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论述类文章需注意的阅读误区及对策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解题思维、途径和应注意的问题
主标题: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解题思维、途径和应注意的问题副标题:探寻该考点解题思维所在,找寻更好的解题途径,明确解题应当注意的各方面问题关键词:解题思维,途径,问题难度:3重要程度:4内容:一、解题思维:(一)、抓住重要语句。
文章或语段中的重要语句是我们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所在,尤其是作者表达观点态度比较明确的一类文章,文中的重要语句,就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依据。
比如,议论文中的起始句、终结句、论点句,散文中的卒章显至句、议论抒情句。
(二)、着眼标志词语。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是在文章或语段中分散显现,有的是散见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就应当作综合的归纳分析。
文章或语段中的一些标志词,如“认为”、“以为”、“感到”等之类的词语,往往是作者直接表明观点态度的句子,抓住它也就抓住了作者在文中的思想动态,归纳起来便于梳理,便于把握。
(三)、注意提示语、附加语。
提示语、附加语往往为解答问题指明方向,使我们明确答题的重心、范围。
提示语主要指文段以及试题出现的提示性语言,附加语包括注解、题解、时间、背景等,它往往对分析作者的观点有很大的启迪性。
二、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途径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有三条。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
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
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
三、分析概括观点态度应注意的问题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整体解读。
要摆脱自己的“思维定式”,寻找作者的思路,不能越俎代庖,把自己的观点态度强加在作者之上。
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主标题: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副标题:了解考点内容,为答题做好准备关键词:根据,内容,推断,想象难度:2重要程度:4内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是一个阅读能力点和测试点。
这个能力点的提出,表明现代文阅读测试增加了创造性阅读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创新意识的要求。
阅读中的推断和想象,属于阅读心理学范畴,称为“预测”,是一种根据已知探求未知的过程。
读小说,看电视连续剧,推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就是推断和想象自觉不自觉的运用。
只要有阅读,就会有推测;完全没有的推测的阅读是不存在的。
根据文章内容作推断和想象,通常放在第Ⅰ卷现代文选读(一)中,用单项选择题考查;第Ⅱ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偶然也会出现这样的推断题。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主要集中在“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这个考点上,“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想象”这个考点还没有出过考题。
所谓“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是指文章本身没有提供现成的结论,而要通过间接的推断得出结论。
当然这个推断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根据文章的内容,有根有据地得出的。
推断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把“推断”列入《考试说明》,这体现了由过去比较注重知识立意向以能力立意转变的命题思想。
推断和想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推断就是推测断定,要求根据已知信息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或对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判断。
它属于逻辑思维,具有抽象性、严密性和理性色彩的特点。
想像,就是在原有表象(主要指语言文字的描述)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
它属于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创造性和感性色彩的特点。
因此,本考点实质上就是增加了对思维方法的考查,要求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多种不同的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寻求答案。
推断和想象主要有下列两种类型:1.根据文中的材料推出新的结论。
这实际上是运用原文所提供的材料,在原文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推出原文没有直接表述的观点,得出原文所没有必要直接得出的结论,或者提出新的看法。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学策略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学策略针对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学生需要通过良好的复习和教学策略来提高阅读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探讨针对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复习和教学策略,并提供具体的案例来加深理解。
一、复习策略1.理解文章主旨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论述类文本通常探讨一个主题或问题。
因此,学生需要在复习期间努力理解每个文章的主旨。
具体而言,学生可以使用主题图表或概要来帮助他们组织和理解文章中的信息。
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读取标题、段落和章节来找到文章的主题。
例如,2018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的论述类文章《匠心世家》中,通过描述一个家族从事糯米纸制作的故事,探讨了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挑战。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文章中描述的家族和手工艺制作的历史与现实背景,理解文章主旨。
2.分析文本结构在阅读论述类文本时,学生需要注意文章的结构,特别是它是如何组织语义,并将不同的段落联系在一起。
学生应该努力分析文章中的段落和章节之间的联系,并查找重要的过渡和承接语。
例如,在分析文章时,学生可以逐句分析段落,并记录关键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此外,在阅读整篇文章之后,学生可以回过头来重新阅读标题和段落开头和结尾的句子,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
3.识别作家的观点和立场在高考语文试卷中,论述类文本经常要求学生分析作家的观点和立场。
因此,学生需要在复习期间努力识别文章中的主题和支撑观点。
具体而言,学生可以提出问题,例如作者是什么意思?作者在文章中试图传达什么信息?作者想让读者做出什么反应?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识别作家的观点和立场,并对文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例如,在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论述类文章中,作者探讨了网络信息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
通过描述许多人依赖于网络信息来解决问题的情况,并讨论了这一趋势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作者揭示出他的观点和立场。
学生可以通过仔细分析文章中的这些关键点来理解作者的意见。
二、教学策略1.学生主导的讨论学生主导的讨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论述类文本的结构和含义。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思路与规范
主标题: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思路与规范副标题:认真审读试题,明确答题思路,分类总结如何进行规范答题。
关键词:阅读,答题思路,规范难度:4重要程度:3内容:经过近几年的完善,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已经走向成熟,臻于完美。
仔细揣摩,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思路清晰,题型成熟。
如果能依据命题思路,挖掘内在规律,强化答题思路,那么一定能答到点子上,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如果能根据命题题型,探索答题技巧,加强答题规范,那么就一定能答得规范些,提高得分率。
一、含义类就现有命题而言,主要考查重要词语或关键句子的理解,有客观选择题和主观表达题两种题型。
从命题趋势来看,已经由客观选择与主观表达的两者并存逐渐转向主观表达的一统天下。
答题思路上,主要有三点:一是要放入语境。
无论是重点词语,还是关键句子,都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之中。
二是要划出要点。
要根据上下文,紧扣重点词语或关键句子,划出相关的有效信息。
三是要筛选领悟。
如果是客观选择题,就要通过筛选来作出正确选择;如果是主观表达题,就要通过领悟来做出正确答案。
例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语文题第19题:“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这句话如何理解?粗看全文,立马就可知道:所要理解的关键句子,就是文本的最后一节。
细读关键句子,可以划出三个要点:“连生命都不怜惜”、“最可怕”和“活在书中的好”。
仔细体会,深入进行领悟:“连生命都不怜惜”是说要珍惜生命,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最可怕”是说要反对崇尚武力,滥用暴力;“活在书中的好”是说李逵破坏性太大,有警醒作用。
根据以上领悟,稍加进行整理,便可形成正确的答案。
规范答题,要做到三点:其一是要点题。
要紧扣题目,在开头标出“理解”。
可直接用“理解”二字,也可用“某词语或句子理解如下”。
其二是要分条。
要分条进行阐述,体现出答题的层次性;要用①②③标示出来,表现出答案的条理性。
其三是要升华。
或略作总结,让答题有所提升;或阐述作用,让解答更加完善。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与设误类型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与设误类型论述类文本阅读以选择题为主要考查方式,一般采用还原、比较、分析的基本方法加以推断排除,就可选出准确答案。
划读原文找“关键”,关注首尾句、过渡句、中心句、重要概念等;审读题干找方向,明确题目要求选正确项还是错误项;理解提示语,分清是“解释”“理解”“推测”“分析”,还是“原因”“证据”。
在此基础上,锁定寻找答案的区间,将选项还原到原文中,仔细比较分析。
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还要充分利用原文提供的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分析时要透彻,不以偏概全,不丢三落四,不夸大缩小,不犯绝对化错误。
最后还要回到原文核查,将选项中的叙述文字与原文所对应的文字进行比照判断。
这是基本的解题方法。
下文将借助一些选择题的常见设错点,来阐述如何运用以上所说的方法。
一、张冠李戴命题者故意在时间、对象、事件、特征等方面设置障碍,把属于甲的特征说成是乙的,把属于乙的特征说成是甲的。
只有回到原文中寻找原始依据,才可做出判定。
如20XX年湖南卷第14题: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参考答案选C。
其中选项D为:通风隔声窗容易导致通风效率的降低和声衰减两大弊端,所以在技术方面还亟需改良。
根据文章最后一句话“如何增加通风效率,提高计权隔声量是通风隔声窗设计和改良的要点”可知,“如何增加通风效率”属于改良范围,但选项中“声衰减”取代了“提高计权隔声量”。
这是典型的张冠李戴,应该排除。
二、无中生有原文中根本无此信息,命题者故意脱离原文意思植入其他相近信息。
遇到此类障碍,我们就要回到原文中去分析比较到底有没有此意。
如20XX年浙江卷第8题:下列对“读书必先识字”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参考答案选C。
其中的选项D为:汉、晋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处,汉宋儒在研究经学史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错误。
“汉、晋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处”,原文中没有这方面的信息,属无中生有。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 如何解答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这类试题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如何解答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这类试题不分版本主标题:如何解答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这类试题副标题:利用高考试题,寻求方法上的突破,认真解答试题,力争选择题不失分。
关键词:如何,解答,试题难度:3重要程度:4内容:1、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需要对文本内容的具体理解、对相关信息的准确索检,以及相关知识的储藏和掌握一定的推理方法。
这四个方面是根本的要求,缺一不可。
不仅要会读,而且要会思考,会探究,会从旧知中获得新知,具有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素质。
2、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是一种推理。
有时选项中虽然也引用文本中的某些语言表述,但不是侧重于确认表述是否符合原意、语言转换是否改变了原文的意思,而是侧重于思考由原文能否推断出某一方面的新的认知或结论。
因此,仅仅把选项与文章中某一语言单位〔词语、句子等〕进行简单对照的方式,将无法保证推断的正确;还要考虑推断的合理性,以及推断的倾向性与作者的思想倾向是否一致。
3、挖掘文本材料中的隐含信息,是解答这类试题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文本中,作者对某一方面的认知或结论,虽然没有直接、现成的表述,但总该有一定的暗示。
解题中就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暗示,细致体会作者在这一问题上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或者是作者在文章中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要注意观点间的异同及作者的看法;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要注意因角度的变换而结论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4、注意一些关键语言。
语言形式的提示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如:表示事物出现的先与后、主与次、片面与全面和已然、未然、将然以及偶然、必然等等,试题中常见语言形式有“已经成为〞,“今后必将〞,“有望将〞,“都是〞,“往往是〞,“也许是〞……抓住了某些关键词语,也就可能找到了翻开思路的钥匙。
5、推断不能只是看选项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文意,还应当注意推断关系是否成立,要求能在理解文意的根底上进行由此推彼、由推未知的以分析综合为主要特征的合理推断。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十大设误方式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十大设误方式从信息范围的大小上看,有范围不清和以偏概全两种错误。
1.范围不清——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或缩小。
2.以偏概全——即扩大范围,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
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有意缺失两种错误。
3.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4.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
从因果逻辑关系上看,有强加因果和因果颠倒两种错误。
5.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6.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信息指代内容上看,有偷换概念和指代不明两种错误。
7.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或对个别字词进行改动、变换等。
8.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不明确而发生错误。
从信息的时态上看,有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两种错误。
9.未然变已然——忽视原文中“将来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10.已然变未然——忽视原文中“已经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论述类文本三步阅读法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采用三步阅读法,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判定选项的正误。
1.第一步,速读全文,把握大意。
先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
2.第二步,审读题干,圈划语段。
对应每个选项,圈划出文本中相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
审读题干时,需注意两点:(1)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重点和阅读区间。
①题干中出现“‘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暗示了筛选信息可能集中在某一段中。
②题干中出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在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数字法则”
主标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数字法则”副标题: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是有规律可循的,“三个”意识、“六要”阅读、“十字”秘诀;“二十字”方针,是经过剖析大量高考真题而摸索出来的解题数字法则。
对考生做论述类文本阅读会大有裨益!关键词:论述类,阅读,数字法则难度:3重要程度:4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数字法则”是便于记忆、易于操作、实战性极强的阅读技巧点拨。
概括地说,即是:“三个”意识;“六要”阅读;“十字”秘诀;“二十字”方针。
试分述如下:【强化“三个意识”】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首先要有三个意识:文体意识、文本意识、规范意识。
“文体意识”即要把握论述文的文体特点,论述文是典型的议论文,要抓住议论文的三要素,根据议论文的行文思路去阅读文章;“文本意识”即要把握答案来自文中的原则,考纲对论述文的能力要求是基本阅读,不需鉴赏,所以一般答案都能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答题时根据不同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然后提取关键信息组合作答;“规范意识”即要规范作答,如果是归纳要点的题要分点作答,不同点体现不同角度,另外要注意根据问题角度来作答,不要答非所问,做到答案清晰简洁。
【要做到“六要”】一要整体把握。
答题要在通读了全文之后再动手,有时甚至需要读两遍,才能真正读懂。
只有读懂了,答题才会准确。
可以先浏览问答题内容,一般问答题都会涉及全文的主要内容,带着问题阅读,有利于迅速把握文章要点。
二要找准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三要分析论据。
一方面要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另一方面要能分析此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
四要明确论证方法。
辨明文章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需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五要分析文章的结构。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 如何轻松对付高考中的论述类文章阅读-人教版高三全册语
主标题:如何轻松对付高考中的论述类文章阅读副标题:明确考纲要求,探寻论述类文章阅读的方法技巧。
关键词:如何,轻松对付,论述类文章难度:3重要程度:4内容:论述类文章是高考中的必考内容。
在新课标的考纲中就明确提出要求: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新课标与老课标相比,取消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考点。
新课标强调学生能阅读一般论述类的文章,在考卷中以三个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值9分。
这个阅读考查,主要侧重考查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理解的准确性和推断的严密性。
很多学生对这9分“恨”多于“爱”。
由于专业术语多,长句多,读起来枯燥,很多时候出现读不懂,无章可循的情况。
因而一考试就乱答,凭运气,失分较多。
一、学生阅读论述类文章的现状1.新教材(人教版教材)中论述类文章的安排小学初中学生一般不接触到论述类文章。
高中新教材把论述类文章作为一个重要部分内容安排。
新教材中的篇目分为“文学类课文”“论述类课文”“实用类课文”,“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文学类课文”老篇目很多,而“非文学类课文”新课文较多,两者形成极为鲜明的反差。
5本“新教材”共有文学类篇目58篇,非文学类文章共21篇,其中与“老教材”篇目相同的只有6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拿来主义》《咬文嚼字》《谈中国诗》《我有一个梦想》、《宇宙的未来》。
大部分是新增篇目,如《宇宙的边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动物游戏之谜》等,传递科学前沿信息,号召人们珍视生命,或探索自然奥秘,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些作品都极富时代气息,反映出教材编者在选取非文学类文本时,除了照顾文体知识,更注重作品内容的时代性。
教材是我们学生最早接触到论述类文本的地方,教材在重视,而老师在教学中忽视,造成学生到了高三,对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基本功极差。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形式
主标题: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形式副标题:全面分析高考试题,把握这一考点考查情况,明确高考命题形式。
关键词:分析概括,概述,命题形式难度:2重要程度:3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不同的是,它要求考生能够从阅读材料中概括出作者的看法并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价,而不是单纯的分析文章所述的事件或所说的道理的具体内容。
有些文章,其中心思想到底是什么,很难给人以明确的解释,而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观点和态度则是比较客观的,或赞成,或反对;或喜爱,或厌恶,比较容易掌握。
对于读者来说,首先把握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品的思想,所以,高考试题从目前看,考查这方面的内容更多一些。
出题的形式,或者辨析从文中得出的判断的正误,或者辨别与原文意思是否相符,或概括简答等等,因而要将文中的信息进行辨别、比较、筛选,抓住重要信息材料,联系文章,根据题干要求仔细推敲、揣摩、分辨正误,并能表述出来。
一、什么是作者的观点态度1.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是对论述的社会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所谓“态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意旨。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能力点,是在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要求。
2.作者的观点态度,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一般说来,论说性的文结字是明朗的、直说的;但有的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就不够明显。
有的文章从总体上看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但具体到对文中某一部分内容的观点态度,如引用、转述多人观点时作者本人的意图就比较隐蔽;文学作品则比较含蓄。
论说性的文章中,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某些评论,就是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
叙述性的文学作品,一般以写人、叙事、写景见长,观点态度等不直接说出,但是,也是可以捕捉到的。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方法
主标题:论述类文本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方法
副标题:寻求方法上的突破,使得学生能够从方法上掌握这一考点,以求高分。
关键词:理解,句子,方法
难度:2
重要程度:3
内容:
理解句子的方法如下:
1.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2.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3.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
4.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个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5.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6.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7.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这种方法最管用。
回答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答案。
8.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 理清论述思路的方法浅析
主标题:理清论述思路的方法浅析副标题:明确该考点的考查内容,分析该考点的解题技巧,实现对这一考点的整体把握。
关键词:议论文;论述;思路难度:2重要程度:3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考场上难以拿到高分,平时的复习似乎也难以收到效果。
那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其中的客观原因是论述类文本本身的阅读难度大,比如,其中的名词术语或阐述的观点等远离学生生活,学生难以理解,而造成高考考生论述类平均分低的主观原因则是:教者平时不注重引导学生理清文本的思路;学生复习时不注意分析文本的论述思路,只能读进去不能读出来,缺少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而不能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也就读不懂文章,考分自然就低了。
“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
”可见,理清思路是理解文章的关键点,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根本办法。
怎样理清论述类文本的思路呢?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组成,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而本论部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结构层次:并列式、正反对比式、层递式、综合式。
综合式就是对以上几种的综合运用。
了解了这个基本知识,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就要有意识地去寻找、区分,这有利于我们快速地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当然论述思路也是富于变化的,比如,一开始不是提出问题、亮出观点,而是抛出一个论题,或者讲一个故事引出论题,论点则在文章的后面点明。
而有的文章则是驳论文,通过批判错误观点,得出正确结论,先破后立。
我们要有意识地积累几种常见思路,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提高解题准确率。
除了根据一般议论文的结构去把握文章的思路以外,我们还可以有以下方法:从文章的标题出发,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
大多数议论文的题目就是文章论述的话题。
我们从题目出发,带着问题去思考,能较容易理清文本的思路。
如:2011年江苏卷的题目是《捧与挖》,我们便可以想作者哪些段落写捧,哪些段落写挖呢,而那些写捧的段落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捧与挖的关系又如何呢。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法
主标题: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法副标题:首先明确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题型特点,然后考虑答题技法。
关键词:阅读,答题,技法难度:2重要程度:2内容: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选文常常是议论文,一般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
它有三个主要特征:观点鲜明,议论性较强,材料涉及面广。
【题型特点】此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常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文字表述不可能与原文完全相同,也不会完全集中,常常有前后勾连的情况,这就容易造成选项模糊。
选项模糊的类型主要有五种。
①范围上的混淆,以偏概全,以面代点。
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者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者外延过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
考生答题时要特别留心选文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
②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
选项偷换概念,用音同义异词或形近义异词来迷惑考生。
考生答题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忽略一些关键的修饰词,是否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③现实和设想的混淆,未已不分,或必不清。
选项在概念、判断上时间超前或滞后,把已经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为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混为一谈。
考生要特别留意“如果”“一旦”“将要”等词语,从而作出准确判断。
④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上的混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
有的选项把肯定说成否定或把否定说成肯定,有的选项混淆主要和次要关系,有的选项无中生有、牵强附会。
考生答题时,一定要在选文中找到依据,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⑤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关系上的混淆、颠倒。
有些选项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
考生要重点辨别,找准答案。
【答题技法】阅读论述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作者的观点与倾向怎样、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
考生可按以下三个步骤答题。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全面解读
主标题: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全面解读副标题:全面解读高考论述类考题,分析相关特点及命题特点,并做考势预测。
关键词:高考,论述类,阅读,解读难度:2重要程度:3内容:高考语文每年都会考查论述类文本阅读,所考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历史、伦理、哲学以及教育探索、考古研究、诗画评论、文学评论和艺术鉴赏等。
这一类阅读主要考查考生对社会科学的了解,是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点。
综观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17套试卷,其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具有以下特点:一、学术性强学术性一是指它的专业性,二是指它的系统性。
无论是经过命题者删改的文章,还是命题者从原文中节选的片段,都是如此。
二、品位高雅高考所选的论述类文本,其作者多为一流学者或作家,既有名家经典也有鲜活时文,所论述的多为某一领域的重要问题,不仅有着独到的见解,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信息量大,语言也比较规范。
同时,这些文章也体现出作者鲜明的个性。
三、重点突出高考语文试题的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科技文化和文学艺术两大类。
这主要是考虑到高中生的知识背景和解读能力,尽可能减少一点解题的障碍。
除此之外,从题目的设计来看,题量一般为3~4题,分值为9~18分不等,基本上维持高考小阅读的形式。
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辅以简答题。
选文篇幅一般在1000字左右。
命题特点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了考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理解能力理解类试题侧重考查考生对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对文章各个段落、整体文意的把握;要求考生从表情达意出发,从理清思路出发,立足于篇章和主旨去分析句子,读懂文章。
2011年高考语文17套试卷对该类试题均有所涉及。
二、分析综合能力1.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
所谓筛选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将文中相关而又分散的信息提取并集中起来,加以处理。
这类试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体现为几个层次能力的综合考查,又体现为对文本信息的高度综合考查。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论述类文章阅读攻略
主标题:高考论述类文章阅读攻略副标题:从文本、命题、选项等多方面入手才能更好地阅读论述类文本,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论述类文本。
关键词:论述类,阅读,攻略难度:3重要程度:4内容:1.态度上:树立一种观念,具备两种心态。
(1)树立一种观念。
这种观念就是论述类文本阅读检测学生阅读理解力、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考查的是逻辑思辨、抽象思维,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科技学术知识。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其题目设置的出发点,命题是着眼于考查语文能力而创设的。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阅读时,不应受与之相关的旧有的知识的影响,而应根据选文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具备两种心理状态。
①专注阅读时精神要高度集中专注,聚精会神地进行阅读解题,从而准确迅速地发现问题做出判断,从文中甄别筛选整合相关信息。
②仔细命题涉及的信息均来自选文,它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考查项,阅读时必须把注意力放在文章内容上。
有的考查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合,其实是正确的;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做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认真仔细。
2.对策上:面对不同的考点各异的角度,应用不同的策略和技巧。
(1)对重要词语概念的理解。
①关键概念常常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面目出现,要密切注意这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后的限定词修饰语。
②对指代性词语(代词或有指代性质的词语)的理解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
它们或是承前省略,或是启后省略,中间常插入带有大量限定语的长句子,干扰甄别。
要在前后句中仔细寻找它所指代的内容,以防偷换概念,改变范围程度,混淆已然、未然、可然、必然等性质。
③对关键的关联性词语的理解:这类词语的含义多有些虚化,但它们的作用却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很重要。
先要联系上下句、上下意群甚至是段,把握它联系的是哪些部分,注意关联的范围;其次看这些前后部分的关系。
这种关系常常暗示作者的观点态度(肯否好恶褒贬等)。
(2)准确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论述类文章需注意的阅读误区及对策
主标题:高考论述类文章需注意的阅读误区及对策副标题:明确指出论述题阅读存在的误区,分析其成因,相应的制定解题对策。
关键词:论述类文章,阅读误区,对策难度:3重要程度:4内容:误区:一、碎片式阅读许多师生解决此题,喜欢从选项入手,再从文本里面找依据,然后两相对照,看与原文的异与同。
这种读法,只能“就题论题”,不是着力获得对文本的整体认识。
面对跨越几个段落乃至对全文进行概括的项,或者并非考察“表述是否正确”的项,考生就茫然无措。
二、只注重探讨错误项设置方法许多一线教师及研究者,根据近年考题,归纳出错误项的设置方法,让考生“按图索骥”,以求快捷,可结果是,面对诸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选项,考生很难规避干扰找到具有“逻辑失误”的项。
以上两种误区产出的根本原因,是对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目的不明所致。
一般论述类文章异彩纷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美学、建筑以及科技等诸多领域。
高考命题所选用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大都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人文性,文化内涵深厚,文化气息浓郁,紧扣时代脉搏,兼顾考生的知识面和对新信息接受的能力。
从考查目的看,这项考查主要是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文章中的相关知识。
从能力要求看,这项考查会严格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在“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命题。
对策: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真正培养起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即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面对目前此类文章备考的误区,对治办法涉及诸多方面,这里说说常被忽略的两个方面:要有强烈的文本意识,真正致力于读懂原文。
按照我国语言哲学家陈嘉映先生的看法,“能够直接理解的不是文本,需要通过解读才能理解的作品是文本。
”那么,解读是针对文本而言的。
解读就是打通理解,就是形成正确理解。
作为考试材料的论述类文章,首先具有陌生性,是“需要通过解读才能理解的作品”,即文本。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解题对策: 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勾画那些标志肯定与否定的 词语,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 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
几点补充:
1、冷静答题切忌先入为主
2、巧用信息(作者、时间、注释等
3、逐题解答圈划题干对应原文的重 点区域(注意题干要求、答题区域及 暗示方向)
别替代一般,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例1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 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 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 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
意思的一项是( (湖南卷第8题)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
对应文段到宋代……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 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 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例5试题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全 国卷第7题)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 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设误方法 6、偷换概念
设误方法 3、无中生有
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 也不能从有效信息句中推断出来
例3对应文段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全球 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参考消息 以日发行量270万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 186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量150万份排 在第20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 8200万份。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是7080万份。
解题对策:同学们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 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 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 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 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标题:高考论述类文章需注意的阅读误区及对策
副标题:明确指出论述题阅读存在的误区,分析其成因,相应的制定解题对策。
关键词:论述类文章,阅读误区,对策
难度:3
重要程度:4
内容:
误区:
一、碎片式阅读
许多师生解决此题,喜欢从选项入手,再从文本里面找依据,然后两相对照,看与原文的异与同。
这种读法,只能“就题论题”,不是着力获得对文本的整体认识。
面对跨越几个段落乃至对全文进行概括的项,或者并非考察“表述是否正确”的项,考生就茫然无措。
二、只注重探讨错误项设置方法
许多一线教师及研究者,根据近年考题,归纳出错误项的设置方法,让考生“按图索骥”,以求快捷,可结果是,面对诸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选项,考生很难规避干扰找到具有“逻辑失误”的项。
以上两种误区产出的根本原因,是对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目的不明所致。
一般论述类文章异彩纷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美学、建筑以及科技等诸多领域。
高考命题所选用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大都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人文性,文化内涵深厚,文化气息浓郁,紧扣时代脉搏,兼顾考生的知识面和对新信息接受的能力。
从考查目的看,这项考查主要是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文章中的相关知识。
从能力要求看,这项考查会严格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在“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命题。
对策:
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真正培养起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即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面对目前此类文章备考的误区,对治办法涉及诸多方面,这里说说常被忽略的两个方面:要有强烈的文本意识,真正致力于读懂原文。
按照我国语言哲学家陈嘉映先生的看法,“能够直接理解的不是文本,需要通过解读才能理解的作品是文本。
”那么,解读是针对文本而言的。
解读就是打通理解,就是形成正确理
解。
作为考试材料的论述类文章,首先具有陌生性,是“需要通过解读才能理解的作品”,即文本。
既然是需要解读才能理解的文本,就必须按照阅读的路径来探求,而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南宋陈善说:“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他讲的就是读书应分“入”“出”两步。
“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出入有道,方可有得。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
为了达到精准地“出”,就需要读者潜心地“入”:沉潜其中,得其精神。
舍此欲求捷径,无异缘木求鱼。
既然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文章中的相关知识。
为此,需要对文本进行整体阅读。
整体阅读,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认知的阅读方法。
整体阅读注重从宏观上驾驭文章,强调首先对文章整体把握和整体理解,理清文本的内部关系,再由整体到局部,直至达到对文章全面、准确、透彻地理解、感悟。
提倡整体阅读,不仅仅因为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心理流程,于阅读理解有利,还因为在高考考场上它对我们迅速、准确地解答试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的高考阅读题,大多从整体着眼命制,试题往往关涉全篇内容。
在这种情势下,遵循整体阅读的规律,在纷繁的信息中分清主次,在芜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在多层次的阐述中把握主旨,已成为我们解答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的必要途径。
整体浏览,也为下文的寻读、精读做好准备。
在浏览全文的基础上,寻读专题作业需要的某些内容,精读需要获取更多信息的内容。
整体阅读后的“寻读”与“精读”同样不可少。
它们是真正读懂的必要条件。
通过精读搞清以下问题。
明确概念是逻辑的起点。
论述类文章阅读要注意材料对概念的表达,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阅读者要搞清概念名称、概念例证和概念定义。
概念的定义需要若干实例从正面加以证明;还应该有若干反例从反面加以区别,以使概念更具有区分度。
概念是命题的构成要素,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组成一个判断;判断的语言形式往往是句子。
句子构成段落,段落是一个承句开篇的文章结构单位,阅读者要研习段落的表意类型、段落的主句和述句、段落的句间关系、段落的主句位置、段落在全篇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并由此搞清全文的思路结构,把握主旨。
搞清逻辑思维的方式,是归纳,是演绎?
这里注重的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此处需要复习、强化的就是有关论述类文章的知识,通过阅读实践,形成阅读习惯,提高阅
读速度、精度,不仅为制胜考场做充分准备,而且真正培养起现代论述类文章的阅读技能。
舍弃知识与实践练习而欲形成阅读文章的能力是不可能的。
精读选项与对应原文,关注正确的“表达式”
考题选项设置常用的正确转述方式有三种: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
1.概括式转述
概括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提炼其本质,上升为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
体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
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概括的方法,明白有文本的具体内容到选项到选项的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也就是这种一般性的结论是否可靠;二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组合关系。
2.具体式转述
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对原文某一个概括性观点和结论的例证。
判断具体式转述是否恰当,主要从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材料是否切合原文表达意图的角度去思考。
3.同义变式转述
同义变式转述,就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语句内容作转述的一种转述方式。
这种转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一个说法”。
变式句是指句子成分打破一般次序,排列次序较特殊的句子。
常见的变式句有两类:一类是单句成分次序排列特殊的句子,如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等;一类是复句中分句次序排列特殊的句子,如因果倒置句、转折倒置句、条件倒置句、假设倒置句,条件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的互换等等。
常式句与变式句转换的要点是找准需要强调的内容并将其推前或置后。
判断同义变式转述是否正确,关键在判断转述的句子是否“同义”。
我们看到,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正确选项时,往往运用“似非而是”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远离”文本原句,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相符。
为达到相应的效果,往往在变换句式时运用合理的省略、调序、增添、替换、归纳或发散。
这种合理的省略、调序、增添、替换、归纳或发散就是正确的表达式。
这是命题人应该遵循、考生应该了解掌握的正确表达式,它代表的是合乎逻辑的正确思维方式。
为此,我们必须回顾复习相关的语言学、语用学知识,面对文本能准确转换,以期自如应对。
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关注“陷阱”的设置方式上,需知所有的“似是而非、似非而是”都将成为考生失分的陷阱。
我们要让学生“从例中学”,“在做中学”,经由经验,探究来学习。
一旦真正形成准确、快速阅读的能力,正确转换的逻辑思维能力,论述类文章阅读就不会成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