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为主义⼼理学的基本观点
⼀)⾏为主义的界定
传统的⼼理学把学科的注意⼒放在研究意识上,所使⽤的⽅法⼜是主观性极强的内省,其研究内容、结果和⽅法都缺乏可观性,根本⽆法使⼼理学厕⾝于⾃然科学的⾏列,与物理学、化学、⽣理学平起平坐。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改造⼼理学,改变⼼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法,使它的研究对象变为可观察、可测量、可验证,研究⽅法变得可控制、可纪录、可重复。

于是,华⽣揭竿⽽起,宣称⼼理学应把⼈的⾏为当作研究的对象,⽽把意识赶出⼼理的研究领域,从⽽在⼼理学中发动了⼀场⾰命。

⾏为主义的创始⼈华⽣宣称⼼理学应把⼈的⾏为当作研究的对象,那么什么是华⽣所谓的⾏为呢?
华⽣认为,⾏为就是有机体⽤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

它的构成单位是反射,⽽反射就是刺激(stimulus)与反应(response)的联结。

(S-R)
那么,什么是刺激和反射呢?
华⽣认为,刺激指的是外部环境和⾝体内部组织所起的任何变化。

反应就是随着某种刺激⽽引起的肌⾁和腺体的变化。

根据这样的定义,华⽣把⼼理学简化为研究S-R的科学,任何复杂的⾏为,都是刺激与反应的关系,⼼理学就是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

于是,⼼理学终于被纳⼊了⾃然科学的⾏列。

(⼆)如何研究⼈类⾏为
既然⾏为主义⼼理学认为⼈的⾏为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那么,研究⾏为的⽅法就在于寻找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只要发现某⼀种刺激能引起哪⼀种反应,或发现某⼀种反应是由哪⼀种刺激引起的,就能找到⼀种刺激与⼀种反应之间的特定的因果关系。

这正是研究的⽬的。

⽤公式来表⽰,就是:华⽣认为,"刺激-反应"是⼀种最简单的模式。

其中,刺激和反应都可以由其它刺激和反应所代替。

(A)我们熟悉的条件反射就是刺激替代的结果。

例如:
(B)不仅刺激可以替代,反应也可以替代,或者条件化。

例如:(点击展开)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反应的替代表现为⾏为的变化。

正是根据刺激-反应和形成的替代刺激-替代反应这样⼀系列的替代,才构成⼈的⽆限学习能⼒。

华⽣的⾏为主义研究⽅法对⼼理学的科学研究产⽣重⼤的影响。

直到今天,尽管⼼理学的研究⽅法有了重⼤的改进和综合,但基本思想⽅法仍然受⾏为主义理论的左右。

(三)⾏为主义的思维
为了彻底改造⼼理学,华⽣开始⽤⾏为来解释各种⼼理现象。

其基本原则:凡能⽤⾏为加以解释的就纳⼊⼼理学的框架,凡不能⽤⾏为解释的就把它赶出⼼理学,从⽽建构了⼀整套⾏为主义⼼理学。

那么,⾏为主义⼼理学如何看待思维呢?
华⽣认为,思维与⾔语是不可分割的,思维的本质就是⾔语活动。

思维与⾔语的区别仅仅在于有⽆声⾳。

⾔语是有声的思维,思维是⽆声的⾔语。

按不同的⾔语形式,华⽣将思维分为三类。

(请参阅教材第69页。

)由于⾔语活动包含⼀系列复杂的肌⾁、内脏器官的活动,因此,华⽣认为思维不仅仅与⾔语不可分割,也与内脏组织不可分割。

只不过⾔语通常占据优势的地位,协调着⼈的肌⾁⾻骼活动。

这么⼀来,华⽣终于将思维纳⼊了⼼理学的范畴。

为了说明这⼀观点,华⽣以学习弹钢琴为例,如下图所⽰:
该图表明动作习惯是怎样形成的。

S1 、S2、S3 是乐谱上的独⽴⾳符,作为视觉刺激,引起了弹钢琴者的⼿指运动,在琴键上作出相应的弹奏动作RK1、RK2和RK3 等。

(RK1 、RK2 和RK3等等是对每⼀个独⽴的⾳符予以独⽴的动作反应)。

这说明当你看到⾳符G(S1)时,你弹奏键G(RK1)。

这个图解表明了当你弹奏⼀⾸简单的乐曲是发⽣的情况。

S1--第⼀个⾳符(G)____展现在你⾯前,然后乐谱被拿⾛。

但你能继续弹奏,为什么?这是因为经过多次弹奏后,形成了习惯,只要出现最初的⾳符S1,弹奏者便引发出⼀系列的弹奏动作:RK1-RK2-RK3-RK4-RK5 ………其中除了RK1 是由S1引起的之外,RK2、RK3等不再由S2、S3引起,⽽是由RK1引起。

每⼀个前⾯的弹奏动作都成为下⼀个弹奏动作的替代刺激。

这张图只反映了动作⼀个因素,事实上,在动作发⽣的同时,还产⽣⾔语和内脏的活动。

这个简单的图解表明了同样的事实--当我们对任何对象,⽐如说S1反应时,我们不仅⽤胳膊的横纹肌反应(RK1),⽽且语⾔(RV1)和内脏(RG1)也参与了反应。

三种反应形成了有组织的反应系统。

在具体的思维过程中,反应系统中的三种反应成分的主导地位会有所变化,有时以⾔语反应为主,有时以动作反应为主,有时以内脏组织反应为主。

从左图中可以看出,思维过程中有⼀段时间不⽤⾔语,但反应系统中的其他成分有效地保证着思维的连续进⾏。

(四)⾏为主义的习惯
诸如思维这样的复杂的⼼理都纳⼊了⾏为,对华⽣来说,⽤⾏为来解释习惯就不是个难题了。

什么是习惯呢?
1、华⽣认为,⼀个⼈的习惯是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过程中学会更快地采取⾏动的结果。

⼈处在内外环境的不断刺激之中,刺激必然引起⼈的活动。

其中外部环境指⼈周围可以产⽣视觉、听觉、触觉、温觉、嗅觉、味觉刺激的外在世界的物体,内部环境指⼈体内所有内脏的、体温的、肌⾁的和腺体所发⽣的刺激。

当⼈的内外刺激所引起的活动不再是随机的,⽽是在⽣活中变得越来越有规则、有秩序后,习惯便形成了。

换句话说,当⼈所处的情境与先前曾经发⽣过的情境相同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整合,能更为迅速和更多地活动起来达到⽬的,于是,我们可以认为他已"学会"或已"形成"了⼀种习惯。

习惯的形成,实质上是形成了⼀系列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习惯的单位。

"当⼀个复杂的习惯被完全分解之后,这个习惯的每个单位就是⼀种条件反射"。

习惯的作⽤就是为了使动作更简便。

2、哪些因素影响动作习惯的形成呢?华⽣认为:
(1)年龄。

华⽣从对⽼⿏的研究中发现,年龄对习惯的形成存有影响。

在⽼⿏学习⾛迷宫的试验中发现:
但从实验中有⼀点可以肯定,年纪⼤的⽼⿏和年纪⼩的⽼⿏都能学习。

华⽣特意指出,⼈类停⽌学习的时间太早。

他相信:“如果形势很急迫,60、70岁甚⾄80岁的⼈也能学习。


(2)练习的分配
华⽣通过实验发现,在特定限度内练习的次数越少,每⼀练习单元的效率就越⾼。

例如:让⼏组⽩⿏进⾏50次的尝试(练习)实验中发现:根据实验结果,华⽣主张分散学习,不主张集中突击训练。

即使在⼀个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学习,也应该在中间留出⼀段间隔时间来,这样会取得惊⼈的学习效果。

当习惯形成并巩固之后,实际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刺激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华⽣称之为条件反射的第⼆阶段。

究其原因是习惯了的动作本⾝的动觉刺激⾜以引起下⼀个运动反应,⽽下⼀个运动反应⼜引起再下⼀个运动反应,肌⾁不仅是"反应的器官",⽽且也成了"感觉的器官"。

华⽣⼗分重视⼉童良好习惯的形成,认为这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五)⾏为主义的情绪
学过⼉童⼼理学的⼈都知道,关于⼉童情绪的发展主要有分化说和原始情绪说两⼤学说。

华⽣属于后者。

他认为,情绪是⾝体对特定刺激作出的反应,是内隐⾏为的⼀种形式。

新⽣⼉具有三种原始情绪(即⾮习得⾏为):惧、怒和爱,以后的习得情绪都是在这三种原始情绪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

为了证明⾃⼰的见解,华⽣将⼀名11个⽉⼤⼩的婴⼉艾伯特作被试,成功地运⽤条件反射法形成他对⽑绒绒动物的惧怕。

实验如下:
上⾯当实验提供了惧怕条件反射形成的证据。

但这⼀实验严重伤害了⼉童的⼼理健康,出于道德原因,受到学术界的严厉批评。

(六)⾏为主义的⼈格
⼈格是⼼理学中的⼀个⼗分复杂的概念,华⽣却轻⽽易举地把它纳⼊到⾏为的⾏列:⼈格是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

在⼈的⼀⽣中,会形成许多习惯系统,每个习惯系统⼜包含许多个各⾃独⽴的习惯。

所有习惯系统的总和,便构成⼈格。

下图直观地表明了⼈从出⽣到成熟当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格结构的剖⾯图:
在⼈格的习惯系统中,有⼀些习惯系统占主导地位,很容易被观察到,有些习惯系统则不易被观察。

⾄于哪⼀种习惯系统如何⽀配⼈的⾏为,则取决于环境的影响。

例如:
⼈格中的各习惯系统既有相互协调的,也有相互冲突的。

当相互冲突的习惯系统同时发动时,⾏为就发⽣冲突,导致肌⾁、腺体在不同活动中发⽣颉颃。

这种状况如得不到及时解决,久⽽久之,便导致⼼理失调
华⽣认为⼉童期形成的⾏为习惯对成⼈的⼈格具有长远的影响,早期形成的⾏为在适当的情境中会重新表现出现。

在华⽣看来,⼈格既然是由环境中的⾏为习惯形成的,⾃然也可以由改变环境来改变⼈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