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日血缘亲属称谓语差异成因及其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日血缘亲属称谓语差异成因及其翻译
[摘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都具有父权家长制的“宗族”文化传统,但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亲属称谓语体系。
本文从语义、分类、敬谦及词缀方面,探讨了中日血缘亲属称谓语的差异,分析其成因,总结出亲属称谓语翻译时的处理方法,并提出了中日翻译教学导入文化知识的必要性。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差异成因翻译技巧翻译教学
亲属关系是人们之间一个最亲密的社会关系,在社会结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社会关系。
而亲属称谓语则反映了人们的之间的这种婚姻或血缘关系,它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的语言符号的反映。
正如日本学者石川荣吉所说:“亲属称谓并不是表示个人之间的谱系的位置关系。
称谓词性意味着人类集团之分类的社会性范畴。
”亲属称谓语的研究历来受到民俗学家、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的重视。
亲属称谓语作为一种基本词汇在民族语言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特点。
虽然民族与民族之间或许会有类似的文化现象,但类似并不等于完全相同,存在的差异是辨别这些亲属称谓的关键。
本文试图通过中日亲属称谓语的差异性对比,浅析其成因,总结出中日翻译教学中亲属称谓语互译的几点启示。
一、中日亲属称谓语的差异
1.词义差异。
从中日四代亲属称谓対照表中可以筛选出以下同形的亲属称谓语: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父、母、兄、弟、妹、叔父、伯父、兄弟、弟妹、外甥、夫、舅、姑、主人、伯母、婶母,等等。
很多同形也意义相同,但仍有部分词汇不能望文生义。
在不同文化历史背景的熏陶下,日语中的这些词语,所指范围已经和汉语的有所不同,比如兄弟、弟妹等。
例1:兄弟:汉语中的“兄弟”仅指哥哥和弟弟,兄弟还可用于平辈之间,可以用在比自己年龄小的,更可以用于对众人讲话时的谦称,此时无辈分之分。
而日语的“兄弟”不仅指哥哥和弟弟,还指姐姐和妹妹。
例2:弟妹:汉语的“弟妹”多指的是“弟弟的配偶”即“弟弟的妻子”。
日语的“弟妹”所指的是“弟弟和妹妹”,在现代日语中使用频度较低。
例3:外甥:此词中日语言共同点都是用于指本人姐姐或妹妹的儿子,不同点在于日语的“外甥”还有指妻子的兄弟的用法,相当于汉语的“内弟”。
2.分类法差异。
汉语亲属称谓语复杂,日语则相对简单。
在汉语亲属称谓语中需要区分血亲姻亲,如伯父、叔父、姨母和伯母、婶母、姨父;需要区分宗族非宗族,如爷爷、侄儿、孙子和外公、外甥、外孙等;需要区分父系母系,如叔叔、姑妈、堂兄和舅舅、姨妈、表兄等;需要区分长幼辈分,如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等。
而日语亲属称谓袭用的是分类法,即不标明亲族是父系的还是母系的,不标明是直系的还是旁系的,不标明亲族的排行顺序,只标明尊卑辈分。
这样仅用几个词就能全部涵盖,如おじいさん(爷爷,外公),おばあさん(奶奶,外婆),いとこ(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おじさん(伯父,叔父,姨父,舅舅,姑父)。
因此若无具体的解释或明确的语境,即使听到这些称谓词语,也无法断定这些称谓语具体指出何人或何种亲属关系。
例如在表示祖辈及曾祖辈的亲属关系方面,中、日两国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词语都按类似的构词法构成,即在表示“父/母”的称谓词语前加上表示辈分的词语,如汉语的(曾)+(祖)+父/母,日语的(曾)+(祖)父/母。
主要差异在于是否区分父系、母系方面的关系。
在汉语中,父亲的爸爸、妈妈分别称为“祖父”、“祖母”或“爷爷”、“奶奶”,而母亲的爸爸、妈妈则要分别称为“外祖父”、“外祖母”或“外公”、“外婆”。
但在日语中,称呼父亲的爸爸、妈妈和母亲的爸爸、妈妈时,则统一用“おじいさん(ちやん)”和“おばあさん(ちやん)”,此时无父系、母系之别。
3.敬语用法差异。
中国人家庭成员或亲戚之间的面称,没有敬,谦之分,而在日本人家庭成员或亲戚之间的面称,则有敬、谦之分。
例如,对父亲的称谓:称呼父亲本人或在亲属面前称呼自己的父亲,用敬称“お父様(さん、ちゃん)”;对亲属以外的他人说到自己的父亲用谦称“ちち”“父親”;称呼对方父亲用敬称“お父さま(さん)”。
又如,对母亲的称谓:称呼母亲本人或在亲属面前称呼自己的母亲,用敬称“お母さま(さん、ちゃん)”;对亲属以外的他人说到自己的母亲用谦称“はは”“母親”“おふくろ”等。
其中“はは”最常用,带有谦称的性质,“母親”较之更郑重。
与人谈话时,称呼对方母亲时用敬称“お母さん”“おふくろさん”等。
最常用的是“お母さん”,“おふくろさん”则主要用于对关系亲密者讲话的场合。
4.词缀使用差异。
汉日亲属称谓语在实际使用中,为表达特定情感(如亲昵、厌恶),会在亲属称谓语上加上词缀。
汉语词缀丰富,在现在的汉语中,可在称谓语的基础上加接尾词“儿”或接头词“老”“阿”“我”“咱”“小”等修饰语,如老爸、阿妈、咱妹、我祖父,小弟,小妹等。
而在日语中,则使用接尾词“ちゃん”。
例4:従兄弟の一郎ちゃんが交通事故で入院したんだって。
例5:すぐ母ちゃんに話すなんて姉さんったら、ほんとに唇が薄いね。
例6:老爸,我放学回家了。
例7:每当立冬节气过后,阿婆就开始数日子。
例8:他是我的小弟。
例9: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
二、中日亲属称谓语差异的成因
1.家族继承制度的不同。
中国的家族构造是横向扩大的包含旁系血统的大家族,而日本是纵向发展的以继承人为中心直系血统的家族构造。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传统社会是采取“诸子均分继承制”。
对于“诸子”来说,“父系血缘”是获得财产继承权的惟一的充分必要条件。
因此具备这一合法性来源的“诸子”在家族中也就理所当然地获得一视同仁的待遇。
“诸女”尽管有“父系血缘”,因为是要外嫁异姓的,她们的继承权往往被剥夺,其在家族中的地位也就像熟语“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所说的那样。
而日本的家族继承制是以“长子单独继承制”为中心的。
嫡系长子在家族中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诸子,旁系血缘遭到极大的轻视。
这可以从分家前在家族中的地位以及分家后长子的“本家”与次子的“分家”的悬殊地位中明显地体现出来。
尽管同属于父系血缘关系,但由于在家族中以及在家族财产继承上的悬殊待遇,直系长子的独尊,日本传统家族对血缘关系的划分远不如中国那样细致,并且对旁系的血缘关系只是笼统地按远近来划分,比如分为“六等亲”(包括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与孙子女、叔伯与侄子、姨舅与外甥、堂亲表亲等关系)。
因此血缘的细致划分在日本传统社会也就缺乏动力,最后导致其亲属词汇体系的暧昧与贫乏。
2.宗族等级观念的不同。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亲属意识很重,汉语中繁杂众多的亲属称谓词语说明汉民族是一个崇尚“大家庭”的民族,一向以“四世同堂”为骄傲。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一个家庭越强大,人丁越兴旺,这个家庭越繁荣昌盛;相反,家庭弱小,人丁稀少,是一个家庭衰败的标志。
同时由于中国经历了几千年漫长的封建宗法等级社会,汉语的亲属称谓体系严格遵守“尊卑有序”的规定,强调年幼者对年长者的孝顺,在亲属称谓体系中每个亲属称谓都代表了其在亲属关系中的尊卑、名分和地位。
中国人这种传统的宗族关系、亲属关系及家庭观念和意识共同构成一种社会关系网,在社会生活及交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为宗族亲属之间在行事、决策方面往往要顾及亲属之间的利益和情面,有一种互相维护,互相依赖的心理。
在日语文化中,日本人崇尚集体协作精神,主张个人服从集体,个人依靠集体才能生存,集体或集团意识非常强。
日本人的集体并不是以家庭或家族为核心,
而是以自己赖以生存的社区、“村”、公司、单位为核心,因此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家庭观念和亲属意识相对较淡薄,传统的三代同居的家庭在现代不断减少,核心家庭不断地增加。
日本人的血缘观念淡薄,且不太重视旁系亲属,因此,在日语中使用的亲属称谓词语少,而且表述的亲属关系不明确。
三、中日亲属称谓语互译技巧及其翻译教学
通过对中日亲属称谓语的综合比较,可以看出很多亲属称谓语在翻译时很难找到合适的、完全对应的译语。
而翻译中最重要的是充分传达原文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使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有相同或相似的反应。
译者首先要熟悉中日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亲属称谓语的特点、原语中每个亲属称谓语使用的语境以及指代意义,然后根据上下文综合分析,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所要表达的信息。
要在这两种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亲属称谓语体系之间进行翻译转换,译者需深入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在实践中选用合适的称谓语翻译方法。
1.中日亲属称谓语互译中的主要技巧:归化法、释义法、和简化法
例10:原文:忽见素云进来说“我们奶奶请二位姑娘商议要紧的事呢。
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史姑娘,宝二爷,都等着呢。
”
译文:そこへ素云(李纨づきの腰元)はいっていきて、「家の奥様がみなさまに大事なご相談がおありだそうで、お二人方にお越しくださいますようにとのことでございます。
迎春さま、探春さま、惜春さま、史湘云さま、宝の若さには、どなたもあちらにお見えになって、お待ちかねてございます」
本段落中的“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的这种排行称呼法,日语中不存在。
为了能使读者清楚的知晓所指何人,译者将人物的名称一一列了出来。
这就是归化法。
又在素云的汉译中采用了解释说明的方法,这就是释义法。
例11:
原文:孙行者笑道:“这却不难。
那日你们妯娌十个托生时,可巧我到阎王那里去……”
译文:すると孫行者は笑いながらこう言いました。
「そいつはおやすいご用だ。
お前さんたち十人のものが生まれ出る日に、ちょうどわしはこの閻魔さまのところへやってきたんだよ。
……」这里出现的“妯娌”一词,日语里没有,且与原文的中心思想并不密切,为了使文章通顺,译者采用了简化法,即使用指
示代词替代。
2.在日语教学中必须导入日本文化
例12:
原文:贾瑞听了,魂不附体,只说“好侄儿,只说没有见我,明日我重重的谢你。
”
译文:贾瑞はこれを聞いて魂も身に付かぬ心地で、「蔷ちゃん、お願いだ!どうか、僕がいなかったと申し上げておくれ。
あす、僕、君に十分お礼をするから」
在日语中,对晚辈,通常不使用亲属称谓语,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者不了解日语亲属称谓语的这一特征,直接译成“甥”,译文肯定不自然。
这就要求日语学习者要了解日语亲属称谓语的特征。
要想了解日语亲属称谓语的特征必须日本的传统历史、文化、民间习俗。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日本文化特征,才能搞清楚日本人的“内”与“外”,才能正确判断是应该使用敬语、还是应该使用谦语。
参考文献
[1]沙吾提·帕万.试论亲属称谓之“文化差异”——英、汉、维亲属称谓对比[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黄碧蓉.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及其互译[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4]邱建钰.谈中日亲属称谓的特点及成因[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