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_不列颠尼亚

合集下载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思考5】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2.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 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明确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的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 不应该被忘记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民经 过漫长的期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这一天。国旗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体 现,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作者郑重地记录下五星红旗第一次在香港升起的时刻,含蓄 地表达了庄严而喜悦的心情。预示着香港美好的明天开始了。
【思考2】导语部分主要是介绍了什么? 明确 导语部分点名了主要事件,即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 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思考3】主体部分共 有10个自然段,在这10个段中,主要写了些什么事件?它 们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呢? 明确 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时间 4时30分 4时40分 6时15分 7时45分 子夜时分 0时40分

中英双方经过两年多达22轮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
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国在香港成立特别
行政区,开始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
权和治权。
文体知识—新闻
含义 新闻,也叫消息,是指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
视台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 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思考5】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4.从今以后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明确 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 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初读课文
【思考2】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导语(第1段),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管治的终结。 第二部分:主体(第2-10段),叙述了中央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一系列仪式。 第三部分:结语(第11段),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本报莫斯科今晚6时12分急电(特派记者:王学忠、郑迅) 令
人紧张得几乎窒息的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投票仪式于北京时
间今晚10时12分结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庄重地向全世 界宣布:中国首都北京在第二轮投票中获得102张有效票中的 56票,以明显超过半数的比分胜出,成功赢得主办权!
问题5:
5、如果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会省略
问题3:
3、“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 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 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时间为什么要 具体到“零四天”?
作者表达的情感是非常沉重的,自己的土地被人一占 就是156年,这是何等耻辱的事,但中国人民并没有忘记 这奇耻大辱,争取香港回归的行动一直没有停止过,每一 个中国人都不会忘掉这个日子。这句话一方面写出了百年 的屈辱史,一方面又写出了中国人为此所做出的努力。
问题4:
4、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既是现
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
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表达出了 自豪感和自信心。
问题5:
5、如果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会省略
哪些语言?由此体会一下通讯和新闻的区别。
迅) 令人紧张得几乎窒息的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投票仪 式于北京时间今晚10时12分结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 奇庄重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首都北京在第二轮投票中获得 102张有效票中的56票,以明显超过半数的比分胜出,成功
赢得主办权!
参考: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二、请根据提供的信息,写一则消息。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3.标题 ①化用了毛主席曾写过一
篇文章的题目《别了,司徒雷登》, 很有特点。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 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又略含嘲讽的 口气,表明英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结 束。
4.主题 :通过记叙香港
回归的过程,含蓄地对 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鞭 挞,抒发了中华民族洗 雪百年耻辱的自豪感!
4:30 港督府降旗
别 了 , 『 不 列 颠 尼 亚 』
主体: 主体:(第 (第 -段): 10段): 2-2 10 以时间序,具体 按时间顺序 记叙告别仪式。
4:40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15 添马舰东面的告别仪式 7:45 “威尔士军营”降旗
具体记叙告 别仪式的全 过程。
0时左右 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温故知新
1、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哪几部分 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不能缺。
2、新闻的特点是什么?它最主要的特点 又是什么?
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用
事实说话
导语(第1段):“不列颠尼亚”号离 开,英国
导语(第1段):‚不列颠尼亚‛号离 对香港统治的结束。 开,英国对香港统治的结束。
将下面这则消息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12字) 在法国国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之际,一座由 中国雕塑家遥远创作的世界和平女神像6月3日在 昔日诺曼底登陆战场揭幕。 世界和平女神像高10米,重16吨,用不锈钢制 作。她那舞动绸带的双臂一前一后舒展着,高举 的左手上一只和平鸽展翅欲飞。在微风中展开的 飘带与女神的双臂连为一体,远远看去,好似 ‚中国‛的‚中‛字、‚和平‛的‚平‛字,又 像英文单词WORLD(世界)的第一字母‚W‛和 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V‛。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香 港 中 环
描写角度:
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 庄严,没有写回归人群多么激 动,更没有对这一时间分析政 治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 方撤离这一新颖角度, 在简 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 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 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了英国 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 历史, 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 重感。
(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 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 帜从这里升起。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 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 “日落仪式”的背景。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 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 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 帜从这里升起。 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 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说明香 港不再有港督,象征着英国殖民者 在香港的统治终结。
5、文中对五星红旗的升起和“漆咸” 号的消失为什么要分别交代?
因为这是两个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 的符号场面。 五星红旗的升起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始接管香港,香港回到祖国怀抱; 漆咸号的消失标志着一个旧时代、一段 历史的全部结束。两个符号,两个场面, 具有强烈的映衬、对照的作用和意义。
香 港 回 归 场 面
2、为什么把英国的告别仪式说成 “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号称“日不落帝国”(喻其强 大,其殖民地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回 归,其在东方最后一块殖民地的太阳终于落 下。中英交接仪式就是它退出现代历史的最 后一声“余音”。象征着英国管治的结束。
3、分析以下三段话用了什么相同的写作手 法?表达效果如何?
研讨探究
1、“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采用了何修辞?

《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一、内容结构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

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仅据香港布政司办公室交接仪式统筹处统计,截至1997年5月8日,全球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采访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中荣获一等奖。

在体裁的选择上,这篇获奖新闻是成功的。

采写这样具有历史性的重大事件,最需要的是记者身临其境,以见证人与目击者的身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纪实性报道。

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写出实录性的现场短新闻,便是首要的选择。

这篇获奖消息,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息,而是一篇特写式的现场短新闻,它是香港主权回归、末代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最后时刻的一份简洁、真实的历史记录。

它也是自1990年我国新闻界倡导现场短新闻以来,特别自1992年起现场短新闻纳入中国新闻奖评奖以来,获奖作品中比较出色的一篇。

现场短新闻都是迅速而及时地来自新闻事件发生地的现场报道,即作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主要用耳闻目睹、观察分析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在浓郁的现场气氛中,忠实地向读者报告新闻事实的发生及其变化的状貌。

这也就是说,现场短新闻与其他新闻形式相比,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要用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捕捉到的细节、材料,以“活动”着的视觉形象,现场画面来传递消息、报道事实、感染读者。

6. 别了,“不列颠尼亚”

6. 别了,“不列颠尼亚”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四 个场景,出色地记录香港回归这历史时 刻,证明了只有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昌盛, 我们才不会被别人欺辱,从而激发了我们 的爱国主义情怀.
说到爱国,我们想到了什么?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 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十自然段)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 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 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 意义?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形成 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香 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别了,“不列颠尼亚”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 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 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 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初读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并用笔划记出反映新 闻场景的文字(提示:表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

1、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的含义?
(1)字面含义:指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 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2)象征含义:“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 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结束。 (3)别了,用委婉中略带嘲讽的口气表明这种统 治的结束.Βιβλιοθήκη 这篇新闻中描绘了几个场景?
第一场景: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
1、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从海上来”反映了当初英国不可一世地
强占了中国的领土,
“从海上去”客观地写出英国殖民统治结 束了,使读者心潮起伏。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 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 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制作者:郭建设
历史背景
十九世纪,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 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清廷担心老百 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商方 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 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英国船坚 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就在一八四二年所签订的 《南京条约》中,永久割让给英国。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 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 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 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 大事。
新闻的特点
新闻的特点
1〉真。2〉短:消息要求短。 3〉快:时效性。4〉活:生 动活泼,引人入胜。5〉强: 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
1〉标题(正标题、副标题) 2〉导语 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由最新鲜、最主 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3〉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 4〉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 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新闻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 〉结尾 要把事实叙述得完整,逻辑严密,要响亮、有力,发人深 思,给人启迪。
复习新闻知识
什么是新闻?
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 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狭义的 “新闻”专指消息;广义的“新闻”包括 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 等等。本文有人说是通讯,有人说是特写, 并不能完全绝对区分。
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1、when:何时 2、 where:何地 3、 who:何人 4、 what:何事 5、 why: 何因6、how:何果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2.本篇新闻导语的新颖之处 ?
开篇点题。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 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标志着长达150 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
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米 字旗即将降下,马上升起中国国旗五星红 旗,揭示主旨:香港回归。
3.本文的主体部分是以什么为顺序来概述英
方撤离香港的过程的?
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学会用新闻的形式反映生活。 3.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
知识拓展——新闻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 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 短报道,是一种及时准确地报道新的、
重要事实的体裁。
狭义——消息
通讯
新闻
消息
广义 特写
香 港
新闻评论


报告文学


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

①真: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②短: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③快: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 ④新:内容新鲜,有价值。
1、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发展 事件结果
2、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3、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
新闻标题,它是用以揭示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
短的文字。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其字号一般大于正文。
新闻的标题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主标题,说明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意的事实
和思想,是标题的最主要的部分,主标题在整个标 题中所用的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位置,起到 了核心的作用。
“东方之珠”——香港
香港会展中心

《别了-不列颠尼亚》ppt课件

《别了-不列颠尼亚》ppt课件

概括场景
【任务】本篇新闻报道共写了哪几个场景?
时间
4:30
地点
港督府
场景
末任港督彭定 康告别港督府
情感表达
解题
【任务】同时期同主题的新闻报道与本篇文章标题大相径庭,本文 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的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 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样一 个新颖的角度。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0:40
地点 港督府
历史背景材料
添马舰东面 添马舰军营 “不列颠尼亚”号
【任务】将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穿插着写有什么样的效果?
将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使得现实的场景有 了历史纵深感,历史与现实的纵向对比、现实与现实的横向 对比使政者更加清晰地体会到政权交接仪式的现实意义,作 者的情感态度世更加鲜明。如“日落余音”“日落仪式”等 词语的使用,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所谓“日不落帝国”已经 成为“过去式”。
• 主体:消息的主要部分,导语地具体化。 (以上是必不可少的主要部分,下面是可有可无的辅助部分)
• 背景: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等等,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 • 结论:一般是最后一句话或者最后一段文字。提示新闻的意义、趋向或对报道
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预习任务 1. 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2. 找出文中的四个场景,完成表格。
主旨分析
【任务】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
《人民日报》1997年7月1日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参考答案:
• 主谓倒装。突出“别了”这两个字,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 彰显文章主题。
• 运用象征。即将退役的“不列颠尼亚”象征“日落”的大 英帝国,妥帖生动。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3.下面文段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
《义勇军进行曲》冉
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
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
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
给中国人民
解放军,解放军开始
香港防务。
A.随着 执行 移交 管理
B.伴着 行使 移交 接管
观点三:此处的“闲笔”是新闻中背景知识的介绍,根据新闻的需要灵活安排。插入这一部分内容,既增强了新 闻的知识性,又使新闻具有广度和深度。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停泊.(bó)
陈迹.(jì)
大厦.(shà)
B.掩.映(yǎn)
旗帜.(zhì) 悬.挂(xuán)
C.甲.板(jiǎ)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⑤ 答案:B
⑥改革破除利益藩篱,开放倒逼改革深化,要素自由流动的束缚持 续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一个大国释放出世.人.瞩.目.的活力奇迹。
解析:①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用正确。②一言九鼎: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望文 生义,该成语不能理解为守信用。③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不能用于形容想象力,不 符合语境。④进退有度:前进、后退都有规律,有标准,合法度。使用正确。⑤不绝如缕: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 音细微悠长。用错对象,可用“络绎不绝”。⑥世人瞩目: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人或事。形容人或事非常重要。使 用正确。
《别了,“不列颠尼亚”》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 寰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百年耻 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时刻。《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这一珍贵的瞬间,留下了永恒的画面。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课文是一篇特写,与一般的消息 有什么异同?
事实 表达方式
叙述(简 洁明快) 有较细致 的描写, 往往还有 作者的议 论
篇幅
较短
时效性

消息 特 写
概括性 通过具体 的人物或 事件来反 映现实生 活
较长
比消息稍弱
一、多音字注音
满载
zǎi
zà i
jià ng
qiāo
降旗
xiá ng
悄悄
qiǎo
刊载
降伏
“大英帝国从海上 来,又从海上 去。”
“从海上来”,是说 当年不可一世的英 国远征军强占了中 国领土,开始了殖 民统治;“从海上 去”,明写查尔斯 王子和港督彭定康 乘坐“不列颠尼亚” 号离开香港,实际 指英国殖民统治的 结束。
课堂讨论
2.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 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 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小河弯弯向东流 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东方之珠我的爱人 “东方之珠”——香港! 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月儿弯弯的海港 夜色深深灯火闪亮 东方之珠整夜未眠 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 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船儿弯弯入海港 回头望望沧海茫茫 东方之珠拥抱着我 让我温暖你那沧凉的胸膛
悄然
二、重点字的解释

1、 zǎi 年:一年半载;记在书报上:登载
2、 zà 用交通工具装:装载;充满;怨声载道 i

1、 qiāo 没有声音:静悄悄
2、 qiǎo忧愁:悄怆;寂静无声:悄然无声
三、重 点 词 的 解释
凝重 掩映 瞩目 子夜 易帜
字词解释
• • • • • 凝重:庄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子夜:半夜 易帜:变换旗帜,文中指降英国国旗、 升 中国国旗

别了_不列颠尼亚

别了_不列颠尼亚

五、课堂小结 本文带我们重温了香港回归的重要时刻,同 时作者运用的独特的写作手法,特别是用历 史背景穿插在新闻事实中的手法,增强烈文 章的厚重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写 作中要注意运用。 另外,对于一篇通讯,我们要从它的特点入 手,真实性,时效性,新颖性,文学性来把 握文章,希望通过这篇通讯的学习同学们可 以举一反三,自学通讯。
这篇新闻稿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有何特殊涵义? 这篇新闻稿的结尾“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 从海上去”使用什么艺术手法,再从文章中 找出其他事例作简要分析。

①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 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 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个“别了”是对现实事 件的真实描述。 ②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 在香港的统治,“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 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香港正式 回到祖国怀抱;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 刷。 ③题目是个倒装句,“别了”两字,给人委婉 中带有自豪的口气,反映了当今中国国力不 断增强,昔日的屈辱将不再复返。

当年香港回归,有大量的新闻报道,
为什么这篇通讯可以脱颖而出,与 这篇通讯所选取的独特的角度有很 大的关系。采用英方视角报道有何 好处??

本文没有写交接仪式多么庄严,回归的人群 多么激动,而是选择英方撤离的角度,着重 描写了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船离 港的经过。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 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 结束的象征意义。本文以英方的角度来作为 描述的重点,更能够凸显对比的作用,显示我们 伟大祖国日益强大。独特的新闻视角可以更 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深思,使作品 内涵更加丰富。

检查预习
找出文中的时间点和对应的新

别了_不列颠尼亚

别了_不列颠尼亚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后统称“新界”),租期九十九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下面我们来进行课文的学习。

《别了,不列颠尼亚》,作者是周婷和杨兴。

同学们看书下注释,本文的作者有四位,周婷和杨兴是对这四位作者的简称。

师: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想马上到回到现场去体验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在读课文的时候请同学们纠正字音。

这是一篇记录了1997年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新闻。

众所周知,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国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胜利,是值得所有中国人骄傲事情。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香港回归中英交接仪式的视频,感受一下当时的氛围,并考虑这段视频播放的是哪一件事情。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谁能说出这件事发生的准确时间是什么时候?(课文8、9段)划分层次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阅读文章,根据一般新闻的大体结构,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找一位同学回答,明确)PPT展示题目解析同学思考:新闻内容是关于香港回归,题目却是《别了,“不列颠尼亚”》,如何理解这个标题的含义?(游轮名称;英国的别称、敬称。

告别游轮;象征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

)题目特点:“妙”一语双关;活用名题(《别了,司徒雷登》1949年8月8日,毛泽东发表)③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

《别了,“不列颠尼亚”》 讲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 讲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讲义一、背景介绍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然而,在 1842 年,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了英国。

1860 年,清朝政府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割让给了英国。

1898 年,清朝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新界租借给英国,租期 99 年。

二、文章内容解析《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特写,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一)标题的含义“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方面,“别了”意味着告别、离别,表达了对英国殖民统治结束的宣告;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它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

(二)文章结构1、导语部分文章的导语简洁明了,点明了主要事件和时间:“在香港飘扬了 150 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通过这一导语,读者能够迅速了解到事件的核心内容。

2、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详细描述了英国撤离香港的过程。

从下午4 时 30 分港督府告别仪式,到晚上 6 时 15 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再到 0 时 0 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五星红旗的升起,作者以精确的时间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庄重和肃穆。

3、结语部分文章的结语意味深长:“从 1841 年 1 月 26 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 1997 年 7 月 1 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 156 年 5 个月零 4 天。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2)为什么要将事件具体到“分”? )为什么要将事件具体到“
①真实 再现实施过程。 ②再现实施过程。
(3)文中的第4段,采取了什么叙述方 文中的第4 属于消息的什么结构?有何作用? 式?属于消息的什么结构?有何作用?
叙述方式: 叙述方式:插叙 结构: 结构:背景 作用: 、从建成到修建,是殖民统治的标志。 作用:1、从建成到修建,是殖民统治的标志。 2、 “历史的陈迹”标志着殖民统治从今 、 历史的陈迹” 结束。 天 结束。
别了, 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标题
别了:告别, 别了:告别,再见
不列颠尼亚:船——对香港进行殖民统治 不列颠尼亚: ——对香港进行殖民统治 的英国帝国主义
表面意思是告别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 督彭定康回国的“不列颠尼亚” 督彭定康回国的“不列颠尼亚”号,实际意 思是暗指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 统治宣告结束了, 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中。
结尾部分(11段 结尾部分(11段)
(1)“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这个 ) 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精确的数字意味着什么? 精确的数字意味着什么? 明确:准确记载了英对港岛殖民统治的时 明确: 说明那段历史刻骨铭心。 间,说明那段历史刻骨铭心。
(2)结合文题思考“大英帝国从海上 )结合文题思考“ 又从海上去”一句话的深刻内涵。 来,又从海上去”一句话的深刻内涵。
导语部分 :第一段:
第1段缩句 明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明确: 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第2—10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0段
时间
1、 4:30— 30— —4:40 2、 6:15 3、 4、 5、 6、

11别了,不列颠尼亚

11别了,不列颠尼亚

场景二 (第5~7段)
6时15分,添马舰东举行告别仪式。 7时45分,降下米字旗。
场景三 (第8段)
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 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升 起。
场景四 (第10段)
零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1)新闻需要真实的记录历史事件; (2)渴盼回归时刻的到来; (3)民族自豪感。
当年,殖民主义旗帜在这里升起,意味着中国人民屈辱 受压;今天,殖民主义旗帜在这里降落,意味着中国人民站 立起来。一今一昔,一升一降,饱含了中国人民对长达一个 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终结的欣喜之情。
(第8段)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 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 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 治宣告终结。
连用“最后”,暗喻了英国殖民主义的没落和腐朽;“长达 ”二字,既写出了屈辱史之长,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历经长期 的屈辱和等待,“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 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人民扬眉吐气,香港 迎来了朝阳般的新生。
(第11段)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 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 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段落
现实场景(新闻事件)
历史材料(新闻背景)
第2~4 段
4时30分,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 降旗),港督府建成时间,其后的扩 建、发展
表明港督将永远成为历史
第5~7 段
晚6时15分至7时45分,添马舰东面 156年前,英国士兵占领港
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象征英 岛,升起英国国旗,英国管治
国长达150多年的管治结束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1.掌握“特写”的特点,抄写生字词,完成课 后习题一 。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以现 实场景为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 应一个现实场景,背景材料靠现实场景串 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
练习三:联系上下文,揣摩语句内涵 1.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 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 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 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 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 深刻内涵。
2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 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 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 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 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这是现实的场 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 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与现实的 对比。
第一场景:6月30日下午4点30分至40分,末 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三自然段) 彭 定 康 和 女 儿 离 开 总 督 府
第二场景: 6月30日下午6时15分至7点45分, 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 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五、六、七自然段)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思考:本文正文由那几个部分组成
1、导语 (第1段)
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
2、主体(第2—10段)
具体报道了英方撤离的过程。
3、结语(最后1段)
总结全文。从米字旗的降落到五星红旗的升起,英国 结束了对香港的殖民统治,香港掀开了新的一页。
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四个 场景,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 “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 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 主题。

别了_不列颠尼亚

别了_不列颠尼亚

我好比凤阁(gé)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dàn)着我的骨肉, 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离散和哭泣,伤痛与屈辱已成为历史,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 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 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 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 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 已铭记这一刻,中华儿女更会铭记这一刻,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别了, ‚不列颠尼亚‛》,让我们再 次感受这一历史时刻!
4 、背景:港督府变迁(第4段)
问题3、按照时间和空间
的顺序列出英国殖民者在文中 活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事件。
港督府
第一场景: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末 彭
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 帜。(第三自然段)
定 康 和 女 儿 离 开 总 督 府
第二场景: 6月30日下午4时40分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第三自然段)
“蒙蒙细雨”对“告别”的仪式的氛 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8、总结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的场景,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 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 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 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
记者
9、总结各方人士的评说
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的现场解说词是:“彭定康的车
轮原地转起了圈子,但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在原地转圈的。”
第六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在中国 南海,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 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 段)
(三)能力提升
问题4、文中三次写到 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次降旗(8段)——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 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
它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 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 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问题5、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又从海上去。” 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 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 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中国人民 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问题7、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 “日落仪式”,但又是在蒙蒙细雨中?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 “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 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 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 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陨落 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一· 情 景 导 入 紫 闻一多先生的诗歌 荆 花 《七子之歌》中的“七 子 ”指什么?雕 像 “七子”是指当时被列
强霸占的七块土地: 香港、澳门、台湾、九龙、 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市)、 广州湾(今广东湛江市)和 旅大(旅顺大连)的简称
盛 世 紫 荆
一· 情 景 导 入 七子之歌——香港 闻一多
我好比凤阁(gé)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dàn)着我的骨肉, 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2、“不列颠尼亚”简 介:
不列颠尼亚——是罗马帝国 对于大不列颠岛的拉丁文称 呼。不列颠尼亚被罗马人神 化,称不列颠女神。“不列 颠尼亚” ,成为现代英国的 化身和象征,她的现代形象 通常是身披盔甲,手持三叉 戟和盾, 在本文中指“不列
不列颠女神
3、了解香港 走近文本 再现香港的屈辱历史
香港问题由来
问题2 、
本文的导语、 主体、背景、 结语分别是哪 些段落?分别 写了什么内容?
“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 轮
1、导语 (第1段)
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 多利亚港。
2、主体(第2—10段)
具体报道了英方撤离的过程。
3、结语(最后1段)
总结全文。从米字旗的降落到五星红旗 的升起,英国结束了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香港掀开了新的一页。
中英双方代表签订《南京条约》
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 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香港问题由来
1860年: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 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 给英国。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再订条约, 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 个岛屿,租期99年。
4 、背景:港督府变迁(第4段)
问题3、按照时间和空间
的顺序列出英国殖民者在文中 活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事件。
港督府
第一场景: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末 彭
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 帜。(第三自然段)
定 康 和 女 儿 离 开 总 督 府
第二场景: 6月30日下午4时40分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第三自然段)
男:小河弯弯向南流 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东方之珠我的爱人 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女:月儿弯弯的海港 夜色深深灯火闪亮 东方之珠整夜未眠 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 合: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 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 的尊严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 的脸
女:船儿弯弯入海港 回头望望沧海茫茫 东方之珠拥抱着我 让我温暖你那沧凉的 胸膛 合:让海风吹拂了五 千年 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 出你的尊严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 黄色的脸
(12)、新闻的基本特点:
1、真实性 2、时效性 3、客观性 4、篇幅小
朗读课文
(二)、 筛选信息
问题1、《别了,“不列颠尼亚”》获
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 它的新颖,仅从标题上就可见一斑,读 了本文,你觉得标题有什么特点和深意?
(1)、旧题新用
意味深长;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 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 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 活用此题。
“蒙蒙细雨”对“告别”的仪式的氛 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8、总结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的场景,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 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 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 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
记者
9、总结各方人士的评说
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的现场解说词是:“彭定康的车
轮原地转起了圈子,但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在原地转圈的。”
这离散和哭泣,伤痛与屈辱已成为历史,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 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 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 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 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 已铭记这一刻,中华儿女更会铭记这一刻,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别了, “不列颠尼亚”》,让我们再 次感受这一历史时刻!
(8)、导语:一般指新闻的第一句
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新闻的 中心思想 。
(9)、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是导语 内容的具体化。主体部分围绕报道的 事实展开具体叙述或说明。 (10)、结尾:(有时可无)是整个消息的 结束语,一般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 后一段文字。 (11)、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 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 等。
例1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内容, 不能超过15个字。 [合众社联合国1948年12月10日电] “历史将这一宣言看成是联合国最显著的成 就。”联合国大会主席赫伯物.伊瓦特博士 在通过《人权宣言》时说。经过三年的准备, 这个宣言以48票比0票被大会通过。苏联集 团国家和沙特阿拉伯及南非弃权。尽管这一 宣言详细内容不完全清楚,但它在一个国际 人权法案中规定了基本的自由。
“一国两制”的内涵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 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是实 行“一国两制”。
一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陆 两制 港澳台 资本主义制度 补充 前提和核心
社会主义制度
主体
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天安门广场庆祝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凤凰卫视的解说词
“按惯例,历任港督离港前都要坐车
绕总督府两圈,彭定康也不例外,
只是不同的是,彭定康没有继任了。”
诗人
港督府前车马稀,缓降慢别米字旗。 小号声中斜阳暮,细雨蒙蒙霸权离。
10、总结香港回归的意义
① ,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 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 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② 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 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③ 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 功运用,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 问题和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 供了范例。
问题6、这篇课文语言庄重而含蓄,
细读语句,体会其深刻涵义。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 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 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含义:“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 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 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 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 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2)、新闻的分类:
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
新闻
狭义的新闻就是消息。
(3)、新闻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新 闻 的 结 构
1、标题 2、导语 3、主体 4、结尾 5、背景
(5)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感受香港今日的灿烂与辉煌
东方之珠
香港夜景
香港红勘体育馆

鸟瞰香港夜景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星光大道
李小龙
香港紫荆花广场升旗仪式
4、新闻知识
(1)、定义与特点:新闻
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 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 实的简短报道 。一般采用客 观报道形式,只用叙述手法, 有时也适当进行一些描写,以 增强具体性和现场感,没有特 殊的必要,不应在消息中发表 议论和抒情
第三场景: 6月30日下午6时15分,在 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 结束的告别仪式.
(第五、六自然段)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第四场景: 6月30日下午7时45分, 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降下英国 国旗。 (第七自然段)
第五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 起。(第八自然段)
(2)、句式倒装,重在突出、强 调;
(3)、一语双关,匠心独运。
标题有两层含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表面的意 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 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 号;
实际的意思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
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中 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 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标题、导语、主体
背景和结尾有时则蕴涵 在主体里面,有时省略。
(6)、新闻标题,它是用
来揭示新闻内容的一段最 简短的文字。标题必须简 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 要内容,其字号一般大于 正文。新闻的标题可分为:
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7)、主标题:是新闻内容的高度
概括,说明最主要的事实或思想. 字体最大的. 副标题 :又名子题,位于 主标题之后,是对正题的 补充和解释。
第六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在中国 南海,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 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 段)
(三)能力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