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性研究

合集下载

本体性知识点总结

本体性知识点总结

本体性知识点总结本体性知识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提出了“本体”这一概念,并将之作为他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重要内容。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本体是一种实在存在,是一种独立于认识主体而存在的实在性。

从此可以看出,本体性知识主要是研究存在的本质及其特性、实在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哲学研究领域。

在现代哲学中,本体性知识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西方哲学中,尤其是存在主义、现象学、实在论等诸多哲学流派都对本体性知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东方哲学中,诸如佛学、道家、儒家等传统哲学都对本体性知识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在这些哲学流派的探索下,本体性知识逐渐成为了哲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体性知识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它涉及到诸多哲学领域中的重要问题。

首先,本体性知识涉及到存在论的问题。

在哲学中,存在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主要是研究什么是存在,存在的本质是什么,存在的特性是什么,存在有多少种类别,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区别等一系列问题。

本体性知识作为哲学的一部分,也涉及到这些重要的存在论问题,探讨了实在的构成、实在的特性、实在的种类等问题。

其次,本体性知识还涉及到实在性的问题。

在哲学中,实在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实在性主要是指实在存在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永恒性。

在本体性知识的研究中,人们探讨了这些实在性的特性及其在实在存在中的体现,探讨了实在性与其他性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实在性在实在存在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

此外,本体性知识还涉及到本体论的问题。

在哲学中,本体论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领域,它主要探讨的是存在的本体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构成的,他们之间是如何关联的等问题。

在本体论的研究中,人们探讨了本体存在的本质、本体存在的关联方式、本体存在的区分等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本体性知识是一个涉及广泛的哲学领域,它主要是研究实在存在的本性及其特性、实在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本体性知识在哲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对于认识世界、理解实在、认识自己等问题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民族音乐学三个研究阶段中的音乐民族志写作

民族音乐学三个研究阶段中的音乐民族志写作

1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24民族音乐学三个研究阶段中的音乐民族志写作岳贵扬摘 要:民族音乐学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以埃利斯的比较音乐学为起点,孔斯特的《音乐学》确立学科名称,王光祈将其由国外传至国内,在1980年南京会议的召开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在此过程中,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范畴经历了音乐本体——音乐文化——人类行为的研究范围扩大的发展历程。

音乐民族志的写作也随之更为丰富多样,本文结合笔者在学习过程中所感,在阅读萧梅以及陈孝余的两篇文章中对于音乐民族志写作的观点中得到启示,探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在民族音乐学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体现对音乐民族志写作中的不同作用,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以期对音乐民族志提出自己的思考。

主要分为音乐本体研究阶段、音乐文化研究阶段,人类研究阶段。

希望能够对音乐民族志写作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音乐民族志;思考与认识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岳贵扬(1995-),男,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

引 言民族音乐学的产生与发展,于1885年以埃利斯发表的《论各民族的音阶》为起点,以1950年孔斯特的《音乐学》确立学科名称。

传入中国后王光祈先生发表《东西乐制之研究》和《东方民族之音乐》,以比较音乐学的形式在中国传播发展,至1980年的南京会议为界,学科发展便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对该学科的称谓出现了比较音乐学、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音乐民俗学等不同名称,这些不同的名词所指的是相同或相似的学科,由于强调不同侧重点而导致的名称变异,并没有引起学科性质的根本改变。

在此基础上,其研究范围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扩大,经历了由音乐本体研究到音乐文化研究再到人类行为研究这种层次扩展。

也就是从最初的音、音阶、音体系的比较研究提升到乐器及其历史与分类、音乐起源等音乐本体性研究,然后再逐渐转变为音乐文化、人类行为研究。

这体现了研究者们研究视野更加扩展,看待问题更为全面,实现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跨越。

哲学中的人性本体论研究

哲学中的人性本体论研究

哲学中的人性本体论研究第一章研究背景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活动和存在的学科,其中人性本体论是哲学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人性本体论是研究人类本质、本体、意识、自我等问题的哲学领域,是认识人的基础,恰当认识人性本体论有利于认识和指导人类的行为和实践。

第二章什么是人性本体论人性本体论是指研究人类存在、本体、本质的哲学学说。

通常,在人性本体论中,人被视为自由、有意识的主体,研究人的心灵、意识等性质与人类生命的存在状态、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人性本体论是一种语言、思维和现象学的研究,它涉及到人类行为、意识、文化、自我和自我意识等领域。

人性本体论的核心问题在于研究人的本质,这包括生物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研究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深入理解人的自我意识、思想和意向,以及人类的存在状态和本质等问题。

第三章人性的本质与存在人性本体论最核心的问题是人的本质和存在。

人的本质是指人类自身的特质和属性,包括心理、思想、感情和行为等方面。

这些属性,以及人的身体构造,共同影响和确定人类行为。

人的存在,是指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具体表现,是社会、文化和个体经验的总体。

人的存在和本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人的情感、精神和思想等方面的特点体现了人性的本质。

第四章自我意识和自我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也是人性本体论的重要研究领域。

自我意识指的是人类的意识,以及它们所形成的自我模式。

是指个体意识上反映自己的意志、方向、价值观等方面,是人的思想、情感、意志的具体反映。

自我被视为一个现象学的研究领域,其目的是理解人的体验、语言和文化抵达自我概念的背景和条件。

自我是人性本体论中的基础性概念,它涉及人类的自我认识、宝藏和评价。

自我涉及人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体现了个体在社会和历史环境中的体验和参与。

自我包括人类行为、个体的肉体和心理、及其与文化社会的关系等方面。

第五章人性与道德人性本体论的另一重点研究是人性与道德。

在人性中,道德是一个与人的本性和本质的关系密切相关的问题。

关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关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这里所说 的非专题性研究是 指课 堂教学过程中 的非系统性地研
爱 好等方面的因素 ,拟定一些具有探讨性和可行性 的专题供学生研 究 学习。如 《 瑞安玉海楼文化的探索研究 》 、 《 温州鼓词的渊源和发 展状况 》 、 《 温州方言 的特点和历史沿革 》 、 《 高则诚的生平和创作 》 、 《 中国楹联文化 的渊源发展与继承 》 、 《 瓯剧的特点和发展状况 》 、 《 东 西方影视文化 的异 同初探 》 、 《 金庸古 龙梁羽 生武侠小说的差异 》 等。 2 .指导研究方法 。 在 向学生布置专题时 , 必须对每一个专题作
把这些 问题延 续到课后 。有的问题学生可 以 自己拟定 , 有 的问题 由 教师来拟定 ,如 《 滕王阁序 》的问题是 “ 有人评论王勃 的 《 滕王 阁 序》 具有 ‘ 四美 ’ ,谈谈你 的看法” ; 《 谏太宗十思疏 》一文中阐述 的 问题有什么历史意义 和现实意 义; 《 石钟 山记 》 的问题 是 “ 如何认 识
关 于高中语文研 究性 学 习的探 讨
河北省成 安县第三中学 王艳叶
摘要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以探究解决语文学科的问题为主 ,从自然、社会和 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 ,以类似
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 、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笔者根 据教学 实践认 为 , 只要处理好设计研究 、组织专题探 的有关问题 ,语文学习必能教学相长。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类型多 种多样 。就其特点来说可 以分两大类 :其一是专题
续研究 ,主要在课 外时间里完成 。在课堂上不 可能 把所 以的问题都
一 一
解决 , 学 生也 可能有 自己感兴趣 的问题需要解决 , 这就 有必 要
实践表明, 学生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能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 探索的体验 , 能够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能够增长收集 、 分 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 能够学会分享与合作 , 能够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学科本体性知识研究——基于人类知识三大部类划分的视角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学科本体性知识研究——基于人类知识三大部类划分的视角

小学道德与法治酣中的学科本体性知识研究s----基于人类知识三大部类划分的视角◎严月丁媛强晓菲钟晓琳摘要以人的生命属性为根本、人的发展为指向,基于人类知识三大部类的划分 构建框架,系统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 学科本体性知识内容,呈现教师所需了解和掌握的更为明晰的知识体系」 帮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构建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多学科视角,提高理解和 使用教材的能力,通过广泛阅读和思考积累多学科知识,逐渐掌握学科本关词键中图分类号 文献编码 文章编号体性知识_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衣体性知识;人类知识部类;教师专业化G 41A2095-1183 ( 2021 ) 04-0016-06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综合性 的一个重要体现是课程内容的融合,即小学低年段“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小 学中高年段“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 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 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 结教育等”,这样跨领域的内容融合必然带来知识 领域的整合,这是本课程不同于其他单门学科课程 的重要特点。

追溯《基础教育谏程改革纲要(试 行)》(2001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 课程标准(2011年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等课程依据,道德与法治至少整合了道德、政治、卫生、自然、地理、历史、法律等学科知识领域。

因 此,认识和把握道德与法治跨学科的本体性知识2, 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Jerome k ag an ) 根据人类社会现实发展,提出了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和人文学科这“三种文化”的划分,国内学者李 醒民教授也认为“最好还是把人类知识分为三大 部类—自然科学(一般径称‘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

〜鉴于道德与法治所涵盖和整合 的学科知识领域的广泛性,本研究尝试依据知识的 三大部类,将教材所涉及的学科本体性知识分为人 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论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论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论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作者:李春燕来源:《校本教研》2012年第03期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方式。

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类型多种多样,下面就专题性研究和非专题性研究谈谈我个人的有关体会。

一、非专题性研究1.本体性研究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有研究意义的深层次的问题供学生研究学习。

(1)设计研究性问题。

这类问题最好是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不过也可以是对课文的理解有较大价值的。

如《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是鲁迅先生在五位革命作家遇难两周年时写的纪念文章,经过分析,此文只要解决三个问题就可以透彻的理解全文的主旨,即:“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个题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要记叙和五位烈士交往的经过;“惯于长夜过春时”一首诗在全文中的作用。

在预习时,先把作者的生平简历、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的参考资料介绍给学生,然后再把这三个问题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结合教材,独立研究,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2)组织专题探讨。

教师课前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积极准备,然后在课堂上畅谈自己的看法,教师组织学生以讨论和辨论的形式来探讨问题。

如教苏洵的《六国论》时,课前可以布置下列任务给学生:六国破灭之我见;谈苏洵的《六国论》和苏辙的《六国论》。

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准备情况,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的观点有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这种情况是良好的,不必苛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行。

(3)撰写研究性小论文。

撰写论文是指学生在讨论之后把自己最终的见解或者心得形成文字,撰写成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

实践证明,学生有能力写出一定质量的小论文。

这些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说理透彻,并且在表达上也有提高,有的也很有文采。

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既消化理解了课文内容和知识点,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论辩能力,又提高了写作水平。

关于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现状的调查研究作者:邱兆英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年第01期【摘要】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随机抽取76名小学数学教师作为研究的样本;研究的结果发现,小学数学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普遍不足。

分析影响的可能因素有三方面,一方面是部分教师对于教材中的内容理解不深入,教学中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难以解惑甚至“教错了”的现象;二是长期从事小学教育,使教师的思维逐渐儿童化;三是职前教育缺失,职后的学历教育没有得到补充。

【关键词】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1-0115-03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历时十年,在这十年中小学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课程对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提出新的要求。

素质教育使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学习方式融入学校教学的常规课堂。

在这样的背景下,了解教师的知识结构现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本研究仅从本体性知识来调查小学数学教师的知识现状,为今后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提供参考的数据。

这里提到的关于数学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作为数学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数学学科的专业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职业要求教师们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应呈现系统深入、组织良好的状态,它是展开数学学科教学的基础。

二、研究的方法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了两种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以案例分析法。

随机抽取一般学校小学数学教师100人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00份,回收79份,其中有三份的答案全部是A,笔者认为是无效问卷,最后的样本为76人。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小学数学教师知识结构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辅以真实教学案例支持笔者的结论。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测验成绩统计描述:问卷中第6题是一道考查小学数学教师对质数、合数概念的理解,目的是了解小学教师对教材中出现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答对率仅占了53%。

语文研究性学习

语文研究性学习

浅谈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方式。

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根据课本去教学,根据课本去学习,一切以本为本。

因此,可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积累文化知识为核心,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高中三年中,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几乎没有离开过课本;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不能跳出课本范围,即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也只能是解题能力而已,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很难得到培养。

相反,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都是立足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面就专题性研究和非专题性研究谈谈我个人的有关体会。

一、非专题性研究这里所说的非专题性研究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非系统性地研究学习。

它结合课本内容,体现教材的知识点,贴近高考指挥棒,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既体现课本中“传其道,解其惑”的要求,又能贯彻研究性学习的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过程中,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本体性研究。

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有研究意义的深层次的问题供学生研究学习。

(1)设计研究性问题这类问题最好是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不过也可以是对课文的理解有较大价值的。

(2)组织专题探讨教师课前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积极准备,然后在课堂上畅谈自己的看法,教师组织学生以讨论和辨论的形式来探讨问题。

(3)撰写研究性小论文撰写论文是指学生在讨论之后把自己最终的见解或者心得形成文字,撰写成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

一年以来的实践证明,学生有能力写出一定质量的小论文。

这些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说理透彻,并且在表达上也有提高,有的也很有文采。

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既消化理解了课文内容和知识点,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论辩能力,又提高了写作水平的目的。

本体论研究方法

本体论研究方法

本体论研究方法1介绍本体论是哲学研究的一个分支领域,研究的是实在的性质和属性,以及它们如何与其它实体相互关联。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本体论被广泛用于语义网和人工智能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一些本体论的研究方法。

2研究方法在本体论研究中,有许多不同的方法被用来探究实体的本质。

以下是其中一些方法:2.1描述性方法描写实体的性质和特征是最基本的本体论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描述性本体论。

这种方法主要关注实体的规范定义和分类,用形式化的逻辑语言来描述实体的基本属性和关系。

描述性本体论可用于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实体的含义和本质。

2.2基于实例的方法基于实例的本体论方法是从实例出发来描绘本体的性质和属性。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它可以直观地理解本体中的概念和关系。

但是,其缺点是不能完全描述实体的本质,因为实体之间的关系是难以归纳出规律的。

2.3形式化方法形式化方法是一种基于数学逻辑的本体论研究方法。

其主要特点是,它能够用精确而形式化的语言来描述不同实体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本体的定义更为精准。

和描述性本体论不同,形式化方法更强调本体的表达和推理性质。

2.4本体工程方法本体工程是将本体论应用于现实问题解决的一种技术。

在本体工程中,本体被构建为一个计算机体系结构,来表示和管理实体和实体之间的关系。

其主要优点是,它可以自动化地处理不同实体之间的信息,从而促进了信息的共享和交换。

3结论本体论的研究方法并不是唯一的,以上所提出的方法只是其中的几种。

随着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更多的本体派生方法也将被发明出来,用来进一步探究实体的本质。

对于我们来说,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对于研究和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斜杠青年”职业选择的本体性研究

“斜杠青年”职业选择的本体性研究

□ 王玉香 玄 铮摘 要:“斜杠青年”群体的出现是新媒体时代与青年群体特征有机融合的结果或现象,从青年本体性的角度进行解读更有利于理解与把握这一现象。

“斜杠青年”主要可以分为迫于经济压力型、爱好特长型、能力所及型三种类别。

其职业选择的本体性特征表现为:追求多彩的职业生活、寻求职业潜能的现实化、追寻理想的职业可能性、追求自我价值的社会认同。

其成长的宏观职业生态环境的多变性、职业选择价值影响的多元性、成长的微观生态环境的差异性是构成其主体性职业选择的外在原因。

“斜杠青年”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现代共享经济时代所必然带来的职场现象。

关键词:斜杠青年;职业选择;本体性近年来,“斜杠青年”一词成为广为谈论与研究的热词,引起了人们对这一群体的高度关注。

学术界对他们的职业生存与发展状态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有从社会场域理论及多重职业结构功能的角度进行分析[1],有从现代性与后现代的角度进行本质与特性的探寻[2],有从互联网+时代进行斜杠青年职业身份认同的论证[3],等等,可谓见仁见智。

笔者认为,“斜杠青年”群体的出现,是新媒体时代与青年群体特征有机融合的结果或现象,从青年本体性的角度进行解读,可能更有利于我们理解与把握这一现象,从而以积极性的心态看待这一现象,以建设性的措施助力他们的成长。

一、“斜杠青年”的类别目前相关著作与论文对“斜杠青年”的由来与界定基本上一致,但通俗地讲,“斜杠青年”是具有多种职业与角色身份的年轻人,他们往往身兼数职、游走在不同职场间,具有多重收入、多元职业角色。

作为一种新型的多元化职业选择样态,“斜杠青年”的具体表现形态是不同的,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 迫于经济压力型这可能是“斜杠青年”群体中比较多的、也是最辛苦的一族,主要是迫于经济的压力,需要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如需要还房贷、需要成家、需要养家等等,不得不在主要职业之外,再找一份或几份与自己所从事的主业不相关的工作。

浅谈书籍的本体性

浅谈书籍的本体性
指终极 的存在 , 也就是表示事物 内部的根本属性 、 质的规 基本最终极的条件就是 书籍外在实体和书 籍存在本质的 就如 同阿布拉姆斯认为 “ 艺术作 品本 身即是艺术作 定性和本源 。 在西方 , 本体 ( tlg 的概 念最初起源 统一 。 Onoo y) 它不可还原也无可还原 艺术 品的价值完全在于它 于哲学领域 , 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 多德 品存在 ,
立和描述 , 而是人对 宇宙的不断发展的 、 整体 的 、 终极的

的 文本信息承载工具 , 书籍本体性处于 被遮蔽的状态 。 人类在进步 , 媒介也 会不断发 展 。 在人们 经历 了 2 0
如今来 到个性 化 看法 , 是追问存在的真理 、 价值 、 义的根基。 学本体 世纪 的电子大 众化的大 众媒介时代后 , 意 哲 论将 人的感性生命活力 、 的生存意义作为生存本体论加 互动式 的 电子 多媒体时 代。 人 报纸 、电话 、 传真 、 播 、 广 电
论 (noo y) o tlg 就是对 本体加 以描述的理论体 系 , 亦即指 规律 、结构 和方法 。同样 ,文学既不是 传达 思想的工具 、 。 构造终极存在 的体 系。 从哲学 上看 , 它的最基 本的用法有 社会现 实的反应也不是 ……” 因此在媒介 发展 的 口语文
1— 9 , 文 以下两种 : 一是“ ”如He 文化时期 (6 1 世纪 ) 作为传播文 明的 “ 是 , s r e( ; 字的载体 ” 书籍 因为 “ , 重述 菟狩 之义” 所 以属 于比较单 , 二是 “ 存在” 如 He i( , s他存在) 存在与本 质的同一是本 。 体论的基本问题之一 。 存在论 不是对 无人存在的宇宙的确
旧媒介 的压迫 ,直 到他为 旧媒介找到新 的地位和 形态 。 ”

目的性诉求·本体性探讨·方法论反思——浅谈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几个问题

目的性诉求·本体性探讨·方法论反思——浅谈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几个问题
2 1 年第 1 期 00 0
第2 6卷 ( 2 8期 ) 总 3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 0URNAL OF EDUCAT ONAL NS TUTE I I TI OF . I I N PROVI m NCE
No 1 2 0 . 0, 01 VO. 6 12
To a . 3 t lNO 2 8
目的性诉 求 ・ 本体 性探 讨 ・ 法 论 反 思 方
浅谈课 堂教 学 中提 问艺术 的几 个 问题
齐 丽 娟
( 西南大 学 教 育科 学研 究所 , 重庆 北碚 40 1 ) 0 75
摘要 : 堂教 学提 问艺术是教 学过程 的一个重要 环节。笔者认为, 课 在课 堂教 学中, 需要 围绕 一定的教 学 目的和 教学 目标 ,
收 稿 日期 :OO 3 1 2 1 —0 — 8 作 者简 介 : 丽 娟 ( 94 ) 女 , 齐 18 一 , 山西 朔 州人 , 南 大 学教 育科 学 研 究所 2 0 西 0 8级 硕 士研 究 生 。 研 究 方 向 : 程 与 教 学 论 研 究 。 课 3 3
题 陈述 清楚 。 2 民主平 等 , . 兼顾 差异 教师 应平 等对 待 每一 位学 生 , 允许 学 生提 出质 疑 , 至对教 师 的 问题 进行 反 驳 。教 师在 与 学生 的 甚 交流 中应该 充分 尊重 每 一位 学 生 的声 音 , 分考 虑 充 学生 的个体 差异 。为每一位 学生创 造展示 自己的机 会, 鼓励 每一 位学 生积极参 与并 大胆发 言。 3启 发诱 导 , 时提 问 . 适 艺 术性 的课堂提 问是最 讲究启 发诱导 的时机 掌 握 的 。艺术性 的提 问总是 能 唤起 学 生 的 注意 力 , 把 学 生拉 回到课 堂 。 当学生 疑 惑不 解 或 心理 疲倦 时 , 要 及时提 问 , 以缓 解 学 生 的疑惑 与 不解 。需 要 注意 的是 , 堂提 问不 仅要 注意提 问 的时 机 , 课 还要 注意提 问后 不要 急于让 学 生 马上 回答 , 而要 给学 生 留有 一 定 的思考 时间 。让学 生 充 分调 动 其 自己的思 维 , 参 与 到 回答 的活动 中 。 4 难易 适度 , 向全 体 . 面 有些 教 师在课 堂教 学 中 , 提 问会影 响 到教 学 怕 的进 程 , 问往往 只针对 少数学 生 , 提 回答 也往往 指定 某 些学 习成绩 优 秀的学生 , 而忽 略绝大 多数 的学 生。 课 堂提 问与 回答变 成 了“ 一对 一 ” 的场景 , 大多 数 绝 学 生 没有 参 与到 其 中 。长期 以往 , 些 学 生就 自然 这 而然对 这种提 问失 去 了兴 趣 , 而影 响到对 学 习本 进 身 也失 去兴 趣 。另 外 一 种 情 况就 是 , 专提 “ 生 ” 差 。 这 种提 问 目的是吸 引 这部 分 学 生 的注意 力 , 往往 但 费 力不讨 好 , 教 学进程 松驰而进 展缓慢 。 因此 , 致使 艺术 性 的课 堂 提问 必须 是 难易 适 度 , 面 向全体 学 并 生的。

数字艺术传播的德性本体论研究

数字艺术传播的德性本体论研究
术 传 播 的 德 性 就较 彻 底 地 将 原 子 艺 术 以 往 的那 种 轻 经 济 效 益 重 社 会 效 益 的 传播 德 性 消除 。 2 数 字 艺 术 传 播 的 德 性本 身 的相 应 特 征 2 . 1 数 字艺 术 传播 德 性 中 的低 成 本 性 特征 从整体上来看 , 艺术 的传播 需依赖 于相应 的艺术 媒介 。所 谓的艺术媒介是指相应的传媒介质 , 伴随大众传播 的到来 , 其 中 的艺术传播 机构 以一种社会分工的形式从艺术生产过程 中逐渐 分离出来 , 并 很快地变成艺术进行传播时的通道 , 为艺术产 品进 行广泛传播 的相关传媒媒介。如 , 影视艺术作 品中出现的色调 、 画面 、 声音等 , 绘画作品 中出现的光影 、 色彩 、 线条 等 , 音乐 作 品 中出现的节 奏、 旋律、 乐音等 , 及文学作 品 中的 出现的语法 及文 字等。其中 , 相关 的质料媒介一般是指承载、 显现艺术 符号 的相 应 的 物 质性 材料 。 在 以往的原子艺术系统 中, 一般 情况下传媒 介质是对 实体
例子 。
基 于这种现象 的出现 , 我们可 以得 出数字艺术传播 的德性 结构及生成起点是通过相应 的艺术传播或者是营销方式 以最 大 程度来实现艺术的社 会及经济价 值 , 从 而为艺术 的再 生产及扩 大创造相应的条件 , 并最大 限度地让消 费者对于艺术 的审美需 求得到相应的满足 , 也就是说一个有价值的 、 理性 的艺术传播应 该有下面这两个基本 条件 : 第一, 实现 艺术产 品的扩大再 生产 ; 第二 , 让消费者对于艺术的审美需求得到相应的满足。 依据我 国 目前的基本 国情来 看 , 数字 艺术传播 的机 构及组 织以艺术消费者的基本 需求为导 向 , 在 以往 的原子艺术 传播过 程中受到一定压 制的经济效益 已经高调登场 。从而这种数字艺

问题导向的数学师范生本体性知识结构研究

问题导向的数学师范生本体性知识结构研究

问题导向的数学师范生本体性知识结构研究作者:乔雪谢绍伟来源:《科技风》2018年第33期摘要: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教学的基础,教师对于本体性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水平的高低,甚至影响学生学习的结果。

本文通过采用文献索引、走访调研、综合统计分析的方法。

创新提出以深度、广度、熟悉度来描述师范生对本体性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数学师范生对于本体性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例,从数学概念、数学原理和数学思想方法三个维度分析,得出当前数学师范生本体性知识总体掌握良好,但对于数学概念的属性理解不够透彻,数学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模棱两可,数学思想方法还未厘清。

针对这些突出问题,笔者基于问题导向,提出数学师范生优化自身本体性知识结构的三种方法,即学习要追根溯源,要了解掌握一个概念形成的来龙去脉;学习要反复斟酌,充分熟悉各个原理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导出关系;学习要内化升华,将具體知识抽象化,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完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师范生;本体性知识;初中数学;结构优化师范生是中学数学教师队伍扩大成长的重要部分,其中多是本科师范生,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关系着中学数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也关系着高师院校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

我国教育家林崇德把教师知识分为三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1]其中,本体性知识也被称为“学科内容知识”,它是指在某一个特殊的学科领域内的概念框架、基本思想与数据及过程等的知识。

[2]本体性知识作为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基础,对于师范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基于数学师范生本体性知识,主要对数学师范生应该具备的分析类、代数类、几何类和应用数学类等4个方面进行调查。

创新提出以深度、广度和熟悉度三个维度来编制调查问卷。

从数学概念、数学原理和数学思想方法三个方面出发综合分析。

采用问卷网编制调查问卷,微信转发形式发送问卷,共收集到有效问卷573份,采集到广西(4所)、河北(2所)、广东(1所)、贵州(1所)、新疆(1所)、北京(1所)、上海(1所)、江苏(2所)、湖南(1所)、吉林(1所)等9省1市15所高师院校的数学师范生的问卷。

形而上学的本体问题和存在形式

形而上学的本体问题和存在形式

形而上学的本体问题和存在形式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的是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本体问题和存在形式。

本体问题研究的是存在的本质、实在性和根源,存在形式则关注存在方式、结构和属性。

本文将着重探讨形而上学的本体问题和存在形式,以期对这一哲学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形而上学的研究中,本体问题是最为重要和基础的议题之一。

本体问题关注的是事物的根源、本质,即存在的实在性。

本体问题讨论了存在的基础是什么,事物的实在性是如何构成的等方面的问题。

形而上学家们通过深入研究,试图解释存在的本源和本质,探究存在的意义和实质。

本体问题的研究涉及到存在的形式和结构。

存在形式指的是存在的方式、特征和属性。

形而上学家们通过对存在形式的探讨,试图揭示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探究存在的种种特征和属性。

存在形式不仅涉及到物质世界,还包括思想、观念等抽象存在形式。

形而上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对存在形式的深入探讨和解析。

形而上学的本体问题和存在形式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性,还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体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存在的真相和本质,引导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塑造人们的世界观和认知方式。

存在形式的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引导人们面对复杂的现实世界,探究存在的本质和实质。

形而上学的研究是哲学的一大重要领域,涉及到人类对存在的思考和追问。

通过对形而上学的本体问题和存在形式的研究,人类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存在的意义和实质,理解自身和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形而上学的研究不仅是哲学思考的重要方向,还对人类的认知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愿我们在形而上学的探究中,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存在的奥秘和深刻。

文论的本体性研究与主体性理论建构的统一

文论的本体性研究与主体性理论建构的统一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文艺理论研究
页码: 95-95页
主题词: 本体性;文学理论研究;理论建构;文论研究;主体性;作用;主体能动性;主体因素;研究成果;研究活动
摘要: <正> 刘大新在《谈谈文论研究的两个侧面》(《文论报》89年8月15日)一文中指出:文论研究是文学的本体性研究。

但另一方面,由于主体能动性的作用,主体因素必将投入于研究活动并凝结在研究成果中。

于是,文论研究又成了一种主体理论建构,不难看出,目前中国文学理论研究正徘徊在对文学的本体性研究与主体理论建构之间。

如果说,以往的文论研究曾局限于僵化、封。

王东岳本体论

王东岳本体论

王东岳本体论引言王东岳是中国当代哲学家,以其对本体论的研究而闻名。

本体论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存在的本质和实在性。

王东岳在其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一、本体论概述本体论是哲学中关于存在问题的研究,主要探讨实在性、本质和存在方式等问题。

它试图回答以下基本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存在?这些存在有什么特征和属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在王东岳看来,本体论不仅限于物质世界,还包括人类思维、意识和社会现象等。

他认为,通过对这些领域的研究,可以揭示更深层次的实在性和本质。

二、王东岳的观点1. 实在性与虚构性王东岳认为,实在性是指存在具有真正性质和属性的事物。

他强调了实在性与虚构性之间的区别。

虚构性指的是那些只存在于人类思维中的概念和观念,而实在性则是指那些真正存在于世界中的事物。

他指出,人类思维和语言可以创造出许多虚构的概念和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具有实在性。

只有那些独立于我们的思维和语言存在的事物才具有真正的实在性。

2. 本体与属性王东岳进一步探讨了本体与属性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本体是指事物最基本、最根本的存在形式,而属性则是指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和性质。

他强调了本体与属性之间的区别,并提出了“一元论”的观点。

他认为,本体是不可分割、不可再分析的,而属性则是通过对本体进行分析和描述得到的。

3. 存在方式王东岳还研究了存在方式这一问题。

他认为,存在方式是指事物存在于世界中的方式和形式。

他提出了“关联主义”的观点,认为存在方式是通过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的。

这种关系可以是空间上、时间上或逻辑上的联系。

三、影响与启示王东岳的本体论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它帮助我们认识到实在性与虚构性之间的区别,避免陷入虚幻和幻觉中。

他的观点还提醒我们,要正确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属性,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只有通过对事物存在方式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其真正含义。

逻辑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学科整合

逻辑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学科整合

逻辑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学科整合魏黎【摘要】为推动逻辑翻译学的发展,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逻辑翻译学的内涵,举例说明了逻辑翻译观运用于翻译的有效性.针对逻辑翻译学的研究现状,从本体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两个角度进行概述,其中本体性研究涉及对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研究,应用性研究包括对句子结构、科技文本、术语、法规和合同等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该理论的不足: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应用研究涉及领域有限.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完善理论研究,拓宽应用研究的领域,用理论指导教学研究.【期刊名称】《宿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1)008【总页数】3页(P87-89)【关键词】逻辑翻译学;译学;跨学科整合;本体性研究;应用性研究【作者】魏黎【作者单位】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滁州,23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逻辑翻译学于20世纪80年代由阎德胜提出,作为一种全新的翻译观,该理论从逻辑学的角度对翻译学进行创新性研究。

20多年来,众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对该理论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陈家麒举例说明了翻译要运用逻辑判断,理清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从而得到忠实、准确的译文[1]。

惠宇认为翻译活动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制约,无论是原文的理解还是译文的表达,都要运用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不但有助于词义的理解,而且能弥补语法分析的不足[2]。

阎德胜更新了传统的翻译观念,通过丰富的例证阐述了中西方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进而得出“翻译科学也是应用逻辑”这一结论[3]。

王海霞讨论了逻辑分析在词义理解、句子表达和篇章组织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力地证明了翻译离不开逻辑这一观点[4]。

总的来看,针对该理论的研究硕果累累,但是理论研究尚不够深入、应用研究不够全面,因此需要对逻辑翻译理论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指出存在的不足,以此吸引更多的学者参与到研究中来,开拓研究的新局面。

逻辑翻译学是研究翻译的逻辑属性,研究语言、翻译与逻辑的相互关系以及通过逻辑方法来探求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一门新兴的交叉科学[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编者按: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近年来,关于语文教学内容如何确定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明确提出了,语文课应该“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的主张,引起了语文界的热烈讨论。

那么,“教语文”又应该教些什么呢?这可能是许多一线教师感到迷惑的地方。

吴忠豪教授在本文中,提出了语文课要区分“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这一命题,并明确主张:“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

这无疑是对“如何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研究的又一次突破和深化。

现代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形态就是教师带着学生一篇一篇讲读课文。

不管是哪一种版本的语文课本,从第一课开始到最后一课,都是由一篇篇课文连缀而成。

语文课的主要活动是阅读课文,严格意义上说就是教师领着学生深入分析理解课文。

我们曾经做过两次语文课教学效率的调查,一次是调查教师教课文后学生对课文理解究竟有多少提高,结果三年级学生提高幅度是10%左右,五年级学生提高幅度仅1.5%。

还有一次是采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教课文”两种方式教学同一篇课文,测试结果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自学效果都略高于教师教学效果。

这两次调查样本不大,但是至少可以说明教师“讲课文”的教学效率非常有限。

为何语文教师认认真真备课,辛辛苦苦讲课,实际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最近,我对“讲课文”这种常态化的语文教学形态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最根本原因是长期来我们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当作了语文课主要目标进行教学,造成语文课“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错位,异化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一、关于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我们都认同,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核心课程,不仅承担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思想品德、情感审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诸多任务。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功能的阐述,我们可以把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划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

从哲学层面看,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

这类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性,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就能为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并且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语文这门课程。

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

(见图一)下面我们通过于永正老师上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个课例来认识语文课如何正确处理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关系。

于老师所借的是上海某小学五年级一个班级,班主任提醒于老师这篇课文是沪教版二年级的一篇课文,太浅了,没什么可教的。

于老师笑着回应说“你以为我是教课文?”这堂课于老师是这样教的:首先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以前学过,所以朗读正确、流利了,但没有感情。

于老师让学生听老师朗读。

于老师读得声情并茂,学生不由自主鼓起掌来。

于老师问大家为什么鼓掌?学生说,于老师读得很投入,于老师读得太有感情了,于老师的感情和课文中的人物思想感情完全融为一体。

“是呀,这就叫‘感情朗读’”。

接下来于老师让同学模仿着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次朗读孩子们都非常认真,使劲地想把感情读出来。

读完后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感情朗读。

第一节课就是让学生学习感情朗读。

第二节课于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篇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些语段划出来,然后在旁边学写批注,告诉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写下自己的体会,这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写完以后,先让左右同桌交流,然后进行全班评点,最后于老师又出示了自己的评点,让学生体会好的评点应该是什么样的。

接下来,于老师让学生根据这篇课文内容,以“儿子”的身份给父亲(高尔基)写一封信,每一个学生经历了一次动笔写的练习。

这堂课教学内容清清楚楚,就是学习感情朗读,学写批注,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封信,整堂课就是围绕这三个目标开展教学,这些都是“本体性教学内容”;而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对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和“‘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哲理的体会,也就是“非本体内容”教学,则是渗透在朗读、批注、写信这些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过程之中的。

可惜的是,一直以来像于老师那样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开展教学的语文教师凤毛麟角,大多数教师的语文课都是以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为主要目标,并且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来组织教学的。

我们来看一个课例。

下面的一位教师设计的《将相和》一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会中的智勇双全,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3.体会廉颇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教学重点: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会中的智勇双全,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

教学过程一、解课题,引出人物二、抓不和,寻找原因三、看相如,智勇双全四、学廉颇,深明大义五、寻联系,评价人物六、抓提升,课后延伸很明显,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是感受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这些都是非本体教学内容;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围绕着人物的思想品质的理解即“非本体内容”展开教学过程的。

(见图二)可以肯定,这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想方设法地插入朗读、词语教学、人物描写方法等各种“本体性教学内容”,但这些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上沦为一种点缀,一种无足轻重的添加,这堂课教学哪些语文知识、方法或技能,必须服从非本体内容教学的需要。

可以肯定,学生学完这篇课文留下的痕迹就是知道了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的故事,当然也认识了廉颇智勇双全、蔺相如深明大义以及知错就改等优良品质。

但是学会了哪些语文知识,方法,或在语文技能方面究竟哪些提高,不仅学生不明白,教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这种本体和非本体教学内容颠倒或错位的语文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教学一篇课文,如果教师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到位,往往会引来批评或指责,而教师在本体性教学内容方面究竟教了什么,学生会了什么,学生在语文知识、方法或技能方面究竟有何长进,反而变得无关紧要。

为何很多教师上的语文课会缺少“语文味”,为何不少语文课会上成思想品德课、自然常识课、历史课或地理课,究其原因,盖出于此。

二、语文课须明确本体性教学内容当下语文课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教师要深刻认识语文课程中本体性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区别,并且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明确本体性教学内容,然后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落实来组织语文课教学。

语文教师虽然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但必须清醒地认识语文课不应该是“教课文”,而应该是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

首先要依据课文合理确定本体性教学内容。

教学一篇课文,除了必须落实的生字、新词、教学和课文朗读这些基本要求之外,其他在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方面还应该教什么,教师必须有明确的选择。

如果一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太阳有什么特点”,或者是“认识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要爱护地球”,那么可以肯定这堂课是将非本体教学内容作为主要目标,其教学效率必定会受到影响。

我曾经和国培班学员一起打磨《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学员开始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人物外貌动作神态描写体悟人物的思想品质”,目标指向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这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后来通过研讨,将教学目标改为“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目标指向认识课文中人物品质是怎么表达的,这才是本体性教学内容。

可见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需要检验一下,所设计的目标是否是瞄准本体性教学内容,只有将本体性教学内容作为主要目标,才有可能把这堂课真正上成语文课。

一篇课文可以选择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很多,一些“基础性”教学内容每篇课文都需要落实,比如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课文朗读等等,无论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务必将这些基础性教学内容的落实放在首要位置,作为一堂课教学的“保底工程”。

中高年级课文教学除了落实这些基础性教学内容,还需要新授一些其他的语文知识和阅读写作方法,进行必要的语文技能练习,我们将这些新授内容称为“发展性”教学内容。

现在语文课上教师想教的发展性教学内容往往太多、太散,许多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发现的有价值的东西都不肯舍弃,什么都想教,结果每个知识点教学都是蜻蜓点水,什么都没有教会。

语文课不应该追求教师“教过”,而是应该追求学生“教会”。

其实小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都是有限的,教学一篇课文除去必须落实的基础性教学内容之外,所剩时间不会太多,因此“发展性”教学内容必须集中,明确。

教师必须学会舍弃,明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道理。

三、依据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流程现在语文课采用的教学流程大多是“初读课文——分段讲读——总结提升”,这样的教学流程有利于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瞄准的是非本体教学内容,这样设计教学流程,本体性教学内容教学往往是零打碎敲的,教师教过了,学生也可能是理解了,但往往没有学会。

其实无论是语文知识教学还是语文方法教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都应该按照“认识——实践——总结”的流程设计。

比如于永正老师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懂读熟课文,结合课文朗读教学生字词语,第二课时教学“事物和联想”,这是本体性教学内容。

于老师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一、认识“事物和联想”1.读第9自然段,分辨哪些写事物,哪些是联想。

2. 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那这段文字有什么变化(失去99%的美)3.小结:读文章时分辨事物和联想的作用。

二、拓展延伸,实践操练读短文,画出联想的句子,再想一想,如果去掉了这些句子会怎么样?加上去有什么好处?三、拓展延伸,迁移写作1.修改短文,荷花2.修改后交流。

首先认识什么是事物描写,什么是作者的联想,这时学生学到的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种陈述性知识;接下来让学生认识联想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通过比较和小结,让学生明白读文章时要分辨事物和联想的作用,这样学生学到的是一种阅读的方法,一种程序性知识;然后还需要通过实践,在新的语境中去运用,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并掌握这种阅读方法;最后再引导学生去修改一篇习作,让学生认识联想在写作中的作用,通过运用将事物和联想迁移为一种写作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