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性粒细胞: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当 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 多。
循环池 边缘池
2.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 作用: 1、吞噬、清除细菌、坏死组织和衰老红细胞 2、吞噬、清除病毒(干扰素)、真菌、结核杆菌 3、识别、杀伤肿瘤细胞(肿瘤坏死因子) 4、参与特异性免疫功能
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5-85g/L 白蛋白(A):约40~48g/L 球蛋白(G):约15~30g/L 纤维蛋白原:约2~4g/L A/G比值:1.5~2.5/L
肝脏病变(肝硬化),A/G比值下降
血浆蛋白的作用:
(1)形成胶体渗透压; (2)运输功能: (3)与甲状腺、肾上腺、性激素结合防止这些激素过
4.功能: (1)维持血管完整性。
(2)参与生理性止血。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粘附: ⑴粘附成分: ⑵粘附过程: ⑶影响粘附因素: Ca2+促进; 蛋白激酶C抑制。
vWF变构
☆释放:5-HT、ATP、ADP、 Ca2+、血小板因子4、 β血小板球蛋白、纤维蛋白原、vWF、TXA2→释放
☆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摩擦。 ★计算:全血的粘滞度为4-5(取决于红细胞)
血浆的粘滞度为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
贫血→红细胞↓→粘滞度↓ 大面积烧伤→ 血中水分渗出血管→粘滞度↑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的生成部位和一般过程
(一)生成部位
胚胎早期:卵黄囊
胚胎第二个月:肝、脾
胚胎第四个月:骨髓
(二)一般过程: 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可识别前体细胞
☆收缩: 在Ca+作用下,血小板微管和肌动蛋白、肌 球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
☆吸附: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利于血液凝固。
血小板纤溶作用: 血小板解体释放出的纤溶酶以及纤溶酶激活物,可
以激活纤溶系统→血凝块液化。
(三)血小板生成的调节
巨核细胞胞质脱落下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 血小板生成素:肝、肾
(四)血小板的破坏
寿命7-14天,在肝、肾、肺被吞噬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一、基本过程 ①血管收缩
(损伤刺激使血管收缩,血小板释放TXA2、5-HT使血管收缩)
②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
粘附、聚集、释放形成松软止血栓(初步止血)
③血液凝固:
血浆中可溶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不溶的纤维蛋白 (fibrin)多聚体→交织成网→加固止血栓(二期止血)
• 因子Ⅶ 前 转 变 素 ,血 清 凝 血 酶 因子ⅩⅢ 纤 维 蛋 白 稳 定 因 子
• ─
─
─
─
原转变加速素( ───────
SP ─
CA ─
) ─
─
─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凝血因子特点:
①除因子Ⅲ外,都是血浆中的正常成分; ②除因子Ⅳ外,都是蛋白质,多在肝脏合成,始无活性; 激活为Ⅱ → Ⅱa ④因子Ⅱ、Ⅶ、Ⅸ、Ⅹ、XI、XII、前激肽释放酶都是
3.嗜碱性粒细胞:
胞内的颗粒中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趋化因子A:限制嗜酸粒细胞过敏反应。
嗜碱性细胞在结缔组织和粘 膜上皮内时,称肥大细胞。
4.嗜酸性粒细胞: ①基本不能杀菌, ②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 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 ③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
循环血量:心血管系统 储存血量:肝、肺、腹
腔静脉、皮 下静脉丛。
三、血浆的理化特性
(一)比重
全血比重:1.050~1.060,主要决定于红细胞数量
血浆比重为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含量
(二)酸碱度(pH值)
1.正常值:pH为7.35~7.45•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因 子 Ⅸ • 血 浆 凝 血 致 活 素 成 分 (PTC)
• 因 子 Ⅳ Ca2 +
• • 因子Ⅹ• Stuart-Prower因 子
• 因 子 Ⅴ 前 加 速 素 ,加 速 球 蛋 白 , 因 子 Ⅺ 血 浆 凝 血 致 活 素 前 质 (PTA)
•
易变因子
因子Ⅻ • 接 触 因 子 ,Hageman因 子
丝氨酸蛋白酶,可对特定肽链进行水解。 ⑤因子Ⅲ、Ⅴ、Ⅷ、高分子激肽原是重要的辅助因
子; ③因子Ⅱ、Ⅶ、Ⅸ、Ⅹ在维生素K参与由肝脏合
成,缺乏维生素K,将出现出血倾向;
依赖维生素的凝血因子
(二)凝血过程
1.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 2.凝血酶的激活 3.纤维蛋白的生成
1000倍
20万倍
1万倍
Ⅷa+Ⅸa + Ca2++PL=因子X酶 复合物
同时,血浆中出现抗凝和纤溶活性物,防止血凝范围扩大。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居于中心地位
1.血小板与血栓:
2.血小板的促凝活性: ①为凝血因子激活提供 磷脂表面; ②吸附多种凝血因子 ③释放纤维蛋白原(凝 血因子) 3.血小板与血管收缩: 血小板释放的TXA2、 5-HT→收缩血管。
二、血液凝固
血凝:•血液由流动的液体变成不流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快由肾脏排出: (4)免疫功能: (5)参与血凝、抗凝和纤溶过程: (6)营养功能
3、非蛋白含氮化合物(NPN) 主要包括:尿素、尿酸、肌酐、肌酸、氨基酸、氨
和胆红素等。 4、其它
血浆中含有葡萄糖、脂类、维生素、激素、乳酸, 微量酶以及少量气体等。
血清: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注: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
(一)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计数 总数:4.0~10.0×109/L(4000~10000/mm3) 分类:中性粒细胞占50~70%
淋巴细胞占20~40% 单核细胞占3~8% 嗜酸性粒细胞占0.5~5% 嗜碱性粒细胞占0~1%
变异: 新生儿最高,出生后3天~3月10×109/L;
(二)白细胞的功能 变形、渗出、游走、趋化、吞噬、分泌
⑴ 聚集过程:NO.1聚集时相=可逆聚集时相;
NO.2聚集时相=不可逆聚集时相。
⑵影响聚集因素: ① 生理性致聚剂:
ADP、肾上腺素、 5-HT、组胺、凝血酶、TXA2、胶原。
②病理性致聚剂: 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
③抑聚剂: PGI2
⑶聚集机制:
Ca 2+ 致聚剂→ cAMP↓、Ca2+↑ → GPⅡb/Ⅲa的受体暴露→ 与纤维蛋白原结合
原和一些凝血因子。
(二)血细胞 ●血细胞比容:
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
(红细胞比容)
变化: 例: 严重腹泻或大面积烧伤:
→血浆量↓→红细胞比容↑
贫血:红细胞↓→红细胞比容↓
二、血量: 全身血液的总量
约占体重的7~8%
60Kg人血量:4.2-4.8L
●叶酸:
VitB12
体内过程:叶酸→经肠粘膜入血→→四氢叶酸→参 入DNA合成
临 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干细胞 ↓
早期红系祖细胞 (BFU-E)
↓ 爆式促进活性→ 晚期红系祖细胞 (CFU-E) ↓ 原红细胞 ↓ 幼红细胞 ↓
网织红细胞
↓
成熟红细胞
缺氧、RBC↓或Hb↓
↓
负反馈
(一)凝血因子
按国际命名法编号的凝血因子
•────────────────────────────
•编 号 同义名
编号
同义名
•────────────────────────────
•因子Ⅰ 纤维蛋白原
因子Ⅷ • 抗 血 友 病 因 子 (AHF),
•因子Ⅱ 凝血酶原
•抗血友病球蛋白
•因子Ⅲ 组织凝血致活素
再生障碍性贫血:抗癌药、氯霉素→造血功能抑制→ 血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
二、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形态和 数量
★形态:无核、双凹圆 碟形、无线粒体
★数量:男性:4.0~ 5.5×1012/L;Hb:120~ 160g/L
直径:7-8um
女性:3.5~5.0×1012/L;Hb:110~150g/L
★贫血: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组成:血浆——呈淡黄色的液体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一)血浆
血浆含水约90~92%,。溶质中有血浆蛋白、无机盐及非
蛋白含氮化合物等。
1、无机盐 :维持酸碱度,血浆渗透压 2、血浆蛋白: 白蛋白:
球蛋白:α1、α2、β、γ四种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主要参与凝血。
2、红细胞的功能
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缓冲作用;免疫功能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 1.红细胞的生成部位和过程:
★部位:胚胎期:肝、脾和骨髓; 出生后:骨髓。
★过程:骨髓造血干细胞 → 红系定向祖细胞 →原红细胞→早幼红 细胞→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网织红 细胞→成熟红细胞
2.红细胞生成所需物质:蛋白质和铁是重要原料; 叶酸和VitB12 是成熟的必须物质。
肾成纤维、内皮细胞(主)
肝细胞(次)
↓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雄激素、T3、生长素
PO2↓ RBC↓ Hb↓
成纤维细胞 内皮细胞
(主)
肝细胞(次)
雄激素
T3 生长素
(四)红细胞的破坏 平均寿命120天 血管外破坏:90% 被脾、骨髓巨噬细胞吞噬
血管内破坏:10% Hb与触珠蛋白结合
三、白细胞
(1)铁:Hb合成必需原料。 体内过程:成人每天需20~30mg合成Hb。
临床:缺铁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
贫血)。
Hb有2条α 肽链和2条β 肽链。
每条肽链 上有一个亚 铁血红素。
每个亚铁 血红素能结 合 一 个 O2 分 子。
(2)叶酸和VitB12 :是合成DNA的重要辅酶。 ●VitB12 体内过程:吸收需壁细胞分泌内因子参与。
主 : NaHCO3/H2CO3 缓 冲 系 ( 比 值 为 20∶1-pH 正 常)
次: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 (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三)血浆渗透压
★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影响因素:与溶质颗粒数目呈正相关。
★分类: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血友病A、B
Ⅶa-Ⅲa+ Ca2++PL= 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
弥慢性血管内凝血
Xa-Ⅴa-Ca2+-PL=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
(三)体内凝 血机制
启动+放大
1000倍
20万倍 1万倍
截短的 内源途 径
(四)血液凝固的调控
血液不会在血管中凝固或止血栓只局限病变部位。原因在于: 1.生理性抗凝物质: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肝素辅助因子II 、C1抑制 物、α1-抗胰蛋白酶、α2-抗纤溶酶、α2-巨球蛋白
↓(生成、释放) -集落刺激因子(CFS)
乳铁蛋白 抑制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
(四)白细胞的破坏
可存在组织的: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只存在血液的:嗜碱性粒细胞
四、血小板生理 ㈠血小板数量和功能 1.形态:双凸圆盘形
2-3um 2.正常值:
100~300×109/L 3.变异:
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数量多
数量少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
3.3KPa)
意义 调节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等渗溶液=等张溶液
(四)血液粘滞度 ★来源:主要来源于红细胞和血浆蛋白等颗粒间的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1、红细胞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 ★概念:
影响因素:
①与表面积/体积呈正 相关;
②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 负相关;
③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 正相关
红细胞经过血窦孔隙
(2)悬浮稳定性
★概念: ★产生原因: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形状。
用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血沉:
★数值:男子为0~15mm/h,女子为0~20mm/h ★意义:①血沉速度与悬浮稳定性呈负相关。
5.淋巴细胞=免疫细胞: T 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
B 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 自然杀伤细胞:抗肿瘤、抗感染和免疫调节功能。
(三)白细胞生成的调节
干细胞 ↓
白系祖细胞 ↓
定向白系祖细胞 ↓
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 ↓
成熟白细胞
IL-1、内毒素、Ca坏死因子 ↓
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
②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 如肺结核、风湿病,血沉加快。
★特征: 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 纤维蛋白原、球蛋白促进血沉;白蛋白、卵磷脂抑 制血沉。
(3)渗透脆性 ★概念: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临床意义:衰老RBC、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脆性大
成熟RBC、巨幼红细胞贫血→脆性小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当 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 多。
循环池 边缘池
2.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 作用: 1、吞噬、清除细菌、坏死组织和衰老红细胞 2、吞噬、清除病毒(干扰素)、真菌、结核杆菌 3、识别、杀伤肿瘤细胞(肿瘤坏死因子) 4、参与特异性免疫功能
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5-85g/L 白蛋白(A):约40~48g/L 球蛋白(G):约15~30g/L 纤维蛋白原:约2~4g/L A/G比值:1.5~2.5/L
肝脏病变(肝硬化),A/G比值下降
血浆蛋白的作用:
(1)形成胶体渗透压; (2)运输功能: (3)与甲状腺、肾上腺、性激素结合防止这些激素过
4.功能: (1)维持血管完整性。
(2)参与生理性止血。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粘附: ⑴粘附成分: ⑵粘附过程: ⑶影响粘附因素: Ca2+促进; 蛋白激酶C抑制。
vWF变构
☆释放:5-HT、ATP、ADP、 Ca2+、血小板因子4、 β血小板球蛋白、纤维蛋白原、vWF、TXA2→释放
☆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摩擦。 ★计算:全血的粘滞度为4-5(取决于红细胞)
血浆的粘滞度为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
贫血→红细胞↓→粘滞度↓ 大面积烧伤→ 血中水分渗出血管→粘滞度↑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的生成部位和一般过程
(一)生成部位
胚胎早期:卵黄囊
胚胎第二个月:肝、脾
胚胎第四个月:骨髓
(二)一般过程: 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可识别前体细胞
☆收缩: 在Ca+作用下,血小板微管和肌动蛋白、肌 球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
☆吸附: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利于血液凝固。
血小板纤溶作用: 血小板解体释放出的纤溶酶以及纤溶酶激活物,可
以激活纤溶系统→血凝块液化。
(三)血小板生成的调节
巨核细胞胞质脱落下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 血小板生成素:肝、肾
(四)血小板的破坏
寿命7-14天,在肝、肾、肺被吞噬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一、基本过程 ①血管收缩
(损伤刺激使血管收缩,血小板释放TXA2、5-HT使血管收缩)
②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
粘附、聚集、释放形成松软止血栓(初步止血)
③血液凝固:
血浆中可溶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不溶的纤维蛋白 (fibrin)多聚体→交织成网→加固止血栓(二期止血)
• 因子Ⅶ 前 转 变 素 ,血 清 凝 血 酶 因子ⅩⅢ 纤 维 蛋 白 稳 定 因 子
• ─
─
─
─
原转变加速素( ───────
SP ─
CA ─
) ─
─
─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凝血因子特点:
①除因子Ⅲ外,都是血浆中的正常成分; ②除因子Ⅳ外,都是蛋白质,多在肝脏合成,始无活性; 激活为Ⅱ → Ⅱa ④因子Ⅱ、Ⅶ、Ⅸ、Ⅹ、XI、XII、前激肽释放酶都是
3.嗜碱性粒细胞:
胞内的颗粒中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趋化因子A:限制嗜酸粒细胞过敏反应。
嗜碱性细胞在结缔组织和粘 膜上皮内时,称肥大细胞。
4.嗜酸性粒细胞: ①基本不能杀菌, ②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 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 ③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
循环血量:心血管系统 储存血量:肝、肺、腹
腔静脉、皮 下静脉丛。
三、血浆的理化特性
(一)比重
全血比重:1.050~1.060,主要决定于红细胞数量
血浆比重为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含量
(二)酸碱度(pH值)
1.正常值:pH为7.35~7.45•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因 子 Ⅸ • 血 浆 凝 血 致 活 素 成 分 (PTC)
• 因 子 Ⅳ Ca2 +
• • 因子Ⅹ• Stuart-Prower因 子
• 因 子 Ⅴ 前 加 速 素 ,加 速 球 蛋 白 , 因 子 Ⅺ 血 浆 凝 血 致 活 素 前 质 (PTA)
•
易变因子
因子Ⅻ • 接 触 因 子 ,Hageman因 子
丝氨酸蛋白酶,可对特定肽链进行水解。 ⑤因子Ⅲ、Ⅴ、Ⅷ、高分子激肽原是重要的辅助因
子; ③因子Ⅱ、Ⅶ、Ⅸ、Ⅹ在维生素K参与由肝脏合
成,缺乏维生素K,将出现出血倾向;
依赖维生素的凝血因子
(二)凝血过程
1.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 2.凝血酶的激活 3.纤维蛋白的生成
1000倍
20万倍
1万倍
Ⅷa+Ⅸa + Ca2++PL=因子X酶 复合物
同时,血浆中出现抗凝和纤溶活性物,防止血凝范围扩大。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居于中心地位
1.血小板与血栓:
2.血小板的促凝活性: ①为凝血因子激活提供 磷脂表面; ②吸附多种凝血因子 ③释放纤维蛋白原(凝 血因子) 3.血小板与血管收缩: 血小板释放的TXA2、 5-HT→收缩血管。
二、血液凝固
血凝:•血液由流动的液体变成不流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快由肾脏排出: (4)免疫功能: (5)参与血凝、抗凝和纤溶过程: (6)营养功能
3、非蛋白含氮化合物(NPN) 主要包括:尿素、尿酸、肌酐、肌酸、氨基酸、氨
和胆红素等。 4、其它
血浆中含有葡萄糖、脂类、维生素、激素、乳酸, 微量酶以及少量气体等。
血清: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注: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
(一)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计数 总数:4.0~10.0×109/L(4000~10000/mm3) 分类:中性粒细胞占50~70%
淋巴细胞占20~40% 单核细胞占3~8% 嗜酸性粒细胞占0.5~5% 嗜碱性粒细胞占0~1%
变异: 新生儿最高,出生后3天~3月10×109/L;
(二)白细胞的功能 变形、渗出、游走、趋化、吞噬、分泌
⑴ 聚集过程:NO.1聚集时相=可逆聚集时相;
NO.2聚集时相=不可逆聚集时相。
⑵影响聚集因素: ① 生理性致聚剂:
ADP、肾上腺素、 5-HT、组胺、凝血酶、TXA2、胶原。
②病理性致聚剂: 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
③抑聚剂: PGI2
⑶聚集机制:
Ca 2+ 致聚剂→ cAMP↓、Ca2+↑ → GPⅡb/Ⅲa的受体暴露→ 与纤维蛋白原结合
原和一些凝血因子。
(二)血细胞 ●血细胞比容:
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
(红细胞比容)
变化: 例: 严重腹泻或大面积烧伤:
→血浆量↓→红细胞比容↑
贫血:红细胞↓→红细胞比容↓
二、血量: 全身血液的总量
约占体重的7~8%
60Kg人血量:4.2-4.8L
●叶酸:
VitB12
体内过程:叶酸→经肠粘膜入血→→四氢叶酸→参 入DNA合成
临 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干细胞 ↓
早期红系祖细胞 (BFU-E)
↓ 爆式促进活性→ 晚期红系祖细胞 (CFU-E) ↓ 原红细胞 ↓ 幼红细胞 ↓
网织红细胞
↓
成熟红细胞
缺氧、RBC↓或Hb↓
↓
负反馈
(一)凝血因子
按国际命名法编号的凝血因子
•────────────────────────────
•编 号 同义名
编号
同义名
•────────────────────────────
•因子Ⅰ 纤维蛋白原
因子Ⅷ • 抗 血 友 病 因 子 (AHF),
•因子Ⅱ 凝血酶原
•抗血友病球蛋白
•因子Ⅲ 组织凝血致活素
再生障碍性贫血:抗癌药、氯霉素→造血功能抑制→ 血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
二、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形态和 数量
★形态:无核、双凹圆 碟形、无线粒体
★数量:男性:4.0~ 5.5×1012/L;Hb:120~ 160g/L
直径:7-8um
女性:3.5~5.0×1012/L;Hb:110~150g/L
★贫血: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组成:血浆——呈淡黄色的液体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一)血浆
血浆含水约90~92%,。溶质中有血浆蛋白、无机盐及非
蛋白含氮化合物等。
1、无机盐 :维持酸碱度,血浆渗透压 2、血浆蛋白: 白蛋白:
球蛋白:α1、α2、β、γ四种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主要参与凝血。
2、红细胞的功能
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缓冲作用;免疫功能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 1.红细胞的生成部位和过程:
★部位:胚胎期:肝、脾和骨髓; 出生后:骨髓。
★过程:骨髓造血干细胞 → 红系定向祖细胞 →原红细胞→早幼红 细胞→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网织红 细胞→成熟红细胞
2.红细胞生成所需物质:蛋白质和铁是重要原料; 叶酸和VitB12 是成熟的必须物质。
肾成纤维、内皮细胞(主)
肝细胞(次)
↓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雄激素、T3、生长素
PO2↓ RBC↓ Hb↓
成纤维细胞 内皮细胞
(主)
肝细胞(次)
雄激素
T3 生长素
(四)红细胞的破坏 平均寿命120天 血管外破坏:90% 被脾、骨髓巨噬细胞吞噬
血管内破坏:10% Hb与触珠蛋白结合
三、白细胞
(1)铁:Hb合成必需原料。 体内过程:成人每天需20~30mg合成Hb。
临床:缺铁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
贫血)。
Hb有2条α 肽链和2条β 肽链。
每条肽链 上有一个亚 铁血红素。
每个亚铁 血红素能结 合 一 个 O2 分 子。
(2)叶酸和VitB12 :是合成DNA的重要辅酶。 ●VitB12 体内过程:吸收需壁细胞分泌内因子参与。
主 : NaHCO3/H2CO3 缓 冲 系 ( 比 值 为 20∶1-pH 正 常)
次: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 (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三)血浆渗透压
★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影响因素:与溶质颗粒数目呈正相关。
★分类: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血友病A、B
Ⅶa-Ⅲa+ Ca2++PL= 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
弥慢性血管内凝血
Xa-Ⅴa-Ca2+-PL=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
(三)体内凝 血机制
启动+放大
1000倍
20万倍 1万倍
截短的 内源途 径
(四)血液凝固的调控
血液不会在血管中凝固或止血栓只局限病变部位。原因在于: 1.生理性抗凝物质: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肝素辅助因子II 、C1抑制 物、α1-抗胰蛋白酶、α2-抗纤溶酶、α2-巨球蛋白
↓(生成、释放) -集落刺激因子(CFS)
乳铁蛋白 抑制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
(四)白细胞的破坏
可存在组织的: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只存在血液的:嗜碱性粒细胞
四、血小板生理 ㈠血小板数量和功能 1.形态:双凸圆盘形
2-3um 2.正常值:
100~300×109/L 3.变异:
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数量多
数量少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
3.3KPa)
意义 调节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等渗溶液=等张溶液
(四)血液粘滞度 ★来源:主要来源于红细胞和血浆蛋白等颗粒间的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1、红细胞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 ★概念:
影响因素:
①与表面积/体积呈正 相关;
②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 负相关;
③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 正相关
红细胞经过血窦孔隙
(2)悬浮稳定性
★概念: ★产生原因: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形状。
用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血沉:
★数值:男子为0~15mm/h,女子为0~20mm/h ★意义:①血沉速度与悬浮稳定性呈负相关。
5.淋巴细胞=免疫细胞: T 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
B 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 自然杀伤细胞:抗肿瘤、抗感染和免疫调节功能。
(三)白细胞生成的调节
干细胞 ↓
白系祖细胞 ↓
定向白系祖细胞 ↓
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 ↓
成熟白细胞
IL-1、内毒素、Ca坏死因子 ↓
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
②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 如肺结核、风湿病,血沉加快。
★特征: 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 纤维蛋白原、球蛋白促进血沉;白蛋白、卵磷脂抑 制血沉。
(3)渗透脆性 ★概念: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临床意义:衰老RBC、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脆性大
成熟RBC、巨幼红细胞贫血→脆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