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内部)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肽聚糖(peptidoglycan)-----细菌细胞壁中的主要成分,为原核细胞所特有。

粘肽(mucopeptide)/胞壁质(murein)。

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组成。

仅有1~2层。

★2.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作用被破坏或合成被抑制。

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革兰氏阳性菌------------ 原生质体革兰氏阴性菌-------------原生质球★3.质粒(plasmid):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

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菌毛细菌素毒耐药性★4. 中介体(mesosome)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

功能:扩大细胞膜面积;增加酶的含量和能的产生。

★5. 普通菌毛--- 粘附作用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如:大肠埃希氏菌的I 型菌毛;肠产毒型大肠杆菌的定植因子★6. 性菌毛传递遗传物质,噬菌体吸附的受体。

F+; F-;F+ F-★7. 热原质(pyrogen):细菌合成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G- 菌细胞壁脂多糖;耐高温;121℃,20min不被破坏;250℃高温干烤才能破坏热原质。

蒸馏法可除去热原质。

★8. 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的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仅对亲缘关系近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9.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存在于人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上的、正常情况下对人无害的细菌。

★10. 侵袭力(invasiveness):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11. 超抗原(superantien)是一类具有超强能力刺激淋巴细胞增值和刺激产生过量T细胞及细胞因子的特殊抗原。

其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是植物凝集素数千倍。

★12.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外源性感染的感染源来自锁住体外,多由一些毒力较强的病原菌引起。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形态结构的变异:如细胞壁缺陷型(L型)变异。在某些因素如青霉素,溶菌酶等影响下,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受抑制而形成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
2.菌落变异:从标本中新分离菌株的菌落通常为光滑型菌落,但经人工培养基多次传代后,可变为粗糙型菌落。
3.毒力变异:可表现为细菌毒力的增强或减弱,如将有毒的牛型结核杆菌放在含有胆汁、马铃薯、甘油的培养基上,经13年230代培养,得到毒力减弱而免疫原性完整的变异株,即卡介苗(BCG),用于预防结核病。
外毒素和内毒素有哪些主要区别?
答:细菌的外毒素与内毒素在来源、化学性质、毒性作用及抗原性等方面均有区别。主要区别见下表:
1.血浆凝固酶:是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种侵袭性酶。在体外,此酶能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在体内,凝固酶能使纤维蛋白沉积在菌体表面,形成保护层,使细菌具有抗吞噬作用。另外,由于纤维蛋白的沉积和细菌被固定,一方面使感染易于局限化,另一方面,可能是导致细菌栓子形成和局部毛细血管栓塞,一旦细菌栓子脱落可造成远距离转移和迁徙病灶形成。临床上检测此酶常作为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2.SPA:即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是存在于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SPA可与人类和多种哺乳动物IgG Fc段结合。SPA与IgG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引起变态反应、损伤血小板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另一方面,SPA与IgG Fc结合后IgG的Fab段仍能特异性结合抗原,可用于协同凝集试验,检测多种细菌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答:本例属于医院内感染。很可能是与新生儿有密切接触机会的医护人员或新生儿的亲属带菌引起。鼠伤寒沙门菌对成人致病力不强,多引起消化道感染;但对新生儿来说,由于新生儿免疫防御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所以鼠伤寒杆菌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可致菌血症或败血症。因其最可能是经消化道造成新生儿感染的,所以可能是新生儿饮用水或奶具或食用奶被污染。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完整版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完整版

医学微生物学名解微生物(microorganism):自然界中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的微小生物。

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bes):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致病的少数微生物。

质粒(plasmid):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DNA,可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黏液性物质,为蛋白质或多糖的多聚体。

鞭毛(flagellum):许多细菌(所有弧菌和螺菌,半数杆菌和个别球菌)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少仅1~2根,多达数百根。

菌毛(pilus):许多Gˉ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

芽孢(spore):为细菌的休眠形式,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

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型bacterial L form):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细胞壁受损后,仍能在高渗环境下存活的细菌。

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erobe):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的一类细菌。

培养基(culture medium):将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按比例配置而成的制剂。

细菌素(bacteriocins):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的蛋白质。

菌落(colony):单个细菌经培养后分裂繁殖成的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热原质(致热源pyrogen):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病毒和霉菌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3.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4.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7.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8.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9.荚膜: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10.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具有运动功能)11.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12.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

不具繁殖功能。

13.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4.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15.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16.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内源呼吸:如果外界没有供给能源,而是利用自身内部储存的能源物质(例如多糖、脂肪、聚β-羟基丁酸等)进行呼吸,则叫内源性呼吸2.氧化型酵母菌:无发酵能力或发酵能力弱而氧化能力强的酵母菌3.发酵型酵母菌:发酵糖为乙醇和CO2的酵母菌4.抑制剂:引起抑制作用的物质称为酶的抑制剂5.灭菌:通过超高温或其他物理、化学方法,将所有的微生物营养细胞和所有的芽孢或孢子全部杀死的过程灭菌的方法: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6.消毒:用物理、化学方法杀死致病菌或者是杀死所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部分芽孢、孢子的过程消毒法:巴斯德消毒法、煮沸消毒法7.共生关系:两种不能单独生活的微生物共同生活于同一环境中,各自执行优势的生理功能,在营养上互为有利而所组成的共生体8.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和宿主核酸同步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9.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的超微小微生物10.毒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11.溶原细胞: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12.金属离子既是酶的辅基又是激活剂13.电子传递(能量产生)和磷酸基传递(能量转换)是最重要的两类转移反应14.荚膜:是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黏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这层黏性物质就叫荚膜15.酶:由细胞产生的,能在体内或体外起村花作用的一类具有活动中心和特殊构象的生物大分子营养物质:能够满足机体生长繁殖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物质16.碳源:凡是能够供给微生物碳素营养的物质17.能源:能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源来源的营养物质或辐射能18.酶的催化特性:(1)酶具有一般催化剂的共性,参与生物化学反应,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反应到达平衡所需要的事件,但不改变平衡点。

酶在参与反应前后无性质和数量的改变(2)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度专一性(结构专一性和立体异构专一性)(3)酶的催化反应条件温和(4)酶对环境条件极为敏感(5)酶的催化效率极高19.FMN(黄素单核苷酸)和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作为黄素核苷酸类脱氢酶的辅酶20.铁卟啉是典型的辅基,是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等的辅基21.辅酶A的分子结构由腺嘌呤核苷酸、泛酸和β-巯基乙胺等组成。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因它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故称内毒素。

2.COD:即化学需氧量,是表示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简便的间接指标,指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

3.抗体:是高等动物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4.原养型:一般指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其营养要求在表型上与野生型相同遗传型均用[A+B+]表示。

5.消毒:是一种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者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6.温和噬菌体:是指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而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成为温和噬菌体。

7.单克隆抗体:指由一纯系B淋巴细胞克隆经分化、增殖后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单一成分、单一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分子。

8.艾姆斯实验:是一种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的简便有效方法。

9.转导:通过温和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中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导。

10.生物固氮:是指大气中的分子氮通过微生物固氮酶的催化而还原成氨的过程,生物界只有原核生物才具有固氮能力。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第1章1.微生物(mi cr oor g an is m):通常描述一切不借助显微镜用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这类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古菌、真菌、原生生物和某些藻类。

2.微生物学(m icr o bi ol og y):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微生物通常包括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原生动物和单细胞藻类。

3.分子微生物学(mo le cu la r mi cro b io lo gy):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4.细胞微生物学(ce ll ul ar mi cr ob i ol og y):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

5.微生物基因组学(mi cr ob ic g eno m ic s):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产物的科学。

6.自生说(s po nta n eo us ge ne ra ti on):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都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

7.安东·列文虎克(An to ny va n Le e uw en ho ek,1632-1723):荷兰商人,他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利用自制放大倍数为5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称之为微小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

8.路易斯·巴斯德(Lo ui s Pa st eur,1822-1895):法国人,原为化学家,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主要贡献:用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作出了重大贡献;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乙醇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也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是由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和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农、以及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

2、灭菌(sterilization):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3、消毒(disinfection):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物体基本无害的措施。

4、菌落(colony):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5、菌苔(lawn):众多菌落连成一片形成。

6、平板(plate):被用于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的最常用的固体培养基形式,是冷却凝固后的固体培养基在无菌培养皿中形成的培养基固体平面。

7、糖被(glycocalyx):包被在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

根据其有无固定层,层的厚度又可以分为荚膜(capsule)微荚膜(microcapsule)、粘液层和菌胶团。

8、趋化性(Chemotaxis):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在它们所处的环境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的指令下,进行定向运动的特征。

9、肽聚糖(peptidoglycan):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特有的成分,由肽聚糖单体聚合而成。

10、原生质体(protoplast):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的细胞壁或者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所得到的仅有细胞膜包裹着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11、L型细菌(L-form of bacteria):实验室诱发或者在宿主体内形成的无细胞壁的细菌。

12、芽孢(endospore):某些种类的细菌在一定的时期,其细胞内产生特殊休眠结构。

13、真菌(fungi):是一类单细胞或者能形成丝状分枝的营养体,有细胞壁和细胞核,不含有叶绿素和其他光合色素,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孢子的生物群。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第二章1.微生物:微生物室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笑生物的总称。

2.菌毛:菌毛又称纤毛,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上的功能。

3.菌落:将单个细菌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此即菌落。

4.蓝细菌:蓝细菌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耶律撒,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

5.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6.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

第三章7.酵母菌:酵母菌是一个通俗名称,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8.子实体:子实体是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无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形状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9.覃菌:覃菌又称伞菌,也是一个通俗名称,通常是指那些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包括大多数担子菌类和极少数的子囊菌。

10.锁状联合:即形成喛状突起而连和两个细胞的方式不断使双核细胞分裂,从而使菌丝尖端不断向前延伸。

11.噬菌斑:在菌苔上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大小,边缘和透明度的斑点。

12.温和噬菌体:凡能引起溶源性的噬菌体。

13.溶源菌:凡是能引起溶原性的噬菌体的宿主。

14.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第四章15.异养微生物:必须利用有机碳源的微生物。

16.自养微生物:以无机碳源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的微生物。

17.促进扩散:指溶质在运送过程中,必须借助存在于细胞膜上的底物特异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消耗能量的一类扩散性运送方式。

18.主动运送:指一类必须提供能量并通过细胞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构象的变化,而使膜外环境中低浓度的溶质运入膜内的一种运送方式。

19.水活度:是一个比渗透压更有生理意义的物理化学指标,它表示在天然或人为环境中,微生物可实际利用的自由水或游离水的含量。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学科,涉及到大量的专业术语,以下
是微生物学中常用名词的解释:
- 微生物:指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蓝藻等。

- 细菌: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存在于各
种环境中,有些细菌可以对人体有益,有些则会引起疾病。

- 真菌:一种多细胞或单细胞生物,营养方式为吸收外部营养
物质,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有用的物质,如药物,而有些真菌会引起
感染。

- 病毒: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只有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复制自己,引发多种疾病,如流感、疟疾等。

- 肽聚糖:一种存在于细菌细胞壁中的多糖分子,可以与免疫
系统产生相互作用,引起免疫反应。

- 茵莉菌素:一种抗生素,可以杀死多种细菌。

- 氨基糖:一种存在于细菌和真菌细胞壁中的糖类分子,具有
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 病原体:指能够引起疾病的生物体。

- 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古细菌两类微生物,其细胞没有真核,也就是没有细胞核。

- 真核生物:指有细胞核的生物,包括真菌、动物和植物等。

- 病原菌:引起疾病的细菌。

- 宿主:指存在于另一种生物体中的生物,如人类体内的微生物。

以上是微生物学中常见的名词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
相关内容。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目的的一门学科。

2.菌株:是指从不同来源或从不同时间或地区所分离的同一种细菌。

3.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分泌至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其厚度不小于0.2μm称为荚膜或大荚膜。

厚度小于0.2μm为微荚膜。

荚膜具有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与致病性有关。

4.芽胞(spore):某些细菌生长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浆失水浓缩,形成折光性强、呈圆形或椭圆形的一种坚实小体。

芽胞耐干燥,在消毒灭菌学上以杀死芽胞作为标准。

5.鞭毛(flagellum):从某些少数细菌菌细胞上生长出的一种纤细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它与免疫性、鉴别、致病性有关。

6.菌毛(pilus):某些少数细菌菌体表面生长出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更硬而直的丝状物。

菌毛分为两种,一种为普通菌毛,与致病性有关;另一种为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传递接合有关。

7.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一种遗传物质,为闭合环形双股DNA,能独立自我复制、转移赋于宿主菌产生新的生物学特性。

在医学上重要的质粒有R质粒、F质粒等。

质粒与细菌的遗传、变异、抗药性形成、某些毒素产生有关。

8. L型菌:是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形态呈多形性。

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固体培养基中产生荷包蛋样菌落。

L型菌仍具有致病性。

9.热原质(pyrogen): 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数是革兰阴性菌,热原质微革兰阴性菌细胞壁重的脂多糖。

10. 内毒素(endotoxin):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为类脂A,当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发挥其毒性作用。

11. 外毒素(exotoxin):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释放至菌体外,具有毒性作用的蛋白质。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只质粒:又称接合性耐药质粒,可通过细菌间的接合进行传递,它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的耐药性。

2、结核菌素试验:是用结核菌素来测定机体能否引起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种实验,以判断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

3、SPA:葡萄球菌 A 蛋白,是存在于90%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的一种蛋白抗原,可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IgG分子的Fc段特异性结合,而与巨噬细胞竞争IgG分子的Fc段而抗吞噬,还可根据这一结合特点开展协同凝集试验。

4、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5、内基小体:即狂犬病毒的包涵体,是狂犬病毒感染机体后在中枢神经细胞胞质内增殖而形成的一种圆形或椭圆形嗜酸性小体,观察到该小体对狂犬病具有诊断意义。

1 、噬菌体:是一类侵袭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的病毒。

根据噬菌体侵入细胞后,是否增殖并裂解细菌,可以分为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2、菌群失调症: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微生态平衡发生较大幅度改变并超出正常范围而导致的疾病,也称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

3、BCG:即卡介苗,是早在1980 年卡介二氏将有毒牛分枝杆菌在含有胆汁的甘油马铃薯培养基上,经13年连续传230 代获得的一株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变异株,用之作为减毒活菌苗以预防结核。

4、Dane 颗粒:即大球形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颗粒,因系1970年Dane首先在乙肝病人血清中发现的,故名。

5、肥达试验:是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0)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或微孔板凝集实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实验。

1、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2、机会性感染:指由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

微生物学基础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基础名词解释

原核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指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核膜,其染色体由单一核酸组成的一类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caryotic cell microbe):指没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没有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ic cell microbe):指具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fungi):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结构,具有甲壳质和纤维质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

霉菌(Mold):具有丝状结构特征的真菌。

细菌(bacterium):单或多细胞的微小原核生物。

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大分子生物。

是比细菌更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大多数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放线菌(actionomycetes):一目形成真的菌丝成分枝丝状体的细菌。

蓝细菌(cyanobacterium):是光合微生物,蓝细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

原生生物(protistan):指比较简单的具有真核的生物。

原生动物(protozoa):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免疫学(immunology):研究利用预防接种法治疗疾病的科学。

立克次氏体(Richettsia):节肢动物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它的许多类型对人和其它动物是致病的微生物。

感染(Infection):宿主由于微生物生长的病理学状况。

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

巴斯德消毒法(Pasteurization):在一控制温度给液体食物或饮料加热以提高保藏质量,同时也消毀有害的微生物。

化学疗法(chemotherapy):用化学药物来治疗传染病。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而是指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

2.模式生物:背景清楚,基因组小,便于测定和分析,可以从中获取经验改进技术方法。

如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线虫、果蝇、小鼠。

3.酵母菌: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4.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为发达由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5.病毒:由一个或数个RNA或DNA分子构成的感染性因子,通常(但并非必须)覆盖有由一种或数种蛋白质构成的外壳,有的外壳外还有更为复杂的膜结构;这些因子能将其核酸从一个宿主细胞传递给另一个宿主细胞;它们能利用宿主的酶系统进行细胞内的复制;有些病毒还能将其基因组整合入宿主细胞DNA,依靠这种机制,或是导致持续性感染发生,或是导致细胞转化,肿瘤形成。

6.病毒颗粒(毒粒):是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也是病毒的感染性形式。

是一团能够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DNA或RNA),它们被其自身编码的蛋白质外壳所包围,有的还具有包膜,以保护其遗传物质免遭环境破坏,并作为将遗传物质从一个宿主细胞传递给另一个宿主细胞的载体。

7.衣壳粒:病毒的最小形态单位,由1-6个多肽分子折叠缠绕成的蛋白质亚单位(三级结构)。

8.衣壳(壳体):是衣壳粒以对称形式有规律的排列形成的病毒外壳,内包核酸,形状多样。

9.核衣壳(核壳):病毒蛋白质壳体与病毒核酸的合称,为病毒的基本结构。

10.裸露毒粒:只有核壳这一基本结构的毒粒称为裸露毒粒。

如烟草花叶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毒粒。

11.包膜毒粒:有些病毒如流感病毒,在核壳外还具有包膜,有的包膜上还有刺突,这类毒粒称为包膜毒粒。

包膜的结构具有高度稳定性。

12.烈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在细胞内正常复制并最终杀死细胞,形成裂解循环。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一门学科,包括病原微生物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等分支学科。

以下是几个微生物学的重要名词解释:1. 微生物:指肉眼无法直接观察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大气中,也可以寄生在人和动物的体内。

2. 病原微生物: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寄生虫和病毒等。

研究病原微生物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发病机制和筛选新的药物治疗方法。

3. 微生物遗传学:研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遗传机制,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基因表达等。

微生物遗传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微生物的进化和适应能力,也可以用于改良微生物菌株,使其具有特定的生物功能。

4.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与其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参与了生物圈中的能量流、物质转化和环境修复等过程。

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资源利用效率。

5.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多样性和功能。

环境微生物学主要关注微生物在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中的生态角色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如微生物对有机物降解、氮循环和硫循环的影响。

6. 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分子结构、生物合成与代谢过程,以及基因调控机制等。

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命活动的分子机制,为微生物的应用和基因工程提供理论指导。

除了以上的名词解释,微生物学还涉及到许多其他重要的概念和技术,如微生物培养、微生物检测、微生物鉴定、环境微生物组学等。

微生物学在医学、农业、环境科学和食品安全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微生物: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一般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原核:真细菌,古生菌真核:真菌(酵母菌,霉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1.培养物culture:在人为规定的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群体。

2.纯培养物pure culture:只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3.混合培养物:含有多种微生物的培养物。

4.菌落: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5.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环境的技术。

6.培养基culture medium:培养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人工配制、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7.二元培养物:培养物中只含有二种微生物,而且是有意识的保持二者之间的特定关系的培养物。

8.分辨率:能辨别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9.古生菌:在分类地位上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列为第三域,并且在进化谱上更接近真核生物;没有核膜、核仁,在细胞构造上与真细菌较为接近,同属原核生物;多生活于一些团结十分恶劣的极端环境中,如高温、高盐、高酸等。

(与细菌具有类似的个体形态,多生活于一些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极端环境中,如高盐、高温、高酸。

)10.霉菌:一些丝状真菌的统称,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霉菌菌体均由分支或不分支的菌丝构成,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称为菌丝体。

11.菌丝(Hypha)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12.由许多分枝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一个菌丝集团,称为菌丝体菌丝体(Mycelium)13.酵母菌:一群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无分类学意义的普通名称,通常以芽殖或裂殖来进行无性繁殖的单细胞真菌,以与霉菌分开。

极少数种可产生子囊孢子进行有性繁殖。

14.原核微生物:一大类细胞微小、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有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而是指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

2.模式生物:背景清楚,基因组小,便于测定和分析,可以从中获取经验改进技术方法。

如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线虫、果蝇、小鼠。

3.酵母菌: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4.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为发达由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5.病毒:由一个或数个RNA或DNA分子构成的感染性因子,通常(但并非必须)覆盖有由一种或数种蛋白质构成的外壳,有的外壳外还有更为复杂的膜结构;这些因子能将其核酸从一个宿主细胞传递给另一个宿主细胞;它们能利用宿主的酶系统进行细胞内的复制;有些病毒还能将其基因组整合入宿主细胞DNA,依靠这种机制,或是导致持续性感染发生,或是导致细胞转化,肿瘤形成。

6.病毒颗粒(毒粒):是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也是病毒的感染性形式。

是一团能够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DNA或RNA),它们被其自身编码的蛋白质外壳所包围,有的还具有包膜,以保护其遗传物质免遭环境破坏,并作为将遗传物质从一个宿主细胞传递给另一个宿主细胞的载体。

7.衣壳粒:病毒的最小形态单位,由1-6个多肽分子折叠缠绕成的蛋白质亚单位(三级结构)。

8.衣壳(壳体):是衣壳粒以对称形式有规律的排列形成的病毒外壳,内包核酸,形状多样。

9.核衣壳(核壳):病毒蛋白质壳体与病毒核酸的合称,为病毒的基本结构。

10.裸露毒粒:只有核壳这一基本结构的毒粒称为裸露毒粒。

如烟草花叶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毒粒。

11.包膜毒粒:有些病毒如流感病毒,在核壳外还具有包膜,有的包膜上还有刺突,这类毒粒称为包膜毒粒。

包膜的结构具有高度稳定性。

12.烈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在细胞内正常复制并最终杀死细胞,形成裂解循环。

13.温和(溶源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成熟噬菌体产生。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 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类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3. 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酸醇磷酸。

4. 原核微生物:即广义的细菌。

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um,长度约0.5~5u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7. 固质空间:在G-细菌中,其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狭窄胶质空间(约12~15nm),其中存在着多种固质蛋白,包括水解酶类、合成酶类和运输蛋白等。

8. L-型细菌: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9. 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

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是G-细菌外膜层)的原生质体。

10. 外膜: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11. 脂多糖(LPS):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8~10nm)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D-特异侧链等部分组成。

12.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3.放线菌: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14. 间体:由细胞膜内褶形成的囊状构造,其内充满着层状或管状泡囊。

多见于G+菌。

15.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挑选性强的休眠结构。

微生物名词解释(完全版)

微生物名词解释(完全版)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等}、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

·原核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细菌:指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周质空间:指在G-细菌中,其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狭窄胶质空间。

·L型细菌: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间体: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串状物,一般位于细胞分裂的部位或附近。

·细胞质: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细胞内含物:指细胞质内一些形状较大的颗粒状构造。

·PHB :聚—β—羟丁酸,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炭源类贮藏物,不溶水,而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炭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等作用。

·羧酶体:指存在于一些自养细菌细胞内的多角形或六角形内含物,大小与噬菌体相仿,内含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在自养细菌的CO2固定中起着关键作用。

·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糖被:指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鞭毛:指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壁厚、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μm,长度约0.5~5μ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菌落(colony):单个(或聚集在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3.芽孢:是指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于细胞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抗逆性休眠体。

4.PHB:聚-β-羟丁酸,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

5.放线菌:是具有菌丝、以孢子进行繁殖、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菌范畴。

6.立克次氏体:是一类大小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许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7.蓝细菌(Cyanoobacteria):旧名蓝藻或蓝绿藻,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含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

8.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9.蕈菌:又称伞菌,也是一个通俗名称,通常是指那些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包括大多数担子菌类和极少数的子囊菌类。

10.粘细菌:又名子实粘细菌,是一类具有最复杂的行为模式和生活史的原核微生物。

11.能量寄生微生物:因衣原体需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但有一定的代谢活性,能进行有限的大分子合成,但缺乏产生能量的系统,必须依赖宿主获得ATP,因此又将衣原体称为“能量寄生型生物12.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13.鞭毛:某些细菌长在体表的长丝状、波曲状的附属物,称为鞭毛,其数目一至十根,具运动功能。

14.伴孢晶体:在芽孢旁伴生的菱形碱溶性的蛋白质晶体。

15.细胞膜:又称细胞质膜、质膜。

是紧贴在细胞壁内侧的一层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柔软、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

16.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存在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

主要成分为多糖。

17.菌毛:菌毛又称纤毛、繖毛等。

是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的附属物,数量较多,结构简单,常见于G-菌。

18.假根:是根霉属(Rhizopus)真菌的匍匐枝与基质接触分化形成的根状菌丝,起着固定和吸收营养的作用。

19.子实体:是由真菌的营养菌丝和生殖菌丝缠结而成具有一定形状的产孢结构。

20.吸器:是某些寄生性真菌从菌丝上产生出来的旁枝,侵入寄主细胞内形成指状球状、或丛枝状结构,用以吸收寄主中的养料。

21.同宗结合:同一性状菌丝体上的两条菌丝融合后能形成子实体的现象。

异宗结合:来源于不同性状菌丝体上的两条菌丝融合后能形成子实体的现象。

22.间体mesosome:是由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结构,一般位于细胞分裂部位或其邻近。

23.支原体mycoplasma:又称霉状体、菌质体。

是最小的G-菌,无细胞壁,细胞柔软、形态不规则。

菌落呈典型的“油煎蛋”状。

24.衣原体chlamydia:衣原体是一类在脊椎动物细胞中专性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

第三章病毒1.噬菌斑:当寄主细胞被噬菌体感染后细胞裂解,在菌苔上出现的一些无色透明空斑(负菌落)。

2.病毒:一类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生物。

3.温和噬菌体:凡吸附并侵入细胞后。

噬菌体的DNA只整合在宿主的染色体上,并可长期随寄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不进行增殖和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烈性噬菌体:能够完成增殖周期,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4.溶源菌: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5.溶源转变:是指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性细菌除免疫性以外的其他的表型的改变。

6.类病毒:类病毒是一个裸露的闭合环状RNA分子,它能感染寄主并在其中进行自我复制使寄主产生病症。

7.拟病毒:又称为类类病毒,是一类存在于植物病毒粒子中的小的环状RNA分子。

8.朊病毒prion:是一类能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的疏水蛋白质。

9.溶源性: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溶源菌,溶源菌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性如自发裂解、诱发裂解、免疫性、复愈等称为溶源性。

10.包涵体:病毒侵入寄主后与寄主细胞蛋白形成的一种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颗粒体。

11.溶源菌复愈:在溶源菌细菌群体增殖时,部分细胞丧失细胞内的噬菌体,成为非溶源性细菌。

12.溶源菌免疫性:溶源菌对已感染的噬菌体以外的其它噬菌体具抵制能力。

13.生长曲线:将少量微生物细胞接种至恒体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测定含菌数,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对数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培养基(medium):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生长因子:通常指那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而且需要量很小,但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

碳源: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称为碳源。

氮源:凡能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氮元素的营养源,称为氮源。

水活度值:表示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中水的有效性,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溶液的蒸气压力与同样条件下纯水蒸气压力之比。

碳氮比:是指在微生物培养基中所含的碳源中碳原子的摩尔数与氮源中氮原子的摩尔数之比。

鉴别培养基:用于鉴别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化学物质,某种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后能产生某种代谢产物,而这种代谢产物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特殊化学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性变化,根据这种特征性变化,可将该种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区分开来的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synthetic medium):由化学成份完全了解的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也称化学限定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内加入某种化学物质或去除某些营养物质以抑制杂菌。

加富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营养物质,以供少数特殊需要的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富集培养: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别的营养要素以增殖少数微生物的培养方式。

化能自养: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氧化还原态无机物获得能量的微生物。

化能异养型:以有机物为能源和碳源的微生物。

光能无机营养型Photolithotroph:或称光能自养型。

这是一类能以CO2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并利用光能进行生长的微生物。

光能有机营养型Photoorganotroph:或称光能异养型。

这类微生物不能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需以简单的有机物酸、醇等作为供氢体,利用光能将CO2还原成细胞物质。

基团移位:指一类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耗能的,溶质在运送前后分发生分子结构变化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1.生物氧化:就是发生在或细胞内的一切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生物氧化的形式包括某物质与氧结合、脱氢或脱电子三种。

2.发酵(fermentation):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呼吸作用:指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NAD(P)+、FAD或FMN 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它还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形成的NADH和FADH2可通过位于线粒体内膜和细菌质膜上的电子传递系统将电子传递给氧或其他氧化型物质,在这个过程中偶联着A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的方式称为氧化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可直接偶联ATP或G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等高能分子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4.无氧呼吸:化合物氧化脱下的氢和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最终交给无机氧化物的过程。

有氧呼吸:是指微生物氧化底物时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作用。

5.Stickland反应:两种氨基酸共同参与反应,其中一种进行氧化脱氨,脱下来的氢去还原另一氨基酸,使之发生还原脱氨,二者偶联的过程。

6.硝化作用:硝化作用:铵氧化成硝酸的微生物学过程。

反硝化作用:微生物还原NO3-成气态氮的过程。

即硝酸盐的异化还原。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1.生长:生物个体物质有规律地、不可逆增加,导致个体体积扩大的生物学过程。

繁殖:生物个体生长到一定阶段,通过特定方式产生新的生命个体,即引起生命个体数量增加的生物学过程。

2.同步培养(Synchronous culture):使群体中的细胞处于比较一致的,生长发育均处于同一阶段上,即大多数细胞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培养方法。

同步生长:以同步培养方法使群体细胞能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同时进行分裂的生长,称为同步生长。

3.连续培养(continuous culture):又称开放培养,是相对单批培养(batch culture)or 封闭培养(closed culture)而言的。

它是指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

4.二次生长现象:当培养基中同时含有速效碳源(或氮源)和迟效碳源(或氮源)时,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先利用完速效碳源(或氮源)后,再利用迟效碳源(或氮源)而出现两次生长的现象,称为二次生长现象。

5.防腐(Antisepsis):在某些化学物质或物理因子作用下,能防止或抑制霉腐微生物在食品等物质上的生长的一种措施。

化疗(Chemotherapy):指利用具有选择毒性的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内部被微生物感染的组织或病变细胞进行治疗,以杀死或抑制组织内的病原微生物或病变细胞,但对机体本身无毒害作用的治疗措施。

6.消毒剂:可杀死微生物,通常用于非生物材料的灭菌或消毒。

防腐剂:能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长,但对人及动物的体表组织无毒性或毒性低,可作为外用抗微生物药物。

7.石炭酸系数:指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药剂能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和达到同效的石炭酸的最高稀释度的比率。

8.抗代谢物(Antimetabolite):有些化合物在结构上与生物体所必需的代谢物很相似,以至可以和特定的酶结合,从而阻碍了酶的功能,干扰了代谢的正常进行,这些物质称为抗代谢物。

9.十倍致死时间:在一定温度下,微生物数量十倍减少所需要的时间。

热致死时间:在一定温度下杀死所有某一浓度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10.致死温度:能在10分钟内杀死某种微生物的高温界限称为致死温度。

致死时间:在某一温度下杀死细胞所需的最短时间称为致死时间。

11. 灭菌:指利用某种方法杀死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