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鲁迅》作文6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鲁迅》作文6篇
读《鲁迅散文集》有感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
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
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
首次捧起鲁迅的《散文集》,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
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
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
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
而鲁迅正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
而今,我们生活的21世纪。
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园》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真是毫无乐趣可言啊!没有端详过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乌似乎听说过……被吓唬到的神话故事总算是听到过几个,但是却再也想不起来。
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
更是连想都不敢想。
即使有纷飞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
只是现在,倒宁愿忘记那场雪了呢,因为没有乐趣,只有被约束的难受!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
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
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
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
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当事人孩子们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快乐不起来。
接受所谓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没有一点兴趣,很累,很累。
不再能够体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快乐。
《朝花夕拾》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
欢快的
时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我感到无名的寂寞前来吞噬。
这一切,确实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高中作文:我看鲁迅
鲁迅这个名字多么与众不同,没有父母给他的孩子取这个名字。
它的由来,是一个在上上个世纪末到上个世纪初在旧中国黑暗动荡的社会里,想要借助文学来呐喊的作家周树人,所用的一个笔名。
从小学到高中,鲁迅先生的文章先后有数十篇进入了语文教材书,这恐怕是教材中其他作家所无法媲美的吧。
因此,学生们对鲁迅的印象也自然比较深刻。
老师教我们不要光说不练,所以我尊敬鲁迅,因为他是实际行动的倡导者,身先士卒——有梦想,并不是想想就算了,而是要用行动来搏取。
一旦目标确定,就奋斗终身。
老师教我们要爱国,所以我尊敬鲁迅,因为他是民族是国家的好英雄,在那个动荡混乱的年代,有钱人花天酒地,无乐不做;没钱人只想混口饭吃,得过且过。
只有鲁迅,是的,只有他,以及与他共同奋斗的那帮热血青年们,在为整个民族着想,想着怎么才能让麻木的大众醒过来,看清事实。
由于我了解的鲁迅,都是书上教给我的,所以我尊敬的鲁迅,也是书上的。
可我又想,鲁迅先生是否一直都在革命呢?他在革命之余,有没有想过其他事情呢?而由于想其他事情,而写出来的文章,是否至今都保留着呢?
回头看教科书中鲁迅所写的文章,似乎每一篇都蕴含着“政治的观念”。
如鲁迅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过一句“我打了个哈欠”,却被评论家解释为“鲁迅长期与反动派做斗争,有疲倦感”,这让我感到一丝凉意:斗争斗争,又是斗争,哪有人可以无时无刻的斗争呢?如果鲁迅泉下有知,发现他“打个哈欠”之前都要为后果考虑良久的话,恐怕要先淡淡一笑,再拿起笔来对着发评论的人批判嘲弄一番了。
鲁迅活着时,民国政府害怕他激烈的文字,对他的生活施压,相信他的物质生活应该不是很丰裕;如今,鲁迅作古了,我们这些后人却对他的文章灌以我们
需要的定义,使得它或多或少变了些味,再继续教给我们后人的后人,让所有人都以为鲁迅是个革命机器——一提到鲁迅,大家的第一反应: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所写所思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在革命哦!鲁迅的精神被我们一味地格式化了,大家一起把他推进了革命的大池子,却没有人打算把他拉出来。
如果鲁迅活在现代,而且一样那么有名的话:某日,累了,歇歇吧,做回周树人;写些关于生活的文字,可刚写完,甚至还没来得及校对,就被一直在催稿的编辑夺了去。
编辑a拿给编辑b,然后cdefg……,他们一轮一轮地实行轰炸战,非要把鲁迅的一篇小感想变成革命的“文言文”。
倘若鲁迅说:“我喜欢兔子,不喜欢狗。
”那么兔子就变成“革命的道路”,狗就变成“革命的绊脚石”……诸如此类。
我们学老舍,知道他家的花猫很可爱,下雨天他要搬花;我们学朱自清,知道他看过爸爸的背影,欣赏过荷塘的月色……
唯独鲁迅,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他喜欢在百草园玩,而不喜欢在三味书屋上课;他对藤野先生的思念、追忆,在我们看来似乎根本没有他发现麻木的中国人而弃医从文重要;鲁迅,是否成了我们教育的牺牲品?但是,数来数去,作为牺牲品的,除了那些反面材料里面的角色,像鲁迅这样的,还就他一个!“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鲁先生怀着我佛慈悲的心,甘愿做范例了。
值得欣慰的是,鲁迅并不是一个真人物,它只是一个笔名,他的真身周树人并没有成为革命机器,也没有为了革命无所不为、不择手段,而是一个有情感有血肉的人。
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我们的周先生才会将鲁迅喊起床,继续他革命的大作。
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考察一下:在周先生一生中,“鲁迅”存在的时间是多少,“周树人”存在的时间又是多少;我更想建议周树人先生把革命文章的署名用鲁迅,其它文章就换一个笔名。
可惜,我的建议无法传达给他。
写鲁迅的作文素材初中
(1)童年
13岁以前,身为官宦之家、书香门第的鲁迅是无忧无虑的,他用孩童的眼光来看待自己身边的一切,美丽而充满生机的“百草园”是鲁迅的“童年俱乐部”;质朴而仁厚的长妈妈是鲁迅心中最真的回忆,鲁迅用笔将这早晨最美丽的花放在夕阳的光辉下拾起,将它珍藏在《朝花夕拾》的字里行间,那茸茸的碧苔,颤颤的绿意,成为他人生永恒的春天。
链接话题:捍卫童年;季节;时间不会让记忆风化;心灵氧吧……
(2)少年
由于祖父科举行贿下狱,父亲病故,鲁迅家道中落,做为长子的鲁迅,几乎每天要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有谁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路途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少年的苦难给予鲁迅深刻的教训与思考,他开始直面人生,准备“寻求别样的人们”。
链接话题:情结;直面挫折;苦难是一种养分……
(3)青年
认识青年时期的鲁迅,需要了解以下几件事:
其一,“弃医从文”。
南京求学期间,鲁迅接触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使他有了对维新的信仰和对自然科学的爱好。
加上对父亲的病的心结和对日本维新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认识,鲁迅到仙台学医。
众所周知的“幻灯片事件”又使鲁迅认识到“立国先立人”,于是有了先生的人生转折——弃医从文。
其二:“礼物事件”。
在仙台求学间,母亲函信促归,母命难违,鲁迅走进了婚姻的入口,他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与朱安结合成了先生终身的一大憾事。
其三,“铁屋子理论”。
婚姻的不幸已使先生负重难行;又因为家庭琐事,鲁迅与弟弟周作人反目失和;更重要的是期间辛亥革命的失败,派系倾轧争斗,长夜昏沉,黑云翻滚,加之老友范爱农之死,使得先生一度消沉搁笔。
这时《新青年》编者钱玄同请鲁迅出山,鲁迅回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面万难破
毁的,里面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死了,然而从昏睡入死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钱挑战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于是有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传世经典。
(4)壮年
壮年的鲁迅爱情与创作双丰收,可谓鲁迅的黄金秋季。
期间,他加入左联,《呐喊》《彷徨》付梓;同时先生终于跨过了婚姻这道坎,与学生许广平结伴牵手。
从当时的《两地书》和此后的婚姻生活中,你可以读到一个作为男人、丈夫、父亲的血肉丰满的鲁迅来。
(5)晚年及逝世:
长夜待晓,身心交瘁,奋战犹酣。
1936年10月19巨人停止了思想。
鲁迅逝世后,送葬者数万人。
半路上,自发加入送殡群众无以计数,队伍足足有二里多长!
链接话题:生无所息;留下一点空白;人与路;季节;留给明天;纪念;时间不会让记忆风化;忘记与铭记;宽恕;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装饰与本色;愿景;文化偶象;轨迹……
一件小事鲁迅读后感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这篇文章,想必不少人读过吧。
讲的是严冬早晨的一场车祸,带给我的种种思考。
故事中,我一直坚信跌倒的老妇人装腔作势,所以不以为然;而朴实、善良的车夫,却扶起妇人,毫不踌躇。
我将自己与低贱卑微的的车夫相比,却觉得车夫如此伟大,而自己却十分渺小。
车夫在那时的社会,是属于最底层的角色,他的社会地位低微,无论是文化程度,还是思想和涵养一定远远不及我。
然而现如今,又是怎样一番姿态。
新闻媒体频频报道,有些豪华轿车车主、有钱有势的人将他人生命视作可以用臭铜钱等价交换的商品。
他们凭借着所谓名
酒的酒劲,将座下吃油机器加速到让他们热血沸腾、让无辜百姓鲜血飞溅的速度,在红灯高悬、测速器狂闪的公路上,醉醺醺地邪笑着,由魔鬼牵引着他们奔向地狱。
而一旦出了事故,不是逃逸,就是找人顶替。
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伤者的生命安危,掏出手机而是找找上头有没有人能够帮个忙。
奥迪、三菱、保时捷,这些让人们津津乐道的名车,俨然成为了夺命狂徒。
它们的性能,似乎只能体现在能将受害者撞飞多高、多远。
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鲁迅先生如是说。
一些不被察觉的社会弊病确实令他痛心。
社会有黑暗面,这是无可否认的,但它也有光明的一面,爱和关怀总是无处不在。
生活中也有像车夫这般善良的人,他们拥有高尚的品质,宽容的心态。
他不一定要用辛辣刻薄的语言嘲讽、愚昧、刺伤他们,让他们从沉睡中觉醒。
那些可怕的事故发生以后,总是有热心群众第一时间赶到抢救伤者,叫救护车,报警,拍下现场照片并指认肇事者。
身在他乡,迷路,落魄街头的时候,总会有生面孔对着你微笑,拉着你疾步穿行于陌生的城市,把你安顿下来,然后风一样的消失。
让刚才还在抱怨这个地方无趣冷漠的你心中油然一股暖意,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
我所描述的美好也很多,我们要做的,是更多的去谴责那些不道德的行为,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创造当今社会和谐的乐园。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精选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鲁迅小时候和阿长在一起的故事,它真实的表现出长妈妈的性格特点,也无不充满着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长妈妈是一位经历沧桑的人,她不仅迷信,而且还有麻烦的礼节。
她有许许多多鲁迅并不喜欢的习惯,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
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再加上当鲁迅知道是她“谋杀”了那只隐鼠,使鲁迅对她不仅仅是烦厌,还有憎恶!直至后来,长妈妈帮鲁迅买了他梦寐以求的《山海
经》时,对长妈妈产生了敬意。
关于《山海经》,鲁迅只是随口的说说罢了。
但没想到大字不识一个的长妈妈竟用自己的钱买了《山海经》。
正如鲁迅说的有些事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长妈妈,这个劳动妇女,朴实善良的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长妈妈并不是是很好看,但这并不能掩饰她的淳朴善良和待人真诚。
长妈妈的离去令人怀念,但鲁迅连她的姓名都不知道,使他感到惭愧。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我们的身边默默的陪伴,或许他们的一些行为使你感到厌恶,但他们对我们的爱却是那么的浓,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与幸福。
就你的老师一样,他会毫不留情的指出你的错误;就像你的家长一样,整天的对你絮絮叨叨;就像你的朋友一样,逼你做一些对你有益但你又不喜欢的事。
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要到失去了才后悔。
珍惜他人对你的爱就是珍惜你自己。
当他们对你提出意见时,不要忘了说一句“谢谢”。
牢记你身边的每一个人,牢记他们对你的爱,对你的好。
这样才不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高中生谈鲁迅在当下的意义:一面镜子,一记耳光
先生逝世已足有八十一周年。
大半个世纪前,他抨击的社会似已大变了样,少了独断专行,多了些法制、民主与自由。
但总有人呼唤着先生,希望他能以冷眼观、利笔写此社会。
我想,这是先生生前文章的前瞻性、真实性、亲民性和理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闪光点历经沧海桑田,在八十年后的今天依旧熠熠生辉。
首先,鲁迅先生文章的不做作,它们原汁原味地反映了新思想及进步群众的呼声。
它让读者跨过时间的深海了解到那样一个热血沸腾却危机四伏的时代。
像一面镜子,一丝不苟地反射出那个早已远去的年代的每一道阴影和每一抹光亮。
他通过有机整合,呐喊出时代的声音,通过时间的长线传入读者耳中。
他的作品极强的教育意义,教导读者敢说真话、敢表真情。
一个真正好的国家,需要的不是一味附和、行尸走肉般的顺民,更不是全无法律观念的暴民,而是会思考、敢发声的良民,有骨气而非奴性,更非暴戾。
先生和先生的文章都能
教会我们这一点。
其次,先生犀利的文笔,放在今天仍不减当年的锋利与辛辣。
如果把目前部分人的头脑比作一块发红发热的烙铁,那先生的文章就是一缸刚刚融化的雪水,迎头泼上去,“铁”会不适,但在淬火后却更韧更硬。
鲁迅先生能抚平现代人的浮躁,他能抹去粉饰的太平脂粉,然后逐步叫你看清真相。
他能教会我们用头脑理性地思考,而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总而言之,鲁迅先生在现在的意义,便如镜子和耳光,纤毫毕现的真,催人向上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