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时代古典文学的视觉再现——以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为中心课题论证

合集下载

从文本到影像的探寻之路——评《中国古典小说的视觉化再生产》

从文本到影像的探寻之路——评《中国古典小说的视觉化再生产》
知灼见 。比如 ,对 文字载体 的文本和 图像载体 的
影像进 行分析 的过程中 ,作者 不认 为忠实原 著是 视觉化 再生产 的正途 ,而是 从影像 自身 的规律 出 发 ,强调影像本 身的独立性 ,也对那 些颠覆 原著
的具有 后现代意 义的影视作 品给予充分 的理解 。
在这部 由博 士论文修 改而成 的论著 中 ,有几
古 典 小说 中最 受人 关 注 的是 四大 名 著 , 《 西 游 记 》、 《 水浒传 》、 《 三 国演 义 》、 《 红楼 梦》
这 需要对颇 有些差异 的两个学 术领域有相 当的 了 解 。一般研 究文学 的人往往并 不了解影像 的一些 特质 ,而研 究影像 的人大多对 文本 特别是 古典小 说 了解不 多,如此 一来 ,古典 小说视觉化 再生产
是具 象 的,它在一定程 度上 已经突破 了文 字 的规
成影视 作 品,而 在对 这些名 著进行视 觉再生产 的 过程 中,呈现 出来的一些 问题十分 具有代表 性 。
同为 电视剧 《 水 浒传》 ,作者多 次引用 央视版 的 《 水浒 传 》,而 对1 9 8 0 年 山东版 的 《 水浒 传》一 笔 带过 。对于 《 红楼梦 》,作者 重点分 析了 1 9 8 7 年版 的 《 红楼 梦》 。作 者选择这 些广 为人知 的经
定 ,开始 自觉不 自觉地 按照影像 的规律在进 行艺
术表达 。画 面、色彩 、构 图、音 乐 ,这些 影像元
田美丽 :从文本 到影像 的探寻之路 2 4 7 典作 品进 行分析 ,也使 论著更 具有现 实针对 性 。 在具 体论 述 中,大量运用 对 比的手法 ,处处 将小 说文 本与 影视作 品进行对 比, 比如 ,两者不 同的 表现 媒介 ( 文字 和镜头 )使他 们在 时间和 空 间处 理 上有很 大 的不 同,影视作 品在进行 影像表 现 的 时候就必 然有所 增删 ,增加 一些空 间场景 ,那些 在 小说 中没有 交代 的空间背 景在影 像表现 中是必

神脱乎纸上 形现于影像——论我国古典名著长篇小说的影视剧再创作

神脱乎纸上  形现于影像——论我国古典名著长篇小说的影视剧再创作
文 艺评 论
神脱乎纸上 形现于影像
论我 国古典名著长篇小说 的影视剧再创作
张 阳’ 张建飞 (. 1 河北 大学文学 院 2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0 10 ) . 700
摘要 :明清长篇 小说 改编成 电视 剧 ,不是按 照原 著的刻板 照搬 照演 。而是对原著进行的艺术再创作 ,要通过编剧、表演、摄像、剪 辑等影视剧摄创作制流程的精心打造。 因此 ,如何在忠于原著的基础 上更加 突出原著的思想艺术性 ,成为电视 剧创作集体必须认真思考和 解决的 问题。通过观看电视剧作品和阅读原著 ,文章对二者进行比较 赏析 ,力求总结古典长篇小说 电视 剧创作的经验 ,为这种改编再创作 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古典 小说原著 ;影视剧 ;再创作


删 繁就 简—— 整 合重构 原 著的故 事情 节
古典 名著 是人 物众 多 、场 景纷 繁 的鸿 篇 巨制 ,过 细 的搬演 是 不可 能 的,特 别是 对 于那 些情 节相 似 、 内容 雷同 的章 回 ,否则 就 化 了 。 剔 除色 情 暴 力 ,符合 电视 剧 大众 传播 的 审美 规范 ; 削减 玄幻 会导 致 电视作 品过 于繁 冗 。 因此 ,根据 主 要 的故事 内容 ,在分 清 主次 的基础 上 ,进 行合 理 的删减 压缩 成为 必然 。 迷 信 ,增添 了原 著 故事 内容 的现 实 主义精 神光 辉 。 文 字 作 品的情 节是 交错 扭 结 、错综 复 杂 的,倒 叙 、插 叙 、补 三 、改弦更 张—— 提 升原 著创 作 中体现 出的思 想观 念 叙 的叙 述 方式十 分 常见 。往 往 一个 故事 段落 的最终 结果 不 是在集 古 典 小说 名著 的作 者 都处 于封 建 社会 , 以现代 价值 观 评判 , 中的一 回或几 回叙事 中予 以交代 ,悬念 有时要在 后面 的篇回 中进行 他 们 的创 作观 念有 些 是落 后不 合 时宜 的 。在 电视剧 再 创作 中 ,编 补叙式 的说 明 。电视 剧删繁就 简的再创 作首先体 现在运 用 电视 多时 剧 改 弦更 张 ,通过 改造 情 节 、细节 ,提 升 了 原著创 作 中所 体现 出 空呈现 的蒙太 奇优势 ,简 化 了原著 中 比较 复杂 的叙 述方 式呈现 。 的思想 观念 。 《 水浒 传 》体 现着 作者 的忠君 思想 。原著 第十 九 回写 晁盖 等 如 《 浒 传 》第 七至 十 二 回写 林 冲 的故 事 , 其 间对 于 林冲 水 刺 配 出走后 其娘 子 与丈 人 的情况 未 加叙 述 ,直 到第 二十 回才 写林 劫 取 生辰纲 后 暂避 在石 碣村 被 官军 挑衅 ,阮 氏兄 弟作 为先锋 撑 船 老爷 生长 石 碣村 ,禀性生 来 要 冲 最终 得知 “ 子被 高 太尉 威逼 亲 事 , 自缢 身死 ,已故 半载 … … 拒 敌 ,阮 小七 唱着 山歌 划船 而 出 “ 娘 张 教头 亦为 忧疑 ,半月 之前 染 患身 故 ”的痛 心 消息 ,并 “ 然泪 杀 人 。先斩 何 涛巡 检首 ,京 师 献与 赵王 君 。 ”最后 一句 体现 出原 潜 下 , 自此杜 绝心 中挂 念 ” 。小说 中 的这 种手 法值 得称 道 ,它 以林 著 作者 朴素 的 忠君 思想 。在 电视剧 再创 作 中 ,将 山歌 的最后 一句 冲 的行 动为 线索 ,让 他久 后得 知 亲人 情况 ,是符 合 生活 实际 的文 改 为 “ 再杀 州府 鸟 官人 ”,小 小一 改 ,大动 弦 声 ,突 出 了梁 山好 学 真实 性 的体现 。而 电视 剧 中 ,通过 影视 蒙 太奇 叙 事 ,将 林 冲 出 汉 的彻底 反抗 精神 。 走 发配 的情 景与 其家 中妻 子上 吊、丈 人精 神错 乱 的凄 惨境 况平 行 《 国演 义 》体 现 出作 者落 后 的女 性观 。原著 中司 徒王 允 巧 三 交叉 叙述 ,把这段 故 事相 关人 物 的结 局交 代得 十 分清 楚 。这样 的 设连 环 计 , 吕布 杀 掉董卓 之 后 ,我 们都 很关 注貂 蝉 的命运 ,而在 调 整 ,符合 电视 剧 的艺术 特 点 ,因为 观众 收看 电视剧 不可 能像 读 后 文的 暗示 中我 们得 知 貂蝉 嫁给 了 吕布 。在 电视 剧 中 ,貂蝉 完成 书那 样可 以翻 来覆 去 的前 后通 读 ,它 瞬 时性声 像 呈现 的特 点要 求 离 间使命 后 ,天 涯孤 旅 ,不 知何 方 ,并 以音 乐 电视 的形式 赞颂 了 将 一 段 故事 叙 述 殆尽 后 才 可 以转 入 到 下 一 个 故 事 单元 。这 样 保 貂蝉 纯 洁、大 义 的奇 女 子品 格 。歌 曲唱 到 “ 离 了富贵繁 嚣地 , 远 证 了观 众 对 一 段 故 事 的 “ 知 ” ,小 说 中 作 者叙 述 的 “ 知 视 告别 了龙 争虎 斗 门 ,辜 负 了锦 绣 年华 ,错 过 了豆 蔻青 春 ,貂蝉 也 全 全 角 ”, 已经 变成 电视剧 观众 审美 需求 的 “ 全知视 角 ” 了。 随着清 风 去 ,化作 了一片 白云 。” 改编使 貂蝉 不 再是 一个 “ 为 女 原著 中叙 事头 绪纷 繁 、人 物众 多 , 电视 剧 不可 能全 部 呈现 , 悦 己者荣 ”的男人 的附属 了 ,她 的形 象在 荧 屏上 比原 著 中更加 光 电视剧 选择 性 地重 点细 拍 了重 要人 物 的精彩 情 节段 落 。这在 再 创 辉 和发 人深 省 。 作 中是 显 而 易 见 的 ,不 必 赘 言 了。 然 而 ,再 创 作 并 非 一 味 地 简 《 楼 梦 》 原 著 的 后 四 十 回 是 高 鹗续 写 的 ,红 学 大 师 周 汝 红 化 ,偶 尔 也会 增 ̄ d人 物和 小 情节 ,如 电视 剧 《 浒传 》在 燕 青 昌先 生 曾称高 鹗 的续 写是 “ 续 ” 。作 为 “ 七版 ”电视 剧 《 J ' n 水 伪 八 红 后续 四十回 与 打 擂一 段故 事 中 ,增加 了人 物— — 方腊 起义 队伍 中也去 打擂 的 一 楼 梦 》顾 问 的文学 大师 曹 禺先 生也 曾反复 强调 : “ 对 兄妹 ,并 且 燕青 、李逵 与 这对 兄妹 结 下 了短 暂而 深厚 的友 谊 , 曹 雪芹 原 著是 不 同的 ,在 改编 移植 的再 创 作 中,必 须恢 复 曹雪 芹 这 样 的 铺 垫 ,使 得 在 后 面 征 方 腊 的厮 杀 情 节 中 ,那 对 兄 妹 的惨 的原意 。”因 此 , 电视 剧对 高 鹗续 写部 分 进行 了大 胆改 编 ,情 节 死 ,和 李逵 的痛 惜 ,暗 示 出编剧 对 于宋江 与 方腊 两个 起 义军 队 自 和 细节 都有 明 显变 化 ,宝玉 亲 事关 于薛 、林 调 包和 宝玉 科举 得 中 伪 相 残杀 的悲 壮情 节 的反 思 。通过 这样 的 再创 作 ,编 剧表 达着 自己 的 内容 被删 除 了 ,贾家 劫难 后 的复 兴也 没 有表 现 。再创 作使 “ 对 于原 著 的理解 ,体 现 出 电视 剧 针对 原著 再创 作 的 更大 的主 观 能 续 ”重新 焕发 了与 曹雪 芹原意 最接 近 的思想 光辉 。 动性 ,值 得思考 。 四 、移 宫换羽— —提 高 原著 人物塑 造 的艺术 性 古 典名 著小 说大 都 以作 者 的 “ 知 ”视 角 ,采 用第 三人 称 的 全 二 、去 粗 取精— — 剔 除 原著 中色 情 、暴 力 、迷 信 的 内 叙述 方式 。因此 , 小说 中 的人物 出场 很 多是 通过 第三 人称 旁 白介 容 我 国 古典 名 著 精 华 与 糟 粕共 存 。 由 于 作者 人 性 自由意 识 的 绍 。电视 剧 因为 要努 力呈 现逼 真 的影 音 社会 图景 ,所 以很 少 会有 觉醒 和挣 脱封 建束 缚 的渴 望 ,色情 、暴 力 的描 写 内容 也是 有 的 , 旁 白解说 ,编 剧 就必 须考 虑— — 原著 中通 过 旁 白介绍 出场 的人 物 甚 至 描写 得十 分裸 露和 血 腥 。而且 我国 古 典小 说作 品深 受 “ 释 在 电视剧 中如何 出场 ? 儒 道 ”精 神 观念 的影 响 ,作 者通 常不 能完 全 摆脱 迷信 思想 的束缚 , 电视 剧通 过 改换 原著 中人 物 的 出场方 式 ,提 高 了人物 塑造 的 四大名 著 中都 有玄 幻迷 信 色彩 的 内容 。 因此 ,在大 众传 播 的影 视 艺术 性 。如高 俅 的 出场 , 《 浒传 》原著 中是 ,我 国 古典 文学 四 大名 著相 继被 中国 电

试论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doc

试论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doc

试论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近年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之势如火如荼。

三国与水浒齐飞,西游与红楼共舞。

旧版的、新版的、原版的、翻拍的,到处都是,令人目不暇接。

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但这趋势是好是坏呢?其实,不可否认,名著本身存在着永恒的生命力。

无论古今中外,人类的某些情感、体验是共通的。

名著之伟大就在于,它挖掘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并形成作品的主题,从而使作品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从这方面来说,名著的不断翻拍正是这种生命力的表现。

同时,我们必须承认,时代在变化,不同的时代从名著中得到的感触不同。

特定时代创作者的观念,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时代的局限。

因此,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赋予了当代影视创作者对以往改编作品以重新阐释的权力。

任何一部名著诞生时所负载的精神内涵,永远不会等同于今天它拥有的精神内涵,在它被传诸后世的同时,后人对它的认识、理解和接受,会不断地丰富它的意蕴,甚至挖掘出原作者不曾赋予它的精神内容。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不无“补天思想”,而后人却将其精神内涵理解为“民族关系—满汉之争”“阶级斗争的第一章当代影视改编热点透视l5百科全书”“封建社会的没落史”……由于时代的距离,人们对古典名著或是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能够揭示出原作者的本意及寓意,或是由于时代不同产生隔膜,不仅不能揭示、认同原作者的本意,很可能背道而驰。

改编者从自己的立场角度来阐释原著,形成改编的影视剧独特的精神实质,体现出当代社会的某些价值观和审美观。

其实,不光是精神层面的不断发展导致古典名著的不断翻拍,影视技术的不断更新也是翻拍不断的重要原因。

当影视技术不断发展时,由于声音、色彩等新兴创作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日臻成熟,电影创作者们似乎更有信心在银幕上“完美”地再现一部名著。

就拿老版西游记与新版西游记来比较,观众体会最深的不是台词的改变,不是情节的更新,而是电视的特效。

在新版西游记中,各种特效的使用使西游记场景更美轮美奂,打斗更精彩绝伦。

四大名著改编电影解析

四大名著改编电影解析

四大名著改编电影解析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中《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被誉为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界享有盛誉,也成为了电影界的宝贵资源。

许多导演和制片人都尝试将这些经典著作改编成电影,以展现其中的丰富故事和深刻思想。

本文将对四大名著改编电影进行解析,探讨其成功之处以及可能的不足之处。

首先,四大名著改编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们能够将原著中的精华内容转化为视觉艺术形式,使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魅力。

例如,《红楼梦》的电影版将贾宝玉、林黛玉等角色形象化,通过精美的场景和服装设计,再现了原著中的繁华富丽的宫廷生活。

观众可以通过电影欣赏到原著中的诗词歌赋,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哲理。

同样,《西游记》的电影版通过特效和动作场景,将孙悟空等角色的神奇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世界中。

其次,四大名著改编电影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们能够注入现代元素,使故事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

电影《水浒传》的改编版本中,将宋江等人的英雄形象与现代社会中的正义与勇气相结合,使观众对这些角色产生共鸣。

电影《三国演义》的改编版本中,将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忠诚与智慧与现代社会中的领导能力相结合,使观众对这些角色的崇敬之情更加深厚。

然而,四大名著改编电影也存在一些可能的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原著的篇幅较长,改编电影往往需要删减部分情节和人物,导致故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有所损失。

例如,《红楼梦》的电影版往往只能呈现原著中的部分章回,无法完整地展现整个故事的发展和结局。

其次,由于原著中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与现代观众有一定的距离,改编电影往往需要进行适度的修改和解释,以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然而,这样的修改和解释可能会引发争议和争论,甚至失去原著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四大名著改编电影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既需要保持原著的精华,又需要注入现代元素,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这些改编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将原著中的故事和思想转化为视觉艺术形式,使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中国古代文学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2000字

中国古代文学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2000字

中国古代文学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2000字一、古典名著创作成影视作品:(一)古典名著的改编:提到影视作品中的古典名著,我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四大名著。

《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都被拍成了影视作品,不仅如此,很多创作团队还争相翻拍四大名著。

每年寒暑假四大名著都是各个频道热播的作品,这为青少年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接触古典名著提供了最好的方式。

以”央视版”《西游记》为例,纵观近些年的拍摄情况,它凭借对原著的高忠实度而成为影视传播中的典范成员。

但是也有很多作品,为了提高收视率,在思想意识层面与原著大相径庭,有些甚至是歪曲了原著。

据初步统计,与原著偏离最大的影视作品中周星驰改编的《西游记》播出率最高,故事情节中所涉及的搞笑、夸张元素已经使原著面目全非。

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种改变也为《西游记》的认知度进行了普及与推广,这也是古代文学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

(二)新旧影视作品:有很多影视作品都尽可能的贴合古典名著原貌,但是由于翻拍的版本和创作团队不同,也都各不相同。

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再现既有利于作品的传播,又限制了作品的再发展。

比如”央视版”《红楼梦》,其中演员演绎的角色被广大观众所认可,并深入人心,使得《红楼梦》在现代社会中快速传播。

与此同时”央视版”《红楼梦》为其他版本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9年翻拍的《新红楼梦》就受到了这样的质疑,很多人都说《新红楼梦》不如”央视版”《红楼梦》。

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会形成自己的主观印象,这样限制了再创作古典名著的影视作品的传播。

二、影视作品中的诗词歌赋:无论是根据古典名著创作的影视作品,还是现在所谓的”穿越剧”、”古装剧”、”宫廷剧”等影视作品中都有诗词歌赋的体现。

影视作品取其精华并对诗词歌赋进行传承。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字就来源于李煜《虞美人》其中的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曾经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中也有很多诗词歌赋,比如第十四集中甄嬛把曹操的《短歌行》中的一句改成”明月星稀。

浅析古典四大名著影视改编的当代传播意义

浅析古典四大名著影视改编的当代传播意义

浅析古典四大名著影视改编的当代传播意义【摘要】改革的中国其文化产业迅猛地发展,尤其近以各式电影、电视强势推出热播剧提高观众的收视率,而以翻拍古典名著更为大行其道,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传播中国文化在观众心中位置,二是商业利益。

因此本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觉,犀利的目光,审视了热拍四大名著带来的效应,从而正确的剖析了翻拍名著所带来的文化效应和商业价值。

客观的总结了翻拍名著对古文化的价值所在,也体现了其意义,超越时空,为当今社会提供了思维、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古典名著;影视改编;网络电视;传播意义翻拍经典名著在时下影视圈热得发烫,《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都已成为导演们争相翻拍的重点剧集。

其实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就已经被陆续搬上银屏,在受众的心理期待中完成了从文本传播逐渐走向影视传播的过程。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传统经典名著的阅读量大大减少,对文学的需求则是更多的追求一种视觉化、影像化的文学欣赏。

同时中国电视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也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载体,特别是以电视为载体的大众文化成为许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休闲娱乐消遣的主要内容。

1.提高四大名著文化的影响力1.1电视对名著改编剧的普及式传播相信大部分70后出生的人自懂事时候起,就是伴随着《西游记》那曲折离奇、出神入化的剧情长大;品味着《三国演义》中的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寓意而成熟;从《水浒传》里一百零八将的英雄事迹中懂得做人的道理;被《红楼梦》中宝黛坚贞不渝的爱情深深打动,领悟爱情的真谛。

然而我们所知道的这些大部分都是从电视荧屏中了解的,并不是从厚厚的书卷中得来。

究其原因所在就是源于电视对文化的传播与普及。

在文学失去轰动效应时、电影走进低谷时、严肃音乐面临困境时,电视却在“风风火火闯九州”。

现如今,什么叫流行,什么叫普及,什么叫家喻户晓,电视就是最好的注解。

古代文学经典与影视改编——以《西游记》相关影视改编为例

古代文学经典与影视改编——以《西游记》相关影视改编为例

古代文学经典与影视改编——以《西游记》相关影视改编为例古代文学经典与影视改编——以《西游记》相关影视改编为例引言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自古以来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在传承的过程中,文学作品也被进行了多次的影视改编。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在不同时期,这部作品也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视觉体验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以《西游记》为例,探讨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与影视改编的关系。

一、《西游记》的魅力《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以唐代僧人玄奘西行取经为蓝本。

作品中通过描写四大天王、牛魔王、红孩儿等接连出色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主人公孙悟空等人历经磨难,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作品结构严谨,情节曲折,其中闪烁着智慧与英勇。

二、《西游记》的影视改编历程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工业开始繁荣发展,人们开始将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

《西游记》自然成为众多改编作品之一。

1. 电影改编自1930年代的《西游记·花果山》开始,影视界便将目光投向了《西游记》这部经典作品。

50年代,电影《大闹天宫》以绘画动画的形式,将孙悟空的形象展现给观众,就像是活生生的跃入了屏幕。

改编过程中,影片保留了原著故事情节,并注重对神话传说的艺术呈现。

2. 电视剧改编从1980年代开始,电视剧《西游记》的改编正式进入大众视野。

这部影视剧轰动一时,创作者精心塑造的形象再度唤起人们对《西游记》的关注。

该剧以真人演出形式展现了《西游记》中的主要故事情节,其成功改编了古代文学作品的经典之作。

该剧对原著情节进行了改动,强调了主旋律且贴近中国传统文化。

三、影视改编存在的争议尽管《西游记》的影视改编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艺术呈现,但也难以避免一些争议。

1. 剧情删减与改动由于篇幅原因,影视改编的《西游记》常常不得不对原著中的剧情进行删减和改动。

这使得一部分原著被粉碎,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无法完全领略到原著的魅力。

浅论古典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得失

浅论古典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得失

浅论古典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得失作者:石宇琪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7年第9期石宇琪(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510班湖南长沙410000)【摘要】从古至今,海字内外,艺术的形式是丰富多样、多姿多彩的,也是相互联系、交流融合的。

然一代有一代之潮流,艺术也无外乎此,有主流与否之分。

今日艺术之天下乃是影视艺术的天下。

在多元化、大众化的时代里,影视艺术以其独有的亲和力、震撼力、感染力赢得了人民大众的普遍喜爱。

在这里,拘于篇幅,不对此作过多的分析和评价,而只是简单地表述一下笔者对“古典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得失”这一专题的看法。

【关键词】古典文学名著改编影视作品【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9-045-01影视文化所卷起的汹涌波涛,古典名著亦无法置身于外。

自影视技术诞生起,就有许许多多的古典名著被搬上了荧屏,完成了华丽的变身。

仅以《西游记》为例,其经改编而成的电视剧、电影和动画片就不下60部。

放眼打量这个喧嚣的世界,静静捧读书本的人已不多见,有的只是陶醉于电视机与电脑前的人们。

人们对古典名著中的经典人物的印象也大都从影视作品中得来。

善耶?否耶?有识之士纷纷反思。

有人为古典文化的再生而欣喜不已,有人为传统精神的堕落而顿足大号。

其实无所谓孰是孰非,影视文化的存在、发展和繁荣自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由。

她与古典名著一样,只是艺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无高低优劣之分,而只有表现技巧之别。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艺术,我们既不能过分宣扬,也不能过分压抑。

我们只能理性客观地分析。

先说改编之得。

影视文化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是因为她能更好地带动人们的情绪,拨动人们的心弦。

这种前所未有的视觉、听觉上的冲击让人无法不神往陶醉。

在一般人看来,80年代出品的电视剧《西游记》里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那嫉恶如仇、爱憎分明、敢作敢当、机智勇敢、生性调皮的形象比字面上得来的要生动得多。

中国古典小说的视觉化再生产——语言本位到影像本位

中国古典小说的视觉化再生产——语言本位到影像本位
言 本 位 到 影 像 本 位 的过 程 。
2 0 世 界 文学评 论 9
20 09年 第 2期
古典 小说视觉化再生产是 “ 文的规约 ” 影像的突围 ” 本 与“ 双重 作用 的结 果 , 两者的 制约 、 抗衡 与 突围构成 了视 觉化 再生 产的内在动力机制 。小说本文对视觉 化再生产 的规约实质 上是小说 对 自身身 份的捍卫 、 在视觉 文化 中语 言本文 对 合法 性的争取及话语权的争夺 , 是一种文化在面 临被吞食 的情 况下对另一种 文化所作 出的 自然反应 。本 文的规约 主要
深度美学的迷恋 。就其艺术价值 而言 , 古典小说的美学形态 、 叙事技 巧在整 体上达到了一个令人难 以超 越 的高度。它作 为古典叙事文学的典范 , 具有后世流派众多 、 思潮迭 出的文学 创作所 无法匹敌 的纯粹性 。பைடு நூலகம் 典小说 的 文化价值 、 术价 艺
值 及 其 纯 粹 性 正 是 本 论 文 研 究 的基 本 出 发点 和原 初 动 力 。
享以及正典文化 的生产 与再 生产能 力。总的说来 , 诗歌参与小说叙事表征 了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话语 的诗性特 征 , 四大 而
名著的出现 , 更是 中国传统诗性文化的代表 。
( 志艳, 李 四川大 学文 学与 新 闻学 院文 艺学 专业 。 西大 学文 学 院副 教授 ; 导 教 师 : 宪光 教 授 。 广 指 冯 )
( 责任编 辑 : 亚芬 ) 周
中 国古 典 小说 的 视 觉 化 再生 产
一 一
语 言本 位 到 影 像 本 位


在远古神话 、 民间故事 、 史传文学 和说 书艺术 的丰沛土壤 中成 长起 来的中国古典小说 , 是民族精神文化 的一部 分 , 并

影视改编剧对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影视改编剧对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影视改编剧对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作者:文迎霞来源:《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2020年第12期当今社会进入了视觉文化时代,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对以文字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形成了极大挑战。

图像对文字的挤压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以文字作为媒介的原著的阅读。

那么在图像具有“霸权”地位的当下,以学生的原著阅读为基础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会受到哪些具体影响呢?对此,笔者以“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当代改编”为核心设计了一个问卷,对江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开展了一次网络调查。

经统计,在参与调查的342位学生中,有98.5%的学生接触过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91.5%的学生接触过古典名著改编的电影。

在接触过的中国古代名著改编的艺术形式中,古代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剧以绝对优势占据前二位,对绝大多数学生都产生过影响。

而游戏、漫画、连环画及其他形式的改编对调查对象的影响占比则依次递减,并与前述二者所产生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距。

基于此,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影视改编剧对“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改善教学效果。

一、影视改编剧对“古代文学”教学的积极影响一堂高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进入课堂,并能在课堂上就学习中的问题与教师进行交流。

这样的课堂具有良好的氛围,既突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

应当说,课前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这一环节的缺失势必会影响教学的效果。

从某种角度来看,课堂很容易变成教师的独角戏:教师竭尽全力,但可能只是自说自话;学生虽然在听课,但更多是记录和接受,课堂的自主参与度大打折扣。

如是,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将受到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效性、深入性不足。

而成功的影视改编容易激发学生对原著的阅读热情,这对“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显然是有利的。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翻拍断想-最新文档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翻拍断想-最新文档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翻拍断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不仅是古典四大名著,也是当今提升人文内涵的阅读经典。

在“眼球经济”的今天,被重新翻拍也就成为“自然”。

电影、动画、游戏层出不穷,形成一股股热潮,并且一次次升温。

一、“四大名著”不断翻拍的现状“四大名著”的翻拍推动了国内影视剧市场的繁荣,也重新唤醒了受众对经典意义和价值的审视和思考。

但“翻拍自然难免有‘借鸡生蛋’之嫌,也就避免不了‘遗传与变异’的命运”[1]。

(一)随意想象“四大名著”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不仅是浏览中国古典文学的智能之海,也是我们追怀既往、感知历史的心灵驿站。

当下一些编剧以所谓的“看点”为要旨,一切人物故事不再坚守原著的血脉,因“紧跟形势” 而胡编乱造。

如怪异雷人的台词、尺度较宽的情爱、荒诞不经的剧情等。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成为映照当下纷繁的社会现象随意涂抹的人偶。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时代人物形象的偶像化诉求是不同的,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审美趣味,但翻拍也应有对影视艺术的执著和严谨。

不是“合理”想象的文学作品,只能说明是对保护传承文学遗产的无知与无妄。

(二)“一锅乱炖”在所谓“推陈出新”的旗帜下,将古装、言情、偶像等各种足以使影视剧大卖的时尚元素全部加入。

使用电脑特技增加浪漫多彩的氛围,通过华丽浪漫的服装、造型及大肆宣传为演员进行多重包装,注重的大多是视觉效果,而在内容上却很少有所突破创新,甚至对原著“不忠不肖”,过度关注人物情感,走出了一条“一切皆有可能”的道路,把观众当弱智和花痴。

不可否认,制造视觉奇观,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感官享受,也是丰富影视剧可看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内容上的无厘头地颠覆和虚构缥缈地“混搭”,也确实换来了娱乐的轻松,无形中为生活在现实压力中的人们减了压,也迎合了青少年文化的审美需求和娱乐心理,可以说是符合现今当下的时代价值观。

但事物是讲究分寸的,文艺创作讲究原创性,改变原著中与如今时代不符的情节剧情,一味迎合观众,博取笑声,最终只能落得毁坏经典的诟病。

古代文学经典与影视改编——以《西游记》相关影视改编为例

古代文学经典与影视改编——以《西游记》相关影视改编为例

古代文学经典与影视改编——以《西游记》相关影视改编为例古代文学经典与影视改编——以《西游记》相关影视改编为例一、前言文学经典作品一直以来都是影视改编的重要素材之一。

从古代到现代,许多文学作品都曾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

其中,以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为例,更是被多次改编,并且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本文将就《西游记》作为古代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进行探讨和分析。

二、《西游记》简介《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浪漫主义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巨著之一。

该小说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融合了许多奇幻的元素,通过描写孙悟空等主要角色的西天取经之旅,探讨了人性、善恶、宿命等哲学问题。

三、《西游记》的影视改编历程自诞生至今,人们对于《西游记》的热爱与关注从未停止。

因此,该作品被改编成了大量的影视作品,在观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1. 早期影视改编《西游记》首次被改编成电影是在1935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西游记》黑白默片。

当时电影的制作条件有限,特效和道具不够精良,但依然吸引了众多观众,为后来更多的改编奠定了基础。

2. 《西游记》的电视剧改编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电视剧成为改编《西游记》的主要形式,一步一步将这部古代史诗般的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

最经典的电视剧版本是1986年由中国电视剧制片厂拍摄的《西游记》。

该版以黄河为背景,主要角色形象鲜明,剧情跌宕起伏,深受观众喜爱。

此后,《西游记》又陆续推出了多个版本的电视剧,包括1998年的《大闹天宫》、2010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其中一些版本在特效和制作上有了显著提升,更加贴近原著的精神。

3. 《西游记》的电影改编近年来,《西游记》也开始进军大银幕。

2013年的《西游·降魔篇》和2016年的《西游伏妖篇》等系列电影,采用了更先进的特效技术和制作手法,展现了更为壮观的场景和情节。

尤其是2016年的《西游伏妖篇》,在国内外票房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影视化时代下中外文学经典的重构与传承

影视化时代下中外文学经典的重构与传承

影视化时代下中外文学经典的重构与传承近年来,随着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影视化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传媒方式。

影视作为一种直观、感性的艺术形式,为中外文学经典的重构与传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在影视化时代下,如何将中外文学经典重新诠释和传承,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首先,影视化时代下中外文学经典的重构需要准确把握原著精神。

中外文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具备了世代传承的力量。

在将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时,必须尊重原著的核心主题和精神内涵,保持作品的基本框架和人物形象的原汁原味。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被多次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成功的作品都能够准确地传递出原著的情感和智慧。

其次,影视化时代下中外文学经典的重构需要创新的审美视角。

影视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

在重构中外文学经典时,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摄影技术和特效手段增强影像的冲击力,使得古代经典故事更加生动、具有视觉冲击力。

同时,也可以借助音乐、配乐等声音要素,强化影视作品的氛围和情感表达,让观众更加投入到故事情节中。

例如,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在2012年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该片运用了大量的特效和音乐元素,使得原著的情感更加深入人心。

再次,影视化时代下中外文学经典的重构需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传统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色,而影视作为一种现代媒体,也需要与时俱进,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因此,在重构中外文学经典时,可以通过增加一些当代元素、融入现代的生活场景和文化符号,使得影视作品更富有现代感和时代感。

例如,美国导演贾里德·海里的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将福斯特·菲茨杰拉德的经典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结合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社会背景和现代特效技术,在视觉呈现上既保留了原著的风格,又在剧情情节上增加了创新性的改编。

最后,影视化时代下中外文学经典的重构需要克服商业化倾向。

名著作品翻拍作文

名著作品翻拍作文

名著作品翻拍作文在如今这个影视行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名著作品翻拍似乎成了一股热潮。

那些经典的文学巨著,一次又一次地被搬上荧幕,重新演绎。

这事儿啊,有人欢喜有人忧。

就拿来说吧,87 版的那可是深入人心,成为了难以超越的经典。

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那真叫一个“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把林黛玉的那种柔弱、敏感和才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后来的翻拍版本呢,虽然画面更精美了,服装更华丽了,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记得有一次,我闲着没事,就想看看新翻拍的。

这一看啊,可把我给惊着了。

那演员的造型,真的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林黛玉的发型,怎么看都像是顶了一个大铜钱在头上,哪里还有半点“潇湘妃子”的韵味。

而且那表演,怎么说呢,总感觉演员们像是在背台词,而不是在演绎角色。

比如说,林黛玉葬花那一段,本该是充满了忧伤和无奈的,可新版里的林黛玉,哭起来像是硬挤眼泪,让人完全感受不到她内心的悲痛。

还有,老版的那可是气势恢宏,每个角色都仿佛从书中走了出来。

鲍国安老师饰演的曹操,狡诈中带着雄才大略,让人又爱又恨。

新版的呢,画面特效确实进步了不少,可有些情节的改编却让人难以接受。

比如说,为了突出某个角色的英勇,硬是给他加了好多不必要的打斗场面,反而把原著中那种谋略和智慧的较量给弱化了。

我觉得吧,名著作品翻拍不是不可以,但得尊重原著,尊重观众。

不能为了追求收视率和话题度,就把名著改得面目全非。

比如说,有些翻拍剧为了迎合当下年轻人的口味,硬是给名著里加入了一些现代的元素,什么穿越啊,搞笑啊,这不是瞎胡闹嘛。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就是因为它们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东西是不能随便乱改的。

再说说,这可是我们童年的回忆啊。

六小龄童老师饰演的孙悟空,那简直就是活灵活现,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透着猴子的机灵劲儿。

后来的翻拍版本,有好多都把孙悟空塑造成了一个只会耍帅的形象,失去了原著中孙悟空的那种野性和反抗精神。

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讨论名著翻拍的问题。

《2024年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观念演变》范文

《2024年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观念演变》范文

《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观念演变》篇一一、引言文学经典作为人类文化的瑰宝,其传播方式历来备受关注。

随着科技的发展,影像化传播逐渐成为文学经典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就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观念演变进行探讨,旨在梳理出其发展历程及演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二、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初期观念在早期,文学经典的影像化传播主要通过电影、电视剧等方式实现。

此时的观念主要是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以影像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这种观念的出发点在于借助影视艺术的广泛影响力,将文学经典传播给更多的人群。

然而,由于受到技术、资金等限制,这一时期的影像化传播往往只是对原作进行简单的改编和呈现,缺乏对原作内涵的深入挖掘和表现。

三、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观念转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观念逐渐发生了转变。

这一时期的观念更加注重对原作内涵的深入挖掘和表现,以及对原作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影视作品不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更是对原作精神的再创造和再解读。

同时,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影像化传播的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包括动画、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四、现代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观念特点现代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观念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化表达:现代影像化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影、电视剧等形式,而是采用更加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如动画、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文学经典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2. 深入挖掘原作内涵:现代影像化传播更加注重对原作内涵的深入挖掘和表现,通过对原作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原作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3. 跨界融合:现代影像化传播注重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如音乐、舞蹈、戏剧等,使得文学经典的呈现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4. 观众参与:现代影像化传播注重观众的参与和互动,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与观众进行互动和交流,使得观众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文学经典的传播和解读中。

影视剧翻拍对传承经典的影响——以“四大名著”为例

影视剧翻拍对传承经典的影响——以“四大名著”为例

影视剧翻拍对传承经典的影响——以“四大名著”为例作者:周旭李晓青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6期周旭李晓青[天津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天津300384]摘要:“四大名著”的影视翻拍有众多版本,按照拍摄的时间大致以2000 年为界,划分出新版与老版两种版本。

进入21世纪以来,有导演陆续选择重新拍摄,与20世纪80 年代旧版影片相比,新版的“四大名著”改编剧明显呈现出篇幅大、重细节的特点,而往往忽略了情节选用的经典性。

一部优秀的经典文本的翻拍,在作为观众娱乐消遣对象的同时,还应立足原著、把握经典,自觉地承担起文化经典的传达以及国学传承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四大名著影视改编对策研究影视圈里盛行这样一句话,“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这一代的电视剧”,这也是众多影视制作人翻拍的“依据”。

而“四大名著”作为我国古典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经典,成为导演不断选择的题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不断兴起,影视改编利用电视、网络等新媒介的形式向观众展现出更加生动的情节。

相较于纸质的经典作品,影视剧对于经典文化的普及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大名著”的影视翻拍有众多版本,按照拍摄的时间大致以2000 年为界,划分出新版与老版两种版本。

而在20 世纪的“四大名著”影视改编本中,又以20 世纪80 年代的翻拍最为著名,是一直以来众多名著翻拍的经典之作。

进入21 世纪以来,有导演陆续选择重新拍摄“四大名著”,但是这些重新翻拍的影视剧有的引起了争议。

与旧版相比,新版的“四大名著”改编剧明显呈现出篇幅大、重细节的特点,而往往忽略了情节选用的经典性,但是它较为注重对于原著的再现,对我国文学经典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一、“四大名著”影视剧新旧版对比1. 旧版——音乐的经典性旧版的“四大名著”影视剧在人们的认知里往往是经典的、“不可逾越”的,旧版之所以受欢迎不仅由于旧版早于新版,在时间上获得优势,从而使得观众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旧版本身拍摄的成功。

用辩证否定观看古典名著的翻拍现象

用辩证否定观看古典名著的翻拍现象

用辩证否定观看古典名著的翻拍现象班级:自1102 学号:41151050 姓名:张恒近年来,翻拍成为了电视剧产业的主旋律。

名著翻拍作品相继搬上银幕。

叫好和拍砖的也各有其人。

看看网友的评论不外乎以下几种,有的批新捧旧,把新的一棒子打死,有的认为新版的好,不过这部分人很少,还有的是用批判的眼光在看这个问题。

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方面,比起现代商业片的制作精良,包装花哨,还有那海量宣传,旧版的总是给人一种淡淡的亲切感,因为很真,没有大量的电脑特效,他们都是实打实的表演。

而随着新版四大名著的上映,口水纷纭。

以红楼梦来讲,世人对旧版的评价可谓很高。

我的观点亦是如此,首先演员的挑选形似,神更似,金陵十二钗各有特色,形象分明。

贾母有贾母的慈眉善目,可是有无不透漏出果断有力,当年的风姿犹在眼前,宝刀不老。

在至王熙凤的可爱与可怕,元春的高贵,迎春的软弱随和,探春的干练要强,宝玉的多情,黛玉的俏皮可爱,弱不禁风,以及宝钗的内外分明的性格,还有那个开心果史湘云,等等。

还记得黛玉一出场是眼角闪动的泪花,一下子就震撼了我,这可不就是黛玉吗?以及他们的装束和屋宇,都很好。

但我看来唯一的不足就是在那个物质不丰富的年代,他们的拍摄有很多从简之处,还没有把那种奢华表演到极致,当然这是时代的局限,我们无可非议。

再看新版红楼,要知道这部戏在翻拍之前先是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红楼梦中人“的全国选秀,接着又大兴土木不惜人力物力建造新的大观园,然后又财大气粗地宣称其成本投资过亿,刷新了中国电视剧在此方面的记录,这一场折腾下来,其势头不可谓不猛,同时也提前积累了很高的关注度。

就这样,在其所谓的精心准备了三年之后,新红楼终于正式开播了。

只可惜,被吊足了胃口的全国观众在看到成品之后大呼受不了,伴随着这部剧一起飞起来的也不是掌声而是口水。

我认为唯一可取的地方是演员的年龄更接近原著,也把那种奢华表演了出来,可是怎么看也不如旧版的神韵好。

虽美女如云,可是却无风格,再者她们的装束更是怪异,生活气息不足,难道古人每天都是穿成唱戏的似地生活吗?还有贾母,不够慈祥,宝玉不够贵气,等等。

读书笔记 以四大名著为例谈中国古典名著的影视改编——读陈咏芹《名著改编 在历史语境与当代视界之间》

读书笔记  以四大名著为例谈中国古典名著的影视改编——读陈咏芹《名著改编 在历史语境与当代视界之间》

以四大名著为例谈中国古典名著的影视改编——读陈咏芹《名著改编: 在历史语境与当代视界之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被搬上荧幕,四大名著更是备受改编者青睐。

然而,跟被许多人视为美好童年回忆的央视版四大名著翻拍电视剧相比,新的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却招致了许多非议,新版《西游记》对猪八戒的形象过于写实的处理使很多人难以接受,新版《红楼梦》更被戏称为“红雷梦”。

而这种种非议的背后,就是改编者对于古典名著的历史语境与当代视界的结合处理得不够妥当。

古典名著改编,是带着镣铐进行的舞蹈,是对名著文本本身进行的一种有限制的再创作。

它需要以原著文本为基础和核心,以影视为包装和重组的技术手段,而不能颠倒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所以,古典小说名著的改编自由发挥的空间相对较小,必须在保持与原著的故事情节以及作者的思想观念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来进一步追求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理念。

需要对原著进行有效的诠释, 又需要对原著的艺术意蕴进行当代性反思;需要对原著被遮蔽部分进行祛蔽与还原, 又需要切实处理好历史还原与历史诠释之间因其内在张力关系而形成的矛盾冲突。

由此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在将中国古典名著进行影视改编时,有什么是可以大胆创新,有什么是需要谨慎对待的?首先要谨慎对待的,就是主题的还原和美学风格的还原。

古典名著之所以流传至今,经过了去芜存菁,其主旨必然有值得思考与流传之处。

87 版《红楼梦》是许多人心中的经典,以宝玉、黛玉的爱情、宁荣二府的兴衰演变两条主线同时展开,各为互补,基本遵循了原著的主题意蕴,而新版《红楼梦》则主要以宝玉、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题线索,导演李少红曾直接表示:《红楼梦》是一个关于青春成长的故事,里面的爱情也正是人生最灿烂,最青春澎湃,荷尔蒙萌发的年龄段,最值得纪录和流连忘返的年华。

因此新版红楼梦公开称是给80 后、90 后看的一部作品,宣扬的是一种如梦似幻的爱情悲剧观。

然而,如若过度注重以俊男美女的互动来吸引观众, 以大众更能轻易理解的爱情故事吸引观众,而抽去原作的社会历史悲剧与人类命运悲剧的深刻意蕴, 将严肃艺术质变为市民阶层闲暇之余欣赏的通俗艺术,这就造成了当代视界与历史语境的相脱节。

四大名著电视剧再改编的美学省思

四大名著电视剧再改编的美学省思

四大名著电视剧再改编的美学省思
王昕
【期刊名称】《南方电视学刊》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华夏文化中的瑰宝。

继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电视剧改编和传播之后,近年来四大名著又被各种电视机构进行了新一轮的电视剧改编和传播。

按目前已经流行而且获得共识的说法,上世纪的名著改编剧被称为"老版"或"旧版",本世纪的这一轮名著改编剧被称为"新版"(其中新版电视剧《西游记》有两部)。

【总页数】5页(P46-50)
【作者】王昕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传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浅析国产电视剧网络文学改编热潮与本体美学流失现象 [J], 李慧研
2.影视改编中的病态美学及矫正思路--以四大名著新旧版影视改编①为例 [J], 董首一;曹顺庆
3.四大名著大陆电视剧改编得失谈 [J], 曾美桂
4.力求精品,慎动名著——论四大名著电视剧改编需注意的三问题 [J], 郭莹
5.传统美学精神的复归与艺术批评之重构——思考当下电视剧改编创作的新维度[J], 何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像时代古典文学的视觉再现——以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为中心课题论证一、本课题选题的文化背景和学术语境当代文化有三个突出的特征,那就是视觉化、全球化和商品化。

我们处身的世界已进入所谓“图像时代”(“读图时代”、“视觉时代”),社会、文化和学术也正经历着一种“图像转向”(“视觉转向”),一种以视觉文化崛起为特征的文化转型。

在图像时代,艺术领域充满了纷繁复杂、色彩斑斓的景况,艺术活动不再是传统观念中单纯的艺术创作、欣赏等审美活动,而是涉及商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以及科技、工业等综合性的文化活动。

从艺术研究角度看,传统的美学研究固然仍在不断深入,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的文化研究则是当前艺术研究的主流范式。

本课题《图像时代古典文学的视觉再现——以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为中心》即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和学术语境中展开研究的。

图像世界越来越成为人类生存的空间,视觉文化占据了社会的中心舞台。

图像包括图画和影像,影像则主要有三种类型,即静止摄影影像、电影影像和电视影像。

影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文学“图像化”或“视觉化”是当今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其中古典名著通过影视改编从而得以视觉再现是个典型的例子。

本课题即主要以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为例,研究当今图像时代古典文学视觉再现的实践和理论问题。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在图像时代,古典文学的影视改编是视觉再现的一种主要方式。

电影和电视剧的制作一开始就与文学名著结下不解之缘,而对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研究基本上是与创作实践同步的,对中国古典文学影视改编的研究也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当前,由于古典文学影视改编和重拍的热潮持续不断,对它的研究也呈发展之势,研究者主要关注改编的可能性、改编的原则和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改编的方式(模式)与具体方法以及影视改编对小说的传播作用等传统论题,部分研究也涉及到当代文化的视觉化、全球化、商品化、娱乐化等特征。

以当今的学术眼光来考察有关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研究现状,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研究还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

其一,很多文章是一种“即时性”的评价,而且大多只针对某一部影视来写,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其二,不少论者还是习惯于写赏析式和介绍性的文章,理论性不够强;其三,许多文章还是从文学本体出发来看影视改编,而从影视本体角度出发的研究较少;其四,总体上说,在当今电子信息时代,对影视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媒介的意义和消极作用分析不够;其五,在当今“图像时代”,对“图像转向”思潮对影视研究的影响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其六,对后现代文化的全球化、商品化、视觉化等特征认识不够深入,对学术研究范式的转变缺乏总体上的把握,基本上还局限于在艺术范畴内进行评析,较少涉及影视的工业、商业、文化产业属性的研究,较少进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的文化研究。

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如古代文学影视改编的原则、模式、方法等,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如新的传播媒介所带来的内容变化和文化增殖等,更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做出回应。

我们的学术研究必须与当今的社会文化转型相适应,对古代文学名著在现当代的影视改编的研究应该采用综合的文化研究范式,探讨直至解决当今社会、文化和艺术中凸显的一些重大问题。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基本思路和方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讨图像时代古典文学的视觉再现中出现和涉及的种种问题,如艺术与文化的互渗关系,在“图像转向”或“视觉转向”之后的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的崛起,古代文学在当下的“图像化”或“视觉化”的存在状况,商品化的全球文化与艺术的增殖,新媒介的出现,古典名著的影视改编与民族文化认同,等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在图像时代,古典文学的“图像化”或视觉再现是个不可避免的进程。

从文学角度看,“图像化”是古典文学在当今的一种重要的存在方式,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既是一种艺术再创作,又是以新的媒介来传播古典文学、使古典文学以新的形式和内涵在现代社会再现,从而展现它们在当今社会的文化身份、意义价值,彰显它们在现代人心中的地位和产生的影响。

从影视角度看,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典文学是现代影视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

而从当今的文化发展趋向来看,古代文学的影视改编既有全球性和普遍性的特征,同时又保持地方的和民族的特色;它是现代与传统、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把艺术实践和理论分析两方面结合起来,把古典文学的影视改编史描述与理论论述结合起来,把文字材料与影像资料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将所有的人类艺术事实包括艺术作品都看作内在地与社会和历史相联系,把艺术放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的语境中,采取跨学科的多元化的文化研究范式。

本课题写作提纲如下:标题:图像时代古典文学的视觉再现——以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为中心引言图像时代的文化特征与古典文学的视觉再现第一章“图像转向”与古典文学“图像化”(视觉再现)第一节图像转向、读图时代与古典文学的“图像化”存在状况第二节古典文学视觉再现的媒介、类型、方式第三节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概况第二章作为一种批评和阐释的古典文学影视改编第一节选择意味着价值判断第二节改编隐含着批评阐释第三节过度阐释与使用文本第三章古典文学视觉再现过程中的阻碍和流失第一节视觉再现过程中的阻碍和差异第二节语言和影像的隔阂:两种媒介的“不可通约”第三节交流的无奈:从传播哲学角度看交流的困难第四章古典文学视觉再现过程中的文化增殖第一节再现是文化活动的整体第二节“媒介即是信息”:媒介变革带来的文化增殖第三节视觉再现过程中的艺术实验与创新第五章文学和影视的互文性第一节互文性理论及其运用第二节古典文学影视的互文手法和互文内容第三节互文性的根源和意义第六章古典文学视觉再现的功能和意义第一节古典名著的影视改编: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策略第二节古典名著的影视改编:一种文化产业的策略第三节时代变迁与古典名著影视改编功能和意义的变化第七章图像的权力和再现的责任第一节语言和图像权力的消长第二节图像的文化霸权与视觉再现的责任第三节“和而不同”:图像和语言的共存策略结语除了“看看”,我们还需做些什么四、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在于对当今图像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学术思想做出总体把握和理论阐述,并在古典文学影视改编实践的分析评论中合理运用文化研究理论。

对研究中用到的重要术语如图像转向、图像时代、图像化、视觉再现、媒介、互文性、过度阐释、图像的权力、再现的责任等的理解和阐述也是难点所在,对古典文学影视改编史的梳理、对古典文学视觉再现过程中的阻碍和流失以及文化增殖的剖析、对古典文学视觉再现的功能和意义的分析、对古典文学影视互文性的探讨、对图像的权力和再现的责任的探究等则是研究的重点。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与范式有所突破和创新。

第一,是打破孤立、封闭、分割的文学艺术研究框架,采用多元的、综合的、交叉的文化研究方式。

第二,是“互文性”理论的运用。

第三,是传播学、媒介学理论的运用。

对古代文学影视传播这个过程的研究是本课题的一个创新点。

第四,是图像理论的运用。

电影、电视剧的影像与小说的语言(文字)有一定联系,同时又有很大的差别,对影视作品的研究不能无视当今图像理论的存在。

五、项目负责人本课题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前期研究成果:1.《论〈红楼梦〉电影中的戏曲因素》,《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6辑。

2.《〈红楼梦〉电视戏曲叙录》,《红楼梦学刊》,2008年第3辑。

3.《〈红楼梦〉影视改编中的阻碍与流失》,《红楼梦学刊》,2009年第3辑。

4.《〈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述评》,《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1辑。

5.《文化工作的人文关怀——读孙家正〈追求与梦想〉》,《中国文化报》,2008年2月27日第3版(“理论评论”版)。

6.《〈红楼梦〉的“怨弃”情绪与“被弃”原型》,《文艺研究》,2003年第2期。

7.《〈源氏物语〉和〈红楼梦〉的“好色”比较论》,《文艺研究》,2004年第6期。

8.《颊上三毛(毫):明清小说评点中的画论术语一探》,《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1期。

9.《〈红楼梦〉的超前意识与现代阐释》(增订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主要参考文献:1. [美]W·J·T·米歇尔《图像理论》,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斯洛文尼亚]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胡菊兰,张云鹏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3.陈犀禾《电影改编理论问题》,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

4.赵凤翔,房莉《名著的影视改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

5.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

6.[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

7.姚小鸥《古典名著的电视剧改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8.[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高骏千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

9.[法]莫尼克•卡尔科—马赛尔,让娜—玛丽•克莱尔《电影与文学改编》,刘芳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10.[美]罗伯特·斯塔姆,亚利桑德拉·雷恩格《文学和电影:电影改编理论与实践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汪流《中国的电影改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