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二下:《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二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 千克与克的认识 北京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 千克与克的认识 北京版

第七单元第2课时:克的认识年级:二年级教材版本:北京版一、教学背景简述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千克与克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

小学数学学习中,常见的量包括:几何中的测量、生活中的度量。

本课是这个单元的第2课时,学生已经通过一系列活动积累了千克质量观念的经验。

(一)教材分析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质量单位“克”的接触较少,所以在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时,教材强调通过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掂一掂、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在做中去体会。

任何量的量化都基于一定的标准,量的大小实际上是含有几个标准量。

学生对于标准量的建立应该具体、可感,这样才有利于将要测量的量与熟悉的生活中的标准量建立对应关系,并以此为参照,在比较中有效估测物体轻重的量的实际大小。

鼓励学生建立心中的“秤”:寻找学生身边熟悉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标准量,让各种标准的“秤”深深扎根在学生心底。

积累用熟悉的物体质量作为参照估测未知物体质量的经验,而这些都是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

(二)学生分析1.学生已具备的基础: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活动建立了1千克的质量观念,认识了常用质量单位“千克”。

2.学生欠缺的方面:质量是1克的物体在生活中很少见到,学生对这一方面的生活经验积累较少。

学生欠缺根据所测物体的特点合理择“秤”的能力,无法比较接近地估计物体的质量。

二、教学目标1.联系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千克和克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重点)2.经历“观察——比较——推理”的过程,逐步体会1克大约有多重,了解质量的测量工具。

(难点)3.联系数学与实际生活,获得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克”从生活来1.回顾旧知首先,咱们先一起来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的内容吧。

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那就是质量单位“千克”。

预设1:小红称量出自己的体重是36千克。

预设2:小东称量出六根黄瓜的质量是1千克。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千克与克的认识 北京版 (1)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千克与克的认识 北京版 (1)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千克与克的认识北京版(1)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课堂互动了解千克与克的基本概念,能正确说出千克、克的定义以及两者之间的换算关系。

2.学生掌握常见物品的重量单位,如书包、椅子等,能够估算出它们的重量,强化感性认识。

3.学生掌握通过秤量物品的方法,进行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1.千克与克的定义、换算关系以及应用方法。

2.学生感性认识物品的重量,并学会通过秤量物品进行换算。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PPT一份,包含生动形象的图片、初步介绍千克和克、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方法等内容。

2.教师准备实物道具,如秤、书包、椅子等,便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法:通过PPT和实物道具的讲解,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与克以及它们的换算关系。

2.情景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比如称重和估算物品的重量,来加深对千克与克的认知和理解。

五、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时间段教学内容教学安排10min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重量单位”的概念15 min 讲解通过PPT进行认知和初步介绍,关注千克和克的定义以及两者之间的换算关系20 min 操作与实践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比如称重不同物品、估算物品的重量等。

实践操作中渐进清晰地了解千克和克,并学会通过秤量物品进行换算10 min总结根据实际操作情况总结掌握的知识点和难点。

回顾教学内容,强化学习效果六、教学评价1.定时在课堂中与学生互动,在学生操作和实践过程中及时发现和纠正着重难点。

2.通过PPT的讲解、实物道具、操作实践等多个途径帮助学生感性认识物品的重量,对千克与克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

3.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下一节课的难易程度进行适当调整。

七、布置作业1.自己收集家庭中常见物品的重量信息,并使用自己掌握的千克与克换算关系,对这些物品的重量进行单位转换与计算。

2.完成教师留下的练习册中有关“千克”与“克”的练习题和练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千克与克的认识 北京版 (2)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千克与克的认识 北京版 (2)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千克与克的认识北京版(2)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出千克、克的单位,了解千克、克之间的转换关系;2.能通过实物测量,理解重量的大小与单位的关系;3.能够掌握标准器具的使用方法,测量出实物的重量值。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理解千克和克的定义,掌握使用千克、克表达重量的方法,认识千克、克之间的转换关系。

2.难点:学生通过实物测量重量,掌握不同重量值的比较,学生掌握标准器具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重点知识讲解将“1千克”、“1克”写在黑板上,并请同学念出来。

请同学观察班级简报和各科书包,你发现里面的物品很多都有重量,为了方便,我们用千克和克这两个单位来表示物品的重量。

学生可以拿出各自带来的书本、铅笔盒等物品,观察它们的重量表示方式,然后解释一下哪些用千克来表示,哪些用克来表示。

指出:1千克等于1000克,用“kg”表示1千克,用“g”表示1克。

2. 认识千克和克让同学举起1千克和1克的计量器,学生会看到它们非常不同,一个是大的,一个是小的。

让学生感知一下,1千克有多重,让他们感受一下举不动;让学生感知一下1克有多轻,让他们比较重量轻的物品,1克大概有多轻。

3. 实物测量重量将班级标准食品袋(或班用秤),让学生来一一将自己带来的物品放在上面称重,分类比较重量大小。

让学生掌握称重的方法:将电子秤等称重器皿置于平稳的桌面上,将借来的物品平稳地放在上面,待数值稳定后,读出重量值。

4. 练习转换千克和克以班级团队为单位,根据标准量秤将分类好的物品拿出来,随机分配不同的物品给不同的团队。

要求学生通过实物重量测量来转换物品的重量大小。

练习1:将1千克转换为克,将1000克转换为千克。

练习2:借助班级标准食品袋或班用秤,让学生通过测量获得不同种类的实物的重量,将其转换为标准的千克和克单位。

5. 小结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千克与克有什么关系?2.千克表示的物品有多重?3.克表示的物品有多重?4.如果将2千克转换为克,需要乘以什么数?5.如果将3000克转换为千克,需要除以什么数?四、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实物测量,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在实践中学习,掌握了千克、克的认识,掌握了标准器具的使用方法,理解了物品的重量与单位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千克与克的认识 北京版 (3)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千克与克的认识 北京版 (3)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千克与克的认识北京版 (3)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授千克与克的相互转换,让学生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进一步加深对数量的认知,培养对数字计量的敏感度。

教学目标1.能够用自己的话语对千克、克等计量单位的概念和基本转换方法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2.能够正确的将千克与克进行转换。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计量问题。

教学重点1.千克与克的基本概念。

2.千克与克之间的转换方法。

教学难点千克与克的转换。

教学过程课前导入1.教师通过实物或图片向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量,引导学生介绍量的名称和对应的单位。

2.教师简单讲解千克、克等计量单位的概念,带领学生探索计量单位的产生与发展。

新课讲解1.对千克的概念进行详细介绍。

2.对克的概念进行详细介绍。

3.讲解千克与克之间的转换关系,并布置练习题。

练习1.在黑板上出示练习题,让学生按照题目要求进行相关计算。

2.由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3.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及时纠正错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

巩固1.教师设置情境,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2.通过比赛,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

3.教师针对学生表现,进行点评和肯定。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并完成作业。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准确的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量转换。

2.学生能够在小组中积极参与比赛,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3.学生能够按照教师要求,完成课后作业。

总结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对千克与克的计量单位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组合性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换算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用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千克与克的认识 北京版 (5)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千克与克的认识 北京版 (5)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千克与克的认识北京版 (5)一、教学目标1.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能正确地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2.能根据所给物品的重量,将物品按照重量先后顺序排列;3.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估算物品的重量。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否正确地说出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2.学生能否准确地估算物品的重量。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授《千克与克的认识》的概念,这是二年级下册数学课的重要部分。

2. 教学方法1.通过实验与操作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问题探究、思维启发和实际演示,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1. 活动1:引入新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千克和克的概念进行理解。

教师问:“小明有一条绸缎,你知道它有多重吗?用什么单位来表示这个重量呢?”学生回答:“不知道,老师。

”教师继续问:“我们知道秤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

你们现在知道有什么单位可以用来表示物品的重量吗?”学生回答:“千克和克。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块装有1千克砝码和1克砝码的天平,让学生自行操作和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看出两者之间的关系,给出“克是千克的1/1000”的定义。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逐渐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活动2:实践操作,巩固新知识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新知识,老师可以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亲自操作天平,将物品按照重量先后顺序排列。

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物品,可以让学生进行快速估算,例如让学生估算一个苹果的重量,通过比较估算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偏差,分析估算方法的正确与否。

3. 活动3:应用与探究通过讨论真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揉面团时需要多少克的水与多少克的面粉?各种糕点、巧克力的重量等等。

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感受并探究物品重量的变化,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通过实证、操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的美妙之处。

北京版二年级下册《千克与克的认识》数学教案

北京版二年级下册《千克与克的认识》数学教案

北京版二年级下册《千克与克的认识》
数学教案
北京版二年级下册《千克与克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会根据物体的实际质量,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教学用具: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多媒体课件等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课件显示)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1、师:哦,原来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

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板书课题)齐读一遍吧。

2、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5 6。

二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 千克与克的认识 北京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 千克与克的认识 北京版

标题: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千克与克的认识北京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千克和克来描述物体的质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千克和克的概念2. 千克和克的换算关系3. 千克和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克和克的概念,千克和克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千克和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千克和克的概念,千克和克的换算关系。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千克和克的大小。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4.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千克和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质量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1)千克的概念千克是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符号为kg。

1千克等于1000克。

(2)克的概念克是质量的单位,符号为g。

1克等于千克的千分之一。

(3)千克和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 = 1000克1克 = 千克的千分之一3. 实物演示通过展示1千克和1克的实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千克和克的大小。

4.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称重实验,用千克和克来描述物体的质量,加深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千克和克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千克和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关于千克和克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千克和克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正确使用千克和克来描述物体的质量。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同时,要加强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千克和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补充和说明:在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中,千克和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是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千克与克的认识 北京版 (1)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千克与克的认识 北京版 (1)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千克与克的认识北京版 (1)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理解千克、克的概念和大小关系;2.能够简单地应用千克、克单位换算;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能力。

1.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物理量及单位变化观察和感知能力;2.锻炼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动手能力。

1.3 情感目标1.在体验实践中,增强学生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2.培养学生的热爱科学、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1.千克、克的概念和大小关系;2.千克、克单位换算。

2.2 教学难点1.学生初步掌握计量单位的概念,难以将其与实际情境结合;2.学生对千克、克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晰,在换算时容易混淆。

三、教学过程设计3.1 教学准备1.每组学生一个计量棒和一些办公用品(纸张、笔、橡皮、图钉等);2.准备一些重物(如小石头,小金属块等);3.制作教学工具:重物重量和名称标签、计量单位标签、绳子。

3.2 教学步骤1.引入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展示物品的形式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千克和克的概念,并对千克和克这两个单位产生好奇和疑问。

2.感知并理解千克与克的概念教师将一些重物重量和名称标签分别放在桌子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感知,探究千克和克的概念,并在学生的探究基础上,逐渐引导学生理解千克和克的大小关系。

3.千克、克单位换算教学通过让学生分小组完成计量单位的标识和绳子制作任务,渐进式地引导学生完成千克和克的换算操作,进行计算,以此深入学生的千克、克单位换算的认识和掌握。

4.千克与克的运用通过让学生组合不同质量的办公用品,引导学生实际操作、感知、比较千克与克的使用,并深入探究千克、克单位换算的应用价值。

3.3 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记录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和发现;2.学生通过教学,实践并灵活使用计量单位,观察、比较、推理,考查学生的计量、观察、推理等综合能力。

四、教学支持4.1 教具支持计量棒、办公用品、重物、名称标签、计量单位标签、绳子等。

千克与克的认识北京版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

千克与克的认识北京版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
4.家庭作业:请同学们与家长一起,找一些生活中的物品,称重并记录下来。然后,尝试用所学知识,向家长解释这些物品的重量,以及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这样既能增进亲子关系,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5.思考题: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质量单位千克与克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此重要?它们在科技、经济等领域有哪些具体应用?请举例说明。通过这个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4.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千克与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理解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灵活运用千克与克进行计量。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简单的计量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进行基本的数值计算。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质量单位千克与克的认识将是进一步拓展计量知识的关键阶段。学生在此阶段的思维发展特点为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对于质量单位的理解需要依赖具体的操作和实物感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作业布置注意事项:
1.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要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又要注意不过度增加学生负担。
2.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家长要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针对性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1.考虑手操作中感受质量单位,提高对千克与克的认识。
2.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能够互相启发、借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安排合作学习环节,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千克与克的认识北京版二年级下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千克与克的认识北京版二年级下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千克与克,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2.操作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千克与克的换算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购物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千克与克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
千克与克的认识北京版二年级下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二年级下学期的数学课程中,学生将开始学习千克与克的认识,这是他们初步接触质量单位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理解千克与克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设计了一节以“小小购物师”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将扮演购物师的角色,运用千克与克的知识,完成购物任务。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四、教学实践
1.课堂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千克与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讲解千克与克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掌握换算方法。
3.购物活动:组织学反思:学生总结购物活动中的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反思和提升。
五、教学反思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提问、作业、购物活动等,评价学生对千克与克的掌握程度。
2.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购物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以及购物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评价其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六、教学建议
1.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2.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自信心。
3.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千克与克的认识 北京版 (1)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千克与克的认识 北京版 (1)

标题: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千克与克的认识(北京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千克与克的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千克与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千克与克的概念2. 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3. 运用千克与克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克与克的概念,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运用千克与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千克与克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千克与克的概念,以及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对千克与克的认识。

4. 应用:运用千克与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千克与克的概念,以及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实践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对千克与克的认识。

3.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千克与克的概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千克与克概念的理解。

2. 实践操作: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是否掌握了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运用千克与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北京版)。

2. 教学用具:秤、砝码等。

八、教学建议1. 在讲解千克与克的概念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在实践环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3. 在应用环节,教师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实际问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应用,让学生掌握千克与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千克与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千克与克的认识(6) 北京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千克与克的认识(6) 北京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千克与克的认识(6)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千克”和“克”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千克”和“克”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案、教材。

2.板书、黑板、彩笔、海报等教具。

3.学生实验用的秤。

四、教学过程1. 热身阶段教师示范一组千克和克的换算,然后让学生自己找出规律,并用自己的话说明。

2. 新课讲解1.教师用PPT讲解千克和克的单位和换算关系,并与学生一起举一些实例说明。

2.让学生看图画,并且让他们尝试着进行换算。

3. 分组探究1.让学生自己分成小组,并在小组内交流,互相讨论,思考如下问题:–千克和克有什么区别?–它们的换算关系是什么?2.让小组内的学生用自己的话向其他同学介绍他们组内的讨论结果。

4. 实践应用1.教师出题,让学生自己练习计算。

2.让学生将他们计算得出的结果写在纸上,并和同桌互相检查。

5. 总结归纳1.让学生自己总结千克和克的单位和换算关系,并将结论写在小黑板上展示给其他同学看。

2.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结论写在笔记本上,并要求学生在家里复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互相交流的情况下收获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同时,在实践应用环节,我采用了纸笔答题和同桌互相检查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并且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纠正。

在教学中,我也同样受益颇丰,我学会了更多灵活的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持续改善我的指导和辅导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为我的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更多的学习机会。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千克与克的认识整理与复习 北京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千克与克的认识整理与复习 北京版

标题: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千克与克的认识整理与复习(北京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等于1000克。

2. 培养学生运用千克和克进行计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千克和克的概念2. 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3. 运用千克和克计量物体质量4. 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克和克的概念,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运用千克和克计量物体质量。

2. 教学难点: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运用千克和克计量物体质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个苹果,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苹果有多重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计量物体的重量,我们通常使用千克和克作为单位。

2. 讲解新课(1)千克和克的概念教师出示1千克和1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征。

引导学生理解1千克等于1000克。

(2)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例如:1千克 = 1000克,100克 = 0.1千克。

(3)运用千克和克计量物体质量教师出示一些物品,如:书本、铅笔、橡皮等,让学生运用千克和克进行计量。

3. 实践活动(1)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物品,用千克和克进行计量,并记录下来。

(2)分享交流:各小组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全班交流讨论。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千克和克的概念、换算关系以及计量方法。

(2)拓展: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可以用千克和克进行计量。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回家后,找一些物品,用千克和克进行计量,并记录下来。

2. 家长签字确认。

六、板书设计1. 千克和克的概念2. 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3. 运用千克和克计量物体质量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总结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千克和克的概念、换算关系以及计量方法。

北京版二下:《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北京版二下:《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北京版二下:《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又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在设计本课时,重点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亲身体验感知,形成质量观念,并将猜一猜、估一估的活动贯彻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应用意识。

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这些眼睛看不见的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掂量 1个、5个、10个、20个2分硬币,通过肌肉感觉来逐步感知1克、5克、10克、20克有多重。

通过左手放2分硬币,右手放小物品,感觉左右平衡后来估计小物品有多重。

通过掂一袋1千克重的洗衣粉,感受1千克有多重,然后让学生掂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等,体积不同,但质量都是1千克的物品来估计它们有多重。

通过以上动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1克、几克、几十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算一算、称一称和评一评,建立克和千克的进率关系,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学生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在教学本节课之前,我作了如下的调查:①你在超市购物是看过物品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识了吗?②你知道有哪些质量单位?③你估计 1枚2分硬币(或者新出版的1角硬币)有多重?④你会认秤吗?你都知道有哪些秤?通过对一个班的60人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①有55人从没有看过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识。

②学生大多知道的是克和千克,还有斤、公斤和两。

③有35人听家长说大约是1-10克左右,还有12人说很轻,有3人说不知道。

④60人都会认超市中的电子秤,其中有35人会认盘秤。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千克与克的认识 北京版 (11)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千克与克的认识 北京版 (11)

标题: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千克与克的认识(北京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千克与克的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千克与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千克与克的概念2. 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3. 运用千克与克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克与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2. 教学难点:运用千克与克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单位,如:妈妈买水果时关心斤两,超市购物时关注重量等。

2. 探究新知(1)千克与克的概念通过展示不同重量的物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千克与克的大小,如:1千克=1000克,1克=1个山楂片等。

引导学生总结千克与克的概念,如: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是千克的一千分之一。

(2)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千克=1000克,1克=0.001千克等。

(3)运用千克与克解决实际问题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千克与克解决实际问题,如:购买水果时计算重量,称重物品时换算单位等。

3. 巩固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换算重量、计算购买物品的总重量等。

4.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总结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千克与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2. 观察生活中使用千克与克的情况,与家长交流分享六、板书设计1. 千克与克的概念2. 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3. 运用千克与克解决实际问题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千克与克的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数学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与教学反思- 千克与克的认识(3) 北京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与教学反思- 千克与克的认识(3) 北京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与教学反思- 千克与克的认识(3) 北京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千克与克的换算关系;2.掌握千克、克的计量单位的简称和符号;3.认识千克、克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千克与克的认识和换算;2.教学难点:千克与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问学生两个重物,哪个比较重,开展导入环节,引导学生感受重量、认识重量大小的概念,调动学生求知欲。

2. 引入新课(10分钟)引领学生认识千克和克的符号和名称。

通过教师给示范,让学生练习书写千克、克单位的符号和名称。

要求学生牢固记忆。

3. 新知讲解(20分钟)1.讲解千克和克的换算关系;2.讲解千克、克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应用;3.利用教案实物来让学生感受单位之间的差异。

4. 拓展练习(15分钟)1.用生活中的重物让学生感受千克和克的重量差异;2.给学生设置练习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练习计算千克与克的换算关系。

5. 总结回顾(10分钟)由学生团队进行总结回顾,让学生总结计算千克与克的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小组合作完成笔记,记下所数学常见单位的符号和名称;2.自主搜索阅读相关千克与克的材料,进一步做到知识点全面掌握;3.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

五、教学反思本堂课以丰富的教学手段展开,通过图像、实物等基本教育思想,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千克和克的换算关系,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集体合作、交流互动气氛浓厚,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与小组合作探讨,组内小组长带领组员一起讨论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课堂中,教师还引入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形象地让学生感知千克和克的实际应用场景,增加了教学内容的亲和力和实用性,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牢固。

但是,还需要在教学方式及教学资源方面更加注重灵活性与差异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需求及发展水平,更好地推动学生数学知识的梳理与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版二下:《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又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在设计本课时,重点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亲身体验感知,形成质量观念,并将猜一猜、估一估的活动贯彻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应用意识。

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这些眼睛看不见的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掂量 1个、5个、10个、20个2分硬币,通过肌肉感觉来逐步感知1克、5克、10克、20克有多重。

通过左手放2分硬币,右手放小物品,感觉左右平衡后来估计小物品有多重。

通过掂一袋1千克重的洗衣粉,感受1千克有多重,然后让学生掂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等,体积不同,但质量都是1千克的物品来估计它们有多重。

通过以上动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1克、几克、几十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算一算、称一称和评一评,建立克和千克的进率关系,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学生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在教学本节课之前,我作了如下的调查:①你在超市购物是看过物品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识了吗?②你知道有哪些质量单位?③你估计 1枚2分硬币(或者新出版的1角硬币)有多重?④你会认秤吗?你都知道有哪些秤?通过对一个班的60人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①有55人从没有看过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识。

②学生大多知道的是克和千克,还有斤、公斤和两。

③有35人听家长说大约是1-10克左右,还有12人说很轻,有3人说不知道。

④60人都会认超市中的电子秤,其中有35人会认盘秤。

通过调查分析,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克和千克是模糊的,对1克和1千克的认识更是模糊的,也没有实际测量的经验。

看来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的质量观念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的估测意识还需加强。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师:昨天,同学们到超市收集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学生交流课前的收集)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物品的质量,请大家一起看一看,(大屏幕展示)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引出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一组组的物品对比中,发现质量较轻的是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并认识物品的质量标识的习惯。

此环节大约需要 5分钟。

)二、感知、认识克1.感知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 2分硬币,请同学们拿1枚放在手上,掂一掂,说说你有什么感觉?师:这种轻轻的,象没有感觉的一个 2分硬币大约重1克。

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吗?(学生举例)生 4:一颗豆子师:有没有同学提出异议?生 5:我不认为,因为一颗豆子比一枚2分硬币轻一些。

师:那你认为是几颗呢?生 5:我估计是4颗师:是 4颗黄豆?还是4颗绿豆?同学们纷纷说:应该是 4颗绿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充分的掂量、感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事例,初步建立 1克的质量观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1克很轻很轻的质量意识,通过学生充分比较、衡量到底有几个绿豆重1克?从而让1克的质量概念逐渐清晰、深刻。

此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举例说出了这么多重约 1克的物体。

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

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

(学生掂量并感受)师:每个小组的桌面上有一袋护肤霜(用胶布把质量标识贴住),请大家左手放 2分的硬币,右手放护肤霜。

当你认为两边一样重时,看一看硬币多少枚,再估一估这袋护肤大约重多少克?师:请各小组汇报,然后揭开胶布,看质量标识(误差在 2克内),算估对。

(耶!教室内一片欢呼雀跃!当然也有唉声叹气的。

)师: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 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

(同学们纷纷掂量、猜测,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揭开胶布,很自信的给自己的小组插上了一面红旗。

)(设计意图:通过趣味性的掂量、猜测活动,巩固学生对较轻质量的认识,为学生估计生活中的物品的质量做了知识的储备。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的主动,积极性很高,充满喜悦之情。

此环节大约需要 8分钟。

)三、感知、认识千克师 :现在桌面上有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生 1:不轻也不重生 2:有点重师: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 1千克?(学生举例)师:老师这有几袋物品( 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请你们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

(分小组活动)师:请大家汇报各小组估计的结果。

(有大约 2千克重的,1千克500克重的,3千克重的,1千克重的)师:实际上发给大家的物品都重 1千克。

(教室内传出了耶!然后,老师拿出1袋锯末,1袋铁块)从这两袋重1千克的物品中,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纷纷说:锯末看起来多一些,铁块看起来少一些。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们体积不同,但是他们都重 1千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掂量亲身体验 1千克重的洗衣粉的质量,先形成1千克的质量表象,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举例1千克重的物体,然后,再来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质量相同,但体积不同的物体的质量,充分的体验、感悟形成了1千克的质量观念。

此环节大约需要 5分钟。

)四、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 1.建立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师: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重 500克,两袋一共有多重?生: 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计算的: 500克+500克=1000克生答后,板书: 1000克生:我们把两袋盐放在电子秤上称,屏幕上显示的是 1kg.师: 1kg就表示1千克,板书:1千克师:请同学们想一想: 1000克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生:因为它们都表示的是这两袋盐的质量,所以 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1000克=1千克 2.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师:现在樱桃与菠萝正在争吵,请同学们来评评理。

(多媒体播放课件:一个樱桃重 1克,一个菠萝重1千克,樱桃与菠萝争吵:1000个樱桃冲着菠萝说:我们个多,我们比你重;1千克的菠萝冲着樱桃说:我个大,我比你们重。

)师:你们说一说 1000个樱桃和一个菠萝到底谁重?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是菠萝重,有的说是樱桃重,还有的说是一样重。

师:我们来称一称,继续播放课件: 1000个樱桃上到天平的左盘,1个菠萝跳到天平的右盘,来回几次摇晃后到达平衡。

你发现了什么?生: 1000个樱桃和一个菠萝一样重。

(1000个1克和1千克相等)(设计意图:通过计算和称量两袋食盐的质量,同学们很容易得出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1千克=1000克;又通过评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对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认识更加深刻,清晰而又牢固地建立了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此环节大约需要 7分钟。

)五、认识各种秤并会用秤称(此环节大约需要 10分钟。

)1.认识一些常用的秤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你见过哪几种秤?说给大家听一听。

(大屏幕出示各种秤)2. 学会用秤称物品(练习读取盘秤上的数值)请你称一称你从家里带来的物品,看有多重?出示盘秤。

(介绍用法)。

请各小组互相合作。

)3.培养估测意识( 1)先称1 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 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秤,并学会读取盘秤上的数,正确检验学生的估计结果,培养学生的估测和应用意识。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六、全课总结。

(此环节大约需要 2分钟。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