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2)经济地理问题:包括地理
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演化、经济地理区划。

(3)人口地理问题:包括人口数量、分布、迁
移和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文化地理问题:包括文化
现象的空间分布和演化、文化景观的形成和变化。

(5)政治
地理问题:包括政治区域的形成和演化、政治决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特征:(1)区域性: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的空
间分布。

(2)综合性: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多
种方法。

(3)社会性: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需要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

(4)人地关系性: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
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强调人地关系的协调和适应。

2、解释人地关系的概念及其分类。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它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根据研究的重点不同,人地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
因素。

(2)神的意志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是神的意志所决
定的,人类无法改变。

(3)生产关系决定论:认为生产关系
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地理环境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4)人地相关论: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人类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

3、简述现代人文地理学中的新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现代人文地理学中的新科学理论包括和谐论和人地共创论。

和谐论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建立和谐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地共创论认为人类和地球是一个整体,人类通过改变地球表面和自身行为来塑造地球的未来。

现代人文地理学中的新方法论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和耗散结构。

系统论认为人地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综合考虑多个要素的相互作用。

信息论和控制论则强调信息的传递和控制的重要性。

突变论认为人地关系的变化是突然而非渐进的。

协调论则强调人地关系的协调和平衡。

耗散结构则强调系统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

这些新方法论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异同:
相同点:都是基于唯物史观的理论,认为社会发展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不同点:地理环境决定论强调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而生产关系决定论则认为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另外,地理环境决定论更注重自然条件的影响,而生产关系决定论更关注社会制度的作用。

文化景观是附着在自然景观之上的人类活动的烙印,因此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密不可分。

自然地理背景是文化景观的一个组成要素,而文化景观的形成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例如,人们在山区建造的村落和城市与平原地区的建筑风格不同,这是由于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同时,文化景观的构成也包括了具象材料和非具象材料,这些材料的来源和使用也与自然环境有关。

自然景观是文化景观的基础,因为同一自然景观可以产生不同的文化景观。

但纯粹的自然景观几乎不存在。

文化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

地理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不同地域的文化景观也因此产生。

文化扩散的主要形式包括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和迁移扩散。

我国的四个综合文化圈分别是中原文化圈、江南文化圈、西南文化圈和东北文化圈,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风俗文化特点。

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形式文化区有核心区、外围区和边缘区,而功能文化区有中心和功能联系。

环境感知是指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对环境的印象。

它在人类活动中具体表现为人们对于不同地域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认知和理解。

文化的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随着人们的迁移而传播到新的地方,而扩展扩散是指该文化现象在源地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通过居民向周围不断传递而扩大范围。

2、人口自然构成:人口按照年龄和性别的分布情况。

3、人口社会构成:人口按照职业、文化教育、婚姻家庭、阶级、民族和种族等因素的分布情况。

4、人口因素的两重性:指人口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的双重作用。

5、人口红利:指人口结构合理、人力资源充足的情况下,人口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效应。

三、问答题
1、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人口结构失衡、人口流动不平衡、人口素质低下、人口老龄化等。

2、如何评价人口增长速度的合理性?
应该比较人口增长的速度与自然资源更新的速度、环境自净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以确定人口增长速度的合理性。

3、什么是人口红利?如何实现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是指人口结构合理、人力资源充足的情况下,人口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效应。

实现人口红利需要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流动和发挥人口的双重作用等。

4、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
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医疗保障负担加重、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等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5、如何应对人口问题?
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包括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流动、推进人口计划生育、加强老龄化问题的应对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社会宣传,形成全社会共同应对人口问题的良好氛围。

1.人口转变是从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
型的转变过程,这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变革。

2.人口构成是指人
口系统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包括人口年龄构成和人口性别构成。

3.人口年龄构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
中不同年龄人口的比例关系。

4.人口性别构成是指一个国家或
地区总人口中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

1.发展中国家人口高速增长,而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

这导致南北经济差距扩大,南北冲突尖锐,同时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剩,发达国家劳动力不足。

2.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包括加速增长阶段、负增长阶段、高速增长阶段、减速增长阶段、波动增长阶段和持续增长阶段。

这些转变的原因包括经济发展、人口控制和社会经济变革对人口政策的冲击。

3.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地区差异日趋显著,这引发了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特征包括渔猎采集经济活动、
人口的繁衍带来人口的迁移,覆盖全球大部分地区,疏散分布与相对集中,人口密度极低,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特征包括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长期缓慢增长和波动性增长,自然灾害、疾病、战争等是导致波动性增长的原因。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包括原始阶段、中间过度阶段和现
代阶段,这是由于经济发展、人口控制和社会经济变革对人口政策的冲击导致的。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资源、人口的
自然构成、人口的社会构成、人口性别构成、人口年龄构成和人口文化构成,以及鼓励或抑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2.适度人口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在于制定区域社会
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家人口战略,以及对人口转变的影响。

3.人口迅速增加给许多国家带来的社会问题包括资源短缺
和人地矛盾尖锐。

3.持续发展应当同时满足当代和后代的需求,同时考虑局部和全球的利益,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4.当前全球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5.资源供需不平衡包括总量和空间两方面的不平衡。

6.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指的是环境系统自净能力降低,有害物质增多。

解释题:
1.持续发展指的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可能,同时考虑局部和全球的利益。

2.人口问题包括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土地荒漠化是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导致的土地退化。

4.自然资源是指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人们可以利用的自然要素。

问答题:
1.资源问题包括短期和长期的问题,短期问题是由于资源贸易上的冲突引起的暂时性资源短缺,长期问题则包括可再生资源再生速度和能力下降,以及不可再生资源枯竭。

2.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贫困和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而发达国家则面临环境污染和大量消耗资源的问题。

3.自然资源的类型可以从要素构成、经济利用和持续性三个角度进行分类。

分析题:
以中国西南地区为例,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较快,但同时也面临着人口过多、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了就业压力和资源消耗的增加,同时也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质量的下降。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该地区需要采取措施加强环境保护,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控制人口增长,同时加强教育和科技投入,提高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

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发展、平等、均衡和多样性。

区域可持续发展类型包括贫困型、温饱型、小康型和高度型。

这些类型的发展目标和模式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实施。

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现实背景是全球性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

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优势,可以发挥其理论、研究和教育方面的作用。

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资源供需不平衡和资源不合理利用。

我国的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后备资源不足、原材料进口量增加和资源需求量上升等方面。

福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综合考虑自然、人文和经济的发展特点,遵循发展、平等、均衡和多样性的原则,制定相应的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加强环境保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