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动听,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友人旅途的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惋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想象奇特,感人至深。
【答案】(1)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2)B
【解析】【分析】(1)我把自己担忧的心拜托给明月,让它伴着你一直到夜郎西部。
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人格化,像一个知心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同情、担忧和关心安慰。
(2)B项,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落尽”描绘了花朵凋零的凄凉画面,“子规啼”又让人想到杜鹃啼血,更增添凄凉氛围,故首句写景句渲染的是悲凉氛围。
故B错误,选B。
故答案为:⑴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⑵ B
【点评】⑴该题考查了重点语句的赏析,赏析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回答该题目时,可参照此格式来回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2)“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
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这句诗的意思是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
霜。
(2)后两句的意思是: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⑵ “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
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想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的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描绘,注意语言的表达。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人写作的背景,注意要结合诗歌的意境和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请你将五,六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和愿望?
【答案】(1)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2)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开:打开,开启。
轩:窗户。
面:面对。
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
把:拿起。
端起。
话桑麻:闲谈农事。
桑麻:桑树和麻。
这里泛指庄稼。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写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
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全文十分押韵。
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
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
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故答案为:(1)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2)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阅读诗歌《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1)深秋晚景图
(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根据“枯藤”“夕阳”“西风”可知是深秋的傍晚写照。
(2)“枯藤老树昏鸦”属于悲凉景象,“小桥流水人家”属于喜景,二者形成对比,衬托出作者的思乡情深。
(3)直接抒情,可以映照在重点词语上。
断肠,就是一种内心苦楚的倾诉。
(4)“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他乡的乐景描写,这反而加重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属于以乐景写哀情。
故答案为:(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意象、意境的赏析能力。
一系列深秋的荒凉意象,表达了一种深秋的凄清和孤寂景象。
(2)本题考查对古诗写作技巧的理解。
作者有时以乐写乐,以悲写悲,但也能以乐衬悲,悲则更悲,本诗就是这样的情形。
(3)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作者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结尾用“断肠人”三个字倾诉了内心的思乡苦痛。
(4)本题考查对作者写作技巧的赏析。
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属于典型的对比写法。
5.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________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从“差、千、逊、少”等字中选择一个填入诗中的空白处,应为________。
(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1)逊
(2)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词句意思。
根据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最后二句中的对偶修辞,第4句的“输”字判断,“逊”字最恰当。
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
次句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
诗人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
“评章”即评价。
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揭示的人生哲理。
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
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故答案为:(1)逊
(2)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词句意思。
答题时应注意,“逊”字,和下句的“输”字构成对偶关系,写出梅花比不上雪的白,也紧扣“骚人评章”。
而“差、千、少”三字均不合适。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揭示的人生哲理。
答题时应注意,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
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
“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
包含的哲理是: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池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①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②,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断雁:失群的雁,这里是失群孤雁的叫声。
②侵晓:破晓
(1)诗中________、________等物象表明这是一首羁旅诗。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案】(1)断雁;家书、或者旅馆
(2)抒发作者羁旅的孤寂心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诗人羁旅他乡,没有亲人作伴,只能面对着“寒灯”,听着“断雁”的鸣叫声,内心很是忧伤,旅途的孤寂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更是在半睡半醒、迷迷糊糊中见到了家乡美丽的风光,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
【解析】【分析】(1)诗中的具体物象有很多,如“旅馆”,“寒灯”,“断雁”,“家书”等。
(2)这是羁旅怀乡之作。
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
幽恨乡愁、委实凄绝。
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
首联与颔联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
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
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物象即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
通读全诗,具体物象较多。
(2)此题考查诗歌表情达意。
做此类题,可以抓住重点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汉①上晚步
(宋)赵长卿
何处一声鸣橹,
惊起满川寒鹭。
一著画难成,
雪霁②乱山无数。
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
【注】①汉:汉江。
②霁:雪后转晴。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A.忆江南
B.如梦令
C.浣溪沙
D.沁园春
(2)“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B
(2)表达了词人无限的留恋之情。
“一声鸣橹”后的满川寒鹭、雪霁乱山,都给人无数惊喜,平添不少江山生趣,使得词人流连忘返。
“数遍溪南烟树”正是这种情感的外在表现。
【解析】【分析】(1)如梦令,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通体以六言句为主。
故选B。
(2)考查学生对诗词情感解读能力。
冬日汉江上本极静谧,忽然船桨击水,寒鹭惊飞,与积雪的远山相映,平添不少江山生趣,这景色实难描画,遂使诗人赵长卿留连忘返。
末句“数遍溪南烟树”,状不忍遽去之情宛然。
故答案为:(1)B;
(2)表达了词人无限的留恋之情。
“一声鸣橹”后的满川寒鹭、雪霁乱山,都给人无数惊喜,平添不少江山生趣,使得词人流连忘返。
“数遍溪南烟树”正是这种情感的外在表现。
【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体裁的理解辨析能力。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
《忆江南》音节流丽谐婉;《如梦令》一般用以抒情,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
另有三十三字六仄韵,三十三字四仄韵一叠韵,三十三字五平韵一叠韵,以及六十六字五仄韵一叠韵的变体。
;《浣溪沙》上半阕急,下半阕缓和;《沁园春》壮阔豪迈。
(2)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数遍烟树,是一种平凡而又夸张的说法,烟树虽然很平常,但是在作者眼里,却代表了汉江的一草一木,作者构思巧妙,用“数”字表达了自己对汉江的留恋和相看永不厌的思想感情。
9.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阅读诗歌,分析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
(运用比喻修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
【解析】【分析】(1)第二句诗的意思是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这句诗中“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据此可作答。
(2)三四句的意思是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白雪本是无情之物,但这里却赋予了它人的情感,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据此可作答。
本题也可以从比喻的角度进行赏析。
故答案为:⑴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⑵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
(运用比喻修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遣词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诗歌,理解句意,从意境上进行分析,注意方法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安要求作答。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写了哪两个时间?哪两个空间?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2)全诗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伤感和盼望归期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时间,夏秋之交,即分离的现在;而“何当共剪西窗烛”是写会面的将来。
空间,“巴山夜雨”为诗人独处的巴山;想象中营造出了一个温馨浪漫的场面,即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2)读懂诗句的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诗人想象到什么时候能够还乡,和友人夜坐西窗之下,共剪灯芯烛花,畅淡中又提起现在在巴山夜雨中的孤苦心境。
这情景是想象中的回味,这回味又慰藉了眼前巴山夜雨中孤苦的心。
真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创设了一个与友人团聚的欢乐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心情的郁闷、孤独、苦寂。
故答案为:⑴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⑵全诗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伤感和盼望归期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1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桑茶坑道中
(南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
(1)诗歌第二句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________的情景。
(2)根据诗歌前三句,推断诗歌最后一句应该是()
A.一牛吃过柳阴西
B.不脱蓑衣卧月明
C.收篙停棹坐船中
【答案】(1)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2)A
【解析】【分析】(1)“草满花堤水满溪”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嫩草与春花铺满地,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景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2)首先要读懂诗歌前三句的意境,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春的律;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所以第四句应该是“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另外由“童子”角度考虑,下文也应该是“一牛”,“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是因为“童子柳阴眠正着”。
这是情节的前因后果。
故选A。
故答案为:⑴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⑵A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意思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诗歌的内容要理解,并进行合理的推测,要结合语句的前后关系进行分析理解。
12.古诗阅读
秋夜寄邱员外①
(唐)韦应物
怀君属②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③应未眠。
【注释】①邱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与韦应物常有唱和。
②属:正值,恰逢。
③幽人:幽居隐逸的人。
(1)本诗首句点明季节是秋天,我们还可从诗句的________、________等地方看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凉天;松子落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以及此时心中的孤寂(凄凉)。
【解析】【分析】(1)它是一首怀人诗。
前半部分写诗人自己,即怀念友人之人;后半部分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诗人所怀念之人。
从诗中“凉天”“松子落”可以确定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
(2)《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
此诗表达作者在秋夜对隐居朋友的思念之情和自己的孤寂。
前半首写作者自己,即怀人之人;后半首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所怀之人。
全诗不以浓烈的字词吸引读者,而是从容落笔,浅浅着墨,语淡而情浓,言短而意深,格调古朴雅致、安闲恬淡,给人玩味不尽的艺术体验。
故答案为:⑴凉天;松子落
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以及此时心中的孤寂(凄凉)。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的语句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的内容,从诗句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参考译文】
怀念你竟在这深秋的夜晚,散步咏叹多么寒凉的霜天。
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还未安眠。
13.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 ________”、“ ________”、“ 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1)青苔;绿树
(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解析】【分析】(1)根据夏季景物的特点答题。
“新苔”满地说明是夏天,“绿树”也说明是夏天。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夏季的中午,诗人午睡醒来,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南风把房门吹开,正不停地掀起桌上的书页。
因此这里的“偷”是“偷偷的,在人不知不觉时”的意思,它把南风拟人化,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青苔;绿树
⑵“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所写季节、时间的能力。
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
⑵该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考查的是炼字的艺术。
分析“炼字”的妙处,先看诗句写什么内容,然后看所“炼”之字在诗句景物描写或情感的表达方面富有怎样的表现力,起到什么作用。
14.古诗阅读
【注释】江总,南朝陈诗人。
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在重阳节所作,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角度探究两首诗的共同点。
【答案】①都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
岑参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
所以,“无人送酒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篱下菊”,把思乡的感情变得深沉了。
在回故乡的途中,在思乡之情急切的时候,也是在家乡就快要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诗人突然想到了故乡篱墙下的菊花。
②都抒发了思乡之情。
“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
心逐南云近”,“形随北雁来”表达了江总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是隋朝江总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回归故乡时路过薇山亭时所作。
该诗主要通过南云、北雁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思恋,通过单独询问故乡篱笆下菊花抒发了诗人思乡欲归的急迫心情。
从表现手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