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故里德育资源开发与课程建设校本课程指导纲要20161118
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纲要
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国家主权等主题教育要求,克服德育课程目标错位、内容交叉、教学脱离实际等现象,加强德育课程教学和评价的可操作性,增强德育课程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据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结合山东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第一部分德育目标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四门课程共同构成中小学德育课程系列。
中小学德育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参与能力,提高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中小学德育课程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具有思想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征,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中小学德育课程与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相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课相补充,与学校其他课程和学校德育活动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德育任务。
其品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1。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热爱集体,团结友善、诚实守信、敬业奉献,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行.2。
热爱劳动、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有团队意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
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4。
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树立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养成独立思考、关心时事、关爱生活、热心公益、善尽职责、维护权益的现代公民素养.5。
关爱自然、尊重自然,认知大自然与人类共生共存的和谐关系,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道德.6。
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试验》研究专题之一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1(2011年9月22日讨论稿,内部资料,切勿外传)中小学德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价值观、道德和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和保障作用。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以建设“首善之区”、“学习化城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为目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精神,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满足首都社会现代化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健康成长幸福的需求,有效服务于世界城市建设和首都社会文明发展,以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有必要进一步整合北京市中小学德育资源,梳理和创新德育发展思路,制定《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是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为落实全员育人、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任务提供有效指导。
《纲要》是中小学校实施德育的依据,是家庭和社会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依据,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进行德育督导和评估的依据。
一、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建设者和接班人,统一于素质教育全过程。
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指导原则1.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和道1本稿是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全体老师参与撰写的《德育纲要》前六稿基础上形成,积极借鉴了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王蕤副处长、徐志芳老师及特级教师李烈、徐安德等意见,参考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时龙院长的相关文章精神。
小学科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小学科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德育特点(一)帮助少年儿童初步形成正确看待自然界和人类科学事业的观念和态度。
初步认识和理解自然界的基本特征,认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初步认识和体会人和自然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帮助少年儿童获得初步的认识自然和改善自然环境的科学方法。
初步认识科学是一门以事实为依据、不断质疑、求证和创新的严谨且严肃的学问。
习得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技能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一个人正确认识世界、高效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三)帮助少年儿童初步获得科学精神的滋养,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
认识到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存质量的提升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认识到人类面临着资源匮乏、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等现实问题,只有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才能妥善解决各种现实问题,树立努力学习科学、投身科学事业的远大志向;坚定科学技术的发展虽道路曲折、充满艰辛,但终会一路向前、充满光明的信念。
(四)初步理解科学技术具有“双刃剑”的效应,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不良影响,需要建立科学技术的制度规范体系、伦理道德体系和法律监督体系,预防和控制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让科学技术更好地为人类造福;促进学生初步形成科学价值观。
二、德育范畴(一)初步的科学世界观1.指导少年儿童通过观察身边大自然里的动物、植物、水、空气、岩石等,知道这些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初步认识到自然界一些物质是有生命的,一些物质是无生命的,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所以说世界是物质的;通过在高年级学习用实验的方法分析空气、岩石、金属、食物等物质的成分,初步了解物质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小学德育纲要实施方案
小学德育纲要实施方案小学德育纲要实施方案。
为了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制定了以下小学德育纲要实施方案。
一、加强德育教育内容。
1.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友爱互助、勤奋好学、礼貌谦和等良好品德。
2.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责任感。
3.提倡健康生活方式。
开展健康教育,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饮食健康、运动锻炼,远离不良嗜好。
二、完善德育教育体系。
1.建立健全德育教育课程体系。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求,制定德育教育课程,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2.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加大对德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3.建立健全德育评价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德育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品德、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全面评价。
三、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1.优化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德育教育氛围,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
2.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与家庭共同育人,加强家长的德育教育意识,促进学校和家庭的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3.加强校风建设。
通过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学校生活秩序,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四、加强德育教育管理。
1.建立健全德育教育管理制度。
制定德育教育工作规范,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德育教育的组织领导和管理。
2.加强德育教育宣传工作。
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对德育教育的宣传推广,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德育教育的良好氛围。
3.加强德育教育成果评估。
建立健全的德育教育成果评估体系,及时总结和分享成功经验,不断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纲要实施方案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 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论文)
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作者:武贞单位:郑州市惠济区古荥小学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内容提要:德育是培养人品德的教育。
民族精神教育是德育的根基,地方德育资源是进行民族教育的基础。
那么,如何让地方德育资源成为学校德育的精品课程呢?我校依托我镇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开发和实施了我校的校本课程《走进历史传承文明》,提高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校本课程历史文化德育实效性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北大钱理群教授认为,在全球化趋势下的人们逐渐表现出一种逃离“生于斯,长于斯”的倾向,而这种倾向会造成危机:年轻一代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以及土地上的人民产生了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和心理上的疏离感。
那么如何建立学生和乡土(包括乡土文化及乡村的普通百姓、父老乡亲)的精神血缘联系呢?深深的思索让我们想到了我们古荥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
我们古荥镇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
现已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六处,有“一镇三宝,一步三叹”之美誉。
众多的文物古迹,加上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古荥镇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
近年来形成的郑州黄河游览区;郑州沿黄河果岭山水;郑州汉文化保护区等三个生态风景区,依托古迹文化遗址和黄河山水,成为郑州市的重要旅游区域之一。
我校校本课程《走进历史传承文明》就是依托着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形成的。
三、校本课程的价值1、以地方性知识观审视学校德育工作,有助于学校德育关注民族文化蕴含胡德育资源,在教育国际化、现代化的背景下,突出德育工作的民族性、区域性特点,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
2、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现实针对性,加强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对地方生活环境的感悟,加强对同里文化的关注,增进学生的家乡情怀,培养爱家乡情感,提高德育的人文关怀,增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使命感,加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合。
2024年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2024年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前言在当今社会,德育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重视和关注。
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建立和谐的校园氛围,我校制定了2023年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方案目标1.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他们具备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素质;2.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良好道德道德素养的公民;3. 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三、方案内容1. 课程设置(1)思想品德课程: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2)公民道德与法制课程:传授基本的法律知识和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3)心理健康课程: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4)生活技能课程:教授实用生活技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 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的案例讲述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2)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3)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4)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引导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所学道德知识和技能。
3. 评价与考核(1)定期考核: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参与和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定期的综合评价;(2)实践考核: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操作能力;(3)学科综合考核:将德育成绩纳入学科综合考核的一部分,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
四、实施策略1. 教师培训:组织德育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高其德育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2. 家校合作:加强家校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形成一体化的育人格局;3. 学生参与管理:设立学生德育委员会,由学生代表参与学校德育工作,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主动性;4. 社会资源整合: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邀请社会资源人员参与德育教育,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
校本课程开发纲要及教案
活动三:拓展体验之自主链接
1、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为本课学习资料库添加相关内容。
2、分析总结写作特点: 选择冷暖色调对比的意象表达作者心中的爱与恨。
活动四:朗诵天地之教师垂范
1、第一遍听教师范读《黄河颂》,初步感受全诗。
2、第二遍师生合读,读出诗的层次。
3.第三遍,配乐朗读,读出诗的感情色彩。
说明左宝贵衣冠冢现状语言混乱,表达爱国情感不明显,书信格式不会运用
欣赏视频后感受
材料准备充分,介绍有中心,有条理,语言清晰,自然大方。
材料准备比较充分,介绍有中心,有条理,语言清晰。
材料准备比较充分,介绍语言不够清晰和条理。
学
与
教
活
动
设
计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按照教学环节,设计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课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评价设计
评价项目
8~10分
5~7分
1~4分
给镇长的一封信
能很好地说明左宝贵衣冠冢地现状,理智地表达爱国情感,书信格式运用恰当,学会运用尊称、谦称
能较好地说明左宝贵衣冠冢现状,理智地表达爱国情感,书信格式运用恰当,学会运用尊称、谦称
本单元学习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学生学习采用活动式设计,在学习文章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反复竞读、小队学习、合作交流,自主展示等形式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力图实现读和写的结合,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的结合,文本学习和现实生活的结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引导和 鼓 励 学生说出感受,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一步把握爱国思想内容。
活动二: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国家日益富强,激发民族自豪感,学生们分小组畅谈祖国的强盛,讨论新一代青少年应该怎样为祖国的强盛贡献力量。(课内)
主题德育校本课程
主题德育校本课程
主题德育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自主开发的一种德育课程。
它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主题德育校本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德育理论课程:介绍德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 德育实践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 德育文化课程:通过开设文化课程,如传统文化、礼仪教育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4. 德育心理课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开设心理课程和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健康的心态。
主题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
学校需要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和配合,家长需要给予关注和支持。
通过主题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山东发布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推进德育教育
山东发布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推进德育教育齐鲁网2016年5月25日讯(记者吴天旭) 今天上午,教育部在山东召开《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新闻发布会,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左敏解读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建构“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左敏说,《指导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一体化”和“适应性”要求,使德育目标有序渐进、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指导纲要》分为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其中《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统筹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课程,将小学、初中、高中的德育课程目标、内容等进行一体化设计,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切实解决学段德育目标不清晰、课程内容简单重复等问题,增强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的可操作性,提高德育课程的主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14个学科,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内在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以弘扬传统美德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宗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突出齐鲁文化特色,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
校本课程开发纲要及教案
校本课程开发纲要及教案第一章: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与意义1.1 校本课程开发的起源与发展解释校本课程开发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强调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与原则阐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解释校本课程开发与传统课程开发的区别。
1.3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价值分析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
强调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第二章: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与方法2.1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介绍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包括需求分析、目标设定、内容设计、实施与评估等环节。
提供具体流程图或步骤说明,帮助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2.2 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与技巧介绍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和技巧,如调研、访谈、团队协作、课程设计等。
提供实际案例,展示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三章: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与角色3.1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阐述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
强调不同参与者的角色和责任,以及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合作与协调。
3.2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角色与能力强调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要性。
描述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具备的角色和能力,如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评估与反馈等。
第四章: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分析4.1 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优秀案例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
4.2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的启示与借鉴提供借鉴和启示,帮助读者在实际校本课程开发中避免常见问题和挑战。
第五章: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估与改进5.1 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估方法与指标介绍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估方法和指标,如学生学习成绩、学生满意度、教学效果等。
提供具体的评估工具和指标体系,帮助读者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估。
5.2 校本课程开发的改进策略与实践分析校本课程开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
提供具体的改进策略和实践建议,帮助读者优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方针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方针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方针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和教育目标,从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独立探索和开发的课程。
本文将从需求分析、课程目标、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探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方针。
一、需求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步骤是进行需求分析。
学校应充分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的需求,并根据这些需求进行课程设计。
学校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各方面的意见,以全面准确地了解需求。
二、课程目标校本课程的目标应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
学校应表达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
目标应具体明确,能够量化和可操作化,以便实施和评价。
三、内容选择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应围绕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展开。
学校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选择与时俱进的内容,并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实际情况出发,确保内容具有吸引力和实用性。
四、教学方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制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教师也需要积极探索适合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教材编写校本课程的教材编写是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之一。
教材应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选择进行编写,要求简洁明了、内容丰富、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同时,教材应面向学生、教师、家长等多个受众对象,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六、教学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料,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学校还可以借助社会资源,如企事业单位、文化机构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机会。
七、评价方式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应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学校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测试、作品展示、学科竞赛等,以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成果。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拓宽育人空间
龙源期刊网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拓宽育人空间
作者:张小兰
来源:《师道·教研》2018年第09期
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
深圳市南山区向南小学创建家校合作及社区合作平台,营造全方位立体的育人环境。
一、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五大系列
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重整体性和系列性,可从五大系列进行开发:
1. 习惯系列
2. 礼仪系列
3. 感恩系列
4. 生存系列
5. 文化系列
二、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的六大阵地
开发了系列的校本课程只是第一步,通过实践我们得出可通过以下六大阵地来实施德育校本课程。
一是校园文化熏陶:张贴文明礼仪提示语,提醒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发挥校园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的功能。
二是学科渗透指引:寓德育校本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三是常规活动导航:开展早、午阅读很多,进行古诗词诵读、新闻播报等活动。
四是社团活动实践:开展系列的实践活动,带学生走出校园。
五是特殊日期教育: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落实德育校本课程内容。
六是网络信息拓展:在网上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
伴随时代的发展,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课程观,充分发挥家庭、社区及社会力量,勇于创新,加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定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小公民。
责任编辑韦英哲。
课程建设指导纲要
课程建设指导纲要一、引言课程建设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课程建设的目标、原则、步骤和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教师提供指导和借鉴,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课程建设工作。
二、课程建设目标1.提高教学质量:课程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满足社会需求:课程建设要贴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促进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应与教学改革相结合,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三、课程建设原则1.科学性原则:课程建设要遵循教育学和学科学科的规律,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实用性原则:课程建设要具有实践价值,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整体性原则:课程建设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
4.个性化原则:课程建设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培养他们的个性特长。
四、课程建设步骤1.需求分析: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要求,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定位。
2.教学设计:根据课程目标和要求,设计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资源。
3.教学实施: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4.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五、课程建设评价1.学生评价:学生是课程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他们的意见和反馈对课程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教师评价:教师对课程的评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他们可以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对课程进行评价。
3.社会评价:社会对课程的评价可以反映课程是否符合社会需求,是否能够培养合格的人才。
六、课程建设的挑战与对策1.教学资源的不足:缺乏教学资源是课程建设的一大挑战,可以通过加强师资培训、拓宽教学资源渠道等方式来解决。
2.教学方式的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中小学语文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德育课程一体化)
中小学语文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德育特点语文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来进行,侧重于熏陶渐染、潜移默化。
(一)思想性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散发着人性的光辉,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是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重要资源。
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丰富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因文悟道,提升思想境界。
(二)情感性语文课程具有浓郁的情感元素。
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文章,都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具有强烈的精神感染力。
应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涵泳体验、对话交流等,在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审美性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
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大量的名篇佳作,具有独特的语言之美、形象之美、意境之美、结构之美,这些无不给学生美的熏陶渐染。
应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净化心灵,完善人格。
(四)文化性语文课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语文课程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应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尊重并理解多元文化,使其成长为兼具传统人文情怀与现代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五)实践性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应积极利用多种多样的语文课程资源,创设德育情境,挖掘德育素材,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培养独立人格、责任意识、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语文课程的德育价值。
二、德育范畴(一)热爱读书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培养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养成热爱读书的健康情趣。
诵读吟咏,静声默会,充分感受汉语的音形意之美,深刻领悟作品的情感态度,积极探求作品的思想价值,自觉汲取作品的文化智慧,陶冶性情,完善人格,让读书成为终身的精神需求。
初中德育校本课程
初中德育校本课程
初中德育校本课程是指在初中教育中,以学校为基础,依据学校德育教育的特点与需求,自主开发、设计的德育课程。
初中德育校本课程的制定应当符合学校德育目标、学生特点、社会需求等方面的要求。
初中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当贯穿全程、全员参与,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心理特点,具有循序渐进、突出实效的特点。
初中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应当包括道德素养、个人品德、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初中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应当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互动,促进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
同时,还应当注重与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联系,形成多方合作、协同育人的局面。
初中德育校本课程的评价应当注重多元评价和个性化评价,旨在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德育水平和发展情况,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全面成长。
- 1 -。
xx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纲要
xx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纲要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
但它与前二者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的灵活程度等方面又不尽相同。
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以及济南市教育局关于课程建设的相关要求,本着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原则,我校拟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系列校本课程。
特制订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纲要如下:一、培养目标我校校本课程应紧紧围绕提升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进行设计与开设,应达成以下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组织机构及运作机制1、组织机构(1)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组员:(2)评价小组组长:组员:(3)督查小组组长:组员:(4)研发小组组长:组员:2、运作机制(1)管理网络:分管校长→教务处→课程研发中心→年级主任→学科主任→校本课程教师。
(2)运作流程:选定课程→制订计划→备课→学生选课→编组→授课→过程评价成果展示→总结性评价→小结三、课程体系1、艺体类课程:合唱、器乐、舞蹈、绘画、刻纸、篆刻、剪纸、陶艺、书法、摄影、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毽球、羽毛球、跳绳、武术、健美操等2、科技类课程:3D打印、机器人、stem课程、天文观测、发明制作、计算机编程、无人机、电脑绘画等3、传统文化课程:诗词鉴赏、吟诵、朗诵、茶道、古琴、戏曲、围棋、中国象棋、24节气课程等4、活动类课程:入校课程、研学旅行课程、离校课程、班会课程、阳光体育大课间课程、折纸、手工制作、美食制作、社会实践课程、国旗下讲话课程、社团课程、劳动课程、节日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尚书故里德育资源开发与课程建设校本课程指导纲要
宁德市蕉城区七都中心小学
2015年3月
校本课程指导纲要
一.前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当今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社会信息化和社会发展对人的挑战,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着眼于促进学生当前和未来生活质量的提高,着眼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采取开放的态度,重新反思和构建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体系。
七都镇是历史名人林聪的故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
尚书故里历史文化是“尚书故里德育资源开发和课程建设”的高度诠释,这是学校为建构一种对话、合作和探究的课程文化;是融德育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多种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实践、人文素养类的校本课程;也是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潜在课程资源,彰显我校办学特色进行的有限尝试。
我们按照“实践—开发--反思—改进”的“草根”模式,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网上查阅、阅读有关书籍等的形式,进一步了解生于斯、长于斯、立于斯的家乡,几经修改,初步定稿《尚书故里文化读本》。
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尚书故里文化读本》,我们或缅怀乡贤,或再现七都古老风俗民情,或介绍传统工艺,或抒写优美山水风光,或绘画七都的改革轨迹,或褒美经济探潮勇士……籍我镇丰富的
人文历史景观、美丽的传说及跳跃的发展全景,激发学生爱家爱家乡的情感与胸怀,锻炼学生社会实践及回馈家乡的志向和能力。
同时,全书配以相关插图、阅读链接、实践平台等环节,力求以有体验、有感知、有感想、有感悟的方式来揭示尚书故里的历史文化。
课程实施,我们倡导“研究实践”、“体验探究”、“综合性学习”,淡化教师单纯的讲授,重视学生的参观、访问、调查等实践体验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在活动中经历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融德育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多种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实践、人文素养类的校本课程。
打开《尚书故里文化读本》,尚书故里的文物遗存遗迹,史实传说,历史名人的思想、德行、气节,民间传统技艺,当地的风土人情等等历历在目。
教学的使命不在实用,而在于文化。
本着“引导阅读,实践感受,互相欣赏,一起研究,一起成长”的原则,课堂教学就是让同学们亲历体验,以有体验、有感知、有感想、有感悟的方式了解尚书故里积淀的历史文化。
所以,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情境的转化,打破被动接受学习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基本理念
以活动育人为最终目标,注重学生兴趣、知识、思维、能力、态度、情感等全方位发展、构建一种积极、探究的思维习惯,讲求学习
过程、方法的自主性、开放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一)以主题活动为载体
通过课内外、校内外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策略,构建一种“课堂学习活动化,课外活动课程化、整体活动育人化”的开放式、自主性的活动方式。
(二)以自主活动为核心
讲求活动内容自选、活动过程自主、活动目的自定的自主活动方式,以期在活动过程中达到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的目的,提高活动成效。
(三)以活动育人为目的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为最终目标,而不在于知识量的掌握。
通过参与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知识、技能、情感得到提升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四) 以过程评价为尺度
注重学生活动的过程体验,以激励性评价为基本原则,将评价贯穿在学生的整个活动过程中,形成多元化、立体化评价机制,重过程、重体验。
四.课程总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了解自己家乡的乡土文化,学习一些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历史变迁等知识;通过对家乡的政治、经济的调查,了解一些政府机关的设置、本地区的经济结构、物产、资源等人文地理知识;通过对家乡生态环境的调查可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习环境保护的知识。
通过活动,对综合性学习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能力目标
通过对家乡的调查了解活动,培养学生欣赏、保存及传承乡土文化的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劳动、美术、计算机信息技术、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本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对家乡的调查了解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增强学生与人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关注乡土文化,陶冶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民族文化情操,从小树立为家乡做贡献的意识;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多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各种挫折、困难的意志品质,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活动中要注重展示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五.课程实施原则
综合性原则
按照现代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体现课程的整体性。
提倡科学性和
人文性的统一。
在教学中,既注重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又注重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既体现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又吸纳有益经验。
发展性原则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既要学会学习,也要学会做人。
所以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二者要相得益彰,和谐统一。
活动性原则
学习的三大要索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
课堂教学中要设计具有明显操作性的自主学习式的活动,多采用启发式、发现法和研究法……在这些活动中优化认知结构。
激励性原则
包括成功激励、评价激励等。
评价激励就是评价学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寻找学生成功和进步;评价要以学生个体表现为参照系,即强调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进步。
坚持表扬、激励。
开放性原则
教学不是狭隘的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规范中、限制于教师的指导与布置的圈子内。
而是开放的,要从单学科延伸到多学科,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六.教学管理和实施建议
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必须进行科学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
(一)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要采取应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才能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1、教学目标综合化
在价值去向上偏重于实践意识,使学生在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教学资源乡土化
校本教材《尚书故里文化读本》不是唯一的资源,必须把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具有乡土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亲切感的内容引入课堂。
3、教学过程动态化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在全面深入探究学生和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设计动态化的教学过程。
4、学习方式开放化
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出发点,鼓励学生探究,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体验、实践、讨论等方式,在游戏中、在实践操作中,在交流研讨中,在合作互动中、在情感体验中学习,发展综合能力。
(二)教学管理
1、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前提
集思广益,动员大家为课程改革献计献策,吸收反馈意见,及时
调整课程的教学策略。
2、教师适应能力的增强是基础
在教学中,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
3、教学管理措施的落实是关键
学校教研教科处进课堂听课。
了解教学现状,督促研究开展,并经常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反馈。
4、教学成功经验的积累是保障
七.评价建议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课程评价的最高准则。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评价体系,评价中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因人而宜,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和发展。
1、注重过程评价,定性和定量结合
注重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过程评价,重视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作用,对学生参与研究、寻找资料的积极性、作业的完成率、目标的达成度、知识的获得量等方面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价,根据具体情况教师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价、学分评价等多种形式。
2、期末终端评价,鼓励与评优结合
根据所选主题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考核,考核形式多样化,可以是知识竞赛的形式,也可以是作品展示的形式,还可以是节目汇报的形式,总之应根据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评价考核形式,鼓励为主,结合评选“小小研究者”、“优秀学习小队”、“小小XX家”等荣誉,表扬先进,鼓励后进,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