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襄樊市委、襄樊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襄樊市“十一五”社会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襄樊市委、襄樊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襄樊市“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村镇集镇建设
【发文字号】襄发[2006]22号
【发布部门】襄阳市人民政府(原襄樊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6.10.10
【实施日期】2006.10.1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中共襄樊市委、襄樊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襄樊市“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
意见》的通知
(襄发〔2006〕22号)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军分区党委,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局,各人民团体:
《襄樊市“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已经2006年9月11日中共襄樊市委十届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襄樊市委
襄樊市人民政府
2006年10月10日
襄樊市“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根据《襄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湖北省“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制定《襄樊市“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以动员和组织全市人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把襄樊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建设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主线,持之以恒发展“一县一品”,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展农村社会各项事业,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具有襄樊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放在首位。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稳定粮食生产,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做到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向农村转变,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坚持以人为本。

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着
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基本、最迫切、惠及面最广的实际问题,使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

突出农民主体,坚持农民自愿,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市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坚持求真务实,因地制宜。

注重规划先行,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

注重分类指导,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建设类型多样、特征鲜明、风貌各异的新农村。

注重讲求实效,量力而行,逐步推进,确保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坚持可持续发展。

严格保护耕地,提高地力,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和农业景观,提高襄樊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工作目标
--生产有新发展。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60万亩以上;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农业科技入户率达95%;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以上;80%的农村劳动力参加过实用技术培训,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55%。

粮食产量稳定在65亿斤左右,农业增加值年均递增4%,“十一五”末达到148亿元。

--生活有新提高。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十一五”末达到4310元。

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消费水平明显提高,解决列入省总体规划175.2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力争100%的农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五保”对象集中供养达到80%以上;广播电视得到基本普及,电话进村入户,村村能上宽带网。

--文明有新进步。

“十一五”末,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农村学生高中阶段入学率达80%以上;农民文明素质有明显提高,100%的乡镇建有符合标准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60%的乡镇达到文化先进乡镇标准,98%的村建有村级文化活动室,80%的村有文化中心户;85%的乡镇建有体育健身中心和体育指导站,50%的村建有体育基础设施;人口自
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村容村貌有新气象。

实现村村通,其中90%以上的通村公路建成水泥(油)路面;村容整洁有序,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一建三改”达30%以上,全市城镇化水平达50%以上。

--民主管理有新机制。

村“两委”班子健全有力,勤政廉洁,作风民主,致富有策;村民自治组织健全,管理民主,村民代表大会议事制度完善,村务公开,村民对村务公开满意程度达95%以上。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发挥比较优势,按照“三区五带”总体格局,优化区域布局,发展板块经济,重点培植襄阳的优质粮油、畜牧和柳编,枣阳的优质小麦和油桃,宜城的优质油料和瓜菜,南漳的优质米、食用菌和桑蚕,谷城的花椒,保康的有机茶、烟叶和蔬菜,老河口的优质梨和水产品,襄城的奶业,樊城的无公害蔬菜,襄阳、枣阳、襄城的禽蛋,努力形成“一县一品”的产业格局。

全市重点建设290万亩优质水稻、3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100万亩双低油菜、60万亩优质棉花、180万亩绿色蔬菜、30万亩优质桃梨、30万亩花椒、10万亩有机茶、30万亩烟叶、320万头优质三元猪等十大板块农业基地,同时与省农科院联合,抓好襄樊市百万亩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突破性发展畜牧业、水产业,全市高标准畜禽养殖小区发展到200个,千头以上的养猪大户达到千户以上,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名优特水产品养殖面积发展到40万亩,培植农民长效增收的支柱产业。

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行主要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成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控,确保食品安全,到2010年基本实现农产品无害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无公害”食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对优势产业带(区)建设中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品种等重点环节,市政府实行以奖代补扶持;对板
块农业基地建设,积极争取省级项目的支持。

(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以“星火富民工程”为主线,“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2个星火技术密集区,扶持10家农业产业化骨干企业组建技术创新中心,农村信息化服务网络覆盖所有乡镇和农产品加工企业。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科研设施,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在农业动植物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高效种养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加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运用,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推进种业产业化,力争小麦、水稻、林果优质率提高20个百分点。

种植业重点推广10大类核心技术和20项配套技术,畜牧业重点推广7大常规技术和3大新型技术,力争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85%以上,免耕栽培普及率达到10%以上。

推进农业机械化,力争全市农业主要生产环节的机耕、机收、机播、机插等机械化作业水平分别达到90%、70%、50%和20%以上。

建立科技推广新机制,提高农业科技入户率、到田率。

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注重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积极发展节约型、生态型农业。

(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实施抓大带小、扶优培壮战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全市重点培育40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加工型龙头企业,打造5-10个在湖北市场占第一、全国有市场、国际市场能进入的知名品牌。

落实对内资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

充分发挥市级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平台的作用,切实用好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支持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做大规模、提高档次。

以襄樊食品工业园区为龙头,进行引资嫁接和技术改造,网络雨润集团、金华麦面、襄樊万宝、梅园米业、新丰粮油、回天油脂等一批骨干企业,构建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把襄樊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探索订单农业的有效模式,延长
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

“十一五”期间,力争全市订单农业面积达到800万亩以上,80%以上的农产品实行订单销售。

(七)加快发展农村劳务经济。

以“阳光工程”等项目培训为载体,整合农业、劳动、扶贫、教育、科技等部门力量,扎实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各县(市)区要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确保培训组织机构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培训资金,力争每年培训和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10万人,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到100万人。

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体系,打造农村劳动力转移平台;建立20个网络农民工3000人以上的驻外劳务基地,扩大输出规模;以数控、家政、电焊、驾驶、服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