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天国可否建立在人间_论托尔斯泰精神探索的二重性和悲剧价值[1]
托尔斯泰的思想和作品
托尔斯泰的思想和作品作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托尔斯泰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也是一位尖锐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不仅对其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后世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托尔斯泰的思想和作品,并探讨托尔斯泰对世界文学和思想的贡献。
托尔斯泰的思想托尔斯泰的思想是一种融合了基督教信仰、自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思想。
他反对生于尘世的各种文明和制度,支持自然规律和人的本性。
他的思想中还包含着对历史和社会的批判,他认为历史是一种错误的进化,社会是一种无情的剥削。
托尔斯泰的学说对于俄罗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自己的思想和作品激发了人们对自由、正义、平等和人类的普遍幸福的追求。
因此,托尔斯泰被称为俄罗斯文化的领袖和民主运动的重要人物。
托尔斯泰的作品托尔斯泰的小说以描绘人的心理为主要特点,他通过文字刻画出丰富而立体的人物形象,为读者呈现出深刻的社会和人类问题。
他的早期作品《儒勒·凡尔纳》以及《战争与和平》反映了他对于历史的批判,他让人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和残酷。
《复活》则揭示了法律和社会的无情,呼吁人们对人性的关注和善意的回归。
此外,《安娜·卡列尼娜》描绘了中上阶级的生活和复杂的心理,反映出了困境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他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而且也探究了对人性的一些基本问题。
他的小说不仅是艺术的精华,还是伟大的哲学著作。
在作品的背后,他融合了基督教的智慧、东方的崇高和西方的理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论尽管托尔斯泰的思想和作品在人们的思想和文学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托尔斯泰也面对了挑战。
他的思想过于理性化和激进化,这在俄罗斯当时的社会中很难被理解和接受。
尽管如此,托尔斯泰的思想和作品依然影响着现代文学和文化。
他的作品,在读者中引起深刻的共鸣,并且激励人们反思人性、价值观和社会制度。
他的思想对于切实了解人性的内涵、社会伦理关系的规律等都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托尔斯泰传读后感1托尔斯泰,这位大地上火光闪亮的俄罗斯的伟大灵魂,这个上天赐给我们的一颗巨星,这道最耀眼的光芒,深深吸引着我们。
1886年,他那强而有力的笔杆写出一部部能让我们一步一步地紧跟着托尔斯泰那冒险生涯的矛盾经历的作品。
这些作品的描写除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是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
我深深地体会到,他为真理和正义坚持信念,为真理和正义谱写人生。
文中主人公那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使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
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
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
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
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从托尔斯泰的经历,我得到了一个道理:当你遇到困难和危机时,一定要勇往直前。
不要放弃,如果放弃了,那么一切的希望将会灰飞烟灭,但如果你能抓住机会,想尽办法去解决问题,那就可能是海阔天空了。
只要不断思考,我们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加油吧!托尔斯泰传读后感2他留下了许多鸿篇巨制,对世界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出身贵族,却长着一张典型的俄罗斯农民面孔;他拥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六十年创作生活不知疲倦。
他就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在两岁时的感官领域状态就十分清醒,令人无法不惊叹:他能够用看、闻、听、抚摸来感知生活。
歌德和司汤达都是勉强清楚地回忆到八岁。
而托尔斯泰却能回忆到两岁,且始终事实清晰,脉络鲜明。
这也就不难解释他为何在文学上有如此高的造诣了。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的作品及主题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的作品及主题一、引言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上,俄罗斯文学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列夫·托尔斯泰(Lev Tolstoy)则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其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以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及主题为中心,深入解析和探讨他的文学创作。
二、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他的作品涉及小说、散文、哲学论著等多个领域,以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闻名于世。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这些作品涵盖了托尔斯泰对生活、人性、道德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其对于人生、理想、信仰的思索。
三、《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以拿破仑入侵俄国为历史背景,以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展现了19世纪俄罗斯贵族社会的生活,描绘了一系列人物的命运。
通过战争和和平的对比和冲突,托尔斯泰深刻地探讨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毁和和平对人类生活的美好。
主题中的战争与和平二字,在整个作品中始终贯穿其中,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政治、人性的思考和关怀。
四、《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另一部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以19世纪俄国贵族社会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
通过对安娜和风流倜傥的渥龙斯基之间的爱情纠葛和悲剧命运的描写,托尔斯泰深刻地探讨了爱情、婚姻、道德和社会伦理等重要话题。
作品中对于爱情、婚姻、自我牺牲等主题的深入剖析,使得《安娜·卡列尼娜》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
五、《复活》《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又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晚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以俄国沙皇时代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尼古拉•罗斯托夫的艰难命运和对社会的觉醒,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弃绝人身幸福,追求人间天国——从托尔斯泰的精神探索和实践看他的出走
于善并最终被压抑下去 。由此 , 托尔斯泰 曾根据 自己的个人
体验和对周 围人生 活态度 的观 察 , 分为 四种 : 一种 人 把人 第
浑浑噩 噩 , 无知 , 愚钝 对生命的罪恶和荒谬毫不理解 ; 第二种 人寻欢作乐 , 碌碌无为 , 只懂得享用现在拥有 的所谓幸 福 ; 第
入世俗罪恶 的深渊 。
收稿 日期 :05—1 20 2—1 6
托尔斯泰是在雅斯纳雅 ・ 良纳这个贵 族庄 园里长 大 波 的 , 最 了解 最熟悉 的是俄 国宗 法制农 民们朴 实无华 的生 他
作者简介 : 郑汉生(99 ) 男, 东潮安人 , 山师范学院 中文 系 师 , 16 一 , 广 韩 讲 从事外 国文 学的教学与研究。
三种人毁灭 自我 , 以弃绝人 身的方式来控诉生命 的罪恶 与荒 谬; 第四种人无所作 为 , 他们能够理解到生命 的罪恶和荒谬 , 但仍有所期待 , 苟延残生。其中的第 三种人在 面对生命 的抉 择 时便选择 了弃绝人 身 , 但对 于这种 生活态度 , 尔斯 泰是 托
这样理解 的 : 这种 人一 开始 的时 候有 过剩 的物 质欲 望 和追
实面前 , 他越是感到 了这 些方法 的局 限与不可 行 , 痛苦 和矛 盾包围着他 , 消耗着他生命 最后 的精 力 , 在理想 与现实 的巨 大 冲突甚至对立面前 , 他选择 了以 出走的方式来 与这个充满 了谎言 的、 建立 在 广大农 民 的痛 苦 与贫 困基础 上 的世界 决
求, 他们疯狂地生存着 , 但在认 清 了这种 肉欲享乐 的罪 恶与 荒谬后 , 他们只能懦弱地 以弃绝人 身的方式 来逃避 , 他们 没 能看到可以通过精神的生命对 肉体 的生命进行 引导 , 使动物 性的欲望从属于崇高精 神的追求 , 最终可以使人获得真正 的
《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宗教思想与人生意义》
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宗教思想与人生意义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v Nikolayevich Tolstoy)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在他的作品中探讨了很多重要的主题,其中包括宗教思想和人生意义。
本文将探讨托尔斯泰作品中所呈现的宗教思想及其对人生意义的影响。
宗教背景及影响1.托尔斯泰对基督教的信仰:托尔斯泰出生于一个虔诚的俄罗斯正教家庭,并深受基督教信仰和价值观的影响。
2.搜索真理:在成年后,托尔斯泰开始追求更加深入和个人化的宗教体验,同时对西方思想和东方哲学也展开了探索。
3.对《圣经》和福音书的解读:托尔斯泰试图通过重新解读《圣经》来找到生活的真谛和道德规范,并将其融入自己创作之中。
作品分析1.托尔斯泰的作品中体现了基督教的核心价值观:他强调爱与仁慈、宽容与真诚,主张自我否定和奉献他人。
2.对社会不公平的批判:托尔斯泰关注农民和贫困阶层的苦难,他通过小说中描绘的角色和情节来批判社会中不公正和腐败。
3.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托尔斯泰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道德上的完美,并通过表现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形象来传达这种价值观。
影响与启发1.托尔斯泰对后世作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作家在其作品中引用和借鉴了他的宗教思想。
2.托尔斯泰作品中所传达的追求真理、关注社会和个人内心成长等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可以给人们带来启发和反思。
结论托尔斯泰作品中深刻而复杂地探索了宗教思想与人生意义之间的关系。
通过重新解读基督教信仰和对生活中的真谛的探索,他传达了爱与奉献的价值观,并以此来批判社会不公和追求个人道德上的完美。
这些思想对后世作家和读者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人们的思考和行为中起到启发作用。
浅谈对托尔斯泰主义的理解
浅谈对托尔斯泰主义的理解【摘要】“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19世纪80年代世界观激变后,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所形成的一套“济世”理论。
托尔斯泰的思想,充满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他的“不以暴力抗恶”,加之“道德的自我完善”、“博爱”等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哲学伦理和宗教思想的标签,其思想根源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虽然列宁从政治斗争的角度对托尔斯泰主义进行现实批判影响深远,但是站在超越人类历史高度,找寻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托尔斯泰主义却具有深远的未来人文意义。
【关键词】托尔斯泰主义暴力博爱宗教辩证看待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后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思想艺术家,其终身宏愿是拯救人类灵魂,开拓大同世界。
他的文学创作与其思想探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他的一生是苦苦追寻探索的一生,其追寻的结果就是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列夫•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激变后作为哲学伦理而提出的基于对俄国和全人类终极关怀的主张,主要内容以“不以暴力抗恶”为核心,包括“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博爱”、“宽恕”。
一、“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来源(一)当时的俄国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托尔斯泰是一名俄国贵族,从小就接受俄国国教东正教的洗礼,成了一名基督教徒。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和全世界都充满了革命暴风雨来临前的恐肃氛围中,社会动荡,民声积怨,东正教会与沙皇专制制度相互勾结,凶残粗暴的迫害真正信封基督的教徒,违背了原始教义。
托尔斯泰对官方教会进行猛烈的批判和抨击,揭露其黑暗和伪善,旗帜鲜明的划清与贵族社会的界限,主张农民民主思想。
托尔斯泰始终站在“非宗教的立场”,站在“超越人类历史的高度”,在文学作品中追寻人民灾难的真实原因,探讨社会道德规范,提出社会改革的纲领性主张。
[1]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如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对托尔斯泰主义形成客观准确的认识。
(二)西方资产社会的启蒙思想启蒙思想是托尔斯泰主义的一大思想渊源。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800字精选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800字精选近日,我通过阅读《托尔斯泰传》这本书,深入了解了这位伟大作家的一生和思想,让我受益非浅。
以下是我从书中所领悟到的,以及我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托尔斯泰的思想托尔斯泰是一个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深邃而高尚,一直是人类文明历史中的重要典范。
书中提到了托尔斯泰的信仰和关于生活的一些观点,让我很有启发。
托尔斯泰的信仰是基督教,而他对基督教的理解则远非表面上的信仰而已。
他认为基督教的核心是爱,而且是一种无私的爱,以此来驱动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他曾经说过:“真正的宗教只有一个,那就是爱”。
在我看来,托尔斯泰所追求的那份无私的爱,是所有现代社会都应该尝试去追求的。
托尔斯泰还关注和提倡简朴的生活方式。
在他看来,过多的物质财富对于人们的灵魂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反而会使人变得浮躁和平庸。
他反对浪费、奢侈和贪婪,主张简朴的生活,倡导建立公平的社会秩序。
我想这也是今天很多人所追求的生活模式,毕竟简朴的生活方式可以让我们的身心更加健康,并且能够获得更大的内心满足感。
托尔斯泰为人的品质托尔斯泰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品质,让我十分敬佩。
首先,他非常勤奋。
书中提到,他在各种事情上都是一丝不苟,从创作到农活,从出版到慈善,在每个领域都表现出极强的工作能力和毅力。
他曾经说过:“不断的努力,会让人们走向到自由和无私的境地”,这个观点在今天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其次,他有强烈的责任感。
他坚信自己的作品能够给人们带来美好和改变,因此他非常重视自己的写作并经常为此而奋斗。
此外,他还致力于改变社会世界,并积极从各个层面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他为贫困人士奔波,为战士们送食物和医疗用品,在当时的俄罗斯社会中极受人尊重。
最后,他是一个具有同情心和怜悯心的人。
他看到别人遭受不幸时总是表现出亲切的态度,并愿意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
在我看来,这种同情心和怜悯心的品质是很少见的,但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领悟。
托尔斯泰给我的启示和思考通过阅读《托尔斯泰传》这本书,我对于人类文明和历史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上帝的天国可否建立在人间_论托尔斯泰精神探索的二重性和悲剧价值[
本文所以由“ 托尔斯泰主义” 入手并且指出# 种可能导致误读的倾向, 目的绝非想贬损
前人研究成果, 或意在班门弄斧, 而只是想说明个人研读托尔斯泰时的一些感受。
它们使我
有理由觉得所谓,’托尔斯泰主义”
的说法, 一定程度上带有喜剧和讽刺的味道。而这恰恰远
出来
。这个终极认识和理想便是& 用宗教有意识地促进人类的团结, 在人间建起上帝的天
国。
托尔斯泰的精神探索始于自我, 始于满怀希望而又厌恶自身的青春时代。他记日记, 分
析自我, 他的渴望、躁动, 他的卑劣的情欲
、虚荣心。他不放过任何存在于他自身而在他看
来不符合人的要求的东西‘ 这种由关注自我而力图达到对人的理想性认识外化为作品, 出现
。因此, 在西方文学中, 为彼岸世界而不断向上
帝呼告便成为作家们矢志追寻的基本精神价值
。
但是, 在托尔斯泰眼里, 上帝虽重要, 但彼
岸世界却不重要, 重要的是此岸世界。按照托尔斯泰的逻辑, 上帝既然能拯救人, 就应该先
拯救此岸世界的人, 而不一定非等到了彼岸世界才肯伸出救赎之手, 并为此而向此岸世界的
谈的是新宗教的建立问题。其实是托尔斯泰社会理想的最初表述。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
是托尔斯泰十分明确地指出他所创立的新宗教是一种“ 不许诺来世幸福, 而给予尘世幸福”
的宗教, 它根本不同于基督教的空洞许诺
。
并且是清除了教条和神秘主义的。这使我们有理
由认定, 在宗教上, 他既不同于官方教会, 也有别于一般的教民% 其二, 托尔斯泰十分明确
上帝的天国可否建立在人
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及其作品理念
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及其作品理念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文学大师,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伟大名人。
他以其深刻的人生哲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为人称道。
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在其众多作品中得到了深度体现,他认为,人类应当在爱的基础上建立相互合作的关系,不断追求内心的完善和升华,以实现精神上的自由和内心上的和平,这也是他所倡导的“理想生活”。
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源于其对宗教的反思和对生命的探索。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遇到过很多疑点和难题,这些都促使他积极探索生命的真谛,进而寻找到了信仰和快乐的源泉。
他借鉴了基督教的教义和哲学思想,将它们融入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中,形成了一套严谨而完整的宗教观。
托尔斯泰认为,基督教是一种最高的生命哲学,它鼓励人们跨越自我,彻底地投身到更高的一种层次上,通过爱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光荣。
他主张人的“内在生命”虽然是无形无质的,但它又比实际的外在生命更为具有价值,是可以带给人快乐和宁静的。
因此,一个人如果要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就必须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一种神圣的使命,追求自我完善的同时,也要关心他人的幸福。
托尔斯泰在其作品中的思想无疑是以“人生哲学”为核心的,其主要的内容包括:生命的意义,爱的力量,自由的探索和社会责任感。
从《战争与和平》到《安娜•卡列尼娜》,从《主父的庄园》到《复活》,托尔斯泰的意识形态贯穿了他的作品,与他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密不可分。
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通过宏大叙事方式,以轻松活泼、高度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整个历史背景和人物头衔,代表着西方现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同时,他也强调,战争是人的罪恶,进而揭示了人性的弱点,提出了人类面对战争应该采取的态度。
这部史诗体巨著以巨大的精神珍宝包含在其中,每个人物都展示了令人感动的思想,这些思想贯穿了整个小说,并为世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遗产。
而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详细地讲述了社会的各种现象和矛盾,表现出他对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独特见解和对宗教思想的深刻认识。
浅析《复活》中蕴涵的“托尔斯泰主义”
浅析《复活》中蕴涵的“托尔斯泰主义”【摘要】“托尔斯泰主义”包含“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清洗过的宗教”三个方面,它有落后软弱的一面,也有积极进步的一面。
在“托尔斯泰主义”产生的时代,它是不合时宜的,起到了消极作用。
但着眼于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它又包含着某些符合人类追求、给人们以精神启示的东西:只有自然、个人、家庭、社会和精神之间处于相互和谐的关系中,才能构成理想的生态社会。
《复活》中的否定和批判让我们的思维明朗,而肯定和建构是让我们的灵魂感动。
【关键词】辩证看待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在19世纪80年代世界观激变后,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所形成的一套“济世”理论。
“托尔斯泰主义”具体化就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清洗过的宗教”,这一思想贯穿于托尔斯泰不同时期的作品和论文之中。
作为托尔斯泰创作的最高峰,《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表现得尤为明显。
怎样评价“托尔斯泰主义”?人们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对于“托尔斯泰主义”,笔者认为应该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既看到它的落后性、软弱性,也看到它的积极性、进步性。
一托尔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恶”学说,初衷是良好的托尔斯泰在《复活》中深刻地批判了沙俄专制的国家制度,批判了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的反动黑暗,作者在小说中愤怒地控诉“人吃人的行径并不是在原始森林里开始的,而是在政府各部门、各委员会、各司局开始的”——“他在自己的晚期作品里,对现代一切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激烈的批判”。
但另一方面,托尔斯泰又宣扬“勿以暴力抗恶”,回避、抵制、反对用革命暴力反抗反革命暴力。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革命者的描写,宣扬了不抵抗主义、改良主义。
小说写到聂赫留朵夫在觉醒以后,对本阶级深感厌恶。
但是他越是看透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越是看透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越是看清楚人民的痛苦和灾难,那他就越来越要求自己宽恕统治阶级的罪恶和社会中的黑暗现象,越来越责备自己的批判态度过于严厉。
《名人传》之托尔斯泰:生命是一场虚妄,死亡是唯一的结局
《名人传》之托尔斯泰:生命是一场虚妄,死亡是唯一的结局1873年3月19日,托尔斯泰伯爵夫人喜出望外,因为她的丈夫终于重新拿起创作的笔,开始写小说了。
《战争与和平》之后,托尔斯泰彻底出名了,可是他却以一种狂热的姿态去办学校,搞教育。
但伯爵夫人觉得,托尔斯泰就应该写作,搞其他的事情是浪费时间,为此她操碎了心。
1872年,托尔斯泰听闻一个女子在得知情人背着自己另结新欢之后,一怒之下离家出走,最后撞向货车自杀身亡,这件事给了托尔斯泰创作的灵感,于是就有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
可是,《安娜·卡列尼娜》还没创作完,托尔斯泰就遭遇了一场严重的精神危机,他厌倦了这一切,觉得一切都毫无意义,他想自杀。
有一天,他疯了似的冲进屋子,将屋子内所有绳子全都收起来,将自己的猎枪也锁起来,他怕自己忍不住上吊或者开枪自杀。
他功成名就,家庭幸福,身体健康,可是他却觉得这一切都毫无价值,人生就是一场虚妄,几十年的努力,在他看来也只是白费功夫,因为最后都是要死的。
死亡是人人都要面对的平等,而意义和价值则是少数灵魂追问的自由。
01在俄国文学的两座高峰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真正的“贫民”出身,而托尔斯泰则是当之无愧的贵族。
托尔斯泰的家族上,有随侍亚历山大大帝的人物,有七年战争中的将军,有过许多颇有名气的官员,也有过文学家和艺术家,而他的父亲,有着中校军衔。
母亲家世显赫,外祖父是退役的陆军中将、军区司令官。
托尔斯泰的母亲继承有2500英亩的土地,也就是一万五千多亩。
这些土地,一半是肥沃的天地,一半是茂密的森林。
而这些,只是母亲继承来的财产。
1828年9月9日,托尔斯泰出生,他一出生,就是当之无愧的“富二代”,家里有几百个农奴替他劳动,有着别人几辈子都奋斗不来的身份地位。
两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但对年幼的托尔斯泰而言,生活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他们兄弟姐妹一起玩耍,有佣人照顾着他们的一切生活,还有慈爱的父亲。
在兄妹的眼里,托尔斯泰个性开朗,是个典型的乐天派,每次进入房间总是微笑着嚷着跳进来,时时可爱,时时温柔。
托尔斯泰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以后期中短篇小说为例)
托尔斯泰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以后期中短篇小说为例)仲媛(南师大文学院,南京210046)目录1. 绪论 (3)1.1生命的意义 (3)1.1.1 追求幸福 (3)1.1.2亲近农民,乐于劳动 (4)1.1.3向爱回归 (5)1.2 产生原因 (6)1.2.1 对死亡的思考 (7)1.2.2 社会环境 (8)1.3对托尔斯泰生命意义探索结果的评价 (10)2.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谢辞 (13)1绪论19世纪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出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样的伟大巨作,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然而出生贵族的他,在众多的荣誉、财富环绕之下,却开始对周遭的一切产生了怀疑,在他的《忏悔录》中写到他甚至怀疑生命是毫无意义的。
世界观、人生观激变的托尔斯泰,创造出了一系列的中短篇小说,反映了晚年的托尔斯泰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托尔斯泰创造作品时注入了自身的灵魂,并且常常通过主人公的死亡来诠释生命的意义。
研究托尔斯泰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对于更透彻地理解生命具有重要的启示。
本文以托尔斯泰晚期的中短篇小说为例,浅谈托尔斯泰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及其原因。
1.1生命的意义1.1.1追求幸福托尔斯泰在《论生命》中写到:“对于每一个人,活着就是希望并达到幸福。
”1幸福包括个人幸福和他人幸福,托尔斯泰这里所说的则是后者。
在他看来,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的矛盾是生命的基本矛盾之一。
人的烦恼随着时间的增长而累积,就愈会发现个人的幸福难以到达,相反,只有为大家而谋生的时候,生命才是合理的,幸福的,有意义的。
《主人与雇工》中的瓦西里·安德烈伊奇和尼基塔在风雪之夜迷路的情景清晰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瓦西里·安德烈伊奇本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风雪固执地前往戈里亚齐金诺,结果带来了灾难,在面临必将到来的死亡时,瓦西里·安德烈伊奇不停地计较自己的财产,却只感觉到时间的难捱和死亡的可怖,他试图找到正确的出路,然而无论如何也走不出死亡的魔障。
列夫托尔斯泰的精神探索与发现
托尔斯泰的精神探索50年代,他站在自由?贵族的立场?上探索解决?贵族与农民?矛盾的途径?☐60——70年代,他表现出同?本阶级决裂?的意向,提出“贵族平民化?”的想法,与此同时,道德自我完?善、勿抗恶的价?值观念也逐?步形成。
☐80年代,他由贵族立?场转向宗法?制农民立场?,与贵族传统?观念决裂,但是,勿抗恶的价?值观念却更?加突出。
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宗教思想集中表现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的内容是他的著名的两个命题:“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
托尔斯泰主义立足于基督教的禁欲主义之上。
“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都源于基督教教义。
他要人们博爱、爱一切人、不抗恶、追求道德完善、放弃欲望贪婪,希望用道德教化来实现社会的改良,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求得灵魂的安宁和生活的幸福。
“俄国革命的镜子”☐“作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
……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复活》与《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一起,被称为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
《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用了6年时间写成的史诗性巨著。
小说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别祖霍夫四家贵族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805—1820年壮阔的历史画卷,表现人民推动历史的巨大力量,歌颂1812年俄国人民反击拿破仑入侵卫国战争的正义性和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其基本主题是探索俄国贵族的命运和前途。
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宗教信仰与人类困境
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宗教信仰与人类困境引言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o Tolstoy)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作品深刻地探讨了宗教信仰和人类困境之间复杂而紧密的关系。
本文将以托尔斯泰作品为中心,着重探讨他对宗教信仰对于解决人类困境所起到的作用。
托尔斯泰对于宗教信仰的理解在托尔斯泰眼中,宗教信仰是一个个体与无限全能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通过与上帝或者更高存在物之间建立联系,人们可以获得内心深处灵魂上的平静和满足感。
宗教信仰对于人类困境的影响1.无意义和绝望:在托尔斯泰的小说中,无意义和绝望感是人们常常面临的核心困境。
宗教信仰给予了个体力量去克服这些情绪,并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2.道德困境:托尔斯泰作品中频繁出现关于个体道德选择的困境。
在宗教信仰的指引下,人们可以明辨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找到解决道德困境的方法。
3.社会困境:社会问题是托尔斯泰作品中常常揭示的主题之一,如贫穷、不公正等。
通过宗教信仰,人们被激励着为改善社会状况而奋斗,追求正义和公平。
4.对死亡和存在的思考:托尔斯泰对死亡和存在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宗教信仰可以给予人们对死亡和存在问题更深刻、更有希望的理解。
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宗教元素1.《战争与和平》: 这部小说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展示了俄罗斯上层社会爵士家族的生活。
宗教成为一种力量塑造人物性格、决定命运并引导行为准则的重要因素。
2.《复活》: 这部小说反映了社会失调和道德堕落的问题。
通过主人公对于自己过去罪孽的意识觉醒,宗教信仰起到了改变和挽回自身的作用。
3.《安娜·卡列尼娜》: 这部小说描述了一个已婚贵族女性与另一名军官之间的禁忌爱情。
作品中探讨了罪恶、悔改和救赎等主题,反映出宗教信仰对于个体命运的重要影响。
总结托尔斯泰作品中宗教信仰与人类困境密不可分。
通过深入描绘人类生活中常见的困境,并给予人们通过宗教信仰寻找答案的灵感,他向读者展示了宗教对于解决人类困境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托尔斯泰文学巨匠的创作与思考
托尔斯泰文学巨匠的创作与思考托尔斯泰,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以其深邃的思考和卓越的创作才华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至今仍然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托尔斯泰的创作与思考过程,以揭示他的伟大之处。
一、生平与思想背景要理解托尔斯泰的创作与思考,首先要了解他的生平与思想背景。
列奥·托尔斯泰于1828年出生在俄罗斯一个贵族家庭。
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在早年的经历中,渐渐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托尔斯泰的思想观点受到了基督教、农民民主主义和非暴力抵抗等思潮的影响。
他深信人类应当过一种简朴、无私且富有意义的生活。
这种思想观念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作品主题与剖析1. 对人性的关注托尔斯泰的作品主题多围绕着人性展开。
他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例如,《战争与和平》中的主人公皮埃尔·别古索夫,在战争的洗礼下逐渐觉醒,从一个浮躁的贵族变成一个充满人道关怀的人。
托尔斯泰不仅关注个体的人性,还关注人性在集体中的表现。
他深刻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对个体的影响。
从《安娜·卡列尼娜》中可见一斑,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在家庭与社会的压力下最终堕入了道德的深渊,揭示了社会对个体的束缚与压迫。
2. 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托尔斯泰是一位对社会问题充满关切的作家。
他深刻思考了农奴制度的问题,并在《战争与和平》中揭示了社会等级制度对个体的压迫与扭曲。
他力图通过作品唤醒人们的社会良知,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为之做出改变。
托尔斯泰同时也关注了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矛盾。
他用准确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毁灭,警示人们战争带来的悲剧。
他希望通过他的作品,激起人们反思战争的可怕性,寻找和平与人道的解决之道。
三、创作方法与意义托尔斯泰的创作方法秉持着深入思考与真实表达的原则。
他善于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将人物的内心感受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使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2024年关于托尔斯泰读后感
2024年关于托尔斯泰读后感标题:力量与爱——从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汲取心灵的启迪引言: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情感的真挚和对人性的关怀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尤其是《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我感受到了他对于力量和爱的深刻思考。
这些作品让我深入思考了人生的意义、道德的准则,并对自己的生活和生命的价值做出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于托尔斯泰作品的感悟和对于力量和爱的理解。
正文:首先,托尔斯泰的作品让我对于力量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展示了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一场战争。
然而,在战争的喧嚣中,他更加关注的是每个普通人的内心和心灵的变化。
他通过描写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深刻地展现了人们在极端环境下的力量和勇气。
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不是来自于武力和权势,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坚守和信仰。
正如他在书中写道:“人人都被列于历史尘埃中,而他们的生活,无论多么广阔,对于世界文明史的意义和价值,却与蚂蚁的孤勇战斗一样微不足道。
”(《战争与和平》)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通过描写卡列尼娜的故事,展示了一个女性在家庭纷争中展现出的力量和勇气。
卡列尼娜在社会的压力和家庭的矛盾中挣扎,最终选择了自杀。
然而,她又通过对自己孩子的深爱,展现了母爱的力量。
托尔斯泰告诉我们,力量并不总是以战胜敌人的形式存在,它也可以表现为对自己内心的坚持,对家庭的奉献和对他人的关怀。
其次,托尔斯泰的作品也让我对于爱的力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通过描写彼得和平金之间的爱情关系,展示了爱的力量在战争和灾难中的抚慰和支持作用。
他通过描写彼得对和平金的爱,让我们明白了爱是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人性的尊重。
正如他在书中所言:“千万忍不住为和平金安详、柔顺、坚定的灿烂眼神、清透的微笑所感动。
”(《战争与和平》)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通过安娜和伏罗基亚之间的对比,展示了爱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和斗争。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文学巨匠的思想与创作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文学巨匠的思想与创作托尔斯泰传读后感:文学巨匠的思想与创作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卓越的创作而闻名于世。
读完托尔斯泰的传记后,我深受启发,对这位文学巨匠的思想与创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首先,托尔斯泰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对人性、社会以及宗教等重要问题的思考,让我产生了一种震撼。
托尔斯泰认为,道德与爱是人类生活的核心,他通过自省和探索,试图找到人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他主张简朴、谦虚和克制,强调个体的内在力量和精神的提升。
在托尔斯泰笔下,我看到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世界,他不仅揭示了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矛盾,还给予了人们前行的希望和动力。
其次,托尔斯泰的创作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思考。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类生活的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揭露,每一篇作品都承载着他对于人性的思索和对社会的呼唤。
《战争与和平》以其宏大的叙事和深入的人物描写成为了一部不朽的经典,而《复活》则深入研究了道德与宗教的关系。
托尔斯泰的作品不仅给人以思索,更启迪了我对文学的理解。
他的写作风格简洁而有力,深入人心,使我能够更好地领略文学的魅力。
与此同时,托尔斯泰的传记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作家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他一生的追溯和分析,我了解到他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如何影响了他的创作,并了解到他是如何坚持自己的信仰并将其融入到作品中的。
我深深地被他那种不畏艰险的精神所感动,他不但勇于面对自己的内心,追求自己的信仰,还积极批判社会现象,为民众呼喊正义。
这种坚持和勇气令人敬佩,也给我在创作和生活中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通过阅读托尔斯泰的传记,我对这位文学巨匠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他的思想和创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作家,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对艺术的追求,使我在文学世界中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方向。
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创作将成为我理解和审视世界的重要参考,也将激励我在写作中追求真理和奋发向前。
托尔斯泰主义正文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在19 世纪末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异常高涨的时期,为了达到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抵制无产阶级革命风暴的目的提出的改良主义的具体方案,是从《圣经》的《马太福音》中得到的启示而形成的主张,主要内容以“不以暴力抗恶”为核心,包括“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博爱”、“宽恕”。
托尔斯泰主义在《复活》中得到了全面的,彻底的展现,而《复活》中的主人公涅赫留多夫更是托尔斯泰主义的现身说法者。
他在法庭上同卡秋莎相逢之后,为她的堕落和被判刑深感愧疚,从此开始了道德的自我完善。
他竭尽全力帮动玛斯洛娃, 同玛斯洛娃去西伯利亚服苦役, 而且决定同她结婚,替卡秋莎及广大无辜囚犯奔走上诉,帮助广大贫困农民,放弃自己的财产, 与上流比会决裂,最后在《马太福音》中找到了精神归宿和社会探索的答案, “要永远饶恕一切人,要无数次地饶恕人,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无罪的人,可以惩罚或者纠正别人”。
也就是说,人在上帝面前都是有罪的,谁也没有资格惩罚别人。
以暴制暴只能“加深仇恨”,陷入“暴力的恶性循环”,只有不断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宽恕和博爱才能解决问题。
从而完成了“勿以暴力抗恶”和“宽恕”的说教,完成了道德的自我完善。
玛斯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忏悔赎罪的感召下也开始了道德的自我完善,最后为了聂赫留朵夫的前途着想而断然拒绝了他同自己结婚的要求体现了宽恕和利他主义的精神。
《复活》中的众多的革命者也大多是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富于自我牺牲精神,“不以暴力抗恶”的人。
可以说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作家进行道德说教的活标本尽管在《复活》中,作者苦心孤诣的宣传托尔斯泰主义,进行反复的道德说教。
但却是难免让人有牵强附会之感,甚至连作者都流露出自己对托尔斯泰主义的不完全确信。
托尔斯泰主义被其笔下的罪恶的现实所驳倒,,托尔斯泰也无法自圆其说,只能以主人公从宗教中解脱匆匆结束。
作家表现了他时被压迫者的暴力千争的明显同情,认为“以杀人做为自卫和达到全民幸福这个崇高目标的手段是合法正当的。
(大学语文外国文学)10列夫·托尔斯泰二
使人难忘的场景:
怀孕,风雨夜,火车站,去见路过而不下车的他: 她匆匆赶来,列车已开动,跟着走,越开越
快,车厢掠过消失夜幕中。仍跑着追着,头 巾掀起,衣裙被风刮紧裹住双腿。“他,在 灯火明亮的车厢里,坐在丝绒的靠椅上,说 说笑笑,喝酒取乐。我呢,却在这儿,在泥 地里,在黑暗中,淋着南,吹着风,站着哭 泣……”她伤心伸出两只手抱紧头,放声痛哭。 从这个夜晚,她精神巨大变化,再不信善。 说上帝说善无非为骗人。从此命运急转直下。
复活起步迟,但血泪过去使她不会倒退。她 不只关心自己,还希望改善别人的处境。
与政治犯接触,觉得“好得出奇”,“站在 人民一边反对上层人”,为真理不惜牺牲自 由和生命。她懂得了人生。她爱而不希望拖 累他,决定与热恋她的革命者西蒙松结婚。
真正完全的复活。既有失而复得的纯洁的道 德,又有为何受压迫的清醒意识。愿为他人 牺牲自己。与其说是复活不如说获得了新生。
11 2021/8/3
聂赫留朵夫开始复活
在法庭重见她前,道德堕落已滑得很远。
看她平白无故被判服苦役,听她“我没罪,
没罪啊”的无望呼喊,内心激荡起复杂的感 情。
开庭不久便认出是十年前爱过、七年前抛弃 的她。惊讶并引咎自责,自已是第一个罪人。
害怕真相揭露会当众出丑。回家辗转反侧。
“灵魂的扫除”重新展开。认识自身丑恶:
15 2021/8/3
他在农村进行改革,拟方案把土地交给农民, 甚至把收取的租金也用在村庄的事业上。
搬出豪华住宅,迁居到监狱附近一家公寓。 随同犯人去西伯利亚。见政治犯真诚老实,
大公无私,为事业不惜牺牲生命。 完全“复活”以手捧福音书,领略教义完成。
非简单复归正直纯洁善良等道德品质,而是 彻底抛弃旧我,与剥削阶级决裂,尖锐批判, 全身心站到劳动人民一方,为他们利益辩护。
透析托尔斯泰宗教艺术
透析托尔斯泰宗教艺术在人类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艺术和宗教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这种紧密相连的关系不仅表现在艺术要在宗教的前提之下才具有存在的可能性和合法性,而且还表现在宗教从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以及形式选择的多样性、确定性各方面影响着艺术创作。
这种尚未从宗教意识中独立出来的艺术就是一种宗教艺术。
宗教艺术的目的主要是以感性的形式服务于神或者宗教教义的传达。
因此,艺术或者说艺术的美绝对不可能比其服务的对象还重要。
中世纪神学的开创者普洛丁说:“当一个人观看具体的美时,不应使自己沉湎其中,他应该超越它,飞升到这种美的本源那儿去。
”也就是说,美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有助于通向超验神圣的工具,故而美或者艺术本身不具有本源性意义。
但是这种情况在近代已经逐渐被改变,而到现代则被彻底颠倒过来了。
自文艺复兴时期起,随着传统的宗教信仰在一股肯定世俗生活运动和启蒙理性思潮的联合攻击之下不断颓败,一种以美为最高价值的审美主义思潮开始兴起。
艺术不再唯宗教马首是瞻,艺术也不必用具有促进人的知识或道德的理由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
由于彼岸信念的失落,以及此岸感的高涨,向来与人的感性关系密切且肯定人的此岸世俗生活的审美和艺术,反而能安慰不再有永生希望的人们的心灵,并赋予人生以价值和意义。
艺术或者美因此取代了上帝所占有的位置,俨然成为一种类似于宗教的形态。
人们在上帝退隐的世界里,供奉起一位古老的神祇。
这位神祇不再是一位全知全能全善不朽的神,而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息的美神维纳斯。
她的信徒们相信生存的意义以及生命的价值在此岸便可以得到说明和解释。
托尔斯泰显然是被这种艺术代宗教所展示的艺术图景给吓坏了,要不然他在那本专门表述其艺术观的《艺术论》里不至于对文艺复兴以来艺术发展的“误入歧途”如此忧心忡忡,也不会对那些以美为最高目的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那样气急败坏。
这位毕生从事艺术创作的“俄罗斯的良心”一定是从艺术领域里感受到整个现代社会以及现代艺术具有某种危险的发展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种悲剧性体现于他的全部精神探索中。这种精神探
但却肯定存在于他探索的过程中。所谓“ 托尔斯泰主
义” 是只注重托尔斯泰探索的结果而忘乎其探索过程的一种表现。
这种过程就其实质而言
丝毫不亚于西绪弗斯的艰辛与执著, 而甚少西绪弗斯的荒诞。
最值得肯定的方面, 有如普罗米修斯和耶稣基督的受难精神。
’
义的# 座丰碑。在托
翁的全部探索中, 人的现实存东, 人的发展的可能性, 人与人关系的实质, 人与社会的关承,
人的最终归宿等是其基本内容, 而人的现实存在是其内核。它本质上规定了托翁探索的最终目
标是在人间建起上帝的天国。身为凡胎却要成就上帝的伟业, 恰恰孕育了托翁探索的深刻矛质
和全部悲居.
一。
无论作为文学家或思想家, 他都代表着某种高峰、你只能仰视而无法效仿% 你不一定赞同
他, 但又不能不为他所吸引。‘
他的一切都显示出不可重复性和无法操作性
。
他那些无与伦比
的作品和辉煌的思想, 无疑是对人类普遍生活和情感世界的深刻描述, 而恰恰又是这一切,
使他把自己推向了接近天国的圣殿, 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又远离了人类, 远离了他毕生念念不
宁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 卷又. .份年第 期.. 总第时期..
上帝的天国可否建立在人
一
间
—论托尔斯泰精神探索的二重性和悲剧价值
赵明
摘要托尔斯泰一生的探索, 不仅存在于精神领域, 也存在于实践领域, 分别体现于托尔斯
泰的现实生活、思想形态和作品世界中, 并各自形成托尔斯泰探索人生意
靠宗教
。因为除了强调利用宗教的狂热之外, 他还提出“ 或者理性会实现它” 。
宗教与狂热
是表里一致的, 而宗教与理性则风马牛不相及
。因此, 说托尔斯泰是一个宗教狂恐怕是只知
其一, 不知其二
。当然托尔斯泰明白这只能是“ 终有一天” 的事, 既然现实存在不可能产生
理性, 并用理性去实现他所预设的社会理想, 只有通过既存在于多数人也存在于少数人中的
。托翁精神探索的价位也许并不在予结果, 而存在于探索的过程之中
。
这一过程孕
育了对人类最真挚、最度诚的关怀, 是超越任何宗教终极关怀的现实关怀。这正是现代人类的价
值取向。
关匆词托尔斯泰精神探索误读结果过程二重性悲剧价伍
在世界文学史和思想史上, 托尔斯泰恐伯是最令人神往但又最难以让人理解的作家之
为人间不可企及的典范。人们完全有理由不赞同他的观点,
它体现了人类精神价值中一个
正是在这一点上, 托尔斯泰成
脑” 的行为, 但人作为人, 不可能无视他的存在,
也无义务效仿他那些
“ 傻头傻
更没有理由给他戴上一顶喜剧式的帽子
托尔斯泰的一生是探索的一生, 这种探索不仅存在于精神领域, 也存在于实践领域
钻误, 但至少并不全然代表真理。像“ 托尔斯泰主义
”
这样一种界定, 多少让人觉得托尔斯
泰已被制成标本。这样做的好处是昵白, 易懂, 但标本毕竟只是标本, 它只是类的存在形态
舰。
浦非对活的思想的解说。
问题的另一面在于, 托尔斯泰被制成“
托尔斯泰主义” 式的标本, 我以为并不全怪读
种探索贯穿于作为人的托尔斯泰伯爵的现实生活中, 表现在作为文学家的托尔斯泰的作品世
界中, 也体现于作为思想家的托尔斯泰的政论中。上述# 个方面不可能没有联系, 也不可能
只形成必然性联系。文学家的托尔斯泰并非一定是思想家的托尔斯泰所造就,
斯泰并非赞同托尔斯泰伯爵的现实生活
思想家的托尔
剐梦开非鲜同化尔斯余伯爵的现买生活。
他太关心现实中人的痛苦, 精神的, 肉体的
。这
种思想的逻辑出发点是& 人既然活着都这么痛苦, 死后又能乞求什么幸福呢. 对此, 托尔斯
泰曾经这样区分过少数人与多数人的上帝观& “
少数人需要一个上帝, 因为他们除了上帝以
外什么东西都有了% 多数人也需要上帝, 因为他们什么东西也没有。” 工( ’显然, 在托尔斯
忘的一切。他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成为人类不可企及的典范
。似乎人类的救星, 除了基督
耶稣, 只有托尔斯泰。他一生不为生计所迫, 却花费了比求生更多的心血来探求使人类充满
爱心和幸福的小绿棒〔 。这样的探索是艰难的, 惟其并非无关痛痒的侃侃而谈, 终于充满了
常人所无法想象的痛苦。
托尔斯泰身为凡胎, 却要成就上帝的伟业, 这就决定了他的探索的
析自我, 他的渴望、躁动, 他的卑劣的情欲
、虚荣心。他不放过任何存在于他自身而在他看
来不符合人的要求的东西‘ 这种由关注自我而力图达到对人的理想性认识外化为作品, 出现
于《童年》、《少年》和《青年》三部曲中, 体现于贵族子弟尼科林卡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
过程中。这一过程充满了托尔斯泰精神探索的早期萌芽。
。
作为这一社会理想的
日的是促成人类的团结与和谐, 而非宗教的救赎与来世许诺, 因而是“
脚踏实地的
” , 但促
成这一目的实现的手段却是“ 基督
” 式的宗教。无疑, 托尔斯泰找到了他意欲创立的社会理
想与宗教形态之间的契合点
。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 托尔斯泰并未只依
深刻矛盾和全部悲剧。
对于今天的读者, 无论在什么地方, 提起托尔斯泰, 人们最容易想起泊勺, 恐怕是与他的
伟大作品和深刻思想相联系的“ 托尔斯泰主义” 。
这是一个著名的论断, 惟其著名, 不仅仅
因为它确实一定程度上界定了托尔斯泰最本质的东西, 而且这一界定提出后, 基本上左右了
至少是前苏联和中国的托尔斯泰研究
的想象力, 除非你能成为一个托尔斯泰。另外,
只关注其作品而舍弃他的具体生活和思想实际
。
我们的兴趣在于人而非文学本身
主要想说明个人研读托尔斯泰时所面临的困
他的全部复杂性很可能会超出我们解读他时
当我们要全面评论一个作家时, 我们不可能
但如果我们只埋头于作家的言行和思想, 那
在。所以,
前人研究成果, 或意在班门弄斧, 而只是想说明个人研读托尔斯泰时的一些感受。
它们使我
有理由觉得所谓,’托尔斯泰主义”
的说法, 一定程度上带有喜剧和讽刺的味道。而这恰恰远
离了托尔斯泰毕生用他的生命和作品世界所呈现于我们的悲剧精神
。
部生活和创作而言, 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
索的价值也许并不在于他探索的结果,
三部曲中, 托尔斯泰选取了一个对
人而言无可争议的视角& 孩童善良而又好奇的目光, 以及这目光由天真无邪怎样一天天变得
困惑不安。如同一面平光镜, 人的现实存在, 人与人关系的实质, 无一例外地显现于尼科林
。
并且是清除了教条和神秘主义的。这使我们有理
由认定, 在宗教上, 他既不同于官方教会, 也有别于一般的教民% 其二, 托尔斯泰十分明确
地认定, 新的社会理想必须是一种
“ 基督的宗教
” 。只有用宗教去有意识地促进人类的团
结, 才‘
可能实现上述理想
。不难发现, 这里出现了目的与手段的问题
终有一天宗教的狂热或者理性会实
现它。由宗教来有意识地促进人类的团结, 是我希望能够支配我的基木思想。‘ ” 「# ’这段话
谈的是新宗教的建立问题。其实是托尔斯泰社会理想的最初表述。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
是托尔斯泰十分明确地指出他所创立的新宗教是一种“ 不许诺来世幸福, 而给予尘世幸福”
的宗教, 它根本不同于基督教的空洞许诺
想艰难而痛苦地进行着
。
而这一主要思想, 当它在不断探素中得以完善并最终被发挥到极致
时, 托尔斯泰在其生命历程、作品世界和政论中分别达到的终极认识和理想也就完整地凸现
出地促进人类的团结, 在人间建起上帝的天
国。
托尔斯泰的精神探索始于自我, 始于满怀希望而又厌恶自身的青春时代。他记日记, 分
, #
。
宗教狂热去实现它, 由此可见, 宗教对托尔斯泰不过是他社会理想再合适不过的一顶帽子井
其三, 托尔斯泰十分清醒地看到, 实现上述理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而需要好几代人的
自觉努力。
正如艾尔默· 莫德所指出的, “
托尔斯泰在他还不到二十七岁时’ , 就十分清楚地陈述和
确立了他五十岁后一直支配着他的主要思想。” 「, 」他的精神探索和实践日后也沿着这一思
者, 或是作为批评家的读者, 托尔斯泰本人倒该负很大责任。
把握托尔斯泰, 我斗为要时时警惕# 种可能导致误读的倾向&
因为事实上, 对于如何完整地
一是托尔斯泰本人生活的复杂
性, 可能使我们很容易以生活中的托尔斯泰去解说作品世界中的托尔斯泰和托尔斯泰的作品
世界% 二是托尔斯泰作品世界所表现出的一切
。因为按照一种理论& 作品世界一经建立,
事实上不仅托尔斯泰本人有可能成为我们误读的前提,
便是一种独立存
状态也往往成为误读的一种先在因素
。
文学研究经常面临的实际
而托尔斯泰只有一个, 过去是, 现在是, 将来也是。
本文所以由“ 托尔斯泰主义” 入手并且指出# 种可能导致误读的倾向, 目的绝非想贬损
。
我并不认为这样的界定毫无道理, 它有它的视角和价
值观。这世界原本每一片树叶并不全然相同, 何况看它的是每一个不同的人。所以正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