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真正的意义
以人为本真正的意义
近几十年来,每当人们谈论“以人为本”,就会引起激烈的讨论。
也
就是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是无所不在的,它贯穿了政治、经济、文化
和教育等所有层面,并影响了几乎所有国家。
但是,在今天有效的行为中,以人为本真正的意义却存在一些争议。
在这里,一些人认为以人为本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尊
重个人的自由和尊严。
他们在行动中会放弃他们的利益,并努力为他人提
供服务,保护少数群体的权利,支持客观平等,维护和谐的社会环境。
此外,也有一些人认为以人为本意味着把人们的利益放在首位,不仅
要保护自身的权利,而且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见和习惯,以确保所
有人都受到绝对的尊重和平等的待遇。
以上这些都是以人为本的真正意义,在理论上,以人为本可以极大地
改善我们的生活状况。
首先,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任何歧视,尊重他人
意见和行为,减少我们的冲突;其次,尊重他人的权利,拒绝滥用权力,
构建和谐社会环境;最后,尊重多样性,保护弱势群体,减少不平等现象。
以人为本应该是我们共同遵循的一种行为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每个
人都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关心和支持他人,着力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以人为本
引言: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在很早以前就有了,我国古代就有“以民为本”的思想,思想家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然而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民”是统治阶级以外的被统治者,根本不享有任何权利或享有很少的权利,而君主、官僚等,作为统治者享有许多特殊的权力,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主体地位。
古代的民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民与君的关系中,其重心是君,民本思想核心在于顺民心、收民心。
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而“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
且“以人为本”的重心是“人”,肯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在价值取向上强调人是社会的真正主人,“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更强调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实践。
而西方人本主义是强调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强调人的意志自由和个性解放。
脱离实践的人本主义终究不是行动的指南,在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取得和维护统治地位服务的。
而“以人为本”,不仅要实现人的个性解放,而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并关注人的社会差异和个性差异。
以人为本就是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比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价值蕴涵丰富得多。
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相吻合的,和党提出三个代表中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相吻合的。
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
以人为本的定义
以人为本的定义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我们需要围绕这种基本含义,进一步从哲学上深入挖掘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
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
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层面的关系中具体解读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
第一,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即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
对同时代的人来讲,当代中国发展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人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虽然由于客观条件及文化的差异,各地区的人在发展目标的追求上不尽相同,但一些基本要求还是共同的,如优美的生态环境、心情舒畅的工作、健康的身心、享有有效的人权民主平等、具有受教育的机会等。
只有在上述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才算达到了较高的生活质量。
对代际之间来讲,应保持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主要包括:(1)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这要求我们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能力与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建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生活方式。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要建立有效的能源和资源消费模式,要认识到我们观念上的误区及其根源,改进旧的传统观念和消费模式,特别是要创造一种将人类与自然界融合在一起的视野,确立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观念,落实到行动上,就要通过绿色消费行动,使消费者有意识地选择对环境保护有益的商品,来引导企业提供这样的商品。
第二,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以人为本、全员参与、持续改进 的释义
以人为本、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释义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重视人的需求和权益的理念,强调将人的利益置于首位,将人的价值和尊严放在重要的位置。
在组织中,以人为本意味着
关注和满足员工的需要,包括物质上的需求和心理上的期望。
它鼓励
员工参与决策和参与,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培养机会,以促进员工
的个人发展和满意度。
全员参与:
全员参与是一种组织管理的理念,强调所有员工都参与到决策制定、
问题解决和目标实现的过程中。
它打破了传统上由高层管理者独自决
策的模式,鼓励所有员工分享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参与到组织各个
层面的活动中。
通过全员参与,可以更好地利用团队的智慧和创造力,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员工对组织发展的认同和积极性。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一种组织学习和成长的理念,强调通过不断地寻求改善和
创新来提高组织的绩效。
它要求组织不断地评估自身的业务流程、工
作方法和绩效结果,找出问题、瓶颈和机会,并制定有效的改进计划。
持续改进追求的是小步持续改进的目标,致力于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
高效率、质量和创新能力。
它需要组织中每个人的参与和贡献,以建
立学习型组织和持续创新的文化。
以人为本口号
以人为本口号
摘要:
1.以人为本口号的背景和含义
2.以人为本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3.以人为本理念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
4.以人为本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5.面对挑战,继续推进以人为本的发展
正文:
以人为本,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国家的发展应当关注人的需求,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根本目标。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人为本逐渐成为我国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核心导向。
首先,以人为本理念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深化。
从最初关注人民基本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后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我国政策制定者始终将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
进入新时代,我国进一步提出新发展理念,强调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其次,以人为本理念在各个领域都有具体应用。
在教育领域,我国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医疗卫生领域,我国持续深化医改,努力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在就业领域,我国制定一系列政策,促进充分就业和创业。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带来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以人为本的发
展也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国内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我们还需继续推进以人为本的发展。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正确理解以人为本
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正确理解以人为本什么是以人为本?怎样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当前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要深入思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最近,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指出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理解和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上来,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经济体制改革与完善的根本目的,是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人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最佳配置。
如果说,以往经济体制的改革更强调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则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
与实现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飞跃相比,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飞跃更注重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指明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方向。
坚持以人为本,是破解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钥匙。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人们所面临的一切难题的前提和基础。
在新世纪新阶段,仅仅解决要不要发展的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解决如何发展以及为什么发展的问题。
因此,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尤为重要。
传统的发展观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在发展观念和发展思路上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即把发展等同于经济特别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严重失调;发展以大量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为特征和代价,直接损害了发展的可持续性,导致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急剧恶化。
这些局限性直接导致了制约发展、违背发展本意的全球性发展难题。
以人为本
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其主要内容包括:1.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是以人为本的基础。
2.以人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权,是以人为本的尺度。
3.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是以人为本的要求。
4.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是以人为本的保证。
5.依靠人民群众,使最大多数的人成为社会发展成果的支配者与享用者,是以人为本的目的。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杨树荫到底什么叫以人为本,用最通俗的话讲,凡是与人相关的万事、万物,我们都要把人放在事物之根、之源来考虑、来认识。
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以现代人文精神为导向,以提高人的素质、满足人们需求为主线,以保障人的权利、体现人的价值为核心,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中,实现人的自身发展。
以人为本的实质是马克思的那句话,“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管窥“以人为本”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99级博士研究生杨杰一、如何认识“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首要强调的“人”重于“物”。
2、“以人为本”其次强调的是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
3、“以人为本”再次强调的是对无缝沟通的永无止境地追求。
"以人为本”是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而新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网络化。
网络化在带给人们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沟通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二、如何实践“以人为本”万科的“人才是企业之本”;麦当劳的“勤奋的员工乃公司之宝”;联想的“办公司就是育人”;海尔的“我们现在唯一可怕的只是我们自己;领导者的任务不是去发现人才而是建立一个可以出人才的机制”;长虹的“尊重每一个人。
管理是管理者思维的管理,是管理者境界的管理,是管理者目标的管理”;格兰仕的“人气,企业最大的财富”;荣事达的“营造…和商…人文环境,规范员工行为”;TCL 的“企业的竞争就是管理理念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要建立一个好企业,首先要练就一支好的队伍”;还有什么“最有意义的一分钟是对人才投资的一分钟”等等。
以人为本口号
以人为本口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以人为本”这一理念。
以人为本,简单来说,就是把人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强调在一切事物中,人都应该是核心。
这一理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将其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旨在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尊重人、关爱人和培养人。
在各个领域,以人为本都有显著的体现。
例如,在教育领域,学校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医疗领域,医院要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在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意味着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以人为本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其次,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以人为本的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赢得市场份额,实现盈利目标。
在现代社会,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政府部门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
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以人为本,将人的需求和福祉放在首位。
此外,社会各界也在广泛关注以人为本,推动社会公平、公正、和谐发展。
总之,以人为本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以人为本都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我们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1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是什么】即“以人为本”的涵义。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利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这一重要论述表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以人为本”最根本的含义。
【必背】【怎么看】“以人为本”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形态或理想状态,它包括各种能力(劳动能力和其他方面实践活动的能力)充分而全面发展,包括社会关系(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的高度丰富和全面完善,以及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充分满足。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彻底实现必须以人类解放的实现为前提。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即“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其丰富内涵是:①是“两大原则”的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服从于以人为本的目的,充分体现了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②是“两个尺度”的结合。
人类社会发展既是客观历史演进的过程(即历史的尺度),又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即人的尺度)。
以人为本是什么意思
以人为本是什么意思以人为本的意思是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
以人为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自古而今源远流长、含弘光大。
哲学家张岱年认为,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中华文明最早实现了从“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向,奠定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立场。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在向齐桓公陈述成就霸业之道时就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意为霸王之业的开始,是以人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凝固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更是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在不同历史时期,演绎着不尽相同的感人故事,彰显着各自精彩的时代精神。
在长征途中,红军经过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3位红军女战士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半条送给乡亲。
“半条被子”的故事虽小,折射的却是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
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百年辉煌的成功密码就是坚持人民至上。
这和传统民本思想不同的是,立场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立场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党始终代表着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传统文化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内涵相近相通,我们党创造性地将传统民本思想精髓与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相结合,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以人为本”是指以人的尊严和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教育中,我们要注重个体的人格培养和全面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充足的学习资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立德树人”是指要注重德育和人格培养,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教育中,我们要注重道德教育和品德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价值观念,使学生们成为品德高尚、有理想、有信念、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公民。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的宗旨和根本目的,也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只有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的整体素质,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和民族的长治久安。
教育是国家的希望,人才是国家的未来。
只有注重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和优秀的公民,才能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立德树人要先立德,“立德”是指立足道德,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品德习惯。
在现代社会,道德危机和价值迷失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需要传承和弘扬传统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教育和品德培养,引导学生秉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品德素质。
树人要先立德,“树人”是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文化、有纪律、有担当的综合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现代社会,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充足的学习资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以人为本的含义
以人为本的含义问题:答案: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相关阅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前725年前后―前645年)。
管仲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
在西汉刘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
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见商务印书“万有文库”版本《管子》,1936年版,第二册第八页)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
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
在我国古文献中,“人”与“民”二字经常连用,合成为一个词组。
例如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大雅·抑》有这样名句:“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
”意为劝戒大臣们要自警自律,要善于治理你的人民,谨慎你的法度,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之后《水浒传》第二回写到高俅被发配流放到外地时,有这样说法:“东城里人民不许留他在家宿食”。
人民在古汉语中意为平民百姓。
管仲是用“以人为本”,与《诗经》齐名的《书经》则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就应说,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意思完全相同。
孟子强调“民为贵,君为轻”。
《孟子·尽心》又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可见孟子所说的“民为贵”也就是以人为本之意。
在我国古文献中,除了管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之外,大多是讲“民为邦本”、“民为贵”、“民者,君之本也”(《谷梁传》)、“闻这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对“以人为本”原则的再认识
对“以人为本”原则的再认识“以人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核心之一。
这一原则强调人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力量和最终目标,强调需要关注和保障人民的权益,并落实人的全面发展战略。
“以人为本”的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经济发展需要以人民的需求为中心,并且应该追求社会公平和公正。
2.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原则需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健康、智力发展、精神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
3.人的尊严和权利:“以人为本”原则需要保障人的尊严和权利,包括尊重人的人格、尊重人的选择权、尊重人的隐私权等方面。
实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全面落实。
政治上,需要建立民主制度,让人民参与决策;经济上,需要解决人民的基本需求,并且提高人民的经济水平;文化上,需要培养人民的文化素养;社会上,需要建立和谐社会,保障人民的社会权益。
在实践中,“以人为本”原则的落实需要坚持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相结合,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相结合。
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确保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各阶层人民的基本权益。
另外,在实践中,“以人为本”原则需要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结合。
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保护自然环境,保障人民的健康和安全。
总之,“以人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根本指导思想。
它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关注和保障人民的权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以人为本”原则需要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结合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结合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实现“以人为本”原则需要在各个领域落实,比如政治上需要建立民主制度,经济上需要解决人民的基本需求,文化上需要培养人民的文化素养,社会上需要建立和谐社会。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保证社会公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保护环境。
在政治上需要建立民主制度,在经济上需要解决人民的基本需求,在文化上需要培养人民的文化素养,在社会上需要建立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词语解释
以人为本词语解释
【解释】:
以人为本是一种思想理念,强调人类的利益和幸福应该被放在最高的地位。
以人为本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它强调以人为中心,即不仅重视人的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而且重视人的精神因素和内在潜能。
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和信任人。
“以人为本”思想可以从两个层次上来理解。
第一个层次是指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本。
第二个层次是指做到人性化管理。
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把每个员工当作是这个大家庭里的成员。
也就是说,既要关注员工的物质利益和福利待遇,又要关心他们的政治进步、文化学习、思想情操、健康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使全体员工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努力使自己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出处】:“以人为本”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以人为本的解释
以人为本的解释
以人为本是指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以人的需求、利益和福祉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的生命、尊严、自由、平等、权利和责任放在首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的价值和尊严为中心,以人的利益和幸福为宗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主体思想则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实质。
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抽象的、无差别的“类”概念,而主要是指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中的“本”,不是世界本原意义上的“本体”,而是指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人们的认识和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包含着三层含义:1、面向每一位学生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课程目标所确定的都是新世纪我国国民的最基本素质。
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
新课程强调面向每位学生既是顺应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
作为基础教育,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
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
2、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
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地说就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但这种作用的发挥是通过人类实现的,也就是通过教育培养的人来实现的,教育是通过人的发展来影响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
全面关注学生发展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
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目标指向学生发展,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
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3、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
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
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是全面、和谐的发展。
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的国际研讨会就将“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主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列为21世纪人才规格的突出特征。
可见,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正如李岚清同志所指出的“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对社会最有用的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突出主体,寓教于乐-------- 《变色龙》教学案例崔薇广饶县花官乡初中[教材分析]《变色龙》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讽刺小说。
俄国著名文学家契诃夫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特别是精彩的人物对话、细节刻画,塑造了一个溜须拍马、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警官形象,从而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
学习本文重在通过分角色朗读、课堂表演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深入体会文章的社会意义。
[设计理念]课文主要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和表现人物的性格,因而本节课采用分角色朗读、课堂表演形式,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寓教于乐,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教学。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鲜明生动的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2.认识沙皇俄国社会的黑暗和“变色龙”这个典型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人物对话来把握、理解人物性格;2.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舞台表演,并准备好表演所需要得道具。
[案例描述]师:上节课我们已充分朗读了课文,对警官奥楚蔑洛夫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你们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生:见风使舵、阿谀奉承、媚上欺下。
师:下面我们来表演一下人物对话,可以分角色朗读,也可以进行舞台表演。
(学生热情高涨,分小组积极进行准备)课上活动时,特别是舞台表演的学生,根据事先准备的道具:大衣,一学生穿在身上,加上肢体语言,一穿一脱大衣,以及丰富多彩的语言,不同的神态,不时引起其他学生的大笑。
师生对朗读及表演进行评价。
师再适时进行提问:你们笑的原因是什么?生:我觉得是他的动作,他穿大衣和脱大衣的动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不断的脱、穿,让我感觉到了他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生:我觉得给我印象深的是他对赫留金态度前后的变化。
让我感觉到他是一个十分势力的人。
生:我觉得是叶尔德林,一个十足的狗腿子。
师:同学们,大家分析的非常好,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他的方式有许多种,刚才这几位同学分析的语言、动作等都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大家通过语言和动作,了解了文中的主人公,那么,大家谈一谈你对主人公是怎么样的情感态度呢?生:可恨!对有权有势的人阿谀奉承,对穷人却是耀武扬威。
生:可怜!他也没有办法,他身上冒着冷汗,来回的脱大衣,就是最好的证明。
生:可耻!这种人没有一点人格的尊严,说话不算话。
…………生:我很可怜他,他怕因一只狗得罪了将军,而使自己失业。
师:你能具体谈谈吗?生:文章开头已讲过:经济萧条、百姓生活困苦。
作为警官只能没收些不值钱的醋栗,如果将军生气,恐怕职业不保,那他可能会沦为乞丐。
生:真是可悲!一个警察处理小狗的权力都没有,还吓成这样。
师:这些同学答得都非常好。
是啊!他是一个执法者。
但他也只是一个小人物,在同学们的眼里,他既可怜,又可悲,还可恨,面对一只狗,他也不得不用人格的尊严来摄取生存。
大家觉得,究其根源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生:当时的社会制度。
生:沙皇统治的黑暗。
生:人们思想的麻木。
师:同学们联系的都非常好。
当时的俄国,警察机构只不过是沙皇专制统治的工具,小警官奥楚蔑洛夫只不过是将军手中统治、剥削百姓的一粒棋子。
所以,在自己的主子面前只能摇尾乞怜,哪怕只是一只狗,也不敢得罪。
何谈做人的尊严?这种奴性,只有在百姓面前才可以趾高气扬,足见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
课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续写“小狗找到之后”[总结反思]《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们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和指导者。
倘若课堂上我们还是一讲到底,不给学生读书的机会,思考的机会,那么我们美好的愿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了。
这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课堂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
本节课同学们有的说“可怜”“可悲”“可耻”……,我都没有否定,因为,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使课堂上充满了不同的声音,体现了课堂的包容性。
在这堂课中,我又利用小说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熟悉程度,突出学生主体,大胆突破了教与学的界线,课堂的时空限制,在品味与体验上大做文章;同时,从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看,分角色朗诵声情并茂,绘声绘色;表演惟妙惟肖,幽默诙谐,并不是擦出创造性的火花。
这样让他们在热烈的气氛中更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而人文素养正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判定一种教学是不是有“法”,关键是看它有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活生生的人,只有真正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实现教与学的角色转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是有“法”的教学。
在反思中重新审视自己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暑期研修充实着假期、充实着内心、更充实着生活。
10天的日子仿佛过得比以往都快,那份期盼、那份惊喜,仍在心中激荡。
一直以来,曾为自己教学成绩的突出而自喜,思想如止水般停滞。
是暑期培训令我拨开重雾,不断反思自己,重新审视自己、定位自己。
看着优秀教师的精彩授课视频,欣赏着那些素未谋面的同行们的真知灼见,那充盈于课堂之上的激情、缜密的教学思路,如行云流水般的美文,或朴实无华、或针锋相对、或婉约如诗……至此,我方感自己的浅薄,知识的短缺,文笔的鄙陋。
是啊,教学来自于实践,成熟于经验,完美与探求的无止境。
10天中,我一直在自我反思中剖析自己: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在记忆中可否沉淀下什么?自己是否真正淡定于教学?是否真正静心研习过语文应“怎样教或教什么的问题”吗?通过20学时的学习、网上研习、专家、老师的悉心指导,我知道未来的教学之路何其漫长,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注入“新鲜活水”,才可能永葆教学“青春”,让孩子们喜欢你,进而喜欢你的这门功课。
成绩的高低并不是衡量语文水平的方法,而是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广博的知识,热爱生活、发现美的情操......我希望:用孩子们纯真的心灵,用哲人们细密的思维,重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语文学识、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用真挚的心亲近学生、热爱生活,用火热的激情来热爱所从事的事业,在真诚中感染学生,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用勤奋的耕耘,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在个性化教学中,彰显语文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语文素养。
时间和机遇总是青睐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在研修的道路上,我反思着过去,必将收获着未来。
我并不优秀,但我用真心走过、看过、想过、写过……插上个性的翅膀,在创新的蓝天中飞翔——广饶县花官初中崔薇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
从教十几年来,我愈来愈感到学生自我意识的鲜明,个性的张扬,这昭示着我们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作为教育的先行者更应清醒的认识与看待:尊重、理解、疏通。
所以,我提出:让学生的个性张扬于写作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提倡大胆作文,拓展个性化的思维空间以“大语文”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创新教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立足个体成长中的实际,以我之笔抒我之心,写出真正具有个性的作文,以此作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大胆作文,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
学会自己独立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善于采用新的表现方法,具有新的风格。
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旦被激活,就能闪现出耀眼的光芒。
应该说,学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他们最少条条框框,最不保守,最喜欢破坏旧的东西,最喜欢求新求异。
在素质教育全面展开的今天,我们教育更有了很大的转变,拿写作命题来说,无疑体现了人性化、个性化的转变。
近几年,写作多推行话题作文,它淡化文体,学生可选择的余地甚宽,不容易写跑题,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写富有新意的文章,体现自己在写作某些方面的优势,于提倡作文个性化有积极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说:“人的潜能、个性和价值是高于一切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助人达到他能达到的境界。
”由于每个人在天赋、环境影响和后天教育的内在发展过程等方面的千差万别,必定会具备无限丰富、差异纷呈的个性。
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人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联系目前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
老师忙于传授布置,学生疲于接纳应付。
学生作文缺乏灵气,常常用自己的嘴说出的是别人的思想,给人以“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之感。
因此,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学生个性的存在和发展,在写作指导时不要设下多种框框去束缚学生的思维,应极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表现自我,发展多姿多彩的鲜明个性。
二、鼓励性的批改,激发热情、自信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是最好的方法,这话很有道理。
所谓鼓励就是要尽可能地找出学生文中的闪光点,给予真诚恰当的肯定。
在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被人承认、肯定的渴望。
语文老师给学生写在作文后面富有鼓励性的评语,恰是满足学生这种渴望的途径。
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一听作文就皱眉的现象早已不鲜见,而现在我们每位老师要努力的就是从老师让他写变为他要写,让学生紧皱的眉头舒展开。
这就要求老师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其写作的兴趣,用我手写我心,充分张扬个性。
于漪老师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人育人。
”在平时写作教学中,很多教师恰恰是更多地注意对学生写作技巧、语言表达方面的指导,忽视了思想的启迪,这是有失偏颇的。
教师对学生作文评改的恰当做法,在于能够对症下药,做到批得准确,评得恰当,富有启发性。
不妨在实际操作中采用这样的方法——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指教;多给鼓励,慎用批评。
曾经读到一篇关于写作中教师批语的文章,这里我们不仿来学习一下写批语地方法:一是称赞式鼓励。
面对学生选材的好角度,分析的精妙处,认识的新高度,老师要把热情的夸赞之语,品读后的欣赏之情,毫不吝啬地送给学生,让学生惊异于自己的能力,为自己而骄傲,学生就会把这不经意间闪现出的光亮变成以后寻找光明的方向。
二是期望式鼓励。
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那些作文有困难的学生。
老师要认识到,学生肯动笔写文,有勇气把它交给老师,就说明他有学好向上的愿望,而这点士气是可鼓不可泄的。
我们老师在批阅这种作文时,要投入更多的耐心,让学生从老师的评语中看到自己的能力,体会老师的真诚,产生再创造的欲望。
对于文中存在的问题,老师要用慎重的措词、寄予期望的话语来点拨。
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老师靠真诚这把钥匙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塑造其健康人格的责任。
在这民主平等的对话中,师生感情得以交流,学生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领会生活的真谛,老师在无声中润物,学生在平等尊重中自觉进步。
三、多方创设情境,在乐趣中激发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