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保尔《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之边缘人主题探新
边缘身份的色彩隐喻
边缘身份的色彩隐喻作者:唐理华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8期[摘要]文学作品中庸常却又富有鲜明色彩的人物在走入读者视野的同时,亦带有较为特殊的身份,奈保尔笔下的毕司沃斯先生游走在生活空间之中,却未曾进入权力范围,而作为活动的承载物——哈努曼大宅,被赋予了与之相吻合的色彩,含有多重隐喻。
通过不同文本对比,凸显空间意象色彩的巧妙运用以及由之阐发的寓意空间。
[关键词]白色堡垒欲望聚焦边缘身份精神幻想隐喻色彩[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073-02《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维·苏·奈保尔的早期作品。
他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以及生活记忆表现特立尼达印度移民边缘化的生活。
瓦尔特·本雅明曾指出:“卡夫卡的小说是一个巨大的、没有边际的容器,它连接着过去(记忆)与未来(压迫性恐惧),也是一个多少有点暧昧的中间地带。
”[1]奈保尔的作品也有一种象征性的指涉关系,他笔下的毕司沃斯先生有着奈保尔父亲的生活痕迹,也融入了作家对于生命体验的理解与描摹,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奈保尔与萨义德有着相通之处:身份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看到了自己身份的多元特点,十分清醒地看到自己多元化身份带来的视角的多元性,将这种生存现实转化为更为广阔的批判视野。
但是,在这种复杂的文化身份背景下,作家经历了更为驳杂与疼痛的思想交锋。
毕司沃斯先生活在梦想中,同时也一直伴随着一种身份焦虑,处于巨大的精神分裂状态中。
当一切都被抛入“历史”的列车中,最可怕的莫过于随之而来的不确定性,而一个人的生命经历都将成为一次历险。
一、白色堡垒移位是对无意识现象的整理过程,它是“更为自由、任意的联系,是空间性的、共时性的联系。
”[2]在诸多的不确定中会不知不觉地发生“移位”,但身份烙印却挥之不去,在断裂与连续间找寻自己的位置,无法完全与过去割裂却又不能完全接纳目前的生活状态,在生存层面奋力挣扎却又受着或必然或偶然的各种阻隔,悬置于社会之中,孤立无援。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悲剧探析
市生活的进入 , 生活方式也在 同时改变 , , 人 竞争 进 家庭 , 想要生存 就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 社会里 。 竞争 十分激烈,而速度是在竞争中取胜的一个必要手段 , 打字机的进 入, 是资产阶级生存竞争进入他们日 常生活的一个表现。 毕司沃斯 先生通过市场 的准入走向城市现代的生活 ,而他又用心的将其砌
1 生存需要 的满足
毕司沃斯先生到图尔斯家族之时 , 所有的物品挂不满一颗钉 子 ,以至于每次和图尔斯家族的 人 吵架,他都只能在耍耍嘴上功 夫, 到他事业有成之后 , 图尔斯太太偶然提及这一句话仍会深深的 刺伤他, 一无所有几乎是他晓长中自卑的原点。 他在图尔斯家族里 几乎没有话语权 , 文中提到他们到达捕猎村 的时候 , 他仍然是没有 多少家什的 , 莎玛东西相对多一些 , 但都是一些满足基本生存的物
他们 , 莎玛却立马将其摆在桌子上, 甚至是在宴请图尔斯家族实际 上带有炫耀自身意味的祝福 仪式上也出现了 , 这是他 于新的 对
生活方式的追求体现。咖啡一直是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典型 体现 , 代表着一种小资的情调 , 而这样一种小资情调的确立其中暗 含的是对这种情调品质的确认 ,这种对于高贵的生活方式的确认 是毕司沃斯先生精神生活的依附 ,他就是通过这些家具一点点的 累积完成自己对于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一步步的进入。还有玛
莎在赛斯建 议烧捕猎村店铺之时第一想到的便是他的 “ 衣柜” , 他 们在进 入 捕猎村的时候, 作者便强调了玛莎的衣服很多, 衣柜在这
里满足了他们的生活需求 , 更是玛莎女{ 生身份的一种确认和体现 , 是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体现 , 莎玛在图尔斯家族里 . 同样处于一种 无话语权状态 , 她的爱情婚姻是在家族的掌控下完成的. 她没有一 点 自主性 ,她在整个家族在毕 司沃斯先生面前都没有话语权 , 然 而, 她又无法脱离图尔斯家族 , 甚至为了融人其中 , 他进行着一系 列的表演 , 赛薇系不好鞋带 的表演 , 玩具房子被摔坏 的表演 , 玛莎 只能一味的去讨 玄 屋子里的人 , 个 而衣柜 . 承载着的是她满满的 衣服, 这些衣服就是她在这种地位下对于自我的依附和确认 , 与之 相同的是毕司沃斯先生对待 自己仪容仪表的态度 ,在莎玛的鼓励 下, 他开始了他异常注意 自己仪表的生活 , 对于男性来说 , 着装 , 举
解读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脱水精华版
解读《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脱水精华版这部小说出版于半个多世纪前的1961年。
他的关键词房子,今天依然能牵动我们的心。
房子不仅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它承载了太多的意义。
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婚姻,是户口,是融入一个城市的象征,而对于小说主人公毕司沃斯先生来说,对房子的追求贯穿了他充满血泪的短暂一生。
房子是她拥有独立身份和尊严的至高无上的证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房子是这部小说的主线,而其背后的身份追求则成为了隐藏的重要脉络。
要理解这层意思,就不得不说一下作者奈保尔的生平。
1932年,奈保尔出生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的一个印度婆罗门移民家庭。
特立尼达是个位于加勒比海的落后闭塞的岛国,面积不及上海的1/10。
他之前是西班牙殖民地,但在1797年,英国舰队挫败西班牙,占领了这座岛国,从此便不断的输送印度和非洲人口来此。
奈保尔家族也就是在此时以契约劳工的身份从印度来到了特立尼达。
奈保尔从小阅读大量英国文学作品,11岁就确立了当作家的梦想,以及去英国实现梦想的决心。
后来,奈保尔如愿考上了牛津大学,毕业后也成了一名作家。
医生创作30多部作品。
荣获布克奖诺贝尔文学奖等各项荣誉,还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
奈保尔似乎实现了作家梦。
但是,无论在特立尼达、印度还是英国,他始终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异乡人。
这种无所依傍地漂泊感一直持续到2018年,他去世。
在英国,奈保尔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几乎一度被贫穷和歧视推入了绝境。
他曾经尝试开煤气自杀,结果因为煤气不够,没有成功。
在寻求身份的艰难岁月中,对房子的渴求也成了奈保尔难解的情结。
奈保尔曾声称。
在我所有的作品中,密斯沃思先生的房子是最贴近我的一步。
评论界也把这部小说是为奈保尔最成功的小说,将其归入英国20世纪百佳小说的榜单。
小说将近50万字,奈保尔以史诗般的规模描写了毕司沃斯先生平庸、忙碌、心酸而悲伤的一生。
具有鲜明的家庭传记色彩与移民史诗风格。
在开头小说写到。
在临死前的十个星期,里斯沃斯先生被解雇了。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生态解读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生态解读张奇才;王婷婷【摘要】文章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奈保尔的代表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指出作品中反映的第三世界前殖民地国家生态破坏的具体表现:人类的各种产业活动侵犯、污染了自然的领地,影响了自然界中动植物的生存,破坏了自然的和谐与美感;生态系统中物种之一的人类在肮脏、破败的环境中孤立无助地遭受着精神和肉体的病痛.【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9)001【总页数】3页(P109-111)【关键词】生态批评;人类;自然;审美【作者】张奇才;王婷婷【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南 232001;淮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南 232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维·苏·奈保尔所写的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小说。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以下简称为《房子》)呈现的是以特立尼达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惨淡的生态世界,自然正在被人类以各种方式所侵占和破坏,而作为生态系统中物种之一的人类也遭受着苦难,他们本来就孱弱的身体还要承受精神痛苦的折磨。
一、被破坏的自然界在《房子》中,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侵占自然的疆土。
人类以发展的名义,将自然转变成油田、水库、城市;以生存为借口,修建稻田和甘蔗地。
当毕司沃斯回到儿时待过的地方时,“他只看见石油钻塔和油污的泵……水塘已被抽干,原先的湿地已变成一个花园城市……那个他曾经在里面看见黑色小鱼的小溪已经被水坝截住,变成了一个水库,而它蜿蜒曲折的不规则的河床被整齐划一的草坪、街道和汽车道代替了。
”[1](P24)在毕司沃斯的一生,从年幼时和父母住在一起到入赘图尔斯家族,到绿谷当监工,再到他当上西班牙港的《卫报》的记者,他随时随处可见稻田和甘蔗地。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类对自然界的侵占愈演愈烈,自然界中的生物的栖息地不断缩减,生存受到威胁。
自我困境与分裂--莱恩式解读《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们对它毫不关心ꎮ” [1]226 这种存在的分裂感如影随
形ꎬ直到成为作家后ꎬ他找到自己写作的主题———
孩提时代围绕着他的那片黑暗ꎮ 他说他的写作为
的是“ 让我更安心地面对自我” ꎮ 在写作中ꎬ他惊
讶地发现:“ 我突然意识到我写的是殖民地精神
分裂症ꎮ” [1]233 “ 我回顾了我写作早期的作品ꎬ 目
的在于显示十年时不 同 方 式 “ 分 裂 ” 了
的人ꎮ
蜕变:从 街 道 生 活 喜 剧 到 研 究 普 遍 的 精 神 分 裂
症ꎮ” [1]234 这是奈保尔对自己小说主题自觉的总
结ꎮ 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米格尔街» 是一部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出生于特立尼达
他开始雄心勃勃地争取房子ꎮ 虽然最终他得偿所
愿ꎬ购买了房子ꎬ但自己已负债累累ꎮ 房子到手
的印度 移 民 家 庭 中ꎬ 他 “ 受 到 极 大 的 关 注 和 重
视” ꎬ是“ 举足轻重的” ꎬ“ 他的喷嚏尤其如此” [3]6 ꎮ
因此ꎬ自懂事开始ꎬ他就处于一种被孤立的状态ꎬ
文章编号:1673 - 0887(2019)06 - 0067 - 05
生存论哲学认为世界本无本质ꎬ如果有的话
和多巴哥ꎬ他是印度劳工后裔ꎬ长大后离开殖民
也只能是虚无、荒诞或永恒的神秘ꎮ 对于主要以
地ꎬ到英国求学、定居并开始写作ꎮ 他一生历经多
自我意识和理性为特征的人类来说ꎬ生存本身就
次流放ꎬ是一位典型的后殖民流放作家ꎮ 流放生
生进行分析ꎬ展示其作为典型的殖民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征ꎬ剖析其经历的困境和分裂ꎬ指出奈
保尔以另一种形式完成了他对个体健全和疯狂的思考ꎬ他对人类的生存和命运及其心理健康和人
在压抑中失落的卑微欲望——毕司沃斯先生的心理探幽
裁攀麓 霖
在 抑 失 的 微 望 压 中 落 卑 欲
— —
毕 司沃斯先生的心理探 幽
董 岳 州
摘 要 VS奈保尔的代表作《 . .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既鲜 明地体现 了它的后殖 民性、 边缘性和无根性 , 也突 出地显示 了主人公毕 司沃斯先生内心 的压抑和焦虑 、 自卑和优越, 以及幻想的卑微的欲望等心理特征。 文试 图运用 弗洛伊德的有 本 关心理学理论, 来分析和解构 主人公 的这些心理特征 , 从而揭示其形成的原 因, 并深入 挖掘其对表现主题 的意义之所在。 关 键词 奈 保 尔 毕 司沃 斯 弗 洛 伊德 心 理 分 析 vs . .奈保 尔 以其 杰 出的创 作成 就饮誉世 界文坛 ,并荣 获 吐漱 口水 、 扔饭菜 、 吵骂等 )并以 自己的诙谐对他们进行凋侃 和 , 2 0 年度诺贝尔 文学奖 , 01 其作品多 以第三世 界特别是原殖 民地 嘲讽 , 而去除抑 制 , 内心 的快 乐解放 出来 , 从 将 它们是 隐含意义 为对象 , 揭示这些国家后 殖民阶段 下的现状 和那“ 被掩 盖的历史 的显露 ,是 愤世嫉 俗 的诙 凿 ,而且它们 所掩饰 的也 是愤 世嫉 “ 的存在” 。 毕 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f《 ” 是奈保 尔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 俗”1然而令人遗憾 的是 , [ 4 。 毕司沃斯先 生的报复抑或是诙谐只是 出版于 16 9 1年并多次被再 版 ,这部 以奈 保尔父 亲为原趔 的小 发泄一下心中的闷气 , 以求得心理平衡而 已, 是对 自己内心深处 说 ,叙述了一位殖 民地社会 的小人物 ,为寻求个人 的独立 与尊 的懦弱的回避。因为他的抗争并非真正 意义上的抗争且很不彻 严, 像沉浮于水中的“ 软木塞” 似地苦苦挣扎及奋斗的感 人故事。 底 , 他总是生活的后殖 民性及主人公 的边缘性 、 无根性 , 少论者 已对此 过 , 未来抱有远 大的理想却又眼 高手低 、 不 对 力不从心 , 只要境遇 作 了评论 , 但主人公内心的压抑与焦虑 、 自卑 与优越 以及幻想 的 稍有改变 , 就又心安理 得 , 为现时不过是 一种过渡 阶段 , 而 认 因 卑微的欲望等心理特征 , 却不 容忽视 。 本文 即力图从弗洛伊 德的 并不试图加 以改变[ 于是他 与图尔斯家族相互妥协 以求得表 5 1 。 心理学 角度对这些方面作些分 析与探讨 。 面上的和凿。“ 佛在很久 以前他曾经出离愤怒过 , 仿 他为此抗争
谁的眼睛,在看谁——《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叙事视角探微
、
或 人物可 以从 所有 的角度 观察被叙述 的对象或 内容 。“ 叙述 者几乎总 比主人公 ‘ 知道 ’得多 ” ,它无所不知 ,可将叙述
寥寥几 笔就叙述 的真实可笑 ,却又令人心酸。
青年与社会
2 0 1 5 年2 月下
第6 期总.  ̄5 8 8 期
谁的眼睛 ,在看 谁
《 毕 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叙事视 角探微
丁
( 河西学院
艳
张掖 7 3 4 0 0 0)
外 国语学院 ,甘肃
【 摘
要 J 、 说《 毕 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是v . s 奈保 尔的代表作之一。文章通过对 《 毕斯沃思先生的房子 》采用的叙事视
角的分析 ,来阐释作 者运 用这些技 巧和方法的 目的 与意 义。笔者利用不 同的叙事视 角审视 着不 同人物的一 言一行 ,变换着叙 述 内容 ,陈述 着毕 司沃斯 先生对独立、 自由,对 自 我 文化 身份认 定的不懈追寻 ,揭 示毕 司沃斯先 生梦 想破 灭的结局 的必然性
及 其 原 因。
了他 在 封 建 文 化 的反 抗 过 程 中 的不 甘 和 妥 协 ; 也 正 是 这 些 因
述者就如 上帝般预 言 “ 在临死前 的十个星期 ” ,也只有上 帝 才可如此预言吧 !“ 穆罕 ・ 毕司沃斯先生被解雇 了。他是……
新闻编辑 ,缠绵病榻 ……” ,“ 四十六岁 ,是四个孩 子的父亲 。 他没钱 ,……背了千元 的债 。 ” ,开篇就将他的年龄 、职业 、 家庭 、经济 、健康等状况做 了简洁全面的介绍 ,断言了他的 悲惨命运 : 临死前丢 了工作 ,欠 了大笔的债 ,理想 中的房子 还没建好 。他终其一生追寻 的就是属于 自己的房子 ,但这一 目标临死也未能如愿 , 确有 “ 壮志未酬身先死” 的悲壮与凄惨 ,
边缘的历史与历史的边缘
边缘的历史与历史的边缘——读奈保尔的《河湾》“世界如其所是。
人微不足道,人听任自己微不足道,人在这世界上没有位置。
”这就是《河湾》的开头。
这就是V.S.奈保尔——一个如此率直、如此深沉地绝望的人。
在当今社会里,任何忠实于自己所见而特立独行的人,都注定要为非议所包围,奈保尔亦不能免。
但正如历史一次次向我们昭示的,非议不会埋没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
对于奈保尔的获奖,人们可以说是因为近20年来诺贝尔奖的边缘化取向,也可以说是因为他对西方中心的迎合,但任何真正热爱文学的人,任何真正读得懂文学的人,都不会否认,他受之无愧。
奈保尔不是“前殖民地的背叛者”,在他的小说中,绝没有对“第三世界”的西方式的屈尊俯就,也绝没有对殖民主义的眷恋怀旧之情,有的只是冷静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
的确,无论是对于祖先之邦的印度,对于成长之地的特立尼达岛,还是对于穆斯林世界和非洲,奈保尔都有过几近刻薄的批评言辞,但在这些言辞的背后,我们所看到的是对于“被压迫者”命运的历史关切,和一位正直诚实的知识分子的道德勇气。
相较之下,更值得我们信赖的是奈保尔,而不是那些更多地带有意识形态偏见、对他说三道四的后殖民主义批评家们。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河湾》出版后不久,美国著名批评家欧文·豪就在《纽约时报书评》上撰文说,“单就天赋才华而论,在世作家现鲜有超过V.S.奈保尔者。
”另一位评论家伊丽莎白·哈德维克也说过,“在我看来,奈保尔想像之宽广,以及表达这种想像的非凡的叙事框架,在今天无与伦比。
”如果说奈保尔的才华世所公认的话,他的成就也同样毋庸置疑,许多次的获奖,以及在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中独占两部(《河湾》和《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都足以为证。
不过,奈保尔的成就并非仅仅出自其才华,它还来自于他对文学的严肃态度。
20世纪下半叶的文学是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是先锋派的实验的文学。
奈保尔独立于潮流之外,他追随的仍然是狄更斯和果戈理的传统。
压抑、冲突、逃离——奈保尔作品意象与文化身份研究
yuwenjianshe001@45压抑、冲突、逃离——奈保尔作品意象与文化身份研究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余阳摘要:作为出生于特立尼达的印度裔作家,奈保尔游历各国,创作了数量众多的优秀文学作品。
本文以奈保尔的成长经历为线索,综合运用文化身份、意象主义等理论对其作品中的意象进行讨论、分析,探求造成奈保尔混合文化身份的原因及对其作品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奈保尔 意象 文化身份引言作为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及文学界多个奖项的获得者,维迪亚达・苏莱普拉沙德・奈保尔被认为是世界文学界最具声望的著名作家之一。
奈保尔1932年出生于特立尼达一个印度移民家庭,中学毕业后奈保尔前往伦敦继续深造,毕业后留在英国并开始了创作生涯。
作为一名同时具备东方及西方文化身份背景的作家,奈保尔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意象选择的矛盾态度,而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就在于他具有特立尼达、印度和英国这三种不同的文化背景。
然而,奈保尔的文化身份并非由以上三种文化的叠加。
他在对待与自己身份密切相关的这三种文化时表现得既认同又背离,其作品呈现给读者的则是饱含矛盾的混合文化身份。
本文将对奈保尔作品中多次出现的典型意象进行分析,探讨其包含的深层次内涵,从而全面理解奈保尔混合文化身份对其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一、纠结与压抑奈保尔创作中所体现出的意象与潜在的对立性实际上和他不断改变生活环境、身份地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旅行在奈保尔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生中游历了亚非拉美各大洲的众多地区,其作品无不体现着奈保尔在文化上的混合内涵以及矛盾的内心。
奈保尔的作品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意象的重复”,随之而来的则是他喜爱或憎恶的情感表达,对奈保尔作品中众多意象的分析和探讨可以帮助了解他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化内涵乃至文化立场。
例如,在奈保尔对祖籍印度进行描写的作品中,可以发现其对铁皮屋顶和黑暗意象的反复描述,这其实是奈保尔内心深处对于自己祖国难舍的情节和对于现实中的印度的失望情绪。
浅谈奈保尔《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身份迷失
我进 行肯定 的一种重 要的依据 ,在外来 文化的入侵 过程 中, 本 国的根 源文化逐渐被消磨掉 ,受到 了巨大的冲击 ,因此对 于殖 民地 的居 民的身份认 同具有 十分重要 的影 响。有学 者认 为,人类 的身 份不是 稳定不变 的 ,是一种 人为 的构 建行为 , 是置 身于文化 以及历史 中的一种重要 的因素 ,因此 , 无 论是 在任何 过度 ,人类身份 的 自我构建 ,也会 涉及 到一个与 自己 相反 的他 者的身份的构建。 再联 系 到作 者 自己 ,无 论他 面对 的是 哪一种 文化 ,他 都是无法适应 的,他认 为 ,作 为一个从殖 民地国家走出来的 人 ,最令人难 以接受 的事情 就是 要接受一种与你完全格格不
青年与社会
2 0 1 4 年3 月上
g7 期总g5 5 3 期
浅谈奈保尔 《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中的身份0 1 3 0)
【 摘 要】 奈保尔是后殖民时代的一名著名的作家, 《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的他的一部代表作品,这部作品的取材是 作 者童年 时期 的经历 以及 自己父 亲的真实生活 ,通过 对作品 中的后 殖民 时代 的真 实生活的描述 ,给读者展示 了一种 身份 以及 文化 的迷失现 象,体现的是作者对 自 我 身份 的一种认 同。 【 关键词 】 《 毕司沃斯 先生的房子 》;奈保 尔;身份迷 失
入的 、不是 自己的熟悉 的世 界 ,移民在生活以及文化上的归 属感 的缺失其实也是很 多移 民的一种困惑 ,这种敏感 的意识
奈保尔是后殖 民时代的一名著名 的作 家 ,他 的代表作品 择接 受 ,而在 民族迁徙 以及 聚集 的过 程中 ,毕司沃斯在寻找 自我的过程 中也形成 了一条 特立 尼达的历史之路 ,特立尼达
《 毕司沃斯先 生的房子 》中,从一个 被流放的人 的视角 出发 , 向读 者展示 了一个 十分 生动形象 的殖 民时代 的生活背景 以及 生 活状 态 。在 《 毕 司沃斯先 生的房子 》中 , 可 以看 出一种文 化 以及身份的迷失 , 但作 者想要引导读者 的是 一种 对 自我的 人 生进行正视 、对 自己的文化 以及 民族进行正 视的状态 。在 后 殖民时代 ,身份 以及 文化的迷失是社会 中一 个十分普遍 的 现 象 ,那个时代 的很 多作家都积极地用作 品引导人们建立正 确 的人生观 以及价值观 。 《 毕 司沃斯先 生 的房 子 》是 以殖 民时代 的特立尼 达为题 材的作品 ,在后殖 民时代是一部 十分 著名 的作品 ,小说 中的 主人公毕斯沃斯 为了能够成为一名作 家 ,他为 了能够成 为一 个 一房子 的主人在不断奋斗 ,在小说 中出现的一个殖 民地特 立尼 达是一个 受殖 民掠夺 比较严重 的 国家 ,在作者 的笔下 , 特立尼达 的人 们的生活得到 了淋 漓尽致的体现 ,但这个社会 背景也是 毕司沃斯奋斗 的生 活背景。作为一部正在过渡 的历 史 ,特立 尼达的社会 中存在着一 种 比较严重 的身份 以及 文化 迷失 的现象 ,作者 笔下反 映的是一 种语言 以及历史 的变迁 , 为 了能够 对社会 中的真 实现 象进行反映 ,对失却 的记忆 进行 追述 , 作 者对特立尼达 中的印度移 民中保 留的一种 印度 风俗 以及迷信 的现象进行 了渲染 。而印度居 民中所有 的一种 身份 以及 文化 的迷失现象 ,也在 作品 中有淋漓尽致 的体 现。毕司 沃斯拥 有印度最高 的姓 氏 ,但是现实生活 中却 和 自己的父亲 样 穷困潦倒 ,毕 司沃斯感 受到一种身份 的缺 失 ,因此他离 开 了他唯一拥有 的一座 房子 ,他在 日 后的日 子 中就像一个流 浪者 一样 ,辗转在任何 地方 ,但这些地方都不 能称 作是他 的 家。他凭着 自己的姓氏 ,成为 了图尔斯家族 的人 ,尽管他在 新的家族中想要建立自己的家庭,但是始终都不能成功,在 那 个 大家族 中 ,他没有 自己的家庭 ,被 人对他也 不够尊 重 , 他对 自己的陷入的圈套始终无法 正确 的认 识 ,因此他开始对 现实进行逃离 ,在现实 中他无法逃离 ,最终只好选择 了在幻 想 中逃离 ,他 的幻 想就是他 的文学创 作 ,他在小说 中描写 的 主人公就是 以 自己为原型 的,他 的小 说最终没有完成 ,但是 他利用 自己的笔对 自己的人生进行 了描述 ,就好像父辈们一 直没有办 法实现的理想 ,最终可 以由子孙去完成一样 ,毕 司 沃斯将 自己的理想寄托在 自己的创作中 ,就是他对 自己的身 份迷失 的一种最好 的反 映。作者 通过对毕司沃斯 的生活 以及 对理想 的追求未果 的描述 ,对 特立尼达的历史 以及记忆进 行 了很好 的展示 。 作者在这部小说 的创作中 ,以一个流浪汉 的视角 以及 口 吻对各种 生活情景 以及 民族 历史进行提现 ,在他 的笔下 ,主 人公拥有 伟大 的抱负但是不 能成功 ,对于接踵而来 的各种 灾 难 以及 困难 ,他尽力克 服 , 但 对于克服不 了的灾难他 只好 选
语言与权力——论奈保尔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语言与权力——论奈保尔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尹雯 兰州工业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 要:福柯认为,权力无处不在,话语就是权力的象征。
本文主要以语言运用为例,探讨英国族裔作家奈保尔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语言和权力关系。
关键词:奈保尔;《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语言;权力作者简介:尹雯(1984-),女,硕士,讲师,兰州工业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115-01语言与权力的关系一直是人文社会学科关注的重要问题。
福柯说,话语即权力,语言本身就是权力的象征。
在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族裔作家奈保尔的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殖民地人民努力运用英语这一现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点。
英语是宗主国的标准语言,殖民地人民也把它当作是官方和标准的语言,认为只有更好地掌握了它,才能更为有效或更有机会接近权力中心。
在该作品中,毕司沃斯先生使用英语既是为了在“自己的”家里确立地位,为了和哈奴曼大宅的人平起平坐,又是为了和殖民国家英国保持更加紧密的联系。
图尔斯太太和赛斯在哈奴曼大宅中总是坚持使用英语,也是为了掌控和维护更大的权力。
本文主要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分析《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话语与权力关系。
小说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现了这样的画面:大多数人为了确立自己的地位,为了融入宗主国英国,尽量运用英语和他人交流。
毕司沃斯先生即是一个典型代表。
他除了在外用英语和别人交流,还在“自己的”家和哈奴曼大宅中坚持使用英语。
虽然他毕生都未能真正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但他在妻子莎玛和儿女跟前,显然想成为这个小群体的权力中心。
然而,妻子莎玛总是把哈奴曼大宅称为家,他们的儿女们也更喜欢哈奴曼大宅,觉得它比父亲匆匆忙忙临时搭建的几座房子要好得多。
面对权威的坍塌这一事实,为了在妻子和儿子女儿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毕司沃斯先生一直使用英语。
身份追寻的失败——解读《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在 阿 佤 克 斯 的高 街 上 ,在那 些 用 木 头 和 瓦 楞 铁
到 委 屈 回去 的时 候 ,母 亲 并 没 有 给 他 应 有 的和 想 象 皮 搭 成 的摇 摇 欲 坠 的 房 子 中 间 ,哈 奴 曼 大 宅 异 军 突
之 中 的关 怀 、安 慰 ,母 亲 看 上 去 非 常 消 沉 和 冷 漠 。 起 ,就 像 一 座 白色 堡 垒 。相 对 于父 母 家 和 “自己”
具体探讨主人公毕司沃斯先生在 “自己的”家中、在哈奴 曼大宅及在英 国社会 三个主要权力空间中身份追寻
的 失 败 。
关键词 :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毕 司沃斯 ;身份追寻
中图分 类号 :1712.074
文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08—9640(201 8)07—0070—02
第 38卷 第 7期
Vo1.38 No.7
doi:10.3969 ̄.issn.1008-9640.育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身 份追 寻 的失败
一 一 解 读 《毕 司 沃 斯 先 生 的 房 子 》
亲 因在 水 里 体 力不 支淹 死 ,在 别 人 看 来 ,这 更 加验 务都 没 有 还 清 ,在 这 所 属 于 “自己” 的家 里 也 没 有
证 了他 出生 时 的 预 言 。父 亲 去世 之 后 ,母 亲 一 人 无 住 多久 ,因 此 毕 司 沃斯 先 生从 真 正 意 义上 来 说 并 没
将 “房 子 ” 作 为 权 力 空 间 的 象 征 ,具 体 探 讨 毕 司沃 的道 路 变 得 狭 窄 ,布 满 碎 石 且 肮 脏 不 堪 。房 子 没有
迷失的家与国——奈保尔《毕司沃斯的房子》中的房子隐喻
迷失的家与国——奈保尔《毕司沃斯的房子》中的房子隐喻吕莉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是我们理解和体验世界的工具。
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是概念隐喻的核心。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每一所“房子”都被奈保尔赋予了隐喻意义,通过概念隐喻的映射原理,可以分析出小说中的各所房子所蕴含的家庭权力和民族文化意义。
关键词:奈保尔;《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概念隐喻映射;家庭权力;民族文化作者简介:吕莉(1993-),女,壮族,广西百色人,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115-02《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维•苏•奈保尔发表于1961年的作品,被评为“二十世纪百大英文小说”,是奈保尔以父亲为原型创作的作品。
小说讲述了出生在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的印度后裔毕司沃斯先生,终其一生都在艰苦追求自己的房子,试图摆脱图尔斯家族对他的掌控,取得自己独立的生存空间和身份。
这部作品的房子充满隐喻,这些房子映射出其中蕴含的家庭权力和民族文化意义。
一、房子与家庭权力的隐喻映射空间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的基础,空间是任何权力运作的基础。
[1]房子无疑是一个空间,在小说中,哈奴曼大宅是家庭权力和地位的一种隐喻。
它是生活在特立尼达的印度移民家族的代表,是权力、地位和秩序的隐喻。
整个房子的结构就映射了家庭权力的划分,主要呈现出两种极端:以图尔斯太太为代表的统治权力,以及以毕司沃斯先生为代表的被统治地位。
哈奴曼大宅实际上是由两栋主要建筑构成,表面上看起来,哈奴曼大宅是一栋异军突起的水泥建筑,就像一座白色堡垒;实际上,这栋水泥建筑的后面还隐藏着一栋老旧的被称为“老木板房”的木头房子。
在这两栋天差地别的建筑之间,华丽的水泥建筑里的房子“是给图尔斯太太、赛斯和图尔尔斯太太的两个年纪还轻的儿子住的,还有就是预备给来访的客人看的。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新历史主义解读很多人看到这本小说,可能首先会被作者的名字吸引,作者奈保尔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究竟是怎样评判,以什么为标准,那些太高深,离我们太遥远,所以,吸引我的仅仅是这部小说本身。
主人公毕司沃斯先生,他的出生被视为“不详”,父亲的死亡,族人的鄙薄,甚至母亲的憎恶,恶劣而贫困的生活,周围一切的无视让他自小就像生活在一个牢笼中,所以,当他有机会走出的时候,即使是入赘到被他称为“马戏团”的暴发户家族,他也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争取这个机会。
但短暂的生活安定之后,毕司沃斯麻痹的神经也渐渐苏醒,对岳父一家的虚与委蛇,连襟之间为了“争宠”而明争暗斗等等等等,他自己身在其中的种种溜须拍马作为也让他倍感到痛苦和折磨。
无法再忍耐的时候,他又作出了选择,虽然又要经历贫困,又要为基本的温饱挣扎,但他仍然选择——走出去。
小说中毕司沃斯并不是一个“正”的形象,很多时候他就是消极的,除了些许的惫怠自私,可以的话他更想要当个刺猬,扬起浑身的刺及随时集训,极尽傲慢嘲讽之能事,更是干活过背后附身、茶杯里吐口水之类的腌臜事。
明明就是可悲甚至有些猥琐的形象,可以我却不能不讨厌他。
做为一个破败的婆罗门贵族一员,他没沉沦在空旷虚空的对光辉历史的缅怀里,没沾染上混吃等死的不良习惯,而是抱守着自己个的小小理想,不像样走走看看却始终为之而不懈努力着。
从长大至丧生,他似乎都在为了谋求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存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时,他又无时无刻无此为沈重的债务经济负担而忧虑;而当终于彻底摆脱了债务,可以完完整整的具有时,他也永远地离开了刚刚属于自己的,房子。
有时候我真怀疑作者有可怕的预知力,多年前的著作就已经预见了现如今我们围着房子转的庸碌生活。
独自成长的毕司沃斯是一个男人;不屈从于社会风气,不打老婆孩子,反而以超卓的眼光重视孩子的教育,独立承担着家庭重担,至死也没有时间写出那部|“三十三岁老男人的故事”的毕司沃斯是一个父亲。
奈保尔《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之边缘人主题探析
奈保尔《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之边缘人主题探析赵方瑜【摘要】1961年,奈保尔出版了他的成名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以自己父亲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刻画了一个边缘人在平凡生活中痛苦奋斗的形象,揭示了殖民主义带来的边缘人的无归属感,展现了充满梦想的边缘人的追求和反抗精神.【期刊名称】《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1【总页数】3页(P117-119)【关键词】《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边缘人;后殖民【作者】赵方瑜【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奈保尔1932年出生于中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婆罗门家庭。
1950年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后定居于英国,是一名典型的后殖民文学作家。
所谓后殖民文学作家,主要是指英殖民帝国瓦解之后取得独立地位的英联邦国家的作家群体,他们大多数都移居英国,接受英式教育,使用英语作为写作语言。
奈保尔虽然在英国定居已达半个多世纪,但他并没有认为自己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社会,始终怀有“边缘人”心态,这使得其作品大多透露出一种“飘泊感”。
可以这样说,奈保尔是一个特立尼达的印度人,同时也是一个英国的特立尼达人,他是生活在后殖民世界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缺乏归属的边缘人。
奈保尔评价《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时说:“在我所有的著作中,这本书是我现实的写照,它最能显示我个人化的经历,书中讲述的内容是我幼年时候的所见所闻。
”[1]P128一、后殖民主义所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特立尼达是英属殖民地,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
其当地居民多为黑人,处于被殖民统治地位,对于国家和社会,他们属于边缘人物。
而作者是印度人,在当地更是少数族群,因此他们属于边缘中的边缘人物。
和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奈保尔自身也具有复杂的文化身份。
他在特立尼达出生,家族是印度人,英国是其居住地,无疑奈保尔身上兼具了多种文化的洗礼,然而在这三处地方,他都找不到文化认同,他是一个边缘人,其身份是混杂的。
空间书写与文化身份——奈保尔《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阐释
空间书写与文化身份——奈保尔《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
阐释
齐雪艳
【期刊名称】《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年(卷),期】2016(035)003
【摘要】《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奈保尔的经典之作,过去,人们将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该小说是以时间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但实际上作者有效地运用了空间的位移来书写该小说,进而阐释毕司沃斯先生的文化身份.
【总页数】5页(P82-86)
【作者】齐雪艳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新疆伊宁8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67
【相关文献】
1.奈保尔《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之边缘人主题探析 [J], 赵方瑜
2.贮满悲悯情怀却用喜剧装潢的“房子”——奈保尔《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推介[J], 姚国建
3.浅谈奈保尔《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身份迷失 [J], 杨变变;
4.贮满悲悯情怀的“房子”——奈保尔《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简介 [J], 周建成
5.论奈保尔《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讽刺怪诞 [J], 胥维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边缘身份的色彩隐喻——试析《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作者: 唐理华
作者机构: 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出版物刊名: 现代交际:学术版
页码: 73-74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8期
主题词: 白色堡垒 欲望聚焦 边缘身份 精神幻想 隐喻色彩
摘要:文学作品中庸常却又富有鲜明色彩的人物在走入读者视野的同时,亦带有较为特殊的身份,奈保尔笔下的毕司沃斯先生游走在生活空间之中,却未曾进入权力范围,而作为活动的承载物——哈努曼大宅,被赋予了与之相吻合的色彩,含有多重隐喻。
通过不同文本对比,凸显空间意象色彩的巧妙运用以及由之阐发的寓意空间。
悬置于“林勃”中的幽灵——解读《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悬置于“林勃”中的幽灵——解读《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张德明
【期刊名称】《外国文学研究》
【年(卷),期】2003()1
【摘要】本文从后殖民批评的角度出发 ,对V· S·奈保尔的主要代表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作了解读。
小说通过主人公一生对房子的寻求揭示了后殖民社会人群普遍所处的“移位”的生存状态。
这种寻求不仅仅是迫于生存压力对安身立命之所的追求 ,更是一种形而上的对人格独立和尊严的追求。
同时 ,这种寻求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作为后殖民作家的奈保尔本人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和由此带来的焦虑感。
【总页数】6页(P81-86)
【关键词】V@S@奈保尔;<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移位;文化身份认同
【作者】张德明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
【相关文献】
1.《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女性主义解读 [J], 张奇才;王婷婷
2.权威、监视与游离-对《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福柯式解读∗ [J], 齐雪艳
3.《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生态解读 [J], 张奇才;王婷婷
4.身份追寻的失败r——解读《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J], 何潇潇
5.自我困境与分裂——莱恩式解读《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J], 熊亚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型的后殖民文学作家。所谓后殖 民文学作家 , 主 要 是指 英殖 民帝 国瓦解 之后 取得 独立 地位 的英 联 邦 国家的作家群体 , 他们大多数都移居英国, 接受 英 式教 育 , 使 用 英 语 作 为 写作 语 言 。奈 保 尔 虽 然 在英 国定居 已达 半 个 多世 纪 , 但他并没有认为 自 己已经 完全融 入 了 当地 社 会 , 始 终怀 有 “ 边缘 人 ” 心态 , 这使 得其 作 品 大 多 透 露 出 一 种 “ 飘泊感” 。 可 以这样 说 , 奈保 尔是一 个 特立尼 达 的印度 人 , 同 时也是 一个英 国 的特 立尼 达 人 , 他 是 生 活 在 后殖 民世 界 的文学 家 , 同时 也 是 一个 缺 乏 归 属 的边 缘 人。奈保尔评价 《 毕 司沃斯 先生 的房子》 时说 : “ 在 我所 有 的著作 中 , 这 本 书是 我 现 实 的 写 照 , 它 最 能显示 我个 人 化 的经 历 , 书 中讲 述 的 内容是 我 幼年 时候 的所 见所 闻 。 ” 【 1 ] P 1 2 8
2 0 1 3年 第 l期 ( 总第 l 3 7期 )
贵州 民族大学学报( 哲 学社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 G u i z h o u Mi n z u U l l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H ( 2 e )
机。
、
后殖 民主 义所 带来 的身份 认 同危机
特立 尼达 是英 属 殖 民地 , 也 是 一个 多 民族 聚
小 说详 细描 述 了主人公 毕 司沃斯 花费 巨大代
居地。其当地居 民多为黑人 , 处于被殖 民统治地
收稿 日期 : 2 0 1 2—1 0—1 8
价期望获得一所房子的人生悲喜剧。毕司沃斯 出
历 为素材 , 刻 画 了一 个边缘 人在 平凡 生 活 中痛 苦奋 斗 的形 象 , 揭 示 了殖 民主 义带来 的边缘人 的 无 归属感 , 展现 了充满 梦想 的边缘人 的 追求和反 抗 精神 。
关键词 : 《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 边缘人 ; 后殖民 中图分 类号 : 1 1 0 6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3— 6 6 4 4 ( 2 0 1 3 ) 0 1一 O 1 1 7— 0 3
奈 保尔 1 9 3 2年 出生 于 中美 洲 的特 立 尼 达 和 多 巴哥 的一 个 印度 婆 罗 门家 庭 。1 9 5 0年 获 奖 学 金 赴英 国牛 津大 学 留学 , 后 定居 于英 国 , 是 一名 典
位, 对于 国家 和社会 , 他们 属 于边缘 人物 。而作 者 是 印度人 , 在 当地更 是少 数族群 , 因此他们 属 于边 缘 中的边 缘 人 物 。和小 说 中的 主人 公 一 样 , 奈保 尔 自身也 具有 复杂 的文化 身份 。他 在特立 尼达 出 生, 家族 是 印度人 , 英 国是其 居 住 地 , 无疑 奈 保 尔 身 上兼具 了多种文 化 的洗 礼 , 然而在 这三处 地方 ,
No. 1
Fe b. 2 0l 3
生 在甘 蔗种植 园 里 劳作 的印 度农 工 家庭 , 天 生六 指, 被别 人认 为是 克父 的不祥之 人 , 其 父亲 的死也 被“ 理所 当然 ” 地 归 咎 于他 。他 的 两位 哥 哥从 十 多岁就 开始做 童 工 , 从小 毕 司 沃 斯就 在 贫 穷 和肮 脏 中长 大 , 在 困顿 中不断 挣扎 。父亲 去世之 后 , 母
N0 .1 Fe b . 2 0l 3
奈保尔《 毕 司沃斯 先生 的房子》 之边 缘人 主题探新
赵 方 瑜
( 贵 州 民族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贵州 贵阳 5 5 0 0 2 5 )
摘
要: 1 9 6 1 年, 奈保 尔 出版 了他 的成名 作《 毕 司沃斯先 生 的房 子》, 以 自己父亲 的 亲身经
们 在对 身份 的认 同上 存 在 迷惑 感 , 对 房 子 的追 寻 并 非真 实意义 , 而是 在于 寻求独立 和 自由 的根 源 。 在整部 小说 中 , 房子 只是一 个意 向 , 而对 它 的追 寻 是 印度 移 民内心 深处 的无 归属 感 、 孤 独感 和边 缘 感 的隐 射 。长 期 的殖 民地 生活使 得 当地 人 民脑 海 中 的本 土文化 早 已消失 殆 尽 , 部分 人 以宗 主 国为 荣, 期 望 被殖 民文化 认 可 , 但 又 不愿 意 放弃 自我 。 毕 司沃 斯先 生所 接 触 的 小说 多 以 英 美 国家 为 背 景, 对宗 主 国充 满 敬畏 和 向 往 。由于 连 襟奥 瓦 德 曾在英 国 留学 , 因此他 对其 充满嫉 妒 , 他 认为 奥瓦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他都找不到文化认同, 他是一个边缘人 , 其身份是 混杂 的 。失去 文 化 身份 的奈 保 尔 , 经 常 被 流 放感 和异 化感 包 围 。多重 文 化 和 多 重身 份 加 身 , 导致 奈保尔等大批社会个体出现了文化身份的认同危 机, 对 于 自己 的独 特 性 、 边 缘 性 的认 识 产 生 了 困 惑, 甚 至 怀疑生 存 的意义 , 并且 在文化 和社 会地位 上都拥 有边 缘感 。毕 斯沃 斯先生 终生 为 了 自己的 家 园而奋 斗 , 这 也 象征 了作 家 的边 缘 感 所 带来 的 焦虑感 。毕斯沃斯先生拥有多重身份 , 每一个单 独的身份他都没有办法彻底获得 。殖民主义造成 了 当地 人 民的无 家 园感 、 无 身份感 、 无认 同感 的危
作者简介 : 赵 方瑜 , 女, 汉族 , 湖南邵 东人 , 贵 州民族 大学外国语 学院讲师 , 硕士。
2 0 I 3年第 1期
( 总第 1 3 7期 )
贵 州 民族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科 学版 )
J o u ma l o f ’ G u i z h o u Mi n z u u n i v e  ̄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l l o ,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