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复习重点__林崇德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发展心理学现状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生命全程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各年龄段心理特征的科学。
换句话说,它关注人从受孕到死亡这一生中发生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变化。
广义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
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包括两部分:
①认知过程特征:感觉、知觉、意识、记忆、思维、语言(言语)
②社会性发展特征:动机、情绪(情感)、能力、人格
个体心理因素的发展还另外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①生理因素:身体器官以及由器官决定的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②社会背景:家庭、社会、教育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总体来说,发展心理学的任务仍然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露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现象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服务
具体包括:①描述个体发展的普遍行为模式
②揭示和测量个别差异
③揭示个体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④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⑤提出指导个体发展的具体方法
(三)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在同一时刻观测比较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
样本可来自不同背景和环境。
通过研究,对与年龄或生理成熟度有关的心理及行为特征得出变化和差异的规律。
优点:①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②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③省钱省时省力
缺点:①缺乏系统连续性;②难以确定因果关系;③取样程序较为复杂
2.纵向研究:对同一个体或年龄组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连续观察和研究
优点:系统详尽地了解发展的连续过程及显著的阶段特征
缺点:①被试随时间逐渐流失;②反复测量引起被试情绪;③研究期长过程中变量增多
3.聚合交叉研究:在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进行横断研究
这样既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点,又保持了横断研究的长处。
这种方法既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总体情况,又从发展的角度了解样本中个体随年龄增长出现的各种变化以及社会历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4.双生子研究:利用双生子为样本,通过特征的差异来研究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心理和生理特征发展的影响或作用
此方法多用于智力、人格的研究。
双生子有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之分,而不论哪种都有被共同抚养和分开抚养的可能。
优点:①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
②异卵双胞胎基因不同,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相似性,因此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
缺点:①只孤立地考虑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未考虑到两者动态的交互作用
②难以绝对控制环境因素
③取样不广泛,样本库小
亦存在其他的利用双生子研究的方法,如:一起抚
养的愤慨抚养的同卵双生子比较;一起抚养的与分
开抚养的异卵双生子比较;
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与一起抚养的异卵双生子比较;
(四)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德国学者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把对自己孩子出生后三年的观察的纪录整理而成在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是公认的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
达尔文在长期观察自己孩子后于1876写成的《一个婴儿的传略》以及其进化论的思想都大力推动了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1.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与近代社会、自然科学、教育三方面的发展紧密相关。
①文艺复兴后西方妇女儿童社会地位提高
②辩证自然观形成,要求科学从发展的观点研究事物本质和规律
③近代教育要求在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基础上进行教育
2.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发展研究
(1)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2)精神分析学派的荣格率先进性了研究
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开展发展研究的心理学家。
他的发展观涉及三方面:
①提出前半生与后半生分期的观点
②重视中年危机
③论述了老年,特别是临终前的心理
(3)发展心理学问世
1930年美国的何林渥斯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发展心理学概论》
1935年美国古德伊洛弗出版《发展心理学》畅销欧美
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代替“儿童心理学”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然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理论无疑是最有实际价值的。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知论”。
他认为,人类的知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
生物学和逻辑学可以分别解释儿童智力和思维的起源和发展。
他既强调心理因素中内外因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导致了心理特征不断发生的量变与质变。
心理发展的原因:心理因素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与本质。
个体的任何心理反应,不论指向外部动作还是内部思维,都是一种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而适应则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形式完成。
心理发展的因素:支配心理发展的原因有成熟、物理条件、社会环境、平衡。
心理发展的结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其中图式为核心概念。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儿童喜欢敲击东西)图式最先来自遗传,之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和丰富,经过同化、顺应、平衡演变成新图式。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
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顺应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同化与顺应导致的适应,是机体暂时达到平衡,但这只是下一个较高水平平衡运动的开始。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
心理发展的阶段: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人的动作图式经过不断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也就是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7-12、形式运算阶段12-15
各阶段之间的联系与规律:
①各阶段是连续的,但具有阶段性,即各阶段有自己独特的结构
②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序固定
③阶段之间在可以有交叉
④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和结构的基础,但之间有本质差异
⑤同一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水平相当
每个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其先后顺序是恒定不变的,其特征是继往开来。
并且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准备期和完成期。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他认为,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工具的使用引入了新的适应方式,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物质生产工具导致人类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工具”,即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和符号。
生产工具指向外部,引起客体的变化,而符号语言指向内部,影响人的行为。
控制自然和控制行为是相互联系的,人在改造自然时也就改变了自身的性质。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心理发展的标志: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四方面表现:
①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②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③各种心理机能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语言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发展的原因: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产生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质变的结果。
具体原因有三:①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社会规律的制约
②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
③经验不断的内化
心理发展与教学:
①最近发展区思想:教学中在别人的帮助下消除的,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独立活动之间可能有差异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教学在内容、水平、特点和速度上决定着智力的发展,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儿童发展。
③学习最佳期限:学习任何知识或机能都有一个最佳年龄,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教学作用而不造成发展障碍,要让儿童在最佳年龄学习对应的知识。
④“内化”学说教学激起并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而把全人类的经验内化为儿童自身内部的财富。
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心理活动首先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形成,以后才内化转为内部活动默默在头脑中进行。
掌握语言和符号是内化的关键。
3.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本我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简单地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
心理动机的里比多被围困在本我中,通过减少紧张的意向表现起来。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
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意识结构部分,
作为无意识结构的本我,不能直接接触现实世界,为了调和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朝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
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
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朝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
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口唇期0~1 口、舌、唇里比多从嘴开始,吮吸产生快感
肛门期1~3 肛门以排泄和玩粪便为乐
前生殖器期3~6 生殖器俄狄浦斯情结
潜伏期6~11 无特定区域性发展停滞或退化,相当平静的时期
青春期12~18 生殖器从父母或成人中摆脱,产生性冲动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由此建立了自己的心理社会性理论。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
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大致年龄危机充分解决不充分解决
0~2婴儿期信任/不信任对周围环境产生基本信任感焦虑、对环境不安和怀疑
2~4儿童早期自主/自我怀疑相信自己有自控和控制适应环境的能
力对生活疑虑,感到无法控制事情
4~7学前期主动/内疚良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感到自己没有价值7~12学龄期勤奋/自卑丰富的社会和认知技能缺乏自信,自卑12~18青春期同一性/角色混
乱
明白自己是谁,自我认同,乐纳自己混乱感,成长停滞18~25成年期亲密/孤独与伴侣朋友建立信任与亲密的关系孤独、隔绝
25~50成年中
期
再生力/停滞关注家庭、后代和社会自我关注,停滞
50~?成年晚期完善感/失望厌
倦
自我实现感,对一生满意,圆满沮丧、厌倦、对一生失望
合法延缓期:青年期时自觉没有能力持久承担义务,感到做出决断太多太快,于是在做出最后决断前进入暂停时期以延缓承担义务,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
虽然对同一性寻求的拖延可能是痛苦的,但它最后能导致个体整合的一种更高级形式和真正的社会创新。
4.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这部分内容推荐结合教心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来看
(1)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只是行为的组成因素,并且都可用客观的刺激—反应公式来论证。
华生是名符其实的环境决定论者,这种论断主要体现在:
①否认遗传的作用
a.行为发生遵守刺激—反应公式,从刺激可预测反应反之亦然。
行为由刺激引起,刺激来自客观而不是决定于遗传,因此行为
不可能取决于遗传
b.承认机体在构造上的差异来自遗传,但构造上的遗传不能证明技能上的遗传,构造的未来形式取决于所处环境
c.心理学应以控制行为为研究目的,而遗传不能控制
②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a.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个体行为上的差异
b.教育万能论,“给我十个正常婴儿,我能把它们培养成医生、律师、人妻、蓝鲸、寺庙、化肥、奇点、童话、高压电、反物质”
c.学习发生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
(2)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在斯金纳的理论体系中,与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区分出应答性和操作性行为。
关于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他提出过“育儿箱”、行为矫正以及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的实用。
斯金纳区分了积极和消极两种强化,并建议以消退取代惩罚。
他的强化控制原理具体表现为:
①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儿童偶然的行为,强化的次数越多,概率越大,以后就会形成这种行为习惯。
②行为不被强化就会消退。
在儿童严重,得到强化是衡量自己行为是否妥当的唯一标准,联系的多少不会影响行为反应的速率,
重要的是练习所提供的重复强化的机会。
③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行为发展的。
(3)班杜拉德发展心理学理论
他的理论总体上缺少对认知因素的充分探讨。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②社会学习理论
人的行为变化,既不是由内在因素,也不是由外在因素所单独决定的,而是两者互相作用的结果。
人通过其行为创造环境条件并产生经验,被创造的环境条件和作为个人内在因素的经验反过来影响以后的行为。
任何一个社会团体都是用其认可的方式去引导它的成员的行为方式。
他重点研究了社会学习对儿童三方面行为发展的作用:
a.攻击性行为:攻击性是一种操作性条件作用,符合强化规律,并可通过观察学习
b.性的作用:男女儿童各自的性别品质和行为的发展较多是通过社会强化过程和模仿来获得的
c.亲社会行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可以通过呈现适当的模式加以影响和促进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1.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先天—教养争议(nature-nurture controversy):发展是在出生之前就由遗传和生物因素预先决定的,还受后天经验和环境因素决定的?关于这个问题形成了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等不同结论。
然而到了现代,通过深入研究遗传和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更多优秀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遗传与环境互相作用和影响,共同决定着个体的发展,对于不同的心理因素,它们所起作用的比例不同。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这一争论围绕发展变化是怎样发生这一主题而展开。
连续发展理论:随着技能的发展和经验的获得,儿童以平稳推进的方式发展,只要给与教育和机会,年幼的儿童也能像成人一样行动和思维。
阶段发展理论:儿童的成长必须经过一系列可预测但不可变更的发展阶段,发展到新阶段的变化是突然发生的,每个阶段儿童的能力有质的差异,环境和教育只能适当改变发展的速度,但发展的性质和顺序固定。
3.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主动性与被动性的问题,实际上是儿童发展的内外因关系的问题。
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性决定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起作用。
这里的内部矛盾是主体在实践中,通过与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
这个矛盾就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4.儿童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差异
在同一年龄阶段,既有本质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又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既个别特征。
发展心理学Pancc專用版
三、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教育
(一)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
1.染色体、DNA和基因
DNA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决定了遗传信息。
在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命体中,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一个区段,并与它所决定的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相对应。
每个DNA分子上有很多个基因,每个基因中又可以含有成百上千个核苷酸对。
在一条DNA分子上的基因一般是分散的,被不编码蛋白质的DNA分开。
染色质和染色体:为核中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网状物,是遗传物质的载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在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其形态发生变化。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形态。
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主要的化学成分,同时也是组成基因的材料。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从亲代传递到子代的物质基本单位
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减数分裂: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包括联会、染色体复制一次,然后两次连续的核分裂,每个子
细胞核中只有单倍数的染色体的细胞分裂形式。
受精作用: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
3.有丝分裂和细胞增殖
有丝分裂:染色体经过复制后,平均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亲代与子代保持稳定的遗传性状特点是纺锤体染色体出现,子染色体被平均分配到子细胞。
这种分裂方式普遍见于高等动植物。
细胞增殖: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是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是生命体的重要基本特征单细胞生物通过分裂产生新个体;多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来补充旧细胞或从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细胞分类有三种方式:有丝分裂、无私分裂、减数分裂
4.显性和隐性基因
除了成熟的生殖细胞,基因在人体的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2n),等位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显性基因:在一对等位基因中只要有一个就能决定其表现型特征的基因
隐性基因:只有在成双存在也就是显性基因不存在时时才决定表现型特征
5.遗传疾病
遗传疾病:由基因决定的一些疾病的发生或高发生率,通常是由于基因或染色体的突变造成的由于问题基因的显隐性不同,且也可存在于性染色体,因此遗传疾病的传递方式有
自己特点,如隔代遗传或者疾病的性别取向等(武功秘籍传男不传女——MJ注)。
(二)胎儿的发展与先天素质
1.胎儿的发育过程#
(1)胚种阶段(0-2周)
精子与卵子成功结合,合子开始分裂。
最初的细胞组成的一个小球成为胚种。
胚种在子宫腔内漂浮1-2天即用一周时间移植固定在子宫壁上。
移植后也就合子形成13天左右,胚种中的胚胎原判开始分为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
(2)胚胎阶段(3-8周)
胚胎阶段很关键,心脏、研究、耳朵形成;手、脚变为最终形式;小的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也形成。
此阶段的发展是从头到脚从内到外的模式。
如果有害物质此时进入胚胎将造成永久的不可逆的损伤。
(3)胎儿阶段(9-38周)
胎儿阶段止于到出生之前。
所有器官和机能变的更像人,所有系统开始具有整体功能。
2.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
①母亲的体重母亲太胖太瘦都有危险——不超出正常体重正负25%
②母亲的身高女生一般的矮没什么,别低于一米四
③母亲的孕史有四次以上孕史的妇女再怀孕有危险
④母亲的营养孕期营养不良会引起胎儿生理缺陷或体重过低
⑤母亲的血型母亲为Rh阴性血型而父亲是Rh阳性则胎儿要倒霉
⑥母亲的年龄23岁左右为最佳生育年龄,超过35岁小于15岁都可导致危险
⑦母亲的疾病胎盘并不是完美屏障,母亲体内有害物质和一些病毒都能造成畸胎
⑧母亲服用药物与烟酒怀孕期间最好烟酒药全忌
⑨母亲的情绪精神压力和极端情绪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⑩母亲所在环境环境中有有害化学物质、辐射、高空飞行引起的缺氧都对胎儿不好
(三)胎儿期的心理卫生
1,音乐胎教
2,抚摸胎教
3,言语胎教
四、婴儿心理发展
母亲的人格特点、父亲在孩子养育中的投入程度,孩子养育环境的文化信仰、贫穷或经济压力以及父母的心理主管幸福感等等都将对孩子形成了官或是脆弱的性格产生影响。
婴儿有五项尤为关键的发展任务:建立并协调感觉、知觉和运动系统;
至少对一个人形成依恋;
感觉、运动、智力系统的精细化;
对物体性质初步认识,形成对自然和周围环境物体的分类;
情绪系统的分化。
(一)婴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婴儿期一般指个体0~3岁的时期,它是儿童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这时期婴儿的发展特征是:
①学会独立行为,手的动作也有很好发展
②言语能力获得很大发展
③开始最初的游戏活动
④各种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知觉性
(二)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1.婴儿大脑结构的发展
婴儿期大脑结构各方面发展极其迅速并大多达到成人水平。
2.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婴儿大脑结构的发展为机能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从而促进整个心理的发展。
婴儿大脑是按照其基因结构的顺序而发展的,遵循着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婴儿刚出生时大脑皮质功能尚不正常,皮质兴奋还处于弥漫状态。
新生儿阶段就能观察到大脑单侧化倾向,而倾向将继续在发展导致更大差异。
(三)婴儿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婴儿的行为完全是一种无意识且无自我觉知的动作反应,而这些早期反应大多是反射行为。
1.动作发展的规律
婴儿动作发展受生物预知程序化的制约,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
①从整体动作想分化动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