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存储介质安全管理规定
移动存储介质管理制度
移动存储介质管理制度
是指企业或组织为了管理和保护移动存储介质(如U盘、移动硬盘、光盘等)所制定的一套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该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移动存储介质的购买和申领:规定员工购买和使用移动存储介质的程序和权限,明确申领流程和责任人,限制购买和使用渠道,避免未经授权的移动存储介质进入企业内部。
2. 移动存储介质的使用和管理:设置规定移动存储介质的使用规范,明确禁止或限制存储敏感信息、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等内容,要求严格加密和保护存储介质中的数据,定期检查和维护存储介质的状态和安全防护。
3. 移动存储介质的备份和归还:规定存储介质的备份和归还流程,确保重要数据的安全备份,减少数据丢失的风险,要求员工在不使用存储介质时及时归还,避免遗失或被他人使用。
4. 移动存储介质的监控和审计:建立存储介质使用的监控和审计机制,记录存储介质的使用情况,定期进行存储介质的审计,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和整改,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通过建立和执行移动存储介质管理制度,企业或组织可以有效管理和保护存储介质中的数据,防止信息泄露和意外丢失,提升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第 1 页共 1 页。
风电公司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制度
风电公司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管理制度依据《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电监会5号令)和《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电监会[2006]34号)的文件要求,为了落实本单位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工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目标是抵御黑客、病毒、恶意代码等通过各种形式对电力二次系统发起的恶意破坏和攻击,以及其它非法操作,防止电力二次系统瘫痪和失控,并由此导致的一次系统事故,以保证本单位发电设备的安全运行。
1、组织机构成立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组长:副组长:成员:防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在生产部,负责二次系统的日常管理组织协调工作。
2、安全分级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责任制。
2.1防护领导小组组长负有本企业所辖范围内计算机及数据网络的总体安全管理领导责任。
负责贯彻落实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关于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要求,将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及其信息报送纳入日常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2.2防护领导小组副组长负责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日常具体领导;负责制定落实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方案和具体措施,并报所属电网调度确认;要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所辖电力二次系统的公共安全设施,明确各业务系统专责人的安全管理责任。
对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想防护领导小组组长汇报,组织研究解决,保障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3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具体进行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日常管理维护、巡视、检查;负责汇报二次系统出现异常的各种安全问题,并提出技术解决方案,提请二次系统安全防护领导小组正、副组长组织研究决定,并负责实施解决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问题。
2.4 生产控制大区包括计算机监控系统、DCS、RTU、AGC、A VC 微机保护、电量采集系统等。
各系统专责负责人由使用和维护单位专责工程师担任,负责所辖设备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发现、研究、上报、处理解决等职责。
国家电网设备〔2018〕979号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新增条款要点20181125
国家电网设备〔2018〕979号十八项反措新增条款要点1防止人身伤亡事故1.3加强设计阶段安全管理1.3.1在电力工程设计中,应认真吸取人身伤亡事故教训,并按照相关规程、规定的要求,及时改进和完善安全设施及设备安全防护措施设计。
2012版1.3.2施工图设计时,涉及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并对防范安全生产事故提出指导意见。
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建设工程和特殊结构的建设工程,设计单位应在设计中提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措施建议,并在设计交底中体现。
2012版2防止系统稳定破坏事故2.4二次系统2.4。
1设计阶段2.4。
1。
1认真做好二次系统规划.结合电网发展规划,做好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自动化系统、通信系统规划,提出合理配置方案,保证二次相关设施、网络系统的安全水平与电网保持同步。
2012版2。
4。
1.2稳定控制措施设计应与系统设计同时完成.合理设计稳定控制措施和失步、低频、低压等解列措施,合理、足量地设计和实施高频切机、低频减负荷及低压减负荷方案. 2012版2.4.1。
3加强110k V及以上电压等级母线、220k V及以上电压等级主设备快速保护建设。
(双重化配置问题)2012版2。
4.1.4特高压直流及柔性直流的控制保护逻辑应根不同工程及工程不同阶段接入电网的安全稳定特性进行异化设计,以保证交直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前提。
2018版新增2.5无功电压2.5.1设计阶段2。
5.1。
2无功电源及无功补偿设施的配置应使系统具有灵活的无功电压调整能力,避免分组容量过大造成电压波动过大。
2012版3防止机网协调及新能源大面积脱网事故有新能源工程单独学习。
4防止电气误操作事故4.2完善防误操作技术措施4。
2。
4新投运的防误装置主机应具有实时对位功能,通过对受控站电气设备位置信号采集,实现与现场设备状态一致。
2018版新增4.2.5防误装置(系统)应满足国家或行业关于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的要求,严禁与外部网络互联,并严格限制移动存储介质等外部设备的使用。
(八)关于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安全建设整改工作的指导意见(公信安[2009]1429号)
涉密和非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管理制度
涉密和非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管理制度一、概述本章节主要介绍涉密和非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的概念和管理制度。
为保障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明确非涉密和涉密信息的不同级别,并对这些信息的存储、使用、传输、销毁等环节进行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
1.1 移动存储介质的概述移动存储介质是指可以携带、存储和传输数据的硬件设备,如移动硬盘、U盘、SD卡、MP3、MP4等。
移动存储介质具有体积小、容量大、易携带等优点,同时也存在着安全隐患和信息泄露风险。
1.2 管理制度的目的和适用范围涉密和非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的管理制度适用于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金融、医疗、科研等领域。
其主要目的是防范和阻止移动存储介质成为安全事故中的主要嫌疑物,保护涉密和非涉密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二、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涉密和非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分级保护根据信息的重要性和涉密程度,将移动存储介质分为不同的安全级别,不同级别的移动存储介质存储、传输时应根据其安全级别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2.2 必备措施对于所有的移动存储介质,必须采用加密技术或访问控制技术,使用密码锁、硬加密等强制访问控制方式,保证存储介质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2.3 使用控制企事业单位应建立移动存储介质的使用、借用、领用、归还、统计和销毁记录等档案管理制度和使用管理制度。
2.4 存储安全移动存储介质的存储应使用验证合格的存储盒,并严格控制接口的使用权限。
对于重要数据,应进行备份,以防止数据的丢失和损坏。
2.5 传输安全企事业单位应确保移动存储介质的传输不泄露涉密信息,使用加密通信管道,避免在传输过程中被恶意篡改、截获及释放等操作。
2.6 销毁管理移动存储介质的销毁应注意彻底、完整,不得利用非法手段,避免造成信息泄露的风险。
企事业单位应严格依据保密法的相关规定,对涉密信息和不涉密信息采取不同的销毁方式和措施。
三、使用和管理注意事项企事业单位在使用和管理涉密和非涉密移动存储介质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3.1 借用与归还对于移动存储介质的借用和归还,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操作,并对借用人员进行身份验证。
公司设备介质管理制度
公司设备介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司设备介质管理,保障公司设备介质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提高公司设备介质的利用效率,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公司设备介质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设备介质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设备介质的采购、领用、使用、保管、维护、清洗、检验、维修、更新等方面。
第三条公司设备介质管理工作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公司规章制度。
第四条公司设备介质管理应注重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养护维修、节约资源、提高效率。
第五条公司设备介质管理工作要以质量为中心,强化质量管理,确保设备介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第六条公司设备介质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落实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监督检查,确保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第二章设备介质采购管理第七条公司设备介质采购应按照公司相关规定进行,采购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严格按照采购程序和程序进行采购。
第八条采购人员应对设备介质进行严格的验收,确保设备介质的质量符合要求,如有发现问题应及时反馈及处理。
第九条采购人员应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选型,选用符合公司要求的设备介质,确保设备介质的适用性和耐用性。
第十条采购人员应做好采购记录和档案的管理,确保采购过程的合规性和可追溯性。
第三章设备介质领用管理第十一条设备介质领用应按照公司相关规定进行,领用人员应凭有效证件办理领用手续,领用前应对设备介质进行检查确认。
第十二条设备介质领用人员应按照公司要求妥善使用设备介质,保证设备介质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第十三条设备介质领用人员应定期对设备介质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介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第十四条设备介质领用人员应对设备介质的损坏及时报告,不得私自处理或改动,如需维修应及时联系维修部门。
第四章设备介质使用管理第十五条设备介质使用人员应按照公司相关规定和操作规程进行使用,不得超负荷使用或使用不符合要求的设备介质。
第十六条设备介质使用人员应加强设备介质的日常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介质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介质安全管理制度
介质安全管理制度
介质安全管理制度是指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为保障人员、设备和环境的安全,建立
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制度。
这些措施和制度旨在对涉及使用、存储、处理和运输的各
类介质(如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物品等)进行规范和管理,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事故
发生的风险。
介质安全管理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资料备档:对使用的介质进行详细的登记和备案,包括名称、特性、用途、储存条
件等。
2.存储管理:建立介质储存区域,保证正确的存储标识和分类,确保不同介质之间的
隔离和防护。
3.安全操作规程:制定明确的介质操作规程,包括使用方法、操作步骤、防护措施等,确保人员在操作介质时的安全。
4.事故应急预案: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包括危险情况的识别、处理方法、应急设备等,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故。
5.培训和考核:定期对使用介质的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并进行考核,提高安全意识和能力。
6.定期检查和维护:定期对介质存储和使用场所进行检查,确保设施的完好和安全。
7.报告和记录:建立健全的报告和记录制度,及时记录和报告有关介质的使用、事故
和异常情况。
介质安全管理制度的目标是降低事故风险,保障人员、设备和环境的安全。
通过严格执行介质安全管理制度,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涉介质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和工作的正常进行。
公司网络介质安全管理制度
公司网络介质安全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与范围本制度旨在规范公司网络介质的使用与管理,防范网络安全事故,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及合作伙伴。
网络介质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服务器、移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
二、安全责任与管理架构公司应设立专门的网络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执行和监督网络介质安全管理制度。
同时,每位员工都应承担起保护网络安全的责任,遵守相关规定,及时报告任何可疑的安全事件。
三、账户与访问控制1. 用户必须使用个人账户登录系统,严禁共享账户。
2. 根据工作需要,为不同级别的员工设置相应的访问权限。
3. 定期更换密码,并使用复杂性高的密码以增强安全性。
四、设备管理1. 对所有网络设备进行登记备案,明确责任人。
2. 确保设备的物理安全,防止未授权的访问和使用。
3. 定期对网络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五、数据保护1. 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限制数据的传输和分享。
2. 实施定期的数据备份策略,以防数据丢失或损坏。
3. 制定数据恢复计划,确保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营。
六、网络安全防御1. 安装并更新防病毒软件,定期进行系统扫描。
2. 部署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监控异常网络活动。
3. 对员工进行网络安全意识培训,提高防范能力。
七、应急响应与事故处理1. 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各类安全事件的处理流程。
2. 发生安全事件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尽快控制损失。
3. 事后进行事故调查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优化安全措施。
八、审计与监督1. 定期进行网络安全审计,评估安全风险和管理效果。
2. 对违反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记录和处罚,强化纪律约束。
九、持续改进1. 根据技术发展和安全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2. 鼓励员工提出安全改进建议,共同提升网络安全水平。
总结:。
存储介质安全保密管理制度
存储介质安全保密管理制度
该制度旨在通过加强对存储涉密信息笔记本电脑与移动存储介质(包括移动硬盘、U盘、软盘、光盘和磁带等)的安全保密管理,增强使用人的防范意识,防止因使用笔记本电脑与移动存储介质不当造成泄密。
对违反保密规定的,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站保密领导小组要对全站各部门执行保密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具体管理制度如下:
第一条本部门存储涉密信息的笔记本电脑和移动存储介质,限本部门人员使用;对存档用的涉密硬盘、U盘、软盘、光盘和磁带,要交到办公室统一保管。
第二条个人使用的U盘等移动存储介质,一般不得存储涉密信息,因工作需要必须使用的,使用后要及时消除涉密信息。
第三条一般不准携带存储涉密信息的笔记本电脑与移动存储介质出国或去公共场所,确因工作需要携带的,必须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第四条禁止将存储涉密信息的笔记本电脑与移动存储介质外借,禁止通过移动存储介质将涉密信息拷贝在家用电脑或外单位电脑上。
第五条因工作需要借用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存储涉密信息的,归还前必须清除存储的涉密信息,并将使用的设备格式化。
第六条对淘汰或报废的笔记本电脑和移动存储介质,必须删除所有信息,统一处理。
信息安全管理规范
信息安全管理规范一、引言信息安全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个人隐私、企业机密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制定一套科学的信息安全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档旨在为组织提供信息安全管理的指导原则和最佳实践,以确保信息资产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二、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所有涉及组织信息系统和信息资产的部门、员工和合作伙伴。
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网络、服务器、数据库、应用程序、通信设备、存储介质等。
三、信息安全管理原则1. 高层承诺:组织的高层管理层应对信息安全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确保信息安全管理得到有效实施。
2. 风险管理:组织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等环节。
3. 安全意识培训:组织应定期开展信息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对信息安全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4. 安全控制措施:组织应建立合理的安全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访问控制、身份认证、加密技术、安全审计等。
5. 事件响应与恢复:组织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事件响应与恢复机制,及时应对和处理安全事件,并及时恢复受影响的信息系统。
6. 持续改进:组织应不断改进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期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四、信息安全管理措施1. 访问控制1.1 建立用户账号管理制度,包括账号申请、审批、分配和注销等流程。
1.2 实施最小权限原则,用户只能获得他们工作所需的最低权限。
1.3 强化密码策略,包括密码复杂度要求、定期更换密码、禁止共享密码等。
1.4 定期审计用户权限,及时清理不再需要的权限。
1.5 实施多因素身份认证,提高身份验证的可靠性。
2. 网络安全2.1 建立网络拓扑图,标识关键网络设备和系统。
2.2 定期进行网络漏洞扫描和安全评估,及时修补漏洞。
2.3 建立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监控网络流量和异常行为。
2.4 加密敏感数据的传输,如使用SSL/TLS协议进行加密通信。
关于印发《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液化烃球罐区安全技术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公称尺寸DN(mm)
完全关闭时间(s)
≤50
≤5
65~350
≤10
d)紧急切断阀应能保证在易熔元件自动切断装置温度达到75±5℃时自动关闭。
e)选用的紧急切断阀应为故障安全型。
3.2.4.6液化烃球罐区应设现场声/光报警设施。固定式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检测器及其他报警信号应接入现场声/光报警设施。探测器的设置及报警设定值的设定严格执行《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GB 50493。
3.1.2.2液化烃球罐不得与其他可燃、助燃气体储罐同组布置,但全压力式液化烃球罐可与可燃液体的压力储罐同组布置。
3.1.2.3球罐材质不能适应该罐组介质最低温度时不应布置在同一罐组内。
3.1.2.4同一罐组内全压力式或半冷冻式储罐的个数不应多于12个,且不超过2排。
3.1.2.5两个罐组相邻球罐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0m。
3
3
3
液化烃球罐区的选址要严格执行《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油田企业、城镇燃气、油库等炼化板块以外的企业液化烃球罐区应执行相应行业的国家标准。在山区或丘陵地区的液化烃球罐区应避免布置在窝风地带。
3
3.1.2.1液化烃球罐组应设防火堤。防火堤不应高于0.6m,且不应低于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的安装高度。
安全环保局
所属业务类别
健康安全环境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安全技术管理
会签部门
下位制度制定者
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执行类制度
审核部门
企业改革管理部
法律事务部
解释权归属
安全环保局
签发日期
废止说明
生效日期
制定目的
关于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安全建设整改工作的指导意见
关于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安全建设整改工作的指导意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和《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精神,指导各部门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基础上,开展已定级信息系统(不包括涉及国家秘密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整改工作,特提出如下意见:一、明确工作目标依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有关政策和标准,通过组织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技术措施建设和等级测评,落实等级保护制度的各项要求,使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明显增强,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明显减少,有效保障信息化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力争在2012年底前完成已定级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整改工作。
二、细化工作内容(一)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提高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水平。
按照《管理办法》、《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参照《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信息系统安全工程管理要求》等标准规范要求,建立健全并落实符合相应等级要求的安全管理制度:一是信息安全责任制,明确信息安全工作的主管领导、责任部门、人员及有关岗位的信息安全责任;二是人员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人员录用、离岗、考核、教育培训等管理内容;三是系统建设管理制度,明确系统定级备案、方案设计、产品采购使用、密码使用、软件开发、工程实施、验收交付、等级测评、安全服务等管理内容;四是系统运维管理制度,明确机房环境安全、存储介质安全、设备设施安全、安全监控、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恶意代码防范、密码保护、备份与恢复、事件处置、应急预案等管理内容。
建立并落实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和监督检查。
(二)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安全技术措施建设,提高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能力。
按照《管理办法》、《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参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信息系统安全工程管理要求》、《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等标准规范要求,结合行业特点和安全需求,制定符合相应等级要求的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建设整改方案,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安全技术措施建设,落实相应的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等安全保护技术措施,建立并完善信息系统综合防护体系,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和水平。
数据存储介质管理制度
数据存储介质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建立一套完善的数据存储介质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旨在详细描述数据存储介质管理制度的相关要求和流程,以确保数据存储介质的有效管理和使用。
二、管理范围数据存储介质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的数据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硬盘、磁带、光盘、闪存盘等。
三、管理要求1. 质量管理要求1.1 数据存储介质的选购应符合公司的技术标准,确保其质量和可靠性。
1.2 数据存储介质应定期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其正常工作状态。
1.3 发现损坏或故障的数据存储介质应立即更换或修复,并进行记录。
1.4 数据存储介质的使用寿命应根据其类型和质量进行评估,超过寿命的介质应及时淘汰并进行销毁。
2. 安全管理要求2.1 数据存储介质应进行分类管理,并建立相应的存储介质库存档案。
2.2 存储介质库房应设有门禁系统,只允许授权人员进入。
2.3 数据存储介质库房应具备防火、防水、防尘等基本设施,确保介质的安全性。
2.4 存储介质库房应定期进行巡检,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2.5 数据存储介质库房应设有监控系统,记录进出库操作和库房内部情况。
2.6 数据存储介质的出库和归还应有明确的手续和记录,由授权人员操作。
3. 存储介质备份要求3.1 数据存储介质应进行定期备份,备份周期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变动频率确定。
3.2 备份数据存储介质应与原始数据存储介质分开存放,避免同时损坏。
3.3 备份的数据存储介质应进行定期检测,确保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读性。
3.4 备份数据存储介质的存放位置应与原始数据存储介质相隔一定距离,以防火灾等意外事件导致数据丢失。
4. 存储介质销毁要求4.1 对于淘汰的数据存储介质,应进行彻底销毁,确保数据无法恢复。
4.2 销毁数据存储介质的方法应符合公司的安全要求,如物理破坏、磁化处理等。
4.3 销毁数据存储介质的过程应有明确的记录,包括销毁时间、销毁方式等信息。
介质导管安全管理制度
介质导管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介质导管的安全管理,预防事故的发生,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单位内介质导管的建设、维护、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三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介质导管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责任制度、操作程序和应急预案,保障安全生产。
第四条单位应当加强对介质导管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第五条单位应当加强对介质导管设备的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运行稳定可靠。
第六条单位应当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防范事故风险。
第七条单位应当建立安全记录和档案,定期进行安全回顾和评估,做好事故应急处置准备。
第八条单位应当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共同做好介质导管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九条单位应当设立介质导管安全管理委员会,明确安全管理的责任和职权,监督和指导安全管理工作。
第十条单位应当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负责介质导管的安全管理工作,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安全工作。
第十一条单位应当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和措施。
第十二条单位应当对介质导管操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安全意识。
第十三条单位应当做好安全技术资料的管理和归档,制定应急预案和处置方案,保障安全事故的快速应对。
第十四条单位应当加强对外部承包单位和供应商的管理,确保其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
第三章设备管理第十五条单位应当对介质导管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运行安全可靠。
第十六条单位应当建立安全设备档案,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和评估,确定维护保养计划。
第十七条单位应当对新设备进行安全评审和验收,保证设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和规定。
第十八条单位应当建立设备运行记录和故障台账,分析问题原因,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第十九条单位应当建立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和备品备件管理制度,确保设备能够随时正常运行。
第四章操作管理第二十条单位应当培训运行人员,掌握设备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要求,确保操作人员安全操作。
介质管理制度表格
介质管理制度表格一、总则本制度旨在规范和管理公司内部各种介质的使用和存储,保障公司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适用范围该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员工在工作中使用的各种介质,包括但不限于文件、文档、影像、音频、视频等。
三、管理责任1. 公司高层管理层负责全面推动和监督介质管理工作的落实;2. 各部门主管负责本部门介质管理工作的协调和执行;3. 公司安全部门负责对公司介质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和实施;4. 公司信息技术部门负责公司介质管理系统的搭建和维护。
四、介质存储1. 纸质介质存储(1)公司内部所有文件均需整理、分类、标记并存放在指定位置;(2)所有重要文件需做好备份,并存放在安全可靠的地方。
2. 数字介质存储(1)所有数字介质需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归档和分类,并建立备份机制;(2)员工个人电脑内的数据需定期整理和清理,避免数据丢失或泄露。
五、介质传输1. 纸质介质传输(1)公司内部所有文件传输需经过主管审批,并采用安全可靠的传输方式;(2)涉密文件传输需采用加密传输方式。
2. 数字介质传输(1)所有涉密信息的传输需采用加密传输方式,确保信息安全;(2)禁止私自使用外部存储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如U盘、移动硬盘等。
六、介质销毁1. 纸质介质销毁(1)公司内部所有不再需要的文件需进行及时销毁,并确保完全销毁;(2)销毁文件需记录并备份相关文件信息。
2. 数字介质销毁(1)所有不再需要的数字介质需进行彻底删除,确保数据不可恢复;(2)禁止私自销毁公司数据,需由公司安全部门负责执行。
七、信息安全1. 纸质介质安全(1)公司内部所有重要文件需加锁存放,避免泄露;(2)禁止私自带离公司的重要文件。
2. 数字介质安全(1)所有重要数据需进行加密保护,确保信息安全;(2)禁止私自使用无控制的存储设备,确保数据不被窃取。
八、违规处理1. 对违反本制度规定的员工,将给予相应的处罚并进行教育;2. 重大违规行为将导致严重后果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环境监测数据保管、保密制度
环境监测数据保管、保密制度1. 引言本制度旨在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保管和保密,以维护机构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该制度适用于负责环境监测的员工、承包商和供应商。
2. 数据保管2.1 环境监测数据应定期备份到安全的存储介质,并进行标识和分类。
2.2 数据备份应在备份介质上进行记录,包括备份时间、数据类型和备份人员。
2.3 数据备份的存储位置应符合数据保护法规要求,并对备份介质实施物理和逻辑安全措施。
2.4 对数据备份介质的访问和管理应实行权限控制,仅限授权人员可进行操作。
2.5 数据备份介质的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功能正常并可恢复数据。
3. 数据保密3.1 所有涉及环境监测数据的人员都应签署保密协议,并接受保密培训。
3.2 环境监测数据应仅在工作需要时向授权人员提供,并在提供前进行严格审查和审核。
3.3 数据传输过程中应采取加密和安全传输通道,以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
3.4 在外部交流和共享环境监测数据时需获得相关方的书面同意,并确保对方也具备相应的保密措施。
3.5 对于不再需要存储的环境监测数据,应进行安全销毁,以防止数据被恶意利用。
4. 违规和处罚4.1 对于故意泄露、篡改或滥用环境监测数据的行为,将启动相应的调查并采取纪律处分措施。
4.2 如有违反保密协议的情况发生,将视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法律行动。
5. 监督和评估5.1 内部定期进行环境监测数据的保管和保密情况评估,以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5.2 持续开展保密培训和意识提升活动,提高员工对环境监测数据保管和保密的重视。
5.3 不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介质的安全审计,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6. 实施6.1 本制度应由相关责任人按照法规要求进行推行和宣传。
6.2 所有员工、承包商和供应商应接受相关培训,并遵守本制度的规定。
6.3 制度的具体操作流程和细节应制定详细的操作指南和操作手册。
6.4 针对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改进建议,应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油气储存企业安全管理指南
附件1油气储存企业安全管理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2023年1月目录1 总则........................................ -2 -2 基本要求.................................... - 2 -3 储罐区管理.................................. - 8 -4 设备设施管理............................... - 14 -5 四个系统管理............................... - 16 -6 运行安全管理............................... - 18 -7 附则....................................... - 23 -油气储存企业安全管理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1 总则1.1为进一步加强油气储存企业安全管理,提高本质安全水平,提升安全管理能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的规定,制定本指南。
1.2本指南适用于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原油、成品油、LNG、LPG储存企业(以下简称“企业”)。
1.3本指南中的大型油气储存企业是指《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大型油气储存基地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通知》(应急厅〔2021〕35号)中的大型油气储存基地(以下简称“大型企业”)。
2 基本要求2.1安全生产责任制2.1.1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2.1.2企业应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每个岗位人员(含实习生等)的安全生产责任,每年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修订。
2.1.3企业应组织开展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教育培训,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制度,每年对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估。
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目录1 第二级基本要求11.1技术要求11.1.1物理安全11.1.1.1物理位置的选择(G2)11.1.1.2物理访问控制(G2)11.1.1.3防盗窃和防破坏(G2)11.1.1.4防雷击(G2)11.1.1.5防火(G2)21.1.1.6防水和防潮(G2)21.1.1.7防静电(G2)21.1.1.8温湿度控制(G2)21.1.1.9电力供应(A2)21.1.1.10电磁防护(S2)21.1.2网络安全31.1.2.1结构安全(G2)31.1.2.2访问控制(G2)31.1.2.3安全审计(G2)31.1.2.4边界完整性检查(S2)41.1.2.5入侵防范(G2)41.1.2.6网络设备防护(G2)41.1.3主机安全51.1.3.1身份鉴别(S2)51.1.3.2访问控制(S2)51.1.3.3安全审计(G2)51.1.3.4入侵防范(G2)61.1.3.5恶意代码防范(G2)61.1.3.6资源控制(A2)61.1.4应用安全61.1.4.1身份鉴别(S2)61.1.4.2访问控制(S2)71.1.4.3安全审计(G2)71.1.4.4通信完整性(S2)71.1.4.5通信保密性(S2)81.1.4.6软件容错(A2)81.1.4.7资源控制(A2)81.1.5数据安全81.1.5.1数据完整性(S2)81.1.5.2数据保密性(S2)81.1.5.3备份和恢复(A2)91.2管理要求91.2.1安全管理制度91.2.1.1管理制度(G2)91.2.1.2制定和发布(G2)91.2.1.3评审和修订(G2)101.2.2安全管理机构101.2.2.1岗位设置(G2)101.2.2.2人员配备(G2)101.2.2.3资金保障(G2)101.2.2.4授权和审批(G2)101.2.2.5沟通和合作(G2)111.2.2.6审核和检查(G2)111.2.3人员安全管理111.2.3.1人员录用(G2)111.2.3.2人员离岗(G2)111.2.3.3人员考核(G2)121.2.3.4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G2)121.2.3.5外部人员访问管理(G2)121.2.4 系统建设管理121.2.4.1系统定级(G2)121.2.4.2安全方案设计(G2)131.2.4.3产品采购和使用(G2)131.2.4.4自行软件开发(G2)131.2.4.5外包软件开发(G2)131.2.4.6工程实施(G2)141.2.4.7测试验收(G2)141.2.4.8系统交付(G2)141.2.4.9安全服务商选择(G2)141.2.5系统运维管理151.2.5.1 环境管G2) 151.2.5.2 资产管理(G2) 151.2.5.3 介质管理(G2) 151.2.5.4 设备管理(G2) 161.2.5.5 网络安全管理(G2) 161.2.5.6 系统安全管理(G2) 161.2.5.7 恶意代码防范管理(G2)171.2.5.8 密码管理(G2) 171.2.5.9 变更管G2) 17 1.2.5.10 备份与恢复管理(G2)181.2.5.11 安全事件处置(G2)181.2.5.12 应急预案管理(G2)181 第二级基本要求1.1技术要求1.1.1物理安全1.1.1.1物理位置的选择(G2)机房和办公场地应选择在具有防震、防风和防雨等能力的建筑内。
机密设备与介质管理制度
机密设备与介质管理制度
概述
本制度旨在确保公司机密信息的安全,并规定了公司在使用介
质和处理机密设备时应遵守的规定。
介质管理
所有介质都应分级别并进行正确的标识,所有正式使用的存储
介质都应实施管理,盘库及备份工作。
介质的使用、备份和销毁必须符合公司规定的标准,离开工作
场所的介质必须进行加锁封存,离开公司的介质必须经过授权并加
密处理。
机密设备管理
所有机密设备必须登记并标识,机密设备的使用必须获得授权,并在使用前对其进行检查,未经授权严禁私自拆卸、改装、移动或
带离公司使用。
每日值班人员应检查机密设备的运行状态并登记,定期进行机
密设备的检测、维修和对硬件平台的升级。
离职人员应如实汇报手
头所持有的机密设备,并在离职时将机密设备还回公司。
结论
我们在管理机密设备和介质时必须非常严谨,只通过授权的人员才能使用,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公司的机密信息和资产,利用科技手段来确保信息的安全和防范风险,让信息在被存储和传输的过程中始终得到有效地保护。
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XX公司数据安全管理制度20XX年XX月目录目录 (2)1 总则 (3)2 数据安全管理的内容 (3)3 数据管理制度 (3)4 数据存储安全管理制度 (4)5 数据库安全管理制度 (4)1总则1.1 数据是XX公司重要的信息资源,为了保障XX公司的数据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1.2 XX公司数据安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数据的丢失、泄露与被破坏以及非法生成、变更,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
1.3 数据从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发布、提供等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安全。
1.4 XX公司数据安全管理的数据包括:所有利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进行输入、存储、传输、处理、再加工和输出的数据。
包括:文字材料、数据报表、各类原始凭证、图形图象等输入处理对象,计算机内部存储和网络传输的各类数据,计算机输出的磁存储、光存储及各类纸介质打印数据。
其数据安全管理的范围包括数据输入、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检查以及数据库管理。
1.5 本制度适用于XX公司所有部门数据安全的管理。
2数据安全管理的内容2.1数据完整性是指系统在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存储、提供等过程中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使数据不丢失、不被破坏,未经授权不被修改,保证数据的内容完整、正确。
2.2数据内容的完整性,包括单个数据和系列数据的完整性,可以通过信息校验码和系列号技术手段和相应的制度得到保证。
2.3为了保证数据的可用性,必须对数据的操作者和使用者进行职责授权和使用授权确认;必须对采集数据的合法性、输入数据的有效性及业务处理的正确性进行全面确认;必须采用各种有效的技术手段与岗位职责、行政和法律手段相结合的方法,确保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加工和输出的数据正确可用。
2.4对信息网络系统中的所有数据都应根据其重要性和应用需求,决定操作人员的存取权限和存取方式,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和管理办法,确定内部信息交流和对外信息发布的信息范围和报批手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信息中心
存储介质安全管理规定
信息中心
年月
XXXX信息中心
存储介质安全管理规定
注:XXXX代表单位名称,XX代表单位简称,xxxx代表系统名称,**代表部门名称。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证XXXX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存储介质能够被正常管理及使用,防止存储有重要数据的介质遭受未授权的使用、移动、丢失或损毁,造成重要数据
的泄漏,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心存储介质的安全管理。
第二章存储介质管理要求
第三条存储介质是指中心记录存储数据的设备,主要包括磁带、磁盘、光盘、闪存等。
第四条存储介质在接入系统前,中心安全管理员负责对介质进行病毒检查,如发现病毒,立即进行处理后再接入系统。
第五条中心应对磁盘阵列、磁带库等存储核心数据的介质进行标识,统一存放在固定的位置,并由机房管理员负责管理。
第六条中心移动硬盘、U盘等由介质使用人负责管理。
第七条中心应建立《存储介质管理登记表》(见附件一),并由资产管理员负责定期盘点。
第八条中心数据管理员应每半年对介质中的数据进行测试,如发现介质硬件老化或发现介质运行缓慢,立即将其中数据转移到新的介质中,以防止由于介质老化、失效
而导致的重要数据丢失。
第九条当介质损坏需要送出维修或销毁时,应首先清除其中的敏感数据,以防止XX内部信息的非法泄漏。
第十条对于需要报废的介质,应填写《信息中心介质报废登记表》(见附件二),并做集中报废处置。
第三章附则第十一条本规定由信息安全工作组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十二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XXXX信息中心
存储介质管理登记表
XXXX信息中心介质报废登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