层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少,整体上还存 在不足:我国对于婚姻消费的研究多是直接套用西方的 相关理论,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的比 较少;在婚姻消费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结婚消 费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但是很少有人逆向思考, 对婚姻消费变迁中所体现出来的社会文化变迁及二者 的互动关系研究甚少。因此有待进一步深入,探寻结婚 消费变迁的内在规律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结构及文 化观念的转变。
(一)结婚消费变化特点 我国农村结婚消费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主要 表现为彩礼由实物化转变为单一金钱化,投入强度加 大;嫁妆不断丰富,与同时期彩礼相比,其投入强度逐渐 弱化;婚宴讲究排场规模,更加阔气奢侈;婚房费用高 涨,家居用品种类齐全,档次越来越高;婚礼程序项目不 断增加,具有浓厚的现代化气息等。 孙婷在对河南潢川县 B 乡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 描绘了 1949 年以来当地农村结婚消费呈现稳定性和持 久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并存的特点,甚至在国家各种政 策法规的干涉下,结婚消费依旧存在,发挥着当地农民 赋予它的价值。[10] 贺春霞对湖北 Z 村 1983 至 2004 年婚姻消费的变 迁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其变迁呈现多元化特点,主要 表现为婚宴花费、彩礼、嫁妆和压箱钱等基础性经济支 付增幅较大,行为性支付变化不大,信仰的淡化带来信 仰支付递减等。[11] 崔明堂从消费结构方面对农村结婚消费的历史变 化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表现为:富有传统意义的彩礼只 增不减,建房及装饰潮流降温,婚宴花费成为“面子”的 体现,攀比排场性花费与日俱增,等等。[12] (二)结婚消费高涨的原因探析 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结婚消费呈现消费能力超 前、消费方式奢侈、消费结构失衡、消费观念滞后等特 点,[13]给许多农村家庭带来巨大经济负担。任何一种社会 现象都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农村结婚高消费现象并不 是偶然的,学者们从经济、社会、心理和文化等因素对此 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经济因素来看,农民收入渠道多元化,生活水平 显著提高,为结婚消费高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从 社会因素来看,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 推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导致农村大量女 青年流失,男女比例失调,农村男青年面临着严峻的择
当代农村婚嫁习俗变迁分析
当代农村婚嫁习俗变迁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婚姻习俗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和发展,从传统婚姻形式到现代化婚礼,再到自由恋爱和自主选择配偶。
本文将探讨当代农村婚嫁习俗的变迁并做出分析。
一、由父母包办到自由选择过去农村婚姻多是父母之间的安排,因此又被称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会在婚姻市场上寻找称心如意的对象,并考虑各种社会因素,如家庭背景、经济条件、村庄地位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思维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权力作出自己的选择。
如今,在农村,许多年轻人欣赏朋友圈里的异性,结交新朋友,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并进一步发展恋爱关系。
二、从简单的婚礼到现代化的婚宴中国农村婚礼通常是由媒妁和亲戚主持的简单仪式。
幸运的新人会穿上最好的衣服,并在家门口迎接家族长辈和村民的祝福。
在新娘的父亲陪同下,新娘到新郎家,在家人的祝福和媒妁的见证下完成婚礼。
现代化的婚礼形式逐渐在农村得到普及。
新人们在婚礼前拍婚纱照,租用花车和婚宴酒店,主持大型宴会,邀请亲戚和朋友参加。
三、从物质到精神需求的转变过去,中国农村婚姻通常是基于物质条件和生育能力的匹配。
随着农村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婚姻结构满足不再局限于物质需求,而是更多地关注精神需求。
比如,青年们更关心自由、尊重、相互扶持和理解、共同爱好、互相鼓励等。
此外,年轻人更加强调个性化婚礼,创造独特的婚礼体验。
总之,当代中国农村婚姻习俗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从父母之命到自主选择,从简单的婚礼到现代化的婚宴,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的转变,各种变化都显示了一个自由、开放、创新的新时代的特色。
农村婚礼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婚礼现状调查报告1. 背景婚礼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仪式,对于农村地区尤为重要。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缩小,农村婚礼的传统形式和规模正在发生变化。
本报告旨在调查农村婚礼现状,并提出相关分析、结果和建议。
2. 分析2.1 社会经济发展与农村婚礼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
这导致农民家庭在举办婚礼时拥有更多的经济条件。
他们可以选择更豪华、奢侈的婚礼形式来展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2.2 城市化进程与农村婚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年轻人选择到城市工作和生活。
这导致了一些新趋势在农村婚礼中出现。
例如,一些年轻人更倾向于在城市举办婚礼,而不是在自己的家乡。
这可能是因为城市婚礼更加时尚、多样化,并能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场地选择。
2.3 传统观念与农村婚礼尽管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变化,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许多传统观念对婚礼的影响。
例如,许多人认为举办盛大而隆重的婚礼是对祖先的尊重和家族面子的体现。
这种观念导致了一些农民家庭为了举办豪华婚礼而倾家荡产甚至负债累累。
3. 结果3.1 婚礼形式多样化调查显示,农村地区的婚礼形式正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酒席和道具,一些新元素如舞台表演、游戏环节等也开始出现在农村婚礼中。
3.2 婚礼规模扩大随着经济条件改善,许多农民家庭开始追求更大规模的婚礼。
他们希望通过举办盛大婚礼来展示财富和地位,同时也是对祖先的尊重和家族面子的体现。
3.3 婚礼花费增加由于婚礼规模的扩大和婚礼形式的多样化,农村婚礼的花费也在不断增加。
一些家庭甚至不惜倾家荡产或负债累累来举办豪华婚礼,这给他们带来了经济压力。
4. 建议4.1 加强教育宣传为了改变农村婚礼过度奢华的现状,需要加强教育宣传。
应当向农民普及理性消费观念,并提醒他们合理安排婚礼预算。
4.2 引导新风尚政府可以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和比赛等方式,引导农村年轻人形成健康、时尚、节俭的婚礼风尚。
这将有助于减少过度奢华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4
/ 社会广角
庭、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转变,得出女性地位凸显,从“男 尊女卑”转变为“男女平等”的结论。[17]
结婚消费理论层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少,整体上还存 在不足:我国对于婚姻消费的研究多是直接套用西方的 相关理论,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的比 较少;在婚姻消费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结婚消 费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但是很少有人逆向思考, 对婚姻消费变迁中所体现出来的社会文化变迁及二者 的互动关系研究甚少。因此有待进一步深入,探寻结婚 消费变迁的内在规律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结构及文 化观念的转变。
对结婚消费高涨的原因进行探讨时,学者们往往倾 向从单一层面进行深入分析,缺乏多层面、多角度的综 合性分析;多注重某一时段静态的分析,从动态变化的 层面进行研究的很少;更为重要的是,针对近几年的结 婚高消费现象,学术界并没有提出适当可行的解决方 法,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三、理论层面的研究
通过对婚姻消费历史变迁的深入分析, 一些学者更 加注重对其背后蕴含的乡村社会结构及乡村文化变迁 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农村结婚消费实践背后蕴含着某一种婚姻支付类 型,目前一些学者在对某些村庄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 上,探讨分析当地婚姻支付的实际情况,初步印证了之 前外国学者提出的相关理论。婚姻偿付理论,即男方在 婚姻中为女方提供的婚姻支付,主要是针对女方的生 育价值和劳动价值的让渡,在物质上进行的一个补偿, 其实质是男方对女方作为新娘权力的购买,同时补偿 女方家庭的养育成本;婚姻资助理论,即在婚姻交换的 理论框架中,大多数财富经过循环流通后,最终仍是流 向新婚夫妇。[14](P192)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现实,一些 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婚姻支付理论—— —市场要价理 论,即伴随着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婚姻市场中的女 性资源实现了极大的跨区域流动,导致了农村婚姻市 场中女性资源的流失,男性在婚姻市场中所处的地位 越来越被动,女性的要价能越来越高,从而使男性不得 不支付更多。[15]
(二)对彩礼、嫁妆的研究 彩礼和嫁妆是农村结婚消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两 个部分,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其中又以 彩礼研究为主,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父权社会中,彩礼 在传统婚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近年来广大 农村地区出现高额彩礼现象,吸引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专 门研究。 1.彩礼、嫁妆存在的社会基础 彩礼是私有制社会的产物,它之所以存在于社会的 各个阶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彩礼对女方家庭劳动力 转移到男方家庭具有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作用;[6] 彩礼 对新建立家庭提供了必要物质基础;[7](P53- 54)彩礼是社会地 位与身份的象征,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等。[8] 嫁妆在女性婚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乡村社会 中,一个没有嫁妆的婚姻是为周围人所不齿的。嫁妆存 在的社会基础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为嫁妆展示了新娘 在婆家的地位和身份,确保了娘家的社会荣誉和地位, 同时也稳定了姻亲关系,加强了社会联系等。 2.彩礼、嫁妆的正负功能研究 学者们对彩礼和嫁妆的功能也进行了研究,包括正 负功能两个方面。表明彩礼和嫁妆具有正功能的观点主 要有:通过彩礼和嫁妆的投入,双方家庭将财产转移到新 建立家庭,使其具备必要的经济基础;加强了男女双方 家庭的姻亲联系;是以儒学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 社会心理、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对婚姻礼俗规范、整合作 用的客观显示;[9]在乡土社会中,彩礼和嫁妆开支在社会 上也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等。结婚高消费的负功能主要 是通过高额彩礼实现的,主要表现为:给农民带来沉重 的经济负担,影响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家庭内部的稳 定和谐,引发各种婚姻家庭问题;容易形成盲目攀比等不 良社会风气,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顺利开展等。
熊凤水、慕良泽对农村结婚消费中的支付模式进行 了专门研究,通过建构婚姻支付实践中的婚姻偿付、婚 姻资助、姻亲互惠三种“理想类型”,得出我国广大农村 地区的婚姻支付实践正在经历一个从婚姻偿付到婚姻 资助和姻亲互惠的变迁过程,其背后蕴含的是深刻的农 村社会转型:儿子单面养老转变为儿女双面养老的家庭 保障,农村的社会关系由重家族关系向重姻亲关系趋势 转变,父权衰落与子辈权利意识兴起等。[16]
一、农村结婚消费内容的研究
新世纪以前,有关农村结婚消费的研究大多是零散 的论述,缺乏系统性,全面深入的研究较少。这时期多注 重对某一历史时期农村结婚消费内容的研究,而从纵向 方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村结婚消费作历时性的对比 分析还比较少,因此在深度上有所欠缺。
(一)结婚消费概念界定及构成要素研究 李守经认为,农村结婚费用主要包括彩礼、聘金、请 客费用及建立新家的费用。[1](P54)李银河将结婚消费定义 为婚姻支付,主要从金钱支付、置办结婚物品、婚宴、结 婚总费用等方面进行探讨。[2](P119)杨善华把结婚消费界定 为买房、买家具、买耐用消费品以及支付彩礼(嫁妆)和 婚宴费用之和。[3](P151)可见,众多学者对结婚消费概念的界 定大致相同,主要包括彩礼、嫁妆、婚宴、置办婚房和家 居用品消费等。彩礼是指男方家庭支付给女方家庭的各 种资源;嫁妆是指女方家庭及亲属赠送给新娘的各种财 物,有些学者还提出“间接嫁妆”,指“女方家庭将男方所 送的彩礼作为嫁妆返还给男方,财物的转移形式采用了 嫁妆的名义,但实质仍是男方所送的彩礼”,[4](P244)这一现 象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婚宴是把婚姻大事公之于众, 获得大家认可的一种重要形式;置办婚房和家居用品是 农村结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子好与差直接反映了 男方家庭的经济状况。此外,一些学者还提出婚礼程序 项目消费,[5]即迎亲租车、扎花车、新娘化妆、拍摄婚纱照 等消费。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农村 结婚消费 研究述评
结婚消费作为农村家庭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 现了一定社会的婚姻行为规范,也反映了农民的消费观 念和农村的社会文化生活。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不 同领域的研究者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当前虽然没有关 于农村结婚消费的专门著作,但相关的学术论文不断涌 现,取得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
113
社会广角 /
目前,学术界对彩礼、嫁妆功能的研究成果中,大多 强调彩礼、嫁妆所带来的各方面负面影响,而对其社会 作用、文化意义等方面的正功能研究比较少,应进一步 深入分析研究。
二、对农村结婚消费历史变迁的研究
新世纪以来,大多数学者选取某个或若干乡村作为 研究客体,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对当地不同历史时期的 结婚消费进行现状描述、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系统地 阐述了农村结婚消费的历史变化及相应乡村社会和文 化的变迁,并进一步挖掘变迁背后深刻的社会根源,使 有关农村结婚消费的研究更加深入、系统、全面。
[1]李守经.农村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李 银 河 . 中 国 人 的 性 爱 与 婚 姻 [M]. 郑 州 :河 南 人 民 出 版 社 , 1991. [3]杨善华.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农村的家庭和婚姻[M].北京:北
[参考文献]
京大学出版社,1995. [4]翟一达.传承与嬗变:洽村的嫁妆变迁[A]/ / 中国乡村研究(第 五辑)[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5]张军峰.农村择偶困境下的婚姻支付模式变迁—— —以豫北岭 村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1. [6]姜旭朝,蒋贞灿.农村婚嫁费用、女性人力资本与农村社会保 障—— —一个基于民间金融的分析框架[J].东岳论丛,2005,(5). [7]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朱志娟.当代农村结婚高消费的民俗学分析— ——以豫北地区 唐庄村为个案[D].广西师范大学,2010. [9]吴成国,喻学忠“. 茶礼”与“聘礼”[J].湖北大学学报,1998,(2). [10]孙婷.农村结婚消费变迁研究—— —以河南潢川 B 乡为例[D]. 南京农业大学,2007. [11]贺春霞.中部乡村婚姻支付变迁的实证研究—— —以枝江市 Z 村为个案[D].华中农业大学,2006. [12]崔明堂,王广金.农村婚姻消费水平与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 [J].地方经济,2009,(34). [13]疏仁华.当代青年农民婚姻消费的特点及原因探析—— —以 铜陵市农村为例[J].消费经济,2006,(4). [14]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 [M].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5]桂华,余练.婚姻市场要价:理解农村婚姻交换现象的一个框 架[J].青年研究,2010,(3). [16]熊凤水,慕良泽.婚姻偿付·婚姻资助·姻亲互惠—— —对农村 婚姻支付实践的尝试性解读[J].新疆社会科学,2009,(1). [17]张洁.农村婚姻消费变迁中女性地位及作用探究[J].学理论, 2010,(20).
四、研究方法
有关农村结婚消费的研究,学者们大都采用了个案 分析、文献研究、深度访谈、对比分析的方法,选取某一 个乡村作为研究客体,展开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由于 调查地点多为研究者的家乡,研究者所特有的熟人身份 便于融入当地群众,搜集相关资料,顺利开展调查访问 等,为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供了保证。但是,由于熟 人身份,一些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很难以“他者”的眼光 进行客观地分析研究等。
(一)结婚消费变化特点 我国农村结婚消费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主要 表现为彩礼由实物化转变为单一金钱化,投入强度加 大;嫁妆不断丰富,与同时期彩礼相比,其投入强度逐渐 弱化;婚宴讲究排场规模,更加阔气奢侈;婚房费用高 涨,家居用品种类齐全,档次越来越高;婚礼程序项目不 断增加,具有浓厚的现代化气息等。 孙婷在对河南潢川县 B 乡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 描绘了 1949 年以来当地农村结婚消费呈现稳定性和持 久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并存的特点,甚至在国家各种政 策法规的干涉下,结婚消费依旧存在,发挥着当地农民 赋予它的价值。[10] 贺春霞对湖北 Z 村 1983 至 2004 年婚姻消费的变 迁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其变迁呈现多元化特点,主要 表现为婚宴花费、彩礼、嫁妆和压箱钱等基础性经济支 付增幅较大,行为性支付变化不大,信仰的淡化带来信 仰支付递减等。[11] 崔明堂从消费结构方面对农村结婚消费的历史变 化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表现为:富有传统意义的彩礼只 增不减,建房及装饰潮流降温,婚宴花费成为“面子”的 体现,攀比排场性花费与日俱增,等等。[12] (二)结婚消费高涨的原因探析 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结婚消费呈现消费能力超 前、消费方式奢侈、消费结构失衡、消费观念滞后等特 点,[13]给许多农村家庭带来巨大经济负担。任何一种社会 现象都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农村结婚高消费现象并不 是偶然的,学者们从经济、社会、心理和文化等因素对此 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经济因素来看,农民收入渠道多元化,生活水平 显著提高,为结婚消费高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从 社会因素来看,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 推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导致农村大量女 青年流失,男女比例失调,农村男青年面临着严峻的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