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面积的变化-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面积的变化-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面积的变化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面积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面积的变化规律3.实际问题中的面积应用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面积的概念并掌握计算方法2.理解面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相关问题3.能够运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面积的变化规律的掌握和应用,教学难点在于实际问题中的面积应用。

四、教学方法和预备知识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问题解决的方式,通过教师引导和提供相关资源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现。

预备知识包括面积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教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并与学生一起讨论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面积。

步骤二:自主探究教师提供相关材料和题目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变化规律和应用。

步骤三:问题解决教师提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使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六、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并提交。

评估重点在于学生对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面积变化规律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面积知识。

2.在实际问题解决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逐步发现问题中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3.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八、教学资源1.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课本2.相关练习册和试卷3.在线资源,如视频、图片和网站等。

九、教学后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如果存在不足之处,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面积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这些是我们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7《面积的变化》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7《面积的变化》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7《面积的变化》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面积大小与图形形状、变化相关,认识面积的变化过程。

2.理解平移、旋转和缩放对图形面积的影响,掌握图形的变化方式和判断面积变化的方法。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平移、旋转、缩放对图形面积的影响。

2.掌握图形的变化方式及判断面积变化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面积变化的概念,理解变化前后面积大小的比较。

2.理解缩放对图形面积大小的影响,掌握判断缩放系数与面积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4.7《面积的变化》主题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2.教师开始导入新课,介绍本课主要内容:面积的变化。

3.学生跟随教师口头朗读主题图片与本课主题。

2. 讲解与练习1.教师翻到教材P136页,先介绍两种图形的变化,即平移与旋转,并结合示例图形详细讲解。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示例图形,理解变化前后面积变化的关系。

2.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自己尝试回答课本上的练习题。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判断两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后,其面积的变化情况?并由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共同探讨判断方法。

4.教师翻到教材P137页,介绍缩放(或称伸缩)对图形面积大小的影响,并结合两组图形的对比讲解。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形,并理解缩放系数与面积的关系。

5.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自己尝试回答课本上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6.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计算由原图形缩放后所得到新图形的面积?并由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共同探讨计算方法。

3. 课堂展示1.学生在本次课堂中自主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学生展示自己思考得出的正确答案,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2.学生就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反思,谈谈自己的疑问和收获。

五、课后作业1.完成《面积的变化》一课后面的练习,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的变化》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的变化》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的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面积的变化》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面积的变化原因。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面积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面积的计算方法和面积的变化原因,还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行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面积的变化原因。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面积的计算方法。

2.面积的变化原因。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和操作,引导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理解面积的变化原因。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相关案例和实例。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些与面积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面积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讲解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面积的变化原因。

同时,配合相关案例和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PPT课件上的练习题,进行面积的计算和分析。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找出生活中的面积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

老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评价和反馈。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通过PPT课件上的拓展题,进一步巩固和运用面积的知识。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6.小结(5分钟)通过PPT课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进行巩固和提高。

8.板书(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面积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面积的变化-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面积的变化-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面积的变化-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面积的概念2.面积的计算方法3.面积的变化二、教学目标1.了解面积的概念,理解其计算方法;2.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3.掌握面积的变化规律,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的掌握;2.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3.面积的变化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新课(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周长和面积有哪些不同点?2.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面积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变化规律,以及学习方法和技巧。

第二步:学习新知(20分钟)1.讲解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面积的计算公式。

2.讲解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例题和练习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拓展练习(20分钟)1.解决面积变化问题,如长方形的面积变化、扩大或缩小图形的面积等。

2.引导学生思考相关实际问题,例如如何计算房间的面积、地面上的涂料需要多少升等。

3.练习题目的难度适当加大,以让学生更好地巩固已掌握的知识。

第四步:总结归纳(10分钟)1.总结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2.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方法和技巧;3.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单元教学重点突出,难度适当,按照递进和拓展的顺序展开教学,在能够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这是本单元教学的亮点。

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2.提高练习:
-选择一个不规则图形,如树叶、岛屿等,尝试使用所学方法计算其面积;
-结合课堂所学,设计一道关于面积变化的实际问题,并给出解答;
-分析家庭成员的身高和体重数据,尝试用面积知识进行数据可视化。
3.创新实践:
-利用所学面积知识,为自己房间设计一个合理的布局,并计算各个区域的面积;
-探究图形面积与周长的关系,给出一个实例进行验证;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面积问题,如房屋面积测量、土地面积计算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面积计算中的问题;
-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关键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讨论如何计算该实例中的面积。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互相交流、学习。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讨论,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问。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2.了解图形面积变化的规律,掌握图形面积变化的基本方法,如放大、缩小等;
3.学会使用比例尺,理解比例尺在图形面积变化中的应用;
4.能够运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第7课时《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第7课时《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第7课时《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时《面积的变化》是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的一节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面积的概念,并能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计算,理解面积的变化规律。

教材中通过具体的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面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面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面积的变化规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面积的变化,从而理解面积的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计算,让学生发现和理解面积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面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计算,发现和理解面积的变化规律。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采用激励评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道具,如图形、计算器等。

2.准备教室环境,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操作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如一个矩形的面积如何变化,引发学生对面积变化规律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系列的图形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面积的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发现面积的变化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的操作和计算,验证和巩固面积的变化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面积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索面积变化规律的更广泛的应用。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面积的变化|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面积的变化|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 面积的变化|苏教版教案:面积的变化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六年级下册的数学内容,关于面积的变化。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题来理解并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面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材的章节是“面积的变化”,具体内容包括:1. 面积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面积的单位换算;3. 面积的增加和减少;4. 实际问题中的面积计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和掌握面积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能够进行面积的单位换算;3. 能够理解和应用面积的增加和减少的规律;4.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面积计算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单位换算,难点是理解和应用面积的增加和减少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PPT、例题卡片、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比如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了,宽减少了,让学生们观察面积的变化,引发学生对面积变化的思考。

2. 讲解:接着,我会通过PPT展示教材中的例题,并进行讲解,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面积的单位换算。

3. 练习:在讲解之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4. 应用: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面积计算,提高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形面积 = 长× 宽正方形面积 = 边长× 边长面积的单位换算:1平方米 = 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 = 100平方厘米面积的增加和减少:1. 长增加,宽减少,面积可能增加或减少;2. 长减少,宽增加,面积可能增加或减少;3. 长和宽同时增加或减少,面积可能不变。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求它的面积;2.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求它的面积;3.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8厘米,如果长减少2厘米,宽增加3厘米,求新的面积;4.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0厘米,如果长增加5厘米,宽减少3厘米,求新的面积。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 面积的变化|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 面积的变化|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 面积的变化 | 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概念,能够计算出简单的平面图形的面积;
2.掌握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能够根据题目要求计算面积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
1.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面积的变化及计算。

三、教学难点
面积的变化及计算。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
1.让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2.让学生通过白板交流的方式,讲述一个面积计算的经典例题。

2. 引入新知
1.教师介绍面积变化的概念,并且创建一个不规则图形,要求学生通过计算面积,来寻找规律。

2.学生们独立完成课本P26——P28的练习题。

3. 讲解并练习面积的变化
1.教师讲解面积变化的计算方法,例如:扩大或缩小原有的图形,计算新的面积,单位不变。

2.学生们在白板上模拟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图形面积变化,计算新的面积。

4. 举一反三
学生们通过完成课本P30——P31的习题,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

5. 小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强调面积变化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检查应该注意哪些关键点,并作出一些提示。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解的是面积的变化及计算,学生们通过较为直观、生动的方式理解了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们对面积的变化及其计算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并且学生们积极分组,通过白板模拟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图形面积变化、计算新的面积,适当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面积的变化》教案区级公开课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面积的变化》教案区级公开课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面积的变化》教案区级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面积的变化》是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面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对于面积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面积的变化规律,他们可能还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深入理解面积的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面积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理解面积的变化规律。

2.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面积的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面积的变化规律。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面积的变化过程。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面积的计算方法、面积的变化规律等内容的展示。

2.准备面积变化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准备小组合作的学习材料,包括纸张、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面积变化现象,如气球膨胀、图片放大等,引导学生关注面积的变化。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面积的概念,以及面积的计算方法。

同时,展示一些面积变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面积的变化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剪切、拼接等方法,观察面积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面积变化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面积的变化规律。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一些关于面积变化的实际问题。

六年级数学面积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数学面积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数学面积的变化教案•相关推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面积的变化教案3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六年级数学面积的变化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面积的变化教案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2、情感目标: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价值目标:学生能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多媒体、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每组准备一张包装纸和一根塑料绳。

教学过程:一、复习:同学们,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学过两种立体图形。

大家看,(出示长方体),这是什么图形?长方体有几个面?它的面有什么特征?这六个面的面积总和叫这个长方体的什么?它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出示正方体),这个图形认识吗?它有几个面?这六个面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我们是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的呢?小结: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看到像这样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外包装盒。

二、引入课题:(出示牛奶的包装盒)。

这是牛奶的包装盒,它有多大呢?求包装盒的大小就是求什么?板书(表面积)让我们打开包装盒,看看里面的牛奶是怎样摆放的?(显示牛奶的摆放样式)其实这些牛奶还可以摆成其它样式进行包装,请大家看,(电脑演示几种不同的摆放样式),那么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包装的呢?我想其中一定有一些奥秘吧。

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在这堂实践活动课中探索和寻找答案吧。

三、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

1.请大家拿出一个正方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正方体的棱长看作1厘米,那么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表面积呢?两个这样的小正方体,体积一共是多少?表面积呢?2.如果同桌的同学把你们手中的小正方体像这样拼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两个正方体的体积之和相比有没有变化呢?表面积呢?同组的同学一起算一算,说一说。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面积的变化》-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面积的变化》-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面积的变化》苏教版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面积的变化》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73页至第75页,主要讲述面积的变化。

内容包括: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熟练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面积的计算方法,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难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对面积的影响,以及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教学课件。

学具:练习本,尺子,圆规,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拿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上的物体,然后将图片放大或缩小,让学生观察物体的变化。

2. 讲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通过实例,讲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以及放大与缩小对面积的影响。

3. 讲解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讲解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进行面积的计算。

4. 讲解面积单位间的换算:通过实例,讲解面积单位间的换算,以及如何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

6. 例题讲解:讲解一些关于面积变化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面积变化的规律。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加深学生对面积变化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图形放大与缩小放大:边长放大,面积放大缩小:边长缩小,面积缩小面积的计算方法面积 = 长× 宽面积单位间的换算1平方米 = 100平方分米1平方米 = 10000平方厘米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答案:(1) 面积= 5 × 6 = 30 平方米(2) 面积= 4 × 8 = 32 平方米2.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答案:(1) 当一个图形放大时,它的面积也会放大。

第7课:面积的变化(教案)-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第7课:面积的变化(教案)-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2.数学建模能力:通过实例和练习,使学生能够建立面积变化的模型,并用模型来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3.数学应用能力:通过面积变化的实际应用,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地图、图片等,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4.数学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问解答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与他人交流数学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通过分享,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同时也可以从其他小组的学习中获得启示和启发。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面积变化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面积变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5.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不同是因为地图是按一定比例缩小的,使用地图比例尺可以将地图上的距离转换为实际距离。例如,如果地图比例尺为1:100000,那么地图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上的100000厘米,即1000米。
作业布置与反馈
1.作业布置:
(1)请计算以下物体的面积:正方形边长为5厘米,长方形长为10厘米、宽为5厘米。
(3)面积变化的实际应用:面积变化的实际应用涉及到生活中的实例,如地图、图片等,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本节课使用的是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第7课“面积的变化”。教师应提前准备好教材,并确保学生在课前已经阅读并理解了相关内容。
2.请描述面积变化的规律,并举例说明。

小学数学《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科书第48-49页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问题-猜测-验证-结论”的过程,结合具体的实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理解,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增强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比例尺的应用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平面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及发现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孕生问题1.激趣课前:师:同学们,今天朱老师要来帮你们上一节数学课。

上课之前,老师有些问题想了解下。

再过一个多月,你们的小学学习生涯就要结束了,问下自己,你们喜欢数学课吗?为什么喜欢数学?(数学课,有趣,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确实,学好数学,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生活问题,让我们在生活中不“吃亏”。

今天朱老师带来了一个生活中有趣的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地主与农民”的有趣故事(出示地主农民图片),到了年底,黑心的地主想多收租金,就对农民说:我租给你的地租金要涨5倍,否则我就不租给你了。

农民听后,没有马上答应地主,眼睛一转,心中一算,只要租给我的地按3:1的比放大。

地主心想:这样我还能赚一些呢。

农民一副镇定的样子,心想:我还能多种一些庄稼呢。

那究竟谁赚了呢?谁来猜一猜?(指名猜一猜)到底是谁赚了呢?课件出示:两个长方形(大小3:1)师:我们就通过这两个长方形来开启我们的学习和探索之旅。

《面积的变化》教学案

《面积的变化》教学案

《面积的变化》教学案课题: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第十二册第三单元《面积的变化》执教时间:2009.03.02执教班级;海师附小六年级四班执教老师;袁冬梅教学过程:【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师﹕这是一个长方形,我现在拖住它的一个角,就相当于把这个长方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

【课件演示】你发现了什么?生1:长方形的长和宽都变大了。

生2:长方形的面积也变大了。

师:这堂课,我们就来探究平面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课件出示放大前后的两个长方形,并标有数据】【课件出示题目】观察: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长的比是()︰(),宽的比是()︰(),那么大长方形是由小长方形按()︰()的比放大的。

生: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长的比是3︰1,宽的比是3︰1,那么大长方形是由小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的。

猜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

生1: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9︰1。

生2: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9︰1。

验证:你用什么办法验证你的猜测的?生1:我是通过计算来验证的: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是9乘6等于54平方厘米,放大前的长方形的面积是3乘2等于6平方厘米。

54︰6就等于9︰1。

生2:在大长方形里面去摆小长方形,长里面摆3个,可以摆3排,这样可以摆9个。

那么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9︰1。

【课件演示】师:你有什么发现?生1:小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后,所得到的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为9︰1,9和1各是3和1的平方。

生2:看来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比就是长度的平方比。

师:说得都很好。

刚才我们研究了长方形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规律也适用于其它平面图形吗?这是下面我们要探索的问题。

下面同桌两人为一组,选择同一种平面图形来研究,两人各自先在格子纸上画出大小不同的同一种图形,再按不同的比放大,最后研究面积的变化规律。

【同桌先独立完成,再交流】【全班交流】1组:我们这一桌研究的是正方形,我是将它按2︰1放大的,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的比为4︰1,同桌是按3︰1放大的,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的比为9︰1。

面积变化教学设计及反思

面积变化教学设计及反思

面积变化教学设计及反思一.引言面积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平面图形所围成的空间范围的大小。

对于面积的理解和计算,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基础内容之一。

因此,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计算面积,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针对面积变化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并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二.面积变化教学设计2.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能够:1. 掌握计算面积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 理解面积的变化规律;3. 运用面积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准备教师需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面积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实例演示;2. 教学教具:例如切纸、模型等,用于实际操作;3. 教学资料:包括练习题、实际问题等,用于巩固和应用。

2.3 教学过程本次教学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展开:步骤一:引入通过呈现一道有趣的问题或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步骤二:探究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面积的变化规律。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切纸的操作来引导学生发现,在形状相同的情况下,面积的大小与形状的大小有关。

步骤三:讲解教师在学生进行了观察和发现后,对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讲解,例如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长乘以宽,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底乘以高的一半。

并且,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形状的面积计算方法。

步骤四:巩固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巩固面积计算技巧的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辅导。

步骤五:应用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将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4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包括主动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等;2. 学生练习情况:包括练习题的答题准确性和完成情况;3. 学生实际问题解决情况: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4.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通过平时的互动和课后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

第四单元第7课《面积的变化》教案

第四单元第7课《面积的变化》教案
第四单元第7课《面积的变化》教案
一、教学内容
《面积的变化》为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第7课。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认识面积单位,理解面积的意义;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探讨面积的变化规律;
4.解决实际问题,运用面积知识。
-熟练运用面积单位进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另外,我发现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他们在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在讲授面积变化规律时,我觉得可以再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放大缩小对面积的影响。这样,他们对于面积变化规律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面积的变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大小发生变化的情况?”比如,你们玩过的拼图,放大或缩小后,面积是如何变化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面积变化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面积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面积变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对面积的影响,掌握面积变化的规律;
-能够将面积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关问题。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52—53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设计理念:本节课首先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认识到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面积也发生了变化。

接着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探索面积变化规律。

当学生对变化的规律形成初步的感知后,引导学生把实验的对象扩展到正方形、三角形、圆,通过测量、计算、探索,验证此前初步感知的规律,由此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最后组织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探索长方形面积比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52页上的两个长方形。

指出: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师板书:长:3︰1宽:3︰12、这两个长方形对应的长的比和宽的比都是3︰1,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3、想办法验证一下,看估计得对不对?问:你是怎么验证的?你得到了什么结论?4、如果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4︰1,那么面积比是几比几呢?在书上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写出对应边的比。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36—37页。

教学目标:1、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能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各小组准备4个相同的正方体和2个相同的长方体。

教学过程:一、拼拼算算,寻找规律(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

A、提问:体积有没有变化呢?B、提问:体积没有变化,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你有什么发现?(1)学生可能的发现:计算法:长方体的表面积比两个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少2平方厘米。

观察法: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2)追问:谁来指一指,少的两个面在哪?其他同学看着直观图想象一下少了哪两个面?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原来一共有12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

(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出示表格。

A、谈话:刚才我们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

如果用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像这样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呢?请同学们拼一拼。

正方体的个数2345原来正方体一共有几个面12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2B、学生操作完后汇报。

C、谈话:可能个别同学没拼就知道结果了,在刚才拼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的发现:(1)每多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多减少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2)正方体的个数减1就是拼的次数,再乘2就是减少了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即:减少正方形面的面积=(正方体个数-1)×2D、验证规律。

(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研究图形的放大,使学生发现图形面积的变化与长度变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发现面积的变化与长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面积扩大的倍数是边长扩大倍数的平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打开教材第48页,分别量出小长方形与大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长的比是多少,宽的比是多少。

学生测量后计算并反馈。

二、探究学习1.我们知道了图中大长方形的长与小长方形的长的比是3∶1,宽的比也是3∶1。

请同学们想一想: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小组内交流想法。

学生反馈,说说自己的想法。

2.到底是不是这样,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计算来验证。

学生活动后,集体反馈。

生: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9∶1。

大长方形的面积=9×3=27(平方厘米)小长方形的面积=3×1=3(平方厘米)所以,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9∶1。

师:看来,图形放大后,面积扩大的倍数与边长扩大的倍数是不相同的。

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继续来研究。

3.以小组为单位,计算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图形的面积的比。

小组合作,共同计算,验证。

师:通过上面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交流后,集体反馈。

生:图形放大后,面积扩大的倍数是长度扩大倍数的平方。

【设计意图: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操作、计算、讨论、交流中探索规律,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三、课末总结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表面积的变化》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的教学内容,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

主要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我加强动手操作,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2、情感目标: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价值目标:学生能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表面积变化规律的探索。

难点:应用发现的表面积变化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动手操作,探究规律三、拼拼说说,运用规律四、全课小结教师活动新课伊始,我通过多媒体,带领同学们到商场看看有关商品的包装问题,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进行包装呢这一情境,活动一:观察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教师演示,提出问题:体积有没有变化?表面积有没有变化?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原来一共有12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

课件出示数据: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演示操作,提出问题: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引导完成填表,组织交流发现的规律。

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让学生分组拼一拼,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发现,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表面积都发生了变化,而且都有一定的规律。

揭示课题:表面积的变化。

看看谁能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很快解决这个问题?2、出示题目: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大多少?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3、开展一个拼装小方块的实践活动把10小方块包装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先在小组里拼一拼,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包装方法通过这课的研究和探讨,我们不仅发现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将数学和生活仅仅的连在了一起。

愿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了解事物变化的规律。

预设学生行为引发思考(一)、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说一说,体会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猜想,操作探究,交流讨论,验证发现。

学生可能的发现:1、拼的次数比正方体的个数少1.2、拼一次少两个面。

3、拼得次数越多,表面积减少也越多。

(二)、学生可能发现的规律:1、减少的面的面积越大,剩下的面的面积越小。

2、减少的面的'面积越小,剩下的面的面积越大(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为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A、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让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同时结合思维活动,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B、通过学生把几个正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边操作、边思考,进一步发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初步感到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把关注点落到找寻规律上,能把表格中的数据综合起来看。

通过这些引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培养。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者再带着学生到表格中再次体验规律,让规律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发现。

C、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了解三种拼法,增强体验。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中,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

)(三)、学生可能的发现:1、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有变化。

2、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3、可能出现几种摆法,就请同学们再在小组里拼一拼,比一比,说一说,然后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最节省的包装方法。

(这一环节拼拼说说,是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学生前面的规律体验深刻,学生才能灵活运用。

)活动一的规律:1、拼的次数比正方体的个数少1.2、拼一次少两个面。

3、拼得次数越多,表面积减少也越多。

活动二的规律:1、减少的面的面积越大,剩下的面的面积越小。

2、减少的面的面积越小,剩下的面的面积越大活动三的规律:(1)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有变化。

(2)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活动四的结果说明: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减少越多;两两相拼的次数多,减少的面积也多。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的计算,体积、容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设计的实践活动。

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拼一拼、算一算,发现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新体形后的体积是原来小正方体或长方体的体积之和,体积没有变化,而拼成的新体形的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变化的规律是比原来单个的总面积减少了,重叠一次减少两个面。

一、能做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本节课,安排了3次动手操作探究规律的活动: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每次操作完学具后,我又安排了小小组进行了讨论:如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否相等?将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将两个长方体形状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等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平台, 而且有利于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二、能做到层层递进,以练促思。

在学生掌握了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后,我马上安排了一个小练习:应用规律,让学生对这个刚发现的新规律深刻地烙在脑中。

之后才进行长方体拼长方体的延伸学习,这样就使得难点突破得更快了,也为下面的实际应用,打下了基础。

在学了长方体的拼接之后我又给学生出示了更第二次练习,这样让学生将刚学掌握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包装物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形成能力。

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操作,比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究竟发生了什么,发现规律,学会分析。

教学准备:1、课前把全班同学合理分组,并明确分工,强调合作。

2、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准备8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2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以及10盒同样的火柴盒。

教学过程:一、拼拼算算1、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提问:体积有没有变化?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可以计算、可以用肉眼观察)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小结:把2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追问:把3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再次小结: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发生变化。

2、课件再次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提问:表面积有没有发生?让学生通过拼一拼,计算或观察的方法来发现,在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组织交流:A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发生变化了吗?B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C那么具体减少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呢?(请学生指指摸摸)明确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即减少了2平方厘米。

3、深入探究:课件演示操作要求:(1)、如果用3个、4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排法要求是排成一排)(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提醒学生把相关数据及时填在表中。

并交流填写结果。

(2)、当正方体增加到5个6个时,表面积会怎么变化呢?学生先猜想,再通过拼一拼来验证。

(3)、发现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过程提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吗?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讨论。

交流(可以有多种表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从最简单的体积变了,表面积变了,或每一种具体拼法减少了哪两个面的面积都是可以的。

”4、小组动手操作,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2个相同长方体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1)、学生操作探究讨论。

交流:“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

”“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交流时课件演示三种不同的拼法)(2)、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吗?(学生交流讨论)(3)、怎么验证你的发现呢?(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小结:不管怎样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

二、拼拼说说1、课件演示: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问: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多少?学生观察,并动手拼一拼,再体积讨论交流,交流时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并通过对拼成的每个长方体的具体分析得出。

)2、拼10包火柴盒,包成一包有几种包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学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当说明理由。

“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怎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三、全课小结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你知道了什么?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3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52—53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