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偏衰及阴阳互损-中医助理医师辅导

合集下载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精选试题(含答案解析)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精选试题(含答案解析)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精选试题(含答案解析)A1型选择题(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共50道题。

1、属于阴的五味是()A:酸、苦、咸B:辛、苦、咸C:辛、甘、淡D:甘、淡、涩E:甘、苦、淡正确答案:A解析:阴—酸、苦、咸;阳—辛、甘、淡。

2、下列哪项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A:损其有余B:补其不足C:寒者热之D:热者寒之E:调整阴阳正确答案:E解析: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为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正治反治、治标治本、调理精气血津液及三因制宜等。

3、适用于阴偏衰的治疗方法是()A:阳病治阴B:阴病治阳C:阴中求阳D:阳病治阳E:阴病治阴正确答案:A解析: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

阴偏衰产生的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法当滋阴制阳,《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法当扶阳抑阴,《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4、“寒者热之”适用于下述的病证是()A:阳偏盛B:阳偏衰C:阴偏盛D:阴偏衰E:阴阳两虚正确答案:C解析: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

阳偏盛而导致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阴偏盛而导致的寒实证,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

5、五脏分阴阳,则肺的阴阳属性是()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D:阴中之阴E:阴中之至阴正确答案:B解析: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膈上属阳,而心属火,位南方,通于夏,属阳中之阳的太阳;肺属金,位西方,通于秋,属阳中之阴的少阴。

肝、脾、肾居膈下属阴,而肝属木,位东方,通于春,属阴中之阳的少阳;肾属水,位北方,通于冬,属阴中之阴的太阴;脾属土,居中央,主四时,属阴中之至阴。

6、下列选项可用阴阳相互转化解释的是()A:寒极生热B:阴损及阳C:寒者热之D:阴病治阳E:阴中求阳正确答案:A解析: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阳转化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渐变,如一年四季的温热寒凉变化;二是突变,如气候出现剧烈的寒热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B》辅导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B》辅导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资料一、选择题型题、中医学首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诸病源候论》、著《温疫论》,创“戾气”说的医家是:.王清任.吴又可.巢元方.王孟英.叶天士、《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言“善病痹厥”的季节是:.春季.夏季.长夏.秋季.冬季、“动极者镇之以静”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阴阳相互转化.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动态平衡、“阴中求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阴阳交感.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五脏分阴阳,肝为:.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阳.阴中之阴.阴中之至阴、“壮水之主,以治阳光”是指:、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阳中求阴、五音之“宫”属于五行之:A.木.火.土.金.水、五行中,“金”的“所胜”之行是:.火.水.土.木.以上均非、肝火犯肺的传变属于:.母病及子.相乘.子病犯母.相侮.相克、五行相乘的基本概念:.母气有余传及子行.子行亢盛累及母行.某行之气有余侵及“所胜” .某行有余侵及“所不胜”.以上均非、以下不属相克规律的治法是:.泻南补北.抑木扶土.滋水涵木.佐金平木.培土制水、精神活动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与肾关系密切的是:.神.魂.魄.意.志、称“五脏六腑之大主”的依据是:.心主血脉.心主神.心为生之本.心为君主之官.以上均非、肺主一身之气体现在:.吸入清气.宣发卫气.生成宗气和调节气机.助心行血.呼出浊气、具有调畅情志功能的是:.肝.心.脾.肺.肾、称为“胃之关”的脏是:.肝.心.脾.肺.肾、具有“喜条达而恶抑郁”特点的是:.肝.心.脾.肺.肾、气血两虚的病变多见于哪两脏:.心与肺.心与肾.肺与脾.心与脾.肺与肾、“主气之枢”指的是:.肝.心.脾.肺.肾、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点的医家是:.刘完素.张元素.李杲.朱震亨.张从正、《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言“善病洞泄寒中”的季节是:.春季.夏季.长夏.秋季.冬季、从冬至到夏至的阴阳变化,体现着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相互平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升降之道路是:.寒与热.水与火.上与下.左与右.动与静、《素问•金匮真言论》五脏分阴阳,脾为:.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阳.阴中之阴.阴中之至阴、“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阴阳相互转化.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动态平衡、“寒极生热”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阴阳交感.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中求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阴阳交感.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阳病治阴”的病理基础是:、阴虚、阳虚、阴胜、阳胜、阴阳两虚、“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指:、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阳中求阴、木火刑金属于.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以上均非、五行相侮的基本概念是:.某行亢盛传及子行.某行亢盛传及母行.某行亢盛传及“所胜”.某行亢盛侵及“所不胜”.以上均非、按五行规律,肝病及心为:.母病及子.子病犯母.相乘传变.相侮传变、以上均非、精神活动分属五脏,与肝关系密切的是:.神.魂.魄.意.志、具有肃降功能的是:.心.肺.肝.脾.肾、肺主一身之气体现在:.吸入清气.宣发卫气.生成宗气和调节气机.助心行血.呼出浊气.肝.心.脾.肺.肾、称为“华盖”的脏是:.肝.心.脾.肺.肾、具有主行水功能的脏是:.肝.心.脾.肺.肾、具有调畅情志功能的脏是:.肝.心.脾.肺.肾、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医家是:.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震亨、张元素、《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所说“善病胸胁”的季节是:.春季.仲夏.长夏.秋季.冬季、“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阴阳交感.阴阳互根.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属于“阴中之阴”的是:.上午.中午.下午.前半夜.后半夜、补阳时适当配伍补阴药称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以上均非、“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的阴阳关系是:.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相互平衡、五行学说认为病情较重的色脉关系是:.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同.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生.客色胜主色.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克.以上均非、面见赤色,脉见洪象的是:、肝病、心病、脾病、肺病、肾病、“水之上源”指的是:.肝.心.脾.肺.肾.肝.心.脾.肺.肾、“气血两虚”是哪两脏的病变:.心与肺.心与肾.心与脾.脾与肝.肺与肝、“乙癸同源”指的是:.心肺关系.肺肝关系.肝脾关系.肝肾关系.心肾关系、与内脏位置相对恒定有关的是:.肝升于左.心主行血.脾主升清.肺主宣发.肾阳升腾、小肠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传化糟粕.主持诸气.受纳腐熟.运行水液、“州都之官”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精气血津液之间相互转化依靠气的:.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与语言、声音、呼吸强弱有关的气是:.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上均非、具有“以降为和”特点的是:.胆.胃.大肠.小肠.三焦、“孤府”指的是:.膀胱.三焦.大肠.小肠.肾、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的是:.精.气.血.津.液、《医林改错》的作者是:.王清任.吴又可.巢元方.王孟英、吴鞠通、“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的阴阳关系是:.对立制约.交感互藏.互根互用.消长平衡.阴阳转化、“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是指:.阴阳平衡关系的破坏.阴阳对立关系的破坏.阴阳互根关系的破坏.阴阳消长关系的破坏.阴阳转化关系的破坏、《素问•金匮真言论》五脏分阴阳,称为“阴中之至阴”的脏是:.肝.心.脾.肺.肾、属于阳的脉象是:、沉、小、细、涩、洪、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论基础是:.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心在五行属火.心开窍于舌.心为君主之官、五脏阴阳的根本是:.心.脾.肝.肾.肺、“清虚之脏”指的是:.肝.心.脾.肺.肾、肝主疏泄中最重要的是:.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调畅情志.促进血液津液的运行.对月经的影响、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是:.肝.心.脾.肺.肾、具有调节血量功能的脏是:.肝.心.脾.肺.肾、有“乙癸同源”之称的是哪两脏:(肝肾).心与肺.心与肾.心与脾.脾与肝.肺与肝、在气机调节方面关系密切的两脏是:.心与脾.脾与肾.肾与肝.肝与肺.肺与肾、肺之门户是:.鼻.齿.口.喉.以上均非、心的“外华”是:.发.爪.毛.唇.面、具有泌别清浊功能的腑是:.胆.胃.小肠.大肠.三焦、“主津”的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齿又称为:.筋之余.骨之余.血之余.脉之余.以上均非、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的脏是:.心、肝、脾.肺、肝、肾.肺、脾、肾.肝、脾、肾.心、肺、肾、元气的功能是:.推动脏腑功能.保卫人体.防止出血.化生血液.调节腠理开合、《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所说“善病鼽衄”的季节是:.春季.夏季.长夏.秋季.冬季、虚热证病理基础是:.阴偏胜.阳偏胜.阴偏衰.阳偏衰.阴阳两虚、“重阳必阴”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阴阳交感.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方法适应的病证是:.实热.实寒.虚热.虚寒.寒热错杂、“阴中求阳”的理论基础是:.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以上均非、“肝火犯肺”属五行传变中的:.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相乘传变.相侮传变、以上均非、主脉是哪个脏的功能:.肝.心.脾.肺.肾、肺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气.主运化.主疏泄.主藏精.泪.汗.涎.涕.唾、水脏指的是:.肝.心.脾.肺.肾、肾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纳气.主运化.主疏泄.主升清、“太仓”指的是:.胆.胃.大肠.小肠.三焦、难经》七冲门之阑门是指:.唇.齿.会厌.大小肠会.下极、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关系密切的两脏是:.肝肺.心脾.心肝.肺脾.肺肾、具有喜润而恶燥特点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脾、与心相合的腑是:.胆.小肠.大肠.膀胱.胃、使血液不逸出脉外是气的:.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中气、膻中又称为:.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经脉之海、贯心脉的气是:.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肺气、与气机调节方面关系密切的两脏是:.心与脾.脾与肾.肾与肝.肝与肺.肺与肾、称肾为气之根的依据是:.藏精.化生元气.主纳气.主水.主生殖.水谷精微.肝之余气.肝血.肝气.肝阴、“在窍为二阴”的是:.肝.心.脾.肺.肾、“筋之余”指的是:.发.爪.毛.唇.面、“中精之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主津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作强之官”指的是:.肝.心.脾.肺.肾、封藏之本指的是:.肝.心.脾.肾.以上均非、脾肺的功能活动关系到下述什么气的生成:.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上均非、具有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上均非、治疗大出血时用益气固脱法的理论基础是:.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载气.以上均非、手三阴经的走向是:.从足走头.从头走足.从胸走手.从手走头.从足走腹、循行于上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阴肺经、躯干部手三阳经的分布是:.胸部.腹部.背部.肩胛部.侧面、起于胞中的奇经是:.任脉、督脉、带脉.阴维脉、阳跷脉.阳维脉、阳跷脉.冲脉、任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六淫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特点的邪气是:.寒邪.热邪.暑邪.燥邪.风邪、六淫致病,最容易引起疼痛的邪气是:.热邪.寒邪.火邪.湿邪.燥邪、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是:.正气.正气不足.邪气.邪气亢盛.邪气损正、脾虚运化无力引起的腹部胀满,治疗应选用下列哪项治法:.通因通用.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以上均非、具有主升清功能的脏是:.肝.心.脾.肺.肾、与脑的功能活动关系密切的是:.心肝脾.心肝肺.心脾肾.心肝肾.肺脾肾、与气的生成关系密切的是:.心与肺.心与肾.肺与脾.脾与肝.肺与肝、“水火既济”指哪两脏之间的关系:.肺与肾.心与脾.心与肾.肝与肾.脾与肾、与气机升降调节关系密切的是:.心与肺.心与肾.肺与脾.脾与肝.肺与肝、唇称为:.飞门.吸门.贲门.幽门.魄门、《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的“精明之府”指的是:.脑.头.心.肾.以上均非、与脾关系密切的是:.喜.怒.思.忧.恐、“血之余”是指:.发.爪.毛.唇.面、“中正之官”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决渎之官”指的是:.膀胱.胃.大肠.小肠.三焦、三焦的生理功能是:.通行元气.传化水谷.化生精气.调畅气机.以上均非、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府的是:.肝.胆.脑.髓.女子胞、“血府”指:.骨.胆.脑.髓.脉、主管生长发育是气的:.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积聚于胸中之气是:.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上均非、“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气能生津.气能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以上均非、手厥阴经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上肢外侧前缘.上肢内侧中线.上肢外侧中线.上肢外侧后缘、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凝滞.粘滞.数变.重着.升散、对二便不利应选用的方法是:.治标.治本.标本兼治.先治本后治标.以上均非、气随血脱的理论基础是:.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载气.以上均非、经脉大多循行于:.头面部.分肉之间.四肢部.躯干部.皮肤、循行于上肢内侧中线的是:.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阴肺经、手三阳经在躯干部的分布是:.胸部.腹部.背部.肩胛部.侧面、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上交的经脉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的经脉是:.带脉.任脉.冲脉.督脉.维脉、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善行数变.重浊粘滞.凝滞收引.升散炎热.生风动血、易袭阳位,具有轻扬向上特性的邪气是:.暑邪.风邪.火邪.燥邪.寒邪、暑邪伤人出现气短乏力症状的主要原因是:.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邪伤人,直入气分.暑多挟湿,阻遏气机.暑性升散,伤律耗气.以上均非、湿邪致病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是:.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湿邪损伤阳气,阳气受损.湿性粘滞,不易祛除.湿性重浊,留滞于体内.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七情内伤致病多见哪几脏的病变:.心、肝、脾.心、肺、脾.心、肝、肾.心、肺、肝.肺、脾、肾、《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多食苦,则”.脉凝泣而变色.筋急而爪枯.骨痛而发落.肉胝皱而唇揭.皮槁而毛拔、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正气.正气不足.邪气.邪气亢盛.邪气损正、“至虚有盛候”的病理变化是:.实.虚.真实假虚.真虚假实.虚实错杂、遗留某些后遗症的邪正盛衰变化是:,正盛邪退.邪去正虚.邪盛正虚.邪正相持.正虚邪恋、元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卫外不固的病理变化为:.气虚.气滞.气逆.气闭.气脱、与湿浊内生关系最密切的是:.肾的气化功能减退.膀胱失司.脾失健运.肺失宣降.三焦气化失司、塞因塞用适用于:.食滞腹胀.肠热便结.瘀血闭经.脾虚腹胀.湿热内阻、《内经》提出腹胀闭的治疗应:.治标.治本.标本兼治.先治本后治标.以上均非、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属于:.扶正祛邪.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治病求本、脉外之气指的是:.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上均非、维持体温相对恒定是气的:.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难经》所说的“原气之别使”是:.经脉.三焦.五脏.胸腔.六腑、气虚引起血虚的理论基础是:.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载气.以上均非、十二经脉大多循行于:.体表.分肉之间.四肢.躯干.头面、足三阴经在躯干部的分布是:.头部.腹部.背部.肩胛部.腰部、循行于上肢外侧中线的是:.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经相交的经脉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接处是:.目外眦.鼻根部.小指端.目内眦.目眶下、“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的经脉是:.冲脉.任脉.督脉.维脉.跷脉、称为“百病之长”的邪气是:.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火邪、着痹是以哪项邪气为主引起的:.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火邪、多食苦,则.脉凝泣而变色.筋急而爪枯.骨痛而发落.肉胝皱而唇揭.皮槁而毛拔、肢体屈伸不利的症状与寒邪的哪种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关:.寒为阴邪,伤人阳气,肢体失于温养.寒性凝滞,气血流行不畅.寒伤肌表,卫阳被遏,肢体失于温养.寒性收引,引起经脉拘急.以上均非、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凝滞.开泄.升散.重浊.易致肿疡、脾气虚反见腹胀、腹痛,其病机为:.虚.虚中夹实.真虚假实.由虚转实.真实假虚、“寒从中生”是指:.寒邪伤人.寒邪直中脾胃.寒邪直中少阴.寒邪从肌表而入,影响内脏.阳气虚衰,温煦功能减退、症见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其阴阳病机变化为:.阳偏胜.阴偏衰.阳盛格阴.阴盛格阳.阴偏胜、最易出现阴虚证的脏腑为:.心肾.肝肾.肺肝.心肺.脾肾、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精.气.血.津.液、属于经脉的是.孙络.皮部.经别.别络.浮络、手少阳三焦经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上肢外侧前缘.上肢内侧后缘.上肢外侧中线.上肢外侧后缘、有“一源而三歧”之称的经脉是:.任脉、督脉、带脉.维脉、跷脉、带脉.维脉、跷脉、督脉.督脉、任脉、冲脉.任脉、冲脉、带脉、主司眼睑开合、濡养眼目的经脉是:.冲脉.任脉.督脉.维脉.跷脉、十二经别的分出部位是:.胸背部.头面部.肘膝以上.四肢末端.以上均非、哪种病邪致病最易出现发热恶风、汗出的症状:.暑邪.火邪.风邪.燥邪.湿邪、易于困脾的邪气是:.风邪.热邪.暑邪.寒邪.湿邪、痛痹是以哪项邪气为主引起的:.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火邪、侵犯人体引起关节疼痛重着的邪气是:.暑邪.热邪.湿邪.寒邪.风邪、饮在肠间的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留饮、《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多食酸,则”:.脉凝泣而变色.筋急而爪枯.骨痛而发落.肉胝皱而唇揭.皮槁而毛拔、实邪结聚于内,阻滞经络,使气血不得畅达于外所导致的病机变化为:.实.实中夹虚.由实转虚.真实假虚.虚实夹杂证、最易发生气逆的脏腑为:.肺肝胃.心肺肝.胆肝胃.肺胃心.以上均非、内寒最易发生的脏腑为:.心肾.脾肾.肺肾.心脾.肝脾、津伤化燥多见于哪几个脏腑:.心肺脾.肺胃大肠.肺脾肾.脾胃.肝肾、以下不属于气机失调的为:.气滞.气虚.气陷.气闭.气脱、汗出过多,导致阳气大量亡失,其生理基础为:.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以上均非、热者寒之属于:.正治法.反治法.治标法.从治法.因人制宜、脾虚运化无力引起的腹部胀满,应选用的治法是:.通因通用.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热者寒之型题.刘完素.李东恒.张子和.张元素.朱震亨、称为补土派的医家是:、称为攻邪派的医家是:.实热证.虚热证.实寒证.虚寒证.寒热错杂、阳偏胜所致证候是:、阳偏衰所致证候是:.木.水.金.火.土、五季之长夏属于:、五官之鼻属于:、“生之本”指:、“罢极之本”指:.肝.心.脾.肺.肾、内风与哪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内湿与哪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目.舌.口.鼻.耳、肝在窍为:、肺在窍为:.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夺血者无汗”的理论基础是:、“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实证.虚证.虚实挟杂证.真虚假实证.真实假虚证、正气不足,邪气已尽形成的病理变化是:、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形成的病理变化是:.眩晕欲仆.目睛上吊.手足蠕动.手足拘挛不伸.皮肤瘙痒、肝阳化风可见:、阴虚风动可见:.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同治.先扶正后祛邪.先祛邪后扶正、虚人感冒应选用的方法是:、二便不利应选用的方法是:.木.火.土.金.水、五音之“征”属:、五音之“商”属:.主行血.主藏血.主统血.朝百脉.主生血、肝的功能是:、肺的功能是:.心.肝.脾.肺.肾、“封藏之本”指的是:、“胃之关”指的是:、与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是:、与血液运行关系最密切的是:.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中气、水谷之“悍气”是:、贯心脉走息道的气是:.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肢体的联系.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体内的联系.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经筋的生理功能为:、跷脉的生理功能为:.风邪.寒邪.湿邪.热邪.暑邪、易袭阳位的邪气是:、易袭阴位的邪气是:.气上.气下.气缓.气结.气消、情志为病,过喜则:、情志为病,过悲则:.内寒.内风.内湿.内燥.内火、阳气不足引起的是:、津液不足引起的是:.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治末病.扶助正气、治病时考虑年龄属:、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属于:.上午.下午.中午.前半夜.后半夜、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寒者热之.阴中求阳.热极生寒.阳病治阳.寒者热之、可用阴阳互根说明的是:、可用阴阳转化说明的是:.角音.羽音.征音.宫音.商音、五音之中属于“金”的为:、五音之中属于“水”的为:.脾胃.肝胆.心肾.肝肾.肝肺、称为气机升降之枢的是:、与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脑.髓.骨.脉.女子胞、“髓海”指:、“血府”指:.心.肝.脾.肺.肾、具有朝百脉功能的脏是:、具有调畅情志功能的脏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主津”的是:、“主液”的是:.心.肝.脾.肺.肾、主疏泄的是:、主闭藏的是:.宗气.水谷之气.卫气.精气.营气、脾肺共同化生的气是:、肺所宣发的气是:.虚寒证.虚热证.实热证.假热证.假寒证、阳偏衰所形成的证候是:、阳偏盛所形成的证候是:.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震亨.张元素、被称为“补土派”的医家是:、被称为“寒凉派”的医家是:.脑.肝.心.五脏.脏腑、有机整体的中心是:、有机整体的主宰是:.阳偏胜.阴偏胜.阳偏衰.阴偏衰.阴阳两虚、寒者热之适用于:、热者寒之适用于:.母病及子.相乘.子病犯母.相侮.制化、肺病及肾属于:、木火刑金属于:.怒.喜.思.悲.恐、喜胜:、恐胜:.神.魂.魄.意.志、五脏藏神,肝藏:、五脏藏神,心藏:.心.肝.脾.肺.肾、“生之本”指:、“罢极之本”指:.心.肝.脾.肺.肾、称为刚脏的是:、称为娇脏的是:.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致病后常先困脾的邪气是:、最易伤肺的邪气是:.气逆.气滞.气陷.气虚.气脱、气升举无力的病变是:、脏腑功能低下或衰退的病证多见于:.心.肺.脾.肝.肾、称为“阴中之阴”的脏是:、称为“阳中之阴”的脏是:.角音.羽音.征音.宫音.商音、属于“金”的音是:、属于“水”的音是:.目.舌.口.鼻.耳、属于“水”的是:、属于“土”的是:.贮藏精气.化生血液.受盛传化水谷.通调水道.运行水液、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为:、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为:.心.肝.脾.肺.肾、“生之本”指:、“罢极之本”指:.心.肝.脾.肺.肾、司呼吸的是:、主纳气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主津”的是:、“主液”的是:.宗气.水谷之气.营气.精气.元气、肾所摄纳之气是指:、三焦所通行的气是:.气上.气下.气缓.气结.气消、情志为病,过喜则:、情志为病,过悲则:.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虚中夹实.实中夹虚、扶正法则适用于:、祛邪法则适用于:二、解词、辨证: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疾病的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肺主治节:是指肺具有辅佐心脏,对全身进行治理调节的作用。

2020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卷一)

2020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卷一)

2020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卷一)七情刺激,易导致心气涣散的是
A.喜
B.怒
C.悲
D.恐
E.惊
『正确答案』A
关于七情致病影响脏腑气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思则气结
B.恐则气乱
C.怒则气上
D.喜则气缓
E.悲则气消
『正确答案』B
关于劳逸损伤与疾病发生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久视伤血
B.久坐伤肉
C.久立伤骨
D.久思伤心
E.久行伤筋
『正确答案』D
瘀血的病症特点
(1)疼痛:刺痛,痛处固定,拒按,夜间痛势尤甚。

(2)肿块
(3)出血
(4)色紫黯
(5)舌象变化
(6)脉象变化
不属于瘀血常见症状的是
A.肿块
B.胀痛
C.出血
D.唇甲青紫
E.肌肤甲错
『正确答案』B
瘀血致病所出现的疼痛特点是
A.游走性疼痛
B.胀痛
C.绞痛
D.酸痛
E.刺痛
『正确答案』E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指的是
A.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B.邪气伤人,正气必然受损
C.正气充足,与邪相争,祛邪外出
D.正气旺盛,邪气难以入侵
E.正气虚弱,邪气不足
『正确答案』D
发病的重要条件是
A.正气不足
B.邪盛而正未衰
C.邪气
D.正气与邪气的斗争
E.正衰邪盛
『正确答案』C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发病形式属于
A.徐发
B.继发
C.合病
D.复发
E.伏而后发
『正确答案』E
配伍选择题
A.合病。

阴阳失调之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道医网

阴阳失调之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道医网

阴阳失调之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道医网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即是阴阳消长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

是指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胜、偏衰,或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状态。

同时,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失常的概括。

由于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必须通过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阴阳失调又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

阴与阳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既对立又统一,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因而,在中医学的病机理论中,阴阳的消长失去协调平衡,是对人体各种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的高度概括。

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甚为复杂,但其主要表现,不外阴阳的偏胜、阴阳的偏衰、阴阳的互损、阴阳的格拒,以及阴阳的亡失等几方面。

兹分述如下:阴阳偏胜阴或阳的偏胜,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病邪侵入人体,必从其类。

即阳邪侵入人体,可形成阳偏胜;阴邪侵入人体,形成阴偏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明确地指出了阳偏胜和阴偏胜病机的临床表现特点。

阴和阳是相互制约的,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阳偏胜必然会制阴,而导致阴偏衰;阴偏胜也必然会制阳,而导致阳偏衰。

所以,《素问·朋阳应象大论》又说:“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这是指出了阳偏胜或阴偏胜的必然发展趋势。

1. 阳偏胜阳偏胜,即是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偏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末虚的实热证。

形成阳偏胜的主要原因,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邪,但从阳化热,也可由于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

由于阳是以热、动、燥为其特点,阳偏胜,即出现热象,所以说:“阳胜则热。

中基知识点(1)

中基知识点(1)

一、绪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

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1)相关性2)普遍性3)相对性4)属性的规定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1)对立制约2)互根互用3)消长平衡4)相互转化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②、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知道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6、五行的特性: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 火曰炎上:“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

“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

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火”。

3)土爰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7、五行的生克关系:1)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的递资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

五行之间递相制约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相乘:相克太过,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一致。

4)相侮:反向制约,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或克制,又叫“反克”,或者“反侮”,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相反。

阴阳失调的基本形式

阴阳失调的基本形式

阴阳失调的基本形式
1. 阴阳偏盛偏衰,阴阳失调的一种基本形式是阴阳偏盛或偏衰。

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都会导致身体功能失调,出现不同的症状。

例如,阴盛阳衰可能导致体内阴寒、水液停留等问题,而阳盛阴衰可
能导致体内热盛、阴虚等表现。

2. 内外失调,阴阳失调也可以表现为内外失调。

内失调指的是
人体内部阴阳失衡,如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调等;外失调则是指
人体与外界环境的阴阳失衡,如寒热湿燥等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3. 实虚失衡,阴阳失调还可以表现为实虚失衡。

实指有形的、
实质的,虚指无形的、虚弱的。

阴阳失调可能导致体内实质过盛或
者虚弱,如实热、实寒、虚热、虚寒等症状。

4. 寒热错杂,阴阳失调还可能表现为寒热错杂的症状,即体内
出现寒热错杂的症状,既有寒证又有热证的表现,这种情况通常需
要辨证施治,采用针对性的调理方法。

总的来说,阴阳失调的基本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阴阳偏盛
偏衰、内外失调、实虚失衡、寒热错杂等。

在中医理论中,了解阴
阳失调的基本形式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阴阳失调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阴阳失调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阴阳失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阴阳失调中医基础理论导语:阴阳失调,既指病证,也指病机。

指机体阴阳消长失去平衡的统称。

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素的作用,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所出现的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系的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运动失常的概括。

包括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以及阴阳离决等。

(一)阴阳失调的基本概念所谓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从更广的意义上讲,又是脏腑、经络、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及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的概括;临床上主要用阴阳二气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失调来阐释寒热虚实或寒热真假病证,以及兴奋与抑制失调的动静失常病证的病变机制。

(二)阴阳失调的主要类型1.阴阳偏胜包括阳偏胜和阴偏胜两个方面,是指人体阴阳二气中的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属于“邪气盛则实”的实性病机。

(1)阳偏胜①概念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偏盛,机能实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②成因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邪,但从阳化热;或由于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

此外,长期恣食辛辣、肥甘,或过用、误用温补壮阳之品等,亦可引起阳偏胜。

③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属实热证)。

④主要临床表现出现以“热、动、燥、赤”为特征的实热性症象。

⑤主要发展趋势“阳胜则阴病”——阳盛则耗伤阴气和津液而致阴虚。

(2)阴偏胜①概念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抑制、热量耗伤过多的病理状态。

②成因多由于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邪中阻等,阳气的温煦等机能受到抑制,从而导致阴寒内盛。

③病机特点阴盛而阳未虚(属实寒证)。

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

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

中医基础理论(20分)1、正治(逆治)逆其证候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逆是指采用方药或施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

2、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疗的一种治疗方法。

从是指采用方药或施术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

方法:◆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用寒凉的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

◆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用补益的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痛等证。

3、《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4、《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5、怒伤肝、怒则气上;喜伤心、喜则气缓;思伤脾、思则气结;忧伤肺、悲则气消;恐伤肾、恐则气消,惊则气乱。

6、十二经络体表分布:在四肢: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

在头面部:阳明经行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后头部;上阳行于头后侧部。

躯干部:手三阳均行经肩胛部;足三阳则阳明行于胸腹,太阳行于背部,少阳行于肋部;足三阴均行于腹部。

循行于腹部的经脉,由内向外的排列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起于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最后又回到肺经。

9、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阴经,这样“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地循行。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单元病机细目一邪正盛衰要点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实的病机:主要是指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

邪气和正气都比较强盛。

2.虚的病机:主要是指以正气亏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

3.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气虚损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从而形成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4.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从而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5.真虚假实即“至虚有盛候”,指“虚”为病机的本质,而其“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

即所说“至虚之病,反见盛势”。

6.真实假虚即“大实有羸状”,指“实”为病机的本质,而其“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

即所说“大实之病,反有羸状”。

邪正盛衰总结要点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1.正胜邪退:疾病好转和痊愈。

2.邪胜正衰:疾病恶化甚至死亡。

3.邪正相持: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

4.正虚邪恋:疾病处于缠绵难愈。

5.邪去正虚:邪气被祛除,正气被耗伤而虚弱,有待恢复的病理过程。

细目二阴阳失调要点一阴阳偏胜1.阳偏胜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性病理变化。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2.阴偏胜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性病理变化。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要点二阴阳偏衰1.阳偏衰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性病理变化。

2.阴偏衰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宁静、滋养作用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有余的虚热性病理变化。

要点三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要点四阴阳格拒1.阴盛格阳阴盛格拒又称格阳。

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证候为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阳盛格阴又称格阴。

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是中医学的一个概念,指人体内阴阳两个相对而言的对立统一的力量,失去了平衡状态所表现出的一种病理变化。

阴和阳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阴泽万物,柔和滋润,喜冷怕热;阳则温煦旺盛,喜热怕冷。

阴阳失调指的是阴阳的相对比例发生了改变,其中一方过于旺盛或弱小,导致人体的生理机能出现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
1. 阳盛阴衰:阳气过旺,阴气不足。

表现为烦躁易怒,心烦口渴,目赤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数等症状。

2. 阴虚阳亢:阴气不足,阳气过盛。

表现为潮热盗汗,心烦口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数等症状。

3. 阴阳互损:阴阳相互损伤。

表现为形体消瘦,气短乏力,心悸健忘,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弱等症状。

4. 阴阳同病:阴阳两方同时受损。

表现为病情严重,虚弱乏力,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精神不振,舌红瘦薄,脉细弱等症状。

总之,阴阳失调会引起人体各系统的功能紊乱,导致症状出现。

中医治疗阴阳失调的重点就是通过调整阴阳的相对比例来恢复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法。

2.同病异治:病同证不同,故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病不同但证相同则治法相同。

3.精气: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4.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它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5.三宝:即精、气、神。

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故精气神被称之为人身三宝。

6.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自和与平衡等内容7.阴阳制约:阴阳双方相互对立,互相约束的性质,在相互制约中达到动态平衡.8.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当中复有阴阳。

9.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10.阴阳互根: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11.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转化的条件是“极”和“重”.12.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13.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14.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内在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论.15.五行相生: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滋生、促进的关系。

16.五行相克: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17.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化生、相互制约以维持系统平衡协调的关系.18.五行胜复: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与平衡。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之阴阳的格拒以及互损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之阴阳的格拒以及互损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之阴阳的格拒以及互损(2021最新版)作者:______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2021年临床执业医师诊断学辅导:阴阳的格拒和互损一、阴阳格拒1.阴盛格阳概念:又称格阳。

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阴寒内盛为疾病的本质,由于格阳于外,可表现出某些假热之象,即为真寒假热证。

表现:如极度衰弱之虚寒证,在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躇卧,脉微欲绝阳虚阴盛基础上,突然出现面色泛红,烦热,口渴,言语过多,脉大而无根等假热之象,即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并向阴阳离决发展之危重病证。

2.阳盛格阴概念:又称格阴。

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阳盛于内,实热炽盛,为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阴于外(实际是阳气不能外达),可表现出某些假寒之象,即为真热假寒证。

表现:如外感热病,邪热炽盛,可见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有力等症,在病势发展较重之时,又出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

即是阳盛格阴危重病证。

二、阴阳互损肾藏精气,内寓真阴真阳,为全身阴阳之根本。

因此,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损及肾脏阴阳或肾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于发生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病理变化。

1.阴损及阳概念:指由于阴气阴液亏耗,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表现:如肝阳上亢病证,病机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虚阳亢。

若病情发展,进一步耗伤肾脏精气,损及肾阳,继而出现畏寒肢冷,夜尿清长,面色觥白,脉沉细无力等阳虚之症,即说明已发展成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病证。

2.阳损及阴概念: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累及阴液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表现:如肾阳虚亏,水泛为肿病证,病机主要是阳气不足,气化失司,津液代谢障碍,水液贮留,溢于肌肤所致。

中医学“基本病机”——阴阳失调

中医学“基本病机”——阴阳失调

中医学“基本病机”——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机变化。

一般而言,邪正盛衰是虚实病证的机理,阴阳失调是寒热病证的病机,二者在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机理时,常联合应用、互为羽翼。

一、阴阳偏胜阴阳偏胜,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过于亢盛,导致以邪气盛为主的病机变化,属“邪气盛则实”的实性病机。

就感邪性质而论,病邪侵袭人体,多同气相求,阳邪侵犯人体可导致机体阳偏盛,阴邪侵犯人体可导致机体阴偏盛,“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阴阳偏盛必然导致机体寒热变化。

由于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一方偏盛必然制约另一方使之减弱,阳偏盛伤阴可致阳盛兼阴虚,进而发展为阴虚病变;阴偏盛伤阳可致阴盛兼阳虚,进而发展为阳虚病变。

因此,“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阴阳偏盛病机变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1.阳偏胜阳偏胜,即是阳盛,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阳邪偏盛、功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而见热象的病机变化。

阳盛的病机特点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临床可见身热,面赤,烦躁,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状;若阳盛伤及阴液,则兼有口渴、小便短少等表现,即所谓“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形成阳偏胜的原因,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邪而从阳化热;也可由于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瘀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阻偏盛,以热、动、燥为临床特点,可见壮热,烦躁,口渴,面红,目赤,尿黄,便干,苔黄,脉数等症。

阳邪亢盛,阳长阴消,“阳胜则阴病”,可伤阴耗液。

阳盛之初,对阴液的损伤不明显,从而出现实热证。

如果病情发展,阳邪亢盛,明显耗伤阴液,疾病则转化为实热兼阴虚津亏证;若阴气大伤,疾病可由实转虚而发展为虚热证。

2.阴偏胜阴偏胜,即是阴盛,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阴邪偏盛、功能抑制、机体反应性减弱而产生寒象的病机变化。

-中医健康管理基础--阴阳五行

-中医健康管理基础--阴阳五行
万物土中灭”以及“ 土为万物之母”等说法。
二、五行的特性
• 金的特性: “金曰从革”,金性清肃、收敛。凡具 有这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皆可归属于 “ 金”。
二、五行的特性
• 水的特性:
“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 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 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 “ 水”。
阴阳的特性
1、普遍性 2、阴阳的相对性:
(如昼夜、上下午)
无限可分性 3、阴阳的相互转化性 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指定事物不同时,阴阳属性随之改变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阴阳交感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1、阴阳交感
• 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发生相摩、相错、相荡 的相互作用、感应交合的过程。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1、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2、熟悉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 3、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阴阳的起源
自然和人类的起源
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造人
概念
• • • • 阴阳—是对自然界 相互关联的事物和 现象对立双方的属 性的概括。 – 水(阴) – 火(阳) 要点:相关、对立、 属性
2、确定治则与方法
(1)相生规律:
– 虚则补其母: 滋水涵木(肾阴虚→肝阴不足,肝阳偏亢) – 实则泻其子:
肝旺泻心法(清心火→降肝火)
(2)相克规律:
– “抑强”、“扶弱” 抑木扶土法(调理肝脾法)
滋水涵木法
滋肾阴以养肝阴
相生治法
益火补土法 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 抑木扶土法

中医三基(医师):中医三基(医师)考点巩固

中医三基(医师):中医三基(医师)考点巩固

中医三基(医师):中医三基(医师)考点巩固1、填空题肝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

正确答案:精血互生;藏泄互用2、单选阴阳互损最易发生于A.肾B.肝C.肺D.胃E.心(江南博哥)正确答案:A3、名词解释阴盛则寒正确答案:指阴寒过盛,简称“阴盛”。

其病理特点主要是阴寒过盛,阳气未衰,水湿增多,表现以恶寒,蜷缩,四肢厥冷,大便稀泻,小便清长为特征的“实寒”病变。

4、填空题脾的生理特性包括_____和______。

正确答案:主升;喜燥恶湿5、名词解释气机失调正确答案:指导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

6、判断题以水谷精微为主要物质来源而生成的气只有卫气和营气。

正确答案:错7、单选内寒主要与哪几脏有关A.心肺肾B.心脾肾C.心肝肺D.心肾肝E.心三焦肾正确答案:B8、填空题寒邪易致疼痛,系因________、________所致。

正确答案:寒性凝滞:寒性收引9、判断题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淫。

正确答案:错10、单选下列何气能全兼五气A.寒B.暑C.湿D.火E.风11、单选“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是指以下哪种病理变化A.气不摄津B.气不化津C.津停气阻D.气随津脱E.津不化气正确答案:D12、单选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联系和渗灌气血作用的是A.奇经B.十二经别C.十五别络D.十二经筋E.孙络正确答案:C13、单选主司关节运动,联系四肢百骸的是A.十二正经B.十二皮部C.十二经别D.十二经筋E.奇经八脉正确答案:D14、多选经脉中上达巅顶的有A.心经B.肝经C.胆经D.膀胱经E.督脉正确答案:B, D, E15、名词解释气化正确答案:所谓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升降出入)面产生的各种变化,包括精、气、血、津液以及尿液、汗、泪、涕、唾等各自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变。

气化的形式分两种:一是同化,即促使饮食物转化成精微,然后再化生成精、气、血、津液等人体所需的物质;二是异化,即将机体利用后的浊物以及组织中的废物,变成糟粕而传送到有关器官组织中,分别排出体外。

2023年助理医师之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

2023年助理医师之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

2023年助理医师之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单选题(共50题)1、治疗神经衰弱阴虚火旺证,应首选A.右归丸B.肾气丸C.酸枣仁汤D.大补阴丸E.天王补心丹【答案】 D2、小儿开始更换恒齿的年龄是( )A.6~7岁B.10岁C.3~4岁D.8~9岁E.4~5岁【答案】 A3、患者,女,65岁。

既往患有慢性肾衰竭。

近日因劳累出现倦怠乏力,懒言,纳呆腹胀,便溏,腰膝酸软,舌淡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

其中医治法是A.和中降逆,化湿泄浊B.清化和中C.利水消肿D.补气健脾益肾E.活血化瘀【答案】 D4、上述各项,对伤寒的发病起重要作用的是()。

A.鞭毛H抗原B.表面Vi抗原C.内毒素D.外毒素E.菌体O抗原【答案】 C5、感染性休克热毒内闭证的治则是()。

A.清热解毒,通腑开窍B.益气养阴,救逆固脱C.益气回阳,救逆固脱D.清热解毒,活血化瘀E.益气养阴,通腑开窍【答案】 A6、患者,女,28岁,已婚。

月经紊乱1年余,一般是10~40天/10~60天,量时多时少,妇科检查及B型超声波检查无异常,基础体温呈单相型,月经第1天子宫内膜检查呈增生期变化。

其诊断是A.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崩漏B.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月经先后无定期C.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D.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月经先后无定期E.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经期延长【答案】 B7、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虚阳外越证的主要临床表现A.心悸气短,动则加剧,胸闷心痛,咳唾B.喘促气逆,不能平卧,痰稀量多,形寒股冷C.下肢水肿,喘促气短,形寒肢冷,小便短少D.喘促日久,呼多吸少,面赤躁扰,汗出如珠E.咯痰黄稠,烦躁不安,心烦失眠,口咽干燥【答案】 D8、患者,男,50岁。

咳嗽,气息喘促,胸中烦闷胀痛,痰多,色黄黏稠,咯吐不爽,或痰中带血,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便秘,苔黄腻,脉滑数。

查体:肺底部可闻及湿性和干性啰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偏衰及阴阳互损-中医助理医师辅导
阴阳偏衰及阴阳互损是中医助理医师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现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复习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阴阳偏衰包括阳偏衰和阴偏衰两个方面,
是指人体阴阳二气中某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属于“精气夺则虚”的虚性病机。

(1)阳偏衰
①概念
机体阳气虚损,温煦、推动、兴奋等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②成因
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阳虚;或后天失养,阳气生化不足;或劳倦内伤、久病等,损伤阳气。

③病机特点
阳气绝对不足,温煦、推动、兴奋等机能减退,阴气相对亢盛,阳不制阴(属虚寒证。

阳偏衰的病变,可发生于五脏六腑,但一般以肾阳虚衰最为重要。

肾阳虚衰,即命门之火不足在阳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④主要临床表现
虚而有寒,以虚象为主。

(2)阴偏衰
①概念
机体阴气不足,凉润、宁静、抑制等功能减退导致阳气相对偏盛,(阳气的)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②成因
多由于感受阳邪伤阴;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久病等耗伤阴气所致。

③病机特点
阴气绝对不足,凉润、抑制和宁静等功能减退,阳气相对偏盛,阴不制阳(属虚热证。

阴偏衰的病变,可发生于五脏六腑,但一般以肾阴亏虚为主。

肾阴不足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④主要临床表现
虚而有热,以虚象为主。

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

阴阳互损是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失调而出现的病理变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由于肾为五脏阴阳之本,故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损及肾之阴阳及肾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于发生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

阴阳互损导致的阴阳两虚,并非阴阳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而是有偏于阴虚或阳虚的不同。

(1)阴损及阳
(2)阳损及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