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专业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合集下载

多轮驱动 联动发展

多轮驱动  联动发展

多轮驱动联动发展近年来,定西市安定区紧紧围绕“率先科学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建设首善之区”的总体要求,坚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之中,通过一系列举措,职业教育发展实现了多轮驱动,发展成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目标引领规划先行“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既面临着诸多困难,又存在着许多机遇和发展空间,我们必须直面困难,紧抓政策机遇,坚持市场化方向,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再造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2015年,在全区教育工作大会上,安定区副区长刘树武对职业教育如何突破瓶颈、加快发展提出了新思路,发出了“再造职业教育发展又一个春天”的动员令。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有关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安定区围绕“科教兴区,人才强区”的总体思路,制定了《安定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提出了以资源整合和规模扩充为主线,以改革和创新职教模式为动力,以提升职教基础能力为重点的发展战略。

针对当地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区上科学制定出“八个二”的发展举措:一是瞄准“内”、“外”两个市场,着力促进就业。

“内”就是立足和满足当地就业市场,“外”就是打开和拓展外地就业市场;二是用好“主”、“辅”两块教学阵地,拓展教学空间。

“主”就是职业学校这个主阵地,“辅”就是企业和车间;三是建好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师两支教学队伍;四是激活两大机制,即建立职业学校的企业化运行和事业化管理机制;五是抓好“德”、“能”两个关键,提升育人质量。

“德”就是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能”就是职业技能;六是整合两种教育资源,即职业学校和政府培训部门;七是优化两大环境,即就业环境和社会认同;八是强化两大职能作用,即政府齐抓共管和学校自主管理。

2015年5月,安定区成功入围第二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区上紧紧围绕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推动农民职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目标定位,充分依靠甘肃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定西理工中专、区职教中心、区农广校等科研技术力量,大力扶持马铃薯种植、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促进了职成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高度融合。

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C o l l e g e o f Me c h a n i c a l E n g i n e e i r n g , J i a mu s i U n i v e r s i t y , J i a mu s i 1 5 4 0 0 7 , C h i n a )
c o l l e c t e d wi t h k n o wl e d g e , a b i l i t y a n d q u a l i t y wa s b u i l t t h r o u g h e s t a b l i s h i n g t h e i n n o v a t i v e t r a i n i n g p r o g r a m, o p t i mi z i n g t h e c o u r s e s t r u c t u r e s y s t e m,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t h e p r a c t i c a l t r a i n i n g s y s t e m a n d c o o p e r a t i n g t h e s c h o o l - e n t e r p r i s e .
摘要: 根据装备制造业对 高校机械 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 才的需求 , 探 索机械类 专业工程应 用型创 新人 才的培养 目标, 通 过创新 人 才培养方案 建立 、 课程 结构体 系 优 化、 实践培 养体 系强化 、 校企深度合作 , 构建集素质 、 知识、 能力于一体 的高层 次机 械类专业应用 型创新人 才培 养的新模式
更为迫切。在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 的时代 , 机械 类专业教 科 的基 本理论 与方法 : 专业方向教育模块 主要从技术 角度 育面 临着重大 的历史性 发展 机遇 也面临着 前所 未有的挑 确 保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 注重对学生专业 技

从社会需求看机械类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工业企业管理

从社会需求看机械类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工业企业管理

西南交通大学工业企业管理课程作业论文从社会需求看机械类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年级: 2010级学号: 20107150姓名: 龚华德专业: 机制一班指导老师: 漆俐2012年 12 月从社会需求看机械类大学生的能力培养龚华德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四川峨眉614200摘要:随着装备制造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依据机械工程学科的一般性教育特点.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

具体而言,要以培养和发展机械工程类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重点,以“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为原则,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学生科研训练,推进各类学科竞赛,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积极探索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建立起科学、规范、高效、持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Abstract:Along with the information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rocess unceasingly thorough, urgent need to train a large number of innovative spirit and innovative ability of the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On the basi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general education. Reform the current mode of personnel training. To construct the new system of training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best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Specifically, to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as the goal, to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as the focus, to " interest drive, the independent practice, process " for the principle, multi-channel,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moting all kinds of subject competition, expand and deepen the practice education the thinking of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bachelor's degree students'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 new ways and new methods . Build science, standard, efficient, sustainable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eration mechanism.关键词:机械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教学体系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我校西南交通大学虽为百年名校,但在机械工程专业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改革创新,主要以培养机械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

机电技术教育专业“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机电技术教育专业“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机电技术教育专业“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作者:王仲民邓三鹏阎兵来源:《大学教育》2014年第09期[摘要]我校机电技术教育专业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机电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采取“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即机电融合、操作与维修融合、技能训练与工程能力培养融合、校企融合,同时开发系列特色教材,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旨在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机电专业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工程实践[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98-02当前我国技能型人才短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作为我国重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培养单位,被誉为“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担负着为天津市乃至全国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2003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国内率先创办“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教育(数控维修方向)”本科专业,2010年该专业获批为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天津市品牌专业;2012年,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该专业更名为“机电技术教育专业”(以下简称“机电专业”),以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始终与学校发展和教学改革相适应,以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是学校实施“一体化”课程和“做中学”教学理念的重要基地。

该专业秉承学校“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围绕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提出了“四融合”,即机电融合、操作与维修融合、技能训练与工程能力培养融合、校企融合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为社会培养出了大批高素质、复合型机电类工程技术人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一、“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一)机电融合为了将机与电充分融合,机电专业教师将机电类专业课程放在实验室中进行,实施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如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师对照着机床,将机床各部分结构、运动控制要求、电气控制线路等现场讲解或操作演示,进而将理论认识与感性认识联系在一起,有效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高等院校机械工程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高等院校机械工程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践能力的忽视 。
二、 提升高等院校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
探索和实践
的培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 需要在分析青年教师工程能 力缺乏原 因的基础上 , 从师资队伍的工程化建设人手 , 采 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的提高 。 高等院校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缺乏的
经验 , 工 程 实践 能力 欠 缺 , 这 也制 约 了学 生 工程 实 践 能 力
动手能力、 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尽管在 培养计划 中设 有实验 、 实习 、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 环节, 但因重视程度不够 , 造成流于形式 , 学生的实践能力 得不到真正的锻炼 。由于高校人才培养体制的弊端 , 使得 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工程实践经验 的积累和提高没有 引起足够重视 , 导致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偏弱 , 往往 只会

近年来 , 大连理工大学在建设 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 大学舳 进程 中, 提 出了“ 实施精英 教育 , 培养精英人才” 的 办学思路 。 . 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 , 通过了国家质量工程项 目“ 面向工程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 区” 和“ 机 械设计制造及其 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实施 , 并 在高校“ 卓越工程师” 计划 的引领下 , 加强了机械工程教育 的改革和创新 。为 了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 机械工程学院从 国内外引进了多名高层次人才,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 1 7 0 余 人, 其中 4 0 岁 以下青年教师比例超过了 4 0 %, 学 院针对青
【 教师建设 】
高等院校机械工程专业青年教 师工程 实践能 力培 养的探索和实践
贾振元 , 孙
( 大 连理 工 大学
伟, 王殿龙 , 段春争
大连 1 1 6 0 2 4 )

“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研究

“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研究

AUTOMOBILE EDUCATION | 汽车教育时代汽车 “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研究罗浩 吴振鹏 朱俊懿武汉商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56摘 要: 在大力倡导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对工科专业工程应用类软件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此研究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和要求,对《汽车CAD/CAE》课程教学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与梳理,采用“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实际工程需求为依据,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并持续反馈改进,以达到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以夯实车辆工程专业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基础。

关键词:汽车CAD/CAE 工程能力 教学改革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工程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国际认可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也是工程师资格与工程教育国际认可的重要基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是确保其是否符合行业认可的工程毕业生质量标准。

这是一项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资格评估。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和能力。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开始了项目驱动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相融合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创新创业背景下,探索两种教学法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工程创新实践能力势在必行。

此研究以笔者承担的《汽车CAD/CAE》课程为例来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根据前期调研发现,传统的《汽车CAD/CAE》课程教学,一般以三维软件的常规操作方法教学为主,本质上是软件使用教程的学习。

教学流程采用软件普遍的使用教程流程进行,建模对象一般是较为简单的针对单一知识点的模型。

课程结束后,学生普遍掌握了单一知识点的软件操作方法,即掌握了软件的使用方法。

但是,针对本专业涉及的汽车上复杂的汽车零部件建模,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过程中,普遍感觉无从下手,很多学生不具备复杂汽车零部件建模的能力,不具备相应的工程能力。

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和 全 引 导 学 生 对 核 心 专 业课 程 产 生 浓厚 的学 习兴 趣 , 从 界先 进 制造 业 和现 代 服务 业 基地 ” “ 国重 要 的经 济中心” 等战略 目 , 标 要求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 而达到能力培养 、 综合发展的 目的。
改 针对制约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不利 因素 ,在教 展需要 ,发挥高等教育服务和人才培养支持功能 , 追踪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理 育部 “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省高校质量工程” 和“ 的 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念与新模式 , 创新培养具有 良好工作能力 、 职业持续 建设背景下 , 按照 C I D O工程教育模式规范教学内容 发展 能力 、 较强 学 习能 力 的创 新 人才 , 现未 来 战略 实 和教学行为 ,改革机械设计制造及其 自动化专业人 发展 目标 。目前 C I 程教 育模式 是进 人新 世 纪 以 D O工 才培养模式 , 开展学生工程能力培养 的研究与实践 , 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 的最新成果 , 其以产品研发到产 培养具有优 良工程能力 和现代工程意识的应用型高 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 让学生 以主动的、 实践的 、 级 工程 技 术 人才 。广 东 白云 学 院从 2 1 开始 , 00年 在 课程之 间有机 联系 的方式 进行 学习 。 以实 现学 生 的 其 高职“ +1人 才培养模 式改革 的经验基础上 , 2 ” 为培 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为 目 , 标 整体设计“ + ” 3 1人才 养 高级 应 用 型人 才 创 出一 条新 路 ,对 机 械设 计 制 造 培养 目 , 标 引入企业资源 ,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 、 及 其 自动 化 专 业 实 施 基 于 C I D O工 程教 育 理 念 的人 机制 全 面创 新改 革 ,以企 业综 合 工 程项 目实 习为 载 才 模式 改 革 的研 究与 实践 。 体, 对于 实 现培 养 国 际工 程人 才 具 有重 要 意 义 , 提 是

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有效途径探索——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有效途径探索——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要 包含 以下 三个方 面 : ( 1 ) 与 现代 工业 生产 水 平相 应 的设 计 、 制造 、 施工 、 开发 、 管理 能 力 和 素 质 的培 养 ;
型人 才 , 其 教育 变革 的 核 心是 实 现从 传 统 的 知识 传 授 主导型 向 能力 培 养 主导 型 的转 变 , l 3 学 生 除 了要 掌握 相关 专业技 能 , 还应 具 备 相应 的工 程能 力 . 近 年 来, 笔者 以南京 化工 职业 技 术 学 院 电气 自动化 技术 、 机 电一体 化技术 、 工程 造价 ( 中央 财政 支 持 高等 职 业
工程 能力 的养成 除 了关 注知 识 、 技 能外 , 更 为突 出 的
是工 程理念 和 职 业 素 质 的 培 养 , 它 们 需 要 在 体 验 中
不 断形成 , 非一 日而就 .
对象 , 对全 国近 二 十所 示 范及 骨 干 建 设 高 职 院校 人
才培 养方 案做 了对 比 和研 究 , 发 现 绝 大 多 数 院 校 人
人 才需 求也 越 来越 大 , 重 视 学 生 工 程 能 力 的培 养 已 经 成为 世界 各 国高 等 教 育 的 共 识 . 目前 本 科 工 科 类
院校 的学生 工程 能力 培养 已逐 步得 到 教育 界 人士 的
涵 非常 丰富 , 有 知识 的学 习与应用 能力 、 思维 分析 能
Oc t . . 2 0 1 3
Vo 1 . 2 9 No . 5
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学生工程能 力培养有效途径探索
— —
以南 京 化 工职 业技 术 学 院 为例 严 金 云 陈 柬
2 1 0 0 4 8 )
(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 学院, 江苏南京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建设,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

省教育厅希望各高校充分发挥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示范效应,与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等项目建设有机结合,立体化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整体实力与综合竞争力。

多年来,我们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专业的特色化建设,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专业特色。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建设过程中,我们作了如下实践与探索:制定建设目标,明确建设思路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基本定位,以工程机械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开发、推广应用为特色,在保证机械工程师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基础上,走“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之路,重点对学生进行CAD/CAM的开发和应用能力训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应用、开发能力。

在教学改革和创新中全面推进专业建设。

一、项目实施基本情况1)成立领导小组,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建设方案。

自2008年11月经省教育厅审批,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以来,学院成立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建设领导小组”。

负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建设的日常管理、协调、落实。

同时,确定了建设进度。

明确了年度建设任务的承担和责任。

从而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建设起到了保障和导航作用。

2)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在原有教学管理体系基础上,加强教学管理体系的基础建设。

包括:在课务管理标准化、考务管理流程化、教学档案管理电子化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继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坚持教学督导听课制度、教师交叉听课制度,同时继续实施青年教师教学结对制度、开设优秀任课教师观摩课等,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实行公开课、学生评教、教学评估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学评优制度,完善教学效果的检查评价体系,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

机电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机电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机电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尤其是在机电类专业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本文旨在研究机电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机电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听课和课后的作业来掌握知识。

然而,这种方式只能提供抽象和理论化的知识,学生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

因此,机电类专业课程应该引入实践教学的环节,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可以组织实验课、工程实践或是参与一些实际项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其次,机电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机电类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与企业的合作将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宝贵的机会。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实践教学项目,让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通过实践项目,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真实的机电设备和企业运作,了解行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

这种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更加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第三,机电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需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机电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可以采用虚拟仿真实验、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课程等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际的操作,减少实验设备的限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课程能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互动平台,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

通过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拓宽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最后,机电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基于科技竞赛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以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为例

基于科技竞赛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以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为例
7 0
宁(9 0一 . , 17 ) 男 湖南娄底人 , 副教授 , 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作品的制造都会涉及 团队合作 。而 8 、0后大学生普遍是 09 独生子女 , 常常滋 生 以 自我 为 中心 的思 想 , 同时 分工 协作
能力和语言表 达 能力还 有所 欠 缺。在指 导教 师 的及 时教
中图分类号 :6 G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1 4—58 2 1 )6- 0 0— 3 6 84(0 2 0 0 7 0
在 日趋激 烈的社会竞争 中 , 有科技 创新能 力成为 全 具
竞赛 中屡 获佳绩 。
社会对 “ 人才” 的重 要衡 量标 尺之一 。大学生科 技 素质 教 育平 台的搭建 己成 为各 高校 深入 拓展 研究 的课 题 。培 养 大学 生对科 技 活 动 的兴趣 , 深入 开 展 大学 生科 技 竞 赛 活 动, 对培养大学 生创 新 能力 , 立高水 平综 合性 大 学具 有 建
第 4卷 第 6期 21 0 2年 6月
当 代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Th o ya d P a t e o ne p a d c t e r n r ci fCo tm orr E u a i c y on
Vo .4 No. 1 6
J n .2 1 u e 02
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技 竞赛 , 和来 自各地 的学子 进行思
的综合运用 明显不 足 ; 同时 由于种种 的原 因 , 提供 给科 技
素质教育方面 的资源远 远不能 满足大学 生们 的迫切需求 , 都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 了学 生科 技创 新 能力 的提 高 。在
建设创新 型国家 以及 高等教育 大众化 背景下 , 高等 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迫

项目、课程、竞赛“三三制”机电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项目、课程、竞赛“三三制”机电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AUTOMOBILE EDUCATION | 汽车教育项目、课程、竞赛:“三三制”机电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金礼 顾小英 黄金保 何汶星 赵岳 胡明哲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0摘 要: 本文针对地方高校在新工科改革的作用,提出项目、课程、竞赛相结合的“三三制”机电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动专业人才融入当地工业与经济的发展,为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参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 三三制 培养模式 机电专业1 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的实施,教育行业针对工科制定了新的培养计划,提出地方高校在新工科的改革中发挥着紧密联系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进步的重要作用[1]。

机电专业构筑了工程领域和机电设备领域的基础,肩负为我国工程类单位和建造业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

在新工科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可以考察当地的特色产业,着眼于区域工业和经济的发展,重点培养相关领域所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对社会未来发展有作为的专业型人才,推进相关领域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2]。

目前,国内外一流高校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都十分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3]。

富兰克林欧林工程学院极为重视实用教育,将“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佐治亚理工学院针对机电课程实行项目导向的新教学模式,多个实验贯穿该教学模式。

中南大学在机电课程中设置了多个课程,例如数控车床的手工编程;数控铣床的手工编程;插补算法的设计与实现;直接编程任意平面图形控制与加工等课程。

天津大学在机电课程中,将理论授课和实验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学时分配上,实验和理论授课学时接近1:1。

综上所述,对比国内外一流大学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授课模式、授课内容和实验设置,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我校机电专业存在的差距。

因此,亟待开展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与探索。

2 “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内容本文以贵州民族大学的机电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计划将2020级机电专业学生按项目、课程、竞赛三个方面进行培养,简称“三三制”培养方案。

强化工程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强化工程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2 1年 第3 0 2 期
总 第 19 3 期
中 观代 装 国 苏 备
SN 49—T C1718 S124 N694/ 3

☆ 课 程 建 设 与 实 践 教 学 ☆
强化工程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探索与实践
李必文 陈艾华 袁锋伟
南华大学 湖 南衡 阳 4 10 20 1
摘 要 :大工程观教育理念 是着 力提升学生 的工程 素养 ,着力培养学 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工程 设计 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 南华大学对人才培养模式 的思索 、改革和实 践,能够进 一步加强学生的工程 教育。 关键词 :工程教育 ;教学 改革 ;创新
Li we Che h a Yu n F n we Bi n, nAi u , a e g i
Un v r i f o t i a He g a g 4 1 0 , i a i e st o s u h Ch n , n y n , 2 0 1 Ch n y
Ab ta t sr c:Th d c to a de Pa — ee u ai n li aof” n Engn e ig”i h th w oi r v t d n s ngne rngq ly, an s d ns e gie rn e i ie rn sta o t mp o esu e t’e i e i uai t i t e t’ n n e ig d sgn t r u
湖 南 省重 点 专 业 ,过 程 装 备 与 控 制 工 程 专 业 于 2 0 年 02
六十多篇科研论文 ,大学生科技活动成 绩斐然 。我 院
毕 业 生 深 受 用 人 单 位 欢迎 ,就业 形势 一 直 很 好 ,近 年 来 的 毕业 生 一 次就 业 率 均保 持 在 9% 以上 。 8

机械类本科生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的实践与探索

机械类本科生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的实践与探索
了学 生 的 学 习积 极 性 和 主 动 性 。 关键词 : 卓越工程师 ; 培养模式 ; 机械类
对比美欧等国, 我国现行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科学化” 的趋 2卓越人才培养中应注重的环节 势越来越凸现 , 重理论 、 轻实践, 重课堂、 轻课外, 重精深 、 轻综合 , 重灌输 、 Z 1 优化教学体系 轻自 学, 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不适应。如何以社会需求为导 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 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工程设汁能力与 向、 以工程实际为背景、 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来深化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 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 , 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借鉴原有4年学术型工 式 的改革 , 已经引起高教 界的高度关注 。 学学士培养方案的经验 , 研究卓越工程师在校 3 年期间教学内容 、 教学方 为全面提升我国工程教育质量, 教育部正式启动实施了“ 卓越工程师 法与手段、 考核方式等。分别从理沦敦学、 实验教学和实践敦学三个方面 教育培养i _ } 划” ( 以下简称‘ 章 越计划” ) , 并将该i 十 划列入《 国家中长期教育 优化课程体系, 研究在实验与实践教学中引/ 创新能力培养环节, 探究创 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 0 1 0 — 2 0 2 0 年) 》 。“ 卓越计划” 具有三个牦 : 一是 新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合机制,探究科学技术研究与工程能力训 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崩 函 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 练之l 司的促进机制 。 人才, 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 , 尽管教育部提 2 . 2 建立校企之间深 的卓越工程师培 f 式 出了一系列与“ 卓越计划” 相关“ 标准” 或“ 要求” , 但这些还不能完全满足工 加强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棚制; 建立“ 校企培 科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 。因此 , 如何建立针对 『 生 强、 具有地方特 养联合体” , 实行专业指导| / J 、 组( 双导师埔0 和项 目教学法, 推动和促进校企 培养椟_ j : 是非常值彳 写 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之间在 人 才培养领域的深度合作 ; 建立“ 校企产学研合作共同体” , 成立研 针对此问题,本文立足我 国国情及地方高校的牦 ,从培养目标定 发基地或研发平台, 推动研究领域深度合作。 位、 质量规格、 培养方案、 课程内容、 实践教学、 培养方式 、 师资队伍建设等 2 . 3 工程 型师资队佃 i 建 设 方面研究地方高校工科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并实施于机械设汁制造 提高工程教育中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没 l J 造能力是培养卓 及其 自 动化专业 , 采用比较分析并改革后再实践的方式, 循序渐进 、 去粗 越工程师的关键。 目 前工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过分强调教师的学术背 取精, 致力于探索具有 自身特色的“ 卓越工程师” 培养的规律和有效途径。 景、 学术经历和学术成果 , 而忽略了工程背景、 工程经历和工程成果在其 1工程教 育背景概述 言传身教过程中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应遵循‘ ‘ 送出去 、 请进来” 的原则 , 研究 我国工程教育在过去的 6 0 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累计培养了本、 提高工科类教师工程能力的途径及保障制度 ,探索建立校内专职教师与 专科毕业生 1 0 8 0 万人, 研究生 5 8 万人。从学校隋况来看, 截至 2 0 0 8 年, 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 , 从而保证 “ 卓越计 全 国普通本科学校设有工科专业的有 9 8 1 所 ,占普通本科学校数的 划 ” 的J 』 讦0 实施 并取得预 期成果 。 9 0 . 9 %, 可以授予工学硕士学位的大学 5 7 2 所, 可以授予工学博士学位的 2 . 4 学生能力培养 大学 2 6 9 所。 普通高校工科专业在校生为 7 7 0多万人, 占普通高校在校学 目 前工 博吐 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强 , 重论文 、 轻设计 、 缺实践 , 企业 生总数的 3 5 . 9 %。但是, 我国工程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 , 主要体现在 : 人才 缺乏仓 惭 人才, 缺乏杨 嘶 台 邑 力, 很多是j 莫 僦 燎 国外同行。因此, 工程 培养模式单一, 多 『 生 和适用性欠缺; 工程 l 生 缺失和实践教学薄弱问题长 创新人才培养是各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突破口, 为我国从“ 制造大 国” 转变 期未得到解决; 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 轻设计、 缺实践 ; 对学生的创新教育 为“ 制造强国” 提供 ^ 才智力保障。 应致力于探索在“ 卓越工程l J 币 ’ ’ 培养过程 和创业训练重视与投入不足; 产学研合作不到位 , 企业不重视 人才培养全 中如何提高大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 ,强化大学生的工程能力和提高创新能 过程 的参与 。 力, 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科技 人 才寻求有效途径。 鉴于此, 近年来, 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力 模 式 3机械 类本科生卓越 工程师培养具 体措施 及成功经验给予了高度关注: 一方面, 就应用科学大学办学模式引入中国 遵循“ 个l 生化沲教、 模块化培养” 的教学理念 , 搭建先进的实验教学平 进行 了有益 尝试 ,积 极支持 一些大 学与德 国应用 科学大学 开展 国际合作 台, 建立高水平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施个 陛培养, 根据学生的兴趣 、 特长, 选 教育; 另一方面, 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模式 , 实施“ 卓越工程师培 择培养方向,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仓 斯黼 皂 『 。 针对工科类专业课程的教 养i 十 划” 。 2 0 0 7 年, 教育部将同济大学等 1 0 所高校列为开展工程教育改革 学模式、 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实践 , 例如 : 实验课教学采取“ 实战 D I Y+ 专 试点学校 , 提出了“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试点学校对工程 人才培养 项辅导” 的教学模式 、 综合l 生 实践课教学采用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相 目标 、 标准、 师资队伍、 ^ 、 才培养模式、 教学内容、 方法 、 手段等方面进行全 结合的教学漠式。采用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 , 在工程案例弓 方位改革, 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成果。2 0 1 0 年6 月1 3日 批准清华大学 用、 工程实践与科学研究相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 , 激发学生对工程实践的 等6 1 所高校为第—批‘ 悼 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实施高校。 兴趣, 启发学生对工程实践的多方位思考和反思。探索面向问题的教学与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成功既有历史原因, 也有政治、 经济 、 制度等原 学习模式, 引导学生 自主参与学习, 探讨将教师的科研与工程实践融会于 因, 其中许多东西我们是无法具备的, 尤其是在制度层面和文化传统 匕 。 工程教育教学之中的 有效途径, 培养发现问题 、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 但它对于我们实施“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确实又有许多方面值得借鉴 , 力; 在对学科知识的运用实践的基础上 , 培养系统集成、 综合运用 、 创新创 要使这一工程教育改革切实有效 , 持之以恒, 也存在着—些亟待解决的问 造能力。 题, 如: 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社会的认可程度 、 教学改革过程中涉及到的 引进优质教学资源, 搭建适合本科生课内外实验、 科技实践活动平台, 师资队伍建设( 职称评价与考核制度 ) 、 课程体系优化、 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将课堂教学在时间、 空间、 内容和效果上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到课外 , 将大 过程中教学方法改革与考核方式多样化、 公平化与合理化等。上述问题也 学生的兴趣、 好奇 、 想象力, 引导到全面提高人文素质、 科技创新和实践 是本文 所要 阐述 的主要范畴 。 能力的勒道 E 来。 ( 下转 1 2 8页 ) 项 目课题 :本 文 由黑龙 江省 学位与研 究 生教 育教 学改革研 究项 目 ( J G X MH U_ 2 0 1 1 1 2 3 ) 、黑 龙 江 省 高教 学会 十 二 五 重 点 课 题 ( H G J X HB 1 1 1 0 0 9 3 ) 和 黑龙江省教 育科 学“ �

基于跨学科项目制课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常州大学机器人产业学院为例

基于跨学科项目制课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常州大学机器人产业学院为例

论点ARGUMENT 人才培育128基金课题:2023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3SJYB1277)。

基于跨学科项目制课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常州大学机器人产业学院为例文/李明娟本文将项目教学法与创新教育相融合,探索构建基于跨学科项目制课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旨在通过重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及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文所构建的培养模式在笔者所在的常州大学初步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教师、企业以及社会均认为这种以师生共同参与的新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着显著作用。

一、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一)“既有培养方案+X”模式“既有培养方案+X”模式主要是指高校依据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对现行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通过增设一些创新类实践课程,构建起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培养模式。

当前,这种模式在我国高校中的应用得较为普遍,但其也存在兼顾面小、形式化的局限,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有限。

(二)产教协同模式产教协同模式是一种以高校为代表的教育行业与产业之间建立紧密合作的模式。

具体来说,产教协同模式是通过协调各方资源,并对各因素之间进行整合,促成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合作,进而达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为企业输送优人才培育论点ARGUMENT129秀人才的目的。

(三)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培养模式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培养模式以科技创新项目为载体,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师生共同实践完成相应的科创项目。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实促进人才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以突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为特征的跨学科项目制课程教学的内涵跨学科项目制课程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发现学习理论的基础及交叉学科视野,整合多门传统课程的知识,建立包含多个跨学科项目的课程,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借鉴项目化教学法,强调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探索
% 二& 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 目前#软件工程 专 业 注 重 实 践 动 手 能 力 的 培 养# 主 要 通 过实验课程的授课实现的$ 在实践课程当中#教师布置的基 本都是单个#分散的设计内容#并非能从工程的角度#对一个 项目#设计来进行 布 置# 从 而 使 学 生 缺 乏 一 个 项 目 的 整 体 宏 观的把握#对于与工程相关的项目背景#实施流程#实施价值 等整体环节更是接触不到$ 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培训缺乏#这 些因素更加不利于工程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与 工程人才 培 养 的 实 践 创 新 能 力 实 际 要 求 的 期 望 值 有 较 大 差距$ % 三& 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 大多数计算 机 专 业 大 学 生 在 毕 业 时# 自 身 综 合 素 质 一 般#工程实践能力 不 强# 独 立 开 展 工 作# 科 学 态 度# 尤 其 是 创 新能力方便表现不佳#不能胜任岗位的工程需求$ 基本都需 要在新的岗位上进行重新学习#重新实践#才能基本独立进 行相关工作的开展$ 这也是目前很多用人单位总体的感触# 这种二次学习和实践#无形中为企业增加了开支成本$ 因 此#企业更倾向于有工作经历的求职者$ % 四& 实践创新能力体现的项目参与度不高 目前#虽然每年 都 有 很 多 相 关 类 型 的 学 科 竞 赛# 但 普 及 度不高$ 只有部分甚至很少的学生能参与其中#而国家级省
#"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科技风 "#"$ 年 " 月
科教论坛
级创新项目学生即便参与了也基本都是老师完成能参与 项目开发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实践创新技能未得到体现
二提高实践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具体举措 $ 进一步改善软件工程类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以 整体项目融入实践授课环节注重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和思维 培养的基础之上加以工程实践创新技能的体现形成教师培 养到创新项目实践再到参与社会项目实训的授课流程提 高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具体思路如下图所示

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类 院校先进行 列 的地方性 、 教 学型 、 综合 性大 学 ” 的 办学定
科技创新活动 , 使学生 的知识来 源渠道 多样化 , 能力培养 多
元化 。注重学生的竞争意识 、 社会责任感和综合实践能力 的 培养 , 不断完善以培养 学生综 合素质 、 提高工 程实践能力 和 创新精神 为主要 目标的工程实践教学新体 系。
械制 图、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等 。
科学制定创新人才培养 体系对 培养 什么类 型的人 才有
很大作用。过去机械类专 业的课程 体 系过度注 重基础课 和
三、 构建机械 类专业创 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课 程体 系主要 是由人文素 质和科学素
质相结合 的通识教育平台 , 多学科综合交叉构成宽厚 的学科 基础教育平台 , 精深 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 的课
“ 填鸭式” 教学 , 学生 注重 死记硬 背 , 忙 于应 付考试 , 培养 出
来的学生 高分低能 , 缺少灵活性 , 缺少创新精 神。所 以, 制定
践 。目前机械类 大学 生在 校 的专 业实 践大 多 是传统 的车 、 铣、 刨、 磨、 钳, 或者重 复一些教 师设计 好 的实验等 。这些 固

2 2 —
程模块所 构成 。
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立 , 对教师的创新与实践
能力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 要精通所 教学科 的专 业 知识并懂得相应的教学方法 , 而且还要通晓创新 教育的方法
专业课 , 忽略了学 生兴趣爱 好 、 个 性特 长方 面的课 程。教学 内容往往过 分依赖 教 材 , 教材 往往 相 对滞 后。对学 生 采取
收 稿 日期 : 2 0 1 3—1 0— 2 0 . 作者简 介 : 门艳 忠( 1 9 7 0一) , 男, 黑龙 江勃 利人 , 教授 , 工学博 士 , 从事农 机化工程及机械设计等研究 。

信息化背景下机电专业新型教学模式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机电专业新型教学模式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机电专业新型教学模式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信息化背景下机电专业新型教学模式,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施策略来寻找教学模式的创新方向。

首先对信息化背景下机电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提出未来发展趋势。

在总结主要发现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机电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提供建议。

本研究将从背景介绍、研究目的和意义与价值等方面入手,以期为机电专业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机电专业、教学模式、研究、创新、案例分析、实施策略、发展趋势、总结、展望、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教育领域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在信息化背景下,传统的机电专业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研究探讨信息化背景下机电专业新型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

机电专业作为高度技术含量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工程问题时无法灵活应对。

如何在信息化背景下优化机电专业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信息化背景下机电专业新型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机电专业知识,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探索和实践,为机电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信息化背景下机电专业教学模式的新型发展方向,通过分析当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创新的教学模式设计和实施策略,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信息化背景下机电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2. 研究信息化技术在机电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设计和实施方式;3. 基于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提出可行的实施策略;4. 展望未来机电专业教学的发展趋势,为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提供参考和建议。

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训练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训练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DOI:10.16660/ki.1674-098X.2018.30.127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训练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①李强伟(苏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江苏苏州 215021)摘 要:作为本科院校新设的实验创新训练课程,其目的在于全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是满足现今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必然趋势,然而在高效教育中却依旧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包括重理论轻实践、重个案轻系统和重体系轻保障。

本文通过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实验创新训练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实验创新训练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探究。

关键词:本科院校 实验创新 训练课程 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8)10(c)-0127-02①作者简介:李强伟(1976,9—),男,河北藁城人,工程硕士,实验师,研究方向:先进制造技术及材料。

2015年国务院根据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相关意见,加快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进度,并明确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紧绕先进的创新创业理念为核心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和特点,在基本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同时,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改革过程中,应重视解决教育过程存在的问题,并合理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师资质,实现教学、科研与实践充分结合的创新创业型教学模式,整体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目前,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已通过对自身院校运行机制的完善来落实相关的创新教育,并将其归类为必修课程,构建了长久性的实验创新训练课程群体系,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1 本科院校实验创新训练课程教学体系的定位传统的实验教学观念仅认为实践教学是辅助类的教学环节,因此,实验教学课程的课时通常较少且分散性较高,在各门课程中均有所涉及,再加上设备的老旧、技术落后和经费不足等问题,使得实验教学过于简单、内容松散度较高且深度较浅,大多数学生对实验课缺乏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图分类 号 : G 6 4 2 . 4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2 0 — 0 2 4 4 — 0 2
大学生工程能力是现代工业技术发展对工科大学生 能力需求的必然。 工科学生的工程能力特指学生在毕业后 从事工程实践活动的实际本领和能力, 这也是今后高等教 育 的又一重要培养 目标之一 。因此 , 国内外的各大高等院 校都非常注重大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目前 , 我 国高校的 专业培养方案主要是按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 进而按相应 的知识点构建课程体系。 国内高等工科院校在办学 中普遍 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 , 严重影响着我国人才的培养质 量。 国外的许多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方面都走在了 我国的前面。 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 , 学院创建至今 , 针对时 代的变化和发展 , 其工程教育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 。他们 强调回归工程教育 , 重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 在培养 目标 上, 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地位 , 重视人文教育, 优化课程结 构,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 通过产学合作或合作教育来 培养
【 探索与实践】
机 电专业 大学生工程能力培 养模 式探索

( 杭州 电子科 技大 学
敬, 吴俊辰 , 孙

杭州 3 1 0 0 1 8 )
机 械工程 学 院 , 浙江
摘要 : 针对 目前机电类 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模式的不足 , 提 出了基 于产学研合作的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模式, 探 索
教学模式改革 , 将知识理论融于研讨、 参观和项 目 设计教学 中, 积极实施 工程 图纸进 课堂 , 实施 工程实 际计 算课 堂 。通 过这一阶段的学习, 使学生具备充足的工程理论知识。 2 . 第二阶段 : 实验室工程能力训练 。该 阶段主要是侧 重于培养大学生小规模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 安排在大学 过实习完成工学交替 , 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对会计工作 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 , 为学 生即将走向工作 岗位奠定基础 。 “ 四段式学训一体”工学结合 的实践教学体现 了从初
学 生 的工程 实践 能力 。可 以说 , 当前 大学 生 的工程 能 力 培
件, 提出了一种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模 式。 实施效果表明, 该方案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 , 可以较好 地提高学生的工程能能力。 培 养模 式 实施研 究


具体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模式 主 要注重三个时间段的三件大事。 它们分别是大三上半学期 的工程能力培养课程设置, 大三下半学期的工程能力实验 室训练设置和大四一学年的具体能力培训。 1 . 第一阶段 : 工程能力相关理论课程的优化设置。 该阶 段主要侧重于加强大学生对工程能力的认知 ,安排在大学 三年级上学期进行。本阶段的训练项 目来源主要是大学生 培养计划 中的专业课程, 训练手段是课堂教学。 其实施方式 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 开设《 液压与气动》 、 《 机 电传动 控制》 、 《 单片机原理》 、 ( ( e L c控制技术应用》等工科机械工
了 由工程 能 力理 论 知 识讲 授 、 实验 室 工程 能 力培 训和 企 业 工程 能 力 培训 组 成 的 全 新机 电类 大 学 生培 养 模 式 。该 教 学模 式 经 过近 两年 的教 学实践 和 学 生反 馈调 查 , 效果 较好 。
关键词 : 工程 能力培养 ; 产学研 合作培养; 培养模式
程及其 自动化 专业 的专业技 术基础 课 。 另一方 面 , 引进课 程
养主要面临以下几个 问题 : ( 1 )培养 目标定位偏离工程应 用实际; ( 2 ) 培养模式与企业需要不对应 , 对工程意识和素 质培养不够重视; ( 3 )工程训练等实践环节明显薄弱; ( 4 ) 工程教育模式缺乏特色。因此 , 本文针对以上大学生工程 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 , 结合学校和老师 自 身 的具体科研条 能和核心技能 的培养 , 专业知识 以“ 必需 、 够用” 为度 , 实践 教学着重加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以培养学生能 力为主线 , 合理设计 、 动态优化课程体 系。 根据需求的变化 不断更新教学 内容 、 调整课程设置 , 以适应职业 能力提升 和发 展 的需要 。 2 . 以工作过程 为导向, 构建“ 四段式学训一体” 的实践 教学体系。 “ 四段式学训一体” 的实践教学分为专业基础技 能训练 、 专项核心技能训练 、 职业综合能力训练和顶岗实 习相互关联的四个能力培养阶段 。专业基础技能训练 , 进 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 , 开展企业经营 业务与流程认知活动 、 进行会计基本核算技能训练和分角 色( 出纳、 制单 、 审核 、 记账 ) 模拟训练 , 使学生对凭证的产

线的会计技能型专门人才 , 为制造类服务业提供强有力 的智 力 支持 和保 障 。
生、 传递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 培养专业兴趣 ; 专项核心技能 训练 , 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与实训教学 , 包括初级会 计实务 、 中级会计实务、 成本会计 、 会计 电算化、 财务管理 、 纳税和税收筹划等主要专业课程 , 同时开展相应的技能训 练, 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 职业综合能力训练, 根据会 计岗位要求 , 在会计 、 审计综合模拟实训室开展会计综合 模拟实训 、 会计电算化轮 岗实训 、 财务管理 、 审计技能 实 训,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 、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 ; 顶 岗实习, 包括毕业顶 岗实习、 毕业调查 、 毕业论文等 , 通
级 的企 业认 知 、 技 能训 练 、 岗位 实训 , 逐步 走 向企业 顶 岗工 作 的递进式培养过程 , 在每一阶段中, 按规定 的能力培养
目标和要求 , 采用“ 教、 学、 做” 一体化教学模式 , 理论教学 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 实践教学注重模拟岗位实训与真实
企业 环 境 的对 接 , 实现 职 业能 力 的递 进 上 升 、 学 生 角 色 与 职业 角色 的转 换 , 为地 方 中小 企业 培养 会计 服务 和管 理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