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园林——精选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园林
⽇本园林
⽇本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以其清纯、⾃然的风格闻名于世。

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之中见⾃然”,⽽是“⾃然之中见⼈⼯”。

它着重体现和象征⾃然界的景观,避免⼈⼯斧凿的痕迹,创造出⼀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

在表现⾃然时,⽇本园林更注重对⾃然的提炼、浓缩,并创造出能使⼈⼊静⼊定、超凡脱俗的⼼灵感受,从⽽使⽇本园林具有耐看、耐品、值得细细体会的精巧细腻,含⽽不露的特⾊;具有突出的象征性,能引发观赏者对⼈⽣的思索和领悟......
⼀、园林发展史
⽇本历史分成古代、中世、近世和现代四个时代,每个时代⼜分成若⼲朝代。

园林历史阶段亦据此⽽分成古代园林、中世园林、近世园林和现代园林四个阶段。

古代园林指⼤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园林(⽇本国都经常搬迁,每个朝代都是以国都所在地命名,如奈良时代的京城在奈良),中世园林指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和南北朝的园林,近世园林指桃⼭时代和江户时代的园林,现代园林指的是明治时代以后的园林,包括明治、⼤正、昭和及平成时代的园林。

(⼀)、⼤和时代园林(公元300年⾄公元592年)
在公元五世纪,建⽴⼤和国。

⼤和国亦不断向中国派出使者,向中国学习⽂化,其中园林艺术就是⼀项。

⽇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成书于公元712年,它与公元720年成书的《⽇本书记》都提到了皇家园林情况,虽然细节不清,但亦可追到⼀丝踪迹,如掖上池⼼宫、矶城瑞篱宫、泊濑列城宫等。

这些皇家园林特点是宫馆环池、环墙或环篱,苑内更有池、泉、游、岛及各种动植物。

穿池起苑池内放养鲤鱼,苑内奔⾛禽兽,天皇在园内⾛狗试马,远⾜⽥猎。

(⼆)、飞鸟时代园林(公元593年⾄公元710年)
此期园林亦属于池泉⼭⽔园系列,所有古园今已不存,但是,园林史料还是清楚地记载了这⼀时代的园林,有藤原宫内庭、飞鸟岛宫庭园、⼩垦宫庭园、苏我⽒宅园等。

(三)、奈良时代园林(公元711年⾄794年)
此期⽇本全⾯吸取中国⽂化,整个平城京就是仿照当时中国的⾸都长安⽽建,史载园林有平城宫南苑、西池宫、松林苑、鸟池塘和城北苑等,另外还有平城京以外的郊野离宫,如称德天皇(718-770年)在西⼤寺后院的离宫。

城外私家园林还有橘诸兄(684-757年)的井⼿别业、长屋王(684-729年)的佐保殿和藤原丰成的紫⾹别业等。

不过,这些往⽇庭园皆成过眼烟云,埋⼊历史的尘⼟之中。

(四)、平安时代园林(794-1185年)
京都⼭⽔优美,都城⾥多天然的池塘、涌泉、丘陵,⼟质肥沃,树草丰富,岩⽯质良,为庭园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据载恒武天皇时期主要建筑都仿唐制,苑园多利⽤天然的湖池和起伏地形,并模仿汉上林苑营造了“神泉苑”。

这⼀时代前期对庭园⼭⽔草⽊经营⼗分重视,⽽且要求表现⾃然,并逐渐形成以池和岛为主题的“⽔⽯庭”风格,且诞⽣了⽇本最早的造庭法秘传书,名叫《前庭秘抄》(⼀名《作庭记》)。

后期⼜有《⼭⽔并野形图》⼀卷。

中世园林
(五)、镰仓时代园林(1185-1333年)
纵观镰仓时代,园林作品多,遗存也多,整个朝代的武家政治和动荡社会使⼈们试图远离尘世的不安,遁⼊佛家世界,寺院园林⼤盛,依然维持前朝的净⼟园林格局,具体做法上还是池中⼼⽔池、卵⽯铺底、⽴⽯群、⽯组、瀑布等,景点布局也从⾈游式向回游式发展,舍⾈登陆,依路⽽⾏,⼤⼤增加了游览乐趣。

在寺园改造和新建的过程中,⽤⼼字形⽔池也表⽰以⼼定专⼀,⼒求顿悟有关,⽽作为枯⼭⽔的作品并未出现,可能有零星的试验⽽未流⾏,或毁后未得到记载,但可以说,枯⼭⽔的思想已经产⽣了,只不过真正成形园林实例我们现在未找到,后来南北朝的西芳寺庭园、临川寺庭园、天龙寺庭园等枯⼭⽔就是这⼀时代枯⼭⽔的实例。

(六)、南北朝时代园林(1333-1392年)
这⼀时期园林最重要的是枯⼭⽔的实践,枯⼭⽔与真⼭⽔(指池泉部分)同时并存于⼀个园林中,真⼭⽔是主体,枯⼭⽔是点缀。

池泉部的景点命名常带有禅宗意味,喜⽤禅语,枯⼭⽔部⽤⽯组表达,主要⽤坐禅⽯表明与禅宗的关系,⽽西芳寺庭园则⽤多种青苔喻⼤千世界。

(七)、室町时代园林
室町时代,园林风尚发⽣了本质的变化,从造园主⼈上看,武家和僧家造园远远超过皇家。

从类型上看,前朝产⽣的枯⼭⽔在此朝得到⼴泛的应⽤,独⽴枯⼭⽔出现;室町末期,茶道与庭园结合,初次⾛⼊园林,成为茶庭的开始;书院建造在武家园林中崭露头脚,为即将来临的书院造庭园揭开序幕。

从⼿法上看,园林⽇本化成熟,表现⼏⽅⾯:轴线式消失,中⼼式为主,以⽔池为中⼼成为时尚;枯⼭⽔独⽴成园;枯⼭⽔⽴⽯组群的岩岛式、主胁⽯成为定局。

近世园林
(⼋)、桃⼭时代园林(1573-1603年)
这⼀时期的园林有传统的池庭、豪华的平庭、枯寂的⽯庭、朴素的茶庭。

桃⼭时代不长,武家园林中的⼈的⼒量的表现是有所加强,书院造建筑与园林结合使得园林的⽂⼈味渐浓。

但是,由于皇家园林和武家园林仍旧以池泉为主题,且这⼀时期持续时间不长,且只露出个苗头就灭亡了。

(九)、江户时代园林(1603-1867年)
江户时代的园林,从园主来看表现为皇家、武家、僧家三⾜⿍⽴的状态,尤以武家造园为盛,佛家造园有所收敛,⼤型池泉园较少,⼩型的枯⼭⽔多见。


园林类型上看,茶庭、池泉园、枯⼭⽔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互相交汇融合,茶庭渗透⼊池泉园和枯⼭⽔,呈现出胶着状态。

从技法上看,枯⼭⽔的⼏种样式定型,如纯沙⽯的⽯庭、沙⽯与草⽊结合的枯⼭⽔。

型⽊、型篱、青苔、七五三式、蓬莱岛、龟岛、鹤岛、茶室、书院、飞⽯、汀步等都在此朝⼤为流⾏。

(⼗)、明治时代(1868-1912年)
明治时代是⾰新的时代,因引⼊西洋造园法⽽产⽣了公园,⼤量使⽤缓坡草地、花坛喷泉及西洋建筑,许多古典园林在改造时加⼊了缓坡草地,并开放为公园,举⾏各种游园会。

这⼀时代的造园家以植冶最为著名,他把古典和西洋两种风格进⾏折中,在青森⼀带产⽣了以⾼桥亭⼭和⼩幡亭树为代表的武学流造园流派则严格按照古典法则造园。

(⼗⼀)、⼤正时代(1912-1926年)
⼤正时代由于只有14年,故园林没有太多的作为,⽥园⽣活与实⽤庭园结合,公共活动与⾃然⼭⽔结合,公园作为主流还在不断地设计和指定,形成了以东京为中⼼的公园辐射圈。

(⼗⼆)、昭和时代(1926-1988年)
昭和期间的园林发展分为战前、战时、战后三个时期。

战前,⽇本园林的发展飞速; 1937年,全⾯侵华战争开始,所有造园活动停⽌,全民投⼊战争;1946年战争结束后,⽇本开始了全⾯建设公园的热潮。

从总体来看,昭和时代历史较长,在位63年,但仍保存君主⽴宪制,在园林上也是既有传统精神,⼜有现代精神。

(⼗三)、平成时代(1989年⾄今)
这是⽇本后现代建筑和造园的时代,⽇本造园家把传统精髓进⼀步整合到园林之中,形成在⽇本式现代园林,渗透⼊各个领域的各类建筑形式之中,得到全世界的称赞。

⼆、⽇本园林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本是个具有得天独厚⾃然环境的岛国,⽓候温暖多⾬,四季分明,森林茂密,丰富⽽秀美的⾃然景观,孕育了⽇本民族顺应⾃然、赞美⾃然的美学观,甚⾄连姓名也⼤多与⾃然有关,这种审美观奠定了⽇本民族精神的基础,从⽽使得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都能反映出返璞归真的⾃然观。

在表现⾃然时,⽇本园林更注重对⾃然的提炼、浓缩,并创造出能使⼈⼊静⼊定、超凡脱俗的⼼灵感受,从⽽使⽇本园林具有耐看、耐品、值得细细体会的精巧细腻,含⽽不露的特⾊;具有突出的象征性,能引发观赏者对⼈⽣的思索和领悟。

⽇本园林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巧⽽精致,枯寂⽽⽞妙,抽象⽽深邃。

⼤者不过⼀亩余,⼩者仅⼏平⽅⽶,⽇本园林就是⽤这种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的意韵效果。

⽇本园林虽早期受中国园林的影响,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的特⾊,尤其在⼩庭院⽅⾯产⽣了颇有特⾊的庭园。

从种类⽽⾔,⽇本庭园⼀般可分为枯⼭⽔、池泉园、筑⼭庭、平庭、茶庭、露地、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游式以及它们的组合等。

枯⼭⽔⼜叫假⼭⽔,是⽇本特有的造园⼿法,系⽇本园林的精华。

其本质意义是⽆⽔之庭,即在庭园内敷⽩砂,缀以⽯组或适量树⽊,因⽆⼭⽆⽔⽽得名。

池泉园是以池泉为中⼼的园林构成,体现⽇本园林的本质特征,即岛国性国家的特征。

园中以⽔池为中⼼,布置岛、瀑布、⼟⼭、溪流、桥、亭、榭等。

筑⼭庭是在庭园内堆⼟筑成假⼭,缀以⽯组、树⽊、飞⽯、⽯灯笼的园林构成。

⼀般要求有较⼤的规模,以表现开阔的河⼭,常利⽤⾃然地形加以⼈⼯美化,达到幽深丰富的景致。

⽇本筑⼭庭中的园⼭在中国园林中被称为岗或⾩,⽇本称为“筑⼭”(较⼤的岗⾩)或“野筋”(坡度较缓的⼟丘或⼭腰)。

⽇本庭院中⼀般有池泉,但不⼀定有筑⼭,即⽇本以池泉园为主,筑⼭庭为辅。

平庭即在平坦的基地上进⾏规划和建设的园林,⼀般在平坦的园地上表现出⼀个⼭⾕地带或原野的风景,⽤各种岩⽯、植物、⽯灯和溪流配置在⼀起,组成各种⾃然景⾊,多⽤草地、花坛等。

根据庭内敷材不同⽽有芝庭、苔庭、砂庭、⽯庭等。

平庭和筑⼭庭都有真、⾏、草三种格式。

茶庭也叫露庭、露路,是把茶道融⼊园林之中,为进⾏茶道的礼仪⽽创造的⼀种园林形式。

⾯积很⼩,可设在筑⼭庭和平庭之中,⼀
般是在进⼊茶室前的⼀段空间⾥,布置各种景观。

步⽯道路按⼀定的路线,经厕所、洗⼿钵最后到达⽬的地。

茶庭犹如中国园林的园中之园,但空间的变化没有中国园林层次丰富。

其园林的⽓氛是以裸露的步⽯象征崎岖的⼭间⽯径,以地上的松叶暗⽰茂密森林,以蹲踞式的洗⼿钵象征圣洁泉⽔,以寺社的围墙、⽯灯笼来模仿古刹神社的肃穆清静。

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游式是指在⼤型庭园中,设有“回游式”的环池设路或可兼作⽔⾯游览⽤的“回游兼⾈游式”的环池设路等,⼀般是⾈游、回游、坐观三种⽅式结合在⼀起,从⽽增加园林的趣味性。

有别于中国园林的步移景随,⽇本园林是以静观为主。

⽇本园林的四分之三都由植物、⼭⽯和⽔体构成,因此,从种植设计上,⽇本园林植物配置的⼀个突出特点是:同⼀园中的植物品种不多,常常是以⼀⼆种植物作为主景植物,再选⽤另⼀⼆种植物作为点景植物,层次清楚,形式简洁,但⼗分美观。

选材以常绿树⽊为主,花卉较少,且多有特别的含义,如松,如松树代表长寿,樱花代表完美,鸢尾代表纯洁等等。

三、⽇本著名园林举例
(⼀)桂离宫
⽇本17世纪的庭园建筑群。

位于京都市西京区。

这⾥很早就是王朝赏⽉的胜地,1620~1624年,智仁亲王在此兴建别墅。

1645年其⼦智忠亲王再次进⾏整修,遂成为⽇本各种建筑和庭园巧妙结合的典型代表。

桂离宫占地6.94 公顷,有⼭、有湖、有岛。

⼭上松柏枫⽵翠绿成荫,湖中⽔清见底,倒影如镜。

岛内楼亭堂舍错落有致。

桂离宫的主要建筑有书院、松琴亭、笑意轩、园林堂、⽉波楼和赏花亭等。

在“造景”⽅⾯,建筑师着眼于明朗和宽阔。

整个景区以“⼼字池”的⼈造湖为中⼼,把湖光和⼭⾊融为⼀体。

湖中有⼤⼩5 岛,岛上分别有⼟桥、⽊桥和⽯桥通向岸边。

岸边的⼩路曲曲折折地伸向四⾯⼋⽅,给⼈以“曲径通幽”之感。

松琴亭、园林堂和笑意轩都是⽇本“茶房”式建筑,是供在这⾥游玩的皇室品茶、观景和休息之处。

⽉波楼⾯向东南,正对⼼字池,是专供赏⽉的地⽅。

书院⾥收藏有上千册的古书和各种古董,都是皇室的珍品。

桂离宫的整体布局,是许多优秀建筑经过严密的构思设计组织在⼀起的。

其中的茶室是古茶室之⼀,分春、夏、秋、冬四间,与天然景观和谐地结合在⼀起。

古书院建筑以轻快、简素的空间构成。

庭园模拟名胜风景⽽设计,还包括有禅宗寺院风味的⽯庭和茶室的露地庭等,因此可说是各时代、各流派的综合样式。

桂离宫这座370 多年前的庭园建筑,充分显⽰了⽇本古建筑和谐的风格。

它正以更加迷⼈的姿⾊,吸引着⼤批⽇本国内外的游览者。

(⼆)修学院离宫
⽇本最⼤的庭园建筑群,是⽇本三⼤皇家园林之⼀。

位于京都市左京区修学院町,1659年竣⼯。

离宫建造在⽐叡⼭麓,庭园占地约26500平⽅⽶,加上园内⼭林约156400平⽅⽶,分上、中、下3处⼭庄。

以修学院⼭为借景、宽阔的庭园以及优美的氛围,堪称⽇本具有代表性的景观。

修学院离宫位于⽇本京都市左京区⽐睿⼭麓,是⽇本三⼤皇家园林之⼀。

是1656年—1659年期间后⽔尾上天皇建於⽐睿⼭⼭下的⼤型⼭庄,修学院的建造由后⽔尾上皇所设计与指导,连模型都是他亲⼒亲为。

园林始建于1655年,竣⼯于1699年。

占地约54万5000平⽅公尺,由上、中、下三个茶屋(庭园)构成。

茶屋⽴於幽雅的⼩池之畔,建筑和⼤⾃然浑然天成,巧妙绝伦。

综观修学院离宫,远离市尘却可遥望街市,离⽽不隔,若即若离。

本为⼭地,曲⽔瀑布最宜,却强为⼴⼤⽔池,堆⼟岛构桥梁,⼯程浩⼤。

但堤下以植篱掩盖,堤上宽堤如浜,显得亲切⾃然。

最妙处为借景,在邻云亭、千岁桥、西浜各处都可借到⼭下、市区和远⼭的景观。

另外,全园的祈寿主题⾮常明显,有寿⽉观、神仙岛(⼀池三岛)、千岁桥等主要景点,透过这些景名,那位当年已63岁还在造园的后⽔尾上皇的晚年⼼情也可略见⼀斑。

在这⾥,他⼀边凝望着⽉亮,⼀边作诗,就这样度过着他的岁⽉。

从这个有着⽔流和叮咚作响的瀑布的下庭园中,你可以沿着⼀条两边树⽊林⽴的⼩径来到中间的⼀个庭园。

这⼉的⼩亭中有⼀幅著名的鱼画,那鱼逼真得就像有⼀张画出的⽹在罩住它们,不让它们游⾛⼀样。

最后你到达云亭,在此能观赏到令⼈⼼颤的美丽全景:上庭园散落着湖、桥、瀑布、⼩岛和精巧的亭⼦,这些形成了前园;后⾯是京都城,背靠重重群⼭。

[1]
(三)龙安寺
龙安寺是由室町时代应仁之乱东军⼤将细川胜元于宝德⼆年(公元1450年)创建的禅宗古寺。

龙安寺位于⽇本的京都,龙安寺庭园是⽇本庭园抽象美的代表:在寺庙⽅丈前⼀⽚矩形的⽩砂地上,分布着5组长着青苔的岩⽯,建寺时是⽇本视觉艺术发⽣重⼤⾰新的时期,龙安寺是著名的枯⼭⽔庭园,被联合国教科⽂组织指定为世界⽂化遗产。

龙安寺寺内景点有:矿⽯寺院,枯⼭⽔庭院,鸳鸯池,其中最著名的是矿⽯寺院,不见⼀点泥⼟,由圆形和椭圆形的⼩⽯⼦铺成,其上摆有⼗五块岩⽯,⽆论从什么⾓度看,都会有⼀块矿⽯隐藏。

龙安寺庭园是⽇本庭园抽象美的代表:在寺庙⽅丈前⼀⽚矩形的⽩砂地上,分布着5组长着青苔的岩⽯,此外别⽆⼀物,15世纪建于京都龙安寺的枯⼭⽔庭园是⽇本最有名的园林精品。

它占地呈矩形,⾯积仅330平⽅⽶,庭园地形平坦,由15尊⼤⼩不⼀之⽯及⼤⽚灰⾊细卵⽯铺地所构成。

⽯以⼆、三或五为⼀组,共分五组,⽯组以苔镶边,往外即是耙制⽽成的同⼼波纹。

同⼼波纹可喻⾬⽔溅落池中或鱼⼉出⽔。

看是⽩砂、绿苔、褐⽯,但三者均⾮纯⾊,从此物的⾊系深浅变化中可找到与彼物的交相调谐之处。

⽽砂⽯的细⼩与主⽯的粗犷、植物
的“软”与⽯的“硬”、卧⽯与⽴⽯的不同形态等,⼜往往于对⽐中显其呼应。

因其属眺望园,故除耙制细⽯之⼈以外,⽆⼈可以
迈进此园。

⽽各⽅游客则会坐在庭园边的深⾊⾛廊上——有时会滞留数⼩时,以在砂、⽯的形式之外思索龙安寺布道者的深刻涵义。

由古岳禅师在16世纪设计的⼤德寺⼤仙院的⽅丈东北庭,通过巧妙地运⽤尺度和透视感,⽤岩⽯和沙砾营造出⼀条“河道”。

这⾥的主⽯,或直⽴如屏风,或交错如门扇,或层叠如台阶,其理⽯技艺精湛,当观者远眺时,分明能感觉到“⽔”在⾼耸的峭壁间流淌,在低浅的桥下奔流。

四、⽇本园林的⽂化、审美意蕴
⽇本园林是在中国园林的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甚⾄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明在⽇本园林的体现。

但是中华民族和⼤和民族⽣存的思想⽂化、物质空间的不同,使得⽇本园林⽆论在园林类型、造园思想,还是在园林中开展的活动都深深地带有⽇本⽂化的特⾊。

⽇本的儒教是在公元 3 世纪后期传⼊的。

儒家的政治理念和伦理观念为⼤化⾰新奠定了基础,儒家思想从⽽成为⽇本社会的政治原则和教育⽅针。

儒家思想在⽇本园林中的表现有以下⼏点:
(1)君中民绕和礼制秩序。

平安时代的寝殿造园林和净⼟园林中,明显的中轴即为秩序和礼制的表现。

天⼦处中的思想在园林中表现为园林中⼼的中岛,中岛外围环⽔,环⽔之外环陆。

以中岛为君,环⽔为⾂,环陆为民,这是典型的君——民的放射型布局。

中⼼⽔池的布局在中世以后的园林中表现得更加强烈。

(2)儒家中庸思想在江户时代与神、道、佛融合,成为综合性园林创作的指导思想。

如将讲究⾃然的池泉园、讲究诗画的建筑、讲究茶道的茶庭、讲究佛理的枯⼭⽔整合于⼀体,或在⼀个园中同时模仿本国和外国景观都是儒家中庸思想的表现。

(3)儒家⽂⼈参与造园。

如明朝遗⾂朱舜⽔避难⽇本后建⼩⽯川后乐园,取意范仲淹“后天下之乐⽽乐”;桂离宫的⽉波楼取⾃⽩居易“⽉点波⼼⼀颗珠”。

(4)儒家美学最⾼境界的诗、画、乐都进⼊了园林的构图,如⼤德寺⼤仙院⽅丈庭院便是按⼀副⼭⽔画创作的,同时也有画僧参与造园。

(5)与民同乐思想的应⽤反应在园的取名上,如偕乐园、乐乐园、聚乐园等。

园林内与外之隔只是象征性的⽣垣,表明了园主与民同乐、不愿疏远的态度。

2、佛教思想
⽇本园林受到佛教的影响要⽐儒、道家更深。

佛教与神道教长期作为国教,⽽儒家思想只是作为皇家贵族治世的秘法,并未渗⼊平民。

佛教先⽤画佛像、造寺塔展现慈悲、庄严的艺术形象,激发崇拜⼼情;其次通过建筑、园林营造精神家园。

⽇本的佛教建筑形式也由草顶(或树⽪顶),由彻上露明变成天花吊顶,由柱⼦⼊地变成柱础⽴⽯,由⽆⽃拱变成带⽃拱,由素⽊本⾊变成丹朱彩画,这些转变都与功德捐赠有关。

佛教对⽇本园林的影响有以下⼏点:
(1)因佛教⽽产⽣新的园林形式,如平安时代的净⼟园林,镰仓时代的枯⼭⽔,室町桃⼭时代的⽯庭,桃⼭时代的茶庭等。

(2)佛教的出世说与道家的出世说相结合,奠定了⽇本园林⼭⽔特征和远离城区建寺⽴园的⾃然观,参悟⾃然的游览观。

(3)佛教经历了由与皇权政治结合、与贵族政治结合、与武⼈政治结合到与平民结合这样⼏个阶段,寺院园林也由依附于皇家园林、依附于贵族依附于贵族园林、与私家园林相近布局的净⼟园林、逃避战乱独善其⾝的枯⼭⽔到世俗化与儒家结合的茶庭等⼏个阶段。

(4)佛教园林从皇家和私家园林中⾛出,形成⾃⼰的风格特点,后⼜反影响皇家和私家园林——在⽇本的皇家园林中不仅有寺院⽽且有枯⼭⽔,如林丘寺和⽌⽌斋。

(5)皇家、私家和寺院园林中个性最鲜明的当属寺院园林,它的枯⼭⽔⼏成⽇本园林的代名词。

(6)飞鸟时代园林的须弥⼭是佛教教义的表现,从须弥⼭发展为佛菩萨⽯,是园林佛教化的铁证。

(7)⽇本佛家园林景点题名常依宗教经典,如西芳寺园取⾃佛经“祖师西来,五叶联芳”;修学院离宫的⽌⽌斋取⾃法华经“⽌⽌不须说”。

五、⽂学作品中的⽇本园林
⽇本著名⼩说家诺贝尔⽂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在其⽂学著作《千鹤》、《碧波千鸟》、《美丽与哀愁》中多次写道⽇本著名的茶室以及茶⽂化。

如在《碧波千鸟》中有⼀段茶室的描写:“⼋张席的⼤茶室左⼿,隔着⼀条很窄的⾛廊,有两个⼩茶室,⼀间铺三张席,⼀间铺四张半席,右⼿也有⼀间三张席的⼩茶室……,茶室前有⼀块狭窄的草地,⾛下去,见草坪⼀端的夏桔,枝头上也已锦⾊斑斓。

直到海滨,是⼀⽚缓缓的斜坡,松林傍⽔⽽⽴”。

获诺贝尔⽂学奖的三部作品之⼀的《古都》中介绍、描写了⽇本的平安神宫。

平安神宫⾥的庭院、樱花、醍醐寺的五重塔、杉林等等都是⽇本园林的常见景⾊。

“平安神宫以‘时代祭’⽽著称,明治⼆⼗⼋年,为纪念⼀千多年前桓武天皇奠都京都修建的,所以殿堂不显得陈旧。

据说⼤门和前殿是仿当年平安京的应天门和太极殿。

右有桔树,左有樱花。

从⼀九⼋三年,将迁都东京之前的孝明天皇,也同历代天皇⼀起在这⾥祭祀。

在神前举⾏婚礼的⼈也不在少数。

最美的莫过于⼀簇簇红垂樱,装点着神苑。

如今真可谓‘除了此地樱花,⽆疑代表京都的春天’”。

“⾛完了⽯步,池边是⽚杉林,再⾛不多远,便上了‘桥殿’。

‘桥殿’也
者,因为桥的造型像座宫殿,实则名⽈泰平阁。

两侧的桥栏,有如带矮靠背的长凳,游⼈可以坐在上⾯休憩,隔池眺望园景,或者说眺望带池塘的庭园”。

《古都》中‘和服街’⼀章开头便写道:“京都作为⼀个⼤都会,可谓树⽊青翠,秀⾊可餐。

且不说修学院离宫和皇宫内的松林,古寺庭园⾥的树⽊,即便是⽊屋町和⾼濑川畔,以及五条和堀川等地夹岸的垂柳,虽在市内,游⼈也会⽴即给吸引住的。

那是真正的垂柳。

绿枝低垂,⼏欲佛地,⼗分娇柔。

北⼭峰峦圆浑,连绵起伏,⼭上的红松也都郁郁葱葱”。

《美丽与悲哀》‘⽯景—枯⼭⽔’⼀节提及很多⽇本的庭园。

其中写道:“京都寺院的⽯景庭园,⾄今还留下多处,颇为知名。

西芳寺的⽯园,银阁寺的⽯园,龙安寺的⽯园,⼤德寺的⼤仙院⽯园。

妙⼼寺的退藏院⽯园等,便是主要的⼏处吧。

其中,龙安寺的⽯园,不仅闻名遐迩,⽽且在禅学和美学上。

可以说是⼏近神化了……西芳寺是梦窗国师于历应⼆年所复兴,修堂塔,挖池塘,筑岛屿……如今的枯⼭⽔,相传是沿着上⼭去缩远亭的⽯磴构筑⽽成。

意在表现瀑布与流⽔。

因是以⽯搭成,想必风貌依旧,完好如初……,苔寺的庭园⾥,春⾬打湿的青苔,⾊泽⼗分鲜艳,上⾯,马醉⽊⼀粒粒的⼩花,⽩花花地落了⼀⽚;绿的⽩的之中,间或落有⼀朵红的⼭茶花。

茶花形状完好⽆缺,⾯朝上,宛如开在上⾯⼀样。

龙安寺⽯园⾥的⽯头,经过⾬淋,也各显其⾊”。

⽇本当代著名的⼩说家、剧作家三岛由纪夫的重要代表作长篇⼩说《⾦阁寺》取材于1950年⾦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烧掉⾦阁寺的真实事件。

据林养贤说他的
犯罪动机是对⾦阁寺的美的嫉妒。

⼩说中讲述了⾦阁寺的由来,“⾜利义满承受了西园寺家的北⼭殿,并在那⾥建筑了⼀幢规模宏⼤的别墅。

主要建筑物有舍利殿、护摩堂、仔法堂、法⽔院等佛教建筑群,还有表殿、公卿间、会堂、天镜阁、拱北楼、泉殿、现雪亭等住宅建筑群。

舍利殿的建筑耗资巨⼤,这就是后来称做‘⾦阁’的建筑物。

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叫做⾦阁,是很难划分清楚的。

⼀般地说,是应仁之乱以后,⽂明年间已经普遍沿⽤这⼀名称了。

“⾦阁是幢三层楼阁的建筑物,⾯临开阔的苑池(镜湖池),⼤约是1398年(应永5年)建成的。

第⼀⼆层是按中古贵族住宅的形式建造,使⽤了带⽅格⼦的板窗。

第三层为三间,纯粹是群堂怫堂式的造型,中央镶有唐式建筑的板门,左右镶有花卉形的窗。

柏树⽪毒的⽅锥形屋顶顶端,饰有⼀只镀⾦的铜凤凰。

⼈字形屋顶的钧殿(漱清)伸向他⾯,打破了整体的单调感。

屋顶坡度⽐较平缓,屋檐下的椽⼦稀稀疏疏,⽊⼯精细,轻巧⽽优美。

住宅式的建筑,配以佛堂式的造型,不愧是和谐的庭园建筑的杰作,表现了义满吸收宫廷⽂化的情趣,也很好地传达了当时的氛围。

⼩说这样赞美⾦阁寺“⾦阁犹如夜空中的明⽉,也是作为⿊暗时代的象征⽽建造的。

因此我梦幻的⾦阁以涌现在其四周的暗⿊为背景。

在⿊暗中,美丽⽽细长的柱⼦结构,从⾥⾯发出了微光,稳固⽽寂静地坐落在那⾥。

不管⼈们对这幢建筑物做什么评语,美丽的⾦阁都是默默⽆⾔地裸露出它的纤细的结构,必须忍受着四周的⿊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