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受众的心理需求与家庭伦理剧的叙事样态之关系

合集下载

受众心理需求与电视新闻编排的关联探讨

受众心理需求与电视新闻编排的关联探讨

受众心理需求与电视新闻编排的关联探讨【摘要】受众心理需求对电视新闻编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受众心理需求和电视新闻编排的关系,探讨了受众对新闻内容的需求如何影响新闻节目的选择和呈现。

在实际制作中,需要根据受众的喜好和需求,合理安排新闻顺序和内容,以提高观众的观看体验。

本文还通过案例分析和创新模式的讨论,展示了受众心理需求与电视新闻编排的创新方式。

在本文总结了受众心理需求与电视新闻编排的密切关联,展望了未来受众需求对新闻编排的影响,并强调了受众心理需求在新闻制作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受众需求与电视新闻编排之间的关系,为提升新闻节目的质量和受众吸引力提供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受众心理需求, 电视新闻编排, 关联探讨, 影响, 分析, 指导, 案例分析, 创新模式, 关联性, 未来展望, 结论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信息时代,受众对新闻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获取信息的层面,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新闻来满足情感、认知和社会需求。

电视新闻编排需要考虑到受众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不同心理需求,以保持观众的兴趣和忠诚度。

随着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受众的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电视新闻编排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受众的需求变化。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受众心理需求与电视新闻编排之间的关联性。

通过对受众心理需求对电视新闻编排的影响、电视新闻编排中的受众心理需求分析、受众心理需求如何指导电视新闻编排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揭示受众心理需求对电视新闻内容选择、报道方式、节目形式等方面的重要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和创新模式探讨,旨在为电视新闻编排提供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对受众心理需求与电视新闻编排关联性的研究,探索更多创新性的方法和模式,为提升电视新闻报道质量和受众体验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探讨和分析,旨在加深对受众心理需求与电视新闻编排之间复杂而重要的关联性的理解,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家庭伦理剧的兴盛及对受众的影响分析

家庭伦理剧的兴盛及对受众的影响分析

家庭伦理剧的兴盛及对受众的影响分析伦理剧是一种以展现家庭伦理问题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剧,近年来在广大观众中兴盛起来。

家庭伦理剧通过剧情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向观众传递出许多深入人心的家庭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家庭伦理剧的兴盛原因,以及对受众的影响。

一、家庭伦理剧的兴盛原因1. 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家庭伦理剧以家庭为背景,剧情围绕家庭内部的问题展开,能够引发观众共鸣。

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家庭关系紧张、难以沟通等问题,家庭伦理剧正好满足观众对于关于家庭问题的关注和理解。

2. 体现社会现实家庭伦理剧通常以真实的社会现实为来源,剧本创作往往参考了真实生活中的案例,贴近观众的生活,使得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剧情。

3. 复杂多样的剧情与人物形象家庭伦理剧在刻画剧情和人物形象时,常常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纠纷、冲突等呈现出来。

这些复杂多样的剧情和人物形象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

二、家庭伦理剧对受众的影响1. 价值观的引导家庭伦理剧多以传递正确的家庭价值观念为目的,主要通过展现家庭伦理问题的解决过程和教训,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

2. 提高道德意识家庭伦理剧以人物形象和剧情的表现手法,向观众展示了一系列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观众在欣赏剧中的故事情节时,会不自觉地思考并认同这些道德准则,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意识。

3. 加深家庭关系通过观看家庭伦理剧,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家庭内部存在的种种问题,并从中汲取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将有助于改善家庭关系,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

4. 启发个人成长家庭伦理剧中经常通过主人公的努力和成长过程,向观众传递出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可以从主人公的经历中获得启示,找到自己成长的方向,引发对于个人发展的思考。

总结:家庭伦理剧的兴盛可归结为其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体现了社会现实和创作上的复杂性。

对于受众来说,家庭伦理剧通过价值观引导、道德意识提高、家庭关系加深和个人成长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简析家庭伦理剧的审美诉求

简析家庭伦理剧的审美诉求

的审美诉求下.家庭伦理剧势必会在“人性善”、“善恶有 报”等方面下足功夫。以达到创作者的意图.即将自己的
艺术主张注入作品中,通过中国各式各样的家庭伦理道 德问题。完成在审美价值层面上的美善统一。
的怀旧等.就成为家庭伦理剧在创作上所体现的必然趋 势。同样地,正是由于其在精神文明所承担的责任,造就 了家庭伦理剧的收视保障,掀起了家庭伦理剧的一个又 一个收视热潮。 如电视剧《半路夫妻》描写的是当代都市人的再婚现 象.它所关注的是社会上日益渐长的离婚后再婚现象,给
了观众一个新的观看视角。剧中人物胡小玲与丈夫江建 平离婚.并不是由于第三者家庭暴力等因素,只是为了结
为了更好地实现美善统一的原则,导演都会从亲情、 善良等方面入手。大部分作品的审美价值恰恰是展示人 物的道德境界即人物的善良来赢得人们的审美同情从而
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的。…《我的丑娘》这部电视剧讲的
主要是儿子因为母亲丑娶不上媳妇而“拒绝”认母.母亲 以其人丑但心美最终与儿媳儿子相认。《我的丑娘》引起 观众共鸣并取得高收视率的核心所在.便是一个个与
近年来,家庭伦理剧作为电视剧类型中的主力军.在 不断热播的同时,其收视率也随之一路走高,成为当下业 界关注的对象之一。在引领大众化电视消费的同时。它所 具有的精神内涵与审美意蕴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世俗生活的时代化书写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 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文化层次上来讲。上世纪八十 年代盛行的精英文化逐渐退居次席,取而代之的是大众 4.思维改良。摒弃线性变系统。 时代发展到今天,人口流动频繁、行业融合、城乡发 展统筹等已经是整个社会发展现状的主流.农村人口迸 城务工,城市人口到农村租赁田地、山林搞种植、养殖业的 现象比比皆是,线性的单纯说农显然会使对农节目自身的 收视号召力严重受损。也无益于对农宣传与服务的作用体 现。变线性节目策划为系统节目策划.变线性节目内容为 以“三农”为核心的多元系统节目内容是当前对农节目亟 待探索的思维改良行动。曾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优秀电视 节目奖提名奖的湖北荆州电视台的《垄上行》栏目是近年 来国内热播的一档对农节目,它除了围绕农村、农业这个 主题做文章外.对农民的主题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外沿 的延伸,比如.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务T同样是对农节目所 要关注的事件,《垄上行》栏目就曾聚焦农民工招聘会等活 动。浙江台的《大家》也曾以专题的方式记录了农民工进城 务工的生存现状.节目的内涵除了故事化外.还透射、包含 着人文关怀与务T技巧资讯服务,极具感染力与实用性。 我认为,对农节目除了要唱好在农村土地上的那首“四季 歌”外。更要将镜头广罗各种与“三农”有着千丝万缕的信 息与故事的别样“四季歌”。达到天天唱“四季歌”,歌歌都 不同,歌歌都新鲜的效果。这个方面的探索需要采制人员

家庭伦理剧的兴盛及对受众的影响分析

家庭伦理剧的兴盛及对受众的影响分析

家庭伦理剧的兴盛及对受众的影响分析摘要: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剧已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家庭伦理剧作为通俗电视剧的一种,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

究其兴盛的原因,主要可以从受众方面和家庭伦理剧本身出发进行分析。

关键词:家庭伦理剧;受众家庭伦理剧是一种以反映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为其主要内容的通俗剧,它构成了通俗剧创作的主要形态,或者说,它是以反映社会道德、伦理为内容的电视剧,主要采用的是通俗剧的形式。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伦理道德几乎是人人都会遇到的课题,因此,由它们构成的故事,最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和认同。

一、家庭剧受到受众喜爱的原因家庭伦理剧以反映社会和家庭伦理道德为题材,它以广阔的社会为背景,以家庭为基本的表现对象,通过家庭中发生的各种事件,探讨爱情、婚姻、孝道等伦理道德问题,并将家庭伦理扩大到社会伦理。

与一般主旋律电视剧将主人公在“公共空间”的活动作为叙事主干不同,家庭剧将镜头对准主人公的“私人活动空间”——家庭,以表现主人公在家庭生活中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情感纠葛以及在伦理亲情覆罩下的彼此间的情感故事。

是一种写实的艺术形式。

从其形式本身以及社会状况出发研究其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受众本身的差异。

电视剧作品是否被接受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其本身的质量,更主要的是观众先在的选择心理,即既定的期待视野。

因此,不同的受众类型对电视剧的类型也有着不同的喜好。

本文主要就以下方面进行分析:1.年龄差别。

受众年龄不同,对电视剧的选择、理解和评价就会有所不同。

而家庭剧适合任何年龄段的观众观看。

2.性别和职业不同。

在日常生活,每个人都有家庭,而家庭剧自然而然就得到了各类人群的喜爱。

3.地域分类,从宏观差别。

通俗电视剧可是分为海外通俗电视剧和大陆通俗电视剧。

大陆电视剧的受众又可以分为京派、海派、西部、东北、岭南等类别,他们会选择与自己生长的环境更为亲切的电视剧类型来观看。

各个地域都有其自身独有的家庭习俗,也正是这种特色使得本土人民感到亲切,其他地域的人民感到好奇而有兴趣去了解。

研究论文:浅谈电视新闻采编如何与受众心理相结合

研究论文:浅谈电视新闻采编如何与受众心理相结合

134223 新闻传播学论文浅谈电视新闻采编如何与受众心理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周边事物已经不能过满足公众的好奇心,这就迫切需要通过新媒体知晓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达到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境界。

在电视新媒体发展的同时,市场同时得到近一步完善,新闻媒体作为其中一部分,扮演着为公众提供时事新闻的角色,同时也是公众了解国家大事和世界发展动态的渠道。

因此需要工作人员投入更大的精力制作出适合观众口味的节目,取得高收视率,从中获取高利益。

但从现在电视新闻收视率可以看出,电视制作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不仅限制了新闻媒体的发展,也使其在市场中失去竞争力,所以新闻媒体工作者应该研究出如何将电视新闻采编与受众心理相结合的方法。

1 电视新闻媒体采编工作的不足1.电视新闻真实性不足。

新闻具有真实性是其能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如果新闻节目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时候,带有欺骗性,观众就会有被愚弄的感觉,甚至有些新闻会误导群众,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如果长期这样就会导致电视新闻没有群众的支持,不具备市场竞争力,最终被社会摒弃。

但是一些小的新闻媒体专业性不强,经常摸不透观众真正的心理需求,所以为了满足其中一些观众的好奇心理,经常将一些低俗信息的新闻呈现出来,还有经常夸大其词,捏造一些不存在的事实,误导观众。

这些媒体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但却没有稳定的群众基础支持,最后也只会被社会淘汰。

所以做出具有真实性的新闻迫在眉睫,这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2.电视新闻内容缺乏深度。

从每天的新闻中可以看出,很多的新闻内容都具有类似性。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准确的获取我们想要的信息,从中看到的全是文字和数字,内容没有层次感。

这类新闻不仅得不到群众的认可,还可能导致群众对新闻失去了兴趣。

现在生活节奏快,人们不会花费太多精力去了解新闻发生的过程,而是对结果更感兴趣。

所以新闻工作者在对新闻内容剪辑时,应该追求的是题材新颖、内容简洁和描述得当。

但现在的新闻内容多数冗杂,不能让观众一眼就知道其想表达的核心是什么,产生厌烦的心理,最终对新闻节目失去了信心。

新时期我国家庭伦理剧之解读

新时期我国家庭伦理剧之解读

新时期我国家庭伦理剧之解读摘要:家庭伦理剧是以社会道德为题材,以人伦情感为主线,以家庭成员的情感纠葛和百姓的日常生活为内容的影视剧种,是与社会生活最为紧密相连一个电视剧类型,同时也是我国精神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形式,对观众的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文试图通过解读新时期我国家庭伦理剧对当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来提出其更加适合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新时期;家庭伦理剧;文化解读;日常生活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家”的概念看得无比高尚和深重,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基础,家庭不仅是构建社会的基本单位,同时也在反映和传承价值观念和社会变化。

家庭伦理剧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后的新时期,广泛深入到生活的各个层次,更加贴近生活和现实,已然成为受众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电视剧类型。

1新时期我国家庭伦理剧发展现状家庭伦理剧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通过或写实或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来探讨家庭生活中亲情、爱情、婚姻和人伦等伦理道理问题,进而由小及大,由家而国地升华到社会道德、权利义务等国家和社会的道德价值讨论,最终达到提升和巩固社会道德风尚的目的。

新时期以来,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生活可谓一天一变样。

作为收视群体的主力,中青年人更多地把视角停留在婚姻话题。

因为当下社会中婚姻对房和车的要求越来越高,收入差距大和地位不平衡也导致了小三的大量出现,所以家庭伦理剧也把握到了时代的脉搏,把剧情的设置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如《蜗居》就是以此为题材,将社会中最真实最露骨的现实赤裸裸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虽然刺激了当代年轻人的敏感神经,但也从客观事实上告诉了年轻人当今社会的残酷性,以及如何寻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正确途径,同时也引发了各年龄层群体对当今社会的深层思考。

另外,婆媳关系也是家庭伦理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思想观念的不断深化改变,婆媳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然愈演愈烈,新时期里有关婆媳关系的家庭伦理剧进入到全盛发展时期,以《媳妇的美好时代》和《双面胶》为典型代表,用影视剧的形式表现了当今社会中家庭观念的改变、女性意识的增强、夫妻地位的变化与相对稳定的婆媳关系的矛盾,或和谐或交恶的婆媳关系引发了全社会的共鸣,在赢得了收视率的同时也引人深思。

社会学论文浅析家庭伦理剧对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

社会学论文浅析家庭伦理剧对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

社会学论文浅析家庭伦理剧对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家庭伦理剧是一种以展示家庭内部关系、家庭伦理问题为主题的电视剧。

近年来,随着家庭伦理剧的热播,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开始关注并追逐这些剧集。

然而,家庭伦理剧对女大学生的婚恋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

首先,家庭伦理剧对女大学生的婚恋观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这些剧集通常以家庭为背景,通过展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向观众传递了一些积极的家庭伦理观念。

女大学生在观看这些剧集时,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与伴侣和家人相处,如何处理婚姻中的矛盾和问题。

这对于她们今后的婚姻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帮助她们更好地建立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

其次,家庭伦理剧还能够激发女大学生对家庭价值的思考。

这些剧集通常会涉及到一些家庭伦理问题,如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等。

观看这些剧集可以让女大学生思考和反思她们对家庭的认知和价值观。

她们可以通过观察剧中人物的行为和思考,思考自己对家庭的期望和要求,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家庭观念,并为将来的婚姻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然而,家庭伦理剧对女大学生的婚恋观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这些剧集往往过于理想化和浪漫化,给女大学生带来了不切实际的期待。

剧中的家庭关系和婚姻生活经常被美化和夸大,给女大学生留下了“完美家庭”和“完美婚姻”的印象。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和婚姻往往是复杂而真实的,追求完美可能会给女大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失望。

其次,家庭伦理剧中的角色形象往往缺乏多样性和现实性。

剧中的女性角色常常被塑造成柔弱、依赖性强的形象,而男性角色则被塑造成强势、成功的形象。

这种单一的角色设定容易给女大学生灌输一种传统的婚姻观念,使她们认为女性应该在婚姻中扮演被保护和依赖的角色,而男性则应该担当家庭的责任和主导地位。

这种观念可能会限制女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追求,影响她们对婚姻的自主选择。

综上所述,家庭伦理剧对女大学生的婚恋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

都市情感剧拟态叙事对受众心理影响的冷思考

都市情感剧拟态叙事对受众心理影响的冷思考

都市情感剧拟态叙事对受众心理影响的冷思考因大众艺术以及传播媒介的大力发展,我国的电视剧行业也在逐渐成熟和完善。

随着玄幻剧、谍战剧和古装剧等成为我国电视剧创作主流的同时,都市情感剧的收视也是居高不下,与其他类型的电视剧平分秋色。

它展现了“行走中的生活”,使大多数受众能够在虚拟的故事情节中获得现实的自我认同和投射。

都市情感剧,以现代化大都市为表现背景,两性间的情感婚姻经历、家庭事业状态为表现对象,旨在通过反映都市社会与都市社会中人的情感、婚恋生活,来探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并为现实社会的人们提供思想与行为的参考维度,具有一定精神价值取向的电视剧类型。

[1]这类电视剧反映了都市人的情感体验和成长感悟,在引发观众热议的同时也是人们了解社会文化景观和时代特征,产生集体诉求的公共文本。

新世纪以来,都市情感剧不断地经过艺术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特点,并以此对受众心理产生影响。

一、故事聚焦时代症候,映射社会焦虑同样,电视剧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走进观众心中的也是故事。

都市情感剧将反映都市社会中关于人的情感生活和婚姻生活的琐事浓缩到典型的故事之中,并淋漓尽致地呈现给观众。

虽然都是类型化的叙事模式,但每一个故事都被植入了当代生活中大众普遍存在和关心的热门话题,这是支撑故事发展的矛盾和动力。

近几年来,任何一个热播的都市情感剧的故事中都带有一个或多个社会热点问题。

《虎妈猫爸》直面“儿童教育”,引发中国式家庭育儿问题的思考。

《钱多多嫁人记》聚焦社会“大龄剩女”问题,审视现代社会女性多元的婚恋观。

《杜拉拉升职记》深度阐释新时代女性职场中如何活出自我,追求新生活。

《欢乐颂》中有关社会阶层“固化和分化”的讨论接连不断,同时引发“资本”与“身份”的拷问。

类似这种“二胎”“第三者”“大龄剩女”“婆媳问题”“丁克家庭”“裸婚”“社会阶层”“职场生存”等都是现代都市人非常关注的问题。

这些话题因聚焦时代症候,反映时代的命题以及发展,又或是都市人的情感痛点而受到观众青睐,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所表现出?淼耐庠诘纳缁嵫沽?和内在的情感危机也让受众产生了社会焦虑情绪。

影视作品中的叙事技巧与观众心理研究分析

影视作品中的叙事技巧与观众心理研究分析

影视作品中的叙事技巧与观众心理研究分析在当今丰富多元的影视世界中,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要有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表演,还需要巧妙运用叙事技巧来吸引和打动观众。

而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其心理反应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影视作品中的叙事技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观众的心理。

一、影视作品中的叙事技巧1、线性叙事线性叙事是影视作品中最常见的叙事方式,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展开情节。

这种叙事方式简单易懂,让观众能够清晰地跟随故事的发展,容易产生代入感。

例如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从男女主角的相遇开始,按照时间顺序展现他们的爱情发展,直至最后的悲剧结局,让观众在时间的流淌中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与无奈。

2、非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则打破了时间的线性顺序,通过倒叙、插叙、多线叙事等手法来呈现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增加了故事的复杂性和神秘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思考。

如电影《盗梦空间》,通过层层嵌套的梦境,以及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的跳跃,让观众在烧脑的同时感受到叙事的魅力。

3、视角选择叙事视角的选择对影视作品的效果也有着重要影响。

常见的视角有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和全知视角。

第一人称视角能够让观众更直接地感受到主角的内心世界,增强情感共鸣。

第三人称视角则可以更全面地展现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全知视角则赋予了观众对整个故事的全局把握。

4、情节设置精彩的情节是吸引观众的关键。

情节的设置包括冲突的制造、悬念的设置和反转的运用。

冲突可以是人物之间的矛盾、目标与现实的差距等,它能够推动故事的发展。

悬念让观众始终保持紧张和好奇,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反转则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增加作品的观赏性。

二、观众的心理反应1、情感共鸣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往往会与角色产生情感共鸣。

当角色经历喜怒哀乐,观众也会随之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观看亲情题材的影片时,观众可能会因为角色之间深厚的情感而感动落泪。

2、好奇心与求知欲影视作品中的悬念和未知元素会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继续观看下去,想要解开谜团。

家庭伦理剧的兴盛及对受众的影响分析

家庭伦理剧的兴盛及对受众的影响分析

Word文档可进行编辑家庭伦理剧的兴盛及对受众的影响分析家庭伦理剧得兴盛及对受众得妨碍分析家庭伦理剧是一种以论文联盟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咨询题为其要紧内容得通俗剧,它构成了通俗剧创作得要紧形态,或者讲,它是以反映社会道德、伦理为内容得电视剧,要紧采纳得是通俗剧得形式.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伦理道德几乎是人人都会遇到得课题,因此,由它们构成得故事,最容易引起大众得关注和认同.一、家庭剧受到受众喜爱得缘故家庭伦理剧以反映社会和家庭伦理道德为题材,它以宽阔得社会为背景,以家庭为差不多得表现对象,通过家庭中发生得各种事件,探讨爱情、婚姻、孝道等伦理道德咨询题,并将家庭伦理扩大到社会伦理.与一般主旋律电视剧将主人公在“公共空间”得活动作为叙事主干不同,家庭剧将镜头对准主人公得“私人活动空间”——家庭,以表现主人公在家庭生活中与家庭成员之间得矛盾和情感纠葛以及在伦理亲情覆罩下得彼此间得情感故事.是一种写实得艺术形式.从其形式本身以及社会状况动身研究其兴盛得缘故要紧有以下几个:(一)受众本身得差异.电视剧作品是否被同意得决定因素不仅仅是其本身得质量,更要紧得是观众先在得选择心理,即既定得期待视野.因此,不同得受众类型对电视剧得类型也有着不同得喜好.本文要紧就以下方面进行分析:1年龄差不.受众年龄不同,对电视剧得选择、理解和评价就会有所不同.而家庭剧适合任何年龄段得观众观看.2性不和职业不同.WwwcOm在日常生活,每个人都有家庭,而家庭剧自然而然就得到了各类人群得喜爱.3地域分类,从宏观差不.通俗电视剧但是分为海外通俗电视剧和大陆通俗电视剧.大陆电视剧得受众又能够分为京派、海派、西部、东北、岭南等类不,他们会选择与自己生长得环境更为亲切得电视剧类型来观看.各个地域都有其自身独有得家庭习俗,也正是这种特色使得本土人民感到亲切,其他地域得人民感到好奇而有兴趣去了解.4文化层次、艺术素养不同.不明白视听语言得观众或许非常难看明白影片得艺术性,但关于家庭伦理剧,观众即使看不明白其中得艺术性,也可能被其内容打动.5个性气质差异.综上所述,由于家庭是关系到每个人得人一辈子与生活得,因此,不管从哪种分类来看,它都能够植入到观众得生活中,因此也是受众最为广泛得一种电视剧类型之一.(二)家庭伦理剧是最写实得电视剧类型.首先,它得内容最贴近人们得家庭生活,最能使观众从中寻到共鸣,触动受众得道德伦理底线,依照剧中人物得命运联系到自己得生活,迎合了受众得审美心理,从而为主人公出谋划策,为主人公得命运担忧.例如《王贵与安娜》这部电视剧,受到非常多中老人朋友得钟爱,确实是因为通过这部电视剧他们仿佛看到了自己得人一辈子,而我们这些晚辈也从中读出了自己得长辈得无奈与心酸,也体会到时代与伦理得变更.其次,家庭伦理剧得时代性和地域性也具有非常大得现实性.因此对受众也有着非常大得吸引力.例如《蜗居》,囊括着房奴、第三者、官员腐败得现实时代社会咨询题,具有鲜亮得时代性以及上海那个典型得地域元素,触动着人们得道德底线,而正是这种时代性和地域性,使得观众更能理解电视剧,也更易被电视剧吸引.最后,家庭伦理剧得形式也是最为真实得,家庭伦理剧采纳平民化得创作姿态,更加注重叙事和情节得设置,同电影得高雅艺术性有所不同,电视剧得结构与叙事较为朴素.同时,家庭伦理剧中幽默风格得注入也是其兴盛得一个因素.(三)家庭伦理剧中塑造得典型得人物形象也是其受欢迎得缘故.以《王贵与安娜》为例,安娜出生于上海,是大都市得人,在70年代,户口有时候确实是身份得象征.王贵经人介绍和安娜相识并展开追求,可在那时,安娜对王贵得态度不光是没有好感那么简单,还有一种从骨子里得鄙视.安娜在初恋对象刘波和自己并不看好得追求者王贵之间犹豫着.王贵出生于乡下,同样在那个年代,这户口也就成了王贵得身份象征.作为一名老实得大学老师,王贵大概注定要在这场不知对手得追求战中扮演一匹黑马.他憨厚纯朴得品质得到以后丈母娘得力挺.安娜妈把王贵当成女婿,甚至还自己倒贴嫁妆给王贵让王贵来充好人.安娜就如此被连哄带骗带强行得与王贵闪电成婚了.也正是由于这几个鲜亮得人物特色构成了剧中得矛盾冲突,推动着情节得不断进展,这正是如此开起来并不和谐得结合适中老年观众追忆曾经那个年代得自己,而我们这代也仿佛看到了自己父母一带曾经得生活.又如韩国电视剧《妻子得诱惑》中,主人公具恩才是一个善良贤惠得小女得,因为太老实和男主角郑乔彬结婚,而成为郑家得免费女佣,处处受气.而申爱利,是一个心理阴暗得女得,总把责任推在不人身上,憎恨具恩才,是个自私自利得女得,但她身上有着天下女得最光辉得人性优点——母爱.为了小孩,她能够承受委屈,承受痛苦,做尽坏事,最终患上绝症.也正是因为申爱利得阴暗,改变了具恩才以往儒弱得性格,从此变得自立自强,成为了一个成功得女得,也使申爱利受到了很多得折磨,但她本性依旧是善良得,在她复仇得过程中得到了剧中完美男人闵建宇得深爱.而郑乔彬是一个典型得花花公子,处处留情,同时又是一个窝囊得男人,被父亲瞧不起,被女得摆布.也正是这典型得人物形象以及鲜亮得人物性格推动着剧情得进展,以至于使观众关于129集得剧情也恨不得一口气看完.(四)家庭伦理剧中所表现伦理亲情和在现实社会差不多逐渐离我们远去得传统道德,实际上为当下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乌托邦式”得精神乐园.也确实是讲,社会公论文联盟众对社会中过度政治化得不满和对过度物语化得反感得失衡心理在家庭伦理剧中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宣泄”和“补偿”.专门像是在韩国得电视剧中,家庭观念被提炼出来,每个电视剧都非常注重家庭成员得关系与矛盾,非常多电视剧也要紧是围绕各个家庭之间得纠葛而展开故事得.像《爱情是什么》、《看了又看》、《人鱼小姐》等,基本上以家庭为单位展开故事得.而这种家庭得观念在我们得日常生活中差不多开始慢慢变淡了,电视剧编导也正是借助伦理剧给大众一个传统家庭观念中得理想世界.三、家庭剧对受众得妨碍电视剧得终极同意效果是对观众得感受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进行模塑,是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得集中体现.是在迎合了观众得期待视野后,又以高度得艺术感染力和创新精神,打破受众原有得期待视野,从而获得新得超越.(一)家庭伦理剧丰富了受众得日常生活.就像《渴望》热播得时候,几乎是万人空巷,非常多人都把下班后观看《渴望》当做那段时刻不可或缺得一种生活方式,又如一些新得家庭伦理剧包括韩剧和美剧热播得时候,我们经常会发觉非常多朋友在追看,每出一集都会连忙上网观看.追电视剧大概差不多成为了当今得一种娱乐方式.(二)家庭伦理剧对受众思想价值观念得妨碍.优秀得电视剧作品思想进步,观念健康,能陶冶人得情操,净化人得心灵.能够充当受众得精神食粮.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塑造和改变受众既定得价值观念.像是《激情燃烧得岁月》,它留给受众得是一种关于家庭与理想追求如何共存得考虑,这就上升到了人一辈子观得角度.像是《蜗居》中,姐妹两个海萍和海藻不同得生活方式,不同得追求也使得人物最后有着不同得结局,它也指引着人们去考虑这两种生活方式得是非,从而改变自己关于人一辈子得某些看法.新一代得年轻人关于婚姻、爱情得理解也在非常大程度上受到了家庭伦理剧得妨碍.能够想象,家庭伦理剧创作初期,高大全形象得创作也或多或少得考虑到了家庭伦理剧对受众价值观得妨碍.人们渴望成为那种完美性格得人物,而对这种道德伦理得弘扬也包含在人物性格中使受众得到教育.(三)家庭伦理剧改变了受众得行为和风尚.荀子在《乐论》中讲,“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能够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贺拉斯得“寓教于乐”基本上在强调文艺对人和社会得效果.通俗电视剧制造并扩大着流行,充当着公众行为方式得同一行样本,引领着时尚潮流.表现在衣着装扮、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日常生活得各个方面.这也能够讲是对受众思想价值观念妨碍得重要表现形式.例如《蜗居》中,女主人公海藻在送爸妈去车站时穿得那件枣红色得亮皮马甲,在电视剧播出后在淘宝网上热卖,店主都纷纷表明是与海藻穿得同一款以吸引顾客购买.日韩剧得热播,使得非常多年轻人竞相模仿剧中人,学韩语、染发、穿韩式服装;当今社会韩装在中国得盛行以及哈韩族得出现在非常大意义是上取决于韩国电视剧得妨碍.而这一点也能够看作是受众思想价值观念改变得一种表现.家庭伦理剧中得一些故情况节可能会给受众带来负面妨碍.像是剧中家庭暴力场面得存在,会使青青年对婚姻产生恐惧,关于物质生活得过度美化容易萌发社会得拜金主义等等.这也是国家广电总局对一些电视剧进行删减和禁播得初衷.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觉,家庭伦理剧对受众得妨碍是特别大得.因此,家庭伦理剧得创作必须遵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得原则.将高尚得思想道德注入到家庭伦理剧中.倡导一种健康得格调,歌颂美好得人伦情感,展现生活得亮面,在大力弘扬新型家庭伦理得同时,引导人们建立和谐圆满得家庭关系.。

家庭伦理电视剧的美学思想研究

家庭伦理电视剧的美学思想研究

家庭伦理电视剧的美学思想研究
家庭伦理电视剧是指以家庭伦理为主题的电视剧,其美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共鸣
家庭伦理电视剧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牵绊和亲情关系,它通过独特的叙述手法和情节设定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让观众在情感上与影视作品建立共鸣,达到传达情感价值观的目的。

2.现实主义手法
家庭伦理电视剧以真实、生活化的情境为基础,通过观察和描绘家庭生活、家庭伦理关系中的一些细节来彰显主题。

它反映了现代社会家庭的真实状态,通过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3.关注社会问题
家庭伦理电视剧关注社会问题,通过对家庭中发生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进行表现,提出人文关怀并引导观众对社会现象进行讨论和思考。

它要求人们要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保持公正的态度。

4.文化价值定位
家庭伦理电视剧强调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它在叙述方式、
美术风格等方面,融合了许多中华文化的元素。

通过呈现家庭中的正能量和美好价值观,家庭伦理电视剧成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播正能量的重要载体。

综上所述,家庭伦理电视剧的美学思想主要是情感共鸣、现实主义手法、关注社会问题和文化价值定位四方面。

这种美学思想的体现,不仅能引导观众正确看待家庭伦理问题,更是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从剧作角度分析中国家庭伦理剧

从剧作角度分析中国家庭伦理剧

从剧作角度分析中国家庭伦理剧从剧作角度分析中国家庭伦理剧家庭伦理剧作为一种常见的电视剧类型,在中国电视剧市场上一直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

这类电视剧以中国家庭生活为题材,通过展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矛盾和团结等问题,反映了现代社会家庭伦理观念的变迁。

本文将从剧作角度分析中国家庭伦理剧。

首先,中国家庭伦理剧在剧作上常常采用血缘和婚姻关系这两个重要的方面进行刻画。

通过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血缘关系,剧作能够打动观众的情感,并让观众产生共鸣。

同时,剧作中的婚姻关系也是家庭伦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描述夫妻之间的相爱、相互支持和相互理解等情感,揭示了婚姻中的困惑和挑战。

其次,中国家庭伦理剧在剧作上善于利用家庭矛盾来制造紧张感和冲突。

常常出现的亲子矛盾、夫妻矛盾、岳父岳母与子媳的矛盾等情节使剧情更加吸引人。

这些矛盾引发了观众思考社会家庭伦理观念的变化,促使人们反思传统家庭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并激发了对于家庭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第三,中国家庭伦理剧注重对于家庭关系的审视和反思。

在剧作中,家庭成员的行为往往受到社会和传统观念的制约,而剧中角色通过经历和成长,开始质疑和反思传统家庭观念的限制。

这种观点的改变在家庭伦理剧中处于重要地位,通过塑造角色的心路历程和人物演变,传达出作者对于现代家庭伦理观念的思考和观点。

最后,中国家庭伦理剧借助剧作手法,提出了一些家庭伦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探索途径。

在剧作过程中,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被刻画得复杂而多样,当出现家庭矛盾和问题时,他们常常通过妥协、理解和沟通等方式进行解决。

这种方式给观众以启示,让人们意识到家庭问题并非无解,可以通过相互理解与包容来解决困惑与冲突。

综上所述,中国家庭伦理剧作为一种受众喜爱的电视剧类型,通过剧作手法对家庭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探索。

剧作角度的分析表明,中国家庭伦理剧通过强调家庭关系、矛盾与解决等方面,传达了现代人对于家庭伦理观念的思考和观点。

这种剧作手法使得中国家庭伦理剧既能打动观众的情感,又引发观众对于现代家庭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综上所述,中国家庭伦理剧通过强调家庭关系、矛盾与解决等方面,对家庭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探索。

从受众心理学角度看家庭剧的叙事模式

从受众心理学角度看家庭剧的叙事模式

从受众心理学角度看家庭剧的叙事模式【摘要】:电视剧是处在特定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中的艺术产物,它具有独特的媒介传播属性。

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作为当代中国的一项主要叙事艺术,在叙事样态上呈现的是受众心理与时代文化的“共谋”。

受众心理对家庭剧叙事模式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家庭剧的叙事内容也深深地反映着受众的心理需求,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本文从受众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析当代家庭伦理剧的叙事模式,结合文本实例具体分析当前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家庭剧的叙事特征,总结出一个贴近受众生活、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家庭剧叙事模式,并对当前受众期待心理下的家庭剧现状作出梳理和前景展望,以期对家庭伦理剧的叙事研究有所助益。

本文主体分为三章。

第一章是对受众心理学的描述与探析,首先介绍什么是影视受众心理,对电视剧受众接受的心理过程和心理因素进行梳理,把握电视剧受众的社会文化心理和审美心理因素,引出论文分析的角度;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章,分析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当代家庭剧,包括家庭剧中的受众心理研究现状、家庭剧发展过程中受众心理接受的四个阶段、当代家庭剧的叙事特征、受众心理对当代家庭剧叙事模式的影响,条理清晰、层层递进地论述受众心理和家庭剧叙事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引用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当前受众心理期待下的中国家庭剧,结合具体的几个成功学文本,如《金婚》、《空镜子》等,总结出当前家庭剧叙事中的可喜进展和暗伤隐忧,从整个受众市场和受众心理的角度展望未来家庭剧的前景。

本文运用受众心理学的理论对当代家庭伦理剧的叙事深入解读,创新性的介入传播学、心理学、美学的相关理论,在查阅相关资料、搜集论证的过程中进行了跨学科研究,实现了论文主体内容的详实具体,深入浅出。

【关键词】:受众心理家庭伦理剧叙事模式【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J905【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1前言11-13第一章受众心理学的多维探析13-251.1什么是影视受众心理13-151.1.1关于影视受众13-141.1.2关于受众心理14-151.2电视剧受众接受的心理探析15-251.2.1电视剧受众接受的心理过程16-171.2.2电视剧受众接受的心理因素17-25第二章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当代家庭伦理剧25-412.1当代家庭剧的研究25-262.1.1家庭剧的概念252.1.2当代家庭剧的研究现状25-262.2家庭剧发展过程中受众接受的几个阶段26-302.2.1复苏时期(1979-1989)受众的接受意识重新觉醒272.2.2繁荣时期(1990-1999)受众的本位意识开始彰显27-282.2.3转型时期(2000-2006)受众新旧价值观的冲突再现28-292.2.4成熟时期(2007-至今)受众现代家庭意识的形成29-302.3当代家庭剧在大众化语境下的叙事特征30-362.3.1家庭剧在当前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文化建构意义30-312.3.2当代家庭剧的叙事特征31-362.4受众心理对当代家庭剧叙事模式的影响36-412.4.1补偿心理与家庭剧的伦理化、苦情化叙事372.4.2认知心理与家庭剧的社会化、私人化叙事37-382.4.3认同心理与家庭剧的世俗化、平民化叙事38-392.4.4娱乐心理与家庭剧的浪漫化、娱乐化叙事39-41第三章受众期待心理下的中国家庭剧41-513.1受众的使用与满足心理41-423.2中国当前几部家庭剧叙事的文本分析42-463.2.1极简主义叙事的成功文本---《金婚》42-443.2.2女性视角叙事的成功文本---《空镜子》、《婚姻保卫战》、《夫妻那些事》44-463.3当前家庭剧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46-513.3.1当前家庭剧的发展现状46-493.3.2当前家庭剧的前景展望49-51结语51-52参考文献52-54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4-55致谢55-56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56-58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年轻观众收看家庭伦理剧的动机与生活满意度分析

年轻观众收看家庭伦理剧的动机与生活满意度分析

hj 暑U 筮第七期『专皤规l或受众研究年轻观众收看家庭伦理剧的动机与生活满意度分析黄慧玲1,张雯2,戴晓玲3(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香港9990773.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088)擅要:家庭伦理剧自搬上电视荧屏以来,收视火爆,深受观众喜爱。

在以“使用与满足论”为理论基础之上,作者尝试分析年轻观众收看家庭伦理剧的动机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联。

分析显示。

年轻受众收看家庭伦理剧往往出于“情感期望”、“信息获取”和“生活消遣”三个动机。

因此,研究意义主要在于,跳出影视节目制作的框架,从受众的角度来研究家庭伦理剧与受众的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关■调:家庭伦理剧动机生活满意度使用与满足论一、引育2013年央视和地方卫视的开年大戏都不约而同聚焦于家庭伦理剧:中央电视台推出年代家庭剧(全家福),以不同时期的“全家福”相片作为叙事线索,生动展示了北京一个普通家庭几代人的平凡生活;不少地方卫视及地方频道也不甘落后,(儿女的战争>及<妯娌的三国时代>等现代都市家庭伦理剧竞相登场。

正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剧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一部成功的家庭伦理剧可以冲破地域、年龄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产生深刻的影响。

继<渴望>浪潮之后也涌现不少优秀的家庭伦理剧,如鄢顿执导的<新结婚时代>、郑晓龙导演的<金婚>和滕华涛导演的<蜗居>等。

=、采毫伦理舅的基本一述家庭伦理剧以社会伦理、现代婚恋和家庭情感为切入点,以通俗剧作为形态载体,从文化层面真实细致地反映现代生活中的敏感话题。

例如<裸婚时代>讲述80后青年裸婚现实与美好爱情的冲撞;<夫妻那些事>讲述丁克家庭的故事;(蜗居>的叙事基调看似平静客观,实则残酷无情地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房子和婚姻、小三与爱情、腐败与官员等。

正因如此,家庭伦理剧牵动了观众的敏感神经,这也是其他题材的影视剧无法比拟的。

试析受众心理对电视栏目的影响

试析受众心理对电视栏目的影响

试析受众心理对电视栏目的影响现代传媒的受众有双重身份,一种身份是传者所传信息的接收者,是传播的目标;另一种身份是传媒的消费者,受众是传媒的市场。

新闻信息的传播要取得好的效果,传播媒介要获得好的经济效益,都必须以满足受众的需求、适应受众的兴趣为前提。

①特别要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一、受众的互动心理在信息时代,地球已经不再是一个大得让人我们不知道大洋彼岸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度的星球了,而是一个“村”。

在这个“地球村”上,人们凭借电子媒介,便可在瞬间了解到发生在世界每个角落的事情。

为了跟上时代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受众强烈地希望与社会其他人认知一致、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获得安全感和与人相处的和谐感。

而在当今的信息传播时代,受者已经不满足于而且不仅仅是纯粹的接受者,他们既是信息的解读者,又是传播活动的信息源。

他们强烈的希望自己能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具有强烈的诉求心理与表达欲望,希望与传者之间有相互的互动性。

受众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施加注意力,那么“互动”的含义就有这种服务性的元素。

作为电视新闻来讲,服务性的加强意味着电视新闻节目单个栏目的受众群越来越狭窄,越来越特殊化,将出现越来越多的“量身定做”型电视新闻栏目。

鉴于受众的互动性心理需求,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栏目编排时,就要将受众的这种心理考虑进去。

因此,在栏目编排时,必须有一些栏目是受众能参与进来,能够体现受众的价值。

(一)受众希望面对面受众对互动性具有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心理需求。

由于受众有主动参与传播的心理,这些新闻栏目往往需要贴近生活、接近实际、贴近群众,才能受到受众的广大关注。

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美国《60分钟》等电视新闻栏目。

它们采取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以及客观公正的立场,使得观众在看节目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拉近同观众的距离,增强亲近感。

不在现场的观众可以通过现场观众或者主持人向嘉宾的提问来解决自己的疑惑。

《人世间》:新时代家庭伦理年代剧的“共同体叙事”

《人世间》:新时代家庭伦理年代剧的“共同体叙事”

《人世间》:新时代家庭伦理年代剧的“共同体叙事”张阿利;侯丹青【期刊名称】《长江文艺评论》【年(卷),期】2022()3【摘要】改编自梁晓声同名长篇小说的58集电视剧《人世间》,自2022年初在央视一套开播以来,受到了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关注,引起了社会众多行业领域参与讨论,并在互联网和自媒体等平台持续发酵,从全民“热点”逐渐形成全媒体时代难得一见的公共话题“热潮”。

究其原因,首先得益于该剧制作精良,导演、剧本、演员等“软件”同摄影、美术、声音等“硬件”相得益彰,共力打磨出了一部“精品”,这是有着作品和商品双重属性的电视剧之根基;其次是电视剧《人世间》所展现的宏大人文历史视野,115万余字的三卷本原著为电视剧的改编提供了文学性和思想性的深厚底蕴,电视剧沿袭了小说中周家三代人生活变迁的主线,以个体情感史、群体生活史、集体社会史为经纬,铺陈出当代中国社会近50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再次,最为重要的是该剧艺术上的“高峰”品格,创作者承接中国电影和电视剧一脉相承的现实主义美学传统,融合了“家庭”“伦理”“年代”类型电视剧的特质,用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叙事建构,呈现出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生活“共情”、时代“共振”的“共同体叙事”[1]。

【总页数】8页(P38-45)【作者】张阿利;侯丹青【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0【相关文献】1.都市家庭伦理电视剧叙事主题之“孝悌”伦理2.试论受众的心理需求与家庭伦理剧的叙事样态之关系——以上世纪90年代的家庭伦理剧为例3.家庭伦理片与家庭伦理剧的发展渊源与叙事流变4.家庭伦理剧的类型融合与文化诉求——论电视剧《咱家那些事》的叙事策略5.家庭伦理剧的类型融合与文化诉求——论电视剧《咱家那些事》的叙事策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观众心理与电视剧情感操控

观众心理与电视剧情感操控

观众心理与电视剧情感操控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中,电视剧成为了人们日常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形式,电视剧通过操控剧情情感,吸引观众并制造共鸣。

观众对电视剧中人物的情感投射和情节的回应,构成了观众心理与电视剧情感操控的有趣现象。

本文将探讨观众心理与电视剧情感操控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影响和技巧。

首先,观众心理与电视剧情感操控密切相关。

观众对电视剧亲切而真实的情感表达投射使得他们能够与剧中人物建立情感链接。

观众会产生共情,对剧中人物的悲喜忧乐产生共鸣。

这种情感共鸣是通过剧情设置、角色塑造、情感表达等手法实现的。

剧情设置的悬念、泪点、笑点等策略不断挑战观众的心理承受力,引导观众情感的起伏。

同时,角色塑造的细致入微、生动立体也让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链接。

情感表达的真实自然,能够深深打动观众的内心。

因此,观众对电视剧情感操控的接受程度与其心理状态息息相关。

其次,电视剧情感操控对观众的影响不容忽视。

通过制造情感共鸣和剧情波动,电视剧能够引导观众的情绪和注意力。

观众在情感操控下,会情绪激动、悲伤、愤怒,进而产生情感宣泄和情绪释放的效果。

这种情绪宣泄对于观众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然而,过度的情感煽动和情节刺激也可能造成观众的情绪失控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同时,电视剧情感操控也会对观众的行为产生影响。

观众受到电视剧中正面人物的情感启发,可能会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积极和改变的行为模式。

最后,掌握情感操控技巧对于电视剧的成功至关重要。

情感操控需要编剧和制作团队在剧本构思、表演演绎、音乐配乐等多个层面上进行精心设计。

首先,剧本的精彩和逻辑性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其次,演员的精湛演技和情感表达能力能够让观众真实感受到剧中人物的情感起伏。

再者,音乐的选用和渲染对于场景氛围的营造和观众情感的引导至关重要。

只有技巧娴熟地运用情感操控,才能让电视剧成功地吸引观众并保持观众的关注度。

总之,观众心理与电视剧情感操控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青年群体家庭伦理电视剧的收看意向及影响因素

青年群体家庭伦理电视剧的收看意向及影响因素

管理平台营销刺激因素外部因素购买者特征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因素文化、社会、个人、心理青年群体家庭伦理电视剧的收看意向及影响因素阴秦璨摘要:家庭伦理电视剧作为深受观众喜爱的剧种,近年来伴随着《小欢喜》《小舍得》《都挺好》《乔家的女儿》等剧的热播,家庭伦理剧的收视与口碑持续走高,青年群体也成为家庭伦理剧的重要收视群体。

文章在需求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基础上,通过文献梳理与理论分析,提炼出“个人需求”“电视剧本体”和“营销推广”三个变量维度,由此对青年群体家庭伦理电视剧的收看意向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

关键词:家庭伦理电视剧青年群体收看意向影响因素据《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2021)》①数据显示,2021年现实题材依旧占据电视剧生产的最大比例,且央视收视排名前30的热播剧中,都市情感、家庭题材依旧占据最大比重。

2021年,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继续发力,收视与口碑持续走高,引爆电视剧消费市场热点。

青年群体虽一般不被视为家庭伦理电视剧的主要受众群体,但近年来,家庭伦理电视剧的题材不断丰富、情节愈加紧凑、人物凸显个性,对现实的思考更加深刻,故而也获得了青年群体的认可。

如何界定青年的年龄,一直是青年政策、青年工作和青年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综合各方观点定义,且从当前家庭伦理电视剧主要收看群体出发,本文以《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②中对青年年龄的界定:14-35岁人群为研究对象。

从媒介消费领域来看,分析当前青年群体对家庭伦理电视剧的消费意向度有利于更客观地掌握该群体在媒介消费领域的新动向与新变化,有利于更好地关注电视剧对当前青年群体价值建构与社会认同的影响,有利于更准确地把握青年群体的媒介消费心理特征。

从电视剧创作来看,青年作为主流观众群体,该研究可以为电视剧的创作如何更准确地把握青年观众的特质和口味提供一定参考。

同时,对青年群体收视意向度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可以引导电视剧创作者从电视剧的各个环节更好地把握住青年群体的收视喜好与偏向。

试论受众的心理需求与家庭伦理剧的叙事样态之关系

试论受众的心理需求与家庭伦理剧的叙事样态之关系

试论受众的心理需求与家庭伦理剧的叙事样态之关系试论受众的心理需求与家庭伦理剧的叙事样态之关系电影理论家麦茨认为,制约电影创作的有两种超自然的力量:一是电影作为文化事业的特性,二是观众心理学。

这一理论对于电视剧同样成立。

家庭伦理剧作为依赖于市场生存的一种电视剧类型,同样也受到文化产业与市场力量的巨大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市场的力量决定着家庭伦理剧的叙事样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日常生活转向及市场经济语境,一方面,个人生活的喁喁细语、琐碎开始得以在大众传媒中以自足独立的身份出现;另一方面,在社会由政治型社会向经济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与市场经济相伴而来的经济理性、人际关系的冷漠开始弥漫于社会,甚至也会折射到家庭关系中。

在这一历史语境中,传统美德与和谐淳朴的人际关系在怀旧的愁绪中出现于公众视野。

1990年的《渴望》便是开风气之先者。

在《渴望》问世之初,其叙事的粗糙与高收视率引起了学界的思索。

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当时就有论者从受众心理的角度指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同时也破坏了传统的美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这时,反映‘小人物、身边事’、以传统的伦理道德为内容的《渴望》蓦然出现,人们不无惊讶地发现,现实生活中缺少的正是刘慧芳、宋大成、刘大妈这样的好人及其善行,现实的缺憾在艺术欣赏中得到补偿,于是心理获得平衡。

”[1]可见,在某一部电视剧的高收视率或某一类型电视剧的流行背后,乃是受众心理与社会语境的“共谋”。

一、受众的补偿心理与家庭伦理剧的类型特征家庭伦理剧的表层结构是由消费者(观众)、生产者(创作主体及生产机构)等共同作用而形成。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观众)对电视剧类型的叙事要素和特征更是有着根本影响。

就观众心理而言,精神分析认为,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本能冲动,文艺的功能就是一种补偿作用,艺术家和读者(观众)在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欲望可以通过创作或欣赏文艺作品得到变相的满足[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受众的心理需求与家庭伦理剧的叙事样态之关系电影理论家麦茨认为,制约电影创作的有两种超自然的力量:一是电影作为文化事业的特性,二是观众心理学。

这一理论对于电视剧同样成立。

家庭伦理剧作为依赖于市场生存的一种电视剧类型,同样也受到文化产业与市场力量的巨大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市场的力量决定着家庭伦理剧的叙事样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日常生活转向及市场经济语境,一方面,个人生活的喁喁细语、琐碎开始得以在大众传媒中以自足独立的身份出现;另一方面,在社会由政治型社会向经济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与市场经济相伴而来的经济理性、人际关系的冷漠开始弥漫于社会,甚至也会折射到家庭关系中。

在这一历史语境中,传统美德与和谐淳朴的人际关系在怀旧的愁绪中出现于公众视野。

1990年的《渴望》便是开风气之先者。

在《渴望》问世之初,其叙事的粗糙与高收视率引起了学界的思索。

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当时就有论者从受众心理的角度指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同时也破坏了传统的美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这时,反映小人物、身边事、以传统的伦理道德为内容的《渴望》蓦然出现,人们不无惊讶地发现,现实生活中缺少的正是刘慧芳、宋大成、刘大妈这样的好人及其善行,现实的缺憾在艺术欣赏中得到补偿,于是心理获得平衡。

[1]可见,在某一部电视剧的高收视率或某一类型电视剧的流行背后,乃是受众心理与社会语境的共谋。

一、受众的补偿心理与家庭伦理剧的类型特征家庭伦理剧的表层结构是由消费者(观众)、生产者(创作主体及生产机构)等共同作用而形成。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观众)对电视剧类型的叙事要素和特征更是有着根本影响。

就观众心理而言,精神分析认为,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本能冲动,文艺的功能就是一种补偿作用,艺术家和读者(观众)在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欲望可以通过创作或欣赏文艺作品得到变相的满足[2]。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世俗化社会在中国完全确立,并且,经由大众传媒的鼓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开始得以大行其道。

在这一时代语境中,个体脱离了严密的组织机器,从而成为孤零零的原子式个体,这样的个体既没有历史,也没有精神,只是一个充满了物欲和追求的经济理性人。

他孤独地面对整个世界,而这个外部世界,是一个以利益为轴心的市场世界,缺乏温情,也没有意义。

个人与这个市场世界的关系,只是物欲的和功利的关系,也就是由各种交换、占有和控制形成的非人格化关系。

市场的残酷竞争,使得原子式的个人,失去了任何共同体的保护,不得不独自面对一切来自社会的压力,而所有的社会问题也被化约为个人的生存能力,让个人独自去承担 [3]。

个人如同走在空旷无际的荒原之上,但由于宗教的缺席,却又无法在超验的力量那里寻找到依靠。

于是,个体只能返回日常生活,在审美中寻求寄托。

中国传统所特有的以道德代宗教的文化此时发挥了作用:亲情、家庭的作为被抛弃的原子式个体的身心栖居之地的意义得以彰显。

丹尼尔贝尔认为:那些直接指向大众生活的当下利益,表达大众现实要求的各种世俗活动,尽管没有体现任何具有实质深度的价值持久性和精神永恒性,然而,他却有可能通过平凡而富有诱惑性的欲望满足,安慰大众对幸福生活的具体渴望,实现大众生活的现实梦想。

[4]针对观众的这一心理特征与时代氛围,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家庭伦理为表现内容、以道德为诉求点的家庭伦理剧开始逐渐盛行并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到家庭伦理剧的叙事样态。

第一,在叙事主旨上,表现出强烈的回归传统伦理道德的倾向。

由于世俗化社会中个体的焦灼、孤独感,出于心理补偿的需要,家庭伦理剧中推崇的家庭世界则是安稳而温情的世界,传统的道德伦理散发出夺目的光辉。

如《咱爸咱妈》中,虽然乔家一家人物质上不富裕,但彼此关心、分担、相濡以沫,物质的匮乏与浓浓的亲情形成鲜明的对照;在《大哥》、《大姐》、《亲情树》、《父亲》中,家庭同样是温暖可靠的港湾。

第二,在叙事精神上,在人情金钱、底层平民权力阶层等一系列二元对立中,以情感否定物欲、以底层的真挚否定权力阶层的冷漠。

从《渴望》开始,在很多家庭伦理剧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彰显了这一叙事精神。

《渴望》以底层平民刘家的善良、仁义同权力阶层王家的道德缺陷相比较虽然王沪生的父亲是著名学者,但他已经是院长并配有相应的小轿车、别墅等设施,从这一点看来,王家既是知识分子,同时也具有权力阶层的身影。

,显示了电视剧在叙事精神上的民粹倾向;在后来的《咱爸咱妈》、《家事如天》、《父亲》等表现父子之伦的电视剧中[5],都或主或次地存在着底层阶层权力阶层的对比:《咱爸咱妈》中作为底层的乔师傅一家与权力阶层家庭罗西的父母罗主任家形成对比;《婆婆》中善良忍耐的平民赵大妈一家与大儿媳妇谭超然的高干家庭中所充斥的自私、冷漠在叙事中以对照的方式而彼此映衬;《父亲》中善良朴实的徐宝德与飞扬跋扈的矿区朱科长形成对比在这些家庭伦理剧中,扬底层而抑权力阶层的目的十分明显。

同时,家庭伦理剧也通过物质归罪的方式而达到重情感轻物质的叙述目的,从而对当前的消费意识形态构成某种程度的反驳。

在《大哥》第六集中,当陈文宝与二嫂徐春芳因为家里一个值钱的瓷器而争抢不休,最终却因此而打坏了瓷器之时,大哥陈文海说:我总觉得到什么时候,那也是兄弟姐妹的情分重。

并最终通过一心追求物质的徐春芳的幡然醒悟而强化了重情感轻物质的价值取向;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通过一心想飞黄腾达的弟弟张大国最终回归陋巷中的清贫之家的选择,再次表明了否定消费主义与物欲化的叙事精神。

二、受众的认知心理与家庭伦理剧的叙事样态如果说,受众的补偿心理影响了家庭伦理剧回归传统、表现家庭温馨这一叙事主旨和叙事精神的话,那么,受众的认知心理则影响了家庭伦理剧的现实主义风格与平民世界的视觉图谱。

电视剧固然是虚拟的世界,但受众在观看时,却往往对这一虚拟世界产生想象性认同,甚至认为电视剧是现实生活的再现。

这一认知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小说的创作中有世上有、戏上有这一说法,旨在说明的就是艺术表现与现实生活的紧密关系。

具体到家庭伦理剧,则它负载了太多的意义,它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艺术欣赏,实现着书写日常生活经验、为处于变化中的现代人提供一个调整心理、重构道德关系的现实参照。

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甚至视家庭伦理剧为现实生活本身:比如在《渴望》热中,有观众为了医治刘慧芳的残疾,甚至将自己家传的秘方也写信寄到电视台去。

这一将家庭伦理剧视作现实生活的观看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庭伦理剧的类型特征。

第二,受众的认知心理对家庭伦理剧叙事的影响还表现在家庭伦理剧所展示的平民世界的视觉图谱。

一方面,受众企图以电视剧来烛照自己生活的真实世界;另一方面,电视剧的受众就其构成而言,绝大多数都属于每日为生活而奔忙的普通平民。

如此,受众对社会真实生活到底如何、以及他人生活的窥视这一认知心理势必造成家庭伦理剧在视觉图谱上的平民性。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在电视剧所表现世界与受众生活世界具有极大相似性的条件下,电视中的生活世界便会在受众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提升电视剧的影响力。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一宣传口号也正是因为受众对电视内容与自己生活世界的关联性的要求而提出。

正是在这一受众心理下,家庭伦理剧都以中下层人民为主要叙述对象:《渴望》、《咱爸咱妈》、《结婚十年》、《大哥》、《空镜子》、《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大姐》、《亲情树》、《亲兄热弟》等获得历届飞天奖、金鹰奖奖项的家庭伦理剧,都是以描述下层市民的生活为主;即使《牵手》、《中国式离婚》等看似中产阶级的生活,物质的艰难仍然存在:《牵手》中,钟锐在创业期间一家人居无定所、住大杂院;《中国式离婚》中宋建平最初也只是薪水微薄的普通医生在普通平民的视觉图谱中,受众通过想象性置换而得以沉溺于剧情之中并返观自己的真实生活。

受众心理与家庭伦理剧叙事样态的关系,正如法国艺术史学家沃尔特阿贝尔所指出的:从心理历史意义上说,艺术是社会投射其潜隐心理紧张的文化象征之一。

由此,我们设想:任何社会的较高层次文化艺术都是集体梦的表现形式。

[10]另一位研究者也认为:电视剧影像叙事则是全民性的梦境体验,它不仅是一次窥视欲望的释放,而且是一次具有强大诱惑力的欲望和意念的同化过程,它更是一场个人性对全民性的同化企图,并由此跟社会发生关系。

[11]可见受众心理对家庭伦理剧叙事样态潜在的深层影响。

三、受众的娱乐心理与家庭伦理剧的快乐伦理家庭伦理剧毕竟不是意识形态宣传片,而是商业类型片。

作为在市场上求生存的类型化电视剧,强烈的经济利益驱动决定了家庭伦理剧潜在的伦理观建构及意识形态表达都必定是寓教于乐的。

在当代文化语境下,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不无感慨地谈论到的,电视对当代社会文化特征的影响是巨大而普遍的。

作为占主导地位的媒体,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化,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当代社会中原本充满严肃意味的一切在娱乐的心态及背景之下逐渐成为消费的对象。

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正是在这一语境中,家庭伦理剧在看似沉重的、普遍的苦难叙事的背后,实际上却又以另一种方式满足了受众的快乐伦理需求。

所谓快乐伦理,产生于消费社会,布尔迪厄认为,它与传统伦理相悖:老的义务道德,建立在快乐和善的对立基础之上,导致对迷人的和有吸引力的事物的普遍化的怀疑,对快乐的恐惧,产生对肉体的节制、中庸和克制关系,并把任何被禁止的冲动的满足与罪恶联系起来 [12]而快乐伦理则产生于消费的欲望与娱乐的冲动。

当然,这一快乐伦理是掩藏在家庭伦理剧的道德训诫以及伦理重建的乔装之下:如在表达重心为婚姻之伦的家庭伦理剧中,在《牵手》、《让爱做主》、《走过幸福》等电视剧中,婚外感情成为浪漫而甜蜜的哀愁,电视剧以客观呈现感情来代替道德价值的评价,以客观中立的态度代替了义正严词的申饬。

可见,在家庭伦理剧的道德训诫之外衣下,隐藏的是受众蠢蠢欲动的对平淡生活中浪漫感情的向往,受众的娱乐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庭伦理剧表层结构之表现方式,这正如高鑫先生的概括:为赤裸裸的欲望披上浪漫的外衣,将深层的愿望化为华丽的梦幻,把情感的焦躁变成爱情的追求,把力量的向往变成对武侠的推崇,把善的仰慕变成贤淑的化身,把美的追求变成艳丽的色彩。

[13]在斯迈思的受众商品理论中,受众商品是一种不耐用的生产商品,被用于购买广告商的产品,受众为购买他们的广告商所做的工作就是学会购买特定品牌的消费品,并相应地花掉他们的收入。

具体到电视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