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动与滚动说课稿彭桂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滑动与滚动》说课稿
开安小学彭桂春
一、说教材
《滑动与滚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六课。
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习,但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
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摩擦力的大小;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
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用弹簧秤测定力的大小的实验,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六课“滑动与滚动”。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科学》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惯性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测量物体滑动和滚动时的摩擦力。
第二、研究摩擦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第三、研究滚动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本人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小于滚动摩擦力。
探究技能: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之间的关系。
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并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本课的重点:认识滚动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关系。
本课的难点;掌握测定两种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二、说学法、教法
教法: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
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
教师只作适当点拨,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三、说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认知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激起学习注意力,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
教学一开始,用水桶的滚动、滑动来引起兴趣,通过直观感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摩擦”现象,并让学生思考。
进而认识滑动摩擦、滚动摩擦。
“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有相对运动时都会发生摩擦”。
引入教学,
2、大胆猜测,探究验证。
在实验之前,先进行猜测。
学生们都知道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省力,有了生活经验。
但它们的差距有多大呢?这就是一个极其有趣的问题。
为了把实验搞好,我们精心的设计了实验,实验材料的介绍,让学生猜测材料的用法,也就是实验的方法。
这样学生也有了抓手,有了目的性,学生小组合作在研究实验材料的同时,也就把实验设计出来了。
再通过谈话,了解学生对实验材料的理解。
进而,观看幻灯片了解试验的要求。
从而完成实验。
教师巡视。
完成实验后,学生分组填单。
然后自主进行汇总,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指导了测摩擦力的方法后,我演示拉力大于摩擦力,小车运动。
拉力小于摩擦力小车静止。
解释了刹车的道理即滑动摩擦大于滚动摩擦。
这样设计也是为让学生汇报结果并分析时引起学生的思考。
3、设计轴承,。
如果在设计实验计划时出现困难,就及时给予点拨:从中也可以出现结构性材料加以引导。
因为实验计划的制定,对于学生来说是探究的一个重点,同时可能也是一个难点。
所以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全班集体交流。
这样我想学生在交流时才会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因为交流之前给了每个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在探究设计“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的关系”
结论得出要通过实验数据作为依据。
所以,学生实验是重点,但实验过程中对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却是结论得出关键点。
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也必须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所以在分析全班同学的数据前应该让学生先分析小组内实验现象,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得出结论。
在得出“物体间滚动摩擦力小;物体间滑动摩擦力大。
”这一结论后,再让学生思考设计。
所以教学时可让小组直接讨论,汇报设计方案。
最后记录分析数据。
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物体不变,运动时的滑动摩擦力大;滚动摩擦力小。
4、课后拓展延伸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同时,请大家思考我们的轴承怎样可以更省力?摩擦力的大小看来是可以改变的,那人们为了减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会想出什么办法?感谢各位老师和朋友的聆听,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