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6.2普查和抽样调查教学设计.docx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6.2普查和抽样调查教案2
分析:(1)调查目的:×校所有八年级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
总体:×校八年级全部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x1,x2,…xn
个体:符合条件的每一位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
调查方式:采用普查.
注: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个体数目又多,工作量大,我们不方便对全国所有八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所以不能用普查的方式得到这个数据.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出问题
二.概括概念,探索交流
三、精讲例题,拓展研究
四、练习巩固,促进迁移
五、回顾小结,形成结构
六、目标检测,体验升华
七、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你们爱你们的父母吗?放学回家后是否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你们认为家务活都包括什么?你常在家干什么?
[师]每位同学统计一下你每周干家务活大约有多长时间?
老师口述,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
[生]开展调查,收集班里全部同学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求出班里所有同学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通过比较、分析就可了解自己在班内所处的位置和水平.
学生对照课本自学这3个概念。然后反串讲解自己的看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交流
学生自学,讨论、反串完成该题目。注意:⑴总体、个体在本例题中指的事人口年龄,而不是指人;⑵调查方式:普查。(因为为了准确了解全国人口状况)。
[师]要想了解你在家干家务活时间多少相对于你们班其他同学干家务活时间的多少,你该开展哪些调查工作?
[师生共同讨论小结]
1、请同学们自学以下概念,然后进行交流。
⑴普查:为了一定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
⑵总体 :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⑶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2《普查与抽样调查》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2《普查与抽样调查》教案一. 教材分析《普查与抽样调查》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了解不同调查方式适用的场合。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两种调查方式的特点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生活中的数据和统计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两种调查方式。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
2.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区别和联系。
3.如何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同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数据。
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案。
3.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如果想知道一个班级学生的身高情况,你会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的实例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普查和抽样调查的过程和结果。
通过实例的呈现,引导学生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例如:选取一部分学生进行身高调查,或者对一组数据进行抽样调查。
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特点和应用。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判断一些实际问题应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并解释原因。
七年级数学上册 6.2 普查和抽样调查教学设计 (新版)北师大版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普查和抽样调查一、学生起点分析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一些数据收集的过程,获得了一些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活动经验; 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二、教学任务分析对于数据收集的方法,学生尚多是凭借一些生活的经验,对此缺乏一种理性的思考.为此,本节将介绍数据收集的两种常用方法-----普查和抽样调查,并希望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确两种方式的特点,从而能够具体情境的要求中选用适当的调查方式.此外,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教学中首先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其次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大家的合作精神;最后要注意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三、教学目标1.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2.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应用,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现实问题.3.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领会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4.能根据具体情境设计适当的抽样调查方案.5.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理解概念;第三环节:调查方式的选择;第四环节:合作学习;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课前准备活动内容:社会调查(提前一天布置)以4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情况,进一步了解人口的区域构成,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民族构成等.活动目的:通过这个活动,希望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人口普查知识,为了下一环节的研究进行铺垫.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理解概念(以4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妈妈:“孩子,再帮妈妈买鸡蛋去”;妈妈:“这次注意点,上次你买的鸡蛋有好几个是坏的.”妈妈:………孩子:“妈妈,这次的鸡蛋全是好的,我每个都打开看过了”,妈妈:“啊!”在这个故事中,体现了数据收集调查的两种方式:普查与抽样调查.定义:为了特定目的对全部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1.结合你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认识,尝试回答下列问题:(1)这项调查的被考察对象、调查的目的、以及所采用的调查方式分别是什么?同学交流谈谈自己的看法.(2)我们通常把被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被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你能说出这项普查的总体和个体吗?试一试!如:调查目的:考察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总体: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口年龄.个体:符合这一条件的每一个公民的年龄.注意:这里所说的“考察对象”是指表示事物某一特征的数据.在这个问题中总体,个体均指人口年龄,而不是指人.调查方式:采用普查.(因为为了准确..了解全国人口状况).活动目的:通过对比,让学生自己体会普查中的总体与个体的含义,当考查目的有所改变时,总体与个体也会发生改变.如:调查目的改为考察我国人口民族构成.则总体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口的民族,个体为符合这一条件的每一个公民的民族.2.某灯泡厂要了解生产的10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你认为该如何进行调查?(1)在这个问题中,被考察的对象是什么?调查的目的是什么?适合采用怎样的调查方式?尝试说出它的总体和个体.(2)交流总结:什么是抽样调查?什么是总体的一个样本?说出这个问题中的样本.例:第一节中小明随机调查了40人的节水意识情况,就属于抽样调查;我国每五年进行一次全国1%人口的抽样调查,其中被抽取的1%人口就是全国人口的一个样本.活动目的:让学生初步体会普查的应用与局限性,从而引出抽样调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通过学生自己体会两种调查方式的区别,加强学生概念的理解,有利于下一环节的自主研究. 活动效果:通过对比学习,学生对两种调查方式的基本概念有所掌握.第三环节:调查方式的选择(个人独立完成后,4人小组汇总,讨论,最后派代表进行总结回答.)1.下列调查中,你认为应该采用哪种调查方式,并说出自己选择这一观点的理由.(1)了解你们班同学周末时间是如何安排的;(普查)(2)了解一批圆珠笔芯的使用寿命;(抽样调查)(3)了解我国八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 (抽样调查)(4)要保证嫦娥三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对重要零部件采用何种方式检查. (普查)(5)全国中学生的节水意识;(抽样调查)(6)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抽样调查)2.结合以上实例,尝试写出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3.说明什么时候用普查的方式获得数据较好,什么时候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得数据较好?(1)当总体中个体数目较少时;当要研究的问题要求情况真实、准确性较高时;调查工作较方便,没有破坏性等等,此时用普查方式获得数据较好.(2)总体中个体数目较多,普查的工作量大;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调查;调查具有破坏性时,采用抽样调查方式较好.活动目的: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研究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 活动效果: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学生自己对问题的研究,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四环节:合作学习为了了解你所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准备怎样收集数据?先进行小组交流后再给出下列问题.下面分别是小明、小颖、小亮三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小明:我们小组在公园里调查了100名老年人,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如图所示:01020304050607080901001至2次3至6次7次及以上生病次数小颖:我们小组在医院调查了100名老年病人,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如图所示:问题:比较一下小明与小颖所得数据的差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1)你同意他们的做法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分析后回答)小明调查的对象选自公园里的老年人.常去公园里活动的老年人,平时一定注意身体的保健,一定注意修身、养性、加强体育锻炼,所以身体较健康.另一方面,公园建在城市里,相对于农村中的老年人去公园的较少.这100人中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城市和乡村等等不同层次的老人是否都有所选取.选取人数的比例是否合理,是否具有代表性与广泛性都是我们在收集数据中应该考虑的.所以,我认为小明收集的数据缺乏代表性和广泛性.小颖收集的数据来自医院看病的100名老年人.这部分人相对体质较弱.我认为用这些数据得到的调查结果不准确.因为收集的数据缺乏代表性和广泛性.小华仅仅调查了10位老年人.因为样本太小了,所以不能据此推断某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2)为了了解该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认为应当怎样收集数据?与同伴交流.(3)小华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机调查了该地区10%的老年人,发现他们一年平均生病3次左右,你认为他的调查方式如何?(4)代表性、广泛性分别指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所要考察的总体中包含的个体数很多,有时总体中个数较多且总体有明显差异的几个部分组成时,我们应注意抽出的样本就必须有较强的代表性.每个部分都应抽取到,而且应注意各部分的比例.广泛性是指总体中的每个个体均有被选的可能. (5)大样本一定能保证调查结论准确吗?4人小组交流.1936年美国总统竞选时,《文学文摘》向1000万选民寄去了调查问卷,这些选民的名单是从电话簿、俱乐部名册以及杂志的订户中挑选的.结果在寄出的1000万份调查问卷中,约有240万的选民寄回了调查表.根据这部分选民的回答,《文学文摘》预测共和党的布兰登将当选.选举那天的结果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选民中只有38%投了共和党的票,而民主党的罗斯福以多数票当选.《文学文摘》采用了1000万的巨大样本,为何会预测失败呢?原来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经济衰退的时期,那时能够安装电话、加入上流社会俱乐部或能订阅杂志的美国人,大部分支持共和党.也就是说《文学文摘》选择的样本虽然巨大却存在偏差,样本不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文学文摘》的事例表明抽样调查时,既要关注样本的大小,又要关注样本的代表性.那是不是在样本具有代表性的情况下,样本越大越好呢?一般来说,在样本具有代表性的情况下,样本增大,所得结果误差会减小.但是当样本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增加样本,精确度的增加却是微小的,同时巨大的样本不仅耗资太大,也不便于管理. 因此在进行抽样调查时,关键在于精心设计抽样方案,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这样,只用较少的经费,就可能作出接近真实情况的预测.活动目的: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明确在收集数据过程中要注意代表性、广泛性. 活动效果:通过几个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对抽样调查样本选取的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五环节:课堂小结(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归纳)1.基本概念:(1)调查、普查、抽样调查.(2)总体、个体、样本.2.何时采用普查、何时采用抽样调查,各有什么优缺点?3.当总体中的个体数目较多时,为了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可采用抽样调查.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还要注意关注样本的大小.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及课前的社会调查,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活动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知道了根据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数据调查的方式,在同学们互相介绍讲解过程中,使大家学到了知识.第六环节:布置作业1.电视台需要在本市调查某节目的收视率,每个看电视的人都要被问到吗?对一所中学学生的调查结果能否作为该节目的收视率?你认为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作的调查结果会一样吗?2.王叔叔准备买一台彩电,他从报纸上得知上季度甲型号的彩电销售量比乙型号彩电销售量略高.于是他决定买甲型号彩电.可是,到了商店以后,他观察了20分钟,发现有3人买了乙型号彩电,只有1人买了甲型号的彩电.他想一定是报纸弄错了,于是也买了乙型号彩电,你认为一定是报纸弄错了吗?3.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时其速度为中等,极少的事故发生于车速大于150km/h的情况.因此,小明认为高速行驶比较安全,你认为小明的结论正确吗?为什么?4.我国自古就流传着《百家姓》,现在哪个姓氏的人比较多呢?(1)在全班进行调查,找出你们班最常见的三个姓氏,它们是什么?(2)调查全校同学的姓氏情况,你打算怎样调查?写出你们学校最常见的三个姓氏. (3)通过查资料的方式,看看全国最常见的三个姓氏是什么?这个结果和你调查的全班姓氏情况、全校姓氏情况一致吗?活动目的:检测学生本节课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五、教学反思1.在引课过程中,由于区域差异,不是所有地区的学生都能对人口普查有所了解,此时就可以换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概念讲解;也可以从身边的事例处入手,如可先调查学生所在班级带眼镜的人数,再统计本年级带眼镜的学生人数,进而到全校,全地区,全国,递进式的的展开问题的引入,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2.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课前小组合作社会调查、课堂展示讲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更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以便指导今后的教学.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3.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 普查和抽样调查》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 普查和抽样调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 普查和抽样调查》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基本原理,掌握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区别,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基础,但是对于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和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和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理解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调查。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及其区别。
2.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普查和抽样调查的知识。
2.问题驱动:提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和理解。
3.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
2.准备调查工具,如问卷调查表等,用于学生的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学校举办运动会,需要了解各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引出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
让学生思考:如何快速准确地了解各个班级的学生人数?2.呈现(10分钟)讲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定义,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普查是对整个调查对象进行调查,而抽样调查则是对调查对象的一部分进行调查。
同时,呈现一些实际的调查场景,如人口普查、商品质量检测等,让学生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在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讨论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2《普查和抽样调查》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2《普查和抽样调查》教案一. 教材分析《普查和抽样调查》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了解不同调查方式的选择。
通过学习本节课,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学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对于调查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本质区别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还不清楚。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际调查过程和方法的认知不足,需要通过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根据调查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及选择。
2.难点:对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
2.讲授法:讲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特点及选择方法。
3.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实际调查过程,提高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调查数据。
2.设计好分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3.准备调查工具(如问卷、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如了解某班学生的身高情况,可以采用全面调查(普查),也可以采用抽样调查。
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两种调查方式。
2.呈现(10分钟)讲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特点及区别。
普查是对全体调查对象进行调查,数据全面,但工作量大;抽样调查是针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调查,数据较为近似,但工作量相对较小。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
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讨论如何进行普查或抽样调查,并说明选择的原因。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6.2普查和抽样调查优质教案
6.2普查和抽样检查课题普查和抽样检查知识与技术课型新授第1课时1. 认识并掌握:普查、抽样检查、整体、样本、个体这些基本观点.2.在检查中,会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过程与方法 1. 初步经历数据的采集、办理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办理能力.2.经过数据采集的学习,培育学生应用、剖析、教课目的判断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 1. 经过小组合作检查研究, 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处观理问题的能力 .2.经过解决身旁的实质问题,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亲密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3.培育学生热爱劳动,敬爱父亲母亲的优秀道德及行为习惯 .1.掌握普查与抽样检查的差别与联系.教课要点2.掌握整体、样本及个体间关系 .1.获取数据时,选择哪一种检查方式较好,何时用普查,何时用抽样检查,并教课难点能说明原因 .2.应企图识的培育,设计方案 .教与学策略课前准备指引发现、激趣诱思、探究考证、合理运用、察看感悟、独立思虑、合作沟通、自主建立。
自主学习策略设计:情形式、主动性、协作式等策略多媒体课件(教具、活动准备等)教课步骤教学教师活动过程学生活动设计企图[师]同学们,你们爱你们的老师口父亲母亲吗?下学回家后能否帮父亲母亲做述,学生思虑交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你们以为家流后回答务活都包含什么?你常在家干什一、创建情么?[生]睁开调境,导出问[师]每位同学统计一下你每查,采集班里所有题周干家务活大概有多长时间?同学每周干家务活[师]要想认识你在家干家务的时间. 求出班里活时间多少相关于你们班其余同学所有同学每周干家干家务活时间的多少,你该睁开哪务活的均匀数、中些检查工作?位数、众数,经过[师生共同议论小结]比较、剖析便可了解自己在班内所处的地点和水平 .学生比较课本1、请同学们自学以下概自学这 3 个观点。
二. 归纳概念,而后进行沟通。
而后反串解说自己念, 探究交⑴普查:为了必定目的而的见解。
流对观察对象进行的全面检查,称为普查 .⑵整体:此中所要观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整体 .⑶个体:构成整体的每个观察对象称为个体2、想想[师]睁开检查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学生疏小3、师生共同商讨小结以下:组议论并沟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下手,向学生供给现实风趣的生活中的数学,联合中考合理的创建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惹起学生兴趣。
普查和抽样调查(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6.2 普查和抽样调查教学设计课题 6.2 普查和抽样调查单元第六单元学科数学年级七学习目标1. 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应用,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现实问题.2. 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3.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领会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4.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研究,进而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重点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的概念,会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现实问题.难点明确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会设计适当的抽样调查方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件:教师以“生活中数学”为情境引入:妈妈:“孩子,再帮妈妈买鸡蛋去”.妈妈:“这次注意点,上次你买的鸡蛋有好几个是坏的.”过了一会儿,孩子高兴地跑回来.孩子:“妈妈,这次的鸡蛋全是好的,因为我每个都打开看过了.”思考:儿子买鸡蛋的方法合适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通过思考引入本课:普查和抽样调查。
学生生活中数学,引导学生思考数据“儿子的做法对不对”。
从而引入普查和抽样调查.教师以“生活中数学”为载体,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普查和抽样调查.的一个样本。
上页的三个问题也都适合抽样调查。
做一做:例1 就以下统计目标,你认为采用什么方法收集数据较合适?(1)了解中秋节期间市场上出售的月饼的质量情况;(2)了解一个电脑培训班学员的学习成绩是否都达到了预定培训目标;(3)研究全省初中毕业生解答中考数学试卷的情况;(4)了解图书市场上数学教辅用书的销售情况.解:(1)抽样调查;(2)全面调查;(3)抽样调查;(4)抽样调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比较3、出示课件做一做:下列调查中,你认为应该采用哪种调查方式,并说出理由.1、调查一篇文章中的错别字. ( )2、调查你们学校七年级学生的视力.( )3、一批彩电的质量情况.( )4、要保证嫦娥三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对重要零件部件采用何种方式检查。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2《普查和抽样调查》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2《普查和抽样调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普查和抽样调查》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6.2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基本原理,掌握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和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能够区分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2.能够运用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和特点。
2.普查和抽样调查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
2.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练习巩固: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普查和抽样调查的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
例如:学校要了解七年级全体学生的身高情况,应该采用普查还是抽样调查?2.呈现(10分钟)讲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通过实例和图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两种调查方法的差异。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调查操作,如模拟进行一次抽样调查。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互相扮演调查者和被调查者的角色。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普查和抽样调查的理解。
可以设置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情况下适合采用普查,哪些情况下适合采用抽样调查。
【最新北师大版精选】北师大初中数学七上《6.2 普查与抽样调查》word教案 (1).doc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 普查和抽样调查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数据收集的两种方式及优缺点,了解抽样调查过程中样本选取的代表性和广泛性.教学难点: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设计合理的调查方案.学情分析认知基础:在前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进行过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从常见的统计图表中获取数据、分析数据,但没有系统地学习数据收集的具体方法和过程.活动经验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一些数据的收集过程,获得了一定的相关活动经验,但对数据收集的方法仅仅基于生活的经验,对如何收集数据,如何展开调查缺乏理性的思考.教学目标1.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2.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验抽样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3.能根据具体情境设计适当的抽样调查方案,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教学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讨论,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引入数据收集的两种方式;借助一个具体的抽样调查活动,通过对各种抽样方式及其结果的比较与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抽样调查的特点,体会抽样样本选取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了解样本选取的注意事项,再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设计抽样调查方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设计说明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确统计的过程并非只是读取和分析已有的数据,还包括对研究对象的调查和数据的收集;再进一步设疑,引导学生思索数据的收集方式和方案,同时为新知识的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引出普查、总体、个体的概念.问题1:你每周在家干家务活吗?时间大约是多少?你知道其他同学在家干家务活的时间吗?问题2:如果要了解全班同学每周在家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应该如何展开调查?通过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的看法.讨论结果:略.教学说明在以往统计知识的学习中,学生更多的是在已经通过某种形式组织好的数据中获取信息并作出判断,而未曾考虑如何采集数据.通过以上问题设疑,引导学生把对统计知识的探究学习从数据的处理分析追溯到数据的收集,带着问题学习;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又进一步引发学生根据数据从个体到总体的变化,设计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因为具体的调查渠道、方法和组织形式不同,学生的想法也可能不同,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他们的方案并进行比较,进而引入调查方式的研讨,切入课题.二、讲授新课1.普查、总体、个体的概念设计说明结合新课引入环节的学生活动,自然地引出本节的重要概念,让学生理解对于每一个统计活动都要有数据调查和收集的过程,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调查的目的和对象,分析总体与个体的联系和区别,并重视调查方案的实际操作细节.(1)普查:为某一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2)总体: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3)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教学说明通过前面的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一次数据的调查、收集的过程,并通过对所得数据的计算和分析,了解了自己在家干家务活的时间所处的位置和水平,在这一调查过程中就涉及到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的总体与个体.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由教师结合整个过程直接引出定义,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学定义的基础上,结合刚才的活动说出该调查是否是普查,哪些是总体,哪些是个体.对于调查的总体和个体,很多学生容易把调查对象混淆,缺失主语或定语.如本例中总体是“全班学生在家干家务活的时间”,而不是“全班同学”或者“干家务活的时间”.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概念的意义,强调明确调查的目的是什么,弄清调查的对象是什么.对于数据统计而言,“调查对象”指的是表示被调查事物某一特征的数据,而不是这一事物本身;我们的教学要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而要重视学生在实际调查中对概念的理解及运用.可以采用教材上“全国人口普查”的例子,让学生自己阅读并进一步加深理解,但不必让学生作更多的辨别训练.练一练:为了准确了解全国人口状况,我国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请你回答:(1)调查目的是什么?(2)调查的对象是什么?(3)这次普查的总体是什么?个体是什么?答案:略.2.抽样调查、样本设计说明通过对引入环节中调查“每周在家干家务活的时间”这一实例的原有情境进行变式,把调查对象的范围由“本班学生”扩大到“全国所有八年级学生”,让学生初步体会普查方式在数据收集过程中的局限性,从而引出抽样调查,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议一议:(1)全国所有八年级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是多少?(2)你能用普查的方式得到这个数据吗?(3)你准备如何对这个问题展开调查?与同伴进行交流.(4)你能用普查的方式了解下面的信息吗?你准备如何调查?与同伴进行交流.①全国中学生的节水意识;②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③一批电视机的寿命.讨论总结:普查可以直接获得总体的情况,但有时总体中个体数目较多,普查的工作量较大;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普查;有时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普查.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的调查,称为抽样调查.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教学说明通过延伸变化引入活动的问题情境,自然地由“普查”过渡到“抽样调查”,调查对象的范围骤然扩大,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进行普查是否切实可行,有没有必要,使学生体会到普查的方式在某些问题上的局限性,从而引出抽样调查的概念,并让学生在这一问题中感受到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对于如何进行抽样调查,教师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学生对其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和补充.3.抽样调查方案的设计设计说明借助一个调查活动,通过对各种抽样方式及其结果的比较和分析,进一步体会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了解抽样调查中样本选取的注意事项,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并能根据具体情境设计合理的抽样调查方案.为了了解你所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准备怎样收集数据?下面分别是小明、小颖、小亮三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小明:我们小组在公园里调查了100名老年人,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如图1所示.图1图2小颖:我们小组在医院调查了100名老年病人,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如图2所示.小亮:我们小组调查了10问题1问题2:为了了解该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认为应当怎样收集数据?与同伴进行交流.问题3:小华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机调查了该地区10%的老年人,发现他们一年平均生病3次左右.你认为他的调查方式如何?归纳:抽样调查有什么特点?抽样时应注意什么?讨论总结:抽样调查只考察总体的一部分个体,因此它的优点是调查范围小,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其调查结果往往不如普查得到的结果准确.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教学说明在教学第一环节中,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抽样调查的具体过程,感受了样本的选取是否合理对调查结果所产生的影响,而且对这一问题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在本例中,直接给出了三种不合理的抽样调查方案,它们的数据呈现方式使用了学生熟知的统计图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图表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调查结果所反映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大致情况,进一步感受到不同的样本对调查结果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在问题3中又提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抽样方法,与之前的方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注意样本的选取应具备广泛性和代表性.前两个方案都具备广泛性,但前者调查的公园的老年人可能比较注意身体锻炼,健康状况较好;后者都是医院的病人,健康状况较差.因此,这两种方案都不具备代表性.而第三种方案所调查对象的数量过少,不具备广泛性.针对这三种不合理的方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并设计一个适当的调查方案,然后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总结样本选取的注意事项.学生在回答第四个方案之所以合理的原因时,教师应关注学生是否强调了样本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尤其是学生是否能够理解什么是样本的代表性.在整个问题的回答过程中,教师还应重视和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巩固应用练习1:电视台需要在本市调查某节目的收视率,每个看电视的人都要被问到吗?对一所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能否作为该节目的收视率?你认为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作的调查结果会一样吗?练习2:王叔叔准备买一台彩电,他从报纸上得知上季度甲型号彩电销量比乙型号彩电销量略高,于是他决定买甲型号彩电.可是,到了商店他观察了20分钟,发现有3人买乙型号彩电,只有1个人买甲型号彩电.他想一定是报纸弄错了,所以也买了乙型号的彩电.你认为一定是报纸弄错了吗?答案:略.教学说明这一组练习都可以由学生自己思考并回答.练习1强化了学生对样本代表性的关注和理解,首先这一问题不适于进行普查,既没有必要,也不具备相应的人力和物力,体现了抽样调查的优点;其次在抽样的时候,如果调查对象过于集中于某一种人群,调查结果往往只能体现这一类人的收视情况,而不能代表当地的广大群众,因而这种调查方式所得的数据结果缺乏代表性;再次,不同的样本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根据第三问,也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在具体调查时,应注重选择不同地区、年龄及文化背景的人群,样本才能具有代表意义.练习2则强调了样本的广泛性.像王叔叔买乙型号彩电的事例生活中也是常见的,通过这个练习可以让学生运用统计知识理解生活中的这些现象,报纸的统计结果是经过了大量的工作得到的,数据比较广泛可靠,而王叔叔只看到了3个人就得出结论,这个样本不具备广泛性.因为两个问题均来自于生活现实,学生比较感兴趣,每个人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四、积累与总结设计说明通过几个问题进行总结,让学生归纳各调查方式的优点和局限性,并能针对抽样调查可能产生的误差,适当地改善抽样的方法,使之更趋于合理.1.数据的收集有哪几种方式?谈谈你对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是怎样理解的?2.抽样调查有哪些特点?应该注意什么?抽样调查具有调查范围小、方便省时省力的特点,但结果不如普查更准确.3.举例说明抽样调查时样本的选取对调查结果产生的影响.4.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教学说明通过问题2使学生感悟总结抽样调查具有调查范围小、方便省时省力等特点,又能使学生意识到其结果与普查在准确性上的差距.因而,抽样就成了这一调查方式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所选取的样本必须在数量和范围上尽可能的合理.只有所调查的对象的数量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才能弥补抽样调查的局限性.在学生回答问题4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课堂上所解决的几个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在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不能只看表面,而要善于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再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评价与反思在现实世界,统计知识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适合于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具体实例也比较广泛.结合教材的例题,课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活动,收集相应的教学素材,如调查学生的身高、体重,看电视、干家务的时间等等.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和课堂容量,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体会数据的收集过程,保证教学素材本身的真实性,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教师以课前收集的现实素材为载体,将学生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更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并联系实际,在理解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的时候,通过举例进行说明.比如有的学生举例中所包含的个体数较多且某些数据的特点相对集中,那么只有每个部分都能抽取到相应的个体且比例相当,所得到的样本才能具有代表性.教师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还应关注学生所举例子的针对性、实用性、合理性、科学性和创造性,并据此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 普查和抽样调查》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 普查和抽样调查》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2 普查和抽样调查》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实际应用。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区别,掌握抽样调查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初步学习了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有一定的了解。
但大部分学生可能对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和实际应用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掌握抽样调查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和统计学的兴趣,提高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掌握抽样调查的基本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举例,向学生传授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引导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普查和抽样调查的过程和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包括文字、图片和实例,以便进行直观的展示和讲解。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实际的案例和数据,用于分析和讨论。
3.调查工具:准备一些调查工具,如问卷、尺子等,用于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接触过普查和抽样调查吗?”引发学生对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展示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对这两种调查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2普查和抽样调查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六章第二节的“普查和抽样调查”。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普查的概念与特点: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普查的定义,掌握普查的特点及适用场合,如人口普查、学校的学生信息统计等。
2.抽样调查的概念与方法:介绍抽样调查的定义,使学生了解在实际调查中,如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并理解抽样调查的优缺点。同时,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体会抽样调查在生活中的应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普查的全面性和抽样调查的代表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普查和抽样调查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抽样调查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进行简单随机抽样。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成果时,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我想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可以多设计一些这样的环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我也会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讲解重点和难点时,我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解释,并通过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可能还需要我再花些时间,用更多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调查方法的具体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定义及特点: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详细讲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各自的特点及适用场合。
-例如:普查适用于全面、详细地了解某一总体情况,如人口普查;而抽样调查适用于在时间和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对总体进行近似估计,如市场调查。
北师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普查和抽样调查
6.2 普查和抽样调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在调查的过程中,要有认真的态度,积极参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统计调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调查方法.【教学过程】一、讲授新课像前面提到的收集数据的活动中,全班同学是我们要考察的对象,我们采用问卷对全体同学作了逐一调查,像这样对全体对象进行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调查、试验如采用普查可以收集到较全面、准确的数据,但普查的工作量比较大,有时受客观条件(人力、财力等)的限制难以进行,有时由于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采用.在这些情况下,常常采用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即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部分对象进行考察的调查方式.在一个统计问题中,我们把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population),其中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individual),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sample),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sample size).例如,在通过试验考察500只新工艺生产的灯泡的使用寿命时,从中抽取50只进行试验.这5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的全体是总体,其中每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个体,抽取的5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一个样本,50是这个样本的样本容量.为了使抽取的50只灯泡能很好地反映500只灯泡的情况,抽取时要使每只灯泡逐一进行编号,再把编号写在小纸片上,将小纸片揉成团,放在一个不透明的容器内,充分搅拌后,从中一个个地抽取50个号签.上面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的各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像这样的抽样方法是一种简单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师:以“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为题在班级进行调查,请设计一张问卷调查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代表展示结果.教师指导、评论.师:除了问卷调查外,我们还有哪些方法收集到数据呢?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回答.师:收集数据的直接方法有访问、调查、观察、测量、试验等,间接方法有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就以下统计的数据,你认为选择何种方法去收集比较合适?(1)你班中的同学是如何安排周末时间的?(2)我国濒临灭绝的植物数量;(3)某种玉米种子的发芽率;(4)学校门口十字路口每天7:00~7:10时的车流量.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师:采用何种方法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定.在解决问题(1)的过程中,不但要同学们动手调查,并且对全班所有学生都要调查,像这样对全体对象进行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普查).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数据的收集需要全面调查吗?学生讨论,并回答.生:如人口普查、本班同学的出生年月、某班学生50米跑成绩等.师:很好!下列问题也适合采用普查方式来收集数据吗?(1)了解某批次炮弹的杀伤半径;(2)某一天全国牛肉的平均价格;(3)一批罐头产品的质量检查;(4)对某条河的河水的污染情况的调查.学生讨论、分析,并举手回答.师:普查可以收集到较全面、准确的数据,但普查的工作量比较大,有时受到客观条件(如人力、财力等)的限制难以进行,有时由于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采用.在这些情况下,常采用抽样调查,即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部分对象进行考察的调查方式.二、例题讲解【例】(1)电视台准备在某市调查一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需要对所有看电视的人进行全面调查吗?对一所中学学生的调查结果能否作为该节目的收视率?(2)对本年级同学是否喜欢某电视节目调查的结果,能代表学校全体同学的意见吗?如果不适用,应如何改进调查方法?解:(1)电视台不可能对每个看电视的人进行全面调查.对这一所中学学生的调查结果不能作为该节目的收视率,因为调查对象只有中学生,缺乏代表性;(2)对本年级同学是否喜欢某电视节目的调查结果不能代表学校全体同学的意见,因为不同年级的同学,在年龄、学习任务轻重、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差异.改进方法可以是:在上学或放学时段,在学校门口任意选择经过的同学进行询问,或先任意选定几个学号,然后按选定的学号抽取同学询问.师:总体、个体、样本都是指统计的数据,而不是调查的对象,不能混淆,样本容量是指样本中的个体数目,无单位.师:在以下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各指什么?1.为了考察某学校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调查了其中20名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2.为了解一批电池的使用寿命,从中抽取10节进行试验.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四、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新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生:1.调查的方式和方法.2.知道了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学期同步教学设计:6.2 普查和抽样调查
第二节普查和抽样调查(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意义,能在具体情境中区分普查与抽样调查.2.在实际情境中,经历样本的抽取过程,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3.能指出总体、个体、样本和样本容量.过程与方法1.了解总体、个体、样本、样本的容量、普查与抽样调查等概念,了解样本与总体的关系,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抽样方式的差异对结论的影响.2.注重学生的参与活动,通过合作交流、相互帮助,广泛呈现自己的观点,扩大思维视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交流学习,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语言交流能力.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概念,了解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难点根据给定的实际问题的调查目的,确定调查方式.教学流程教学设计一、课前延伸,情境设置假如我们对选班长问题有兴趣,通过什么方式选出大家满意的班长呢?你准备怎么做?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明确调查问题——谁最受全班同学的信赖.第二步:确定调查对象——全班每个同学.第三步:选择调查方法——采用投票选举的民意调查方法,得票数最多者当选班长.第四步:展开调查——每位同学将自己心目中认为最合适的候选人的名字写在纸上,投入选举箱.第五步:记录结果——一同学唱票,一同学计票(以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每位候选人的得票数),一同学在旁监督.第六步:得出结论——宣布得票数最多的那个同学当选班长.思考:开展调查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探讨小结如下:(1)首先确定调查目的.(2)其次确定调查对象,明确总体与个体.(3)设计调查表,收集数据.情境导航:为了了解在校学生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学校准备对学生进行一次调查,对于诸如下面的问题:(1)学生平均每日室外活动的时间:(2)学生的家庭人口状况;(3)学生家庭的住房面积;(4)学生平均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你能设计一个调查方案吗?与同学交流.二、课内探究,学习新课一天,爸爸叫儿子去买一盒火柴.临出门前,爸爸嘱咐儿子要买能划燃的火柴.儿子拿着钱出门了,过了好一会儿,儿子才回到家.“火柴能划燃吗?”爸爸问.“都能划燃.”“你这么肯定?”儿子递过一盒刚买来的火柴,兴奋地说:“我每根都试过啦.”问1:在这则笑话中,儿子采用的是什么调查方式?答:全面调查(简称普查).问2:这种调查方式好不好?还可采用什么方法调查?答:抽样调查(简称抽查).问3:要知道一碗汤的味道,该怎么办呢?问4:想知道一批导弹的杀伤半径,采用什么调查方法?为什么?问5:某校有2 000名学生,要想了解全校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怎样进行调查?分析:抽取100名学生进生调查,统计数据如下: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或者用下图表示为:看图回答:从图中你可以看到,全校的2 000名学生,喜欢哪类节目的人数最多?对体育比较爱好的约有多少人?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我们可以形成如下的概念:1.普查:为某一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2.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叫做抽样调查.3.总体: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4.个体:总体中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5.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6.样本容量:样本的个数(不带单位).三、典例剖析,巩固练习例1:某中学有520名学生参加升学考试,从中随机抽取6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进行分析,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样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样本容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520名考生的升学考试数学成绩;每一个考生的升学考试数学成绩;抽取的60名考生的升学考试数学成绩;60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总体B.考察对象的全体叫样本容量C.总体中的部分叫个体D.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个体叫总体的一个样本答:D练习:请指出下列抽样调查的总体、样本和个体:1.为了了解我国职工的收入情况,对我国不同省市、不同工种的10 000名职工的收入进行调查;2.为了了解全市饭店每天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情况,某日抽取了高、中、低档饭店各10家,统计了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数量.例3:要调查下面几个问题,你认为应该作全面调查还是抽样调查.(1)要调查市场上某种食品含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2)检测某城市的空气质量.(3)调查一个村子所有家庭的收入.(4)调查某厂生产的烟花爆竹的质量情况.小结:(1)当调查的对象个数较少,调查容易进行时,我们一般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进行.(2)当调查的结果对调查对象具有破坏性时,或者会产生一定的危害性时,我们通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3)当调查对象的个数较多,调查不易进行时,我们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4)当调查的结果有特别要求时,或调查的结果有特殊意义时,如国家的人口普查,我们仍须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进行.注意:在抽样调查中抽取的样本要具有代表性.四、小结与作业(一)你能谈谈这堂课的收获吗?1.你能举一个抽样调查的例子并能说出总体和样本分别是什么吗?2.利用抽样调查进行调查的好处是什么?好处:节省调查的人力和物力;不足之处:与实际可能存在误差.3.用样本的特征来估计总体的特征.(二)作业1.如图是某商场销售雨伞的情况,请观察折线图回答问题:(1)哪个季度雨伞销售量最大?(2)请你为这家商场就进货问题提出建议.2.习题6.2.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2普查和抽样调查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 题
6.2普查和抽样调查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掌握:普查、抽样调查、总体、样本、个体这些基本概念.
2.在调查中,会选择合理的调查方式
过程与方法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处理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通过数据收集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分析、判断能力.
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获得这个数据?
讨论: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各自优缺点,哪个所得数据与实际较接近?
⑶你能用普查的方式调查某一天离开你所在地区的人口流量吗?
⑷你愿意采用普查的方式了解一批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吗?
4、学生自学以下概念:抽样调查、样本、样本容量。
5、出示例3:我国每5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的抽样调查,其中被抽取得1%人口就是全国人口的一个样本。通过这个特征数字,估计总体的情况。
[师生共同探讨,小结如下]
分析:(1)调查目的:×校所有八年级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
总体:×校八年级全部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x1,x2,…xn
个体:符合条件的每一位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
调查方式:采用普查.
注: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个体数目又多,工作量大,我们不方便对全国所有八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所以不能用普查的方式得到这个数据.
四、练习巩固,促进迁移
1.举例说明什么时候用普查的方式获得数据较好,什么时候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得数据较好?
2、下列调查中分别采用了那些调查方式?⑴为了了解你们班同学的身高,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⑵为了了解你们学校学生对新教材的喜好情况,对所有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进行调查。
3、说明在以下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各指什么?
[师生共同讨论小结]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6.2普查和抽样调查课程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6.2普查和抽样调查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背景和意义调查与统计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掌握调查和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我们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问题以及综合判断和决策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作为初中生,我们应该学会如何设计调查问卷,获取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6.2节课“普查和抽样调查”为基础,以学生自主设计调查问卷的方法,让同学们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帮助同学们培养独立思考、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本次课程设计还将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等素质,加强团队意识,体会团队协作的力量。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步骤1. 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介绍•普查:是对全体人口或物体进行统计的方法。
普查的优点是能够全面、具有代表性地了解某一现象或群体的情况,并能为决策和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抽样调查:是利用一定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样本进行统计的方法。
抽样调查的优点是能够用最少的时间、经费和人力,得到可靠的数据,适用于对总体进行统计分析的情况。
2. 学生自主设计调查问卷•学生自主设计人口统计调查问卷,包括身份信息、教育程度、家庭背景、家庭收入等,并对调查问题进行分类和计分。
•学生根据所设计的调查问卷,自行进行调查并记录数据。
3. 数据处理和分析•学生根据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指标,并结合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同学们将数据结果进行展示和呈现,如制作图表、总结报告等形式。
4. 课件制作和展示•同学们将所学的知识和处理的数据呈现到PPT或Word文档中,展示给其他同学观看。
•收听和观看其他同学的展示,提高同学们的分析能力。
三、课程设计的评价和反思本次课程设计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推动了同学们对普查和抽样调查的认识和应用。
最新数学北师版初中七年级上册6.2普查和抽样调查2公开课教学设计
1、出示例1:为了准确了解全国人口状况,我国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当考察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时,总体就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驻的人口的年龄,个体就是符合这一条件的每一个公民的年龄。
请同学们自学后指出调查目的、总体、个体
2、出示例2:为了考察××学校××班同学每周干家务劳动的时间请同学们指出调查目的、总体、个体
⑷你愿意采用普查的方式了解一批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吗?
4、学生自学以下概念:抽样调查、样本、样本容量。
5、出示例3:我国每5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的抽样调查,其中被抽取得1%人口就是全国人口的一个样本。通过这个特征数字,估计总体的情况。
1举例说明什么时候用普查的方式获得数据较好,什么时候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得数据较好?
鼓励学生先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通过第⑷引出抽样调查、样本和样本容量,比较贴近生活,易于学生理解。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是总体、个体、抽样调查、样本和样本容量,并能够正确的分析。
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和疑惑。
同学们自学后交流完成。
学生思考后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议一议,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
学生认真思考独立完成后,交流答案。
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
学生能够尽可能自己完成。同桌交换批改。
学生自己动脑筋设计方案。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的生活中的数学,结合中考合理的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
3、议一议
⑴你们学校所有八年级(六个班)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是多少?
⑵全国所有八年级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是多少?你能用普查的方式得到这个数据吗?你准备如何获得这个数据?与同伴交流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6.2 普查和抽样调查1
6.2 普查和抽样调查1.了解普查、抽样调查的概念并能区分普查和抽样调查.2.了解总体、个体、样本的概念及简单的抽样调查的方法.一、情境导入小号同学为了估计全市七年级学生人数,他对自己所在镇的人口和全镇七年级学生人数做了调查:全镇人口约3万,七年级学生人数为200.全市人口约60万,由此推断全市七年级学生人数约为4000,但市教育局提供的全市七年级学生人数为6000,与估计有很大偏差,这是怎么回事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调查方式的选择(内江中考)下列调查中,①调査本班同学的视力;②调查一批节能灯管的使用寿命;③为保证“神舟9号”的成功发射,对其零部件进行检查;④对乘坐某班次客车的乘客进行安检.其中适合采用抽样调查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①中,由于考察对象数量较少,可以采用普查方式;②中,考察对象具有破坏性,宜采用抽样调查;③中,要保证“神州9号”的成功发射,必须做到万无一失,所以要对其零部件进行普查;④中,为了保证每个旅客的安全,必须对所有乘客进行安检,即普查.故选B.方法总结:普查和抽样调查是两种方式,各有自己的特点,在调查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时,要灵活处理,既要考虑问题本身需要,又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下列调查,适合用普查方式的是()A.了解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B.了解扬州电视台《关注》栏目的收视率C.了解长江中鱼的种类D.了解某班学生对“扬州精神”的知晓率解析:A中了解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如果普查,所有炮弹都报废,这样就失去了实际意义,故此选项错误;B中了解扬州电视台《关注》栏目的收视率的调查因为普查工作量大,适合抽样调查,故此选项错误;C中了解长江中鱼的种类的调查,因为数量众多,无法进行普查,适合抽样调查,故此选项错误;D中了解某班学生对“扬州精神”的知晓率的调查,适用于普查,人数确定,普查准确,故此选项正确.方法总结:此题主要考查了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区别,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要求较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探究点二:总体、个体、样本(巴中中考)今年我市有4万名考生参加中考,为了了解这些考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取20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下列说法:①这4万名考生的数学中考成绩的全体是总体;②每个考生是个体;③2000名考生是总体的一个样本;④样本容量是2000,其中说法正确的有()A.4个B.3个C.2个D.1个解析:这4万名考生的数学中考成绩的全体是总体;每个考生的数学中考成绩是个体;2000名考生的中考数学成绩是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容量是2000.故正确的是①④.故选C.方法总结:(1)总体、个体、样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所有的个体构成了总体,样本取自于总体,因此,样本是总体的一部分,没有个体就没有总体;(2)在总体、个体、样本中所提到的考察对象都是问题中的数量指标,是“量”而不是“物”.为了了解某市八年级学生的肺活量,从中抽样调查了500名学生的肺活量,这项调查中的样本是()A.某市八年级学生的肺活量B.从中抽取的500名学生的肺活量C.从中抽取的500学生D.500解析:本项调查中的考察对象是“某市八年级学生的肺活量”,因此样本是“从中抽取的500名学生的肺活量”.故选B项.方法总结:在分析总体、个体和样本时,一定要认真体会“考察对象”的含义,否则容易出现误选C的错误.探究点三:样本的选取为了了解学校大门出口处每天在学校放学时段的车流量,以帮助学生安全离校,有下面几个样本来统计大门出口处在学校放学时段的车流量,样本选取合适的是()A.抽取两天作为一个样本B.以全年每一天为样本C.选取每周星期日为样本D.春、夏、秋、冬每个季节各选两周作为样本解析:选项A样本容量太小,不具有广泛性;选项B抽取样本难度过大,没有必要性;选项C样本不具有代表性;选项D对个体进行分类按比例随机抽取样本.样本具有代表性,符合简单随机抽样的要求.故选D.方法总结:开展调查前,首先要仔细检查总体中的每个个体是否都有可能成为调查对象,样本要避免遗漏某一个群体,使样本在总体中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其次样本容量应足够多.判断下面抽样调查选取样本的方法是否合适:(1)检查某啤酒厂即将出厂的啤酒质量情况,先随机抽取若干箱(捆),再在抽取的每箱(捆)中,随机抽取1~2瓶检查;(2)通过网上问卷调查方式,了解百姓对央视春节晚会的评价;(3)调查某市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的状况,在该市每所小学的每个班级选取一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4)教育部为了调查中小学乱收费情况,调查了某市所有中小学生.解析:本题应看样本是否为简单随机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解:(1)合适,这是一种随机抽样的方法,样本为简单随机样本.(2)不合适,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多数农民是不上网的,所以调查的对象在总体中不具有代表性.(3)不合适,选取的样本中个体太少.(4)不合适,样本虽然足够大,但遗漏了其他城市里的这些群体,应在全国范围内分层选取样本,除了上述原因外,每班的学生全部作为样本是没有必要的.方法总结:判断选取样本的方法是否合适,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1)选取的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2)选取的样本各层都要有,各层是否有遗漏;(3)用整体随机抽样的,要看所选群体能否代表总体.三、板书设计普查与抽样调查⎩⎪⎨⎪⎧普查⎩⎪⎨⎪⎧普查的概念总体的概念个体的概念抽样调查⎩⎪⎨⎪⎧抽样调查的概念样本的概念样本应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经历收集、加工、整理等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试卷桑水出品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普查和抽样调查萍乡四中蔡剑波一、学生起点分析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一些数据收集的过程,获得了一些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活动经验; 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二、教学任务分析对于数据收集的方法,学生往往是凭借一些生活的经验,对此缺乏一种理性的思考.为此,本节将介绍数据收集的两种常用方法-----普查和抽样调查,并希望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确两种方式的特点,从而能够从具体情境的要求中选用适当的调查方式.此外,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教学中首先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其次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大家的合作精神;最后要注意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三、教学目标1.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2.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应用,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现实问题.3.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领会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4.能根据具体情境设计适当的抽样调查方案.5.进一步发展统计意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明确两调查种方式的特点,从而能够从具体情境的要求中选用适当的调查方式;难点:精心设计抽样方案,选择有代表和广泛的样本,五、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问题导入,理解概念;第二环节:调查方式的选择;第三环节:合作学习;第四环节:阅读与思考;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问题引入,理解概念.问题:1.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怎样,为什么说中国加速进入老龄社会?我们看下面图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这些数据是怎样得到的?你能理解为什么说中国加速进入老龄社会?定义:为了特定目的对全部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而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例如,为了准确了解全国人口状况,我国每十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当考察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时.总体就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口年龄.个体就是符合这一条件的每一个公民的年龄.注意:这里所说的“考察对象”是指表示事物某一特征的数据.在这个问题中总体,个体均指人口年龄,而不是指人.调查方式:采用普查.(为了准确..了解全国人口状况).活动目的:通过对比,1.让学生自己体会普查中的总体与个体的含义,当考查目的有所改变时,总体与个体也会发生改变.如:调查目的改为考察我国人口民族构成.则总体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口的民族,个体为符合这一条件的每一个公民的民族.2.让学生知道,有时为了准确获得数据不惜人力,财力.如,全国人口普查,(其中的数据是国策制定重要依据)2. 某灯泡厂要了解生产的10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你认为该如何进行调查?(1)在这个问题中,被考察的对象是什么?调查的目的是什么?适合采用怎样的调查方式?尝试说出它的总体和个体.(2)交流总结:什么是抽样调查?什么是总体的一个样本?说出这个问题中的样本.活动目的:让学生初步体会普查的应用与局限性(受客观条件限制),从而引出抽样调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通过学生自己体会两种调查方式的区别,加强学生概念的理解,有利于下一环节的自主学习.第二环节:调查方式的选择1.下列调查中,你认为应该采用哪种调查方式,并说出自己选择这一观点的理由.(1)了解你们班同学周末时间是如何安排的;(普查)(2)了解一批圆珠笔芯的使用寿命;(抽样调查)(3)了解我国八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 (抽样调查)(4)要保证嫦娥三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对重要零部件采用何种方式检查. (普查)(5)全国中学生的节水意识;(抽样调查)(6)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抽样调查)2下列各项调查中哪些适合抽样调查,哪些适合普查为什么?(1)某灯泡厂对生产的10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进行调查.(2)调查市场上某品牌矿泉水的质量.(3)调查某字典的印刷错误.(4)某服装大厂调查江苏18岁青年的身高情况.(5)检查一批新入伍的飞行员的视力.解:(1)、(2)、(4)采用抽样调查(3)、(5)采用普查.3.结合以上实例,尝试写出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2)总体中个体数目较多,普查的工作量大;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调查;调查具有破坏性时,采用抽样调查方式较好.第三环节:合作学习为了了解你所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准备怎样收集数据?先进行小组交流后再给出下列问题.下面分别是小明、小颖、小亮三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小明:我们小组在公园里调查了100名老年人,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如图所示:01020304050607080901001至2次3至6次7次及以上生病次数小颖:我们小组在医院调查了100名老年病人,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如图所示:1至2次问题:比较一下小明与小颖所得数据的差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小亮:我们小组调查了10名老年邻居,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如下表所示:(1)你同意他们的做法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分析后回答)小明调查的对象选自公园里的老年人.常去公园里活动的老年人,平时一定注意身体的保健,一定注意修身、养性、加强体育锻炼,所以身体较健康.另一方面,公园建在城市里,相对于农村中的老年人去公园的较少.这100人中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城市和乡村等等不同层次的老人是否都有所选取.选取人数的比例是否合理,是否具有代表性与广泛性都是我们在收集数据中应该考虑的.所以,我们认为小明收集的数据缺乏代表性和广泛性.小颖收集的数据来自医院看病的100名老年人.这部分人相对体质较弱.我们认为用这些数据得到的调查结果不准确.因为收集的数据缺乏代表性和广泛性. 小亮仅仅调查了10位老年人.因为样本太小了,所以不能据此推断某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2)为了了解该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认为应当怎样收集数据?(让学生充分思考与交流)(3)小华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机调查了该地区10%的老年人,发现他们一年平均生病3次左右,你认为他的调查方式如何?小华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机调查得到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他的调查方式是合理科学的.(精心设计抽样方案,选择有代表和广泛的样本是非常重要的)(4)代表性、广泛性分别指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所要考察的总体中包含的个体数很多,有时总体中个数较多且总体有明显差异的几个部分组成时,我们应注意抽出的样本就必须有较强的代表性.每个部分都应抽取到,而且应注意各部分的比例.广泛性是指总体中的每个个体均有被选的可能.第四环节:阅读与思考读一读大样本一定能保证调查结论准确吗1936年美国总统竞选时,《文学文摘》向1000万选民寄去了调查问卷,这些选民的名单是从电话簿、俱乐部名册以及杂志的订户中挑选的.结果在寄出的1000万份调查问卷中,约有240万的选民寄回了调查表.根据这部分选民的回答,《文学文摘》预测共和党的布兰登将当选.选举那天的结果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选民中只有38%投了共和党的票,而民主党的罗斯福以多数票当选.《文学文摘》采用了1000万的巨大样本,为何会预测失败呢?(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原来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经济衰退的时期,那时能够安装电话、加入上流社会俱乐部或能订阅杂志的美国人,大部分支持共和党.也就是说《文学文摘》选择的样本虽然巨大却存在偏差,样本不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文学文摘》的事例表明抽样调查时,既要关注样本的大小,又要关注样本的代表性.那是不是在样本具有代表性的情况下,样本越大越好呢?一般来说,在样本具有代表性的情况下,样本增大,所得结果误差会减小.但是当样本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增加样本,精确度的增加却是微小的,同时巨大的样本不仅耗资太大,也不便于管理. 因此在进行抽样调查时,关键在于精心设计抽样方案,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这样,只用较少的经费,就可能作出接近真实情况的预测.活动目的: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在收集数据过程中要注意代表性、广泛性. “代表性、广泛性”分别指什么,引发学生对抽样调查样本选取的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关键在于精心设计抽样方案,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第五环节: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1.基本概念:(1)调查、普查、抽样调查.(2)总体、个体、样本.2.何时采用普查、何时采用抽样调查,各有什么优缺点?3.当总体中的个体数目较多时,为了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可采用抽样调查.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还要注意关注样本的大小.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及课前的社会调查,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知道了根据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数据调查的方式,在同学们互相介绍讲解过程中,使大家学到知识.第六环节:布置作业1.电视台需要在本市调查某节目的收视率,每个看电视的人都要被问到吗?对一所中学学生的调查结果能否作为该节目的收视率?你认为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作的调查结果会一样吗?2.王叔叔准备买一台彩电,他从报纸上得知上季度甲型号的彩电销售量比乙型号彩电销售量略高.于是他决定买甲型号彩电.可是,到了商店以后,他观察了20分钟,发现有3人买了乙型号彩电,只有1人买了甲型号的彩电.他想一定是报纸弄错了,于是也买了乙型号彩电,你认为一定是报纸弄错了吗?3.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时其速度为中等,极少的事故发生于车速大于150km/h的情况.因此,小明认为高速行驶比较安全,你认为小明的结论正确吗?为什么?4.我国自古就流传着《百家姓》,现在哪个姓氏的人比较多呢?(1)在全班进行调查,找出你们班最常见的三个姓氏,它们是什么?(2)调查全校同学的姓氏情况,你打算怎样调查?写出你们学校最常见的三个姓氏.(3)通过查资料的方式,看看全国最常见的三个姓氏是什么?这个结果和你调查的全班姓氏情况、全校姓氏情况一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