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_第四章第一节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_第四章第一节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第四章第一节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二)能力目标:1.通过让学生分析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观察新鲜血液和人血涂片,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3.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列表比较的能力。

(三)情感价值目标:体验血液对人的健康和生命的重要作用,加强学生对血液重要性的认识和关注。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各自的主要功能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三、课前准备相关图片、资料、PPT四、教学过程《流动的组织——血液》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无论从生理还是智力等方面来说,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但尚处于一种懵懂阶段,对于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都不甚了解,所以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

就本节课而言,对于血液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前者易引起兴趣,后者易激发好奇心。

教师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实物(血样品)及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加深学生对血液成分及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血液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知道人的血液是红色的粘稠液体,血液与健康相关,体检常需要验血,失血过多需要输血等。

但血液到底由哪些成分构成,这些成分有什么功能,学生并不清楚如何作答。

另一方面他们的注意稳定性差,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做好启发和铺垫的工作,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生趣盎然。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尽管学生课前已经提前预习了本节知识,但由于这节知识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已有的知识会有部分遗忘,所以还需通过视频、课件、模型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学生合作与交流,增强对血液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利用每一个时机,在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热爱生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观念。

初中生物_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本节教学内容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一步:复习导入。

复习人体的营养、人体的呼吸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产生疑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空气中的氧被人吸收后,怎样才能运输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组织细胞产生的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由此导入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二步:出示学习目标。

第三步:初步感知血液。

引导学生谈一谈已知的关于血液的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四步:血液的组成成分。

展示血液分层实验,学生观察,总结归纳血液的成分,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第五步: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大屏幕展示血浆成分示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血浆的成分来推测血浆的功能第六步:学生自学课本,掌握血细胞心态结构特点及功能,观察光学显微镜下的血细胞第七步:知识应用。

根据血液化验单诊断疾病。

第八步:当堂检测最后,布置作业。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大多处在一个比较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的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但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

七年级学生几乎都有过流血、抽血、验血的经历,但是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把识记血细胞各组成成分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作为学习的重点,把尝试解读血液化验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作为学习的难点。

在学生理解掌握重点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习惯。

效果分析本节效果自我感觉较好。

学生能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主要功能,能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并且能根据血常规化验判断相应症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体验到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血液是在了解了《人体的营养》和《人体的呼吸》之后,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深入学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主要依靠血液来完成,本节课是学习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血液形成一个形象而全面的认识,为后续学习血液的循环和物质的运输奠定了基础。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4-4-1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4-4-1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分析,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②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2、过程与方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贫血、化脓以及伤口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同学们形成正常的血液观,激发学生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各自的主要功能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3、难点突破: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研究病人的一些血细胞数目异常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血细胞功能溶入生活中去学习。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课前准备】1、血常规化验单.2、人血永久涂片.3、课件PPT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思路】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观察演示实验和解读血液常规化验单了解血液成分――根据血浆成分推断血浆功能――列表归纳血细胞的种类、结构及区别方法——归纳总结血液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我们都知道,长江、黄河养育了亿万中华儿女,同样,在我们体内也有一条生命之河,那就是血液,它像小河一样不停流动。

它能及时将养料运输给细胞,又能及时运走体内的废物,这条运输线就是遍布全身各处的血管。

血管里流动着血液。

那么,血液有哪些成分组成?各成分又有何功能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流动的组织——血液。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探索血液的组成师:出示经抗凝处理并出现分层现象的血液,提供收集的血液常规化验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问题1.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分成了几层?2.综合上述材料,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位?总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设疑:我们今天的课题是流动的组织——血液,让同学回忆我们上学期学的人体的四种组织,引导学生回答血液是结缔组织,具有运输功能,因为血液可以流动,所以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案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案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一、教材分析:以生活实际为背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可以较好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

虽有流血、验血的经历,但对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么作用,还知之甚少。

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掌握。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2、尝试识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过程与方法目标:识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看化验单,并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四教学重点难点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并尝试识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五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自主学习----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六、教学过程:我们平时伤口出现,会流血不止吗?引出新课请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预习10分钟,并完成练习册的预习部分。

(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觉能力,明白学习是一个主动过程。

)分析资料相互交流解答不会,一般血液会凝固。

出示资料质疑: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演示实验:加入抗凝剂后的鸡血出现分层现象问题:分几层?有什么成分?其功能如何?学生识别结构和功能PPT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血液的组成。

教师总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那么它们各自有什么功能?(建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总结血液的组成和功能1、血浆(blood plasma)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成分:90%的水,血浆蛋白7%。

2、血细胞(blood cell )红细胞(RBC):无核、两面凹的圆饼状。

含血红蛋白(Hb),呈红色。

功能:运输氧白细胞(WBC):有核、数量少。

功能:吞噬细菌和病毒血小板(PLT):无核、最小、形状不规则。

功能:凝血、止血通过PPT请学生识别图中的结构,加深记忆。

七板书设计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两面凹的圆盘状,富含血红蛋白(铁),成熟后无细胞核数量最多,作用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个体最大,形态多样,有细胞核,数量最少功能吞噬病菌,对人体有保护和防御作用血小板数量最少,功能:止血和加速血液凝固八布置作业。

初中生物_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1、以复习提问人体的营养、人体的呼吸有关的知识引导学生产生疑问:通过吸收得来的营养物质和吸气得到的氧气是怎样到达人体各处的组织细胞被人体利用的呢?从而导入第四章的学习。

从抛出问题: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为什么给失血过多的病人输血而不是输液,这都与血液的成分有关系,从而导入第一节的学习。

2、让学生观察大屏幕上血液分层现象,分析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血液的组成。

3、让学生观察大屏幕上血浆的成分,分析血浆的功能。

4、学生实验: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总结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

5、介绍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特性,与氧结合还是分离取决于血液中氧气的浓度,从而总结出红细胞的功能。

6、大屏幕展示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动画,血小板堵塞伤口的情形,让学生总结白细胞与血小板的功能7、学生分析失血过多为什么会导致死亡?总结血液的功能。

面对失血过多需要帮助的人,引导学生如何去做,发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的号召,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8、课堂小结: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对本节课有个整体总结和认识。

9、当堂达标检测,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查漏补缺。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血液”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流血、抽血、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气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还从报刊、杂志、电视和电脑中获取有关血液的信息。

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中含有哪些成分,它的功能是什么?还知之甚少。

总之,学生对血液既充满好奇,又有些恐惧。

所以根据学生的具体知识结构和心里特征,我先以复习为主,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明白血液的作用,从而对血液的成分充满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基础自然科学,实验部分的学习是整个生物学习的重点内容,实验课的进行,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及学习,也更贴近生活。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流动的组织 ——血液教学反思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流动的组织 ——血液教学反思

《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巴彦塔拉中学李景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流动的组织----血液》。

我的说课主要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新课标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在学习了第二章《人体的营养》和第三章《人体的呼吸》之后,学生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呢?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被运走?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而本节是本章的基础,了解本节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第四节中的输血、献血做了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观察人的永久血涂片,识别血细胞。

3、初步学会看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血常规化验数据。

能力目标: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2、通过对课堂学习目标的共同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重点和难点】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1、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三、说教法(一)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学生几乎都有过流血、抽血、验血的经历这是本节课学习的有利因素。

但是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这就为学习带来了困难,由此在教学时尽量利用有利因素去克服困难。

教师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加深学生对血液成分及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初中生物_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教学难点: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血液的组成血浆:运载血细胞,运输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血液红细胞:成熟的无细胞核,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

血细胞白细胞:有细胞核,防御和保护的作用。

血小板:无细胞核,止血和加速凝血。

二、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和保护《竞争不忘合作》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对于血液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前者易引起兴趣,后者易激发好奇心。

教师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实物(血样品)及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加深学生对血液成分及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流动的组织—血液》效果分析初中生物的学习中要想提高学习效果,不仅要记忆知识点,还要讲究方法来学习。

因为比较抽象且很难通过直接地观察或实验就可以理解的知识点很多。

在学习第四章时,虽然所讲解的内容就在身体中,但无法想象血液在体内的所起的作用,看似与知识点距离较近,但实际理解起来却有一定难度。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的学习,我采用下面的几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且反映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突破。

一、手绘简图,引入新课。

通过手绘此简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学生一目了然,营养物质、氧气和废物的运送是通过血液的流动来完成的,很容易理解血液的运输功能。

也顺理成章的导入新课。

还丰富了课堂上的教学形式,这种的教学方法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知识点,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教师的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是为了达到特定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媒体条件,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教学步骤。

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启动有意义的学生活动,设置问题,挑战学生,与学生分享教学信息。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流动的组织——血液》
科目
生物
教学对象
七年级
授课教师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血液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七年级的学生已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对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么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要抓住学生对血液的新鲜感,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生命教育。由于本校的学生大部分学习基础差,可能对三种血细胞的区别不易区分,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那么你们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子的?接下来我们看一组图片:
2、出示显微镜下的血细胞,观察图片,猜猜哪些是红细胞,哪些是白细胞;如何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请学生将结果复述一下,请坐,其他学生有补充的吗?或者是跟该学生有不一样的吗?
4、大家已经很好的将红、白细胞区分开来,那么接着阅读课本第53页,刚才有人对红细胞的颜色存在疑虑,是红色还是粉红色?带着这个疑问,对照自己刚才得出的结果,拿出一张纸,写下红细胞、白细胞的数量、形态、有无细胞核、功能,设计知识点的归纳方式,提示一下,可以是总分式,也可以是列表式等等。下台巡视
3、回:加入抗凝剂为了防止血液凝固,血液凝固就不好分层。然后用离心机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观察分层现象。
4、认真听讲。
5、RBC红细胞
WBC白细胞
Hb血红蛋白
PLT血小板
1、学会将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复述。
2、适当的运用动态图片,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三)、血液各成分及其功能:
1、淡黄色的血浆
出示血浆成分示意图,结合书本从图中分析血浆的成分及其功能。
1、认真看书,认真思考,写下结果;
2、回:(1)、因为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组成物,它们的比重不一样,所以会分层。分成三层。(2)、血液是由上层的淡黄色半透明液体,下层深红色部分及中间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组成。上层的液体是血浆;红细胞和所含的血红蛋白在下层深红色的物质里,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中间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中。(3)、血液中有大量的血细胞,这些细胞与血浆共同组成血液,完成物质运输等功能,所以,血液是一种组织,属于结缔组织,又因为血液可以流动,所以叫做流动的组织

初中生物_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分析,描述血液成分②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2、能力目标①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了解各种血细胞的功能及其病理表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②分组实验及讨论,在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对血液的成分和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血液观②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程,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3、难点突破:学生课前搜索自己或家人的血常规化验单,研究自身的一些血细胞数目异常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自己寻求血细胞的功能来解惑,使枯燥的血细胞功能溶入生活中去学习。

三、教学设计思路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观察演示实验了解血液成分――根据血浆成分推断血浆功能――分组实验、角色扮演、列表归纳血细胞的种类、结构及区别方法——分析血常规化验单理解血细胞的功能——通过知识运用巩固知识――关注造血干细胞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达到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目的。

四、课前准备师:1、准备未加抗凝剂的血液(血块)及加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机2、显微镜、人血永久涂片3、课件PPT流动的组织——血液生:收集自己或自己家人的血常规化验单五、教学设计阅读课本51页下半部分文字回答:处理后的血液分成了几层?每一层都含有哪些成分?力血浆交代: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问:样品中血浆、血细胞所占体积比指导观察教材图图4-31血浆成分示意图合作交流人在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的情况下,血液中主要丢失了什么成分?通常采用什么方法来补充血液丢失的这些成分?观察后回答:约各占一半研究图,思考血浆中各成分及功能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

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再次用到实物---分层的鸡血识图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的培养过渡:血浆的特征大家已明了,可血细胞们都长得什么样呢?让我们来“明察秋毫”PPT课件出示实验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巧妙过渡逻辑分明探究任务二:动手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利用电子显微镜展示镜头下的血细胞出示多媒体幻灯片显示问题:1)什么细胞数量最多?2)如何识别红/白细胞?3)能否找到血小板?为什么?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1、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2、你是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3、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强调:1)红细胞中部光亮处并非细胞核2)白细胞被染成了蓝色,但本身并非蓝色回答问题(代表发言)明辨“是与非”自主学习局部合作明辨“是非”警防“误区”探究任务三:角色扮演阅读课本P53-54然后完成表格。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第4章第1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第4章第1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反思

流动的组织——血液【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的转变,注意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每一步都在极力体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新理念和教学新方法。

首先,我注重了新课的导入和教学情景的创设。

我采用了输血、采血的图片和贴近生活的两个问题,巧妙导入了章节标题,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另外,教学情景是否创设得巧妙科学,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与败。

为此我设计了:演示实验、动手实验、角色扮演、应用实践等多个教学环节,使每一个知识点的过度自然、恰当。

其中,角色扮演血细胞,学生能够大胆发言,积极表现,把整节课推向高潮。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而非被动接受。

学生阅读课后的知识,将知识进行拓展。

了解献血和骨髓捐献的意义,并认同义务献血和骨髓捐献,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

其次,我结合了多媒体的优势和生物学的实践本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我们要善于把多媒体引进课堂。

但多媒体只是工具而不是内容,生物学中最好的媒体还是实物,生物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科学,再完善的多媒体课件也替代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

所以,我现场利用离心机分离新鲜血液,并比较加入抗凝剂和未加抗凝剂的血液区别,尽可能让学生更直观观察血液分离现象。

学生动手利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老师利用电子显微镜把影像投放到大屏幕中,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生物课就是让学生多进实验室、深入大自然。

关于这一点,本节课上有多处体现。

另外,本节课的很多地方我都进行了精心处理。

比如:课首安排了巧妙的导入,中间设计了自然的过渡,课尾安排了首尾呼应、照应了标题,使整节课条理明晰,浑然一体;特意安排了教学环节以兼顾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团结协作;颠倒了“血常规化验单”在教材中的出现的顺序,增强了教学的连贯性;面向全体,提倡赏识教育;明辨“是非”等。

当然,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准备的血液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造成红细胞破裂,用离心机离心后虽然分层现象明显,但是上层血浆颜色不是淡黄色而是红色。

初中生物_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学生为七年级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和生活中已经有了一点生物学的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

虽有流血、验血的经历,但对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么作用,还知之甚少。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部分的学习是整个生物学习的重点内容。

实验课的进行,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学习,也更贴近生活,能够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以至将来的工作。

本节课的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的实验,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效果分析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通过学生的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与点评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血液的各种成分及其功能,达到了本节课的目的,并且突破了难点和重点。

让学生探究、参与、互动自主学习的能力突出,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生命。

能用所学的知识更好的联系实际,解决生活中问题。

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是本章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血液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第三节心脏,第四节输血与血型打下基础。

通过观察血样分层图片,可以使学生了解血液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知道血液的组成。

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观看课件,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血液疾病问题。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学生通过第二章的学习,认识到人体可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通过第三章的学习了解到人体可吸收大气中的氧气。

那么营养物质和氧气是怎样到达细胞的?细胞产生的废物又是怎样排出体外的?在此基础上学习物质的运输,就顺理成章帮助学生解开了疑问。

同时也为第六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做好了知识铺垫。

因此,第四章在本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材知识体系和逻辑关系本章教材的安排具有很强的条理性:第一节先让学生认识到血液是流动的组织,可以运输营养物质及废物。

初中生物_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本课是新课标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二、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食物经消化道的消化和吸收(第二章)后,氧经呼吸系统(第三章)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至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供细胞所利用?细胞产生的废气、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学生会很自然地产生该疑问(运输问题)。

本章(第四章)便顺理成章讲运输问题,也为下一章(排泄)作了铺垫。

本节重点讲授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2、学情分析:对于血液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前者易引起兴趣,后者易激发好奇心。

教师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加深学生对血液成分及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三、教学目标: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四、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五、教学难点: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六、课前准备:人血永久涂片和显微镜、相关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下列属于组织的是()A 生殖细胞B 心脏C 血液D 胃血液是一种组织,属于结缔组织。

血液又可以流动,因此被称做“流动的组织”。

由血液化验单设疑:如何看血液化验单。

做一名小医生。

(二)新课教学:引导学生自学课本P51的资料分析,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完成第P51讨论1、2题。

一、血液的组成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二、血浆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血浆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下列问题:1.从上述资料中可以看出血浆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2.血浆的主要功能有哪些?学生讨论、交流,达成共识:1.从上面资料要以看出,血浆是由水、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物质组成。

其中,水分是血浆的主要成分。

蛋白质、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重要物质。

教学设计与反思-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设计与反思-流动的组织血液

课题作者及工作单位基本信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材分析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利用多媒体,真实形象的展示血液,并安排指导学生实验,给与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自由探索的空间,调动学生积极参预,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

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血液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目生。

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每个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有关血液的信息;说学生对血液目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份,以及每种成份各有什么功能。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考虑到我校初一学生的现状,在教学中我充分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参预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

同时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先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本课是本章的基础,了解了本节的内容,非但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第四节中的输血、献血做了铺垫。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本课是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干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之后,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学情分析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目生。

虽有流血、验血的经历,但对血液含有哪些成份,以及各成份有什么作用,还知之甚少。

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掌握。

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份的主要功能。

初中生物_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学习的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加上血液这一熟悉的物质,他们对这节课的掌握不是很难,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掌握好组织教学,对学生多关心、多指导、多督促,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抓紧教学落实,力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效果分析本节课主要讲了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血浆的成分及功能和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及功能。

通过上课提问,当堂练习及课下的互动练习,了解到学生对血液组成和三种血细胞的特点掌握较好。

但对血浆及血细胞的功能掌握不好,易混淆。

将知识运用于解答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较差。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是在学生了解了人体八大系统后学习的,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以后的它的组成及其功能。

本节课主要讲了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血浆的成分及功能和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及功能。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能识别人血永久涂片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2.能力目标:(1).通过让学生分析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2).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列表比较的能力3.情感价值目标:(1).体验血液对人的健康和生命的重要作用,珍爱生命。

(2).养成用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并识别血细胞教学策略: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通过设疑引学,分析理解,答疑解惑等环节,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2课时(新授课和实验课)评测练习一.课堂练习1.血液的组成是( )(A)血浆和红细胞(B)血清和血细胞(C)血清和血浆(D)血浆和血细胞2.血浆的主要功能是()(A)运输氧和二氧化碳(B)运输废物(C)运载血细胞(D)运载血细胞与运输养料和废物3.红细胞的功能是( )(A)只运输氧(B)只运输二氧化碳(C)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D)运输氧和全部二氧化碳4.血小板的功能是( )(A)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B)运输氧(C)保卫作用(D)运输废物5.一个红细胞的寿命大约为120天,而大部分白细胞的寿命只有几天,你能解释其原因吗?二.课下练习生物互动相关内容课后反思血液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几乎每个人都受过伤,流过血知道血液是红色,陌生是学生对于血液的成分和组成不清楚。

初中生物_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标分析
知识目标:
1能描述血细胞的种类、数目、形态结构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2能描述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能力目标:
1能解读血液常规化验单,培养初中生观察力、分析问题能力、比较
归纳的能力。
2能解释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
教材分析
《血液》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功能。2、使用显微镜观察血细胞,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能力目标: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学生几乎都有过流血、抽血、验血的经历这是本节课学习的有利因素。但是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这就为学习带来了困难,由此在教学时尽量利用有利因素去克服困难。教师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实物(血样品)及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加深学生对血液成分及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2)伤口发炎流出的脓液中,主要的成分是()
A死
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1)人们到医院看病时,有时候需要做血常规化验,医生判断患者知否贫血,是根据下列哪项的数值低于正常值而作出的()
A血细胞B血浆C红细胞和血红蛋白D血小板
(2)验血报告单中的RBC是指()
A血细胞B白细胞C红细胞 D血小板
人的急性阑尾炎验血的时候,往往会发现血液中增多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二)能力目标:1.通过让学生分析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观察新鲜血液和人血涂片,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3.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列表比较的能力。

(三)情感价值目标:体验血液对人的健康和生命的重要作用,加强学生对血液重要性的认识和关注。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各自的主要功能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三、课前准备相关图片、资料、PPT四、教学过程《流动的组织——血液》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无论从生理还是智力等方面来说,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但尚处于一种懵懂阶段,对于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都不甚了解,所以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

就本节课而言,对于血液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前者易引起兴趣,后者易激发好奇心。

教师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实物(血样品)及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加深学生对血液成分及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血液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知道人的血液是红色的粘稠液体,血液与健康相关,体检常需要验血,失血过多需要输血等。

但血液到底由哪些成分构成,这些成分有什么功能,学生并不清楚如何作答。

另一方面他们的注意稳定性差,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做好启发和铺垫的工作,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生趣盎然。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尽管学生课前已经提前预习了本节知识,但由于这节知识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已有的知识会有部分遗忘,所以还需通过视频、课件、模型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学生合作与交流,增强对血液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利用每一个时机,在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热爱生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观念。

《流动的组织——血液》效果分析本节内容涉及的名词概念较多,而学生虽对血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的、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

因此就本节内容而言,血液的结构和血细胞的功能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的难度较大。

根据重难点,本节课作了很好的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分挖掘出学生自身的知识、直接经验等重要的课程资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系列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分组合作讨论、亲身体验模拟的学习方式,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构建起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等相关知识。

新课程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老师在教学中注意了带领学生挖掘出课标中的隐性课程资源,积极引导学生明确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的观念。

应该说,本节课对于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作了很好的实践。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总体表现良好、思维活跃、表现积极,注重了小组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血液的组成理解掌握比较好,并能灵活解决相关问题。

通过组内交流、生生互动,共同分享集体智慧,集思广益,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本堂课中,有几点设计还存在可以改进之处。

第一,没有准备血液分层实物,学生对血液的认识没有直接的感官认识,对教学效果有影响。

这也是受制于目前学校的实验条件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后我们生物学的各种模型及实验条件、实验水准会逐步提高。

第二,对于用显微镜观察血液图片的实验,没有在课堂上完成,应当在实验课中加入。

第三,本课虽然已经注重了情感教育,但我想最后能不能进行一下知识拓展,要求学生课外收集相关的血液与健康相关的问题等。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材分析食物经消化道的消化和吸收(第二章)后,氧气经呼吸系统(第三章)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至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供细胞所利用?细胞产生的废气、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学生会很自然地产生该疑问(运输问题)。

本章(第四章)便顺理成章讲运输问题,也为下一章(排泄)作了铺垫。

血液是物质与气体运输的载体。

学生对血液大多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知道人的血液是红色的粘稠液体,血液与健康相关,体检常需要验血,失血过多需要输血等。

但血液到底由哪些成分构成,这些成分有什么功能,学生并不清楚如何作答。

正是基于这点,教材在“想一想,议一议”中,提供了学生非常熟悉的血常规检查以及用血诊断疾病的情境,并把问题指向了学生并不清楚的“为什么”上。

血液的成分包括哪些?教材没有直接告知,而是通过“资料分析”栏目提供了两个素材,由于学生不知道血液成分的正常值,因此对血常规化验单的分析,仅限于分析血液的成分,没有指向功能。

对血液成分中血浆与血细胞的介绍,重点是它们的功能,这些功能一方面呼应了前两章中营养物质、气体的运输,另一方面密切联系了血液与健康的关系。

为加强学生对血细胞的直观认识,教材提供了集中血细胞的彩图,通过对图片的观察,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课前自主学习:8.血液由和组成。

9.血浆中有、、、等物质,还有一些体内产生的废物如。

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输和。

10.血细胞包括、和。

11.从显微镜下看到的血细胞,数量最多的是。

它呈状。

成熟的红细胞没有,富含。

12.血红蛋白是一种含的。

它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容易,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的功能。

13.白细胞有,比红细胞大,但数量。

当侵入人体内部时,白细胞能穿过,集中到入侵部位,将病菌。

当人体时,白细胞的数量会大于正常值。

14.血小板是最的血细胞,没有,形状。

它的作用是______和。

二、课堂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一:血液的组成4.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分成了几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层现象?5.综合上面的资料,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血液成分,应分别位于哪一层?6.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探究活动二:三种血细胞的比较合作探究三: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5.血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6.如何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7.为什么不易观察到血小板?8.为什么红细胞呈红色?中间呈白色?合作探究四:分析以下与高原有关的现象4.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到高原地区往往有高原反应。

5.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和动物,其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平原地区的人和动物。

为什么?6.一些著名的田径队在比赛前,往往要到高原地区进行一段时间的集训。

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探究活动五:如何看血液化验单1.拿到血液化验报告单,你需要关注哪些内容?2.析数据可知此人患有什么病?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流动的组织——血液》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注重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转变,注意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现就几方面反思如下:一、血液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掌握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是理解人体内物质运输过程的基础,又鉴于有的教学内容较抽象这一事实。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宰”这一基本理念,立足三维目标的整合。

我主要不是在讲,而是在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教材,恰当地选择和使用现代教学媒体,从文本提供的翔实、丰富的材料中,引导学生探究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听,而是依据教师的设疑来自主分析、归纳和总结。

学生能够自己获得的知识力求不用教师灌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变教师的教学过程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真正实现教师“导”的作用。

如:学生通过观察,自行分析得出血液分层的原因;通过阅读教材,归纳出血浆的成分和功能;通过自学教材和观察资料,分析归纳出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特征、数量和功能等。

并力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归纳、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等能力。

并适时地对他们进行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以及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达到了目标,突出重点、突破了难点。

二、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式、手段的应用等,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爱学、会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足:限于教学内容较多及班额较大等原因,没有让学生在课上亲自在显微镜下观察人血涂片来认识各种血细胞的形态,所以在培养学生学科探究能力方面,本课有所欠缺。

红细胞相关的课外知识涉及的多点,后面两种血细胞的学习在时间上不是很充足。

诸多问题,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改进。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课标分析本单元在课标中被定义为《生物圈中的人》,要求学生理解生物圈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同时人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产生的废物也需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

人的各种活动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人体结构和生理的知识对学生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在本章的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

”在进行本单元教学时,教师应从人与生物圈关系的高度,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探究活动,认识人类依赖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都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意识到生物圈中的人对生物圈应尽的责任。

根据课标要求,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定为:(一)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