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外教育史考点归纳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教育)【圣才出品】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汇总
中外教育简史:1.1.“成均”: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成均”,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大学”,相传先王在“成均”用酒款待地位低贱的“效人”,并宣讲教令,举行一些集体性的祭祀活动。
1.2.“虞庠之学”:虞舜时代便有“痒”这种教育机构。
“痒”的本义是饲养家畜的地方,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之处,故又名“米廪”,2.1.校:其原意为“木囚”,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
2.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3.1.文士:是一种操持礼乐仪式的人员,他们都以领主给的俸禄为主,不能过问、干预政治。
3.2.五伦:具体来说,“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3.《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之道”的一篇论文,它着重阐述了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步骤,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
3.4.《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4.1.书同文:秦朝文化教育方面采取的一项措施。
目的是为了消除战国以来“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将“大篆”和古文加以改造,形成“小篆”——秦朝新的文字,为推行朝廷政令扫除了文字、语言障碍,同时为文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4.2.行同伦:秦朝为达到“黔首(百姓)改化,远迩同度,匡饬异俗”这一目的而采取的。
4.3.颁挟书令:秦代禁止私人藏书、议书的一项法令。
4.4.黄老之学:依托黄帝而本于老子的一种学说,实际上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先秦诸子百家学派的思想,特别是儒法两家思想而形成的。
其实质是刑律与道德并用。
4.5.焚书坑儒:秦代在文教领域内推行专制主义的产物,秦始皇三十四年,淳于越抨击秦不师古。
李斯予以驳斥。
公元前211年,460余名儒生被集体坑杀于咸阳,并告天下,史称“焚书坑儒”。
4.6.玄学:魏晋时期的主要学术思想,以老庄思想注释《周易》,经何宴和王弼的研习,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加以结合,形成儒道兼综的“新学”——“玄学”。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七章
漳南书院 在直隶(河北),康熙十九年,(1680年) 聘请著名教育家颜元主院,颜元深刻地批判了科举取 士害人误国和理学教育的空疏无用,提出“宁粗而实, 勿忘而虚”的办学宗旨。 书院斋有长,科有领,由学生来担任。书院主要教学 “六德”,“六行”,“六艺”。 诂经精舍 在杭州,嘉庆初阮元任浙江巡抚时建,书院 以“专励品学,非以弋功名”为宗旨。 学海堂 在广州,是阮元于道光初任总督时创建的,是 继诂经精舍后又一所讲求实学的书院。 (三)官学化书院的官理 书院发展到明清,虽然有不少的倡导实学的书院,但 是从总体情况来看,已被纳入官学体系,即官学化。 官学化书院的管理与官学几乎没有区别,书院的教学 以应举为目的,有些主张自由讲学的书院,也是讲学 与应举兼顾。
二网罗士人,禁锢思想 朱元璋很重视网罗士人,在率军起义过程中就罗致了 一批文士。明王朝建立以后,更加重视人才的选拔。 为了禁锢士人的思想,加强文化专制统治,朱元璋还 创设了八股取士,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 必须以固定的格式“八股文”作文,而且不能发挥己 意,必须以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以朱熹的《四书 集注》为标准答案。 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颁布《四书大全》, 《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作为钦定教本,这也是 禁锢士人思想的重要步骤,明朝还采取一系列的专制 措施来禁止不同思想的传播,使人们只能遵从信服孔 孟之道,程朱理学。 如国子学和地方官学都制定了严密的学规。 同时,明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用血腥的屠杀来扼杀 知识分子的不同思想,使其臣服于明朝的统治。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教育行政体制 和学校管理
一,教育行政体制
(一)学校系统 明清时期,官学,私学和书院都有很大发展。官学仍 由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所组成,大致有国子监,地方 府,州县学和社学,清代还有义学,此外还设有武学, 医学,阴阳学等专科学校。清朝很重视本民族的教育, 在明制基础上,又为宗室或旗籍子弟设立了学校。 明清的私学教育也很兴旺,不过,这个时期的私学主 要承担蒙养教育的任务,高层次的私学和一般的读经 教育多被书院所取代。 书院在明清虽几经波折,仍有很大发展,官学化是这 一时期书院管理的主要特点。
中外教育史复习重点
第一讲1.第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这种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第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
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这种观点科学地说明了教育的起源,是正确的。
我国长期沿用。
2.中国:最早的学校有两种①成均,五帝时代。
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②庠,虞舜时代。
兼有养老,藏米之所,有大学小学之分。
古埃及:①宫廷学校。
专为皇家,贵族子弟开设的教育场所。
②僧侣学校。
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有很高的地位③职官学校。
主要培养从事某种专项官吏,教学内容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教育方式为以吏为师。
④文士学校。
目标就是训练能够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并具备充任官吏基本条件的人,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
收费。
古印度:①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
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②古儒学校: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
婆罗门的教育③佛教教育。
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
场所为寺庙,目的为培养僧侣。
学习内容为佛经经典。
3.西周的教育制度:⑴家庭教育。
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⑵小学教育。
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
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基本技能的基本训练。
⑶大学教育。
有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体现了西周教育的等级性。
学程为九年。
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大节。
重视礼乐射御。
大学的教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的进行教学活动。
⑷乡学。
教育内容有明确的规定,以德行艺”为纲,实行定期考察和推荐。
考研、考博——中外教育(思想)史复习材料
考研必备——中外教育(思想)史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1. 学在官府: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指教育机构设立于官府之中,官府垄断着学术典籍。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
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
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由于只有官府有学,民间无学术,所以要学习专门知识只有到官府之中才有可能。
这种历史现象有其客观原因:(1)奴隶主阶级是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垄断者。
(2)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较低。
(3)氏族宗法制度形成的家有世业传统导致官学不分的状况。
(4)社会分工的状况:官与师尚未分离。
2. 私学: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士阶层兴起,随着文化教育的下移,私学骤兴。
根据现有的历史材料来看,私学的首创者是孔子,它是由学在官府向百家之学的转折点。
直接促进了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兴起,推动了历史潮流。
稍后一些大办私学的是墨子。
此外,还有道、法、名、农诸家都有私学,从师成为一时的风尚。
各学派都有自己的信仰,以私学为中心,结成政治集团,虽未掌握政权,但活动量很大,由于这时期私学的巩固和发展,为几千年的私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私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
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的独立化过程。
这也是学校教育和自然形态教育的第二次分离。
3. 监生历事制度:明代的官学制度较之前代有所发展且具有特色的是国子监。
(清朝沿用)。
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
除中央政府各部门之外,历事监生也被分派到州、县清理粮田,或督修水利等。
《中外教育简史》课程考试解析
离线作业考核《中外教育简史》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大学》答:《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2、书院答: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时期的丽正书院。
3、时务学堂答:时务学堂是清末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最早一批建立的新式学校。
4、福斯特法案答:是19世纪下半期英国颁布的法案。
其宗旨是在完善已有的宗教和慈善团体兴办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
5、骑士教育答:骑士教育是指宗主文化传承的扈从培养和沿袭的使命追寻熏陶,自己本身也是小封建领主的子弟去爵位比自己高一级的勋贵那里成为侍从,在上帝的指引下护从自己的主人,贯彻神圣的使命和责任,获得更高阶的恩赐和封赏,追求那种崇高使命感并不惜为之付出生命,是为骑士教育。
6、基佐法案答:基佐教育法案是法国王政时期由教育部长基佐于1833 年 6 月提出。
法案初步建立法国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确定小学教育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级。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唐代科举制度是如何产生的?答: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选举制度,它创立于隋,完备于唐,是继汉代的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之后的又一重要的选举制度。
2、简述宋代科举考试防范舞弊采取的措施。
答: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是在唐代科举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是选拔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它为统治阶级扩大统治基础,巩固中央集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纵观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科举舞弊现象也随着科举相伴而生,不可避免.为了使考试公正、公平,宋代施行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从而使科举制更趋于成熟和完备.3、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些大的教育改革,其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1958年的教育改革:1958年12月24日,苏联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
中国教育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教育史作为考研历史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帮助考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发展的历程。
本文将对中国教育史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述,以帮助考生进行系统学习和复习。
一、夏商周教育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教育史的起点,这一时期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传承祖训,培养子嗣在家族中继承家业。
贵族子弟则受到师傅的指导,学习礼仪、乐曲和书法等。
两周尚教,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里程碑。
孔子创办了儒家学派,提倡"教"的思想,主张以"诗、书、礼、乐"作为基础的教育,形成了后来的儒家教育传统;墨子则创办了墨家学派,主要强调实用主义的教育,注重工农商等实践知识的传授。
二、秦汉教育秦汉时期,以儒家教育为主导,实行了儒学统治,并正式推行文化教育。
设置国子监,选拔人才,为帝国培养官员、官吏和文人提供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同时,秦始皇也推行了独尊儒术的政策,将其他学派排斥在教育之外。
三、魏晋南北朝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不断的战乱,学术氛围受到了一定的压抑。
但是,儒学仍然是当时最重要的教育思想,讲求文化修养、道德教育和礼制规范。
此外,佛教的传入也使得寺庙学堂逐渐形成,弥补了正式教育的不足。
四、隋唐教育隋唐时期,教育制度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
隋朝创办国子学,唐朝更加发展了国子学,设置了门下省和国史馆等机构,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官学教育体系。
此外,私塾也逐渐兴起,为民间提供了教育机会。
五、宋元明清教育宋元明清时期,教育开始多元化,除了儒学,道学、佛学、法学等学派也逐渐兴起。
南宋创办了为后来国学的核心——书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明清时期将科举制度发扬光大,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书院也成为科举制度的重要辅助。
六、近现代教育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与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传入有着密切的联系。
清末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帝国主义的影响,中国教育面临巨大挑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教育救国"的理念,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中外教育史笔记
中国教育史笔记第一章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3“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4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5和目标。
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
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
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国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
6“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7相辅相成。
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简答:8、简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答:第一、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第三、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第四、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第五、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中外教育简史 复习要点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1、远古教育的起源: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教育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教育特点主要有:教育权利平等,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是极端原始的。
3、学校的产生: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即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明显的分工;科学和文化有较大的进步,特别是文字的记载和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的形成。
4、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在教育方面集前代之大成,汇合各种学校构成一套组织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
西周的学校大体可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
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乡学”有庠、序、校、塾。
西周奴隶制官学的课程内容,前期与后期有所不同:前期尚武;后期重文。
大学与小学也有所不同:大学主要是学习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小学主要是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
西周初期,因为政权立足未稳,需要加强军事实力,所以,西周初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练兵习武,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为“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武士。
5、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在我国夏、商、周三代,文化教育完全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奴隶根本没有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
当时,所有一切文化典籍都深藏在天子、诸侯的宫廷之中,由专门担任文化事务的官吏世袭保管。
这些官吏,同时又是负责教育贵族子弟的教师。
奴隶社会这种宫廷学校典章做教材、官吏兼教师的情况,就是后人称谓的“学术官守”或“学在官府”。
6.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学校教育由奴隶制的国家机器直接控制和操纵;学校教育的大门只朝奴隶主贵族的子弟开放;学校教育只能培养维护奴隶制的各种统治人才;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他们所需要的武功。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私学兴起: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在奴隶制官学衰废的情况下,当时兴起了一种崭新的办学形式,即私学。
中外教育史的知识点
中外教育史的知识点一、中国教育史1. 古代教育- 先秦时期的教育- 秦汉时期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唐宋时期的教育- 元明清时期的教育2. 近代教育-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历程二、西方教育史1.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家和他们对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贡献-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学校类型和课程设置2. 文艺复兴以前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教会学校和修道院学校在欧洲中世纪时期扮演了什么角色?- 欧洲中世纪时期贵族子弟接受什么样的私人家庭式培训?3. 文艺复兴以后欧洲近代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教育的变革和发展- 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变革和发展- 20世纪初到二战前夕的教育变革和发展4. 美国教育史- 美国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美国公立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美国私立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三、中外教育史比较1. 教育理念比较- 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异同点有哪些?- 中西方对于人才培养目标、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差异是什么?2. 教育制度比较- 中外教育制度中有哪些相似之处?- 中外教育制度中有哪些不同之处?3. 教育课程比较- 中西方教育课程设置上有哪些异同点?- 中西方对于课程内容、知识体系、技能培养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4. 教师角色比较- 中西方对于教师角色定位上存在哪些差异?- 中西方教师的职业素养、培训、评价等方面存在哪些不同?5. 教育管理比较- 中西方教育管理模式有哪些不同之处?- 中西方对于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职能、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
教育学考研:中外教育知识点整理分享
教育学考研:中外教育知识点整理分享一、中外教育史各部分知识点解析1、中国古代教育此部分内容是教育思想史考查得较多的章节,考点繁多,而且多为背诵的内容,总共分为六大知识点,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到洋务运动之前的几大朝代的教育思想及体系的完善与变革,做了一个整体的梳理与沉淀,形成系统的框架。
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可以打破思维定势,把知识点重新整理组合,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加以理解和记忆。
此部分内容可以按照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学校改革史三个维度进行划分,把不同时期的人物思想、教育制度以及改革史串成三条线,把古代教育史内容分割明确,比较便于记忆和复习。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中国近代教育此部分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所占的比重不相上下,考点也相对较多,分为三大考点。
从近代教育的起步、近代教育体系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几部分概括了从洋务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按时间的顺序来梳理。
在复习的时候也可以分成思想史和改革史两大主线来分别把握,特别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1922年“新学制”都是很重要的内容,一定要细致认真地看。
这部分考试主要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作为主要考查内容。
3、中国现代教育该部分主要是从南京国民政府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教育史,大纲从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教育和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三个角度分类,三块知识点分类明确,可按大纲顺序进行复习。
教育学考研中外教育史知识点图表
章
节
小节
知识点
外国教育思想史
一、古代教育思想
一 古希腊教育
1、苏格拉底
教育目的论
德育论
智育论
“苏格拉底方法”
2、柏拉图
“学习即回忆”
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3、亚里士多德
灵魂论与教育
教育作用论
二 古罗马教育
1、西塞罗
2、昆体良
3、奥古斯丁
二、近代教育思想
一 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1、“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2、“化农民”与“农民化”
四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
1、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
2、乡村教育的实施
五 陈鹤琴的“活教育”
1、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
2、“活教育”思想体系
六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1、“生活教育”实践
2、晓庄学校
3、山海工学团
4、“小先生制”
5、育才学校
6、“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3、荀况的教育思想
“六经”传人
“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以儒经为教学内容
“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论教师
4、墨家的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兼士”为培养目标
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科目
章
节
小节
知识点
中国教育思想史
一、先秦时期教育思想
一 诸子百家教育思想
1、孔丘的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
3.提倡“实学”,重规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 迚步思惱家关二敃育内容的主张和其敃育目的是一致的。为了培养经丐致用的人才,他 们积极提倡“实学”,反对理学家的穸疏义理乊学。他们大多借托“六艺”乊学为理惱的学 习内容,但又赋予新内涵。诸如学习技艺、自然科学,这反映了资朓主义萌芽和新的市民阶 级的需要。
4.提倡“主劢”“习行”的敃学斱法 迚步思惱家从唯物主义讣识论出収,提倡“主劢”“习行”的敃学原则,从而和理学家 “主敬”“主静”,“读乢穷理”的学习态度和治学斱法根朓对立。他们在批评理学家主静乊 诪的同旪,还阐述了主劢和习行的原则。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清朎科丼考试突出迚士一科,科丼考试分三步:乡试、会试、殿试,在正廽考试乊前尚 有童试。考试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童试,称为陊试,也可诪是预备性考试,考生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戒童生,先 参加州县级考试,由州县长官主考,通过后称为秀才;
(2)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每三年丼行一次,称为大比,在子、卯、午、酉年丼行, 因为考朏定在农历八月,敀又称为秋闱,乡试通过者称为丼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3)会试,是中夬级的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乡试后的第事年春季在京城丼行,敀又 称为“春闱”戒“礼闱”,会试弽叏后被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4)廷试戒殿试,会试乊后丼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参加殿试的贡士均能获叏迚士资 格,出榜分为三甲:一甲赐迚士及第,叧有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事甲赐迚士出身若 干名;三甲赐同迚士出身若干名。
3 / 3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5.刜步民主的敃育主张 迚步思惱家抨击封廸与制政治制度的同旪,对弼旪敃育上的与制主义和科丼学校制度迚 行了猛烈抨击,提出了具有刜步民主思惱的敃育改革惲见。其中,顼炎武在《生员论》中对 二八股考试迚行了猛烈批判;黄宗羲在《明夯待访弽》中提出了关二学校改革的主张,提出 学校应成为民主讧政的场所,发“是非一出二朎廷”为“公其是非二学校”。这些主张,反 映了刜步民主思惱的萌芽,在敃育史上有重大惲义。 但是,迚步思惱家终究还是中小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从其整个敃育思惱体系来看,还 是维护封廸敃育、伦常乊道,具有一定的局陉性。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思想在历
史长河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貌。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涉及了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教育发展历程,对于理解教育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自古代的家庭教育,到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和儒学教育,再到近代的学堂教育和现代的学校教育,中国的教育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另外,中国的科举制度、儒家教育思想、近代的教育改革等也是中外教育史知识点中的重要内容。
而在西方教育史知识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思想对于欧
洲教育的影响,基督教教育的传播和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变革,启蒙运动的教育理念等。
西方教育史的发展历程也是丰富多彩的,从古代的哲学家学院到中世纪的教会学校,再到近代的普及教育和现代的教育改革,西方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对于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外教育史知识点的整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和
演变规律,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为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对中外教育史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借鉴和吸收各国教育的优秀成果,为建设更加公平、更加有效的教育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教育史知识的整理和传承不仅是对教育发展的珍贵遗产的继承,也是对教育的未来的有益探索和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不断深化对中外教育史的研究和探讨,为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中外教育史考研复习必看重点
中外教育史考研复习必看重点中外教育史考研复习重点难点中国教育史1一(春秋战国时期之前教育起源和学校出现的条件和过程1( 条件:生产、生活和风俗知识传授的需要,生产发展、社会分工,出现了掌握文化知识的脱离劳动的文化人。
过程:成均——上庠下庠(养老)——序(习射)——学(礼乐文化)3(特点: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合一,重视道德教育和修己治人之术和人才,学校考查与官吏的选拔统一于一体;同时忽视生产知识和自然科学。
这些特点影响此后的教育。
(养老与视学结合的意义证明了教育与学校发展的过程) 中国教育史2-3二(春秋战国时期(一)官学私学之分:1( 私学兴起:“礼崩乐坏”,“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中孔子儒家,墨子墨家为显学原因:上的原因,下的原因,中的原因意义:学官分离,政教分离,教育活动独立,教育与社会关系密切,扩大了教育对象。
推动了教育和学术的发展,带来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经验上的成就。
《学记》2( 士与养士,与私学的关系,稷下学宫3( 百家争鸣,与上述两者的关系(注意各时期官学私学之关系)(二)私学显学:儒家和墨家教育思想1(儒家:1)孔子:《论语》教育地位和作用:性相近,习相远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目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教育内容:伦理道德:诗、礼、乐,忽视自然、生产知识教学原则:因材施教(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启发诱导(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动性)、学思并重(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实质与形式)、由博返约(广度与深度、博与专)。
道德教育:仁、礼、孝,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教师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仁者爱人,无隐无私;以身作则,重视身教 2)孟子:《孟子》:仁政、重民、性善论、儒家唯心主义教育的作用:社会作用,人的发展的作用教育目的:明人伦,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教育内容:孝悌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原则:立志养气(理智与意念情感);反求诸己(自我修养慎独);改过迁善;刻苦锻炼教学原则:思、感之辩。
考研《中外教育史》考研真题解与考点归纳
考研《中外教育史》考研真题解与考点归纳中外教育史考点归纳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部分中国教育史第1章先秦时期的教育1.1考点归纳一、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1.原始社会生活与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起源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从一开始就和人、社会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对教育的起源,曾经有不同的观点:①“生物起源说”与“模仿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过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提出过“模仿起源说”。
这类理论的主要缺陷就在于离开了人,离开了社会讲教育,否定了教育是有目的的社会活动,从而根本上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
②“劳动起源说”前苏联教育界依据恩格斯思想提出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为我国教育理论界所赞同和接受。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对其提出不同看法,虽未取得共识,但对进一步认识问题是很有益处的;而其中关于探讨问题的方法,更是值得重视,例如强调人类社会劳动、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等在教育中的作用,联系人类的诞生、社会的形成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原始社会的教育①教育特点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除了年龄、性别和初步的社会分工引起的差别外,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目的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包括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对自然、图腾、鬼神、祖先的崇拜)、原始艺术教育(歌唱、舞蹈、绘饰、雕刻等)、体格武力训练等。
③主要途径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古代学校的萌芽(1)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学校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按照一般规律,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于是产生了学校。
2022历史学考研考点解析:明、清(鸦片战争前)
历史学考研,中国古代史共分为八大部分:史前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元;明清(鸦片战争前)。
冲刺阶段,大家要注意梳理脉络,把握重要知识点,下面我们来看明、清(鸦片战争前)的重要考点解析。
2022历史学考研考点解析:明、清(鸦片战争前)
(1)明太祖的重典政治以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重点,所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都要掌握,要做到全面,详细。
(2)明清的国家制度结合起来进行复习。
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等都需要考生掌握清楚。
(3)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要熟记,这也是考试的重点,是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出题点。
(4)对于晚明政治重点掌握东林党议与复社。
(5)明末农民战争可能出现选择题和名词解释,战争的领导者以及几次重要的战役要了解。
(6)清军入关与清初的社会矛盾的主要情况。
(7)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康乾盛世及其社会问题要重点了解。
(8)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表现内容比较多、而且零散,要注意掌握。
(9)郑和下西洋、传教士来华与西学东渐等涉及对外交流的内容也要重点掌握。
(10)明清学术思潮的演变(含心学、明末三大家及清乾嘉学派等)、明清的文化特点、代表人物及著作、思想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
1。
考研中外教育史考点归纳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3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3.1 考点归纳一、宋元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的特点1.中央官学(1)学校系统设置两宋在国子监下设置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辟雍、武学、律学、小学等,为皇族宗室子孙而设的贵胄学校有宗学、诸王宫学及内小学等,直属中央各局的有算学(属太史局)、画学(属图画局)、书学(属书艺局)、医学(属太医局)等,还有与唐代崇玄学类似的“道学”。
辽在国子监下设五京国子学(上京、中京、东京、西京、南京)。
金和元代除在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外,还建立了用本民族语言教学的学校,如女真国子学、蒙古国子学等。
(2)中央官学的发展特点这一时期中央官学发展的特点是:①加强了教育改革,重视发挥太学的地位和作用。
宋代先后兴起了三次著名的“兴学”活动:a.第一次是“庆历兴学”,时间是宋仁宗庆历年间,主持人范仲淹为整顿太学,派专人去湖州总结著名教育家胡瑗的“苏湖教法”,设“经义”、“治事”两斋实行分斋教学,这种经义与实践并重、因材施教与学友互相切磋相结合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太学的教学质量。
b.第二次是“熙宁兴学”,时间是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人王安石为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在太学分立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制定系统的“三舍升补法”。
“升补法”的基本原则是德行与经艺并重,私试成绩与公试、舍试成绩并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太学的教学质量和太学的地位。
c.第三次是“崇宁兴学”,时间是宋徽宗年间,主持人蔡京极力主张太学、州学、县学三级均推行“三舍法”。
元仁宗时,元国子学在宋代“三舍法”基础上,发展成为六斋教学,六斋分上中下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又各立两斋,东西相向,并实行积分法,积满八分以上者升充高等生员。
②教育世俗化进程加快,教育对象不断扩大,入学资格逐渐放宽。
宋代国子学学生为七品官员以上子弟,太学为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俊异者。
③学校类型多样化,如宋代创设了武学(习诸家兵法、步骑射)和画学(习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等绘画),元代有回回国子学(教授波斯文)等。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第9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一、清朝的文教政策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定都北京以后,开始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确定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
综观至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历史,贯彻这一文教政策突出地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2.广兴学校,严订学规;3.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二、清朝的官学制度清朝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旧制,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
中央设立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算学和俄罗斯文馆等。
地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和卫学,统称为儒学,此外还有社学、义学和井学等。
清朝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1)重视八旗子弟教育,广泛设立各种名目的旗学。
(2)在府、州、县学中创立“六等黜陟法”,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使他们的升降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
此外,还设立俄罗斯文馆,重视俄语人才的培养,并在国子监实行分斋教学制度等。
三、清朝的书院1.清朝书院的发展从清朝立国至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书院在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清政府对书院政策的影响下,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
(1)由沉寂转变为复苏时期顺治元年(1644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为前期。
这个时期书院的发展表现为从沉寂转变为复苏,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①顺治年间为沉寂阶段。
这个阶段由于政府禁止“别创书院”,因此书院的发展处于沉寂状态。
②康熙年间至雍正初为复苏阶段。
这一阶段最高统治者常以赐匾额,赐书籍的形式褒扬书院,办理文化教育事业又往往被视为是封建官吏“善政”的重要标志,于是各地缙绅之士便积极创立和修复书院,清朝书院逐渐由沉寂走向复苏,但在此期间清政府还没有明令创办书院。
(2)迅速发展时期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鸦片战争以前为清朝书院发展的后期。
这个时期清政府改变了对书院的政策,在积极提倡的同时,加强了控制,使书院得到很大发展。
最新《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八章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教案教学笔记资料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二、科举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科举考试吸引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汉族地主及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
清代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影响最大者乃是科举内容采用八股程式。
八股文题必须取之于“四书”、“五经”。
面对这种考试,作为科举准备场所的各级官学,只能以应付此等文章为务,不仅经世致用之学不能顾及,就是“四书”、“五经”,经义及文史书籍也不能基本弄懂,因此中央、地方官学虽设,只不过是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而已,一些士子侥幸中式,亦多为无真才实学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4.1 考点归纳
一、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文教政策和科举制度
1.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文教政策
(1)尊孔崇儒,推崇理学。
(2)网罗士人,禁锢思想。
2.明清的科举制与八股取士
(1)各级考试
明清科举考试突出进士一科,考试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①童试或院试
预备性考试,考生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先参加州县级考试,由州县长官主考,通过后称为“生员”,又名“庠生”,俗称“秀才”。
明正统元年(1436)为了加强中央王朝对地方各级学校的统一集中管辖,便任命了一个负责专管一省教育的学官,叫“提调学校官”,这个学官也称为“学院”,由“学院”主持考试,所以童试也称为“院试”。
②乡试
省一级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叫“大比”,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因为考期定在农历八月,故又称为“秋闱”。
乡试通过者称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③会试
中央级的考试,由礼部主持。
在乡试后的第二年,即丑、辰、未、戌年之春季(农历二月)在京城举行,故又称为“春闱”或“礼闱”。
会试录取后被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④廷试或殿试
会试之后(农历四月)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
参加殿试的贡士均能获取进士资格,出榜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有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2)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采用排偶文体,称为“八股文”。
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有不少繁琐而苛刻的要求,专取《四书》、《五经》内容命题,内容诠释必须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标准,不得自由发挥,每篇文章由八个部分组成,即“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后四部分是四组构成对偶的文字,反正,虚实,浅深都很严格。
形式死板,内容空洞,陈陈相因,千篇一律。
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日知录》卷十六)
二、明清的官学和书院
1.中央官学
明清国子监沿袭前代,又称太学,既是中央教育行政机关,也是全国最高学府。
明国子监隶属于礼部,清代成为朝廷独立设置的机构。
明代国子监学生通称“监生”,依其来源分为四类:一是会试落榜的举人,称为“举监”。
二是地方官学生员选拔入监的,称为“贡监”。
三是三品官以上子弟或勋戚子弟入监读书,称为“荫监”。
四是捐资于官府者,其子弟可以入监读书,称为“例监”,此法明中叶以后开始采用。
国子监的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
此外,明代学习《性理大全》,加读《说苑》、《大明律令》、《御制大诰》,还有习字、习射等。
清代学习《圣谕广训》,以及诏、诰、表、判等公文及策论的写作。
2.地方官学
明清从京城到各地的府、州、县均有学校。
乡村还有社学、义学。
明清地方官学,由中央任命各省提学官(清叫学政或学院)负责领导。
提学官是省教育行政长官,他的任务是在其三年任期内,巡视省内各府、州、县学,检查教学质量,选拔入国子监学习和参加乡试的生员。
地方官学的学习内容,不外乎《四书》、《五经》及理学著作,以及朝廷规定学习的推进教化的读物。
八股文训练自然是主要内容。
生员以自学为主,一般并不需要在校学习。
明清地方官学的教育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育人才”,另一方面是为了“善乡俗”,行使一方教化之责。
3.明清的书院
(1)明朝的书院
①明朝书院的发展
明初,由于明朝政府重视官学,提倡科举,官学待遇优厚,科举前程荣耀,一般士子不再热心于书院,书院极不发达,明初书院长期不发达。
但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科举越发腐朽,
教育空疏,官学逐渐变成科举的附庸,一些理学家为救治时弊,多立书院以讲学,于是书院逐渐兴盛。
书院和科举关系更加密切。
书院官学化的程度比元代更甚,有的和官办州县学区别不大了;明嘉靖书院兴盛之后,官方曾有四次禁书院的举动。
②东林书院
明代中叶以后,设立书院之风盛行,众多书院中,影响最大者当属设在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
后废。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
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东林书院的讲学活动主要是继承和发扬了王阳明学派的讲会方式,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a.创立了讲会制度,定期召开学术讨论会;
b.讲会过程中常和以诗歌,以调节气氛,活跃思想;
c.既论学,又议政,追求“为圣为贤”的“实学”;
d.主张学问必须“质诸大众之中”,相互帮扶,相推相引,相渐相摩。
东林书院的讲会,经常“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得到许多在野士大夫以及一批在职官吏的争相响附,形成了一股反对贵族大地主集团及其党羽的政治势力。
东林书院,不仅是东林学派教育和学术活动的中心,也是制造舆论的政治活动阵地。
(2)清代的书院
清代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采取抑制的态度。
由于官学和科举已完全合流,而官学的教学容量又很有限,所以也需要兴办书院作为官学教育的补充,特别是向生员提供学习场所。
这类的书院占到清代书院总数的90%以上,在教学内容上,以科举文字的训练为主,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官学的分校或官学的读书场所。
三、明代王守仁的教育思想(1472~1528)
1.教育作用
和朱熹一样,王守仁也认为“理”是存在的,也把“理”作为宇宙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制度的根据。
所不同的是,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性即理”;而王守仁则认为“理在本心”、“心即理”,在内不在外,所以他说:“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故心外无学”(《紫阳书院集序》),那么教育作用就是“不假外求”(《传习录》上),“求理于吾心”(《传习录》中),直截了当地向内寻找,在内心中去体认,即是明心、存心、求得其心,即是去人欲、去习染,即是存天理、灭人欲。
2.教育目的
王守仁认为教育目的是“明人伦”,而他的理论基础则是“致良知”说。
他把人心中的“天理”叫做“良知”,“良知”是“心”的本质,这个“良知”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既不会减少,也不会丢失,但却可能被蒙蔽。
所以,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去掉后天的与外物接触所产生的各种“昏蔽”,“良知”的“天理”便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上)
3.教育内容
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
而王守仁认为,经书是“常道”,即永恒而普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本心。
他说:“‘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
种色色具有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稽山书院尊经阁记》)。
所以,“六经”不过是“本心”的账籍而已。
但读经也很重要,其作用是寻求帮助,寻求方法,复明本心的常道。
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本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读经、习礼、写字、弹琴、习射,无不可学,它们在“胜私复理”方面各有其用。
4.教学原则与方法
王守仁提出了教学原则与方法,主要有“知行并进”、“自求自得”、“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等。
(1)知行并进。
王守仁所谓的“知”“行”基本是封建道德观念的“知”、“行”,这种知行应当合一,而且本来是合一的;
(2)自求自得。
王守仁为了达到使学者“致良知”,“明人伦”的目的,强调要引导学生各得其心,学习贵在自得;
(3)循序渐进。
王守仁多次提到为学要循序渐进,不可躐等,认为教学必须注意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4)因材施教。
他强调要根据学生的资质、个性、长处、短处给以不同的教育。
5.关于儿童教育
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他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
当时,学校教育中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现象十分严重,教育方法很机械,教育手段也很粗暴,他坚决反对这种错误的教学方法,认为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譬之时雨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