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_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思考5】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2.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 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明确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的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 不应该被忘记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民经 过漫长的期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这一天。国旗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体 现,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作者郑重地记录下五星红旗第一次在香港升起的时刻,含蓄 地表达了庄严而喜悦的心情。预示着香港美好的明天开始了。
【思考2】导语部分主要是介绍了什么? 明确 导语部分点名了主要事件,即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 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思考3】主体部分共 有10个自然段,在这10个段中,主要写了些什么事件?它 们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呢? 明确 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时间 4时30分 4时40分 6时15分 7时45分 子夜时分 0时40分
景
中英双方经过两年多达22轮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
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国在香港成立特别
行政区,开始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
权和治权。
文体知识—新闻
含义 新闻,也叫消息,是指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
视台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 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思考5】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4.从今以后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明确 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 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初读课文
【思考2】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导语(第1段),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管治的终结。 第二部分:主体(第2-10段),叙述了中央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一系列仪式。 第三部分:结语(第11段),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
别了,不列颠尼亚
本报莫斯科今晚6时12分急电(特派记者:王学忠、郑迅) 令
人紧张得几乎窒息的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投票仪式于北京时
间今晚10时12分结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庄重地向全世 界宣布:中国首都北京在第二轮投票中获得102张有效票中的 56票,以明显超过半数的比分胜出,成功赢得主办权!
问题5:
5、如果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会省略
问题3:
3、“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 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 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时间为什么要 具体到“零四天”?
作者表达的情感是非常沉重的,自己的土地被人一占 就是156年,这是何等耻辱的事,但中国人民并没有忘记 这奇耻大辱,争取香港回归的行动一直没有停止过,每一 个中国人都不会忘掉这个日子。这句话一方面写出了百年 的屈辱史,一方面又写出了中国人为此所做出的努力。
问题4:
4、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既是现
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
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表达出了 自豪感和自信心。
问题5:
5、如果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会省略
哪些语言?由此体会一下通讯和新闻的区别。
迅) 令人紧张得几乎窒息的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投票仪 式于北京时间今晚10时12分结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 奇庄重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首都北京在第二轮投票中获得 102张有效票中的56票,以明显超过半数的比分胜出,成功
赢得主办权!
参考: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二、请根据提供的信息,写一则消息。
别了,不列颠尼亚
3.标题 ①化用了毛主席曾写过一
篇文章的题目《别了,司徒雷登》, 很有特点。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 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又略含嘲讽的 口气,表明英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结 束。
4.主题 :通过记叙香港
回归的过程,含蓄地对 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鞭 挞,抒发了中华民族洗 雪百年耻辱的自豪感!
4:30 港督府降旗
别 了 , 『 不 列 颠 尼 亚 』
主体: 主体:(第 (第 -段): 10段): 2-2 10 以时间序,具体 按时间顺序 记叙告别仪式。
4:40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15 添马舰东面的告别仪式 7:45 “威尔士军营”降旗
具体记叙告 别仪式的全 过程。
0时左右 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温故知新
1、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哪几部分 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不能缺。
2、新闻的特点是什么?它最主要的特点 又是什么?
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用
事实说话
导语(第1段):“不列颠尼亚”号离 开,英国
导语(第1段):‚不列颠尼亚‛号离 对香港统治的结束。 开,英国对香港统治的结束。
将下面这则消息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12字) 在法国国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之际,一座由 中国雕塑家遥远创作的世界和平女神像6月3日在 昔日诺曼底登陆战场揭幕。 世界和平女神像高10米,重16吨,用不锈钢制 作。她那舞动绸带的双臂一前一后舒展着,高举 的左手上一只和平鸽展翅欲飞。在微风中展开的 飘带与女神的双臂连为一体,远远看去,好似 ‚中国‛的‚中‛字、‚和平‛的‚平‛字,又 像英文单词WORLD(世界)的第一字母‚W‛和 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V‛。
别了不列颠尼亚
香 港 中 环
描写角度:
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 庄严,没有写回归人群多么激 动,更没有对这一时间分析政 治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 方撤离这一新颖角度, 在简 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 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 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了英国 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 历史, 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 重感。
(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 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 帜从这里升起。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 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 “日落仪式”的背景。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 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 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 帜从这里升起。 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 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说明香 港不再有港督,象征着英国殖民者 在香港的统治终结。
5、文中对五星红旗的升起和“漆咸” 号的消失为什么要分别交代?
因为这是两个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 的符号场面。 五星红旗的升起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始接管香港,香港回到祖国怀抱; 漆咸号的消失标志着一个旧时代、一段 历史的全部结束。两个符号,两个场面, 具有强烈的映衬、对照的作用和意义。
香 港 回 归 场 面
2、为什么把英国的告别仪式说成 “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号称“日不落帝国”(喻其强 大,其殖民地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回 归,其在东方最后一块殖民地的太阳终于落 下。中英交接仪式就是它退出现代历史的最 后一声“余音”。象征着英国管治的结束。
3、分析以下三段话用了什么相同的写作手 法?表达效果如何?
研讨探究
1、“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采用了何修辞?
《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一、内容结构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
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仅据香港布政司办公室交接仪式统筹处统计,截至1997年5月8日,全球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采访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中荣获一等奖。
在体裁的选择上,这篇获奖新闻是成功的。
采写这样具有历史性的重大事件,最需要的是记者身临其境,以见证人与目击者的身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纪实性报道。
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写出实录性的现场短新闻,便是首要的选择。
这篇获奖消息,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息,而是一篇特写式的现场短新闻,它是香港主权回归、末代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最后时刻的一份简洁、真实的历史记录。
它也是自1990年我国新闻界倡导现场短新闻以来,特别自1992年起现场短新闻纳入中国新闻奖评奖以来,获奖作品中比较出色的一篇。
现场短新闻都是迅速而及时地来自新闻事件发生地的现场报道,即作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主要用耳闻目睹、观察分析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在浓郁的现场气氛中,忠实地向读者报告新闻事实的发生及其变化的状貌。
这也就是说,现场短新闻与其他新闻形式相比,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要用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捕捉到的细节、材料,以“活动”着的视觉形象,现场画面来传递消息、报道事实、感染读者。
6. 别了,“不列颠尼亚”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四 个场景,出色地记录香港回归这历史时 刻,证明了只有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昌盛, 我们才不会被别人欺辱,从而激发了我们 的爱国主义情怀.
说到爱国,我们想到了什么?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 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十自然段)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 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 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 意义?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形成 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香 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别了,“不列颠尼亚”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 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 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 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初读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并用笔划记出反映新 闻场景的文字(提示:表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
1、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的含义?
(1)字面含义:指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 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2)象征含义:“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 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结束。 (3)别了,用委婉中略带嘲讽的口气表明这种统 治的结束.Βιβλιοθήκη 这篇新闻中描绘了几个场景?
第一场景: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
1、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从海上来”反映了当初英国不可一世地
强占了中国的领土,
“从海上去”客观地写出英国殖民统治结 束了,使读者心潮起伏。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 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 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制作者:郭建设
历史背景
十九世纪,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 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清廷担心老百 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商方 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 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英国船坚 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就在一八四二年所签订的 《南京条约》中,永久割让给英国。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 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 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 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 大事。
新闻的特点
新闻的特点
1〉真。2〉短:消息要求短。 3〉快:时效性。4〉活:生 动活泼,引人入胜。5〉强: 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
1〉标题(正标题、副标题) 2〉导语 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由最新鲜、最主 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3〉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 4〉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 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新闻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 〉结尾 要把事实叙述得完整,逻辑严密,要响亮、有力,发人深 思,给人启迪。
复习新闻知识
什么是新闻?
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 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狭义的 “新闻”专指消息;广义的“新闻”包括 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 等等。本文有人说是通讯,有人说是特写, 并不能完全绝对区分。
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1、when:何时 2、 where:何地 3、 who:何人 4、 what:何事 5、 why: 何因6、how:何果
《别了不列颠尼亚》
2.本篇新闻导语的新颖之处 ?
开篇点题。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 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标志着长达150 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
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米 字旗即将降下,马上升起中国国旗五星红 旗,揭示主旨:香港回归。
3.本文的主体部分是以什么为顺序来概述英
方撤离香港的过程的?
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学会用新闻的形式反映生活。 3.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
知识拓展——新闻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 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 短报道,是一种及时准确地报道新的、
重要事实的体裁。
狭义——消息
通讯
新闻
消息
广义 特写
香 港
新闻评论
回
归
报告文学
纪
念
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
碑
①真: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②短: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③快: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 ④新:内容新鲜,有价值。
1、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发展 事件结果
2、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3、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
新闻标题,它是用以揭示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
短的文字。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其字号一般大于正文。
新闻的标题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主标题,说明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意的事实
和思想,是标题的最主要的部分,主标题在整个标 题中所用的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位置,起到 了核心的作用。
“东方之珠”——香港
香港会展中心
《别了-不列颠尼亚》ppt课件
概括场景
【任务】本篇新闻报道共写了哪几个场景?
时间
4:30
地点
港督府
场景
末任港督彭定 康告别港督府
情感表达
解题
【任务】同时期同主题的新闻报道与本篇文章标题大相径庭,本文 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的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 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样一 个新颖的角度。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0:40
地点 港督府
历史背景材料
添马舰东面 添马舰军营 “不列颠尼亚”号
【任务】将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穿插着写有什么样的效果?
将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使得现实的场景有 了历史纵深感,历史与现实的纵向对比、现实与现实的横向 对比使政者更加清晰地体会到政权交接仪式的现实意义,作 者的情感态度世更加鲜明。如“日落余音”“日落仪式”等 词语的使用,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所谓“日不落帝国”已经 成为“过去式”。
• 主体:消息的主要部分,导语地具体化。 (以上是必不可少的主要部分,下面是可有可无的辅助部分)
• 背景: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等等,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 • 结论:一般是最后一句话或者最后一段文字。提示新闻的意义、趋向或对报道
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预习任务 1. 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2. 找出文中的四个场景,完成表格。
主旨分析
【任务】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
《人民日报》1997年7月1日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参考答案:
• 主谓倒装。突出“别了”这两个字,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 彰显文章主题。
• 运用象征。即将退役的“不列颠尼亚”象征“日落”的大 英帝国,妥帖生动。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3.下面文段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
《义勇军进行曲》冉
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
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
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
给中国人民
解放军,解放军开始
香港防务。
A.随着 执行 移交 管理
B.伴着 行使 移交 接管
观点三:此处的“闲笔”是新闻中背景知识的介绍,根据新闻的需要灵活安排。插入这一部分内容,既增强了新 闻的知识性,又使新闻具有广度和深度。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停泊.(bó)
陈迹.(jì)
大厦.(shà)
B.掩.映(yǎn)
旗帜.(zhì) 悬.挂(xuán)
C.甲.板(jiǎ)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⑤ 答案:B
⑥改革破除利益藩篱,开放倒逼改革深化,要素自由流动的束缚持 续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一个大国释放出世.人.瞩.目.的活力奇迹。
解析:①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用正确。②一言九鼎: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望文 生义,该成语不能理解为守信用。③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不能用于形容想象力,不 符合语境。④进退有度:前进、后退都有规律,有标准,合法度。使用正确。⑤不绝如缕: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 音细微悠长。用错对象,可用“络绎不绝”。⑥世人瞩目: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人或事。形容人或事非常重要。使 用正确。
《别了,“不列颠尼亚”》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 寰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百年耻 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时刻。《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这一珍贵的瞬间,留下了永恒的画面。
《别了,不列颠尼亚》
课文是一篇特写,与一般的消息 有什么异同?
事实 表达方式
叙述(简 洁明快) 有较细致 的描写, 往往还有 作者的议 论
篇幅
较短
时效性
强
消息 特 写
概括性 通过具体 的人物或 事件来反 映现实生 活
较长
比消息稍弱
一、多音字注音
满载
zǎi
zà i
jià ng
qiāo
降旗
xiá ng
悄悄
qiǎo
刊载
降伏
“大英帝国从海上 来,又从海上 去。”
“从海上来”,是说 当年不可一世的英 国远征军强占了中 国领土,开始了殖 民统治;“从海上 去”,明写查尔斯 王子和港督彭定康 乘坐“不列颠尼亚” 号离开香港,实际 指英国殖民统治的 结束。
课堂讨论
2.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 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 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小河弯弯向东流 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东方之珠我的爱人 “东方之珠”——香港! 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月儿弯弯的海港 夜色深深灯火闪亮 东方之珠整夜未眠 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 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船儿弯弯入海港 回头望望沧海茫茫 东方之珠拥抱着我 让我温暖你那沧凉的胸膛
悄然
二、重点字的解释
载
1、 zǎi 年:一年半载;记在书报上:登载
2、 zà 用交通工具装:装载;充满;怨声载道 i
悄
1、 qiāo 没有声音:静悄悄
2、 qiǎo忧愁:悄怆;寂静无声:悄然无声
三、重 点 词 的 解释
凝重 掩映 瞩目 子夜 易帜
字词解释
• • • • • 凝重:庄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子夜:半夜 易帜:变换旗帜,文中指降英国国旗、 升 中国国旗
别了_不列颠尼亚
五、课堂小结 本文带我们重温了香港回归的重要时刻,同 时作者运用的独特的写作手法,特别是用历 史背景穿插在新闻事实中的手法,增强烈文 章的厚重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写 作中要注意运用。 另外,对于一篇通讯,我们要从它的特点入 手,真实性,时效性,新颖性,文学性来把 握文章,希望通过这篇通讯的学习同学们可 以举一反三,自学通讯。
这篇新闻稿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有何特殊涵义? 这篇新闻稿的结尾“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 从海上去”使用什么艺术手法,再从文章中 找出其他事例作简要分析。
①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 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 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个“别了”是对现实事 件的真实描述。 ②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 在香港的统治,“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 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香港正式 回到祖国怀抱;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 刷。 ③题目是个倒装句,“别了”两字,给人委婉 中带有自豪的口气,反映了当今中国国力不 断增强,昔日的屈辱将不再复返。
当年香港回归,有大量的新闻报道,
为什么这篇通讯可以脱颖而出,与 这篇通讯所选取的独特的角度有很 大的关系。采用英方视角报道有何 好处??
本文没有写交接仪式多么庄严,回归的人群 多么激动,而是选择英方撤离的角度,着重 描写了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船离 港的经过。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 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 结束的象征意义。本文以英方的角度来作为 描述的重点,更能够凸显对比的作用,显示我们 伟大祖国日益强大。独特的新闻视角可以更 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深思,使作品 内涵更加丰富。
检查预习
找出文中的时间点和对应的新
别了_不列颠尼亚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后统称“新界”),租期九十九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下面我们来进行课文的学习。
《别了,不列颠尼亚》,作者是周婷和杨兴。
同学们看书下注释,本文的作者有四位,周婷和杨兴是对这四位作者的简称。
师: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想马上到回到现场去体验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在读课文的时候请同学们纠正字音。
这是一篇记录了1997年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新闻。
众所周知,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国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胜利,是值得所有中国人骄傲事情。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香港回归中英交接仪式的视频,感受一下当时的氛围,并考虑这段视频播放的是哪一件事情。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谁能说出这件事发生的准确时间是什么时候?(课文8、9段)划分层次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阅读文章,根据一般新闻的大体结构,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找一位同学回答,明确)PPT展示题目解析同学思考:新闻内容是关于香港回归,题目却是《别了,“不列颠尼亚”》,如何理解这个标题的含义?(游轮名称;英国的别称、敬称。
告别游轮;象征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
)题目特点:“妙”一语双关;活用名题(《别了,司徒雷登》1949年8月8日,毛泽东发表)③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
《别了,“不列颠尼亚”》 讲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讲义一、背景介绍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然而,在 1842 年,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了英国。
1860 年,清朝政府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割让给了英国。
1898 年,清朝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新界租借给英国,租期 99 年。
二、文章内容解析《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特写,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一)标题的含义“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方面,“别了”意味着告别、离别,表达了对英国殖民统治结束的宣告;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它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
(二)文章结构1、导语部分文章的导语简洁明了,点明了主要事件和时间:“在香港飘扬了 150 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通过这一导语,读者能够迅速了解到事件的核心内容。
2、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详细描述了英国撤离香港的过程。
从下午4 时 30 分港督府告别仪式,到晚上 6 时 15 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再到 0 时 0 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五星红旗的升起,作者以精确的时间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庄重和肃穆。
3、结语部分文章的结语意味深长:“从 1841 年 1 月 26 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 1997 年 7 月 1 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 156 年 5 个月零 4 天。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2)为什么要将事件具体到“分”? )为什么要将事件具体到“
①真实 再现实施过程。 ②再现实施过程。
(3)文中的第4段,采取了什么叙述方 文中的第4 属于消息的什么结构?有何作用? 式?属于消息的什么结构?有何作用?
叙述方式: 叙述方式:插叙 结构: 结构:背景 作用: 、从建成到修建,是殖民统治的标志。 作用:1、从建成到修建,是殖民统治的标志。 2、 “历史的陈迹”标志着殖民统治从今 、 历史的陈迹” 结束。 天 结束。
别了, 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标题
别了:告别, 别了:告别,再见
不列颠尼亚:船——对香港进行殖民统治 不列颠尼亚: ——对香港进行殖民统治 的英国帝国主义
表面意思是告别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 督彭定康回国的“不列颠尼亚” 督彭定康回国的“不列颠尼亚”号,实际意 思是暗指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 统治宣告结束了, 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中。
结尾部分(11段 结尾部分(11段)
(1)“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这个 ) 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精确的数字意味着什么? 精确的数字意味着什么? 明确:准确记载了英对港岛殖民统治的时 明确: 说明那段历史刻骨铭心。 间,说明那段历史刻骨铭心。
(2)结合文题思考“大英帝国从海上 )结合文题思考“ 又从海上去”一句话的深刻内涵。 来,又从海上去”一句话的深刻内涵。
导语部分 :第一段:
第1段缩句 明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明确: 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第2—10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0段
时间
1、 4:30— 30— —4:40 2、 6:15 3、 4、 5、 6、
11别了,不列颠尼亚
场景二 (第5~7段)
6时15分,添马舰东举行告别仪式。 7时45分,降下米字旗。
场景三 (第8段)
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 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升 起。
场景四 (第10段)
零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1)新闻需要真实的记录历史事件; (2)渴盼回归时刻的到来; (3)民族自豪感。
当年,殖民主义旗帜在这里升起,意味着中国人民屈辱 受压;今天,殖民主义旗帜在这里降落,意味着中国人民站 立起来。一今一昔,一升一降,饱含了中国人民对长达一个 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终结的欣喜之情。
(第8段)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 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 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 治宣告终结。
连用“最后”,暗喻了英国殖民主义的没落和腐朽;“长达 ”二字,既写出了屈辱史之长,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历经长期 的屈辱和等待,“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 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人民扬眉吐气,香港 迎来了朝阳般的新生。
(第11段)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 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 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段落
现实场景(新闻事件)
历史材料(新闻背景)
第2~4 段
4时30分,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 降旗),港督府建成时间,其后的扩 建、发展
表明港督将永远成为历史
第5~7 段
晚6时15分至7时45分,添马舰东面 156年前,英国士兵占领港
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象征英 岛,升起英国国旗,英国管治
国长达150多年的管治结束
别了,不列颠尼亚”
1.掌握“特写”的特点,抄写生字词,完成课 后习题一 。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以现 实场景为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 应一个现实场景,背景材料靠现实场景串 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
练习三:联系上下文,揣摩语句内涵 1.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 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 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 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 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 深刻内涵。
2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 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 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 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 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这是现实的场 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 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与现实的 对比。
第一场景:6月30日下午4点30分至40分,末 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三自然段) 彭 定 康 和 女 儿 离 开 总 督 府
第二场景: 6月30日下午6时15分至7点45分, 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 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五、六、七自然段)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思考:本文正文由那几个部分组成
1、导语 (第1段)
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
2、主体(第2—10段)
具体报道了英方撤离的过程。
3、结语(最后1段)
总结全文。从米字旗的降落到五星红旗的升起,英国 结束了对香港的殖民统治,香港掀开了新的一页。
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四个 场景,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 “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 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 主题。
别了_不列颠尼亚
我好比凤阁(gé)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dàn)着我的骨肉, 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离散和哭泣,伤痛与屈辱已成为历史,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 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 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 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 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 已铭记这一刻,中华儿女更会铭记这一刻,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别了, ‚不列颠尼亚‛》,让我们再 次感受这一历史时刻!
4 、背景:港督府变迁(第4段)
问题3、按照时间和空间
的顺序列出英国殖民者在文中 活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事件。
港督府
第一场景: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末 彭
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 帜。(第三自然段)
定 康 和 女 儿 离 开 总 督 府
第二场景: 6月30日下午4时40分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第三自然段)
“蒙蒙细雨”对“告别”的仪式的氛 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8、总结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的场景,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 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 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 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
记者
9、总结各方人士的评说
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的现场解说词是:“彭定康的车
轮原地转起了圈子,但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在原地转圈的。”
第六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在中国 南海,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 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 段)
(三)能力提升
问题4、文中三次写到 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次降旗(8段)——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 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
它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 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 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问题5、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又从海上去。” 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 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 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中国人民 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问题7、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 “日落仪式”,但又是在蒙蒙细雨中?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 “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 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 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 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陨落 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一· 情 景 导 入 紫 闻一多先生的诗歌 荆 花 《七子之歌》中的“七 子 ”指什么?雕 像 “七子”是指当时被列
强霸占的七块土地: 香港、澳门、台湾、九龙、 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市)、 广州湾(今广东湛江市)和 旅大(旅顺大连)的简称
盛 世 紫 荆
一· 情 景 导 入 七子之歌——香港 闻一多
我好比凤阁(gé)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dàn)着我的骨肉, 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2、“不列颠尼亚”简 介:
不列颠尼亚——是罗马帝国 对于大不列颠岛的拉丁文称 呼。不列颠尼亚被罗马人神 化,称不列颠女神。“不列 颠尼亚” ,成为现代英国的 化身和象征,她的现代形象 通常是身披盔甲,手持三叉 戟和盾, 在本文中指“不列
不列颠女神
3、了解香港 走近文本 再现香港的屈辱历史
香港问题由来
问题2 、
本文的导语、 主体、背景、 结语分别是哪 些段落?分别 写了什么内容?
“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 轮
1、导语 (第1段)
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 多利亚港。
2、主体(第2—10段)
具体报道了英方撤离的过程。
3、结语(最后1段)
总结全文。从米字旗的降落到五星红旗 的升起,英国结束了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香港掀开了新的一页。
中英双方代表签订《南京条约》
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 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香港问题由来
1860年: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 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 给英国。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再订条约, 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 个岛屿,租期99年。
4 、背景:港督府变迁(第4段)
问题3、按照时间和空间
的顺序列出英国殖民者在文中 活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事件。
港督府
第一场景: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末 彭
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 帜。(第三自然段)
定 康 和 女 儿 离 开 总 督 府
第二场景: 6月30日下午4时40分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第三自然段)
男:小河弯弯向南流 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东方之珠我的爱人 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女:月儿弯弯的海港 夜色深深灯火闪亮 东方之珠整夜未眠 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 合: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 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 的尊严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 的脸
女:船儿弯弯入海港 回头望望沧海茫茫 东方之珠拥抱着我 让我温暖你那沧凉的 胸膛 合:让海风吹拂了五 千年 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 出你的尊严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 黄色的脸
(12)、新闻的基本特点:
1、真实性 2、时效性 3、客观性 4、篇幅小
朗读课文
(二)、 筛选信息
问题1、《别了,“不列颠尼亚”》获
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 它的新颖,仅从标题上就可见一斑,读 了本文,你觉得标题有什么特点和深意?
(1)、旧题新用
意味深长;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 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 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 活用此题。
“蒙蒙细雨”对“告别”的仪式的氛 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8、总结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的场景,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 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 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 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
记者
9、总结各方人士的评说
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的现场解说词是:“彭定康的车
轮原地转起了圈子,但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在原地转圈的。”
这离散和哭泣,伤痛与屈辱已成为历史,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 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 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 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 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 已铭记这一刻,中华儿女更会铭记这一刻,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别了, “不列颠尼亚”》,让我们再 次感受这一历史时刻!
(8)、导语:一般指新闻的第一句
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新闻的 中心思想 。
(9)、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是导语 内容的具体化。主体部分围绕报道的 事实展开具体叙述或说明。 (10)、结尾:(有时可无)是整个消息的 结束语,一般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 后一段文字。 (11)、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 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 等。
例1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内容, 不能超过15个字。 [合众社联合国1948年12月10日电] “历史将这一宣言看成是联合国最显著的成 就。”联合国大会主席赫伯物.伊瓦特博士 在通过《人权宣言》时说。经过三年的准备, 这个宣言以48票比0票被大会通过。苏联集 团国家和沙特阿拉伯及南非弃权。尽管这一 宣言详细内容不完全清楚,但它在一个国际 人权法案中规定了基本的自由。
“一国两制”的内涵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 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是实 行“一国两制”。
一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陆 两制 港澳台 资本主义制度 补充 前提和核心
社会主义制度
主体
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天安门广场庆祝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凤凰卫视的解说词
“按惯例,历任港督离港前都要坐车
绕总督府两圈,彭定康也不例外,
只是不同的是,彭定康没有继任了。”
诗人
港督府前车马稀,缓降慢别米字旗。 小号声中斜阳暮,细雨蒙蒙霸权离。
10、总结香港回归的意义
① ,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 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 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② 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 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③ 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 功运用,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 问题和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 供了范例。
问题6、这篇课文语言庄重而含蓄,
细读语句,体会其深刻涵义。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 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 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含义:“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 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 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 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 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2)、新闻的分类:
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
新闻
狭义的新闻就是消息。
(3)、新闻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新 闻 的 结 构
1、标题 2、导语 3、主体 4、结尾 5、背景
(5)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香
港
回
归
场
面
感受香港今日的灿烂与辉煌
东方之珠
香港夜景
香港红勘体育馆
景
鸟瞰香港夜景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星光大道
李小龙
香港紫荆花广场升旗仪式
4、新闻知识
(1)、定义与特点:新闻
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 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 实的简短报道 。一般采用客 观报道形式,只用叙述手法, 有时也适当进行一些描写,以 增强具体性和现场感,没有特 殊的必要,不应在消息中发表 议论和抒情
第三场景: 6月30日下午6时15分,在 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 结束的告别仪式.
(第五、六自然段)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第四场景: 6月30日下午7时45分, 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降下英国 国旗。 (第七自然段)
第五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 起。(第八自然段)
(2)、句式倒装,重在突出、强 调;
(3)、一语双关,匠心独运。
标题有两层含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表面的意 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 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 号;
实际的意思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
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中 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 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标题、导语、主体
背景和结尾有时则蕴涵 在主体里面,有时省略。
(6)、新闻标题,它是用
来揭示新闻内容的一段最 简短的文字。标题必须简 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 要内容,其字号一般大于 正文。新闻的标题可分为:
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7)、主标题:是新闻内容的高度
概括,说明最主要的事实或思想. 字体最大的. 副标题 :又名子题,位于 主标题之后,是对正题的 补充和解释。
第六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在中国 南海,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 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 段)
(三)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