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

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

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学情分析:
由于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在14~16岁之间,学生感情还是处于懵懂阶段,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义务让我的学生正确的面对爱,教会他们感受身边的爱。

对于初二学生来说,他们求知欲高,自我表现力强,他们喜欢展现自己的优点,并将自己所想所做的带到课堂上,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跟学生产生互动,这是授课中必不可少的中心环节。

而且,他们已经具备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有一定的情感体验、感悟能力,但文章的写作年代离他们很远,学生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有较大的距离,我力求缩短这段时空距离,使学生逐渐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设计思路:
本文分两课时完成。

以指导学生课前自学为主要方式,指导阅读。

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整体感知,找出文章围绕阿长所写的事情及我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语句,学习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写法,初步把握长妈妈形象。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重点段落的赏析。

交流初读感受,感受课文前半部分元旦吃福橘和长妈妈烦琐规矩的描写,以及长妈妈讲“长毛”故事的分析,体会作者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对长妈妈的同情与怀念,重点分析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体会长妈
妈的善良仁慈和对“我”的关爱之情以及我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之情。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

3.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4.深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情感。

重难点: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重点)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

(重难点)
3.深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情感。

(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教师讲故事开始)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

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师:谁能把接下来的故事补充出来呢?(请一个学生补充讲述)
同学们,这个故事是谁讲给少年鲁迅听的呢?(预设:长妈妈)
师:正是这个惊险的故事为“我”儿时的“百草园”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而讲给“我”这个故事的人是长妈妈,她对作者的儿时产生过重要影响,以致时隔多年之后,鲁迅先生专门为长妈妈写了一篇回忆她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板书课题)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二、回报自学,展示自我:
1、介绍作者及《山海经》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

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山海经》全书18篇,大致可分为《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

其中保存了许多神话故事,诸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

2、听写:憎恶菩萨疮疤霹雳诘问
三、整体感知,勾画重点句。

我们知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鲁迅先生一生都没有给自己的母亲写过文章。

但却饱含深情的写了这位儿时的保姆--长妈妈,那长妈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一起来认识一下长妈妈吧。

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要求一目十行,迅速提取有效信息),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1、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
2、你从这些事中,可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么样的变化?这是运用了什么写
法?
3、从这几件事中,你可以看出长妈妈在你心目中是个怎样的人呢?(初步感知长妈妈形象)
小注:重点写的是买《山海经》一事。

因为买《山海经》透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最能突出文章的主题,所以重点详写。

四、拓展:同学们,这样一位不被人重视的长妈妈,曾经那么地爱过我,在你们的身边有过象长妈妈这样关心你、爱护你、关注你心理需求的人吗?说给大家听听。

生:自由发言
师:分享了同学们的故事,老师好羡慕你们,零零后的你们出生在“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21世纪,党和国家不仅为你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父母亲人长辈更倾注了给你们无限的爱,正是有了党的诸多惠民政策,有了你妈妈、奶奶等亲人的无私奉献,负重前行,你才会岁月静好。

其实,爱就在身边,还好你们已经懂得,希望同学们能不忘党恩,珍惜亲情,做一个追梦人,勤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身边的这份爱。

记住:你
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那就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将读懂的身边这份爱尽情的抒写出来吧!
五、作业:
其实,爱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身边不也有“阿长”这样的人吗?她也许是年迈不识字的祖母,也许是整日唠叨却把你捧在手心里的母亲,也许是爱管闲事的阿姨等,也许现在的你没法理解或接受他们爱的方式,但是,总有一天,你会读懂他们。

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以“读懂身边的爱”为主题,写一个令你感动的小片段。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复旧导新,交流初读感受。

二、明确目标,再次走进文本。

1、重点语段赏析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文章一共写了长妈妈的几件事情,这些事情安排,作者有详有略,有主有次的。

那么作者写得最详的是哪一件?
学生:替“我”买《山海经》这件事。

教师:对。

请你们考虑,作者为什么单单把这件事情写得如此详细?请大家齐读课文19-29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现在请同学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预设答案)
学生: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一些有插图的书,引起了对这类书的兴趣,从叔祖那里知道了绘图的《山海经》。

叔祖那儿已无此书,自己又没有机会去买,因此一直渴慕《山海经》,念念不忘《山海经》。

学生:事情的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
就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学生:事情的结果——“我”深受感动,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教师:在刚才的概述中,我注意到大家用了两个词语:渴慕、感动。

这两个词语很准确地形容出“我”盼书时的心情和得书后的心情。

那么,请大家再读一读原文,找一找,文中哪些语句来写出这种“渴慕”和“感动”的?
学生:(阅读,寻找,勾画)
学生:课文第19段有这样一句话,“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这里直接用了“渴慕”这个词,说明作者心中非常渴望得到。

学生:21自然段也可以找到。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了。

”这句话看起来很平常,但将“玩的时候”和“一坐下”进行对比,更能说明《山海经》在“我”心目中的份量。

学生:22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说明“我”是在反复地念叨,说明阿长也感觉到“我”对这本书的渴慕程度,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家里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情。

教师: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渴慕”之情,所以当阿长买回《山海经》之后,“我”的心情便可想而知了。

综上所述,作者为什么要详写买《山海经》这件事呢?
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学生:课文25自然段体现得最为明显:“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这里的“遇着了一个霹雳”、“震悚起来”“赶紧”,都充分体现了作者当时十分兴奋又出乎意料的心情。

因为《山海经》透露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

最能突出文章的主题。

教师:分析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25、26自然段,“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为什么这么说?体会一下作者的心情。

学生:(齐读)
学生:因为买《山海经》一事,“我”对阿长发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而且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也“从此完全消失了”。

这几句话交待了“我”对阿长感情的变化,这从另一个方面写出“我”对阿长感激的心情。

教师:对。

作者极力描写自己盼书心情的急切,正是为了照应后面的得书后心情的喜悦,而这种喜悦的心情,都是由阿长带给“我”的。

作者这样写,其实是在突出自己对阿长的感激和敬意,突出了阿长的善良、热情、关爱孩子的特点。

教师:买书之外作者还写了其它几件事情。

请你们考虑,其它几件事情阿长还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反映了作者对阿长什么样的感情?
2、人物形象分析
教师:我们分析阿长的人物形象,结合文本分析。

学生:第3段写阿长喜欢“切切察察”。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和教养的人,在主人家里老喜欢说三道四,背后说人长短,所以作者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而且还用了“讨厌”这个词。

教师板书:没有教养。

并补充:我们为人处世应做到:“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学生:第3—5自然段。

写阿长摆成“大”字的睡相,这也反映出阿长没有教养,显得粗俗。

(教师板书:举止粗俗)
学生:元旦吃福橘事情。

可以看出阿长特别讲究那些古怪的规矩,说明阿长是一个很封建、很迷信、愚昧、落后的人。

教师:我发现作者写这件事情时,特别描写了阿长对“恭喜”的渴望。

比如,除夕时她“极其郑重”地叮嘱“我”,元旦早上一醒来,她就“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

当我说了“阿妈,恭喜……”后,她“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


一想,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阿长自己的生活不幸,但她仍然有美好的希望,所以就把希望寄托在新年别人对她的祝福上,好像这一声恭喜能给她带来一年的好运气。

从这一点来看,阿长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人,让人同情。

教师:普通人都有自己美好的愿望,阿长也不例外。

(教师板书:生活不幸,渴望平安)
教师: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我们知道了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知道作者对她的情感态度。

3、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
教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不定的,时而讨厌,时而感激。

写对长妈妈的讨厌,主要集中在前半部分;写对长妈妈的感激,主要集中在后半部分。

那么,你认为“我”对阿长的感情,究竟是讨厌、感激各占一半呢,还是某一种情感为主?大家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我觉得长妈妈许多繁琐规矩令人讨厌。

学生:我们认为是以感激为主。

学生: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是对阿长的祝福,这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怀念、感激多一些。

教师:我同意大家的意见。

儿时的“我”对阿长的许多行为是讨厌的、甚至是憎恶的,但在这篇文章里,却时时流露出对阿长的同情。

鲁迅作为大文学家,一生与书打交道,但人生中的第一部书却是阿长买的,这给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此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应该是以怀念、感激为主。

既然这样,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大写自己对阿长的讨厌呢?
学生:前面写讨厌是作铺垫,重点是后面的感激和怀念。

教师: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写自己讨厌阿长,大揭其短,而是要表达对长妈妈的
敬意和怀念。

因此着重写买《山海经》,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前面写她的讨厌,作者力求写出一个真实而鲜活的长妈妈形象,最主要的,是为后面抒写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作铺垫。

这种写法,我们把它叫做“欲扬先抑”。

三、课堂小结
我想,三十年后,当鲁迅重新回忆他的长妈妈,他的内心深处,应该会久久地回想:谢谢您,我的长妈妈,谢谢您曾经那么地爱过我。

就让我们带着我们内心深处读懂的爱,在普希金的《我曾经爱过你》的诗歌中结束我们的学习。

(配乐,朗诵《我曾经爱过你》普希金普希金)
(我曾经爱过你。

爱情,也许。

/ 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

/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我既忍受着牵挂,又忍受着别离的折磨,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但愿上帝保佑你,会有一个人也会像我一样地爱你。

/)
四、布置作业:
我们身边有类似长妈妈这样的人吗?她可能是我们的父母、亲人,可能是我们的老师、朋友,也可能是身边的任意一个人。

他们普通,却深深地关心着我们,成为我们心中不可替代的那个人。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以“我身边的长妈妈”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写一写你的想法与感受。

附板书设计
事情详略性格“我”的感情变化写作手法
(1)长妈妈”名字的由来详地位低下不大佩服欲
⑵喜欢“切切察察”略饶舌多嘴不耐烦扬
⑶睡相粗俗详不拘小节空前敬意先
⑷元旦要“我”吃福橘详善良真诚敬意消失抑
⑸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略愚昧迷信新的敬意
⑹讲“长毛”的故事详无知淳朴怀念
⑺为“我”买《山海经》详热心关爱孩子
教学反思: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它出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本第二单元第一课,选自《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

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

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欲扬先抑的写法。

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第一,本节课可喜的是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能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兼顾了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手法,注重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情感态度变化,初步感知长妈妈的形象。

第二,紧扣文本分析,充分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能各抒己见,真正体现了“少教多学”的理念。

第三,能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拓展,将语文课堂走向生活,重点培养学生关注普通的人,发现身边的爱,知恩、懂恩、感恩,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

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但尚欠不足的是:教学环节设计不够优化,时间安排欠合理:故事导入环节可采用复旧导新形式三言两语即可;作者及《山海经》介绍可放在课前预习完成,这样把节省的时间用在拓展环节:即:在你们的身边有过象长妈妈这样关心你、爱护你、关注你心理需求的人吗?说给大家听听。

这一环节可让学生充分畅谈,师生积极互动,目的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普通人,发现身边的爱,懂得身边的爱,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将课堂推向高潮,
也为课堂写作做好铺垫。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