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要点

合集下载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依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常见的病因:脑血栓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炎;脑栓塞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脑梗死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微栓子等。

一、症状体征: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 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

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

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

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 天病情达到高峰。

1.主要临床症状:(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2.临床表现类型:根据脑梗死发生的速度、程度,病情是否稳定以及严重程度,将脑梗死分为以下5 种类型。

(1)完全型脑梗死:指脑缺血6h 内病情即达到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一般病情较重。

(2)进展型脑梗死:指缺血发作6h 后,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此类患者占40%以上。

造成进展原因很多,如血栓的扩展、其他血管或侧支血管阻塞、脑水肿、高血糖、高温、感染、心肺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多数是由于前两种原因引起。

(3)缓慢进展型脑梗死:起病2 周内症状仍在进展。

(4)稳定型脑梗死:发病后病情无明显变化者,倾向于稳定型脑卒中,一般认为颈内动脉系统缺血发作24h 以上,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发作72h 以上者,病情稳定,可考虑稳定型脑卒中。

脑梗死诊疗常规

脑梗死诊疗常规

脑梗死【病史采集】1.易患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心律不齐。

2.诱因、起病形式:静态,低动力循环等,起病急缓,症状达高峰时间。

3.症状:(1)颈动脉系统CI: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

(2)椎基底动脉系统CI:眩晕、交叉瘫、四肢瘫、球麻痹、意识障碍。

【物理检查】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面色、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1)颈动脉系统CI:三偏症状、视力障碍、血管杂音、体像障碍、尿失禁及/或尿潴留、精神症状。

失语、失读、失写、失认、椎体外系症状的有无。

(2)椎基底动脉系统CI:眩晕、眼震、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交叉瘫、四肢瘫、球麻痹、意识障碍。

3.原发病的检查:(1)心脏:大小、节律、杂音。

(2)大血管:搏动、血管杂音等。

(3)其它栓子来源:如骨折、后腹膜充气造影等。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脂、血糖、血电解质、血沉、肝肾功能、血培养+药敏(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所致)。

腰穿:不作为常规,但对于观察颅内压及鉴别诊断方面有时意义重大。

2.CT:8 小时内一般不能显示梗死灶,但可以鉴别缺血和出血病变;24 小时后可以明确看到低密度区。

脑干病变显示欠清。

3.MRI:对于发现小灶梗死和脑干梗死有明显优势。

4.DSA5.TCD6.其它:如心脏彩超,血管彩超,胸片。

【诊断】1.脑血栓形成:(1)发病年龄多较高;(2)多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史;(3)病前TIA 发作;(4)多于静态起病;(5)症状多于数小时以上达高峰;(6)多数病人意识清,但偏瘫、失语等体征较明显;(7)CT 早期正常,24 小时后出现低密度病变。

2. 脑栓塞:(1)突然起病,于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达高峰;(2)部分病人有心脏病史或骨折、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3)多有一过性意识障碍,可伴抽搐;(4)常有其他部位栓塞;(5)CT 早期正常,24 小时后出现低密度。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暂性脑缺血发作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指南给予个体化预防处理,
并随访
(4)不建议针对无症状的腔隙性梗死灶进行过度治疗; (5)建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高质量针对SBI的防治随访研究。
THANKS!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患者(NIHSS评分≤3分),
在发病24h内应尽早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
无症状脑梗死
1、重视不够,不清楚其预后及危害性
2 、过度诊断、过度治疗,加重患者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存在不可避免的药物不良反应。
CONTENTS
目录
1 2
概念 流行病学和断
转归 处理
概念
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者,可给予盐酸多奈哌齐或盐酸美金刚改善 认并提高生存率。知功能,更重要的需要通过综合干预措施来 改善生活质量,
无症状脑梗死的确诊和处理流程图
推荐意见
(1)确定为SBI后,建议积极筛查脑卒中危险因素 (2)单一腔隙性梗死,不伴有血管危险因素者,不建议服用 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3)伴有血管危险因素的SBI者,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
流行病学
SBI 在老年人群中很常见,患病率为 8-28% ,年龄越大,患
病率越高。
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和
慢性病等均为SBI发生的高危因素。
诊断标准
1.CT和(或)MRI发现脑内有梗死灶或软化灶。
2.没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3.排除其他非血管性疾病以及脑出血引起的软化灶。 4.如果DWI显示为明显高信号者,则为新发梗死灶。 5.没有脑梗死或TIA病史

脑梗死诊疗指南2021

脑梗死诊疗指南2021

脑梗死诊疗指南2021引言: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脑梗死的诊疗指南也在不断更新。

本文将介绍2021年的脑梗死诊疗指南,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一、诊断标准根据2021年脑梗死诊疗指南,脑梗死的诊断应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

临床症状常表现为突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

体征方面则可观察到局部神经功能损害的表现。

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MRI、CT等,可明确脑梗死的部位和范围。

二、急性期治疗脑梗死的急性期治疗是关键环节,旨在恢复脑血供和保护脑组织。

根据2021年脑梗死诊疗指南,急性期治疗应包括溶栓治疗和血管内治疗。

溶栓治疗适用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以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供。

血管内治疗则是通过介入手术将血栓直接清除,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

三、预防策略预防是脑梗死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2021年脑梗死诊疗指南,预防策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控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通过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来降低患者的危险因素水平。

2.抗血小板治疗:使用适当的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3.抗凝治疗:对于存在心房颤动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考虑抗凝治疗,以预防栓塞事件的发生。

4.脑梗死后的康复: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支持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

四、特殊人群的诊疗策略脑梗死的诊疗策略在特殊人群中可能会有所不同。

根据2021年脑梗死诊疗指南,特殊人群包括儿童、孕妇和老年人。

对于儿童和孕妇,应根据年龄和生理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治疗过程中注意安全性。

对于老年人,应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和合并症,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五、围手术期管理脑梗死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时需要特殊的围手术期管理。

根据2021年脑梗死诊疗指南,围手术期管理应包括术前评估、术中监测和术后恢复。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酒,以降低发病风险。
05
结论与展望
无症状脑梗死诊治现状及存在问题
诊断方法
无症状脑梗死多采用CT或MRI等 影像学检查手段进行诊断,但存 在一定的漏诊率,且诊断标准不 统一。
治疗手段
目前无症状脑梗死的治疗多采用 抗血小板聚集、降脂、降压等药 物治疗,但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 证据支持。
预防措施
无症状脑梗死的预防措施尚不统 一,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3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降脂药物是常用的治疗药 物。
02
诊断技术及评估方法
神经影像学检查在无症状脑梗死中的应用
MRI弥散加权成像(DWI)
01
DWI能够准确显示梗死灶,特别适用于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的无
症状脑梗死。
MRI灌注加权成像(PWI)
02
PWI能够反映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判断梗死灶的预
后和指导治疗。
无症状脑梗死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 酒等。
预防措施包括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 疾病,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无症状脑梗死诊断及治疗现状
1
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
2
治疗以预防为主,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进行个 体化治疗。
诊断标准
无症状脑梗死多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发现,多数患者无明确的脑梗死病史,也无脑梗死相 关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症状脑梗死则多有明确的脑梗死病史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发病机制
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有症状脑梗死不同,可能与血管慢性狭窄或闭塞有关,也 可能与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
影像学表现
无症状脑梗死与有症状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也有所不同,无症状脑梗死多表现为多发、小 而分散的病灶,而有症状脑梗死则多表现为单发、大而集中的病灶。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指南规范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指南规范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指南规范脑梗死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脑CT、MRI、颅内血管造影、脑电图、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血糖等检查。

其中,脑CT和MRI 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用于确定梗死部位、病变程度和病变类型。

颅内血管造影可用于明确病变的位置和程度,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可用于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血脂和血糖等检查可用于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危险因素。

三、治疗原则: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尽早诊断、尽早治疗。

治疗的目标是恢复脑功能、预防复发和并发症。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介入治疗包括血管成形术和血管内溶栓治疗,手术治疗包括颅内血肿清除术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病变部位、病变程度、病变类型和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等因素。

四、预防措施:脑梗死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危险因素、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预防等。

控制危险因素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戒烟限酒等不良嗜好,保持健康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

生活方式改变包括避免长时间坐卧不动、保持心情愉悦等。

药物预防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预防措施的实施可有效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血液检查是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的重要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流变、血生化等。

这些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神经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梗死的重要手段。

脑CT可以显示病灶的低密度、局部脑组织肿胀和致密动脉影等特征。

脑MRI能更早地发现脑梗死,特别是脑干和小脑的病灶。

DSA、MRA和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检查可以寻找脑血管病的血管方面的病因。

脑脊液检查一般不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规检查。

多数脑梗死患者脑脊液正常,但在梗死面积大、脑水肿明显者压力可增高。

少数出血性梗死者可出现红细胞增多,后期可有白细胞及细胞吞噬现象。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病情、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措施。

心血管疾病与认知障碍中国专家共识2023(最全版)

心血管疾病与认知障碍中国专家共识2023(最全版)

心血筐疾病与认知障碍申国专家共识2023(最全版)随着社会者龄化的进展,痴呆与认知障碍患病率逐军增高。

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总患病率为6.0%,约高1507万痴呆患者;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 MCI )的患病率为15.5%,约再3877万MCI患者[1 ]。

患者晚期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疾病及经济负担,中国2015年痴呆的直接相同接治疗费用己超过1万亿元[2 ]。

心血筐疾病的一些可调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等,同样会增加认知障碍的发病风险[1 ]。

值得重视的是,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常同时合并心血筐疾病,心血筐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对预防认知障碍和减缓MCI向痴呆转化育着极真重要的意义。

为提高医务工作者对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障碍的认识与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撰写本共识。

本共识惯据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障碍相关临床诊治应用的合理性、是否高临床获益的证据等给予适合(合理,获益多或争议少)、不确定(高一定合理性或部分获益,但尚需更多证据)和不适合(不一定合理,无获益或争议多)3种不同等级的推荐。

认知障碍的定义认知是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取或应用知识的过程。

认知功能包括记忆、学习、理解、定向、判断、计算、语言、视空间、分析及解决问题等能力。

认知障碍是一种以获得性、持续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减退、行为改变的综合征[3 ]。

认知障碍分为主观认知功能下降(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 SCD)、MCI相痴呆3种类型。

SCD是指个体主观上感觉、记忆和认知功能下降,而客观的冲经心理测试结果在正常范围内的状态。

主动对SCD 进行阜期干预,对于延缓病程、预防痴呆发生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MCI是指记忆力或真他认知功能损害,但日常生活能力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且未达到痴呆诊断标准。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对于血脂异常的患者,可以使用他汀 类药物进行降脂治疗,以降低心脑血 管疾病的风险。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无症状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 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较高,且 与患者年龄、性别、种族、地 域等因素有关。
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通常无明显 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但存 在一定的认知功能损害风险。
针对无症状脑梗死的诊断和治 疗,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 指南,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 探讨。
控制危险因素
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 脂等,通过药物和非药物 治疗,将危险因素控制在 正常范围内。
定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及 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 问题。
康复治疗策略
康复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康复评估, 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肢 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认知 训练等。
SBI在临床上缺乏特异性表现, 但与认知功能下降、情感障碍、 老年痴呆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早期诊断和治疗SBI对于改善患 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
意义。
目的与范围
目的
制定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的 参考依据。
范围
适用于神经内科、老年病科、影 像科等相关科室的医生在临床实 践中参考和应用。
治疗方案。
监血压
定期监测血压,及时发 现并控制高血压。
监测血糖
定期监测血糖,及时发 现并控制糖尿病。
药物预防建议
阿司匹林
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有家族史 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 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阿司匹林进行预 防。
他汀类药物
其他药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开 具其他药物进行预防,如降压药、降 糖药等。

2019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完整版)

2019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完整版)

2019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完整版)3)未使用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发生的出血。

自发性出血转化发生率相对较低,但预后较差,死亡率高达30%-50%。

自发性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大面积梗死、大量脑梗死出血、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

2.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是指在溶栓、取栓、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后出现的出血。

其发生率较高,但多数为无症状性出血转化,少数为症状性出血转化。

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严重脑梗死、严重脑水肿、基础血小板减少、肝肾功能异常等。

3.无症状性出血转化无症状性出血转化是指在头颅CT/MRI检查时发现的出血,但无临床症状。

无症状性出血转化的发生率较高,多数为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

无症状性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与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相同。

针对不同类型的出血转化,应采取不同的处理策略。

对于自发性出血转化,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进行对症治疗,如控制血压、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等。

对于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应根据出血部位、程度和患者的临床状况进行个体化处理,如调整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等。

对于无症状性出血转化,应密切观察和随访,根据患者的临床状况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个体化处理。

总之,出血转化是急性脑梗死自然病程的一部分,也是改善血流疗法的常见并发症。

规范出血转化的定义和分类分型有利于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比较和交流。

针对不同类型的出血转化,应采取个体化的处理策略,以提高患者的预后。

2、未使用溶栓和抗凝药物治疗而发生的出血和使用有增加出血风险的治疗方法后发生的出血是两种不同的情况。

3、继发性出血是指在使用有增加出血风险的治疗方法后,在梗死区内或远隔部位发生的出血。

4、根据症状加重的程度,出血转化可分为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无症状性颅内出血。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一些无症状性出血转化也可能导致不良预后,尤其是对患者的认知和神经功能方面的损害。

无症状性脑梗死应该视为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还是伴发临床疾病,如何处理

无症状性脑梗死应该视为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还是伴发临床疾病,如何处理

• 104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1 年2 月第29 卷第2 期Chin J H y p erten s,February 2021,Vol. 29 No. 2•学术争鸣•无症状性脑梗死应该视为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还是伴发临床疾病,如何处理?骆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新疆高血压研究所,国家卫生健康委高血压诊疗研究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01林甲宜(安徽省九成医院心内科,安徽安庆246200)随着C 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 RI)等影像学的广泛临床应用,发现了 多种无 症状性脑血管病,包括无症状性脑梗死、脑出血、脑白 质疏松和脑血管病变,其中以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涉及的临床问题亦较多,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 关注。

患者在体格检查或出现头昏、头晕、头痛等症状 时的常规检查,或因其他疾病进行影像检查时,在影像 报告上出现“腔隙性梗死”或“多发、散在梗死灶”等描 述,然而这些患者并没有出现肢体瘫痪、麻木或口齿不 清楚等脑卒中的症状和体征,这种情况称为“无症状 性”或“静止性/静息性”“沉默性”“隐匿性”脑梗死。

目前对上述病变该采用何种中文名称存在争议。

《中国 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2018》采用“无症状性脑梗死”这一■名称,但缩写词采用 SBI(silent brain infarction)。

无症状性脑梗死之所以无症状,可能是因为:①梗死灶 位于脑的非主要功能区或非优势半球;②脑梗死造成的损伤缓慢发展.脑组织产生了代偿机制;③病灶相对 较小,或未影响到神经传导通路;④虽然有短暂的症状,但由于患者可能忽视或遗忘,或用其他原因解释;⑤也有人认为脑梗死症状可能在患者睡眠时发生,而 在患者清醒后又缓解或梗死灶小,为腔隙性梗死。

由于这些原因,所以不产生临床症状或仅有很轻微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头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健忘、肢体 麻木、步态不稳、反应迟钝、抑郁、焦虑、性格改变、认知 功能减退等。

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关键词 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4.07.001 1 前 言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㊁高死亡率㊁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且呈年轻化趋势,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成为世界性难题,更是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因[1-2]㊂我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病例近200万人次[1,3],其中约80%为缺血性脑卒中㊂尽管目前国内外研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管理及二级预防做出巨大努力,总结出相应的指南及共识[4-5]指导临床实践,但仍不能有效阻止脑梗死发病的增长趋势[1,6]㊂ 中医遵循整体观念㊁辨证施治,对脑梗死急性期诊治多根据证候学表现进行辨证分型,根据证型并结合药物的属性分别施以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7-9],但这种辨证方法无公认的标准,且复杂的分型常不统一[9-15],疗效较常规西医治疗未能体现出明显优势㊂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优势引起不少西医临床医生的兴趣,并逐渐被人们所认可㊂值得指出的是,以往文献发表的相应共识[13-15]虽较单一的中医㊁西医共识内容更丰富,但多为中医㊁西医诊疗思路与方法的叠加,虽然拓展了诊疗视野但大多西医医生仍不易在临床重复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明确指出 国家鼓励中医㊁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 ㊂重温1956年毛泽东主席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的 西医脱产学习中医,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㊁新药学 号召,回顾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学术大会讨论达成的共识,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是中医㊁西医二者的有机结合,是中医㊁西医两种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思路㊁诊断方法与治疗手段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而形成的一门新医学,而不是中医㊁西医二者的叠加,也不等同于现时期提出的中医药现代化㊂中西医结合的基本方法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即先用西医方法诊断,再通讯作者 高利,E -mail :*******************引用信息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7):1153-1162.用中医方法辨证)已达成共识㊂提示西医微观诊疗思路与方法要与中医宏观的诊疗思路与方法相结合,中医辨证应结合西医的病因病理及理化检查结果;认识疾病要体现整体观,治疗手段应首选中医㊁西医公认的方法,以这一优势方法为主,辅以另一种方法,即手术与用药相结合,靶向治疗与中药整体调理相结合㊂应该明确的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等于任何时候都中药㊁西药并用㊂脑梗死急性期是疾病最重要阶段,及时有效的诊疗直接决定疾病的转归及预后㊂据此,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根据临床现状,策划了脑梗死急性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目的是阐明中西医结合的概念,推行具有实质意义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与手段,以使广大的中医㊁西医同道易于理解并重复㊂本共识根据以往的临床经验并结合文献,简化了复杂的中医辨证,将脑梗死急性期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分为4型(恢复期不在此列),明确了各证型的症候特点及舌象特点,结合了现代医学相关旁证及血清实验室指标,希望能方便中医㊁西医临床医师操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病人㊂值得指出的是,中西医结合是一门新的医学,需不断地修正㊁补充并完善㊂对中西医结合医学不能片面地从单一的西医或中医角度去评价,因其虽来源于中医㊁西医而又有别于中医㊁西医㊂本专家共识虽经国内数十名中医㊁西医业内有影响力的专家经多次讨论修改形成,但难免有内容的疏漏,希望业内同道多提宝贵意见㊂2 共识制定的证据及分级本共识制订系统评价采用GRADE (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系统方法对证据体进行质量分级,充分采用高质量证据进行评价,同时对于缺乏高质量证据的中医诊疗方法及体现出理想疗效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中西医结合的现状并结合相关专家的诊疗经验,注意兼顾疗效㊁风险㊁经济因素以及可操作性等多方面因素㊂GRADE 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分级见表1㊂表1GRADE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分级类别含义证据质量分级高(A)非常确信真实的效应值接近效应估计值,进一步的研究不太可能改变结果中(B)对效应估计值有中等程度的信心:真实值可能接近估计值低(C)对效应估计值的信心较低:进一步研究很可能得出与现在不相同的结果极低(D)对效应估计值几乎没有信心推荐强度分级强明确利大于弊,所有人或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某种干预措施弱利弊不确定GPS基于非直接证据㊁专家意见和经验形成的推荐注:GPS为良好实践主张(good practice statement)㊂3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分型诊疗3.1中西医结合诊断及辨证分型流程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5,16-17],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急诊诊治专家共识“[15]㊁‘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14]㊁‘血瘀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18]以及‘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19],建议脑梗死急性期采取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诊疗模式㊂详见图1㊂图1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诊疗示意图(西医诊疗流程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如有变动请关注该指南的最新版)推荐意见1: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降低脑梗死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病人临床症状,建议脑梗死急性期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在分型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强推荐,A级证据)㊂推荐说明:既往有研究显示,脑梗死急性期常规西药加辨证使用中药治疗2周㊁3个月后Barthel指数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较单用西药组明显改善,提示常规西药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在脑梗死急性期具有重要意义[20-24]㊂还有研究提示脑梗死急性期西医治疗与中医辨证用药相结合对疾病的治疗有更好的作用[22,25]㊂‘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也指出,脑梗死急性期诊疗首先运用西医的理论与方法,根据西医诊断脑梗死的标准确定脑梗死的诊断,同时运用中医理论与方法,根据中医辨证要点明确中医辨证诊断,最后形成西医疾病的诊断和中医辨证诊断相结合的诊疗思路,即西医方法根据病人症状体征结合相关理化检测结果作出诊断,同时用中医方法观察病人的神㊁色㊁形㊁态等,了解病人的整体变化,将中医㊁西医治疗手段优势互补,据此辨证施治,疗效会更显著㊁更全面[14]㊂ 推荐意见2:中西医结合治疗于动静脉溶栓或介入取栓治疗前即可开展(强推荐,B 级证据);对于溶栓和取栓后24~48h 的病人,进行再次辨证后根据证型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弱推荐,B 级证据);对于不具备动静脉溶栓或血管内取栓适应证的脑梗死急性期病人应早期进行辨证分型,根据证型进行中西药结合治疗(强推荐,B 级证据)㊂ 推荐说明:脑梗死急性期动静脉溶栓或介入取栓是目前西医治疗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㊂‘中西医结合脑卒中循证实践指南“[13]中基于中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RCT )研究进行的Meta 分析显示,对于溶栓时间窗在6h 内的急性脑梗死病人,在静脉溶栓的基础上联合辨证使用中药能更好地改善神经功能损伤,早期介入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防止病情加重,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后期功能恢复[20]㊂部分研究针对脑梗死溶栓病人进行症候学观察发现,病人溶栓后的实证逐渐减少[26],提示溶栓之类 破血 药物有耗气伤血作用,因中风已严重耗伤了人体正气,溶栓治疗则可使病人的 本虚 状态进一步加重,故经溶栓治疗后病人易出现头晕㊁神疲乏力等脏气亏虚表现,说明溶栓前后症候之间出现了转化,溶栓后有必要进行再次辨证以指导中药整体调理㊂亦有研究显示溶栓对症候影响不明显[27]㊂3.2 简化分型(见图2)图2 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简化分型(4个证型及舌象)示意图推荐意见1: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简化分为4型,将痰热型及阴虚型视为阳类证,即 热证 ;将气虚型和痰湿型视为阴类证,即 非热证 ,中医论述的实证和虚证在图表中已显示,故不单独分类(强推荐,B 级证据);根据相关症候结合舌象判断热证与非热证型(强推荐,B 级证据)㊂推荐说明:既往研究发现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证㊁痰湿证多见,证候分布以实证为主,痰㊁热㊁瘀并存,邪气较盛,提示脑梗死急性期症候存在一定规律[28-30]㊂有研究认为,中风病急性期明确病名后即明确了证候特点,进而根据中医八纲辨证,提出中风病急性期可分为阴类证与阳类证的临床思维[31]㊂进一步研究发现了急性脑梗死病人热证及非热证的血清实验室检测呈现基因聚类的相反趋势[32],基于此,参考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西医结合脑病临床重点专科适宜项目(脑血管病简化分型)推广结果,根据中医八纲辨证阴阳为总纲理论结合临床证候确有不易区分阴阳的现实,将阳类证和阴类证变通为 热证 与 非热证 ,提出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简化诊治方案[31,33-34],将急性期脑梗死辨证归纳为热证类(痰热证和阴虚证)和非热证类(痰湿证和气虚证)㊂观察发现,热证型病人除神经科症状体征外,多存在面色发红㊁心烦易怒㊁手足温㊁多口干㊁便干或臭的特点,其中痰热证型多伴有渴喜冷饮㊁口中黏痰㊁口干㊁口苦或口气臭秽㊁大便干或臭的证型特点,舌象可见舌苔黄厚或黄腻,亦有部分薄黄苔,舌体多呈暗红色[19,35];而阴虚证型病人多伴有头晕耳鸣㊁口干舌燥㊁腰膝酸软㊁尿色深;舌象多见少苔或无苔,舌体偏瘦小,舌色嫩红或舌尖红[14,36],而脑梗死急性期非热证型病人除神经科症状外,多有面色少华或晦暗㊁手足不温㊁大便软或不成形的特点,其中痰湿证多伴有头沉重㊁口唇暗淡㊁咳吐白痰㊁胸腹满闷㊁饮食无味㊁周身沉重㊁大便发黏㊁尿中常有泡沫[14,19,31],舌苔多白润或白腻,舌体暗淡而胖或有齿痕[37];气虚证一般可有少气懒言㊁气短乏力㊁易出虚汗㊁小便畅,舌苔薄白或白润,舌体色淡可有齿痕[38]㊂基于上述可知,脑梗死急性期各型均有各自的舌象特点,提示舌象在症候鉴别中的重要意义,建议临床需将症候特点结合舌象综合评价予以分型㊂推荐意见2:除舌苔舌体外,舌下静脉对于脑梗死急性期辨证分型有显著的辅助作用,急性期通过观察舌下静脉可为症候辨别及治疗进一步提供参考,热证型多见舌下静脉增粗变长且颜色变深,非热证型舌下静脉多色淡(强推荐,B级证据)㊂推荐说明:舌下静脉对于脑梗死急性期辨证分型有进一步辅助指导作用,有研究提示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证型舌下脉络增粗,颜色加深,而气虚证型出现上述情况比例较少,由于舌下静脉是脏腑通于舌体的直接通路,亦暴露充分,是观察微循环的良好部位,也是了解气血运行状态的较好观察部位,对判断疾病症候有重要辅助作用[39]㊂有学者亦认为舌下静脉是舌象的重要补充,通过舌下络脉颜色辨别寒热性质,通过曲张程度辨病邪深浅,对症候鉴别可提供更多参考[40]㊂推荐意见3:炎症指标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㊁白细胞介素-6 (IL-6)㊁C反应蛋白(CRP)㊁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㊁中性粒细胞计数(NEU),凝血指标如纤维蛋白原(FIB)㊁D-二聚体以及血脂相关指标如高密度脂蛋白(HDL)㊁低密度脂蛋白(LDL)等在鉴别证型方面有参考意义;炎症指标的下降也间接反映了中药的抗炎及神经保护作用;部分指标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值㊁HDL㊁同型半胱氨酸(Hcy)㊁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进一步预测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情况㊂但各项化验结果均需结合病人地域㊁种群㊁年龄㊁饮食习惯㊁生活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弱推荐,C级证据)㊂推荐说明:多项研究显示,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证型病人体内CRP㊁IL-6㊁TNF-α㊁NEU水平较高,在痰湿证㊁气虚及阴虚证型病人中依次减低,提示炎症在不同证型中的意义[8,41-42]㊂有研究探索中药对脑梗死急性期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发现应用中药治疗后病人体内的炎性因子如血清IL-1β㊁IL-6㊁TNF-α表达明显下降[43-44]㊂提示中药治疗脑梗死可减少病人体内炎性因子的表达和分泌,抑制机体炎症反应,从而达到神经保护作用㊂部分研究亦通过观察凝血系列在不同证型中的差别,发现气虚证病人体内FIB及D-二聚体水平较其他证型明显升高,提示凝血功能在其中的作用[42,45]㊂认为中老年病人正气亏虚㊁气血推动无力而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与促进血栓形成有关㊂风痰瘀阻证(非热证)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明显,提示痰浊㊁瘀血病人血浆D-二聚体易升高,易形成血栓[46]㊂Hcy作为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多数研究发现其在痰热证及气虚证病人体内升高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证型[8,42,45,47],可作为辨证分型的参考,但同时需要注意病人地域㊁年龄及饮食结构在其中的影响㊂有研究同时发现Hcy和MMP-9在溶栓后出血转化病人体内明显升高,多因素分析后有统计学意义[48],提示两者预测脑梗死急性期溶栓后出血转化的意义㊂脂质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三酰甘油(TG)㊁LDL-C在痰热证及痰湿证病人体内高于其他证型[8],亦有与其相反的研究结论[45],需更大样本量观察以便进一步发现其规律,但仍提示其对于临床辨证具有重要意义㊂另有学者研究发现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证病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各型[49],提示此型病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能力更低,可视为正气不足的客观证据之一㊂部分研究显示,sdLDL-C水平与LDL-C比值升高与脑梗死急性期溶栓出血转化相关[50],密切监测可良好评价脑梗死病人溶栓后出血,而HDL-C同样在脑梗死出血转化病人中明显降低,提示血脂相关指标在脑梗死出血转化中的预测作用[51]㊂3.3中西医结合分型治疗(见图3)图3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分型治疗示意图推荐意见1:任何证型病例,均应在严格控制危险因素的基础上采用相应治疗手段㊂脑梗死急性期所有证型都应同时加用具有抗血小板㊁溶栓及抗凝作用的活血化瘀中成药(强推荐,A级证据),临床可根据辨证分型加用中药配方整体调理(用药时机宜早),并根据辨证实时调整药物成分及剂量(强推荐,B级证据)㊂推荐说明:回顾既往研究,脑梗死急性期病人主要以痰瘀体质为主,清热化痰㊁活血化瘀是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的关键[52]㊂结合最新分型及药物属性(见表2),各证型基础治疗应参照中华医学会相关用药标准[14,53]㊂‘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14]指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主要思路,疾病有其发生㊁发展㊁恢复的过程且病情程度不同,其必然伴有相应的病理改变,临床需根据辨证实时调整中药成分及剂量㊂推荐意见2: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证型治疗应以清热化痰㊁通腑泄浊为原则,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清热凉血药物(强推荐,B级证据);热证型见有发热㊁意识障碍明显者可加用安宫牛黄丸,且提倡早期连续服用至热象不明显(强推荐,B级证据);阴虚型治疗以滋阴益气为原则(强推荐,C级证据);痰湿型治疗以健脾化湿为原则,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性温药物(强推荐,C级证据);气虚型治疗以补益脾肾为主,不用寒凉属性的中成药或汤剂(强推荐,C级证据)㊂推荐说明:痰热证治疗以清热化痰㊁通腑泄浊为主,可在西药治疗基础上静脉输注凉性药物如苦碟子㊁清开灵㊁醒脑静注射液等,慎用银杏叶或川芎嗪注射液等温药㊂一项针对苦碟子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Meta分析显示,苦碟子注射液联合常规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在改善总有效率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㊁Barthel 指数等方面均优于常规药物治疗[54],该药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对脑梗死急性期热证病人效果明显㊂一项针对清开灵注射液在脑梗死急性期的研究显示,与常规西药治疗比较,加用清开灵组在临床疗效㊁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提高生活能力状态方面均优于对照组[55],表明清开灵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的早期治疗中有重要作用㊂清开灵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㊁化痰通络作用,对颜面潮红㊁口干㊁便秘㊁舌红苔燥的痰热证病人效果更佳㊂有研究观察234例脑梗死急性期病人应用醒脑静注射液的疗效,结果显示痰热证病人在醒脑静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恢复优于对照组[56],提示醒脑静治疗脑梗死痰热证具有优势㊂另有研究发现醒脑静注射液对脑梗死急性期伴意识障碍者有一定的催醒作用[57]㊂在痰热证合并意识障碍或高热情况下,口服安宫牛黄丸有利于病人意识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建议每次1丸,每日1次,意识障碍且热象明显者可每日2次,温开水或中药汤剂化开后口服或鼻饲,一般连续服用3~5d至热证不明显,病人若存在四肢发冷㊁面色苍白㊁冷汗不止等 虚 症状,为此药物禁忌㊂阴虚证㊁肝肾功能不全者及孕妇应慎用安宫牛黄丸,因为此药有朱砂等成分,不宜久服[58-59]㊂痰热证病人无高热及意识障碍可用牛黄清心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1次或2次,此药具有镇静㊁镇惊㊁清热解毒的功效,可增加脑微循环血流量,改善脑缺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60]㊂此型病人还可选用脑栓通胶囊㊁逐瘀通脉胶囊㊁豨莶通栓胶囊㊁牛黄清心丸等中成药㊂一项针对脑栓通胶囊治疗脑梗死疗效的Meta分析显示,脑栓通胶囊联合西药治疗脑梗死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改善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61]㊂有研究显示逐瘀通脉胶囊早期联用西药亦可促进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恢复[62-63]㊂还有研究显示豨莶通栓胶囊治疗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可提高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无明显不良反应[64]㊂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证中药汤剂配方多选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方剂,如清热抗炎方(宣武医院专利处方痰火方),主要成分为:黄连9g㊁大黄5g㊁连翘10g㊁竹叶9g㊁胆南星9g等,每日1剂(重症者可适当加量)煎汤口服或鼻饲,以每日排出1次或2次大便且大便臭味减小为度,若出现腹泻可减量或停服㊂伴有腹胀㊁便干便秘㊁咳痰或痰多者,可用星蒌承气汤加减㊂有研究显示星蒌承气汤可以调节神经功能紊乱,降低机体应激状态,改善脑部循环,还可以增加胃肠蠕动,促进肠道恢复;Meta分析显示星蒌承气汤联合常规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比较,可改善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证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状态,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中医证候评分及改善大便状况,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应用越早越有利于疾病康复[65-66]㊂伴有发热㊁频繁抽搐可用羚羊角汤加减㊂研究发现羚羊角具有息风定惊㊁解毒凉血㊁平肝清热等功效,可促进痰热证型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恢复且有安神作用[67]㊂脑梗死急性期阴虚证型的治疗以养阴益气兼清热为主,在基础西药上可酌情静脉输注凉性药物,如清开灵㊁醒脑静注射液,中成药可选用培元通脑胶囊㊁丹灯通脑滴丸㊁醒脑牛黄清心片㊁通天口服液㊁养血荣筋丸(伴肌张力偏高者更宜)等㊂文献提示脑卒中的发病主要由于脾肾亏虚至痰阻血瘀,出现本虚标实证候㊂有研究发现培元通脑胶囊对脑梗死阴虚证型治疗有突出疗效,且能改善脑梗死多项症状体征[68-69];针对其研究的Meta分析同样显示,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培元通脑胶囊可以显著提升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改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残障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70]㊂脑梗死急性期阴虚证型汤剂可选桃红四物汤,热象明显者可加用镇肝熄风汤㊂桃红四物汤方剂中桃仁㊁红花㊁川芎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和解聚作用,研究发现老年脑梗死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桃红四物汤,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有效改善[71]㊂阴虚证之肝肾阴虚者,多因情志失和㊁烦劳过度㊁饮食劳倦㊁久病耗损而致机体阴阳制约失衡,究其根本,内风为标,阴虚为本㊂肝肾阴虚者可选镇肝熄风汤,本方有重镇降逆㊁益阴潜阳之功效㊂研究显示脑梗死急性期阴虚证病人热象明显加用镇肝熄风汤能更有效缓解病人的各项临床表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运动功能恢复[72]㊂脑梗死急性期痰湿证型病人治疗应以健脾化湿㊁活血通络为主,可在基础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㊁银杏叶制剂等静脉输注,慎用醒脑静注射液等凉药;中成药可选用苏合香丸㊁蛭蛇通络胶囊㊁华佗再造丸等㊂研究发现蛭蛇通络胶囊治疗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具有较好疗效[73]㊂有研究显示,治疗组采用阿替普酶联合蛭蛇通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治疗后Barthel 指数以及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提示蛭蛇通络胶囊可进一步缓解急性脑梗死症状,改善病人神经功能损伤[74]㊂研究发现,华佗再造丸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助于改善病人动脉硬化及神经功能缺损程。

急性脑梗死诊治规范精选全文

急性脑梗死诊治规范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急性脑卒中接诊后诊断及处理脑卒中是神经科常见的急症,应尽快采集病史、完成必要的检查、作出正确诊断、及时进行抢救、治疗。

一、诊断(一)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尽快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以免延误治疗时间窗。

1、临床病史: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典型者突然发病,有迅速进展的脑部受损的征象,如意识障碍、局灶体征。

确定神经症状出现的时间,近期患病、手术或外伤历史,近期用药史。

2、神经系统检查:重点是发现脑部受损征象,如偏瘫、失语、意识障碍、颅内高压、脑膜刺激征等。

同时应排除其他系统疾病。

附:脑卒中的识别脑卒中的常见症状:(1)症状突然发生。

(2)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

(3)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4)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5)双眼向一侧凝视。

(6)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7)视物旋转或平衡障碍。

(8)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9)上述症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

(二)诊断分析步骤1、是卒中还是其他疾病:重视发病形式、发病时间,同时注意排除脑外伤、中毒、癫痫后状态、瘤卒中、高血压脑病、低血糖昏迷、高血糖昏迷、脑部炎症以及躯体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的脑部病变。

2、是哪一类型的卒中: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卒中。

根据起病方式、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来确定。

除非有其他原因不能检查或患者条件不允许搬动,所有疑为卒中的患者都应尽快进行头部影像学(CT/MRI)检查,观察有无脑梗死、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3、缺血性卒中者是否有溶栓治疗指征: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之前必须进行相应的影像学(CT/MRI)检查。

二、处理(一)基本生命支持1、气道和呼吸(1)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有明显呼吸困难、窒息时,可采用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以保障通气。

(2)呕吐或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及时吸出呕吐物,保持气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

(3)对缺氧者予以吸氧,必要时应辅以机械通气。

2、心脏功能脑卒中患者应观察心脏情况,常规检查心电图。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临床评估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临床评估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临床评估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突发性闭塞导致的脑组织缺血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它是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统一我国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估和治疗标准,中国专家共识组织制定了《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临床评估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该共识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处理提供了指导,以下是该专家共识的要点:1.临床表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运动和/或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言语障碍、视力障碍等。

常见的体征包括一侧运动或感觉障碍,面瘫等。

2.早期评估:诊断急性脑梗死应尽早进行,主要包括脑CT或MRI扫描,以确定脑组织的缺血情况和梗死部位。

3.分级评估: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情,可将其分为以下几个等级:无症状,轻度脑卒中,中度脑卒中,重度脑卒中。

4.治疗目标:治疗的目标是尽可能恢复患者的脑功能,减少死亡和致残率。

治疗策略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等。

5.溶栓治疗:对于符合溶栓治疗指征的患者,应尽早开展溶栓治疗。

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阿司匹林等。

6.抗凝治疗:对于存在心房颤动等潜在栓子源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

但是需要密切监测凝血指标,并注意出血风险。

7.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无禁忌症的患者,可以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以预防脑血栓的形成。

8.血压控制:对血压偏高的患者,应积极进行血压控制,但要避免过度降压,以免导致脑组织灌注不足。

9.支持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要进行支持治疗,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深静脉血栓等。

10.康复训练:急性脑梗死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和功能训练,以促进患者的脑功能恢复和生活能力提高。

这些要点是《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临床评估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它们为临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急性脑梗死时提供了指导和参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023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诊治专家共识要点

2023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诊治专家共识要点

2023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诊治专家共识要点脑梗死出血转化的诊断标准脑梗死出血转化是指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出血。

包括:自然发生的出血(自发性出血转化)采取干预措施后(包括溶栓、取栓和抗凝等)的出血(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

出血的部位既可在梗死灶内,也可在梗死灶远隔部位。

目前多数研究采用的诊断标准是:脑梗死后首次头颅CT/MRI未发现出血,而再次头颅CT/MRI检查时发现有颅内出血,或根据首次头颅CT/MRI可以确定的出血性梗死。

出血转化的诊断流程1)根据上述诊断标准和流程进行出血转化诊断。

是否为出血转化?采用前述诊断标准。

是否为症状性出血转化?根据NIHSS评分或其他公认标准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是否加重,考虑是否为症状性出血转化。

出血转化影像分型:可采用ECASS分型或Heide1berg分型(表I ECASS分型方法举例如下:HI:出血性脑梗死;PH:脑实质出血出血转化发生的原因(自发性或继发性出血转化):结合患者病史、用药情况、出血转化发生时间和影像学检查等确定。

2)多数自发性出血转化发生在发病7~14d内,准确时间有待研究;溶栓后出血转化一般发生在溶栓后36h内,可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可行性等因素个体化选择影像检查时间。

对于出血转化高风险的患者,有条件时可考虑将每30分钟1次的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监测延长至溶栓后12h。

3)对于重症脑梗死患者(如NIHSS评分≥12分)可更积极地安排影像学复查。

出血性转化的处理1)出血转化的一般处理原则与自发性脑出血的治疗类似,包括:必要时行循环和呼吸支持血压管理监测神经功能恶化情况预防血肿扩大治疗颅内高压处理出血引起的其他并发症包括癫痫发作等对症处理同时应注意寻找导致出血的可调节原因并进行处理,例如血压的控制、凝血功能检测及合并用药情况等。

2)症状性出血转化应停用抗栓和H-PA等致出血药物:溶栓后症状性出血转化必要时可考虑辅助使用逆转凝血功能紊乱的药物,包括冷沉淀、纤维蛋白原、抗纤维蛋白溶解剂(凝血酸或E-氨基己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要点
随着CT和MRI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已成为患者在体格检查或出现头昏、头晕、头痛等症状时的常规检查,而在影像报告上常出现“腔隙性梗死”或“多发、散在梗死灶”等描述。

不少老年患者因其他疾病或症状进行影像检查时,也常常无意中发现有“梗死灶”。

然而这些患者并没有出现肢体瘫痪、麻木或口齿不清楚等脑卒中的症状和体征。

这种情况称为“无症状”或“静止性”或隐匿性脑梗死(SBI)。

概念
SBI是指患者没有明确的脑卒中或TIA的既往病史,但在头颅CT或MRI检查时发现有与脑血管分布一致的脑梗死灶或脑软化灶,而临床上没有与病灶相关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这类CT或MRI梗死灶的直径≥3mm,CT表现为低密度影, MRI/T2WI 和FLAIR上呈高信号,T1WI上为低信号。

如为新近脑梗死在弥散加权成像(DWI;b=1 000)上呈高信号,慢性期则呈低信号。

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SBI的发病率是有症状性脑梗死的10倍,易发生在老年人群。

在总体老年人中SBI的患病率从 8%到28%不等,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年龄每增长1岁,患病率增加0.3%~3.0%。

SBI的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一致,如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另外,颅内或心脏手术等也可能
增加SBI的发生风险,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术后发生SBI的概率要比已有资料中的高。

综上所述,SBI在老年人群中很常见,患病率为8%~28%,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和慢性肾病等均为SBI发生的高危因素。

转归
SBI患者是症状性脑梗死和血管源性痴呆的高发人群。

伴有心房颤动的SBI患者患急性脑卒中的风险增高。

在普通总体人群中,有SBI者罹患急性脑卒中的风险较无SBI者增加2~4倍。

SBI 患者未来患脑卒中的风险是无SBI者的2倍。

诊断与鉴别诊断
SBI主要通过CT或MRI诊断,MRI的敏感性和精确性均优于CT。

一、诊断标准
1.CT和(或)MRI发现脑内有梗死灶或软化灶。

2.没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3.排除其他非血管性疾病以及脑出血引起的软化灶。

4.如果DWI显示为明显高信号者,则为新发梗死灶。

5.没有脑梗死或TIA病史。

二、鉴别诊断
1.扩大的脑血管周围间隙:可通过磁共振扫描鉴别。

2.陈旧性脑出血:DWI低信号,T1WI低信号, FLAIR低信号,T2WI高信号伴周围低信号环(含铁血黄素沉积)。

3.脱髓鞘病(多发性硬化为代表):脑和脊髓均可有病灶,多病灶,非对称性,通常有相对固定的分布模式及形态。

4.血管源性白质高信号:
推荐意见:(1)具有卒中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脑CT或MRI 发现脑内有软化灶,且没有相关的临床表现者,既往也没有脑梗死或TIA病史时,应考虑为SBI;(2)脑CT提示脑内有可疑软化灶且不能确定者,建议做脑MRI检查;(3)注意除外非脑血管病的病灶以及脑出血引起的脑软化灶。

处理
治疗目的是降低症状性脑梗死和痴呆发生的风险。

SBI处理的争议主要是,何时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何时使用他汀类药物?尤其是对年龄较轻,没有任何危险因素的SBI患者,需要如何处理。

目前理论上认为使用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能够预防血栓形成,但在SBI方面尚缺乏临床循证的依据支持。

国内外对SBI,尤其是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缺乏多中心的研究,尚无循证依据。

根据专家反复讨论,形成共识。

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压控制尤为重要,在药物选择上,应优先选用可减少血压变异性的药物,如CCB和RAS阻断剂。

确诊SBI后,应立即进行血管危险因素的筛查,详细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脑卒中常见危险因素以及家族遗传史;辅助检查主要
为血常规、血脂分析、餐前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经颅多普勒超声、颈部血管超声、心电图、心脏超声、颈部和颅内血管CTA。

有条件者可做DSA和高分辨血管壁检查。

控制危险因素(血压、血糖、血脂、心脏病变、吸烟、情绪障碍等),是预防SBI、卒中和认知障碍的重要措施。

控制血压对预防卒中具有重要意义,建议监测血压,优先选用可减少血压变异性的药物,如CCB。

伴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SBI患者,可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级预防指南、二级预防指南,即CHA2DS2-VASc评分≥2分且出血性并发症风险较低的患者,建议口服抗凝治疗(I级推荐)。

可选择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目标范围2~3;A级证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选择新型抗凝剂,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

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方面,讨论组专家达成了如下共识:(1)单一的腔隙性梗死不伴有任何血管危险因素,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2)对有血管高危因素的SBI 患者,需进行lO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评估,如10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为6%~10%时,可以使用阿司匹林,对10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10%的患者,建议使用阿司匹林预防脑血管疾病;(3)对合并严重性肾功能不全的慢性肾病,建议使用阿司匹林预防脑血管疾病;新鲜病灶可参照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

他汀类药物的应用也缺乏证据,对于血脂升高者,建议参考中国脑血
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者,可给予盐酸多奈哌齐或盐酸美金刚改善认知功能,更重要的需要通过综合干预措施来改善生活质量,并提高生存率。

总之,治疗危险因素是防止SBI发生,以及防止 SBI患者进一步发生症状性脑梗死以及认知障碍/痴呆的重要措施。

SBI的确诊和治疗流程见图1。

推荐意见:(1)确定为SBI后,建议积极筛查脑卒中危险因素;(2)单一腔隙性梗死,不伴有血管危险因素者,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3)伴有血管危险因素的SBI者,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指南给予个体化预防处理,并随访;(4)不建议针对无症状的腔隙性梗死灶进行过度治疗;(5)建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高质量针对SBI 的防治随访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