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阿斗并非扶不起
阿斗并非扶不起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小名阿斗,在后人的印象中一直是一个傻乎乎、没心没肺的昏君形象。
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中,他自己一个人就占了两个,一个是扶不起的阿斗,一个是乐不思蜀。
在新旧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阿斗的形象都是一副胖乎乎、憨豆豆的傻相。
然而历史上的阿斗真的如此不堪吗?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为了培养刘禅的治国才能,让他学习《左传》、《管子》、《六韬》等书,并且让他习武。
诸葛亮评价他“智量甚大”、“天资仁敏” 。
阿斗即位后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诸葛亮的辅佐,但事实上,诸葛亮在阿斗继位11年后就病死了,阿斗自己独立执政29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
在三国群雄逐鹿的混乱年代,能够在位这么长时间,实属不易。
可见,阿斗并非真的扶不起,而是不仅扶得起,还能自己立得住。
李密甚至认为他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
阿斗很懂得一些政治手腕。
公元222年,刘备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死前发遗诏要求刘禅对待诸葛亮要“事之如父”。
当时刘禅只有17岁,诸葛亮成了事实上的摄政王。
后来刘禅长到二十多岁,诸葛亮应该把政权交给他,但是诸葛亮不放心,仍然独揽大权,“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
刘禅对此不可能没有怨言,但他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一直采取克制的态度,处处维护诸葛亮的权威。
诸葛亮失街亭后,自贬三级,一旦打了胜仗,刘禅及时恢复了他的职务。
对于诋毁诸葛亮的言行,刘禅坚决予以打击。
对于谋反被杀的魏延,刘禅也没有一概否定,而是追念前功,赐棺厚葬。
对于诸葛亮不顾国力衰微,六出祁山,北伐魏国,刘禅有不同意见,他一方面对诸葛亮的决定全力支持。
一方面又从关心诸葛亮身体健康的角度加以婉转的劝阻。
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即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战争,使蜀地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刘禅废除了丞相制,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管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
直到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彻底改变了大权旁落的政局。
扶不起的阿斗是谁
扶不起的阿斗是谁《扶不起的阿斗》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用以形容一个人无力、无能,无法担当重任或做出有意义的事情。
这个成语的来源与历史有关,涉及到三国时期的蜀国皇帝刘禅及其身边的贤臣和权臣。
那么,真正的阿斗是谁呢?刘禅,字公嗣,是蜀汉刘备的儿子,也是蜀汉的最后一个皇帝。
他登基时年方十岁,因为年幼无知,所以人们称他为“阿斗”。
刘禅自小丧父,被刘备的皇后甘夫人抚养长大。
然而,刘禅并没有继承刘备的英明,而是在货真价实的才智面前表现得机灵多疑、软弱无能。
他没有真正的领导才能,对政事缺乏兴趣,只好任由权臣们操纵政权。
在刘备驾崩后,蜀国的权力逐渐落到了宦官黄皓手中。
黄皓以权谋道术,成为刘禅的重要幕僚。
黄皓以利己主义为原则,从事一系列虚伪和奸诈的行为,以保持自己在朝廷的权力和地位。
黄皓的运作让刘禅变得软弱无能,完全沦为了权臣手中的傀儡。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刘禅的原因。
然而,事情并非一切如意。
刘备死后,刘禅也继承了他父亲的版图和责任。
虽然刘禅自身没有才能,但他的国家依然保持着相对的稳定,这要归功于刘备留下的一些贤臣们。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蜀国的丞相诸葛亮。
诸葛亮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政治家,被人们誉为“卧龙”。
尽管诸葛亮对刘禅的才智不抱有很高的期望,但他依然忠诚于刘家,并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
诸葛亮以其智慧和政治才能,成功地缓解了刘禅的无能,保持了蜀国的统治。
诸葛亮在刘禅登位后成为了其重要的师傅和顾问,以其严厉的监督和优秀的智慧,成功地帮助刘禅稳定了蜀国局势。
而且诸葛亮创制了许多有益于国家的政策和改革,为刘禅的统治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因此,虽然扶不起的阿斗是刘禅,但是他依靠贤臣的帮助,尤其是诸葛亮,实际上还是能摆脱了这个称号。
刘禅在诸葛亮的帮助下,继承了蜀国的王位,保持了国家的稳定,而且诸葛亮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也是为蜀国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扶不起的阿斗虽然是刘禅的代名词,但我们不能单纯地用这句成语来形容刘禅。
[刘禅怎么读]刘禅上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冤枉了他近两千年
[刘禅怎么读]刘禅上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冤枉了他近两千年很多人只要听到刘禅这个名字,第一反应就是,刘禅的政治能力和治国水平和刘备差了不是一点两点。
而且刘禅本人吊儿郎当的,充其量就是一个幸运的官二代,根本没有复兴汉室,振兴中原的壮志。
其实,真的刘禅并不是那样,冤枉他的人太多了。
网络配图首先,得说一下刘禅继位时候的背景,其父刘备伐吴,导致国内士兵精锐尽失,国库空虚。
北部的魏国时刻想要南下,东部的东吴也很不友好,以孟达为首的很多郡县也投魏了,蜀国真的是非常的虚弱。
刘禅的政治外交,还是做的不错的,首先刘禅改善了和东吴的关系,重新确立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
西部的凉州等地区也派来使者和蜀国交好,而刘禅也派人评定了蜀国南郡的叛乱,和南方少数民族和平交流,这些外交措施让蜀国有了稳定的地缘环境。
而和吴国修好,也不用在剑门关再投用大量兵力防守,节省了很大的国防收入。
刘禅在稳定蜀国内部政治平衡方面做的也很不错,刘备死后,蜀国的政治大权落在了诸葛亮的手上。
诸葛亮事必躬亲,很多官员的任职和北伐等大的决定都是诸葛亮制定的,作为皇帝的刘禅没有记恨诸葛亮权力太大,也没有想办法掀诸葛亮的老底,而是尊重父愿,尊重诸葛亮。
朝中以李严为首的群臣经常和刘禅抱怨诸葛亮的专权,可是刘禅每次都是坚定的维护了诸葛,让诸葛亮和李严的政治势力能够平衡。
网络配图大家都知道,当初没钱没人的刘备之所以能成为帝王,靠的就是较好的人脉,善于拉拢人心。
而刘禅这方面的技能丝毫不弱于刘备,首先刘禅娶了张飞的女儿,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关羽的两个儿子。
关兴和张苞都是蜀中大将,刘禅用联姻的方式,让刘关张的下一代也很亲密。
孟达降魏以后过得不好,想要回到蜀国,刘禅不但没有嫌弃孟达,还多次李严给孟达捎信,欢迎孟达回国,一个皇帝拉拢人脉做到这个地步,实属不易了。
其次,刘禅是个特别爱民的皇帝。
蜀吴大战以后,刘禅立刻下令闭关养息,蜀国下调了赋收,让蜀国的老百姓能安心种地养桑。
期间,他还让朝廷官员下放到地方,去传授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修建水利设施,促进农业发展。
历史趣谈:为何说阿斗扶不起?阿斗真的扶不起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为何说阿斗扶不起?阿斗真的扶不起吗导语:刘禅,刘备的儿子,刘备建立蜀汉的时候被立为太子,在刘备去世后继承了父亲的皇位,成为了蜀汉的第二个皇帝。
刘禅在公元223年继位,到公元2刘禅,刘备的儿子,刘备建立蜀汉的时候被立为太子,在刘备去世后继承了父亲的皇位,成为了蜀汉的第二个皇帝。
刘禅在公元223年继位,到公元263年投降于曹魏,在位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刘禅在公元223年5月成为了蜀汉的皇帝,改年号为“建兴”。
刘禅继承皇位的时候才十七岁,没有什么作为,主要的政权全部在诸葛亮的手上,依靠诸葛亮来治理国家。
几次派兵北征去攻打魏国都以失败告终。
在诸葛亮死后,他又让蒋琬和费祎来辅佐他,他们遵循诸葛亮生前所制定好的方针,对内团结,对外也不轻易动兵,这样的方法曾经有一段时间让蜀国维持着平定的局面。
之后,姜维执政,多次出兵攻打魏国都是无功而返,但却消耗了蜀国的兵力。
刘禅在位的后期,宦官黄皓开始干预朝政,私自勾结党羽,肆无忌惮地在朝廷上作威作福,连姜维也因为害怕受牵连而自请离开京城到沓中去种脉来躲避祸害。
于是,蜀国的基业也开始动摇了。
公元263年,魏国的军队兵分三路决定进宫蜀国,刘禅派诸葛瞻去抵抗魏军,诸葛瞻在战场上战死,魏军逐渐逼近成都。
刘禅一听魏军逼近,十分慌张,召集大臣进行商议。
有人建议让刘禅逃跑,但是情况复杂,能否站稳并不一定。
谯周极力建议刘禅选择投降,刘禅竟然采取了谯周的建议,选择投降于魏国。
最终蜀国彻底地灭亡了。
刘备在入蜀之后,立刘禅为太子,在公元233年继承了皇位,在位四十一年。
后来投降曹魏,蜀汉灭亡。
有很多认为刘禅是弱智,主要表现在亲信小人、不战而降和没心没肺,但是事实上刘禅并不傻,而生活常识分享。
扶不起的阿斗的故事
扶不起的阿斗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就是被称为“阿斗”的刘禅。
刘禅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因为软弱无能而被人们所诟病,被后人戏称为“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出生在皇宫之中,他从小就被宠爱成了一个软弱无能的人。
他对政事不闻不问,只知道享乐,对于国家大事毫无兴趣。
在他的统治下,蜀汉政权逐渐衰落,内部腐败,外部受到各方势力的侵扰。
在军事上,刘备的儿子刘禅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导致蜀汉军队的实力大不如前。
在外敌的入侵下,刘禅软弱无能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被人们戏称为“扶不起的阿斗”。
然而,刘禅并不是完全没有才能的人。
在他的统治下,蜀汉国内的民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他还注重文化教育,提倡儒家思想,培养了一大批文学、艺术人才。
这些方面的成就也是他治理国家的一部分。
尽管刘禅有着一些积极的一面,但他软弱无能的形象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软弱导致了蜀汉的覆灭,成为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一位君主。
在历史长河中,每一个人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刘禅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君主,虽然被人们所诟病,但他的故事却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他软弱无能的形象也成为了后人警示的对象,提醒人们要有担当、有责任心,不能因为软弱而导致国家的衰落。
总的来说,刘禅这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既有着积极的一面,也有着消极的一面。
他的软弱无能成为了后人戏谑的对象,但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笔宝贵的财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反思的东西。
这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让我们从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还是我们看到的只是假象而已
刘禅是刘备的儿子,蜀汉王朝的第二位君王,对于刘禅很多人都认为它是一位没有政治才能
的软弱君王,宠幸奸臣,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就有相应的记载,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昏君
竟然治理了蜀汉王朝四十余年,难道他真的是一位扶不起的阿斗吗?
如果刘禅真的是一位无才无德之人,诸葛亮怎么会夸他,《与杜微书》:“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可见它的还是一位才学的君王,要不然怎么会受到有高智慧的诸葛亮的称赞,并且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还能保持蜀汉王朝近三十年的存在,虽然是在蒋琬、费祎、
姜维等人辅佐,但如果他真的没有真才实学,怎么可能会坚持这么久的时间。
很多人说既然它是一位有才学的君王,他为什么还要投敌叛国?很多人都认为君王就应该誓
死守卫自己的国家,其实真正一个英明的君王,考虑最多的是百姓,而刘禅这样做,使百姓
不会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失去亲人,并且还保全了自己的家人,你说这样做难道是错的吗?所以说刘禅不是一位扶不起的阿斗,而是真的爱民如子的好皇帝。
扶不起的阿斗是刘禅吗?刘禅凭什么在位40年?
扶不起的阿斗是刘禅吗?刘禅凭什么在位40年?本文导读:魏蜀吴三国征战不休,这就是三国时期的主要体现,其中要谈论到那个国家的君主最无能,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可是你知道吗?其实易中天都说不是刘禅,而是他。
刘禅从一个十六岁的青年登基,始终稳坐皇位,一直到邓艾大军进攻蜀汉时,刘禅仍然稳坐皇位。
这样的刘禅绝不是人们说的扶不起的阿斗。
否则刘禅不可能稳坐皇位四十年的时间,一个没有能力的皇帝,能够坐稳四十年皇位,绝不是简单的。
曹魏和东吴都经历过皇权危机,到曹魏晚期时,曹氏家族就已经成为了傀儡,这时候的司马家族说了算。
可是蜀后主刘禅不是这样,刘禅一直是蜀汉真正的掌权人,从来没有出现过傀儡的情况。
刘禅之所以能够坐稳皇位,有很多原因。
刘禅在诸葛亮时期,属于“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虽然诸葛亮独揽大权,但是诸葛亮根本没有篡位之心,他对蜀汉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一点是东吴和曹魏无法相比的,尤其是曹魏,到了后期权臣司马懿就已经有了不臣之心。
诸葛亮担任丞相期间,培养了蒋琬、费祎两个接班人,在诸葛亮身后辅政,他们得到了诸葛亮的真传,同时没有私心。
费祎死后,刘禅已经四十岁了,才正式亲政,这时候的刘禅仍然没有受到大臣的威胁。
即使是宦官黄皓时期,他也没有对刘禅的皇权产生威胁。
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原因出现在诸葛亮身上。
诸葛亮担任丞相期间,先是将有个人野心和私心的李严除掉,其次又安排除去了有个人野心的魏延。
两人被诸葛亮除去之后,那么蜀汉的政权就稳定多了。
这也是刘禅在位期间,没有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内政的高手,无论是谁有野心,都逃不过他的法眼。
诸葛亮一直是想让姜维做接班人,可是姜维一直没有出头之日。
即使是到了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费祎都能对姜维进行有效制约。
这样一来,姜维在成为大将军之后,也没有办法成为权倾朝野的人物,这时候的姜维根本没有能力去篡权。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蜀汉没有形成一家独大的门阀士族,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刘禅为什么叫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为什么叫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为什么叫扶不起的阿斗阿斗为人不思进取,只会整天玩乐,即使有诸葛亮(181~234年)这样的名臣辅助和教导也无济于事,最终导致江山落入他人手中,还落下了“乐不思蜀”这样的千古笑柄。
今天,人们便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一些始终无法扶持成才的人。
扶不起的阿斗刘禅的故事邓艾灭了蜀汉以后,后主刘禅还留在成都。
到了钟会、姜维发动兵变,司马昭觉得让后主留在成都总不大妥当,就派他的心腹贾充把刘禅接到洛阳。
刘禅本来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全靠诸葛亮掌管着军政大事,他也不敢自作主张。
诸葛亮死后,虽然还有蒋琬、费祎、姜维一些文武大臣辅佐他,可是他毕竟不像诸葛亮在世时候那么谨慎了。
到蒋琬、费祎死去后,宦官黄皓得了势,蜀汉的政治就越来越糟了。
到了蜀汉灭亡,姜维被杀,大臣们死的死了,走的走了。
随同他一起到洛阳去的只有地位比较低的郃正(即郤正)和刘通两个人。
刘禅不懂事,不知道怎样跟人打交道,一举一动全靠郃正指点。
平时、刘禅根本没把郃正放在眼里,到这时候,他才觉得郃正是个忠心耿耿的人。
刘禅到了洛阳,司马昭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
司马昭这样做,无非是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
但是在刘禅看来,却是很大的恩典了。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
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
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差点儿掉下眼泪。
只有刘禅咧开嘴看得挺有劲,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
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宴会后,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说:“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
”(“乐不思蜀”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郤正在旁边听了,觉得太不像话。
回到刘禅的府里,郤正说:“您不该这样回答晋王(指司马昭)。
三国演义短故事1:刘禅并非“扶不起的阿斗
三国演义短故事1:刘禅并非“扶不起的阿斗三国演义短故事1:刘禅并非“扶不起的阿斗”“扶不起的阿斗”这句俗语是今天的人们用来指那些平庸无能之辈的,凡是被冠上了这样一个名号之人,便是平庸的化身、无能的代名词。
追溯这句俗语的根源,还得从三国时期的阿斗说起,因为“阿斗”就是指当时蜀国的国君、刘备之子刘禅。
后世人一直以为,刘禅轻而易举地投向司马昭并心甘情愿做亡国之君,是典型的“扶不起的阿斗”。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刘禅系刘备之子,在刘备去世后,他继位称帝,在他即位的初期,由于有诸葛亮、赵子龙、马超等文臣武将的忠心辅佐,蜀国的国力并不亚于东吴和北方的魏国。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马超率先病死,随后赵子龙亦死,公元234年,待到刘禅身边最后一位曾经辅佐过先帝刘备的一代名臣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国的国力迅速走向了衰落。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司马昭举兵伐蜀,在邓艾率一支偏师突入蜀境,蜀汉主力军队基本完整的情况下,刘禅轻而易举就投降了,这是刘禅被后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袁松也就此事评论道:“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钟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艾虽战胜克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矣。
故功业如此之难也。
”刘禅被俘虏到洛阳后,为了蜀汉地区民心的稳定,司马昭并没有急忙将刘禅处死,而是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
尽管如此,司马昭对刘禅还是不太放心,毕竟从先前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到现在的亡国之奴,是任何一个存有良知的帝王所无法容忍的。
为了试探刘禅的真实想法,司马昭特意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还特地在宴会期间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
一些蜀汉的大臣在看到这些歌舞之后,顿时想起了自身的处境,于是很多大臣都伤心地掉下了眼泪。
司马昭原本以为刘禅也会像众多的蜀国大臣一样伤心,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哭出声来的,按照原来的设想,如果刘禅在见到蜀地的歌舞之后表露出了伤心的神情,就足以证明他还心存蜀地,还可能会引来蜀国军民的叛乱,最终给魏国的统治带来巨大的威胁。
扶不起的阿斗成语典故
扶不起的阿斗成语典故
“扶不起的阿斗”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历史,指的是一个无法振作或帮助的人,通常用来形容一个无能或不求上进的人。
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三国时期的蜀汉。
“阿斗”是刘备的儿子刘禅的小名。
刘禅在其父亲刘备去世后继承了蜀汉的皇位。
然而,与其父亲的英勇善战相比,刘禅被认为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君主。
他对政治不感兴趣,缺乏治国的能力和决断力,导致蜀汉逐渐衰落。
在历史上,刘禅的形象多半是一个消极、被动的统治者,被视为无法承担起父亲留下的重任,无法振兴蜀汉的“阿斗”。
因此,“扶不起的阿斗”这个成语就被用来比喻那些被人寄予厚望却无法做出成就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成语的使用往往带有贬义,含有对个人能力的否定。
在实际运用中,应当考虑到其语境和对人的影响。
同时,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而有所变化,刘禅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后世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影响。
扶不起来的阿斗典故
“扶不起的阿斗”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演义》,它描述的是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刘备的儿子刘禅的故事。
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继位成为蜀汉的后主,因其平庸无能且缺乏进取心,常被后人用来形容那些懦弱无能、难以振作的人。
故事内容:
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失去了有力的指导,加上宦官黄皓的影响,政治状况恶化。
姜维多次尝试北伐以恢复蜀汉领土,但在邓艾偷袭成都并迫使刘禅投降后,姜维和其他将领均遇害。
刘禅及其家人随后被迁往洛阳,被封为安乐公,享有一定的物质待遇和生活条件。
尽管如此,他在洛阳的生活并不如意,有时甚至显得有些荒诞不经,如在司马昭举办的宴会上,面对蜀地的歌舞表演,他似乎并未感到悲伤或怀念故国,反而表现得兴致勃勃。
成语寓意:
“扶不起的阿斗”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本应有所作为却总是碌碌无为、不能担当重任的人。
扶不起的阿斗历史典故
扶不起的阿斗历史典故导读:扶不起的阿斗历史典故邓艾灭了蜀汉以后,后主刘禅还留在成都。
到了钟会、姜维发动兵变,司马昭觉得让后主留在成都总不大妥当,就派他的心腹贾充把刘禅接到洛阳。
刘禅本来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全靠诸葛亮掌管着军政大事,他也不敢自作主张。
诸葛亮死后,虽然还有蒋琬、费袆、姜维一些文武大臣辅佐他,可是他毕竟不像诸葛亮在世时候那么谨慎了。
到蒋琬、费袆死去后,宦官黄皓得了势,蜀汉的政治就越来越糟了。
到了蜀汉灭亡,姜维被杀,大臣们死的死了,走的走了。
随同他一起到洛阳去的只有地位比较低的官员郃(音xì)正和刘通两个人。
刘禅不懂事,不知道怎样跟人打交道,一举一动全靠郃正指点。
平时、刘禅根本没把郃正放在眼里,到这时候,他才觉得郃正是个忠心耿耿的人。
刘禅到了洛阳,司马昭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
司马昭这样做,无非是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
但是在刘禅看来,却是很大的恩典了。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
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
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差点儿掉下眼泪。
只有刘禅咧开嘴看得挺有劲,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
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宴会后,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话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说:“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
”(“乐不思蜀”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郃正在旁边听了,觉得太不像话。
回到刘禅的府里,郃正说:“您不该这样回答晋王(指司马昭)。
”刘禅说:“依你的意思该怎么说呢?”郃正说:“以后如果晋王再问起您,您应该流着眼泪说:我祖上的坟墓都在蜀地,我心里很难过,没有一天不想那边。
这样说,也许晋王还会放我们回去。
“扶不起”的阿斗?——刘禅
“扶不起”的阿斗?刘禅(207-271),字公嗣,小名阿斗。
即蜀汉后主,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史称甘夫人。
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任皇帝。
后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
公元223-263年在位。
刘禅是一名傀儡君主,后匈奴族刘渊称帝,尊刘禅为“汉怀帝”,庙号仁宗。
刘禅这个人大家都知道,而且都觉得他是个昏庸无能之辈,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上都把他写成了一个昏庸的亡国之君。
后来还有一句话叫:“扶不起的阿斗”,甚至还有人说刘禅是:“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
阿斗真的扶不起吗?他真的是个昏庸、愚钝甚至有些弱智的君主吗?我觉得不是的,他是三国史上在位当皇帝时间最长的一个,有人说那是诸葛亮的辅佐啊,刘禅在位40年,在11年的时候诸葛亮就死了,他还继续当了29年的皇帝,他如果真的无能,他坐稳29年的帝位吗?在我看来,刘禅不能说是一名明君,但是他是一个智者,能审视夺度的君主。
其一,在历来亡国之君中能活下来而且封为公的很少很少,而刘禅就是其中一个。
其二,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揽大权,刘禅显然知道如果自己非要“亲政”,必然从诸葛亮手里分权,那么必然就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他大概也像后来的康熙皇帝一样,准备培植黄皓等一批太监作为亲信。
其三,诸葛亮一死他就马上解除丞相制。
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
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局。
笔者认为蜀国之所以会灭亡,是因为诸葛亮不量西川人力物力,以卵击石,为了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的政治谎言,在与魏一次次的抗争中,耗尽蜀国元气。
笔者找到的资料中发现到三国末期,魏国有人口443万,蜀国仅有94万,不仅如此吴国竟有230万的人口数量。
很明显蜀国之所以会灭亡并非是刘禅是一个昏君,而是有各种因素而导致的。
所以我们的结果是:刘禅不是昏君,而是智者、贤者。
诸葛亮扶不起的阿斗:是真傻还是大智若愚
诸葛亮扶不起的阿斗:是真傻还是大智若愚本文导读: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血战长坂坡赵云为他七进七出,险失大将刘备差点摔了他,诸葛亮辅佐不成他把刘备家当给丢光了,他是蜀汉后主刘禅,小名阿斗。
对于这位阿斗,人们给的评价通常是扶不起来,平庸昏聩,碌碌无为,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
司马昭请吃饭,那句乐不思蜀更是贻笑大方,但是这四个字说的可是很值,杀伤力十足报了国仇家恨。
《三国演义》:蜀汉灭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
一次司马昭开宴会请刘禅和蜀国旧臣,吃的正乐呵,司马昭不怀好意的安排了个蜀国舞蹈,一帮老臣哭的稀里哗啦,可刘禅不为所动,品头论足,津津有味。
司马昭瞧着挺有意思,果真没心没肺?待我试试他。
网络配图“刘老弟,想家不?”刘禅看的正过瘾,啥?愣过神来“此间乐,不思蜀”。
司马昭一听,乐了:无情至此,难怪诸葛亮这位大牛都扶不起来。
旁边蜀国旧臣看不下去了,教了刘禅一手还被这位主子给卖了,“此正郤正所教”,一副表情帝,司马昭高兴坏了,憨态可憎,却也诚实。
刘禅也跟着乐,乐着乐着,大招出来了,司马昭笑岔气,气绝而亡,刘禅一副诡异表情无辜样,终于报仇了?《三国演义》是演义小说,司马昭开宴会请吃饭是真,却没中这记大招,寿终正寝,无十四岁病死。
刘禅无报国仇家恨之事,那么历史上他果真那么不堪么?在诸葛亮看来,刘禅并不是平庸之辈诸葛亮对刘禅有过一段评价,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中曾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意思是诸葛亮夸他这个儿子聪明智商高,诸葛亮人品端正并非阿谀奉承之辈,这话还是可信的。
甚至给朋友写信,孔明也认为刘禅虽然年纪轻轻,但是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在诸葛亮看来,刘禅并不是平庸之辈。
网络配图刘禅十七岁即位,刘备临终交代什么事儿都按丞相说的办。
诸葛亮大权独揽,带兵征战还对刘禅不放心,不忘派心腹董元做临时监护人。
对于北伐,刘禅也是诚心提建议:相父南征,远涉艰难,刚回来又去北伐,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得注意啊。
扶不起的阿斗是什么意思
扶不起的阿斗是什么意思《三国演义》中的阿斗,蜀汉后主刘禅,人称“扶不起的阿斗”。
关于他的故事,也一直被后人所津津乐道。
阿斗,就是白痴的意思。
可是这个阿斗又是怎么变成阿斗的呢?正是因为如此,他的处境很尴尬。
你看着吧,要是刘备当初再努力点,让刘禅多学习点东西,那阿斗还是有希望能够坐上皇位的,但是刘备不听,把家产全都交给诸葛亮管理,自己就回去做个山野村夫了。
诸葛亮辛辛苦苦,呕心沥血地教育刘禅。
虽然他们过得清贫,但也算知足常乐,平淡自在。
诸葛亮深知皇上刘备的为人,和处世原则,知道刘禅无论是在能力,还是才干方面都比不上刘备,所以便尽心尽力地辅佐他,让他专心读书,其它的事情全都不用操心。
刘备在临死之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嘱咐他一定要好好地照顾刘禅。
诸葛亮对刘备是忠心耿耿,对刘禅也是尽心尽力,希望他能够成才。
刘禅也很争气,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总算学有所成。
《三国演义》中说:“朝廷上下,无不称赞。
”还有诸葛亮,认为他是一个聪明绝顶的孩子,绝对有治国安邦的本领,于是放心地回成都了。
曹操统一北方,占领中原之后,并没有统一全国的打算,而是专心攻打荆州的刘表,想把南方的土地统一了,不料,刘表病逝,留下儿子刘琮来抵抗曹操。
刘琮不战而降,曹操率大军进驻荆州。
按照惯例,新任的荆州牧必须到许昌觐见曹操,曹操决定在宴会上杀掉刘琮。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刘备投靠公孙瓒,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刘备以千里马的速度脱颖而出,得到徐州牧陶谦的赏识,任命他为豫州刺史。
不久,陶谦病逝,徐州又发生火拼,从此刘备兵败多起,先后依附袁绍、曹操、吕布,最后借得刘表的兵马,于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
经过三年的休养生息,刘备和曹操决战于赤壁,并获胜,从此开始了与曹操抗衡的时期。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我看扶不起的阿斗
我看扶不起的阿斗我看扶不起的阿斗刘备,字玄德,中山靖王之后,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三国之一,蜀国开国皇帝。
但如此英雄的一个人,为何他的儿子刘禅就是扶不起呢?在我看来,刘禅之所以扶不起,不仅仅是自身原因,刘备和诸葛亮也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先说刘备,刘备戎马一生,千辛万苦才打下蜀国这片疆土,这是十分令人羡慕的,可是,正是因为刘备一生都在征战,从来都不曾亲自教导,这才使得刘禅成了一个一无是处的草包。
试问,将蜀国如此大的一片疆域交给一个草包管理,又如何能管理的好呢?在这方面,曹操做得就要比刘备好得多,即使儿子可能战死,但曹操依然会从小教导,长大后带在身边征战,所以他的几个儿子,除了夭折的以外,曹植七步成诗,文采非凡;曹彰能征善战,武艺无双;更有曹丕,文武双全,所以曹家才能支撑起魏国。
再来看刘备,刘备也有很多儿子,但真正一直带在身边的却是义子刘封,而刘封最后还被他亲自下令斩首,这样一来,他可就真的是后继无人了,而且蜀国最终覆灭也与他有着莫大的关系。
刘备在得知两位弟弟先后因为东吴而死,不听诸葛亮的劝谏,起倾国之兵攻打东吴。
如果获胜也就算了,可惜却被陆逊营烧七百里,七十余万大军就此丧生,若非诸葛亮在入川之前布下了八阵图,损失还会更大。
如果他能暂时放下二弟被害的仇恨,联吴抗魏,七十余万大军就不会丧生。
而且,将这些兵力投入到对魏的进攻中,可能魏就会因此而覆灭,此时,三足鼎立的局面就会打破,只剩蜀吴两国。
此时的吴国,陆逊虽智,但却不如诸葛亮,若此时刘备再御驾亲征,就能灭了吴国,继而一统天下,史书也会因此而改写。
再来说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因感刘备三顾草庐之恩,出山相助。
孔明不愧为不世出的奇才,未出山时,已经能划分好天下大势。
出山后,先联吴抗魏,赤壁之战,火烧了曹操八十三万大军,而后攻荆州,入西川,取东川,可以说刘备的一大半的天下都是他打回来的。
刘备驾崩后,诸葛亮更是感其知遇之恩,先是七擒孟获,平定了南蛮,然后又六出祁山,想要凭一己之力完成刘备的遗愿,一统天下。
正史中真实的刘禅是怎么样的
正史中真实的刘禅是怎么样的正史中真实的刘禅在那种多方势力割据、兵荒马乱的年代能在位时间这么久,没有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是不太行的。
很多有很多人说都是因为诸葛亮的辅佐,但是在诸葛亮死后,刘禅仍旧做了将近三十年的皇帝,也不能说完全是诸葛亮的功劳。
《三国志》有记载刘备给刘禅写的遗诏,其中有一段话大致意思是:诸葛亮在射君面前对刘禅大加赞善,射君把他的赞词传达给了刘备,刘备听后非常高兴并予以勉励。
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刘禅还是赞赏有加的,刘备也非常认同诸葛亮的看法,由此可见刘禅绝非是一个鲁钝的人。
为了能够让刘禅学多识广,掌握治国的本领,刘备就让他多看一些治国的书籍,比如《韩非子》、《管子》邓书,并且让诸葛亮亲手摘抄书本的内容让刘禅阅读;又让刘禅拜伊籍为老师,让他跟着学习《左转》。
此外,还让刘禅学习武功。
不仅如此,在对于北伐的问题上,刘禅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之处。
在诸葛亮急于北伐的时候,他对诸葛亮进行的劝说,认为诸葛亮刚回来,还没休息好又想要北征,十分的劳神。
虽然诸葛亮不理会他的规劝,但是刘禅还是仍旧全力支持诸葛亮北伐的决定的。
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就马上停止了劳民伤财的北伐战争。
真实的刘禅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让后主刘禅成为了一位名人,也让他成为了众人眼中软弱无能的昏君。
但是有些人却不这么认为,刘禅不仅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国君,同时也是在历代亡国之君中年龄最大的,下场也没有很悲惨。
若是只凭他的昏庸无能,怎能执政这么久,存活那么久呢?所以,他并不像众人说的愚钝,相反他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
刘禅从小吃紧苦头,不同于其他的皇室后代。
在小沛大败后,刘备受曹操的进攻,丢下家人落荒而逃。
那时的刘禅才没几岁,随别人到了汉中,被人所卖。
后来关中大乱,刘括逃到了汉中,因为需要奴仆服侍,由他人介绍,刘禅被买去当了书童。
后来,在一次他们的对话中,刘括认为刘禅的谈吐不凡,于是将他收为了义子。
三年后,刘备夺回了益州,派部下去汉中寻找刘禅。
诸葛瞻死前一句话,揭露了刘禅的真相
诸葛瞻死前一句话,揭露了刘禅的真相本文导读:刘禅被魏军押往洛阳之后,表面上是得到了司马昭的厚待,但是暗地里,司马昭是时刻防备着他的,因此多次进行刺探。
比如有次设宴招待刘禅,司马昭就问刘禅,会不会想家,刘禅就回答:此间乐,不思蜀。
司马昭听完后大笑,而蜀汉的旧臣郤正则非常忧虑,借着刘禅去上厕所,郤正就对刘禅说:如果等一下司马昭再问同样的问题,陛下一定要按老臣这样说。
刘禅听完后就点头。
而回到酒宴座位上后,司马昭再问时,刘禅则伤心起来,说自己想家了。
司马昭听完后,很平静地说了一句:怎么那么像郤正的口气。
刘禅非常惊讶,说:你怎么知道?司马昭才哈哈大笑起来。
从这可以看出,刘禅确实没有什么城府,正如别人说的:是扶不起的阿斗。
但是,其实也有一个声音,就是刘禅真的有那么愚蠢无能吗?其实,刘禅的没有心机,正是能够让司马昭放下了戒心。
而诸葛亮死后,刘禅也能掌管蜀汉29年,皇权没有旁落,也能证明他有一定的过人之处。
而对于他在执政方面的诟病也不外乎是因为他宠信黄皓,导致没有做好防卫魏军的入侵。
不过,那时候姜维掌握大权,他致力于北伐,却始终没有任何成果。
因此刘禅为了牵制姜维,所以提拔黄皓,这就是刘禅的过人之处,只不过他最终还是没有掌握好这个度,导致蜀汉对于曹魏缺少防备。
所以说,刘禅还是非常聪明的,这一点,有个人临死前一语也道破了,这个人就是诸葛瞻,诸葛亮之子。
诸葛瞻聪慧,得到了刘禅的栽培,担任侍中等职位,百姓也对其多为称赞,无论朝廷颁布了什么好的政令,百姓都相互称颂有诸葛瞻的功劳。
这一点是言过其实,不过诸葛瞻也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的。
邓艾大军兵临城下时,诸葛瞻不愿投降,坚决抵抗,临死前大呼:“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反?”这一句也正好说明了刘禅确实有用黄皓牵制姜维的打算,只不过最后没有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说到阿斗刘禅那是一堆嘲讽。
刘禅小阿斗扶不起,刘阿斗的江山白送,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阿斗为人不思进取,所以后人常用阿斗来形容无能之人。
话说回来,刘阿斗这个皇帝,真的如同后人所说的那么不堪嘛。
我们来看一看诸葛亮当时的评价,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意思是说刘禅生性仁慈,头脑敏捷,德操高尚,礼贤下士。
当然有人会说了诸葛亮。
一贤臣,纵使刘禅胡作非为,最多也是劝诫。
不会说自己主子的坏话。
更何况这种名垂千古的评价呢?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大家对书中人物的争议是一直没有停止过。
东汉末年分三国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各个英雄豪杰轮番上阵,使出种种谋略,让人看的是眼花缭乱,大呼过瘾,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在这样一个局势当中,大家都没有征服对方。
刘备、孙权、曹操这三个人都有雄才大略,但谁也没有最终征服谁,而这种较量则是一直延续到了子孙辈的身上。
经过了长时间的对峙,最后是司马懿加胜出,司马懿一生隐忍不发,最后终于夺得了天下。
但是刘备的儿子刘禅却一直被大家称为扶不起的阿斗。
很多人说起他来,就是一脸的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在说某些孩子或者某些年轻人学习不努力,不成器玩物丧志的时候,有的时候也会说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啊。
当时蜀汉大将损失惨重,刘备临终托孤,将蜀汉和刘善全全托付给了诸葛亮。
而诸葛亮为了能够完成这个任务,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六出祁山,就是为了要给自己的小主人打下一个太平盛世,士为知己者死,在诸葛亮的心中,一直记得刘备的信任,但是最终也因为劳累过度,死在了征途上。
刘禅因为一直有诸葛亮可以依靠,所以基本上不用费多大的心思了。
但是诸葛亮一死,刘禅就失去了主心骨。
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中。
但是这个孤立无援
不是说没人帮他了,而是他的精神上失去了一个可以依靠的长辈。
虽然外界对他的评价不怎么样,但是诸葛亮曾经评价过他天资聪敏爱德下士这句话算是为刘禅证明了。
刘禅和刘备一样,是个大智若愚的人,因为诸葛亮十分的尽忠职守,朝中所有的大大小小的事物都是亲力亲为。
所以刘禅并没有什么表现机会,将它的光芒给掩盖了。
其实他懂得治国和用人之道,能稳坐皇位四十年就能说明他,并不是一个愚蠢之人。
有一次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以及蜀国旧臣,期间所奏之乐,皆为蜀乐。
一时之间,令蜀汉旧臣想起亡国之痛,各个颜面低头流泪,唯独刘禅拍手。
何乐不为悲伤,司马昭欧故而问之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国的刘禅达到此件乐不思蜀,这让司马昭以及他的手下听了之后都哈哈大笑,从此便不再对他产生怀疑。
由此,刘禅在洛阳平安的度过了余生。
说到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刘禅呢,绝对不是一个昏庸无能之人。
反而是由他的大智慧的任何一个聪明人在那种情况之下,想要保命,肯定会说不思蜀。
一旦说了有思蜀,恻隐之心,在司马昭的眼里,就是仍有谋反的可能,一定会杀了他,以绝后患。
所以刘禅绝非愚钝之人。
诸葛亮在二百三十四年病逝。
在没有诸葛亮的后三十年里,都是刘禅一人苦苦支撑。
三十年里,刘禅于振武任用贤能,发展经济,与民休息。
自诸葛亮死后连年征战蜀国国库,并不亏损,百姓仍旧安居乐业。
这一切都是刘禅一直谨遵诸葛亮的遗命,在魏军兵临城下之际,刘禅为了保全蜀汉大臣、保全蜀国的黎明,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开门投降,以一人之骂名,成全了蜀汉将士,让百姓免遭生灵涂炭。
他可能失去了一个皇帝的尊严,但却没有失掉一个皇帝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