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复习专题(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用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
“其”的用法
一、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他(的)”、“她(的)”、 “它(的)”、“那(些)”、“这(些)”等
欲穷其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二、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命令等
其如土石何?
其真不知马也!
“而”的用法
一、表并列:“和”、“又”、或不译学而时习之
容。 3、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
地、言、事、情等信息。
考点1——语句节奏划分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总原则
一、根据句意翻译成现代汉语, 在句中需换气停顿处停顿。
二、看清停顿要求。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 确定朗读节奏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一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两处)
4、“按照” 二、连词。表并列、目的、修饰等关系:“来”、“用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考点3——文言句子翻译
翻译原则
信 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通顺畅达,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句 通顺,没有语病。
雅 优美自然,译文要生动,完美地表达:忠于原文,如实原
文的写作风格。
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三、解题步骤、技巧指导
(一)分析标题及选文的出处: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 的主要内容,从出处可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二)结合注释速读课文: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没注释的迅速从学过的文言文中寻找依据。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 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地名、官职名、年代、人名、称号 保留。 课外文言文的实词理解
停顿方法小结
1. 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 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句子的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如“至”、“夫”、“若夫”、“盖”、“故”、“惟” 等。
2.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 读。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 “动词----宾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
句子成分省略是古今汉语常见的现象, 只是古汉语中更为多见。文言文中常见 的省略有以下几种: A.主语省略 B.谓语省略 C.宾语省略 D.介词宾语省略 E.介词省略
指出以下句子各属于何种省略,并补出省略的词语。
1.( 渔人 )便舍船,从口入 2.一鼓作气,再( 鼓)而衰,三( 鼓)而竭 3.可以( 之 )一战 4.或异( 于 )二者之为 5.( 全家人 )杂然相许
• 2.结合语境确定虚词的意义。虚词大多有多种用
法,要确定其具体的意义与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 文,结合运用文义理解和句法分析两种方法。如“入则 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则”是连词还是副词?从分析语法入 手,可知后文“国恒亡”是假设的结果,那“则”就是 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相当于“如果”。
二、表承接:可不译 水落而石出
三、表修饰:不译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四、表递进:并且、而且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五、表转折:但是、然而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六、表因果:因而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以”的用法
一、介词。1、“用”、“拿”、“把遂”许先帝以驱驰 2、“凭” 何以战?
3、“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
宾语前置句
{ 一.倒装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
主谓倒装
二.判断句
三.省略句
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一般都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
后,但在古汉语中,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 介词之前,构成特殊的提宾句式。
其中又可分为: 疑问句宾语前置, 否定句宾语前置, 凭借“是”、“之”宾语前置。
(三)浏览文后题目,回归文段。如虚词的辨析,往往与 课内的虚词作比较,可首先确定课内句子的用法,将用法 套入另一句话中,看看是否适用。
(四)文段理解题 紧扣题目、仔细答题: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答题时要注意整合要素: 1、根据不同文体理清基本要素。 2、从所选文段中摘录或概括出试题所要求的回答的内
几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之”、“其”、 “而”、“以”
“之”的用法
一、动词:“到”、“往”、“去” 辍耕之垄上
二、代词,代人(物、事):“他(们)”、“她(们)”、“它(们)”
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 之 三、助词:1、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以君 力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句末,凑足音节,不译 久之,目似瞑
判断句:
古汉语中,判断句大多不用判断词“是”, 常见的格式有三种:
1.句中用“者”,句末用“也”,即用 “……者……也”表示(有的句中不用 “者”,句末用“也”;或者句中用 “者”,句末不用“也”。
2.句中不用“者”,句末也不用“也”。 3.用“为”、“乃”、“则”等词表示。
一.翻译下列判断句 1.环滁皆山也。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3.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臣本布衣。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8.乃太公兵法也。
中考课外文言文 复习策略
一 、课外文言文选文特征
选取短小精悍、有教育性 、有相 对完整情节的文章
求学 做人 为官 人物故事
二 命题特点
题量少,为三四小题,一般为: 1.断句 2.实词理解 3.句子的翻译 4.要点概括(文章主旨理解,人物性格品质 概括,事件前因后果分析) 5.概括中心及开放性试题。(评价、看法、 感想、启示)
翻译下列各句中划线的部分。
1.何有于我哉?( 有什么 ) 2.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愁什么 ) 3.王曰:“何为者也?” (干什么 ) 4.微斯人,吾谁与归?(我能和谁一道呢)
5.子将安之? ( 到哪里 )
什么是状语后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注意什么?
*状语后置,即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 作补语,如:“尝射于家圃”。 *这种情况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它 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实词。
1、课内学过,学会迁移。调动头脑中储存的文言词汇,想一想 在哪篇课文中学过,是什么意思,它还有哪些解释,在这里怎么 解释最合适。
2、依据前后文推断 一是与现代汉语比较,掌握文言词义。二是 通过分析字形,掌握文言词义。三是结合利用成语,掌握文言词 义。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句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 换。
还有,同一个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常用,但表 示的内容有区别,翻译时不能用今义去推求古义,而要用 现代汉语中与文言文词语的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以免造 成误解。例如:
• 3.联系课文推断词义
试卷上出现的一些文言实词,课文曾出现过,可借 助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对照,辨其异同,确定含义。 如 “元用素强记”中的“素”字在课文《陈涉世家》中 出现过,“吴广素爱人”。
4.巧妙借助语境推断 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理解时,要 紧密联系上下文,把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 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的应是正确的。如 “燮开 仓赈济,或阻之”中的“或”字是“有人”的意思。 5.引申组词推断词义 文言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 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许多双音节的现代汉 语词组,然后根据语境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 4.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如“也”表示语气,主要用在句末,用在句 末多表示判断、解释和说明。如主谓之间的 “之”,可以通过朗读感和舒缓的语气。
一些同义词归纳
第一人称“我”吾,余,予,仆(谦称),寡人,朕,孤,臣 第二人称“你”汝,子,君,卿,若, 尔, 公, 公等 表示“说”“告诉曰”, 道, 语 , 云, 言, 谓 对曰 表示“全,都” 皆, 悉, 咸, 具, 一, 举, 毕 表示“所以” 故, 是故, 是以 表示连词“于是,就”则, 辄, 遂, 乃, 因 表示否定“不,没有” 莫, 勿, 非, 弗, 亡, 微 表示“多次” 屡, 数 表示代词“这” 此, 斯, 尔, 是, 然, 许
然则/何时而乐耶
(一处)Βιβλιοθήκη 故/自号曰醉翁也(一处)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一处)
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 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
躬耕/于南阳 告之/于帝 遂/许先帝/以驱驰
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
1.何/有于我哉? 2.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王曰:“何/为者也?” 4.微斯人,吾/谁与归? 5.子/将安之?
6.( 余 )问之,(蒋氏 )则曰:“吾祖死于 是……”
整体把握:
• “留、换、调、引、增、删” 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因为 古今词义和语法有所不同,所以翻 译文言文要根据句子和组成句子的 虚词、实词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 方法。
一、留 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
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 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例如:
• 6.分析语法推断词义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以及语
法功能推知它的词义。如 “吾病虽剧,心实 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一句中,名词“药” 和 “之”在一起,不符合语法规律,所以, 前一个的名词应该做动词,“给……吃药, 用药”治之意。
• 二、文言虚词
【典型题例】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题思路】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熟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用法和典型 实例。如“之”“其”“以”“于”“而”等文言 虚词的常见意义、用法,以及它们不同意义的典型 例句。在学习或考试时,以典型实例作为参照物, 推论虚词在其它句子中的意义及用法。如:已知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 《出师表》)中,“以”处在后一分句句首,是表目 的的连词,意思是“用来”,可推知“不效则治臣 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 遗德”这些句中的“以”也是表目的的连词。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黔州那个地方,从未有过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 船载了一头驴子到那里去。
“驴”、“船”古今的词义完全相同,翻译时不能改变它的 原意。
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应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庆历”是年号,“藤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 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3.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 语中的词语来替代。即掌握每个虚词在句中所起的语法 作用,看它在句子中做什么成分,以便确定如何翻译。 如“之”作助词时,处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 “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中的“之”就是这种用法;而在“何陋之有”(刘禹锡 《陋室铭》)中,则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如 “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等,一般人都能 理解,不需再翻译,反而显得不通顺。
二、换 替换词语。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
意义现在还用得着,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而 是用了另外的词。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义与之相当 的词进行替换。例如:
解释完后放回语境中去检验
• 一、文言实词
【典型题例】理解文言文句中加点的实词 【解题思路】 1.准确把握词语义项 做好文言实词题首先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把握住词语的常用义项,忌以今训古,如 “虽食, 且不下咽”“虽”字是“即使”的意思,不能根据 现代汉语理解为“虽然”。 2.根据通假分析词义 由于通假字大部分是音同(音近),或者字形(部 分)相同,所以,可以利用读音关系或者字形分析词 义。如 “以属客而告之”中的“属”字。
4.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提示:
1.句中转折连词“而”前要停顿。 2.承前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 3.“古二今一”要注意。
考点2——解释实词
实词实词中常考的有通假字、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1.课内学过,学会迁移 2.依据前后文推断
一是与现代汉语比较,掌握文言词义。 二是通过分析字形,掌握文言词义。 三是结合利用成语,掌握文言词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