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比较分析的中国自主创新体系发展研究
从比较优势理论看中国的自主创新
了资 本 主 义制 度 全球 扩 张的 主 要 工具 。通过 对 外 投 资 , 主 资本 义生 产 关 系直 接 输 出到 广大 发 展 中国 家 。在 当代 , 由于 信 息革
收稿 日期 :0 7 0 — 0 2 0- 7 1
二 十 多年 来 。 国 的 开 放 从 经 济 领 域 到 科 技 、 育 、 化 中 教 文
型 、O H V模 型 、 定 要 素模 型 、 态 比较 优 势 模 型 等 方 面 的 发 特 动
领 域 . 沿 海 、 边 、 江 到 内 地 , 技 术 及 资 金 引 入到 大 胆 走 从 沿 沿 从
义 和科 学 价 值 。
2 经 济全球化 背景 下 比较优 势理 论的缺 陷
现在 经 济 全 球 化 已逐 渐 成 为 普 遍 事 实 。在 马克 思 主 义 看 来 . 济 的全 球 化 是 生 产 力 发 展 的 必 然 结 果 , 社 会 进 步 的必 经 是
1 比 一 步发 展 了这 一 观 点 ,他 认 为 在 国 际 间 资 本 和 劳 动 不
然 趋 势 。近 代 以来 出现 的 经济 全 球 化 本质 上 是 资 本 的全 球 化 。 为 在 世 界 范 围 内追 逐 更 多 的 利 润 。 资本 一 方 面要 力 求 摧 毁 交 “
往 即 交换 的一 切 地 方 的限 制 , 服 整 个 地 球 作 为 它 的 市 场 ; 征 另
从 比较优势理论看 中国的 自主创新
徐 万 刚
摘 要 : 绍 比较 优 势 理 论 的基 本 观 点 , 介 分析 在 当今 经 济 全球 化 背景 下 比较 优 势 理 论 不 适 用 的部 分 和 原 因。认 为 完全 遵 循 比较 优 势理 论 , 其结 果将 是 发 达 的 永 远 发 达 , 后 的 永远 落后 , 中 国 而 言 则将 沦 为“ 界 工厂 ” 成 为 “ 家打 工 仔 ” 中 落 对 世 , 国 。 国 的经 济要 获 得 可持 续 发展 , 须 走 自主 创 新之 路 。 必 关 键 词 : 较优 势理 论 ; 济 全球 化 ; 展 中 国家 ; 比 经 发 自主创 新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是一个国家在科技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个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可以有效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国家创新体系是指由各种科技创新主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总和。
构建和发展一个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努力。
一是政策支持。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有明确的政策指导和支持。
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相关的科技创新政策来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
这些政策应包括财政支持、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以鼓励和保护创新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氛围和条件。
二是科研机构的发展。
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政府应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投入力度,提高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要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高校等其他创新主体的合作和交流,促进创新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创新。
三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最直接的实施主体。
政府应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来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要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其他创新主体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四是人才培养和引进。
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资源。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和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科技创新工作。
同时,要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和评价,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五是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政府应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的融合,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应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为各方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持;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研机构和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和政府的合作,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人才是最重要的创新资源,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中国的科技与创新从模仿到自主研发
中国的科技与创新从模仿到自主研发近年来,中国在科技与创新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从过去仅仅是模仿国外技术产品,到现在能够自主研发并领先一些领域,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科技与创新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模仿阶段中国科技与创新的起步阶段主要是通过模仿国外先进的技术产品来追赶。
这一阶段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实践与学习,中国的企业在模仿与生产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制造工厂,但在技术创新方面却相对滞后。
中国模仿阶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中国起步较晚,丧失了许多发达国家所积累的技术优势;其次,高品质的技术产品需要长期积累和实践,中国在这方面还有拓展的空间;再者,知识产权保护长期是一个挑战,让许多企业不愿意进行创新投入。
二、独立创新的探索随着模仿阶段的积累,中国逐渐进入了独立创新的探索阶段。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科技与创新的重视程度,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
这为中国科技与创新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这一阶段,中国企业开始瞄准高端技术领域,着力开展自主研发工作。
不再仅仅生产与制造,而是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技术水平。
例如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涌现出来,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代表。
同时,一些高校与研究机构也积极投入研发工作,加速科技创新的步伐。
三、从跟随到引领近年来,中国的科技与创新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从原本的跟随者逐渐转变为一些方面的引领者。
在人工智能、5G通信等领域,中国已经走在了全球前列。
一方面,中国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加强技术创新的投入与支持。
政府提出了"制造业2025"等战略计划,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加速推进科技创新。
另一方面,中国的科技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提升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科技与创新能够从跟随到引领,还得益于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的形成。
中国政府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创新、改革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k y i d sr si n n p o ic stk n it o a a ie a ay i wi e n u ti n He a r vn e i a e n o c mp r t n lss t AHP.T ef d n sr v a h tt ei d p n e t n e v h h n i g e e lt a n e e d n — i h i n v t n a i t ft e k y i d sr si o e n h o f u a in b t e n i d sr s i i aa c d tmu ti r v h o ai b l y o e n u t e S lw r a d t e c n g r t e w e n u t e S mb ln e .I o i h i i o i s mp o e t e e v rn n fid p n e tin v t n t p r d h n u ty Si d p n e ti n v t n a i t . n i me to n e e d n n o ai o u g a e t e i d sr ’ n e e d n n o ai b l y o o o i Ke r s n e e d n n o ain;e a u t n i d c trs s m ;a a y i h e a c y p o e s e n u t y wo d :id p n e ti n v t o v l ai n iao y t o e n l ss ir r h r c s ;k y id sr y
随着 世 界 经 济 、科 技 的发 展 , 自主 创 新 能 力 的 高低 已经成 为衡 量 一 个 国家 和 地 区经 济 社 会 发 展 水
中国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研究
中国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研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独立自主创新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中国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性,也关系到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因此,中国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回顾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创新的传统。
例如,《周易》的六十四卦,是中国最早的预测学。
在古代,中国发明了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重要发明。
然而,在现代工业化时期,由于外部环境的限制,中国的科技水平落后于西方国家。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引进外资和技术,取得了一定的科技成果。
然而,中国仍然存在着技术层面的不足和依赖性。
200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了“加快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战略目标,标志着中国对独立自主创新的重视。
二、现状分析在当前的全球化竞争中,中国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尤其是在高铁、核电、5G等领域,中国拥有了全球领先的技术,并且在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例如,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19年占据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50%以上。
中国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包括政策倡导、企业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
政府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税收和财政支持政策。
同时,许多中国企业也开始重视技术创新,加强自主研发实力。
中国高校也在积极的培养和引进人才,增加了中国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然而,中国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产业化能力不够强。
中国有很多科技创新,但是在将其转化为产品并推向市场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
其次是基础研究不足。
虽然中国在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基础研究方面仍然存在欠缺。
此外,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三、独立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对策。
首先是加强基础研究。
政府应该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基础研究,并且加大对这方面的支持。
国际技术扩散、自主创新与我国高科技企业的技术进步——以国有及国有控股的高科技企业为例的实证研究
易 区建立 后 ,根 据 自身 比较 优势 和竞 争 优势 ,三 国
【J 重 力 ,盛 玮. 日韩F 6刘 中 TA战略 比较研 究U. ]东北亚 论坛 ,
2 0 , ( ). 08 1
必将进行产业分工 ,通过专业化分工 ,会使 区内部 分 国家 的竞争 优 势得 到增 加 。即 日本 和韩 国从 中 国
方 面 因势利 导 ,积极 引进 中 国处 于 劣势 产业 的相关
发 展 中 国家 必须 具备 基 础设施 、技术 水平 等 ‘ 会 社 能 力 ”才能 获取 发达 国家 的技 术 水平 。近年来 ,国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 品。三 国都会从分工和贸易中
获 得利 益 。不仅 对 中 日韩三 国有 重大 的影 响 ,而且
还会带动整个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东北亚经济圈 的形成 。
参 考 文 献
…胡俊 芳. 日韩 自由贸 易区贸易效果的 实证 分析 .复旦 中 大学出版社 ,2 0 . 07 [ - , 东北 亚 区域 内贸易合作研 究 卟 2 t ̄ 梅. 1
( 6).
投资 和技 术 ;另 一方 面 ,注 重对 新技 术 的消化 和 吸 收 ,就 有可 能在 经过 短期 的 冲击 后 ,厚 积薄 发 ,大 幅度 提 升产业 结 构 ,进 而在 国际市 场竞 争 中 占据优
开 发 人 员 劳动 生 产 率 的 下 降 。
【 键 词 】国际技 术扩散 ; 自主创新 ;技术模仿 ;技 术引进 ;技术进步 关 【 作者简介 】朱 勇,同济 大学硕士研 究生,研 究方向 :产业经济学。
引言 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和增长 中扮演着非常重要
一
、
关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的理论综述
关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的理论综述引言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和核心能力。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以提升其科技水平、经济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因此,研究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包括自主创新定义、重要性、关键影响因素以及我国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等。
自主创新的定义自主创新是指在科技领域中,依靠自己的力量对技术进行创新,从而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
自主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多个层面的创新。
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自主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自主创新可以提升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从而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产业升级。
其次,自主创新对于提高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国家通常能够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此外,自主创新还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关键的影响因素:科研投入科研投入是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
一个国家的科研投入包括政府经费投入、企业研发投入、高校科研投入等。
其中,政府经费投入在引导和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驱动力。
一个国家拥有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可以提供强大的技术和创新支持,促进科技成果的产生和转化。
培养和吸引优秀的创新人才,对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环境创新环境包括科研机构、创新政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多个方面。
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能够为创新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产业结构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具有发展前景和潜力的产业结构可以提供丰富的创新机会和市场需求,从而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挑战和应对策略尽管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完善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完善
一、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发展现状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以开放为引领,以建设
创新型国家为目标,以各种政策措施为支撑,在中央、地方政府、企业、
学校、非政府组织等发挥各自作用的深入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的创新体系。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管理、科技支撑、创新空间、创新人才培养和政策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发展。
1.知识产权保护
中国通过发布《知识产权保护法》、《国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法案》、《知识产权维权法》等实施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极大地推动和保护
企业发明创造活动,使企业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2.创新管理
中国发布的《全国协同创新发展管理框架》,实行以强化绩效管理为
基础,结合激励性财政政策和参与性管理模式,以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
加强科技创新的社会治理系统的建立。
3.科技支撑
国家实施“十三五”计划提出,进一步加大科研院所科技研发投入,
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科技支撑能力,大力推动软硬件设施建设,以促进企业
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4.创新空间
根据国家重点计划,国家将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比较研究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比较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备受世人瞩目。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括了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众多参与者,这些参与者相互协作,形成了我国科技创新的生态系统。
本文将就我国科技创新体系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优缺点、发展前景等问题。
一、政府与科技创新政府在科技创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提供科技创新的资金、人才等支持,推动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
我国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例如,我国在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制定了各项政策,比如“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这些政策目的是吸引和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水平。
此外,政府对科技领域的资金投入也随着时间逐年增加。
然而,政府在科技创新中也存在某些缺陷。
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往往是宏观的,缺乏具体的实施方式和监管机制。
此外,政府对科技创新有时也会出现过度干预的现象,这样会给科技创新带来某些不利影响,比如制定乱七八糟的标准等。
二、企业与科技创新企业是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企业具备较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这些资源对于科技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见缝插针地“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实现了良好的创新效果。
比如,腾讯、阿里巴巴、华为等企业就是我国最著名的科技公司,它们的创新能力在各自领域赫赫有名,成为了行业内的领袖。
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也存在某些问题。
企业往往注重近期发展,而对于长期战略的发展却缺乏足够的关注。
此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往往过于重视经营成果,而对于基础研究和战略布局等方面却不够重视,这些方面的欠缺会导致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路上遇到一些麻烦。
三、高校与科技创新高校在我国科技创新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是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为科技创新提供新思想、新方法的重要源头。
一些高校以独特的学术环境吸引了许多人才加入科技创新事业,同时依靠其雄厚的知识储备,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为国家提供了关键的人才支持。
国内外科技创新体系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科技创新体系的比较研究科技是现代社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科技创新可以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当前,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纷纷建立科技创新体系,以便更好地适应国际形势和发展需求。
在国内外科技创新体系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投资差异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投资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
外国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投资一般比国内较为充分,很多国家在国民经济中的投资比例都较高。
比如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一的瑞士,其政府对研究与开发的支出占GDP的比重高达3%,远高于中国的比例。
此外,瑞士拥有许多世界领先的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也致力于吸引外国创新人才和企业。
而在国内,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主要依靠政府和企业支持,但在政策扶持、项目评审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国内创新投入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科研机构差异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对于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在国外,许多高水平、经验丰富的研究机构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重要支持。
例如美国著名的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国家科学基金会、德国的马克思-普朗克协会、英国的皇家学会等高端科研机构都极为活跃。
这些机构拥有国际先进的设备、技术和人才资源,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条件和研究环境。
而在国内,虽然建立了一些世界级科研机构,例如中科院和清华大学等顶尖学府,请进国际先进人才,但还缺乏与之对应的科技创新支撑机构,如医疗健康、清洁能源、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中高端环保等。
三、人才培养差异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资源,国内外科技创新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国外通过重视教育、实行激励政策等措施吸引或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例如美国的“博士毕业后维持联合会(Postdoc)”制度、德国的实验室、企业和大学之间紧密结合的“双元制度”等。
而在国内,科研队伍普遍年龄容易老化,人才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依然存在。
此外,重学历轻能力的教育评价体系,让国内科研人员往往对科研成果的创新性认知不足,同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的不充分。
国家创新系统演进理论研究综述
国家创新系统演进理论研究综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并且,在国家竞争中,技术创新和创新能力也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因此,各国开始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国家创新系统,不断完善和调整其发展模式。
国家创新系统是由政府主导的创新机制,旨在提高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实力,以促进增长和社会发展,它包含了多个子系统,如研究、创新、生产等。
国家创新系统的目标是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创新的应用,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家的发展。
而对于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理论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政策与创新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关键。
创新政策应该与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相协调,政策必须支持和营造创新的氛围和环境,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同时加强知识产权和创新保护。
这样,可以构建一个创新的生态系统,以确保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第二,公共政策和市场机制应相互补充。
公共政策需要制定良好的研究和技术创新计划,以支持创新系统的发展。
同时,市场机制也应发挥作用,推动企业和产业的自主创新,引领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的升级。
这样,可以产生良性循环,促进创新体系的不断升级和创新水平的提高。
第三,产学研结合,协同推进创新发展。
产业与科学技术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于创新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应该构建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高效的技术创新平台和产学研联合团队,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国家的发展。
总之,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理论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如何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和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创新的应用,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和调整的重要方向。
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和改进机制,以提高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实力,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家的发展。
基于中国国情的科技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中国国情的科技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科技的进步,科技创新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基于中国国情的科技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更好地推动中国科技创新的进步。
一、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中国在科技创新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019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55.9万件,位居世界第一。
此外,中国在高铁、5G等领域的发展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然而,在科技创新上,中国还面临许多问题。
比如,与创新投入相比,中国的科技创新产出还不足;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大企业,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制度也需要完善。
二、基于中国国情的科技创新理论1. 创新驱动的科技创新理论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多年,将创新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
创新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2. 公共服务支撑的科技创新理论中国的创新主要是由企业驱动,但政府也在为企业提供公共服务支撑。
比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创业扶持等。
3. 把握国家优势的科技创新理论中国有独特的国情和资源优势,这些优势应该被充分利用。
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服务于中国的大市场和人口红利。
在农业、环保等领域,中国也有一些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
三、基于中国国情的科技创新实践1. 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涉及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等方面,是推动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
比如,今年发布了“宇航一号”、“深海一号”等项目,涉及高端芯片、芯片设计、智能制造等领域。
2. 多方合作推进科技创新在面临很多科技难关和科技风险时,合作是推进科技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
中国的多方合作包括产学研合作、政企合作、国际合作等。
比如,中国与世界各地的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发“新能源电力”和“无人机技术”。
3. 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中国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包括在基础研究机构和高校加强科研人才引进,提高科研人才的薪酬待遇,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等。
中国科技创新的国际比较研究
中国科技创新的国际比较研究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突破,成为能与世界上其他科技大国相媲美的国家之一。
本文将通过国际比较研究,分析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成就,并探讨其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和潜力。
一、中国科技创新的成就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
例如,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如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资金投入,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大量人才和资本的涌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学习和借鉴,中国得以迅速掌握国际前沿的科技知识和技术,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
二、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中国在科研经费投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虽然中国政府已经在增加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资金投入,但与美国、德国等国相比,投入的总额和占GDP比例仍然较低。
其次,中国在高级人才的培养和留住方面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虽然中国在科技人才的数量上并不亚于其他国家,但在高水平、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上还有待提高。
例如,中国在一些前沿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方面还离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距离。
三、中国科技创新的潜力尽管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
首先,中国一直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
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高校的科研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其次,中国在一些领域已经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如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
这些领域的发展为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后,中国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将继续加大,这将进一步激发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创新激情。
未来,中国将加大对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加强国际合作,以弥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的突破。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创新体系的开放度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创新体系的开放度摘要:开放创新是促进全球知识生产与技术扩散的重要趋势,各国创新体系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扩大创新体系的开放度得到了各国政府普遍认同。
本报告构建了涵盖知识、技术、资本、人才、制度等五大维度、20项指标的开放创新评价体系,通过国际比较分析了我国创新体系的开放度。
研究表明,我国创新体系开放度不高,存在结构性失衡,整体处于全球中等偏后地位,一些关键指标落后于发达的创新型国家,与我国整体的经济实力和创新发展的高度不相匹配。
要顺利实现从后发追赶向前沿引领的升级,我国的开放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引进来”和“走出去”亟须深度融合。
在认清主要短板的基础上,政府应加快营造有利于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和自由流动的生态环境,完善适应高水平开放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开放创新,国家创新体系,开放度,国际比较当前,全球创新呈现出多极化趋势,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创新的国际化、多元化程度都不断上升。
开放创新(Open Innovation)成为促进全球知识生产与技术扩散、加速创新全球化的重要趋势。
各国创新体系间的相互依赖性也不断增强,扩大创新体系的开放度(Openness)得到了各国政府普遍认同。
作为快速崛起中的创新大国,提升我国创新体系的开放水平对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迈向创新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准确评价当前我国创新体系的开放度,对制定或完善全方位推进开放创新的相关政策十分关键。
本报告构建了衡量国家开放创新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知识、技术、资本、人才、制度等5类要素、20项细分指标,并利用公开数据开展国际比较分析,形成了对我国创新体系开放度及其全球地位的基本认知。
一、建立评价一国创新体系开放度的指标体系一国开放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创新要素的多样性、流动性及包容性等多种因素有关。
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体系,但存在一些通用的关键指标。
本报告通过梳理国内外代表性指标(见附表),从分析一国创新资源或要素的跨境流动水平及国际化程度出发,结合量化数据的可得性,初步构建了一套评价国家创新体系开放度的分析框架,涵盖了知识、技术、资本、人才、制度等五个方面的要素。
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与实践分析
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与实践分析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这也促使着中国着手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
在世界范围内,科技创新已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为了建设强大的国家,不断发展经济,提高军事实力,不得不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趋势,把创新当成促进国家发展的引擎。
一、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是新时期中国与世界对接的重要政策。
它是针对新时期经济环境变化、科技竞争加剧、创新资源短缺和科技创新水平低下等问题,构建的一种新型战略与制度机制。
其主要战略目标是推进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军事实力的基础设施和重点来源,提高国家整体创新水平,构建创新型经济体系和国防体系,打造具有全球领先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创新型经济。
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主要包括三大方面:1. 建立知识型经济体系知识型经济是以技术创新、高度专业化和标准化为特色的服务型经济体系。
“知识创造、知识应用和知识转移”即是知识型经济体系的核心。
中国发展知识型经济,必须依托于教育、科研、文化等领域的全面提高,加速全民知识水平的提高。
同时,政府加大对知识型产业的支持力度,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2. 创新体系协同发展科技和经济发展是互相联系的,技术领先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行业的领导地位。
政策预算、科技创新、市场销售等方面也要做到协同,共同促进发展和推动经济发展。
3.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中国创新要求在不断创造中提高自身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
在国家政府层面,要强化各种创新机构、创新人才和科技模式的建设,促进创新文化和科技企业发展。
二、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践随着中国不断投入资源和加大对创新型经济体系的建设,中国的创新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1. 与世界接轨的科技成果中国成功发射了自主研制的“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和“嫦娥三号”探月计划、在全球首次实现了量子加密通信、全球最大万亿亿核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问世,等等。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产业自主创新的分析框架和战略选择
张 文 杰
( 南开大学 经济 学院, 天津 30 7 ) 0 0 1
【 摘 要 】 部 门创新体系是 研究产业 自主创新 问题 非常重要 的分析框架。 它主要强调创新的系统特 点在 不同部 门 之 间存在着 明显 的差异 , 正是新技术 的特 点在很 大程度 上决 定了新 的产业部 门对 新制度 、 新组 织和 新做 事方式等方面创 新 的需求。在分析部 门创 新体 系的起源 、 主要观 点的基础上, 论文最后就我国产业 自主创新提 出了三点政策建议。 【 键 词 】 部 门创新体 系; 关 自主创新 ; 政策建议 【 中图分类号 】 11 【 F 2. 3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10—7820 )703—2 04 26 (090— 120
之一。罗森伯格结合部 门经验 , 研究 了部 门之 间技 术创新 的不 同来源 。帕维特在一篇题 为《 技术变迁 的部 门模式》 的论文中 , 在经验数据 的基础之上根据制造业 的不同技术特点 , 出了部 提 门创新模式的四分法 , : 1供应商主导型 , 即 () 如农 业和建筑业 ; () 2 规模密集型 , 如汽 车工业 ; 3 特殊供应商型 , () 如机械和仪器 制造业 ;4 科学 基础型 , 电子行业 和化 学工业 , () 如 帕维特 部门 体 系的这一分类方法 目前 仍然被许 多学者所采用 , 对后来部门 创新体 系的形成起 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此外 , 卡尔森等提出 的“ 技术体系” 概念也是部 门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思想来 源。 在 早期研究 成果 的基 础之上 , 布雷 奇和马莱 巴提 出了“ 部 门创新体 系” 的概念 , 即它是 由“ 特定部门中参与产品的开发和 生产 以及技术 的研发和使用的企业所构成的系统( 或群体 )。尽 ” 管其开创性 的研究地 位 ,然 而该 定义存在 的问题也 是很明显 的, 例如 , 该定义仅考 虑到企业 的作用而 对参与部 门创新活动 的其他主体 如大学 和融资机构等并未提起等 。 马莱巴在 上述论 文 的基础之 上 , 部门创新 体系 的定 义 、 对 构成要 素和分析框架 等都进行 了比较充分 的研究 : 1 有关 定义的完善 : () 把企业 以外 的其他 行为主体 明确 考虑进 去 , 指出部 门创新 体 系是 “ 于市 基 场 与非市场联 系的参 与产品的开发 、 生产和销售 的系列主体的 集合 ” ( ) ;2 明确了部 门创 新体 系的构成要素 , 主要包括知识 技 术、 主体网络和制度因素 以及用户需求 的作用 等方面 ;3 部门 () 边 界与部 门体 系的动态 演化被纳 入到部 门创新体 系的分析框 架中 ; 此外 , 马莱巴还对 部门创新 体系 的理 论基础和思 想来源 进行了考察 。近年来 , 以马莱巴为代表的一批 国际学者 以部 门 创新体系分析框架为基础对包括制药 、 化工等在 内的欧洲六大
中外科技创新的比较与发展趋势预测
中外科技创新的比较与发展趋势预测科技创新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
中外科技创新水平的比较和预测分析对于了解和把握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加快我国科技发展进程,推动科技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外科技创新水平比较中美和中欧科技实力明显领先于其他国家,但其自主创新能力存在不同。
从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Innovation Index)排名来看,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一直稳居全球创新指数榜首,而中国在过去几年里,从第22位上升到现在的第12位,已经成为全球上升最快的国家之一。
欧盟的创新实力也非常强大,其成员国瑞典和德国也分别位列创新指数排名的第2和第4位。
中国的科技企业日益壮大,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创新和以高铁技术为代表的“中国制造2025”等技术创新的成就已经引起世界的关注。
而美国的科技产业在硬件、软件、网络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拥有技术领先的优势。
欧洲则致力于具有高附加值技术的传统工业。
二、中外科技创新发展趋势预测1. 企业的创新模式将更加开放化和开放化程度更深。
自主创新的创新模式将变得更加开放和透明,未来几年,预计会出现更多的开源创新和开放式共享平台。
2. 人工智能在科技创新领域应用更加广泛。
人工智能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将会通过自主学习等方式,逐步发展成为“智能科技”的骨干,推动科技发展更加深入。
3. 跨行业合作将会增强。
科技公司之间、科技公司与传统企业之间的合作将会越来越常见,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创新领域。
4. 中国创新将更加注重基础研究。
未来的技术创新将更加聚焦于基础科学的研究和发现,中国将加大对基础研究投入,弥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短板”。
5. 绿色无碳是科技创新的“新趋势”。
未来科技创新将更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科技”的发展,以达到经济和社会制度变革的目标。
三、结论中外科技创新的比较和预测揭示出全球科技创新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也提示我们在未来的科技创新竞争中,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模式和合作方式,加强以基础研究为核心的“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货币经纪业的国际比较分析及我国的发展选择探讨
货币经纪业的国际比较分析及我国的发展选择探讨【摘要】本文对国际货币经纪业和我国货币经纪业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各自的发展现状、优势与特点、发展挑战以及发展对策。
国际货币经纪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实力和影响力,而我国货币经纪业仍面临发展不足的挑战。
在文章提出了国际货币经纪业的发展趋势、我国货币经纪业的建议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国际货币经纪业的发展状况,为我国货币经纪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货币经纪业、国际比较分析、发展选择、国际发展现状、我国发展现状、优势与特点、发展挑战、发展对策、发展趋势、建议、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货币经纪业是金融市场中一项重要的服务行业,其发展与经济的稳定和繁荣密切相关。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国际间货币经纪业的竞争愈发激烈,各国之间的货币经纪业发展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特点。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货币经纪业的发展现状、特点和挑战备受关注。
研究货币经纪业的国际比较,有助于我们了解各国之间货币经纪业的发展水平、优势和劣势,为我国货币经纪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研究我国货币经纪业的发展现状和挑战,探讨我国货币经纪业应对未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促进我国货币经纪业的健康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对货币经纪业的国际比较分析及我国的发展选择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比较分析国际货币经纪业的发展现状,探讨我国货币经纪业的发展选择,深入了解国际货币经纪业的优势和特点,以及我国货币经纪业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比研究,为我国货币经纪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推动我国货币经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研究旨在为决策者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促进我国货币经纪业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货币经纪业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1.3 研究意义:货币经纪业作为金融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 e y w o r d s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y g m a n a g e m e n t ;i n d e p e n d e n t i n n o v a t i o n ; i n n o v a t i o n s y s t e m; i n n o v a t i o n s u b j e c t s
S t u dy o n De v e l o p me nt o f Ch i ne s e I nd e p e nd e n t I nn ov a t i o n
S ys t e m Ba s e d o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o mp ar i s o n Ana l y s i s
YANG Mi n g, W ANG Duo x i a n g
( P e k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 0 0 8 7 1 ,C h i n a )
Abs t r a c t : Co n c e r ni ng t he c on s t r uc t i o n o f Ch i ne s e i nd e p e nd e n t i n no v a t i o n s y s t e m ,t h e pa pe r c o n t a i n s t h e b l i l o wi ng i t e ms: e nh a n c e t he n a t i o n a l i n de pe n d e nt i n n o v a t i o n ca pa c i t y, p r o mo t e s c i e n t i i f c a n d t e c h no l o g i c a l i nn o v a t i o n a n d h i g h— t e c h i n—
2 0 - 年 第 2 期
s 。 i 。 。 d T l : { f 。 R h
基于 国际 比较分析的中国 自主创新体 系发展研究
杨 名 ,王 多祥
( 北京大学 ,北京 1 0 0 8 7 1 )
摘 要 :基 于构 建 中 国 自主 创 新 体 系 ,提 升 国 家 自主 创 新 能 力 ,促 进 科 技 创 新 和 高 科 技 产 业 化 发 展 , 增 强 国 际 科 技 竞 争 力的 需要 , 系统 分 析 和研 究 关 国、 日本和 德 国等 高科 技 国 家创 新 体 系的 结 构 和 主 要 特 征 , 并 结 合 中 国 创 新 与发 展 的 实 际情 况 ,提 出 了 中 国 自主 创 新 体 系发展 策略 。 关 键 词 :科 技 管 理 ; 自主 创 新 ;创 新体 系 ;创 新 主 体 中 图分 类 号 :F 2 0 4 ;F 4 0 6 . 3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0— 7 6 9 5( 2 0 1 3 )0 2— 0 0 0 6— 0 4
改革 开放 以来 ,中国社会 经济 获 得 了快速 发 展 , 科学 技术 研究 能 力 和研 究水 平 不 断 提 升 。 随着 改 革 的继 续深 化 ,转 变 经 济增 长方 式 ,提 高 国家 整 体 竞 争力 ,促 进经 济 持 续 增 长 ,改 善 提 升企 业 国 际竞 争 力 的政策 制度 环 境 已经 成 为 当 前 中国社 会 经 济 发 展 所 面对 的重要课 题 。 相关 研究 和实 践 经 验 表 明 ,科 学 研 究 、技 术 创 新 和高新 科技 产业 化 已经 成 为 一 国经济 持 续 增 长 和 国家整体 竞争 优 势 提 升 的关 键 影 响 因素 ,而 构 建 国 家 自主创 新体 系 ,培 养 自主 创 新 能 力 能够 促 进 科 学 研 究和提 升 技术 实 力 … 。因此 ,借 鉴科 技 发 达 国家 自主创新 体 系构 建 的 先 进 经验 ,研 究 和构 建 适 合 中 国 当前 经济 和科 技 发 展需 要 的 自主 创 新 体 系 具 有 重
c a l l y s t u d i f n a t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s y s t e m a n d t h e ma i n f e a t u r e s o f t h e Un i t e d S t a t e s .J a p a n a n d G e r ma n y .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e n t ,e n h a n c e t h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mp e t i t i o n a b i l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T h e a r t i c l e s y s t e ma t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