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教风因素
学生课堂沉默及其教学应对研究
学生课堂沉默及其教学应对研究学生课堂沉默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参与讨论、不愿意发表观点、不回答问题、不提出对老师的评价和反馈,而仅仅听讲、沉默不语的状态。
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沉默不仅会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关注度。
本文将从沉默原因、教师应对及教育教学的角度来探讨学生课堂沉默及其应对研究。
一、沉默原因1.个体差异:学生在性格、经验、价值观念等方面可能存在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天生内向,不擅长表达,而且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思考方式不太有信心,这使得他们很难在课堂上突出自己。
2.不适应大课堂教学:有些学生可能对大课堂教学不太适应,他们可能来自小班或个性化教学环境,对于大课堂里的琳琅满目的信息和充满竞争的氛围,可能会感到压力。
3.缺乏安全感:当学生感到课堂不够安全和信任不足时,他们可能不愿在课堂上发言,尤其是当这个课堂环境的气氛不友好时,学生更不容易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4.内容不吸引人:当课程内容过于死板乏味,毫无吸引力时,学生可能会感到无聊和冷淡,从而丧失了表达兴趣。
二、教师应对1. 提高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实践操作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2. 创造友善的课堂环境:教师可以创造一个和谐友善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到课堂是一个安全、信任的场所,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3. 多元化评价方式:教师需要真正了解学生,在评价方面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如组内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等,从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进程中,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和自尊心。
4. 清晰明确的目标:教师需要在课前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课程内容,合理地对目标进行分层和分级,从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三、教育教学角度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教学不应只倚赖课堂讨论,而是应该涵盖教材、教学方法、师资、教育环境、学生个性以及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在大学生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沉默症”现象,即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情况。
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环境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思路,以期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沉默症”问题。
一、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导致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往往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比较被动,对于课堂上的问题往往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探讨。
当他们进入大学后,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课堂上需要积极参与,并且缺乏一定的表达能力,因此出现“沉默症”现象。
一些学生可能由于性格内向、自卑等个人原因也导致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和教师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自信心,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课堂积极参与对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因素教学因素也是导致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过于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表达,这会使得一些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导致“沉默症”现象的出现。
有些老师教学风格可能比较严肃或者刻板,这也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得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
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应该更加活泼和开放,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参与欲望。
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也是导致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一个因素。
一些课程内容可能比较枯燥、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对于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选择沉默。
一些课程内容可能过于死板,没有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该注重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和实用性,使得课堂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日益凸显。
很多大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甚至对老师的提问也缄口不言。
这种现象无疑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学习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那么,造成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导致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孟之道强调“谦谦君子”,提倡谦逊、内敛的个人品德。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大多数学生可能会觉得适度的沉默是一种美德,不愿过于张扬自己,表现得过于主动可能被视为不谦虚。
在课堂上,这种思维方式会导致学生羞怯、内向,不愿意展示自己,更不愿意和老师或同学进行争论和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对师生关系也有一定影响。
师傅徒弟关系中,师傅通常代表着权威和智慧,而徒弟则应该恭敬、顺从。
这样的思维方式也会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敢与老师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更不敢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
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也是导致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原因之一。
很多学校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成绩的考核,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学习的焦点往往是如何获得好成绩,而不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不愿意思考和质疑,更不愿意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交流。
三、家庭教育影响家庭教育也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一个因素。
一些家庭教育中,家长主要注重孩子的成绩,对于孩子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关注较少。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可能会感受到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而忽视了沟通表达的重要性。
这样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被动和内向的性格,导致进入大学后在课堂上缺乏活跃性。
一些家庭可能对孩子要求较高,对失败和批评的害怕也会导致孩子在课堂上不敢展现自己。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性格养成和行为方式的习惯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生课堂上的沉默剖析及对策论文
学生课堂上的沉默剖析及对策论文学生课堂上的沉默剖析及对策论文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教师按自己预设实施教学时学生却不同程度地出现沉默,对此我们许多教师“耐不住寂寞”,不忍心让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白白流失。
于是,频频“支招”,以求快速打破沉默,摆脱僵局。
其实,沉默并不表明教学进程“卡壳”,也不说明讨论活动失败,更不能说沉默就是什么都没有发生。
因此,我们要全面理解沉默,善待沉默,耐心等待学生从沉默中“爆发”。
一、形成沉默的缘由其一,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期间充满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因此,课堂上教师预设的问题或教学环节,传递给学生时,他们需要经历一个尝试解读,迂回探索,反思矫正,综合提炼的过程。
学习的主体对外来的信息,都要经历一个辨认、选择、加工、处理的过程。
完成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思考。
因此,保持一定的沉默。
此刻,思维正在剧烈活动着。
而课堂上那种‘出现问题,就立即展开讨论各个学生脱口而出、对答如流的现象,如非刻意表演,则一定是某些超常学生的超常表现。
我们不能对常态的课堂讨论活动有过高的期望。
其实,讨论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不可能解决所有人的所有问题,保持一颗平常心,你会觉得课堂教学中的沉默,实属正常现象。
其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心理障碍。
具体表现为:因不能确定自己发现的问题是否有意义,担心由于不足而造成笑柄,特别是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自卑感强信心不足,不敢轻易表述:有的是学生性格内向羞于在公开场合亮相,即使有深刻的理解,也不肯主动表白;还有的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无求知兴趣,不乐于参与课堂教学等等。
二、打破沉默的策略(1)耐心等待。
沉默是有价值讨论的前奏。
讨论,就意味着要发言,而发言是一件让人心理有压力的事情。
说得好就会给大家留下好的E 隙,产生积极的回报,反之则不尽然。
因此,发言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斟酌自己的语言,预设表达的效果,也在情理之中。
平时在教学中,你会发现,当问题提出后,急于表白的学生,只能说出只言片语,甚至不着边际的话,而有足够时间思考,保持一定沉默的讨论才是真正意义的讨论。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现象指的是在课堂上,一些学生多数时间都保持沉默,不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大学课堂中较为常见,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个体差异是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些学生天性内向、胆小,害怕在公众场合发言,因此在课堂上更倾向于沉默。
另一些学生可能是性格比较腼腆,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会导致他们在课堂上保持沉默。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
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较少,或者对课堂教学内容难以理解,那么他们可能会更加谨慎地保持沉默。
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问题被认为“愚蠢”或者是觉得自己对问题的回答不够准确而不敢开口。
课堂教学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过于严厉、不友善,或者在学生提问时主观评价过高,给予负面评价,那么学生很可能因为害怕被批评而选择保持沉默。
如果课堂气氛不活跃,缺乏充分的讨论和互动,学生也很容易因为缺乏参与感而选择保持沉默。
缺乏自信也是造成学生沉默的重要原因。
有些学生在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方面存在缺乏,他们对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没有足够的信心,害怕被他人否定。
他们选择保持沉默,不愿承担被否定的风险。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包括学生个体差异、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课堂教学环境、社交焦虑以及缺乏自信等。
了解并分析这些因素对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影响,有助于教师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创造更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言,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参与感。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指的是在课堂上,部分学生表现出不愿意发表意见、提问或参与讨论的现象。
这一现象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课堂氛围均有一定的影响。
以下是导致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一些常见因素分析。
个人性格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
有些学生天性较为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缺乏自信心,害怕被他人评价,因此在课堂上往往选择保持沉默,不愿意发言。
这一因素与个人性格特点有关,需要学生自己努力克服。
教学环境因素也是导致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如果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师生互动不够充分,学生就会感到缺少参与的动力,从而选择保持沉默。
如果教师的教育方式过于严苛、评价过于苛刻,学生可能会担心自己的发言会被评价为无用或错误,进而选择保持沉默。
改善教学环境,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积极互动,对缓解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学科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也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度。
有些学科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和不自信,从而选择保持沉默。
有些教学内容涉及争议或敏感问题,学生担心表达自己的观点会引发争议或不必要的纷争,也会选择保持沉默。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加强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他们的参与和发言。
同学关系因素也会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产生影响。
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存在与同学的竞争关系、同学间的排斥现象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学生不愿意发言。
有些学生内心自卑、缺乏自信,担心自己的发言会被同学嘲笑或质疑,因此选择沉默。
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对改善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有着重要作用。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性格、教学环境、学科和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同学关系等多个方面。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态度,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和方法。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在大学生课堂中,出现沉默症现象是很常见的。
沉默症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很少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从不发言的现象。
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多种因素,以下将从教学方式、学生个体因素和课堂氛围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教学方式是导致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教师往往强调传授知识和解答问题,而不是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消极 passivity 和沉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评价方式也对学生产生影响。
一些教师过于偏重课堂表现和成绩,评价过于苛刻,这会增加学生的焦虑心理,导致他们不敢或不愿发言。
学生个体因素也对学生课堂沉默症产生影响。
每个学生的个性、性格和教育经历都不同,这也决定了他们对课堂发言的态度和行为。
一些学生可能性格内向,对陌生环境和人群中讲话感到不自在和紧张,因此不愿发言。
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术能力也会影响他们的课堂表现。
如果学生觉得自己对问题不了解或知识水平不够高,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不能发言,并且担心犯错或被批评。
课堂氛围也是导致学生沉默症的重要因素。
课堂氛围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尊重和支持的情感氛围。
如果课堂上存在负面氛围,如教师批评、讥讽或嘲笑学生的发言,或者学生之间存在竞争和压力,那么学生将会感到不安,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堂上存在和谐、积极主动的氛围,能够鼓励学生敢于发言,参与讨论。
针对以上分析,可以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来缓解大学生课堂沉默症。
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形式,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发表观点。
教师的评价方式也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成绩和表现。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和鼓励,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需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学生可以培养自信心,克服对发言的恐惧和紧张情绪。
大学课堂中沉默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课堂中沉默现象的原因及对策一、原因从教师的维度出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较为消极的教学态度、性格上让学生认为无法接近与沟通,以及教学经验、教学手段的缺失是造成“沉默现象”的主要因素。
从教学态度角度出发,由于部分课程的性质和安排,一些教师并不能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对待。
如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由于其不再像中小学时期一样涉及升学压力,很多学生不会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对待。
又如思政公共课,在部分学生看来,和自己的专业方向没有太大的关联,从而不会对课程内容抱以太大的热情。
面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并不是特别积极的态度,部分教师便报以较为消极的教学态度,或者不关注课堂管理,或者对教学内容不进行严格把关,或者不再考虑学生的想法与诉求,使得本就不太容易实现的互动课堂更加容易地陷入沉默。
当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距离时,想要再对“沉默现象”进行改变,只会难上加难。
教学活动中,为了能够让学生信服,达到自己预期的教学效果,很多教师会以威严、严肃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认为任课教师是一位很难相处、很难沟通的人。
如果在课程教学中,威严型教师再以不得当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进行接触,其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只会与拉越远。
当学生对威严型教师报以“惹不起就躲”的心态时,“沉默课堂”的出现必将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由于教学经验与教学手段的缺失,无法有效实现互动式教学课堂,这一点在青年教师的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大学课程的内容都偏向于理论化,教材内容既枯燥无味,又艰涩难懂,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课堂应当和课程本身的特点一样无聊乏味。
然而,由于自身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缺乏足够的教学手段,一些教师很容易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使得对课程本就不报以太大期望的学生更加容易陷入厌烦、失望的情绪,课堂教学中“沉默现象”的出现在所难免。
从学生角度而言,“沉默现象”的出现,同样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因素:第一,面对大学课程,学生以“被动学习”的态度进行应对。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随着教育的发展,大学教育已经成为了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大学教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沉默症”的现象。
受影响的学生往往不愿意发言,不参与课堂讨论以及其他课堂互动活动,导致他们的学习效果不佳。
本文将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学生自身因素1. 害羞和自卑害羞和自卑是影响大学生课堂发言的主要原因。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是一个挑战。
他们认为自己观点的价值不足以与其他同学相比,所以他们就选择了保持沉默。
2. 压力和忧虑大学生现代化的学习模式和更高的学术要求会带来更大的压力和忧虑。
在这种情况下,很难集中注意力和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学生们会限制自己的课堂参与活动,以缓解自己的压力和忧虑。
3. 语言表达能力许多学生缺乏语言表达能力,不知道如何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使得他们不愿意参与课堂互动。
他们觉得说话会暴露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引起其他同学的嘲笑或批评。
二、教学环境因素1. 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参与度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课堂上只有老师在讲解,而缺乏互动和讨论,那么学生就更可能出现“沉默症”的现象。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各种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发言,促进课堂互动。
2.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发言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学生认为自己不能理解或从中获得足够的知识,他们就会失去参与的兴趣。
因此,课程内容要切实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以使学生更容易参与。
3. 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参与非常重要。
一个平静、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一个尴尬、紧张的氛围会使学生不愿意发言。
因此,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发言。
总之,“沉默症”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不利。
沉默的学生可能错过了关键的知识点和互动机会,而这些通常会导致学业不良的表现。
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找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以解决这一问题。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随着大学教育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了课堂“沉默症”现象。
所谓“沉默症”,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或者不敢发言,表现出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课堂讨论的回答很少,甚至完全不说话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对教学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学生主观因素1. 自卑心理许多大学生由于自身的自卑心理,在课堂上不愿意发言。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担心自己说出的话会受到他人的嘲笑或者不被认同,因此选择了保持沉默。
这种自卑心理使得他们缺乏自信,在课堂上表现得胆怯,甚至不敢和老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2. 害怕被评判在学术氛围浓厚的大学课堂上,学生害怕自己的回答或观点会被老师或同学否定,因此不敢轻易发言。
他们担心被他人看作是“不懂装懂”,也担心自己的言论不符合大家的期望,所以选择了保持沉默,以免受到不必要的压力和打击。
3. 社交恐惧症一些大学生天生害怕与人交流,无论是和老师还是同学。
这种社交恐惧症让他们对于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异常排斥,更愿意选择保持安静。
这些学生需要时间去克服这种恐惧心理,培养自己和他人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因素1. 教师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愿意发言。
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只是讲授,而缺乏互动交流,那么学生就缺乏发言的机会。
一些老师可能会因为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自己的期望而进行批评或者直接否定,这也会让学生产生退缩心理,不再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 课堂氛围课堂上的氛围是否轻松愉快也对学生的发言产生着重要影响。
如果课堂气氛紧张、压抑,学生就会感到不舒服,不愿意发言。
而如果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学生就会更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家庭因素1. 严厉教育一些家庭过于严厉,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只注重于听话,不注重于独立思考和表达。
这样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习惯了保持沉默,害怕说错话,习惯了依赖他人的看法,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
课堂沉默因素分析报告
课堂沉默因素分析报告在课堂中出现沉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个体差异:学生的性格、从小的教育方式、个人经历等都会对其在课堂上的表现产生影响。
一些内向、害羞的学生可能更容易选择保持沉默,而外向、自信的学生则可能更愿意积极参与。
2.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可能会因为觉得教学内容太难而产生沉默。
如果一门课程的难度超过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他们可能会因为不理解或感到困惑而选择保持沉默。
3. 教学环境的氛围: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态度、同学间的互动以及课堂氛围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参与情况产生影响。
如果教师缺乏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的措施,或者课堂氛围不友好,学生可能会因此选择保持沉默。
4. 情绪因素:学生的情绪状态也可能会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
例如,他们可能处于紧张、焦虑或压力过大的状态下,因此宁愿选择不发言而保持沉默。
5. 语言能力不足:对于非母语国家的学生来说,语言能力可能会成为他们参与课堂讨论和表达自己意见的障碍。
如果学生觉得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以与他人交流,他们可能会选择保持沉默。
针对以上因素,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学生的参与:1. 创建鼓励性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发言是受欢迎和重要的。
2. 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表达方式。
3.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和准备,以降低他们的紧张和焦虑感。
4. 鼓励学生提问和互相交流,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 提供语言支持和指导,帮助非母语学生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在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们应该积极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增强学习效果。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课堂的“沉默症”现象是指在课堂上,一些学生在教师提问或讨论环节时选择沉默不语,不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其影响因素涉及到多个方面。
个人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在经历了高中阶段的备考压力后,进入大学后往往对于课堂的学习氛围和提问环节产生抵触情绪,表现为担心被他人嘲笑、怕出错或是害羞等。
一些学生可能有自身心理问题,如社交恐惧症、自卑心理等也会导致他们选择沉默。
一些学生可能尚未适应大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对于课堂上的讨论或提问环节感到陌生。
与课堂环境有关的因素也会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出现。
一方面,课堂气氛的紧张和竞争导致了学生之间相对保守和缩小自己言辞的范围。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态度也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度。
如果教师以批评或指责的方式教育学生,学生在面对教师问题时会更加选择沉默,以免受到批评或责备。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也需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性和自信心。
与同学关系有关的因素也是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生处在学习环境中,和同伴的关系对于他们参与课堂有很大影响。
如果学生的同伴关系较为疏离和孤单,缺乏交流和互动,他们更容易选择沉默,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
一些学生可能担心和同伴产生意见不合导致出现冲突,影响了他们的积极表达。
语言能力也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一个因素。
一些学生可能面临语言表达能力和流利程度的困难,因此不敢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不同地域和背景的学生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差异,某些学生可能不习惯正规的普通话表达,造成语言不畅,从而选择沉默。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个人因素,也包括与课堂环境、同学关系、教师教学方式等相关的因素。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重视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绪,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和表达能力。
大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及对策摘要:大学生课堂沉默是现在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在教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这个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之一,引起了众多老师及学生的关注,通过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的多种成因的分析,也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及要求。
从而打破大学生课堂沉默的这种现象。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沉默;原因;对策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沉默是一种交往方式,给与对方的意思是倾听或者思考,但是课堂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方式,它包含两个特殊的主体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是一个需要互动的场所,课堂沉默是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以及老师传授知识,课堂沉默不能充分发挥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老师是教学活动是起辅助作用的。
课堂沉默产生教师的期待学生的回应和学生做出相应的回应之间的一种空白阶段区,其实课堂沉默的实质就是学生在课堂中的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教学的质量。
所以导致了大学生在课堂中不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老师没有交流,从未形成课堂沉默的一种现象,所以高校中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课堂沉默是一种急需解决的一种现象,课堂沉默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让大学生真正的回归课堂,在课堂上体现自己是主体地位,做课堂的主人翁,这个问题已经是高校老师和学生一起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课堂沉默的相关概述在《辞海》中对沉默的解释为“寂静、不发声,不说话”。
沉默是交际主体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
沉默是一种心理特征,必须依附于某一种情境中才能够体现出来,有学者认为“沉默”是中国教育文化中的一个独特印记,是中国课堂的一种独有的“教育事实”[1]。
刘向前把课堂沉默定义为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活动。
[2]叶立军等人把教师发出问题信息,学生由于信息接收不畅、信息理解出现偏差、困难或者根据现有信息无法做出判断等原因表现出长时间的“无语状态”的现象定义为“课堂沉默”。
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原因探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原因探析当今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着课堂死气沉沉的现象,面对提问学生沉默不语,师生间缺乏良好的互动沟通,使得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教师、学生、课堂环境和社会四个方面着手,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进行探析,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课堂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改进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目标高效顺利的完成。
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当今的教学模式愈发多元化,早已不再是以往的“满堂灌”。
人们在关注教师知识讲授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师生间良好的课堂互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然而,在大学课堂上,学生沉默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不仅很少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对于教师的提问多数也都采用沉默不语的态度,以至于不少教师抱怨学生在课堂上“死气沉沉”。
这种课堂沉默现象,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和学习,还会使教师产生负面的情绪波动,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为提升教学质量,改善师生教学行为,了解大学生消极课堂沉默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探析。
一、教师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其行为举止会影响到学生的课堂表现。
尽管大多数教师自我感觉是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每位学生的,但在实际中大多数还是会无意识的倾向于同成绩好、表现好或者他认为聪明的学生进行交流。
这种无意识的举动会影响课堂的公平性,那些不受重视的学生久而久之得不到表达的机会,其课堂参与的热情便会受到打击,使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只听不说,更多的保持沉默。
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目前,大学课堂“一言堂”的现象依旧普遍[1]。
大学教师缺乏如中小学老师一般对教学方法的精细研究,而更加重视知识理论的讲授和探讨。
不少教师讲课照本宣科,内容空洞脱离实际。
学生听课提不起兴趣,许多人“身虽在心已远”,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
此外,师生关系也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表现。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随着大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够进入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中接受教育。
一些大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沉默症”现象,即在课堂上缄默无言,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也阻碍了他们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教育系统的问题在大学教育中,教学方式和手段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讨论的机会。
课堂上老师们主讲的时间长,学生的发言机会少,这使得学生缺乏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造成了他们的“沉默症”。
教育考试评价体系的过分功利化也使得学生更注重追求分数,而非真正的学习和探索。
这些教育系统的问题,使得学生缺乏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应用,从而导致了“沉默症”的出现。
二、文化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还与文化因素有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讲话要谨慎,这种文化传统使得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时显得畏首畏尾,害怕被别人批评或挑战。
他们更愿意沉默而不表达自己的观点。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一些学生可能认为老师和同学能比他们更加懂得问题本质,因此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选择保持沉默。
这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症”现象。
三、人际关系的压力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还与人际关系的压力有关。
在大学生活中,人际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因素。
一些学生在面对与同学之间的竞争和矛盾时,可能会选择保持沉默,而非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们可能担心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受到他人的否定和挑战,导致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
一些学生可能会在课堂上遭遇到老师的批评和质疑,这也会给他们造成沉默的压力,导致“沉默症”的出现。
人际关系的压力是导致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四、个体心理因素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是一个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复杂现象。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在大学生课堂上,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即学生们更倾向于保持沉默,不愿意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这种现象被称为“大学生课堂沉默症”,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一、社交恐惧社交恐惧是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大学课堂上,学生需要和老师及同学进行交流互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但是一些学生因为内向、害羞或者自卑,对于参与课堂讨论感到特别紧张。
他们害怕被别人嘲笑或者批评,害怕出现语言失误,甚至害怕失败,从而选择了沉默。
社交恐惧性格的学生在面对课堂上的互动环境时,往往表现得胆怯和退缩,缺乏自信心,选择了逃避,在沉默中度过整节课程。
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表现。
如果教学内容过于晦涩难懂,学生很难理解,那么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无法参与讨论,也就选择了沉默。
同样的,如果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生又觉得没有必要参与讨论,也可能会选择保持沉默。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会对学生的参与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班级氛围班级氛围也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一个关键因素。
如果一个班级的氛围不够活跃,缺乏互动和交流,学生就会觉得不自在,选择沉默。
相反,如果班级的氛围积极乐观,学生们之间互相鼓励,互相支持,那么学生们就会更愿意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班级氛围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教师的影响教师也会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果一个教师对学生表现出尊重和包容,提倡自由发言,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想法,那么学生就会更愿意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但是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漠不关心,或者给予过多批评和负面评价,那就会使学生觉得沮丧和不安,从而选择了沉默。
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也会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文化差异在国际化的大学里,文化差异也会成为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一个因素。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人口逐渐增多,而其中出现的“沉默症”现象也日益引起关注。
这一现象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参与和表达意见的现象,甚至不发言或较少发言。
该现象对大学生的学习、交流与个人成长都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影响因素。
一、文化因素大学生“沉默症”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文化传统影响的结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家庭教育中,往往强调的是对长辈的尊重和行为的规范化,这种传统文化导致了在课堂上表达意见可能会被视为不尊重老师或违反公共场合的行为规范。
此外,这种传统文化也常常强调的是准确的知识积累比个人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更为重要,这种价值观也可能会使得学生对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缺乏信心。
二、教育因素教育方式和方式也是大学生“沉默症”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传统教育将知识传递的过程放在教师的掌控中,而学生则被定义为被教的对象,这种教育方式容易产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和被动学习的思维模式。
另外,传统的教育还强调对学生的纪律和规范管理,对于学生的想法和创新的价值却往往给予了较少的关注。
这种教育方式容易使得学生对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缺乏信心和勇气。
三、课堂环境与氛围课堂环境和氛围也是大学生“沉默症”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课堂环境和氛围缺乏友善和包容性,学生就很难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思维和发言能力。
另外,如果在课堂上出现带有偏见或刻板印象的言论、或是不尊重他人想法和看法的态度,也会使得学生选择沉默并避免与像这样的人争论或交流。
四、个人因素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人的自我认知与心理状态也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生可能会出现自卑、害怕批评、社交恐惧等问题,或是缺乏自信和表达能力等,都会使得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首先,应该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鼓励大学生发挥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课堂“沉默症”是指在课堂上,一部分学生表现出缺乏积极参与讨论、提问的行为。
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下面将分析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是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大学生在课堂上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心,害怕自己的观点被质疑或批评。
一些学生可能在教育背景或性格上较为内向害羞,不擅长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还有一些学生可能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则更倾向于选择保持沉默。
教学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因素之一。
如果教学氛围缺乏互动和鼓励,学生可能会感觉不被重视,较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风格、态度和沟通能力也会对大学生的参与产生影响。
如果教师过于强调教师中心的教学方式,或者在学生提问时不予回应,没有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学生可能会因此沉默。
课堂氛围和同学关系也会影响学生的参与程度。
如果课堂氛围不友好,同学之间缺乏合作和交流,学生可能不愿意发言。
也有一些学生可能是因为与同学关系不好,或者其他同学一直占据了话语权,导致学生的发言机会较少。
文化背景和教育方式也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重要因素。
在某些文化背景下,学生可能被灌输了顺从和听从的思维方式,在课堂上不习惯提问和表达个人观点。
在某些传统的教育方式下,学生可能更加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和表达的能力。
针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影响因素,可采取以下对策。
教师应营造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多发言、多提问。
教师还应通过提供反馈和奖励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学生个体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增强自身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提高自身观点的独立性和思辨能力来克服“沉默症”。
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他们克服“沉默症”现象。
大学生课堂沉默的教师因素
大学生课堂沉默的教师因素摘要:大学生课堂沉默存在于思维、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从教师角度反思大学生课堂沉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大学教师创造性人格魅力缺乏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的条件性因素;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生命全域0关注不足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的观念性因素;大学教师疏于教学艺术研究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的技术性因素;大学师生关系疏离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的人际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沉默;教师因素作为受过专业培养的大学教师来说,都深知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过程,是师生知识、经验与情感的交流与交往的过程。
教学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师生间的紧密合作。
因此,没有哪一位教师愿意面对沉默的课堂,没有哪一位教师不渴望与学生交往与对话。
可是近年来,大学生课堂沉默的现象正呈现出从高年级向低年级扩散,由公共课向专业课渗透的趋势。
通过对武汉部分高校学生进行的随机调查显示:除了老师点名外,约九成学生没有在课堂上主动回答过老师的提问。
而在课堂上主动向老师提问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面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及其发展趋势,文章从教师的视角,观察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归纳研究者对大学生课堂沉默影响因素的相关调查结果,反思大学生课堂沉默背后的教师原因,旨在从居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方面获得唤醒大学生课堂沉默的策略与方法。
一、大学生课堂沉默的概念内涵大学生课堂沉默是指学生个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层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教学内容与要求不关联、不参与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根据这一定义,我们从大学生思维状态、情感状态和行为状态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界定大学生课堂沉默的概念内涵。
1.情感沉默。
所谓情感沉默,就是指学生的好奇心、兴奋点等没有被教师或教学内容所激活,呈现出对学习内容的不关心、不参与、不感兴趣等情感状态。
大学生课堂情感沉默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前不预习;二是课上注意力不集中;三是课后对所学知识不反思。
2.思维沉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课 率低 , 形成“ 逃课 热” . “ 必修课选 逃 , 选修课 必逃 ” , 已成
为高校学子挂在嘴上的 口头禅 . 学生们为应付课前点名 , 请
别人代签 到, 或上完第~节课就开溜. 有的开始露过一面后 , 就再也 不见踪影 了. 大学生 们“ 束 书卷 于高阁 , 弃学业 于尘 埃” , 流露 出强烈 的厌学情绪.
2 . 1 职业道德感 的缺乏使教 师身存而教已废
只有“ 身正” , 方能 “ 正人” . 在当今这个 日益物化的时代 ,
教师 的人生观 、 世界观 和价值观也受到了前所 未有的冲击 ,
致使一些高校教师职业思想不定 , 师德不正 , 不能专心 于教
学科研活动 ,对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缺乏研究 , “ 认认 真真
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是密切相关 的.教风即教 师风范 , 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 一性表现 , 是教 师整体素质 的核心 , 是
教师道德 、 才学 、 作风 、 素养 、 治教的集中反映. ‘ D l 包括教师的 治学态度 、 教育水平和教学态度. 教风蕴涵 于教 育教学过程
的每一 个环节 、 每一 个方面 , 甚至 每一个细节 . 它不是 抽象 的, 而是具体 可感 的 , 对学 生学风 的形成具有直 接的 、 经常 的、 潜移默化的影 响. 而如今教风不良的现象 比较普遍 , 成为
“ 沉默症 ” 的普 遍存在 , 反 映了高校学风低下 的严酷 现
部分教 师的教学态度不端 正 , 不 钻研 , 原地 踏步 , 不主动
挖掘 自身 的潜力和创造力 . 这使得教师在学生心 目中的形象
大打折扣 , 其结果必然是其身存而教已废 , 影响课程对学生
的吸引力 , 其育人的效果也就无法谈及 了. 2 - 2 “ 灌输——接受” 教学模 式情结 , 激不起学生学 习的兴
“ 我 的课堂 , 没有人听讲 , 前排都在睡觉 , 课桌 当床. 课太
2 导致 大 学 生 课 堂“ 沉 默 症” 的教 风 因素
漫长 , 难熬 的时光. 你睡醒之后 , 我课还继续上 , 我只顾讲 , 你
们也在讲 , 后排 的打闹声 , 越来越响. 教室太小 , 拉不开战场 , 只好盼望下课铃响. 下课铃还没响 , 你 的书本 已收场 , 我 的心 受伤 , 没有人 听我讲. 教室乱 , 像市场 , 一声铃响全跑光 , 徒 留
第2 9卷 第 4期 ( 下)
2 0 1 3 年 4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பைடு நூலகம்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 沉默症” 的关键 因素. 本 文主要提 出改进教风 、 解决大学生课 堂“ 沉默症 ” 的三个策略 : 加 强师德 建设、 优化教 学过程 、 健全和 完善教师考评 制度. 关键词 :大学生; 课 堂“ 沉默症” ; 教风
中图 分 类 号 : G 6 4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2 6 0 X ( 2 0 1 3 ) 0 4 — 0 2 0 8 — 0 3
Vo 1 . 2 9 No . 4 Apr . 2 01 3
论大学生课堂 “ 沉默症 ” 的教风 因素
王双全 。 张 格 日乐 吐
( 赤峰 学院
摘
教 育科 学 学院 , 内蒙古
赤峰
0 2 4 0 0 0 )
要:在 当今的 高校 , 有愈演愈 烈之势的大学生课 堂“ 沉默症” , 打乱 了教 学的正常秩序- 其中, 教 风是 导致 大学生课堂
因有 很多 , 如, 外部环境 的不 良因素 、 高校 内部的问题 以及
大学生 自身的 问题 等. 在众多 的因素 中 , 教 风是导致 “ 沉 默 症” 的关键性 因素 . 本 文主要探讨教风如何 导致 高校课堂 “ 沉 默症 ” , 我们又该如何加强教风建设.
1 大学课堂“ 沉 默 症” 的 症 状
导 致 大 学生 课 堂 “ 沉默症” 的关 键 因 素 . 表 现在 :
我孤 单在讲台神伤. ” 一首教师 版的《 菊花 台》 淋漓尽致 的描 写 出 了当今高校课 堂 “ 沉默症 ” 之症状 , 道 出了高校教师 的
心酸 与无 奈. 有愈演愈 烈之势的大学生课堂“ 沉默症 ” , 反 映 了高校学风低下的严酷现实. 导致大学生课 堂“ 沉默症” 的原
一
讲你 的 , 我干我的 , 不认 真听讲 , 身在曹营心在汉. 部分 大学 生精神萎靡 , 课 堂纪律 自由散 漫 , 学 习情绪低落 , 或 自顾 翻
书, 或作 沉思状 , 有 的为找工作或考研 等积累资本 , 有 的在 读外语 、 看杂 志、 玩游戏机 、 发短信 、 听音乐 、 吃东西 , 或干脆 昏昏欲睡. 他 们不求甚解 , 不思上进 , 懒于学习 , 教师不启不 发, 甚至启也不发 , 这叫 “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 . 另外 , 学生
所谓 课堂 “ 沉默症 ” , 即在课堂 上 , 教 师台上讲 , 学生 你
赚钱 , 马马虎虎上课 ” 的现象比较普遍. 还有部分教师存 在学 术不端 的行 为 , 完全丧失 了应有 的职业道 德. 这些现象损 害 着教师严谨 的学术形象 , 使得人 民教师成为言语的 巨人 , 行
动 的矮子 , 甚至是 口是心非 、 言行相悖. 在 内蒙古东部区高校 学风建设调查研究 中,让学生对大多数任课 老师讲课做出 评价 , 有 2 2 . 6 %学生选择大多数老师知识渊博 , 启 迪学生思 维, 4 1 %的学生 选择 大多数 老师认 真 负责 ,讲课 较生 动 , 3 2 . 9 %的学生认为大多数老师照本宣科 , 3 . 5 %的学生认为大 多数 老师讲课不认真、 应付从 调查数据 中可 以看出 , 有相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