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一季度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合集下载

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1-10月全)

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1-10月全)

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1-10月)在把握机遇中迎接下一个十年(社论)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3)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5)人民日报社论:汇聚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6)人民日报社论:凝聚科学发展的共同意志 (7)人民日报社论:共同谱写科学发展壮丽篇章 (9)人民日报社论:万众一心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0)人民日报社论: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 (11)人民日报社论:用奋斗为民族赢得新光荣 (12)人民日报社论: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13)人民日报社论:永远为人民而奋斗 (14)人民日报社论:建设更加富饶祥和的新西藏 (17)在铭记历史中汲取复兴力量 (18)勿忘国耻共襄复兴 (19)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20)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 (21)在把握机遇中迎接下一个十年(社论)——元旦献词《人民日报》(2011年1月1日01 版)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了。

历经了自然灾害等各种风险的考验,穿越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波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巨轮驶入了新的历史航道,13亿人民迎来了下一个十年。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年的问候和祝福。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2010年的中国写下了精彩篇章。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开拓进取,战胜了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活力,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句号。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进程中,“十一五”铺下了厚重基石。

过去五年里,我们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进展。

2011年一月至三月底人民时评

2011年一月至三月底人民时评

人民时评:接力奋斗,让我们从兔年春节走进“春天里”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在千家万户的欢笑声中,在千言万语的祝福声中,在千响万响的鞭炮声中,我们迎来了兔年春节。

普天同庆的时刻,中华大地洋溢着春的气息,正月初二,立春节气。

春节联欢晚会上农民工兄弟“旭日阳刚”倾情演唱的那一首《春天里》,已经成为激荡在人们心头的春之声。

春节,一头连着亲情,一头连着企盼。

千百年来,春节作为一种民俗,一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与期待。

当兔年春节再一次来临的时候,老百姓对新的一年充满了希望,如果凝结成一句话,那就是走进“春天里”。

每个人心中的“春天”是不同的,工资更高,身体更棒,福利更多,事业更顺,房子好买,上学方便,看病便宜……无数人的“春天”集合起来,就是中国改革发展的色彩缤纷的“春天”。

一年之计在于春。

这是祝福的时刻,也是思考的时节;这是谋划的落定,也是行动的起点。

如何让每个人都能走进“春天里”,欣享公平正义的阳光,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解答好的重大课题。

走进“春天里”,需要民生的关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满足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十二五”开局之年,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

近年来,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的“牛市”,而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民生却陷入了日益艰难的“熊市”。

房价高、看病贵、上学难,已经成为亟待破解的民生难题。

有鉴于此,从中央到地方,正在进行发展思路和方式的转型,从“包容性增长”的论述到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的建设目标,从年初各地调低GDP增速到重庆率先把基尼系数引入考核体系,改善民生的现实行动不断推出,发展的民生追求日益凸显。

节前,云南省领导同志在贺辞中将“十一五”发展总结为“神马都是浮云,科学发展才是真经,转变发展方式最给力”。

这是总结,也是展望,当中国迈入“十二五”的门槛,经济发展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民生工作也将在科学发展之路上春意盎然。

半月谈2011年第1期至第13期评论

半月谈2011年第1期至第13期评论

《半月谈》2011年第01期【半月评论】:“十二五”,我们期望岁末年初,翻检近日报章,一条消息映入眼帘:2010年12月15日,有“高原孤岛”之称的西藏墨脱公路修通,中国最后一个县城不通公路的历史宣告终结。

这是冬天里飘来的又一缕早春的信息。

随着“十二五”的来临,我们的思绪已经登上了世界最快速的高铁,可也不能忽略边疆那更古老的遥远;我们的目光已经聚焦于沿海最壮观的都市,可也不能遗忘乡野那更荒僻的山村;我们的脚步已经追赶着历史更辉煌的前景,可也不能错失当下那更真切的日常。

“十二五”.应该属于每一个百姓。

我们都有朴素的梦想,都有坚韧的追求,都有一颗颗星星在生活的天幕上熠熠生辉。

百姓最看重的,是温饱,是富裕。

我们已经步入小康,正在挺进全面小康。

贫穷的字眼似乎已定格在昨天。

在依然寒冷的后危机时代,世界舆论持续赞颂着也间或嫉妒着中国的发展,西方奢侈品制造商真心欣赏着也更多震惊着中国的暴富,这些从东方汹涌而来的豪客,出手那么宽绰,人人那么年轻。

可是,这并不应是中国形象的全部解读。

走进散落凋敝的古老村落,走进遥远荒凉的西部边地,走进城市街巷的蔬菜市场,走进车水马龙的立交桥下,我们往往会发现另一个更为真切的社会。

有一则新闻读来令人唏嘘:南京一名大学毕业生工作后,因工资偏低,为攒钱交足房租,他便白天上班,夜晚上街捡拾废品,不料冻晕街头,被城管救起。

拎着蛇皮口袋离开前,他嘱咐千万别让家人朋友知道,也不要公开校名,“我丢不起这个人啊!”有一组数据读来让人清醒:2009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近4000万,农村低保对象有4700多万,城市低保对象为2300多万。

还有6000多万失地农民,在紧叩就业的门路,在寻找明天的安宁,还有1.5亿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在呼唤城市公共服务,在期待社会保障权利。

贫穷,并未远去。

发展,未有穷期。

百姓最期盼的,是权利,是公平。

经历了三十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今天的人们习惯了利益分层,看多了收入分化。

2011人民日报社论更新到1月30日

2011人民日报社论更新到1月30日

2010年人民日报之社论在把握机遇中迎接下一个十年——元旦献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把握机遇中迎接下一个十年——元旦献词2011年01月01日04: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了。

历经了自然灾害等各种风险的考验,穿越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波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巨轮驶入了新的历史航道,13亿人民迎来了下一个十年。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年的问候和祝福。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2010年的中国写下了精彩篇章。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开拓进取,战胜了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活力,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句号。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进程中,“十一五”铺下了厚重基石。

过去五年里,我们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进展。

通过实践,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加深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认识,为我国下一个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

回首上一个十年,进入新世纪的中国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下一个十年我们如何作为,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效,关系到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成败,关系到中国在国际新格局中的地位。

在大有作为的时代更加奋发有为,我们才能在把握机遇中成就下一个十年的辉煌。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今日谈:立身不忘做人之本马永2012年04月17日04:3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迷失了人生方向,丧失了做人底线,很容易陷入违法犯罪的歧途。

”面对一些违法违纪案件,人们每每发出这样的反思。

这些教训对全社会是个警醒,对领导干部来说更显得重要。

为了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完成引领一方发展、谋求民众福祉的重任,需要对领导干部有更高要求。

升华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思想境界,才能树立正确权力观,做到权为民所用;锤炼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道德操守,才能抵制各种诱惑,筑牢拒腐防变根基;彰显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事业追求,才能不断攻坚克难,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政者,正也。

”做官先做人,为政先修德。

领导干部如何立身做人,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更是关系为政用权、事业发展的重大考验。

领导干部立身以德为本,从政以民为基,坚守信念防线、道德防线和法纪防线,不仅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对身边群众、社会风气也是一种很有说服力的积极引领。

反之,如果忘记做人之本、抛弃从政之基,“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不仅毁了自己,更会贻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对此,不可不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人民日报今日谈:为政不移公仆之心马永2012年04月18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

”面对一些违法违纪案件的教训,每个领导干部都应重温胡锦涛总书记的谆谆告诫。

领导干部无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

这不仅是一种称谓,更是一种责任和要求。

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

做人民公仆,就要以公仆之心鞠躬尽瘁,以赤子之心执政为民,把权力看做是为人民服务的责任,而不是享受;把职位看做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而不是一种待遇。

决不能口头上自称公仆,行动上却高高在上;决不能表面上大公无私,背地里却把权力私有化、商品化。

2011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2011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持不懈惠民生展望“十二五”,一幅幅民生蓝图令人期待。

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心。

民生无小事。

“十一五”期间,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老百姓得到了更多实惠。

但不可否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性依然突出,社会事业存在不少历史欠账,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仍有很多难题待解,特别是与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相比,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相比,民生任务还很繁重,必须坚持以更大决心、下更大气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真抓实干,常抓不懈,解决百姓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把工作落到实处、细处、深处。

要在政策上进一步向民生倾斜,将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入民生领域,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顺应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收入等方面的新关切新期盼,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合理的民生诉求,积极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权益,真正做到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眼光放远,统筹兼顾,完善与民生相关的制度安排。

民生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头绪多、难度大;民生问题往往具有阶段性特征,处于发展变化中,原有的问题解决了,会面临新的民生问题;基本的需求解决了,又会出现更高层次的民生需求。

只有加快民生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强化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为解决好民生问题提供坚实有效的制度保障。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跟时代同步、与发展相随的渐进过程。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财力也有限,民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们既要全力抓民生、惠民生,又要从实际出发,立足现阶段的发展水平、自身条件和承受能力,将眼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有机结合起来,在改善民生中突出重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平稳、协调、可持续。

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永远为人民而奋斗——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2011年07月01日00.90年前,在中华民族存亡续绝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面貌,把中国带向一个全新的未来。

在党的90华诞之际,回首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展望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8000多万党员、13亿中国人民,无不倍受振奋、倍觉自豪、倍感光荣。

1921—2011。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彪炳千秋的三件大事——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不仅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幸福安康的广阔道路,更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1921—2011。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震古烁今的三个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这三个转变,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交织、几近亡国灭种的悲惨境遇,不可阻挡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这确实是一个绝大的变化,是自有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以来无可比拟的大变化。

这些变化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90年历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史;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找到适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探索史。

环顾世界,还有哪个政党有这样的理论勇气,在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中不断推动理论的飞跃,从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为伟大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

人民日报优秀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优秀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优秀评论员文章《人民日报》优秀评论员文章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这一过程中,《人民日报》的优秀评论员文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些文章以深入的分析、独到的观点和精彩的表达,为人们呈现了一个真实、全面的中国。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其中几篇让人印象深刻的《人民日报》优秀评论员文章。

让我们来看一篇名为《中国创新引领世界发展》的文章。

这篇文章以中国创新为主题,分析了中国在科技、企业和教育等领域的取得的突破成果。

文章指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力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并在人工智能、5G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文章还强调了中国创新的重要性,指出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篇名为《中国与世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章。

这篇文章从中国的发展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文章指出,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通过参与全球治理、推动经济合作和维护国际秩序等方面,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章还强调了中国与世界的合作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还有一篇名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的文章。

这篇文章从中国的改革开放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文章指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推动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文章还强调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让我们来看一篇名为《中国坚定维护国际秩序与世界和平》的文章。

这篇文章从中国的外交角度出发,讨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责任。

文章指出,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定维护国际秩序和世界和平。

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倡议,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章还强调了中国的外交理念,认为只有通过合作共赢才能实现世界的繁荣与发展。

2011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2011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不变的是以人为本,变化的是因地制宜。各地发展要根据实际各显神通,考核同样不能搞一刀切。以种桃为特色的乡镇,偏要用种苹果的标准来考核它;农业大县,偏要用工业指标来要求它,干部当然干不好,吃不消,甚至想出种种“雷人”的招数来应付上级。考核评价不能简单取决于长官意志,不是拍脑袋决策,也不是上下级利益博弈的产物,而应该有相对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一些地方尝试引入第三方评价就很有探索价值。在考核评估中,群众满意度评价的权重越高,干部的政绩观就越端正,建设服务型政府也就越能落到实处,当地群众的幸福指数也就会越高。
发现历史的价值是一种创新。首先在于吃透“本义”,历史是客观存在,有其特定内涵和本质意义,“重新思考”并非“重估一切价值”,而是在继承中取舍和提炼。其次在于吃透“他义”,因历史局限性,前人思考中往往是正确与谬误并存,故而对前人认识,也要放出眼光“拿来”。其三是拿出“我义”,在“本义”和“他义”基础上,对历史文化作出准确解读。也只有这“三义”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在还原历史本来面貌中揭示本质,在不断发现历史新价值中启示当今。
有什么样的指挥,就有什么样的演奏;有什么样的考核评估,就有什么样的干部行为。商河县“成绩单”的变化告诉我们,考核是根“指挥棒”,上级的考核评价,指引着基层干部群众的工作重心和努力方向,也是干部政绩观的构建模型。
政绩观,是干部对如何履行职责、去追求什么样的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看干部的作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有之,一心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有之,但也有一些人一味追求GDP,人的需求、权利、幸福被遮蔽或淹没在冷冰冰的数字后面,人民有难毫不心动,资源浪费毫不心疼,虚报夸大毫不心虚。
下基层送温暖的各级干部如果都能真正深入到群众家里嘘寒问暖看粮袋揭锅盖摸被褥如果都能仔细了解群众致贫的原因帮助他们寻求从根本上脱贫解困的途径一次性温暖不保温之类的抱怨就会少起来群众就会从这种真心实意的温暖中rcse申论评分标准研究中心感悟出干部的民生情怀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人民社评

人民社评

2011年9-12月《人民日报》人民社评(上) 2012-07-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字体:大中小】在铭记历史中汲取复兴力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六周年2011年09月03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有些重大历史时刻,往往因其影响深远,成为一个民族的恒久记忆和人类文明的启示性资源,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未来。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纪念日。

这是人类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纪念日,是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盛大节日。

在这个庄严的时刻,我们向全国参加抗日战争的老战士、爱国人士和抗日将领,向所有为抗战胜利建立了卓著功勋的海内外中华儿女表示崇高敬意!向支援和帮助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外国政府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向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们表示深切怀念!向惨遭侵略者杀戮的无辜死难者表示沉痛哀悼!在半个多世纪前那场慷慨悲壮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这场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大转折。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的胜利。

这场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快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点。

这场伟大胜利,拓展了民族精神的新疆界。

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丰富升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人民日报2011年11月份

人民日报2011年11月份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大雾天里的“宏观”与“微观”2011年11月02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感受虽然是微观的,但大家的感受组合起来,可能就反映了宏观的真实;感受虽然是主观的,但它代表情绪和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讲,主观感受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北京连日来的大雾,不仅遮住了蓝天,也增加了焦虑:空气污染程度究竟是轻还是重?“雾天不等于污染天”,北京空气质量“自己与自己比有进步”。

北京有关部门负责人的回应,在网上引来广泛讨论。

而来自不同机构的几项相距甚远的统计数据,更将这种讨论推到了激烈的程度。

同样的大雾天,有人看到了污染,有人看到了进步;有人看重宏观统计,有人则强调微观感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关公战秦琼”的局面?针对空气污染程度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公共部门应该怎样与公众沟通,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在气象领域,北京眼下的雾天被称为“灰霾”,空气悬浮物是其元凶之一。

北京目前监测的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悬浮粒子。

按照这个标准,十几年来北京的空气质量的确有进步。

但研究显示,大气悬浮物中对健康危害最大的是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换成这把尺子一量,差距就出来了——对环境质量有更高期待的公众希望尽力向更严格的国际标准看齐,而环保部门却还在强调与历史相比的进步,百姓自然不愿买账。

面对公众健康的新期待,面对环境治理的新要求,我们在回应质疑时,一方面固然要看到环境问题从根本上受制于发展阶段和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解决;另一方面更要看到,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不分中外,既然奥运以来北京的环境质量让百姓看到了更上层楼的希望,就不能总拿老旧标准说事儿,尤其是在技术条件完全许可、新的环境空气测定重量法刚刚公布的背景下。

“监测数据和群众感受不能‘两张皮’,必须把人民群众对环境的切身感受与监测数据统一起来”,不能“人民群众深受污染之害、苦不堪言,而监测数据喜气洋洋、自说自话”。

环保部长周生贤不久前的这两句话,对环保部门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人民日报五篇仲祖文评论文章

人民日报五篇仲祖文评论文章

换好届还要接好棒——一谈新班子要有新作风新形象仲祖文《人民日报》(2011年11月17日02 版)目前,市县乡换届已过大半,省级换届正在开展,新一届领导班子陆续产生。

换届要换好人,更要接好棒。

新班子树立什么样的作风,展示什么样的形象,有什么样的作为,干部群众寄予厚望、拭目以待。

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从一开始就要有新风新气、新容新貌,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接好事业棒,跑好接力赛,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以奋发有为的状态接好棒。

新班子受命于“十二五”开局之际,肩负着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

要抓住发展机遇,战胜严峻挑战,创造出色业绩,必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锐意进取的干事激情、拼搏奉献的意志品质。

选择代表信任,权力意味责任。

五年任期,既是为党分忧、为民造福的宝贵机会,也是施展才华、成就事业的广阔舞台。

要把进入新班子作为新起点,倍加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倍加珍惜组织的信任,倍加珍惜在重要岗位工作的机会,自我加压、奋发进取,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去完成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

以真抓实干的劲头接好棒。

把“十二五”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使各项决策和工作更好地切合实际、顺应民心。

要迎难而上、破解难题,多到困难大、矛盾多、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把功夫下到解决发展、民生、稳定的突出问题上,在攻坚克难、爬坡过坎中赶超争先。

要狠抓落实、一抓到底,定一件干一件,抓一件成一件,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成果增进人民福祉、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让老百姓都说共产党好。

以团结和谐的氛围接好棒。

团结是执政团队的生命、事业兴旺的保证、一方百姓的福音。

新班子的成员来自方方面面,性情经历不尽相同,一起共事就要思想上求共识,感情上求共融,工作上求共进。

一把手要以身作则,带头坚持民主集中制,当“班长”不当“家长”;班子成员既要主动担责、各司其职,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分工不分家;党政正职要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多沟通多商量,讲境界讲风格。

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集锦

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集锦

人民日报社论: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基础2009年12月28日21:25 来源:人民网人民网北京12月28日电12月29日人民日报将发表社论,题为: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基础,全文如下:辞旧迎新之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胜利闭幕。

这次会议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中央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农业农村形势,全面部署了明年“三农”工作,围绕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主题,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对于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三农”工作攻坚克难、奋发前行的一年。

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多年不遇的自然灾害以及各种挑战接踵而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经受了严峻考验。

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沉着应对,及时采取加强“三农”的重大举措。

全国上下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民生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三农”发展的巨大成就,为党和国家战胜困难、应对冲击赢得了战略主动,提供了基础支撑,做出了重大贡献。

好成绩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长期制约因素尚未根除,新的矛盾问题又不断显现,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基础设施脆弱、比较效益下降、科技创新滞后、农民转移就业困难、资源要素流失等瓶颈制约,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较快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

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切实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

明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新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

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空间探索的重大跨越——热烈祝贺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2011年11月18日00:00天宫、神舟顺利对接,神舟八号安全返回,标志着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我们向参加此次飞行任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支持和关心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全国各族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表明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实现重大跨越。

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的又一重大胜利,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的结果,凝结着航天战线无数科技人员、干部职工、部队官兵的心血和智慧,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几代航天人建立的不朽功勋,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技术要求高、新技术采用多、验证难度大,对组织实施提出了更高标准。

广大航天工作者以勇攀高峰的昂扬斗志、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沉着冷静的良好心态、顾全大局的协作精神,成功突破目标飞行器研制、对接机构研制、火箭零窗口发射和高精度入轨、远距离导引控制、近距离自主导引交会、组合体飞行控制、航天器分离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胜利实现了“准确进入轨道、精确交会对接、稳定组合运行、安全撤离返回”的目标,为自主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奠定了基础。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充分显示了科学发展观在创新实践中的巨大威力。

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广大航天人自觉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把各参研参建参试单位之间的协同配合作为任务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着力确保各大系统、各个环节运转的高效有序;自觉坚持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培养作为任务实施的重要目标,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民日报2011年1-3月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2011年1-3月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2011年1-3月人民时评2011年1月-3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更新至日本地震事件)1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楼市调控考验地方政府 (1)2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违规别墅将走向何方 (2)3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公安“给力”带给我们什么 (2)4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消除“被精神病”的恐惧 (3)5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诚信与“实名制”同样重要 (3)6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抵制“金币诱惑”才能杜绝“血铅事件”(4)7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遏制“土地违法”须打破“利益格局” (4) 8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不要随意动用警力参与拆迁 (5)9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重视消除“百慕大”现象(人民时评) (5) 10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面对公务接待潜规则 (5)11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用好司法的“测震器”功能 (6)12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应该从“德孝治县”中想到什么 (6)13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温暖 (7)14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平衡利益才能和谐发展(人民时评) (7) 15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要“法正”不要“施恩” (8)16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实现教育家办学须解三道“扣” (8)17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机关幼儿园是计划经济的“尾巴” (9)18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提高违规成本才能禁绝“价签戏法” (9) 19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倾听网络民意须防恶意“病毒” (10)20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治理欠薪还需“制度护薪” (10)21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奥数被批为何成了一桩“冤案” (11)22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微博打拐”验证民众智慧理性 (11)23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谨防“民心工程”砸了民心 (12)24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从用工荒想到讨薪难 (12)25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消除乙肝歧视须更严格执法 (13)26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吃空饷背后的“失守” (13)27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尘肺病背后还有什么在艰难呼吸 (14)28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司法解释应传递法律的温度 (14)29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让新生代农民工走进“春天” (15)30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素养 (15)31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重塑商业伦理要让诚信增值 (16)32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交心赢得信任 (16)33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高校改革,要到“深水区”学游泳 (16)34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危难时刻,人类需要互相温暖 (17)1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楼市调控考验地方政府落实调控政策,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尤其依托于地方政府的有力执行日前,住建部部长姜伟新表示,今年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并适时会同监察部对省、市人民政府稳定房价工作进行考核,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的,将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

人民日报2011年8、9月社论

人民日报2011年8、9月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勿忘国耻共襄复兴——纪念九一八事变八十周年2011年09月19日04:2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可能导致一个国家在悲惨沉沦中亡国灭种,也可能激发这个民族在危难之际觉醒和奋起。

80年前的九一八事变,就是这样一个日本帝国主义蓄意侵略中国的大事件,是日本妄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重要步骤。

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东北父老乡亲成了亡国奴。

这一事件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令侵略者想不到的是,这一事件激起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怒潮,中国人民以此为起点进行了长达14年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最终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历经列强蹂躏的中华民族,已经在日本帝国主义鲸吞中国的嚣张野心中彻底觉醒和顽强奋起了!纵观近代以来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悲壮历史,这一次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奋起,不仅标志着中华民族有信心有能力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更意味着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程上实现了全民自觉的重大转折。

促成实现这一重大历史转折的,正是诞生于危难之际的中国共产党,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团结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这个在成立第二年就提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新生力量,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提出“以武装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抗日救亡主张,号召全民族团结起来抗日救国,反对不抵抗政策。

其后,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中国人民同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阶层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最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载入了史册!审视80年前这场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回望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浴血奋斗的14年,上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矢志不移的艰辛探索,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能够担当历史使命的坚强领导,必须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定团结,必须以国家强盛和人民富裕为坚实基础。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2011年6月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2011年6月

旱要“抗”,更要“防”面对频发的旱灾,需要有抗旱新思路。

要从单一转向全面、从被动转向主动,未雨绸缪解决好水资源问题昔日的“鱼米之乡”,眼下却湖干河涸;本该丰水季节,现在却旱魃肆虐。

据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截至5月29日,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耕地受旱面积达到4535万亩,占全国受旱面积的43.4%,有329万人因旱饮水困难,占全国的50.6%。

眼下,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各级政府正全力以赴抗旱攻坚,积极调水、提水、引水,指导农民生产自救,帮助旱区人民渡过难关,最大限度降低生产、生活损失。

抗旱,是当务之急,但长期来看,抗旱不能止步于“抗”。

虽然我们有应对各种旱涝灾害的基础,但从去年西南大旱到今年华南大旱,频发的旱灾提醒我们:抗旱形势出现新变化,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旱情背后暴露出的抗旱能力不足、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需要以新方式、新理念进行应对和预防。

水情在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强降水的概率在增大,干旱时间延长的概率也在增大。

过去雨水丰沛的南方,两多两少问题日益突出:“有水地方少,缺水地方多”、“有水时候少、缺水时候多”。

“水窝子”季节性缺水,已并非偶然。

江湖关系在变。

过去“插到湖心、收到湖底”,大规模的围湖造田,结果“人进湖退”,水系萎缩,河道淤积,一些河流湖泊甚至丧失功能。

以长江注入洞庭湖的藕池口为例,上世纪30年代能消减长江一半洪峰流量,现在却不足1/10,藕池河的水量也一年少过一年。

水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也在变。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水需求快速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

然而,许多地方水资源开发过度、利用粗放,长此以往,水资源难以承载、水环境难以承受。

“雨季抗旱”、“湖区抗旱”,一些地方准备不足、方法不多,还是用“老办法”对待新问题。

多年来主要是防汛,没想到汛期会出现严重干旱,因而缺乏应急预案、没有专业服务队伍,只能“头痛医头”,方式方法单一,显得束手无策。

面对自然、社会和人的新情况,南方丰水区应重新认识自身水资源、水环境的变化,不能“雨丰而忘旱,临旱再掘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一再表明,只有干部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尊重信任干部;只有干部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干部当亲人。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忘记群众、脱离群众,都要为了群众、服务群众,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表率。这样,党员干部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深刻论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经验,深刻总结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具体实践的基础上,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阐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极端重要性,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十二五”宏伟蓝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政治准则。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最根本的就是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之中,贯彻到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
长期以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得到日益广泛的实践。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在实际工作尤其是基层工作和干部队伍中仍然存在一些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群众观念淡薄,想问题、干事情不把群众放在心里,居高临下,发号施令,态度生硬,方法简单。决策脱离实际,不顾群众意愿,不顾群众利益,乱铺摊子,乱上项目,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作风不扎实,庸懒散问题突出,见困难就缩,见问题就推,见矛盾就躲,对群众提出的诉求敷衍了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甚至放任不管。违法违规问题严重,在土地征用、城镇拆迁、城市管理等过程中违规操作、粗暴执法。以权谋私现象多发,吃拿卡要,与民争利。这些问题严重损害群众利益、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
住有所居,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合理的住房消费结构,既包括买房,也包括租房。大力发展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适应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促进形成合理的住房消费结构。公共租赁房具有租金水平低、租赁关系稳定、设施完善、环境安全等优势,符合“夹心层”的实际需要,可以促进解决中等收入偏下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同样可以通过公租房改善居住条件。
改革深水区,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特别是各方面群众利益关系十分紧要。要保证各种利益诉求在政策中能得到充分反映,只有广泛了解民情、掌握民意、吸纳民智,建立健全保障群众利益的决策机制。
了解民情,是做好决策的基础。要加强深入了解民情的决策调研,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准确掌握群众所思、所忧、所盼,让群众更多参与到他们自身利益相关的决策过程中来。
打牢党员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关键就是要着力加强三个方面的教育。加强党的性质和宗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牢固树立和自觉坚持正确政绩观,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多干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好事实事,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加强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理解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凡是对人民群众有利的事情都要全力做好,凡是对人民群众不利的事情都坚决不做。
人民日报评论员:自觉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一论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在近日举行的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牢不可破,我们的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人民日报评论员:完善保障群众利益的决策机制
——三论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
做什么决策,怎样做决策,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着力建立健全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决策机制。
群众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的决策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只有从机制建设入手,才能在作决策、定政策时,以制度保证群众利益被充分考虑、群众意愿被充分尊重,最大限度防止因决策不当带来损害群众利益问题。
从严管理干部,须坚决调整那些工作不力、作风不好、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应按照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通过职务调整、离职培训、降职、免职等方式加大对不胜任、不称职干部的调整力度。对因工作失职而给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干部,要严格问责;对以权谋私的干部,要及时查处。通过必要的组织调整和处理,警示和挽救干部,进而形成人人忠于职守、守土有就是对党和人民负责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此前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也对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严管理干部,对于促进干部健康成长,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新老问题交织,发展局面复杂,决策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难度和要求不断提高。一些地方在决策时,脱离实际情况,不顾群众意愿,乱铺摊子,乱上项目,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损害到群众利益、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这其中既有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作风、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也有保障群众利益决策机制不完善方面的原因。
人民日报评论员:打牢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
——二论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
“党员干部要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根本的是要牢固树立和自觉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育,打牢党员干部的思想基础,使广大党员干部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转变成自觉行动。
从严管理干部,既需要干部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更需要组织上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把从严的要求贯穿到干部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常言道,“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从严管理干部,关键是认真执行并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切实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对苗头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应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核干部,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对敢于负责、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要予以鼓励、表彰和提拔重用;对工作不力、作风飘浮、群众不满意的干部,要进行诫勉谈话、及时采取组织措施。应督促党员领导干部及时报告个人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有关事项,加强事前防范。在接到群众反映、班子出现不团结苗头等问题时,应通过诫勉谈话、函询等方式及时提醒,防微杜渐。此外,进一步强化党内监督,对干部开展全方位的监督。
公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各部门要密切配合,把大力发展公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当作改善民生的实事来抓,采取有力措施,下大气力推进,保证人民群众“住有所居”目标早日实现。
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刚刚过去的2010年,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速度加快,规模创下历史之最。全国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基本建成370万套;农村危房改造开工136万户,基本竣工108万户,均超额完成年初国务院部署的任务。许多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改善了住房条件,圆了期盼已久的安居梦。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管理干部。关心爱护干部是我们党干部工作的优良传统,从严管理干部是对干部最大的爱护,更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负责。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干部管理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重选拔轻管理和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上级对下级,哄着护着;下级对上级,捧着抬着;同级之间,包着让着。一些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或者没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或者思想不见面,蜻蜓点水,避重就轻,避实就虚,言不及义,看似批评、实为表扬。干部出了问题,应进行组织处理的不及时处理,该承担责任的不及时问责,其结果,不良倾向得不到及时纠正,干部身上的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小事情酿成大事件,不仅使干部个人身败名裂,而且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非常令人痛惜。
这是党和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成果,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需求。住有所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住有所居问题。在加强宏观调控,遏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同时,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这不仅能有效解决城乡住房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使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居民实现住有所居,也有利于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完善住房供应体系,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2011年乃至整个“十二五”时期,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人民群众“住有所居”的目标将加快实现。
一些地方和部门干部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的领导干部担心丢选票,怕得罪人;有的存在片面认识,认为严格干部管理是“整人”。从严管理干部,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和组织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意见》,切实负起责任,克服好人主义,敢于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不怕得罪人,对违反原则的人和事,该批评的批评,该制止的制止,该处理的处理,这才是对干部的真爱,对党的事业的大爱。
在“十二五”开局的重要时刻,为什么必须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