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提升练五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通史专项训练卷1
通史专项训练卷(一)古代的中国与世界(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35分)1.(改编)“讳法,自周以前无之,至周公立制。
人生既冠,以字易明。
及有爵者,死而定谥,则固以弥文矣。
后世遵之,其法愈严。
……汉吕后讳雉,改雉名野鸡。
”由此推断,“周公”立“讳法”的真正目的是()。
A.维护皇权的不可僭越B.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C.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D.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解析题干大意为:“避讳之风,西周以前没有,至周公时期方成定制。
男子成年后,以字相称方易辨别,有爵位的,死后授予谥号,则已经成为礼制。
后世遵从避讳之制,且(遵守)愈加严格……(雉,鸟之意),汉吕后(因名雉)故避讳“雉”字,(不准民间使用)称雉字时一律改称野鸡。
”从题干看出“讳法”主要在于维护等级尊严,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项正确。
答案 B2.(改编)“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郡国并行制度B.“中朝”制度C.皇帝制度D.察举制度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汉初采取的制度既有周朝的分封制,又采取了秦朝的郡县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项。
答案 A3.(改编)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钱穆认为唐朝()。
A.专制皇权达到顶峰B.三省相互牵制C.三省拥有最终决策权D.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和所学史实反映了唐朝皇帝的最终决策要受到三省的影响。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答案 D4.(原创)右图是《万历首辅张居正》的图书封面。
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升任首辅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五 第1课时 能力提升 含解析
1、(2018·长春模拟)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出现近代内阁雏形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解析:选 D.据题中“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等信息可判断内阁对君权是有一定制约作用,故选D项.2、明代何良俊说:“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这反映出内阁权力上升原因在于()A、内阁首辅获得皇帝信任B、内阁拥有类同宰相权力C、内阁取得票拟谕旨权力D、内阁大学士参与最高决策解析:选C.题干“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说明内阁权力上升原因在于取得票拟谕旨权力,故选C项.3、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自何年起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材料现象()A、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B、是皇权专制强化结果C、说明内阁首相取得决策权D、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解析:选 B.明代内阁是非法定决策结构,内阁大臣权力依附于皇权,因此材料现象实际上是皇权专制强化结果,故选B项.材料反映出明代内阁首辅权力膨胀,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内阁首辅参与决策,但最终决策权仍然由皇帝掌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权力制衡关系,也不能说明被打破,故D项错误.4、(2018·茂名调研)清朝前期君主对于开国之初立下战功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永久封爵,俗称“铁帽子王”,但同时也明确规定:这些王公须在京城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这一规定主要目是()A、方便满洲贵族参政议政B、消除君主制潜在威胁C、尊重少数民族原有传统D、减少清政府财政开支解析:选 B.题干材料表明对于开国功臣表面上给予优厚待遇,实则是怕他们威胁到君主地位,所以一切由国家统一管理,故B项正确.5、清顺治皇帝说:“尔等(内阁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这说明()A、军机处分割了内阁权力B、内阁票拟权被剥夺C、内阁制约着皇权滥用D、内阁权力受到了限制解析:选D.据材料“皆朕亲裁”可知内阁权力受到了皇权限制,故D 项正确.军机处始设于雍正皇帝时期,故A项错误;据材料“尔等(内阁大学士)职司票拟”可知内阁享有票拟权,故B项错误;据材料“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可知内阁作为皇帝内侍机构,为专制皇权服务,故C项错误.6、(2018·开封模拟)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维吾尔各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而清朝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材料体现了()A、因地制宜管理B、中央集权加强C、专制主义削弱D、地缘政治特点解析:选A.材料“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说明清朝依据新疆与西藏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管理,故选A项.7、(2018·湖北重点中学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文帝晚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和隋炀帝“益肆淫刑”“生杀任情”.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观《隋炀帝文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大臣魏征解释道:“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爱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唐初即制定“崇儒”基本国策,其目是要用儒家礼、义、廉、耻、仁、爱来教育百姓尊礼守法,维护社会安定.在《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曾说:“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教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又说:“失礼之禁,著在刑书.”由于失礼必入刑,所以“刑典仍用,盖风化未洽之咎”.——阳传泽《贞观政要所见唐初统治集团法律思想》材料二《大明律》是我国封建法律制度史上一部有代表性法典.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共30卷460条.《吏律》主要规定文武官吏应该遵循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户律》中调整经济关系内容大为增加.——《从〈大明律〉制定看朱元璋法制思想》(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治国之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策略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明律》特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和朱元璋治国思想相同之处.解析(1)第一小问治国之策,根据材料一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从吸取历史教训、统治目及特点角度说明.(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从内容角度分析不同;第二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二从本质角度归纳.答案(1)治国之策:以礼为重,礼法并用.原因:唐太宗吸取前朝统治者为政失策速亡教训;稳定建国初社会秩序需要;部分大臣力推仁政和君主谦逊个人品质.(2)特点:涉及内容广泛;维护专制色彩明显;重视经济立法.相同:施仁政,重法典.(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8·商丘高三模拟)“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A、中央对地方权力制约大大加强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小农意识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政治传统D、相权为核心官僚政治体制终结解析:选 C.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变化趋势,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权膨大是“君主专制自然趋势”,与朱元璋小农意识无关,故B项错误;君权膨大是“君主专制自然趋势”,因此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加强,没有涉及官僚政治体制终结,故D项错误.2、(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A、实现了分权与制约平衡B、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C、缓和了国家阶级对立D、有效地限制了君主专权解析:选 B.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内侍机构,分权与制约平衡与材料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不符,故A项错误;“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与材料中“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对立”相符,故选B项;内阁不会缓和国家阶级对立,更不会有效限制君主专权,C、D项错误.3、(2018·江西重点中学盟校联考)《清史稿》:“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这表明()A、军机大臣位高权重B、内阁学士地位尊崇C、军机处控制了内阁D、军机与内阁相互牵制解析:选B.军机大臣位高权重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据材料“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可知重用内阁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表明内阁学士地位尊崇,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内阁,故C项错误;材料也未体现军机处与内阁相互牵制,故D项错误.4、(2018·孝感统考)明朝宦官专权局面更甚于唐朝.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A、皇权被严重削弱B、君主专制更趋强化C、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D、内阁制名存实亡解析:选 B.据题干并结合明代宦官制度相关内容可知,明代宦官权力来自皇帝宠信,因而宦官专权体现出了皇权专制进一步强化,故选B项.5、明神宗改变国家机构运作机制:以内阁监控六部,六部监控部院,部院监控地方抚按,最后使“部权尽归内阁”.这主要表明()A、内阁替代丞相成为中央行政机构B、地方权力逐级归于内阁掌控C、六部摆脱皇权听命于内阁D、部分皇权转移到了内阁手中解析:选D.明朝内阁并非正式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提到是中央机构运转,未提及地方权力,故B项错误;明神宗以中央机构互相牵制以达到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明神宗期望中央机构改革以加强皇权,却使“部权尽归内阁”,故D项正确.6、(2018·滨州期中)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对户籍政策进行了变革,通过“客籍”“商籍”“卫籍”等户籍形式设置而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人户占籍,进而解决流动人口科举考试资格问题.明朝户籍政策调整反映出()A、商品经济发展B、君主专制强化C、阶级矛盾尖锐D、考试内容变更解析:选 A.明朝中国户籍形式多样性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人口流动,故A项正确;材料与君主专制强化无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阶级矛盾,故C项错误;明朝时期八股取士,考试内容并未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7、明朝皇帝仁宗说: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于是,“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材料表明明朝实行这一科举取士办法目是()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交流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解析:选 B.题干中“南北兼顾”科举取士办法,实际上是为了均衡南北政治势力,故选B项.明朝实行“南北兼顾”科举取士办法,照顾了南方民众利益,故A项错误;科举取士并不能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交流,故C项错误;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只是表面现象,实质还是为了均衡南北政治势力,故D项错误.8、(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大明律》中规定,权势家族犯罪,官吏只得奏闻,不得擅自过问;同时又规定权势家族不得结党营私、侵占民宅、诱卖良人为女婢,否则罪加一等.这体现出明代法律()A、对平民保护形同虚设B、有利于加强君主权威C、权势家族享有种种特权D、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稳定解析:选 D.材料中主要强调是对权势家族法律规定,并未涉及对平民保护信息,故A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加强君主权威,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权势家族不得“结党营私、侵占民宅、诱卖良人为女婢,否则罪加一等”规定可得出其并不享有种种特权,故C项错误;材料中对权势家族各种规定主要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9、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所设殿阁之职,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而“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以上变化表明()A、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严重B、内阁已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C、内阁取代六部掌管行政D、内阁拥有参与国事决策权力解析:选 D.材料“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不能说明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严重,故A项错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内侍机构,故B项错误;即使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下属机构,也不是题目选项中“内阁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材料“专命内阁条旨”表明内阁参与国事决策,故D项正确.10、(2018·佛山模拟)朱元璋把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重孙分封在腹里和边境,以“慎固边防,翼卫王室”.1398年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次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由起兵,夺得帝位,是为明成祖.这说明()A、朱棣比朱允炆更得人心B、分封制解除了边患导致了内忧C、分封制仍然威胁皇权D、宗法制对皇位继承制没有影响解析:选C.题干材料“1398年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次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由起兵,夺得帝位,是为明成祖”说明分封制仍然威胁皇权,故选C项.11、(2018·成都模拟)康雍乾三朝平定西北等边疆叛乱后,不仅遵循汉族军礼,告成于太庙和祖陵,还立告成碑于太学之中,全国各地文庙纷纷仿效.到了乾隆年间,类似造碑运动达到了高潮.这使得清代()A、民间叛乱日趋沉寂B、文人竞相从军建功立业C、传统礼仪革故鼎新D、大一统意识进一步发展解析:选D.造碑运动不能对镇压民间叛乱有实质性作用,故A项错误;清朝遵循汉族军礼对文人广泛从军不会产生影响,故B项错误;遵循汉族军礼,不能代表整个传统礼仪革新,故C项错误;材料中地方造碑运动响应了中央号召,体现了地方对中央认同,故D项正确.12、“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们密信.某“廷寄”系用牛皮纸封制,信封两侧有两行漂亮繁体楷书:“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材料表明军机处()A、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B、掌握了军政要务决策权C、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制皇权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解析:选 A.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廷寄过程中军机处将皇帝密信直接寄给相应大臣,减少了其中一些环节,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军机处没有掌握决策权,其仅具有皇帝顾问职能,故B项错误;军机处设置强化了专制皇权,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军机处与其他机构分权制衡,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8·沧州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书·文帝纪》写道:“二千石(指郡太守)遣都吏(即督邮)循行,不称者督之.”《后汉书·卓茂传》写道:“平帝时,天下大蝗……独不入密县界,督邮言之.太守不信,出自案行,见乃服焉.”李贤注:“《汉书》曰:‘郡监县有五部,部有督邮掾,以察诸县也.”《晋书·隐逸传·陶潜》写道:“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材料二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职掌纠察,它可以“纠察内外百司之官”,对全国所有官吏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纠劾,另外还创设了六科给事中这一独特监察组织,负责纠察六部官吏违法事件.清朝还以皇帝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摘编自马举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演变及其借鉴意义》(1)根据材料一,简要评述汉晋督邮制.(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监察制度发展,并说明古代加强监察制度建设历史作用.解析(1)首先根据材料信息,分别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评价督邮制.(2)第一小问发展,据材料二从机构、职权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所学得出对中国古代封建统治发展与稳定起了非常重要作用;为后来社会反腐败斗争等提供经验和借鉴.答案(1)评述:督邮是汉代到魏晋时期各郡重要属吏;当时把每郡分若干部,每部设一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教令.督邮设立,一方面有利于郡守了解下情,督促地方恪尽职守;另一方面由于督邮位卑权重,往往容易凌驾于地方官吏之上,出现弄权现象.(2)发展: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扩大职权,增强其独立性;创设六科给事中,纠察六部官吏违法事件;颁布《钦定合规》,完善监察法规.作用:对中国古代封建统治发展与稳定起了非常重要作用;为后来社会反腐败斗争等提供经验和借鉴.(若答其他且言之有理也可)14、(2018·黄冈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51名贡生清一色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传闻沸沸扬扬.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大臣在内“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该事件以后,明朝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学子,按照其所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解析首先选择一个角度,确定明确主题,然后选择合适史实加以论证.如选择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君主专制特征,从科考主考官选定、科考案最终裁定等方面分析,论证科考事件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独断性和随意性.如选择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影响,从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来论证科考案中偶然现象必然性.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一: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君主专制特征.(1)科考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充分体现了皇帝意志.(2)落榜考生怀疑考试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3)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4)朱元璋亲自选定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朱元璋非常清楚科考选拔结果是公正,可是出于“稳定”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一些忠心耿耿官员为代价来平息事端.这个事件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独断性和随意性.示例二: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影响.(1)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结果,充分反映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加强.(2)南方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以后,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3)南方文化教育发展,反映在科考中榜人数上,南方对北方优势不断在扩大.(4)按照以往科考结果和此次科考及其调查结果,都证明第一次选拔是正常而且正确.文化教育事业进步,需要有相当大资金投入.如果经济地位削弱或者教育投入(相对)减少,都会对教育事业产生不利影响.(还可以选择下列角度:①“南北榜”制度是科举制一大变革,更能体现科举考试公平性.②围绕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一系列事件,印证了古代中国大臣“伴君如伴虎”感慨.③科举考试成绩与文化教育水平是相统一.④北方落榜考生行为本身反映了他们所受教育失败.等等)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Yet you don't know thatI love you.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Yet you can't see my love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ther.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But when I pl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struggling against the tides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To dig an uncrossable river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提升练(十一)
学习资料专题阶段提升练(十一)(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1.(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虽则有他们共同的文化,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
“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反映了希腊( )A.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B.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C.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D.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解析:A 材料“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说明希腊诸邦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的是城邦各自独立的特点,A项正确。
B项没有反映材料的内涵,C、D两项属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2.(2017·河南濮阳一模)“一般古希腊城邦的行政官员都是义务职,他们也并不组成为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乃至也不形成对有关首脑的依属关系。
”这是由于古希腊( )A.建立了完整的权力监督机制B.公民大会拥有最高决策权力C.行政官员内部矛盾冲突频繁D.实行了行政机关权力平衡制解析:B 雅典实行直接民主轮流坐庄,公民大会拥有最高决策权力,未形成首脑集权现象,因此没有形成“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乃至也不形成对有关首脑的依属关系”,故B项正确。
3.(2018·山东菏泽摸底)有学者认为,雅典的五百人会议较之四百人会议“不在人数的增加,而在于成分的变化”。
该学者观点说明了五百人会议( )A.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特权B.增强了公民民主观念C.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热情D.巩固了雅典民主政治解析:D 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域性的五百人议事会取代血缘性的四百人议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削弱旧氏族贵族的特权,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铲除其特权,故A项错误;增强公民民主观念的是诸如陶片放逐法、津贴制度而非五百人议事会,故B项错误;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热情的是伯利克里时期的津贴制等措施,故C项错误;以地域性的五百人议事会取代血缘性的四百人议事会,并向所有等级公民开放有利于从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结构方面巩固和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的范围和程度,故D项正确。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明清1368-1840年前第1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课时作业含解析
通史版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5单元第1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北京东城期末)有学者认为:“作为秦始皇统一海内以来历代沿用的辅政制度,早已为士大夫官僚集团所认同和接受,有其巨大的制度惯性。
”突破这一制度惯性的演变是( )A.从世卿世禄制到官僚制B.从察举制到“恩荫”制度C.从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D.从废宰相到实行内阁制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作为秦始皇统一海内以来历代沿用的辅政制度,早已为士大夫官僚集团所认同和接受,有其巨大的制度惯性”可知为宰相制度,而废宰相设内阁打破了这一制度,故选D项。
2.(2019·河南开封定位)明代内阁大学士张居正是神宗的师傅,代皇帝管事,要各衙门奏章公事每样备两份,一份送内阁,一份送纠察六部的六科给事中。
(给事中职责:参加审核,单独发表意见,若反对,可原旨退回。
)张居正的做法( )A.符合明代政治体制的规定B.体现了六部是政府最高行政机构C.说明内阁是皇帝的私人顾问D.属于越权行为答案 D解析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没有行政权,根据材料可知,张居正的做法属于越权行为,故选D项。
明代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所以张居正的做法不符合明代政治体制的规定,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内阁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但张居正的做法已经超出了顾问的职责,排除C项。
3.(2020·河南非凡联盟调研)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布政使司”“藩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
明太祖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地方藩王割据势力B.提高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C.削弱丞相行政管理职权D.改变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答案 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中书省制度,行省长官集地方军政、财政和民政等大权于一身,权力较大,明太祖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分割地方权力,改变了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故D项正确。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1894-1919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及习俗的变迁作业含解析
通史版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7单元第18讲 1894-1919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及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江苏徐州模拟)下表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简表。
此状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C.“实业救国”思潮高涨D.列强侵华方式改变答案 B解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与材料中的时间相符,故选B项。
1915年掀起“抵制日货”运动,排除A项;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以挽救民族危机,“实业救国”长期存在,是重要原因但非“此状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排除C项;这段时间内列强侵华的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
2.(2019·浙江宁波十校联考)发昌机器厂创办于1866年,最早是一个手工锻铁作坊,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转变为机器工业,发展迅速。
后因外商企业压迫排挤,1900年被英商吞并。
这反映了(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历程B.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迅速结束C.实业救国思潮从理论走向实践D.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答案 D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发昌机器厂的产生、发展和被吞并的过程,从中体现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故D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历程,故排除A 项;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是在一战期间,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实业救国的思想,故排除C项。
3.(2020·河南非凡联盟调研)如图反映了19世纪中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相对份额的变化情况。
这表明( )A.列强不断加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B.中西方工业经济的不平衡发展C.闭关锁国造成了中国工业的落后D.洋务企业在世界上缺乏竞争力答案 B解析分析图表可知,19世纪中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相对比例逐年下降,且下降幅度很大,这表明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现代工业迅速发展,速度远超中国,中西方工业发展出现不平衡,故B项正确。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质检五晚清至民初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尝试含解析通史版
专题质检五晚清至民初: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尝试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2021广东汕尾期末)下面是鸦片战争中英双方兵力投入及损耗概况表。
由此可知( )A.英国蓄谋侵略战争B.政府极力抵抗外辱C.清朝军队纪律涣散D.清政府的腐败无能2.(2021广东肇庆三模)某学者认为,领事裁判权是列强在华攫取各种权利和特权的政治、法律基础,是构成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的中枢。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领事裁判权( )A.推动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B.为西方列强侵华大开方便之门C.是《南京条约》主要内容D.反映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要求3.(2021天津河东三模)甲午中日战争后,俄、德、法三国向日本提出放弃占领辽东半岛的警告。
与此同时,三国军舰在日本海面游弋,对日本进行武力威胁。
这说明( )A.列强争夺中国矛盾激烈B.列强武力调停中日矛盾C.俄、德、法建立了军事同盟D.列强灭亡中国行动开始4.(2021北京海淀三模)下面是列强侵华时“京师形势”的示意图。
下列各项与图中所示对应正确的是( )A.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
B.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C.庚子年发生义和团……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
D.国难日亟,东北四省沦亡之后,华北五省又在朝不保夕的危机之下了!5.《辛丑条约》规定,为帮助赔款实现,以关余、盐余(关税和盐税收入在清偿外债后的剩余部分)和常关收入三项税收作为担保,同意把现行关税由实际的3.18%提高到5%,对迄今为止的免税商品征税。
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收回了一部分关税自主权B.对民族工业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C.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要途径6.(2021天津和平二模)1842年《海国图志》问世,作者魏源在该书《原叙》中指出著书目的:“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阶段检测(三)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检测(三)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明初,朱元璋在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
这一举措()A.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C.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D.缓和了君相之间的矛盾2.明代,督抚是出于督察地方军事的需要设置的。
到了清代,督抚集地方司法、行政、军事等权力于一身,同时需把地方情况反馈给中央。
这一变化说明()A.皇权与相权矛盾得到缓和B.地方行政效率大大降低C.清政府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君主统治严重依赖督抚3.据史料记载,清代,皖南地区宣城、南陵二县姜的品质优良,植姜面积较广,姜类非常畅销,“宣城、南陵姜利最大,宣城黄渡产者无筋……上农夫家亩可数十石,计一乡可得数万石”。
这表明,当时皖南地区()A.经济作物开始大量种植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C.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D.区域间的贸易较为活跃4.《清史稿·食货志》记载:“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
”这一政策()A.放松了国家对人身的控制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解决了人多与地少的矛盾D.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5.据记载,明永乐十三年,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
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而当西方已有的传统贸易商路被阻塞时,西方人急切地开辟新航路。
由材料可推断出中西方()A.经济形式不同B.国家制度不同C.对外政策不同D.思想文化不同6.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曾五次北征蒙古,与此同时,他还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先后派亦失哈5次巡视奴儿干,招抚女真各部。
结合下面表格,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朱棣五次北征蒙古时间亦失哈五次北巡奴儿干时间永乐8年2月出发永乐9年春出发永乐12年3月出发永乐10年冬永乐20年3月出发永乐13~18年冬永乐21年7月出发永乐18年前后永乐22年4月出发永乐21年春出发,22年秋返回A.奴儿干都司的设立引发了明蒙战争B.奴儿干都司支持了明朝边疆战略的实施C.奴儿干都司的官员要定期朝觐述职D.奴儿干都司奠定了我国北部疆域的版图7.据史书记载,印度次大陆上的古里、柯枝等国,几乎每次都随郑和使团入贡明朝;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后,阿拉伯地区的忽鲁漠斯、阿丹、佐法尔,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竹步、麻林等国也多次遣使纳贡。
通史版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5单元明清1368-1840年前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
通史版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检测(五)一、选择题1.(2019·石家庄模拟)“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
”这表明( )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答案 C解析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变化趋势,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无关,故C项正确,B项错误。
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D项错误。
2.(2019·日照校际考试)清朝时,政府的行政文书以汉文、满文为主,但也涵括蒙文、托忒文、帕尔西文、藏文等诸多民族语言。
此举旨在( )A.传递政治大一统理念B.表达民族平等的思想C.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D.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的行政文书包括诸多民族文字,这样可以有效传达国家政令方针,维护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
B、C、D三项皆不符合材料主旨,且与史实不符,排除。
3.(2019·宁夏银川一中高二期末)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明中期以后发生了科举以来首次颇具规模的“反科举”运动。
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往往自称“山人”,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
这反映了当时( )A.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公正性C.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D.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答案 D解析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甚至爆发“反科举”运动,表明科举制发展到明朝已经阻碍了政治发展进程,因此材料反映了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故选D项。
材料反映的是反科举,不是针对八股文,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的公平性问题,排除B项;生员、监生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并非操纵国家政权,排除C项。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十 第1讲 新时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活动练习
第1讲新时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活动1.1979年全国人大对原“选举法”进行了修订,取消了举手表决,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但这一比例在2010年修改为1∶1。
这表明( )A.中国开始实践启蒙思想家思想B.无记名投票比举手表决更公平公正C.新中国民主政治在不断的完善D.城乡平等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根本解析:C 启蒙思想家主张资产阶级的民主和法制,中国开始实践其思想是在近代时期,故A 项错误;无记名投票取代举手表决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不是材料主旨的全面体现,故B项错误;从“对原‘选举法’进行了修订”“正式规定了……”“这一比例在2010年修改为1∶1”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在不断的完善,故C项正确;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应注重城乡平等,但不是以此为民主建设的根本,故D项错误。
2.1956年《中国共产党的章程》规定党员有义务“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
1982年宪法总纲第五条特别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从材料中体现八二宪法制定的关键原则是( )A.社会主义B.人民民主C.党在法下D.党政分开解析:C 社会主义原则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材料中都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人民民主原则体现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材料中也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1956年党章规定党员必须遵守国家法律,1982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规定,任何政党和社团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可知党必须依法治国,故C项正确;党政分开,指党务和政务分开,发挥党总揽全局,管好路线方针和政策,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3.(2017·安徽安庆月考)1979年美国通过《与台湾关系法》,宣称:“我们支持一个中国政策,但统一如何以和平方式达成要靠双方进行两岸对话。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专题卷-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卷一、单选题1.20世纪初,亚洲开始改变沉睡状态,出现了戊戌变法、印度1905—1908年反英斗争、辛亥革命、伊朗立宪革命等重大事件。
这根源于( )A.世界殖民体系的衰退和瓦解B.亚洲人民反帝斗争走向联合C.亚洲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D.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2.独立后的拉丁美洲不仅受到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而且还受到其武力干涉,这就是所谓的“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
实施这一政策的国家是( )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3.1882年埃及人民在亚历山大港英勇抗击外国侵略军,他们所抗击的是( ) A.法国侵略军 B.奥斯曼帝国军队C.英法联军D.英国侵略军4.19世纪欧洲商业资本在非洲建立商站和早期殖民地,通过各种手段促使本国政府采取政治或军事行动,以达到兼并殖民地,保护经济利益的目的。
据此可知( )A.商业殖民活动助长野蛮瓜分B.西亚是欧洲商人活跃的地区C.世界殖民体系已经正式建立D.非洲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5.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
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6.如图所示为关于门罗主义的漫画,画中左下方的英文意为“西半球”。
该漫画意在说明当时美国( )A.干预拉美独立运动B.独霸美洲的企图C.主张共同瓜分世界D.称霸世界的野心7.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晚期处于自发的斗争阶段,19世纪晚期后开始走向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在20世纪初更是走向大觉醒时代。
这一变化根源于( )A.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B.新经济因素的不断发展C.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D.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8.1884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会议,经过激烈讨价还价,达成协议: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领土,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分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
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评(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含解析)新人教版
综合测评(五)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清嘉庆十年(1805年)《大荒公禁栽烟约》记载了江西新城县烟草种植业情况:“佣工者竞趋烟地,而弃禾田。
况农家妇女……今皆唯烟是务,妇不知织,布从何出?”由此可知,当时江西新城地区( )A.对外贸易迅速发展B.商业市镇空前繁荣C.农业生产逐渐衰落D.小农经济受到冲击2.欧美的历史学家曾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烟,英国人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这是可以断言的。
英国资产阶级政府发动这次战争,除了保护鸦片走私,其更深层次的意图是( )A.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B.用武力冲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C.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D.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3.以下资料可以作为研究虎门销烟直接证据的是( )A.虎门销烟池遗址B.虎门销烟浮雕C.电影《林则徐》(1959年)D.[英]蓝诗玲著《鸦片战争》(2015年)4.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的态度是“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
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 )A.外交政策由灵活逐渐转向僵化B.立场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C.外交政策正逐步与国际规则接轨D.始终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5.[2021·河北保定期中]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政治制度。
他认为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在于:废除了世袭制和终身制,打破了封建的家天下的局面;议员和总统皆自下而上地由民众选举,议会对于来自民间的意见,“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
这说明( )A.魏源主张制度变革,仿英立宪B.近代士人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C.西方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D.少数国人对西方制度有了初步认识6.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近20年来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是基本肯定,认为研究中国近代史必须以“三大革命”(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纲。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阶段提升练(共15份)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阶段提升练(一)(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1.(2017·福建厦门摸底)据甲骨文记载,商代认为“‘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映了商代( )A.王权借神权加强统治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D.确立了“家天下”制度解析:A 材料中甲骨文记载,强调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是神之后裔,这体现了神化王权、加强统治的特点,A项说法正确;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夏朝时已经确立了“家天下”制度,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
这说明分封制( )A.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B.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C.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D.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解析:D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广大地区权力出现真空,西周通过分封制有效填补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故D项正确。
3.(2018·湖南长沙期中)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
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B.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C.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D.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解析:A 材料中“族坟墓”是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的,故A项正确;在家庭的墓葬中,无法体现阶级关系,故B项错误;“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只能说明有贫富差别,无法判定是否悬殊,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以及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
4.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秦国轻罪重罚、滥用苛政B.秦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C.秦国军事活动比东方六国频繁D.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解析:B “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说明秦国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五阶段知识扩充课件
格局发生了变化,男子将大量的业余时间投入纺织当中。
五、白银流通的合法化 明朝中期,一直流行于民间的白银,终于取代了明朝政府原来法定的“大明宝钞”, 成为通行的主要货币,市场上的商品,无论大小都以银两作为计价的标准。从此白 银与秦汉以来一直沿用的铜钱一起,充当市场的通货。大宗商品的交易,用白银支 付;小额交易,则用铜钱支付。铜钱和白银的比价,明清两朝,政府规定为铜钱一千准 白银一两。但在实际流通中,钱贱银贵往往要一千数百钱才等于白银一两。 白银之所以成为主要通货,是商业繁盛,尤其是棉布、粮食、食盐等日常生活用品 的远距离贩销的结果。反之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
六、明清时期钱庄的兴起 明清之际,钱铺业发展出了以存放款和汇兑为主要业务的钱庄。钱庄主要 分布于长江流域,尤以开埠通商以后的上海为盛。上海的钱庄业,是由绍兴 人于乾隆时开设的煤炭肆(店)兼营存放款业务发展而来。乾隆时,上海沙 船业务发达,从辽东营口等地运来的豆麦、杂粮、油饼,从闽广则运来土货, 交换上海一带出产的棉布,交易额增加,需要现款周转,钱庄的存放款、汇 划与交割业务便日益发展起来。上海开埠以后,钱庄更趋发达。全国以及 世界各国商船直接开入上海,进出口贸易日益递增,钱庄也越来越多。咸丰
三、明代宦官权力提升的原因
明太祖把宦官不得干预朝政的规定不仅定为祖训,还被制成铁牌立于宫门 外,其用意就在于永远地告诫子子孙孙,谨防大权旁落宦官之手,但明代后
期宦官专权现象却非常严重。
1.政治需要。明成祖朱棣任用宦官,委以权力,完全是因为当年在靖难之役 中,尚为燕王的朱棣就是靠勾结受建文帝压迫的太监而掌握了建文帝的动 向,此后又在其围攻南京时,与宫内的太监里应外合取得了胜利,登上了皇 帝的宝座。因此,朱棣上台后,也害怕会有失意的宦官像出卖建文帝一样出 卖自己,故而不惜背叛祖训,拉拢宦官。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板块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Word版含解析
板块十四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中期第1讲俄国十月革命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7·广东梅州一模)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推翻专制统治B.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解析:B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二月革命后“群众的迫切需要”不再是要求推翻专制统治,而是“和平”与“面包”,临时政府不顾人民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早日实现和平、取得土地和面包,故B项正确。
2.下表为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临时政府更迭表,据表可知( )A.两个政权并存是俄国临时政府更换频繁的原因B.布尔什维克党主张暴力革命导致临时政府更换频繁C.临时政府不能有效应对当时俄国面临的现实问题D.如果没有十月革命,第三届联合临时政府不会下台解析:C 材料反映了二月革命后,俄国临时政府更替频繁,说明临时政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得不到苏维埃的支持,苏维埃代表人民的利益,C项正确,A项错误。
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主张和平夺权,B项错误。
第三届联合临时政府下台的原因是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得不到广泛支持,没有十月革命,照样会下台,D项错误。
3.在某次会议上,有代表提出俄国没有一个政党愿意夺取政权,列宁即席反驳道:“有的!任何一个政党都不会放弃这样做,我们的党也一样,它随时都准备夺取全部政权。
”这一会议的背景是( )A.罗曼诺夫王朝腐朽反动的统治B.《四月提纲》明确了继续革命的任务C.七月事件促使斗争策略的改变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解析:B 材料反映了列宁对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任务要求的转变,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及“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B项正确。
通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八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__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课时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2.红军长征 (1)原因:蒋介石“围剿”红军;“左”倾错误的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过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至1935年10月,到达陕北;1936年10月, 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3)重大事件 ①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 央的正确领导,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②《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发表,提出了建立__抗__日__民__族_ 统__一__战__线___的主张。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 1.条件
(1)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不断发展壮大。 (2)思想基础: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组织基础:各地_共__产__党__早__期__组__织___的建立。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中共一大 (1)时间:_1_9_2_1_年7月23日。 (2)地点: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 (3)内容:确立了党的名称、性质、奋斗目标;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决定党 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4)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的政党。
素养 解读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1)五四运动促使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北伐战争的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及陈独秀坚 持右倾错误,导致国民革命失败。 (3)中国共产党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4)通过长征,红军实现战略转移,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同时,中国革命中心由南方长江流域转移到北方,为抗日战争做了重 要的准备。 运用考古文史材料、历史遗存,解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及中国共产党探索民主革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的过程、特点及 影响。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明清经济史模拟试题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明清经济史一、选择题1.(2019·广东肇庆二模题)明朝中后期, 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 提高了粮食产量, 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 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 “不产米, 仰食四方”。
由此可知, 当时()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抑商观念发生改变C.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 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答案】 C【分析】本题通过明朝中后期农业种植作物的变化, 考查了学生对明朝农业经济作物种植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 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经济作物种植更加普遍。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 故A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坚守抑商观念, 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 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 ‘不产米, 仰食四方’”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条件, 对传统的农业结构有所突破, 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区域经济的相关信息, 故D项错误。
2.(2019·河北衡水一中高三上学期分科综合考试试题)有学者指出, 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 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 元代王祯《农书》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十分罕见。
失去两汉或唐宋那种新器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主要是()A. 工商业发展的冲击B. 精耕细作不被重视C. 自耕农经济占主导D. 劳动力的密集投入【答案】 D【分析】本题通过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工具革新的相对停滞, 考查了学生对明清时期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 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两次鸦片战争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两次鸦片战争(单选题)1.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英国的赔款包括三个项目:“鸦片烟价”即赔付清政府销毁的英国鸦片:“商欠”则是指广州经营进出口贸易的行商所欠英国商人的债款;“水陆军费”乃是英国政府对中国进行侵略战争的军费勒索。
这()A.揭示了殖民主义者侵略的本质B.印证了中英贸易失衡的必然结果C.表明发动战争是英国既定国策D.解释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2.鸦片战争后,有西方人观察到“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
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
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还记叙苏南地区仍以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
这一现象表明()A.经济分工的差异性B.经济结构变动的复杂性C.自然经济的分散性D.美国享有对华贸易特权3.1858年的《天津条约》使得领事裁判权进一步充实和巩固。
随着对国际法知识的了解,一些清朝官员指出,领事裁判权违反了国际法,“洋人归领事管辖,不归地方官管理,于公法(《万国公法》)最为不合”。
这反映出当时()A.政府成功地运用了国际法B.统治者放弃了朝贡外交体制C.国人萌生了司法主权观念D.部分官员注重国际地位提高4.一位法国学者将某场战争的终结称为近代北京的“序曲”,这场战争后,北京重开教堂,允准西方各国进京设立医院、银行、学校等机构。
该学者提及的这场战争()A.激发了“以夷为师”的新思潮B.推动了民众的思想解放C.加快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D.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5.日本有一则传说,印度僧人达摩来到中国后,他的眼皮化为茶树。
19 世纪英国在印度种植茶叶成功,此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学者改写这个故事,塑造印度是茶树原产地的概念,扩大印度茶叶产业影响力。
他们改造这则传说的目的是()①打压中国茶叶出口②摆脱对华贸易逆差③迫使中国开放口岸④加速对华文化侵略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19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有关西方商务等事宜,清政府都一并交于地方督抚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提升练(五)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编者选题表
1.明朝的《大明律》曾经颁布多项禁令,如:禁止朝官与近侍官交结,禁止地方官员与朝官交结,禁止京官与京城家资富厚之人交结,否则即构成奸党罪。
这些规定旨在( )
A.防治宦官专权和权臣乱政
B.消除官员结党对皇权的威胁
C.用法律形式加强中央集权
D.澄清吏治以杜绝制度的腐败
解析:B 本题易错选A项,原因在于没有从全局考虑,单纯依据禁令中的一条“禁止朝官与近侍官交结”而得出片面的结论。
结合题意可知此题侧重考查禁令颁布的目的。
朝中所有官员都服务于皇权,因此限制官员的交往和行为,实际上就是加强专制皇权,B项正确。
材料内容涉及对官员行为的约束和限制,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C项错误,排除;规定中并未涉及腐败问题,排除D项。
2.(2017·湖北华中名校金卷)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
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
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
C.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
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
解析:D 明太祖时内阁并未形成,故A项错误;限制内府和六部集权于皇帝只会增加皇帝的行政负担,故B项错误。
内府和六部本无矛盾,明太祖的制度设计让其相互牵制,才滋生了矛盾,并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从限制内府,到利用内府牵制六部可知,明太祖意在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故D项正确。
3.唐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同审理案件,称“三司推事”, 到清朝时,除沿用“三司”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
上述制度规定的实行 ( )
A.表明监察机构逐渐呈现出独立性
B.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使皇帝权威不断得到强化
D.易造成权力交叉,行政效能低下
解析:B 材料中的“三司推事”“九卿会审制”均体现的是监察机构的司法审判权的行使, A项排除; “三司推事”“九卿会审制”体现了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皇权的强化,C项排除;对于重大案件实行权力交叉的共同审理,不会降低行政效能,D项错误。
4.(2018·湖北天门月考)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
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
……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这有利于(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商业繁荣,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
C.手工工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显著
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
解析:B 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A项错误;“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多以丝织为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民间手工业发展受到压制,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限制,而不是繁盛,故D项错误。
5.早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政府就将部分税粮折为白银征取;正统二年(1437年),朝廷被迫宣布“弛用银之禁”,于是“朝野率用银,其小者乃用钱”。
这一现象说明( )
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经济发展促进政府政策的调整
C.税制改革推动白银普遍化
D.明政府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解析:B 白银作为货币使用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明朝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故答案为B项;A、C两项是在明中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后;中国历代封建政府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明朝不仅没有改变,反而强化了,故D项排除。
【新知生成】赋役折银改革体现了国家把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转化为货币地租,这一地租和劳役改革,促进了农民与市场的关系,促进了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6.(2017·广东广州一模)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实用性读物,如《陶朱公致富奇书》《四民必用》《耕心农话》《杵臼经》《布经》等。
这是因为( )
A.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B.科学研究注重实用性
C.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
解析:C 材料中没有科举应试类的读物,故排除A项;科学研究的书面结晶是学术著作或者是科普读物,很显然与《陶朱公致富奇书》《四民必用》不相干,实用性读物不一定是学术著作或科普读物,不一定非要通过科学研究才能出来,故B项与材料构不成因果联系。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相应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实用性读物恰好是其产物,故C项正确。
D项首先是时间不对,经世致用思想主要是在明清之际盛行,材料说的是明清时期,比明清之际时间大的多,另外经世致用提倡的治学方法,对象主要是学者和知识分子,材料中实用性读物不全是学术著作,故用经世致用思想盛行来解释也不充分,故排除D 项。
7.(2017·东北四市质检)明清时期,晋商既经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经营金融业。
二者的
结合,出现了山西商人早期经营的金融资本形式——依靠自有资本放债的典当、印局和在经营存放款业务中起中介作用的钱庄。
这反映了山西(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商业资本进入生产领域
C.商品经济在全国领先
D.金融业从商业中逐步分离
解析:D 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具有雇佣关系,这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从金融资本形式中看不出商业资本流向生产领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在全国的地位状况,故C项错误;从“晋商既经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经营金融业。
二者的结合,出现了山西商人早期经营的金融资本形式……钱庄”,可知反映出金融业逐渐从商业中分离成为独立行业,故D项正确。
8.(2018·湖南长沙摸底)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
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
这反映出心学( )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C.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
D.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解析:D 材料反映的是思想领域,不能体现“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A项;心学从属于理学,B项错误;心学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天理,为封建专制服务,C项错误;材料“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体现出在心学影响下一批知识分子要求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主义思想,故选D项。
9.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导致该观点出现的社会根源是( )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西学东渐的影响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言论自由的推动
解析:C 社会根源,是指某一个现象或问题的出现所基于的根本原因,应该从生产力的角度去分析。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专制统治的腐朽是政治方面的原因,故A项错误;西学东渐为思想方面的原因,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属于社会根源,故C项正确;言论自由并未出现在明清之际,故D项错误。
10.(2017·江西五市八校联考)清代学者戴震说:“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现出其反对君主专制的倾向
B.经世致用的朴实学风成为主流
C.封建统治秩序遇到未有之危机
D.天理人欲对立观受到理性批判
解析:D 题干材料反映了理学对人性的压制,材料反映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批判,故D项正确。
材料是对“理学”的批判,不能体现反对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且不符合清初理学研究脱离实际的史实,故排除;当时的主流思想依然是理学,封建统治秩序并未动摇,故C项错误。
11.(2018·山西晋中期末)据古籍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准备了“内府铸精铜活字百数十万,排印书籍”,却在乾隆初年因“无用”而被改铸为铜钱,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的活字印刷术( )
A.受到统治阶级的抵制
B.技术存在着致命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