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脾胃论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脾胃论读后感
李东垣乃金元四大家之一,为补脾派一代宗师,师承易水派张元素,在脏腑辨证学说的基础上,创立内伤病之脾胃学说,奠定了祖国医学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对丰富和发展祖国医学的脾胃学说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和重视,“甘温除热”理论和所创的补中益气汤等方剂辟内伤发热治疗之蹊径,至今仍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脾胃论》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现将读后感分作以下几点阐述。
一、“升降浮沉”学术观点:
1、“升降浮沉”与阴火的关系
李东垣熟谙《黄帝内经》之道,他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和临证经验,创立脾胃学说,自成一家,发前贤之未备,其学术思想对后人的中医理论探讨和临证思有很大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人以胃气为本”,元气源于肾而壮于脾胃。
李东垣所指胃气与《黄帝内经》一样宽泛,包括了人体的一切生发之气,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脉贵有胃气。
阳生于阴,脾为死阴,得胃气而升清阳。
脾胃合和,谷气上升,行春夏生长之令,阳气得以舒伸。
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清阳下陷,收藏令行,则失生长之气,阳气郁闭不伸。
故既虚,阳气必弱,不得开宣升发而消沉,上焦元气不足,肺虚失于清肃,则肾肝相火离经上乘而为阴火。
阴火不仅损害脾胃、元气、阳气、营气、卫气,而且资助心火,呈现一派阴火上乘之证候。
2、“升降浮沉”与脏睹病变
脾气一虚,清阳不升,肺气先绝,清肃不司,湿热不能尽退,症见脾虚,脾失升清,阳气、元气、卫气皆不得生发舒伸,或开而不全,甚至郁闭,化气为火,
临床上可以表现为本虚标实的症状,本虚指的是脾虚,脾气虚,标实为脾气虚弱,阳气郁闭,外邪侵袭。
脾胃虚衰,肺气不生,肝木无制,肝风与脾湿相搏,乃生风湿。
脾胃亏虚,清阳不升,下陷阴分,浊阴不降,逆于阳分,则五脏六腑及四肢九窍皆为之不利。
脾气虚弱,清阳不升,不能承托脏腑,则可出现脏腑下垂,补中益气汤主之,而补脾胃升脾阳是东垣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各种疾患的基本原则,李呆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原则,创立补中益气汤。
二、“元气论”学术观点:
1、元气的概念
《脾胃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也就是说,人身的元气充足,是在脾胃健运的条件下,经过胃纳脾运,变化精微的营养以滋养元气。
倘若脾胃虚弱,又不注意节制饮食,脾胃更伤,元气不充,所以各种疾病从此发生。
“元气论”可以说是李东垣对于一切“不足之证”的基本病因学观点,这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表述的一个非常有创造性的观点。
由此可见,“脾胃受伤则元气受损”是李东垣所定义的脾胃内伤热病的发病原因。
李东垣的《脾胃论》,不但没有明确给出“元气”
的概念,而且在不同的段落中有着不同的表述方法,令医家们对于李氏所论“元气”究为何物有不同的观点。
而综合分析李东垣对“元气”的文字描述,可以看出其所论之“元气”实际上就是人身之气的总合,是总领一身之气的“正气""。
2、元气的维持与功能
元气到底有什么功能呢?李东垣对此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正气存内,邪不
可干",正气受损则诸病由生。
那么,元气又是靠什么来维持的呢?李东垣强调了“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的看法,也就是说,“元气”,即抵御人身各种疾病的“正气”的充足,是以脾胃安和作为基本条件的。
所以,“脾胃之气无所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前提。
元气充足,正气内存,则能抵御外邪侵袭,保护机体,可见,李东垣对于元气在人身的重要作用颇为重视,而其著名的阴火学说及其所创之内伤辨证法也与其元气观关联密切。
而正气是以脾胃充足为其根本的。
三、《脾胃论》用药论
《脾胃论》立方63首。
其中绝大多数至今仍为临床常用而有效的方剂。
63方中所用药物,大致可归为:补中益气类、清热泻火类、淡渗利湿类、养阴生津类、温中散寒类、化湿理气类等等。
脾胃论的用药特点主要有儿方面:
1、补脾胃升脾阳,兼泻“阴火”―《脾胃论》反复地强调,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和情志失常均可导致脾胃功能紊乱,胃不能受纳水谷,脾难以输送精微,升降机能失调,脾阳下陷,阴火随之上升,形成疾病。
针对这一病理,东垣立补脾胃泻阴火的升阳汤。
方中秉承“脾喜燥而恶湿”",“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的经旨,用黄芪、党参、苍术、炙甘草温补脾胃。
伺脾旺则清阳不陷,阴火不升。
倘若阴火上升了,则用黄芩、黄连苦寒以泻之。
2、分主辅,重引经,兼顾“四气”李氏不但重视对脾胃病基本治法的应用,而且还相当重视主辅药的配伍及引经药的运用,与此同时又不忽视药物的“升降浮沉”.因此在配伍上,“君臣相序,相与宣摄”,这就充分发挥了药物的归经作用,从而提高了疗效。
四、调理脾胃与耳鼻喉科疾病的关系
喉痹相当现代医学的咽炎,咽为胃系所属,胃气健旺,咽的功能就正常,胃腑蕴热,咽部就出现红、肿、痛等病理变化,因而,采用健胃消食,清热利咽之法,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故在临床上不能一见喉痹就单用清热之法,治疗喉痹不能忽略调理脾胃,特别是慢性咽炎,久病必须,伤及脾胃,脾胃虚弱不能,津液不能上乘以濡养咽喉,久之出现咽干、口苦等症状,故治疗喉痹必须重视调理脾胃。
耳鸣与鼻渊也是耳鼻喉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不能上濡于耳窍而致耳鸣;脾胃虚弱,则水土运化失常,水湿停滞,积于鼻窍,久则成鼻渊。
故治疗上用健脾益胃之法,脾胃旺盛,自然生化有源,轻窍得以濡养,水湿得以运化,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眩晕,无痰不作眩,无湿不作眩,痰湿从何而来,正因中焦运化失常,水湿不能运化,停滞于中焦,上蒙阳窍而出现眩晕,中焦旺盛,运化如常,水湿得以濡养诸窍,而不停滞与中焦及清窍,眩晕自然得以化解。
因此,耳鼻喉科许多疾病都以脾胃功能的旺盛分不开,调理脾胃在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笔者从以上几点阐述了《脾胃论》的基本学说观点,人的生命活动过程,就是人体的阴阳对立两方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地取得动态平衡的过程,而脾胃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脾胃论》中的学术观点值得我们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加以运用,提高临床疗效。
《脾胃论》还有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值得我们的进一步探讨,希望在以后的阅读学习及临床实践中,能进一步挖掘其中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