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第【1】篇〗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目标:1.使用所学的圆、比例、排列组合等知识解决问题,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使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变速自行车变化出不同速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自行车的种类,你有哪些理解?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自由回答。

有普通自行车,还有变速自行车。

二、新授1.探究自行车的速度和内在结构的关系。

⑴猜测,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⑵分组讨论,怎样才能知道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能够蹬一圈直接测量。

也能够计算得出。

)⑶观察讨论: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转过几个齿?你是怎样知道的?前齿轮转动一圈,后齿轮转动几圈?齿轮的齿数与齿轮的转数有什么关系?(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也转过一个齿,因为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齿轮的每一个齿相对应。

前齿轮齿数×前齿轮转数=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数。

齿轮的齿数与齿轮的转数成反比例。

)⑷引导学生尝试总结蹬一圈的路程的公式。

(蹬一圈的路程=车轮的周长×前轮轮齿数/后齿轮齿数)⑸实际操作、测量、计算,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

(蹬一圈直接测量,误差比较大。

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后齿轮转数计算的结果相对准确)2.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课件出示变速自行车的前后齿轮数表)⑴提问: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是怎样的?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变速自行车游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根据这个结构和前后齿轮的齿数,能够组合出2×6=12(种)速度,其中有两个速度相同,所以这种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11种速度。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自行车里的数学》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行车相关的数学知识。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自行车的结构、尺寸、比例、速度等方面的数学知识。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图形、比例、速度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自行车相关的数学知识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发现其中的数学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行车里的数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行车的结构、尺寸、比例、速度等方面的数学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自行车相关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自行车的尺寸、比例、速度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自行车,发现其中的数学知识。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计算自行车相关的数学知识。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讲解法:教师讲解自行车相关的数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自行车模型或图片。

2.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等)。

3.计算器。

4.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自行车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并提出问题:“自行车有哪些部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思考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

2.呈现(10分钟)讲解自行车相关的数学知识,包括自行车的结构、尺寸、比例、速度等。

并通过实例展示这些数学知识在自行车中的应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辆自行车,利用测量工具测量自行车的尺寸,并计算自行车的比例和速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测量和计算结果,其他组的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强调自行车相关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9节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9节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9节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通过自行车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自行车行驶中的速度、时间、距离等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行车行驶中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 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解决自行车行驶中的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自行车模型或实物2. 白板、白板笔3. 计算器4. 自行车行驶数据表教学过程1. 导入:向学生展示自行车实物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自行车行驶中的数学问题吗?”2. 新课导入:讲解速度、时间、距离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自行车行驶中的问题。

3. 实践操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辆自行车模型和自行车行驶数据表。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自行车行驶的距离、速度等。

讲解速度、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5.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点评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6. 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板书设计1. 自行车里的数学2. 主要内容:速度、时间、距离的概念速度、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解决自行车行驶中的数学问题作业设计1. 请学生观察家中的自行车,记录下自行车的行驶数据,如速度、时间、距离等。

2. 根据记录的数据,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行车的基本构造;2.掌握解决自行车运动问题所涉及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4.引导学生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1.自行车的基本构造;2.自行车运动问题所涉及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将自行车的运动问题进行数学抽象和计算。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请学生们说一说自己的自行车,有哪些部分组成,都有什么作用?第二步:探究1.学生们将自行车向前推,然后拍照或记录一段时间内自行车的距离与时间,利用这些数据计算自行车的速度。

2.让学生们对比不同的车速下,刹车所需的时间和距离。

3.计算在有风力的情况下,骑行一段距离所需要的力量大小。

第三步:总结1.教师根据所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自行车运动问题所需要的计算方法。

2.学生们归纳自行车系列题目的解题技巧并进行总结,让学生们看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四步:拓展1.了解自行车绕过弯道时的运动规律,以及在弯道上骑行的技巧。

2.探究打气筒的原理,让学生体验一下打气的感觉。

五、课堂实施本课程主要采用讨论、实践和总结三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

在实践过程中,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获取问题,然后进行总结和提炼。

六、教学效果评估1.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答题情况和课堂表现,适时给予评价。

2.学生可以参与到课程设计和课堂互动中,积极发言和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3.每讲一些课,都可以通过一些小测验或者问答的方式测试学生对于前几讲内容的掌握情况。

通过测试的方式可以发现和反馈学校一些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反馈和提升。

七、教学建议1.在教学中,可以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尤其是对于喜欢骑自行车的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会更加吸引和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

2.在讲题时,老师应该重点关注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预测和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行车的构造和原理。

2.掌握自行车齿轮的作用和调整方法。

3.了解自行车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团结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探究的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自行车齿轮的作用和调整方法。

2.自行车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难点1.知识的联系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自行车数学问题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包括自行车构造图、齿轮示意图等。

2.实验器材:自行车、尺子、速度计等。

3.教学辅助工具:白板、彩色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自行车齿轮的作用1.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齿轮的构造和作用。

2.老师演示如何调整齿轮,让学生进行操作。

3.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练习,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自行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1.老师以实例引导学生计算自行车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2.学生自行完成练习,并在小组讨论中解决问题。

3.总结本节课内容,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三课时:自行车实验1.学生分组进行自行车速度实验,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解决相关数学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学生小结自行车数学问题的应用,展示实验成果。

五、课堂讨论与总结1.学生进行自行车数学问题的讨论与总结,展示各小组的研究成果。

2.学生回答问题,老师点拨错误,总结本次教学。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和实验报告。

2.各小组制定自行车数学问题的研究计划。

七、教学反思1.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

2.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是本次教案的详绤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的:1.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提出问题→分析^p 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问题解决的根本过程。

2.使学生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考虑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互相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络。

教学重点: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构造的关系,研究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研究普通自行车的前、后齿轮数与它们的转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引入课件出示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图片,提问:说一说你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的知识。

自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二、预习反应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究新知 1.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构造的关系。

〔1〕引导学生猜测:普通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2〕分析^p 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讨论可得出:可以蹬一圈直接测量,也可以根据车轮的周长乘后车轮转的圈数计算得出。

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观察可得: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也转过一个齿,因为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齿轮的每个齿相对应。

所以前齿轮转过的总齿数=后齿轮转过的总齿数,即齿轮的齿数与齿轮的转数成反比例。

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

〔3〕建立数学模型,搜集数据并求解。

引导学生尝试总结蹬一圈的路程公式。

蹬一圈的路程=车轮的周长× 〔4〕分组搜集所需要的数据,代入公式求出答案,汇报结果。

2.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课件出示变速自行车的前后齿轮的齿数。

〔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的构造是怎样的?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2〕分析^p 问题,求解,汇报。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是《自行车里的数学》。

我们将从自行车的各个方面探索和发现数学的奥秘。

我们会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包括车轮、车架、链条等。

然后,我们会学习如何通过测量和计算来确定自行车的尺寸和性能参数。

我们会探讨自行车设计中的数学原理,如圆形、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数学原理;2.掌握测量和计算自行车尺寸的方法;3.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数学原理;测量和计算自行车尺寸的方法。

难点:自行车设计中的数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行车模型、测量工具、计算器。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引入:我会向学生们展示一辆自行车,并引导他们观察自行车的各个部分,提出问题,如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架是什么形状的?链条是如何连接的?2.讲解:我会根据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讲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数学原理,如圆形、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性质。

3.实践:学生们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测量工具测量自行车的尺寸,如车轮的直径、车架的长度等,并使用计算器计算相关数据。

4.讨论:学生们会分组讨论自行车设计中的数学原理,如如何通过数学计算确定自行车的尺寸和性能参数。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自行车的基本结构、数学原理、测量和计算方法等内容。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设计一辆自行车,并计算其尺寸和性能参数。

答案:由于答案可能因学生的设计而异,因此无法提供具体的答案。

但学生们应该能够根据他们所学的测量和计算方法,计算出自行车的尺寸和性能参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我会在课后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数学原理,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应用测量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比例”这一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性质、解比例方程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比例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例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2.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教科书、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自行车的部件为例,如车轮直径与自行车周长的比例,引入比例的概念。

2. 知识点讲解:讲解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性质,以及解比例方程的方法。

3. 例题讲解:以实际问题为例,如自行车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比例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比例的定义2. 比例的性质3. 解比例方程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骑自行车去学校,速度是每小时15公里,问小明骑车到学校需要多少时间?(答案:1小时)2. 题目:一本书的价格是80元,商店进行了打折活动,现在售价是64元,问打了几折?(答案:8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自行车这一生活实例,使学生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部分学生对于比例方程的解法仍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和指导。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如购物、烹饪等,鼓励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 人教版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 人教版

标题:六年级下数学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自行车,了解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如圆的周长、齿轮的传动比等,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自行车中的圆:车轮、齿轮、车把等部件都是圆形的,了解圆的周长、直径、半径等概念。

2. 自行车中的齿轮传动:了解齿轮的传动原理,计算齿轮的传动比。

3. 自行车中的速度与时间:通过计算自行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自行车中的圆: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的车轮、齿轮、车把等部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部件都是圆形的。

然后,讲解圆的周长、直径、半径等概念,让学生计算车轮的周长。

3. 探究自行车中的齿轮传动:讲解齿轮的传动原理,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的齿轮,并计算齿轮的传动比。

4. 探究自行车中的速度与时间:让学生观察自行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引导学生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然后,讲解速度、时间、路程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计算自行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后作业1. 观察自行车,找出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 计算自行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3. 尝试设计一个自行车的齿轮传动系统,计算齿轮的传动比。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操作自行车,让学生了解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能够理解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掌握自行车速度、齿轮比例等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自行车相关的问题,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教学重点1. 自行车速度的计算方法。

2. 齿轮比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1. 自行车速度与齿轮比例的关系。

2. 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1. 自行车模型或实物。

2. 测量工具(如卷尺、计时器)。

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如“自行车的速度与什么有关?”。

2. 探究新知:-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自行车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的结构,了解齿轮的作用。

-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测量自行车的速度,并记录数据。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自行车速度与齿轮比例的关系。

3. 巩固练习: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改变齿轮比例来提高自行车的速度?”。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

5.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与自行车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数学原理。

2. 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

2. 学生可以尝试设计一个自行车的齿轮系统,使其速度达到最大。

在以上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探究新知”环节,因为这一部分是学生理解和掌握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对这一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探究新知1. 观察自行车结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首先通过课件展示自行车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的结构,了解齿轮的作用。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9-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9-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9人教版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9章,主要包括自行车的结构、功能以及与数学相关的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自行车的各个部位名称、自行车的尺寸、速度与时间的计算、自行车路线的规划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及其与数学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自行车的结构及其与数学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计算,自行车路线的规划。

难点:自行车的尺寸测量,速度与时间的换算,自行车路线的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行车模型、尺子、计时器、地图。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自行车,引导学生思考自行车的各个部分名称及其功能。

2. 知识讲解:介绍自行车的各个部位名称及其功能,讲解自行车与数学的关系,如自行车的尺寸、速度与时间的计算等。

3. 例题讲解:以自行车速度与时间的计算为例,讲解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自行车的速度与时间,并进行讨论交流。

5. 小组合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自行车路线的规划问题,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优化路线。

6. 成果展示:邀请部分小组展示他们的自行车路线规划成果,并讲解规划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自行车结构、自行车与数学、速度与时间计算、路线规划。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已知自行车行驶的速度为15公里/小时,行驶时间为2小时,求行驶的路程。

(3)请尝试规划一条从学校到家的自行车路线,并运用数学知识优化路线。

2. 答案:(1)自行车部位名称及其功能:车把(控制方向)、车座(乘坐)、车轮(滚动)、链条(传动)、脚蹬(踩踏)、刹车(停止)。

(2)行驶的路程:30公里。

(3)自行车路线规划:根据学生家庭住址不同,路线规划答案各异。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摘要:、情境引入课件出示普通行车和变速行车图片提问说说你了到有关这两种行车知识,前齿轮圈数×前齿轮齿数=齿轮圈数×齿轮齿数,00000÷563≈78(圈)六、课堂总结行车里学问可真你还能提出些数学问题并吗行车里数学教学容教材67页教学目标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际问题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释与应用”问题基程使学生获得运用数学实际问题思考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相关系理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广泛系教学重研究普通行车速与其结构关系研究变速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建立问题数学模型教学难研究普通行车前、齿轮数与它们数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情境引入课件出示普通行车和变速行车图片提问说说你了到有关这两种行车知识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二、预习反馈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让学生说说通预习节课要学习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新知研究普通行车速与结构关系()引导学生猜想普通行车蹬圈能走多远?()分析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问题讨论可得出可以蹬圈直接测量也可以根据车轮周长乘车轮圈数计算得出讨论前齿轮圈齿轮几圈?观察可得前齿轮齿齿轮也齿因链条孔与前两齿轮每齿相对应所以前齿轮总齿数=齿轮总齿数即齿轮齿数与齿轮数成反比例前齿轮圈数×前齿轮齿数=齿轮圈数×齿轮齿数(3)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引导学生尝试总结蹬圈路程公式蹬圈路程=车轮周长× ()分组收集所要数据代入公式出答案汇报结研究变速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课件出示变速行车前齿轮齿数()提出问题变速行车结构是怎样?变速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分析问题汇报观察可知变速行车有前齿轮、6齿轮根据这结构讨论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可以组合出×6=种其有两速相所以这种变速行车能变化出种速)(3)讨论蹬圈所走路程与什么有关?蹬样圈数哪种组合使行车走得远?讨论明确蹬圈所走路程与车轮直径有关比值越蹬样圈数行车走距离越远四、巩固练习辆行车车轮直径是07 前齿轮有8齿齿轮有6齿蹬圈行车前进多少米?辆行车前齿轮有8齿齿轮有齿蹬圈行车前进5 行车车轮直径(得数保留两位数)五、拓展提升前齿轮齿数有8齿轮齿数有9车轮直径7()你能算出蹬圈它能走多远吗?3×7×89≈563()()刚距离学校约000 他从到学校至少要蹬多少圈? 000 =00000 00000÷563≈78(圈)六、课堂总结行车里学问可真你还能提出些数学问题并吗?七、作业布置《阳光学》配套练习相关题目根据验猜想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有侧重地调整教学方案组讨论得到观察讨论得出结论讨论交流总结公式组讨论得出独立完成组交流板设计行车里数学前齿轮圈数×前齿轮齿数=齿轮圈数×齿轮齿数蹬圈齿轮圈数=蹬圈行车走距离=车轮周长×变速行车组合出不速数量=前齿轮数×齿轮数教学反思成功处节课设计重视学生已有生活验以学生动手操作主线辅以学生主探究、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释与应用”程从而感受数学知识实用价值不足处建立数学模型没有再进步地强化使学生由直观问题上升到抽象理论有些学生可能对它认识还是有些模糊教学建议教学重视学生实际操作从复习引入开始就让学生通看看、数数等数学活动充分激活知识储备例题学习让学生把操作、探究和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把学生放主体地位给学生充足动手操作探究。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车轮的周长X(前齿轮齿数÷后齿轮的齿数)等等。
自行车里的数学这部分知识逻辑性特别强,环环相扣。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最后我还给学生出了个难题,制造一辆比赛型自行车。学生还真能说出来,让我非常高兴。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让数学生活化。这就是学习自行车里的数学的好处。
自行车的运动就是一种机械运动,现在就是机械的美好时代,各种机器人:无人驾驶的飞机、无人驾驶的汽车等等。希望学生努力学习以后造出高端机械,为人类服务。
(1)蹬一圈,是什么转动了一圈?
(2)前齿轮转动一圈,后齿轮怎样运动?
(3)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上是谁转动的圈数?
(4)自行车的前后齿轮是一组相互咬合的齿轮,前齿轮转动2个齿、5个齿、9个齿,后齿轮分别怎么转动?
(5)前齿轮走过的齿数与后齿轮走过的齿数有怎样的关系?
(6) 前齿轮走过的路程与后齿轮走过的齿路程有怎样的关系?
出示图片六:解决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
出示图片七:得出用车轮的周长乘(?)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出示图片八:学生讨论三个问题。得出乘后齿轮的转数。
出示图片九:小组合作研究:
前齿轮的齿数与转动的圈数同后齿轮的齿数与转动的圈数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出示图片十:四个问题
出示图片十一:前齿轮齿数×前齿轮转数=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数。
(6) 前齿轮走过的路程与后齿轮走过的齿路程有怎样的关系?
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前齿轮转动一圈的长度就是链条走过的长度,后轮也要转动同样的长度。所以前齿轮的齿数与转数的乘积等于后齿轮的齿数与转数的乘积。教师板书:前齿轮齿数×前齿轮转数=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数。
前齿轮齿数有48个齿,后齿轮齿数24个,前齿轮转动2圈,后齿轮转动几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新课标(6)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新课标(6)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新课标 (6)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内容主要来自于人教新课标教材的第六章——自行车里的数学。

本节课我们将探讨自行车的各种参数以及与自行车相关的数学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自行车的结构、自行车各部分参数的意义、自行车的运动规律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及其相关参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自行车的基本结构、自行车各部分参数的意义。

难点:自行车的运动规律及其相关数学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行车模型、PPT、黑板。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自行车,并提问:“你们能说出自行车的哪些部分?这些部分有哪些参数?”2. 讲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介绍自行车的车架、车轮、链条、刹车等部分,并解释各部分的作用。

3. 探究自行车各部分参数的意义:让学生用尺子测量自行车车轮的直径、链条的长度等,并分析这些参数对自行车性能的影响。

4. 讲解自行车的运动规律:介绍自行车匀速直线运动、加速运动等规律,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

5.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关于自行车运动的数学问题,如:“一辆自行车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了3小时,求自行车的行驶距离。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解决一些与自行车相关的数学问题,如:“一辆自行车的前轮直径为60厘米,后轮直径为70厘米,求自行车的速度比。

”7. 板书设计:将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各部分参数的意义、运动规律等关键信息板书在黑板上,方便学生随时查阅。

8. 作业设计(1)请列举自行车的三个部分及其参数,并说明这些参数对自行车性能的影响。

(2)一辆自行车的前轮直径为60厘米,后轮直径为70厘米,求自行车的速度比。

(3)自行车的链条长度为1米,车轮直径为70厘米,求自行车每转一圈链条移动的距离。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自行车里的数学》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行车相关的数学知识。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自行车的结构、自行车的零件、自行车的运动等,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能力。

但是,对于自行车的结构和运动等知识可能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自行车的相关知识,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行车的结构和零件,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让学生掌握自行车运动的相关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数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自行车结构和相关零件的名称和功能。

2.自行车运动中的数学知识,如速度、时间、路程等。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自行车,了解自行车的结构和零件。

2.讲解法:讲解自行车运动中的数学知识。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自行车的图片和视频,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自行车知识。

2.准备一些关于自行车运动中的数学问题的案例,用于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些自行车比赛的精彩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自行车运动中的数学知识。

2.呈现(10分钟)展示自行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的结构和零件,并讲解自行车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关于自行车运动中的数学问题的案例,如计算自行车行驶的路程、速度、时间等。

然后,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设计的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掌握自行车运动中的数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自行车运动中的数学知识还可以应用到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探讨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特别是齿轮比例与速度的关系。

学生将学习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释自行车运作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比例和速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自行车齿轮比例与速度的关系。

2. 能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1. 齿轮比例与速度关系的理解。

2. 如何将比例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自行车模型或实物。

2. 计算器。

3. 白板和笔。

4.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自行车的了解,引起学生对自行车与数学关系的思考。

2. 探索:让学生观察自行车模型,引导学生发现齿轮比例与速度的关系。

3. 讲解:详细讲解齿轮比例与速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用计算器计算不同齿轮比例下的速度,并分享结果。

板书设计1. 自行车齿轮比例与速度的关系。

2. 齿轮比例的计算公式。

3. 速度的计算公式。

作业设计1. 让学生调查不同自行车齿轮比例下的速度,并进行分析。

2. 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齿轮比例与速度的关系。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和掌握自行车齿轮比例与速度的关系,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以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教案旨在通过自行车这一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重点细节: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主要包括齿轮比例与速度关系的理解和如何将比例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这两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因此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齿轮比例与速度关系的理解。

在自行车中,齿轮比例是指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齿数比。

当驱动齿轮转动一圈时,从动齿轮转动的圈数就是齿轮比例。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一、课程概述本课是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堂课,主要内容是围绕“自行车里的数学”展开。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思维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原理;2.掌握涉及自行车的数学知识,如速度、距离、时间等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思维;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团队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原理;•数学知识在自行车运动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安排1. 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原理•介绍自行车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分析自行车运动的基本原理。

2. 数学知识在自行车运动中的应用•计算自行车的速度、距离、时间等数学问题;•分析自行车运动中的数学关系。

五、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展示一辆真实的自行车,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2.讲解:简单介绍自行车的结构和原理,引出数学知识的应用。

3.示范: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数学在自行车运动中的运用。

4.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加深理解。

5.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解题过程和答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教学评估1.日常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练习成绩:对学生完成的练习进行评分,检查掌握情况。

3.团队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意见交流能力。

七、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题;2.自行车运动实例分析;3.思考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围绕自行车与数学知识展开,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实际例子,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数学的应用。

通过展示和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实际操作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本次《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的内容,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4-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4-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4-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行车的构成部分及相关名词。

2.掌握自行车的相关数学知识,如速度、时间、距离等。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自行车的速度、时间、距离概念的理解及运用。

2.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问题解决。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认识自行车1.自行车的组成部分:车轮、车把、车架、踏板等。

2.自行车的部件名称及功能。

第二课时:自行车上的数学1.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2.时间、距离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3.实际问题解决:根据速度、时间计算距离。

第三课时:实践探究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测量自行车的速度。

2.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的自行车示范和实验,引发学生兴趣。

2.合作学习法:以小组形式,让学生合作设计实验,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3.实践探究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自行车的各个部分,引导学生了解自行车。

2.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说出自行车的组成部分及功能。

3.总结:教师梳理自行车的构成部分,帮助学生理解。

第二课时1.引入:通过一则速度、时间、距离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2.讲解:教师讲解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实例: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计算速度、时间、距离。

4.提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第三课时1.实验准备:学生分组准备实验,设计测速方案。

2.实验过程:学生按照设计进行实验,测量自行车的速度。

3.数据记录: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结果。

4.分享讨论:小组间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并总结。

六、教学反馈1.综合评价学生实验成果及表现。

2.回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七、课堂延伸1.带领学生了解其他交通工具的数学应用。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 人教版

前置练习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自行车的一些知识。

自行车是如何前进的?2、探究(一):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A、思考:有人说:蹬一圈车轮就转一圈,走的路即是车后轮的一周周长,你认为对吗?B、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多少圈呢?我发现:前齿轮转动1圈,后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转动N圈,后齿轮转的圈数=C、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我的方法:我的发现:3、探究(二):A、变速自行车有2个前齿轮和6个后齿轮,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种B、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我的发现:《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后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前齿轮有48个齿,后齿轮有16个齿;求蹬一圈车子走多远?×80×(48÷16)=(厘米)②一辆自行车后轮半径是30cm,前齿轮有36个齿,后齿轮有12个齿,求蹬一圈车子走多远?×30×2×(36÷12)=(厘米)(设计意图:更改教材提供的数据,方便学生计算,为探究提供更充分的时间。

)③只列式不计算:一种自行车,前齿轮48个齿,后齿轮19个齿,车轮直径71厘米,蹬一圈可前进多少厘米?×71×(48÷19)≈563(厘米)E、比较:蹬同样的圈数,自行车走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蹬同样多的圈数,自行车走的距离与车轮半直径、前后齿轮齿数的比值有关。

3、探究(二):探究变速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A、变速自行车有2个前齿轮和6个后齿轮,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11)种有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有有6×2-1=11(种)速度(设计意图:把教材中化简比改为求比值,便于学生观察发现,得出结论。

)B、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四、巩固提升1、一辆自行车的车轮直径是米,前齿轮有48个齿,后齿轮有16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前进多少米?2、一辆前齿轮有28个齿,后齿轮有14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前进5米,求自行车的车轮直径。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精推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第【1】篇〗《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实际应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通过观察自行车的结构、分析其行进原理,帮助建立数学模型。

4、鼓励学生创新,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合理的设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联系,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难点:齿轮组对自行车前进的影响,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自行车里隐藏着哪些数学问题?(1)车架是三角行,具有稳定性。

(2)车轮是圆形,在同一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3)自行车是怎样向前运动的?脚蹬——前齿轮带动后齿轮——后齿轮带动后轮——后轮推动前轮前进。

(4)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呢?变速自行车,前后齿轮有多少种组最新Word合呢?哪种组合能使自行车走的更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自行车里的数学。

活动1.研究普通自行车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呢? 1.师:汇报一下课前布置的测量结果。

自行车蹬一圈到底能走多远?小结:自行车走的距离约是车轮周长的3倍左右。

测量的整个过程复杂,费劲,误差很大。

2:怎样通过自行车内部结构与速度的关系解决这一问题?(1).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师;假设前齿轮20个齿,后齿轮10个齿,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前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 20 × 1 = 10 × 2 .小结:转的总齿数一定,齿数与圈数成反比例关系.也就是前齿轮齿数是后齿轮齿数的几倍,后齿轮转的圈数就是前齿轮的几倍. 回答问题,填表. 前轮齿数 48 48 36 后轮齿数 16 12 12 后轮转动圈数 48÷16=3 48÷12=4 36÷12=3 最新Word例题讲解.(1).一辆自行车前齿轮48个齿,后齿轮19个齿,车轮直径71厘米,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惯性除外) 3.14×71×(48÷19) ≈564(厘米)小结: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2). 一辆自行车前齿轮26个齿,后齿轮14个齿,车轮半径33厘米,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惯性除外) 3.14×33×2×(26÷14)≈385(厘米) 三、活动2.研究变速自行车的问题.1、刚才我们研究的是普通自行车里数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综合应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下册中在第三单元“比例”之后安排的。

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自行车里的数学》主要研究两个问题: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变速自行车的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学生分析】《自行车里的数学》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发现并分析、解决生活现象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对于自行车,学生熟悉的,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但是对于自行车的构造原理、车齿轮的变化关系以及变速自行车的行进基本原理并不是很清楚,因此,课前需要学生去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收集必要的数据,有助于课堂的顺利展开。

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六年级数学下册第 67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了解数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研究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的组合数。

【教学难点】研究普通自行车的前、后齿轮数与它们的转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普通、变速自行车实物,测量记录表,指定学生课前测量结果,课前收集有关自行车的知识,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都认识自行车了吧,你认识的自行车有哪些种类呢?预设:普通自行车、变速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师:你能说一说你所了解到的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一些知识吗?教师出示普通自行车实物。

师:这是一辆自行车,它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

(板书课题:自行车里的数学)2. 提出问题。

师:大家知道这辆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评析: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自然地让学生回忆起在自行车结构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激发起学生探究新问题的兴趣。

】二、分析问题,激发探究。

1.交流讨论,提出方案。

方案 1:蹬一圈,量一下就知道了。

方案 2:通过车轮的周长乘上后齿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

师: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对这辆自行车蹬一圈所行的路程进行了独立测量,请他们来汇报一下测量结果。

学生汇报,结果各不相同。

师:这些同学的测量结果各不相同,说明通过测量这种方法不太准确,误差较大。

我们还可以利用前面所学过的比例知识,通过计算得出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

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自行车的结构和行进原理。

2.了解自行车的结构和行进原理。

教师再次展示普通自行车实物。

师:你知道自行车是怎样向前运动的吗?师:我们蹬一圈,是什么转动了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是谁转动的圈数?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交流后汇报: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是后齿轮转动的圈数。

3. 探究前、后齿轮的转动规律。

师:照这样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生: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师:怎样才能知道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呢?学生合作,观察填表,同时转动自行车的踏板,探究前、后齿轮的转动规律。

师:踏板蹬一圈,是不是自行车的车轮转一圈?生:不是,踏板蹬一圈只是前齿轮转一圈。

自行车走的路程跟后齿轮转动的圈数有关。

师:前、后两个齿轮通过链条连接在一起。

前齿轮转动一个齿,链条怎么办?后齿轮怎么动?教师慢慢转动自行车踏板,学生观察前、后齿轮之间的传动关系并讨论。

生: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齿轮的每个齿对应,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也一定转过一个齿。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如果前齿轮转动 2 个齿,后齿轮怎么办?5 个齿呢?10 个齿呢?100 个齿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前齿轮转动一圈的长度就是链条走过的长度,后齿轮也要转动同样的长度。

所以前齿轮的齿数与转数的乘积就等于后齿轮的齿数与转数的乘积。

板书:前齿轮齿数×前齿轮转数=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数【评析:让学生从解决车轮的问题到转变齿轮的问题的转变,是学生思维上的一个转化,而解决齿轮中的问题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让学生实际操作简易的自行车齿轮模型,把操作、探究和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发现齿轮的关系,同时学生多样化的探究方式和充分交流也促使他们真正地理解了这一重要的知识点。

】三、解决问题,建立模型。

师:刚才我们共同发现了在自行车中前后齿轮运动的规律,得到了“前齿轮齿数×前齿轮转数=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数”这个重要的结论,当前齿轮转1 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怎样表示?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推理说明。

教师板书:小结解题思路:【评析:学生在经过提出问题、层层分解、逐步思考后,正确建立了各参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最终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充分感受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建模过程。

】四、代入模型,求解。

师:请大家把这辆自行车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以及车轮半径填入表格,并代入我们得出的相等关系式,求出答案。

学生分组交流,并汇报:【评析:通过搜集整理数据,代入模型,最后求解,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解释应用,发展能力。

1. 研究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多少种速度。

出示变速自行车实物。

师:仔细观察,这辆自行车分别有几个前齿轮和几个后齿轮?请分别数一数,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思考:可以组合出多少种不同的速度?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小组顺利进行活动。

学生交流汇报:2. 师: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生:前齿轮齿数 48 个、后齿轮齿数 14 个时,这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师:蹬同样的圈数,自行车走的距离和哪些数据有关?请同学们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一定有所发现的。

学生独立填写表格,交流讨论前、后齿轮数比和自行车走的距离的关系。

学生汇报:蹬同样的圈数,前、后轮齿数比的比值越大,自行车走得越远。

3.拓展认识。

师:选择“前齿轮齿数 48 个、后齿轮齿数 14 个”这种组合速度虽然最快,但骑起来却是最费力的,其他几种组合虽然速度没有它快,但骑起来的感觉却没有它来得费力。

课件出示:小结:前、后轮齿数相差越大,比值越大,后轮的转动圈数就越多,自行车走得就越远,所以自行车的车速快,但骑车人较费力。

反之,自行车的车速就慢,但骑车人较省力。

【评析:运用模型去解释变速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旦掌握了模型,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就会更加准确、更加全面;同时,联系生活对变速自行车的特性进行了拓展介绍,使学生能客观地认识变速自行车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使用情况,对数学的应用价值有了更深的体会。

】六、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前齿轮齿数为 48,后齿轮齿数为 20,车轮直径为 68cm。

(1)你能算出蹬一圈,它能走多远?(保留整米数)(2)小刚家距离学校大约 1000 米,他从家到学校至少要蹬多少圈?2.自行车里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变速自行车的发明大大解决了我们面对不同路况需要。

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时要经过各种不同的路段,你觉得在上坡时应该怎样搭配前、后齿轮才省力?下坡时应该怎样搭配更合理?请大家在课外继续探索这个问题。

【评析: 通过巩固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生活处处有数学,还可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七、总结延伸,获得发展。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实践活动,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自行车里蕴含的数学问题。

实际上自行车从诞生到现在,不断有科学家像你们今天这样去研究它、探索它,让我们来看看自行车的演变过程吧!欣赏自行车演变的图片。

畅想:如果你作为一个自行车设计师,你还想对自行车作出哪些改进呢?【评析: 通过一张张精彩图片的欣赏,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自行车的演变过程,更是对科学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体验。

】【教学反思】《自行车里的数学》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安排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本着“综合实践活动回归生活世界,立足于实践,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理念,本节课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与自行车有关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回忆与自行车有关的知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习自行车里的数学做好铺垫。

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动手操作探究,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提出问题——实验——寻找解决方案——再次提出问题——再实验——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融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

附:量一量: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车轮直径车轮周长蹬一圈的长度自行车前后齿轮转动研究表前齿轮转动数后齿轮转动数1 个齿2 个齿5 个齿10 个齿1 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