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福建省政和第一中学政和一中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福建省政和第一中学政和一中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近,读到国内几位名师有关《红楼梦》的整本书导读,都不约而同地把人物命名方式以及相关判词,当作理解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关键。
关于人物的姓名,他们或以为给小说中的人物取姓命名是一门十分讲究的学问。
它往往起到点化人物、暗寓褒贬、活跃气氛,甚至是提纲挈领的作用,《红楼梦》中的谐音正是“这样”,或认为“这700多个人名,个个有讲究,个个凝结着作者的心血”。
诸如此类的夸张说法,虽不必过于较真,但用以指导普通读者和青年学生理解《红楼梦》,可能会出现某些偏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不错,《红楼梦》中部分人物的姓名,确实含有某种特殊功能,对理解作品或者人物有一定的指向性。
比如小说采用谐音方式,或者提示作者整体的创作原则,如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假语存),或者点出了人物的特殊遭遇,如“娇杏”谐音“侥幸”,“冯渊”谐音,“逢冤”,“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等。
虽然这似乎是小说中已然存在的事实,也是大家熟知的,但由此出发来理解人物。
总有贴标签的嫌疑,容易陷自己于教条主义的泥潭。
这里的关键在于,文学作品主要是以形象感人的,形象又是借助人物的生动具体的言行,通过展示特定情境中的复杂人物关系表现出来的。
对形象的鉴赏,哪怕用概念介入,也不能脱离形象,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式来对形象加以一一对应或寓意上的一一落实,即使《红楼梦》人物的姓名在谐音上给人以某种暗示或寓意,但这种暗示和寓意仅仅代表着形象的某个侧面,况且也只是对部分人物形象的理解起指向性作用,而对另一些形象的理解作用甚微,甚至根本不起作用。
总体来看,《红楼梦》对一些相对次要或者边缘化的人物,用名字谐音方式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以方便读者阅读,而最主要、最关键的人物,则较少给人以谐音双关方面的联想,力图以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示出形象的立体性,这是作者在处理数以百计的人物时,采取的一种基本策略。
诸如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我们很难从谐音中找到某方面的符号性特征,道理正在此。
即便在某些场合,脂砚斋评语对有些人物的名字给出了意义的指向,比如把“元、迎、探、惜”谐音为“原应叹息”,但这种带有倾向的抽象阐释之意义,并不能涵盖自然生命的渐次推进,即从作为起点意义的元春,到阶段性的迎春和探春,再到"三春去后诸芳尽”的惜春这一过程。
当然,更不能涵盖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每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
在理解人物命名时,即便撇开具体人物的言行,仅仅是在抽象层面因谐音而引发一种符号式把握,对有些人物也是不能作简单化处理的。
比如“秦可卿”,究竟是“情可亲”还是“情可轻”,或者是“情可倾”乃
至,“情可清”,从清代开始直到今天,有持续的争议。
所以,理解人物从形象本身的具体言行出发,即便某些人物的姓名谐音给人以意义的指向,但仅仅把这种谐音作为理解的一个侧面,并通过自己阅读的具体感受,努力发现这一侧面所涵盖的以及不能涵盖的其他方面,这才是阅读伟大作品的正道。
因为,相比揭示名字的符号性功能来说,对人物具体形象的真切感受,才是更为重要的。
(选自詹丹《猜谜不是理解〈红楼梦〉的正道》,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名师的导读书籍把人物命名方式和判词当作理解《红楼梦》的关键,会使读者误入阅读歧途。
B.少数人夸大《红楼梦》中人名寓意的作用,其影响并不大,但若用这些观点指导青年学生就要慎重了。
C.曹雪芹处理《红楼梦》主要人物时,力图立体地塑造形象,很少使读者产生谐音双关方面的联想。
D.“原应叹息”的阐释,只能概括作为终点意义的惜春的命运,不能涵盖四个女性渐次推进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两段从几位名师有关《红楼梦》的整本书导读的观点切入,引入论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B.第三段先肯定了部分人物的姓名有一定的指向性,然后指出由“谐音”解读人物的危害,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性。
C.第四、五两段,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对人物形象不能用贴标签的方式加以分析的观点。
D.末段收束全文,强化了“理解人物从形象本身的具体言行出发”,而不能依据人物的姓名谐音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过度地强调《红楼梦》人物姓名的符号性功能会误导普通的读者。
B.甄士隐和贾雨村两人的姓名谐音暗示了他们未来命运的发展趋势。
C.对《红楼梦》中次要人物,可以通过谐音的符号性特征去分析理解。
D.秦可卿的姓名暗示了她生性风流的特点,是对其有关情节的映射。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新动能”之一,共享经济有光明的前景。
共享单车、共享停车、共享租屋等就是已走近普通大众的共享产品。
“共享+”百花齐放,这是好事,然而,也有一些所谓的“共享”,因为缺少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盈利模式,不仅浪费社会资源,也透支了“共享”的公信力,成了“伪共享”。
比如,有人把“共享雨伞”投放到地铁口、公交站台等交通节点,结果半个月后悉数消失;有人在城市街头投放“共享马扎”,但管理跟不上,最终被市政部门清理搬走;有人推出“共享睡眠舱”,但安全、消防、卫生都不过关,最终被管理部门叫停……
共享经济是指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权利人将使用权进行临时性转移,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权利人也能从中获益。
其本质是整合闲散资源,盘活存量经济,减少浪费,避免新的资源开掘。
“伪共享”之所以没市场,就在于它们并未真正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来解决生产与生活的痛点,却因制造“虚假需求”,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成了“非共享、不经济”。
“共享项目”只有摆脱资本热捧与营销炒作,走向理性、合规、审慎,在分享平台上做深、做透,才能找到真正清晰的发展焦点和盈利路径。
有人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共享经济还将保持40%的高速增长。
(摘编自《“共享经济”越是被看好,越不能滥用》,2017.10.27《人民日报》)材料二
中国的共享服务正在向汽车领城扩大。
预计到2020年,中国共享汽车的市场规模将从2016年的4亿元扩大至93亿元,在中国,共享单车等服务迅速普及,但共享汽车面临诸多课题。
大型汽车厂商由于担心汽车销量下滑,也对共享汽车持谨慎姿态。
但中国本土汽车厂商可能在共享汽车领域加强攻势。
中国约3亿人有驾照,而私家车保有量约1.5亿辆,单纯计算有1.5亿人有驾照但没车。
有问卷调查显示,77%的受访者“愿意尝试共享汽车服务”。
(摘编自《中国共享汽车服务业快马加鞭》2017.12.20“日本经济新闻网”)材料三
五种出行方式在五个纬度上的示意图
材料四
近日,摩拜单车宣布与日本最大移动社交网络公司LINE达成战略协作。
LINE领投摩拜单车在日本子公司的A轮融资,认购股份不超过20%,并派遣董事。
业内人士表示,拥有更低成本、更大规模的运营经验和更多数据的摩拜,有了日本最大移动社交网络公司LINE公司千万量级用户的加持,将有力促进日本共享单车市场成长。
(摘编自《日本LINE希望中国共享单车助力2020年东京奥运会》2017.1.22环球网”)
4. 下列对材料中“共享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共享经济是在一定前提下,临时转移资源的使用权,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权利人也能获益。
B. 共享经济应立足消费者需求来解决生产与生活的痛点,整合闲散资源,实现真正共享与经济。
C. “共享+”成为“新动能”,共享单车、共享租屋、共享雨伞、共享马扎已走进我们的生活。
D. “共享项目”应走理性、合规、审慎之路,在分享平台上做深做透,方能找到发展焦点并盈利。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共享经济只有摆脱资本热捧的假象与无意义的营销炒作,通过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盈利模式,才能在未来几年保持40%的增长。
B. 中国共享汽车的市场规模将从2016年的4亿元扩大至2020年的93亿元,这说明,尽管面临诸多难题,但中国汽车厂商已经加强攻势。
C. 材料三揭示了在共享服务方面,共享出行在夜间出行和等待时间两方面更具有优势,共享单车优势明显,共享汽车则具有潜在需求。
D. 公交汽车和轨道交通明显可以节约出行的成本,但它们夜间出行不便利,通勤速度慢,因此必须增加共享单车与共享汽车的投放数量。
6. 怎样才能推动我国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面对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完善和加强全球治理,切实保障和增进全球共同利益,当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疫情不仅是对一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大考,也是对全球治理体系和能力的检验。
近年来发生的数起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无不需要各国发扬合作精神。
新冠疫情再次提醒人们,在全球化时代,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并不符合全球利益,只顾自己的做法并不能完全自保,惟有并肩向前,才是最大可能保护各方利益、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
②休戚相关,命运与共,各国理当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上下一心,全力应对,吹响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冲锋号,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中国政府采取积极、高效、公开、透明的举措,为维护全球和地区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疫情面前,中国展现的不仅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更是以人类共同利益为重的价值追求。
正如来自世卫组织评价说,中国努力控制病毒源头,限制疫情传播,为世界其他地区防控工作争取到宝贵时间,“如果没有中国努力,全球病例会远高于此”。
③顺应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势,采取为全球负责的行动,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全球普遍现象。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样的温暖,不仅体现在几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中国提供捐款和大量医疗防疫物资,体现在“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呼声在全球共鸣,还体现在当出现歧视和污名化现象时及时发出正义之声、当出现不实信息时及时澄清事实。
暖心的行动,无论大小,展现的都是为人类共同利益负责的价值追求,汇聚的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能量。
“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唯一方法,就是所有国家本着团结与合作的精神共同努力。
”世界顶级医学科学家的忠告已成世界上很多国家人民的共识,相信在庆祝抗击疫情胜利的那一天,世界可以为这样的团结合作精神而自豪。
④当然,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球治理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
如个别国家对我国的疫情袖手旁观,甚至说三道四,一些人还产生了针对全球化的焦虑、迷惘。
这说明,个别国家和一些人的思维还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全球治理还有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地方。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传染病控制一直
就是一种时足时乏的事情,当疾病暴发和政府担忧时,各国会投入大量资源;当传染病结束后,资源又变得相当匮乏。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这场疫情再次提出了值得全世界共同思考的国家治理乃至全球治理难题:如何持续做好传染病监控和控制,如何以充足的医学准备和供应以备不时之需。
⑤人们需要总结经验,珍视抗击疫情中凝聚的全球力量,也需要检视不足,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
同舟共济,团结合作,是人类历史长河淬炼的文明之光。
命运与共,并肩前行,携手抗击疫情,必将为人类文明之光增添新动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能量。
(选自《共同担当使命淬炼文明之光》,《人民日报》2020年2月12日,有改动)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疫情,中国采取各项举措,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B.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在公共卫生事件中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才有利于迅速战胜疫情。
C.为全球负责是疫情以来全球的普遍态度,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已成为全球各个国家的人民的共识。
D.疫情来临时,缺乏全球治理意识的一部分人对全球化产生焦虑、陷入迷茫,暴露出全球治理的薄弱。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亮明中心论点,接着围绕中心论点层层深入展开论证,最后重申观点,表达坚定的信念。
B.以新冠疫情治理为背景,文章较为全面客观地阐述全球治理之必须,也表达了对全球治理的反思。
C.第②段指出中国在疫情面前举措有力,制度优势明显,并引世卫组织评价,赞美中国的大国担当。
D.第③段综合运用事实论证和引用论证,较为具体的论述了为人类共同利益负责的价值追求的重要性。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是大势所趋,为创造美好未来,各国需要发扬合作精神,并肩前行。
B.部分国家歪曲事实、利用新冠甩锅中国的现象不断出现,这导致了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再度泛滥。
C.持续做好传染病监控和控制,以充足的医学准备和供应以备不时之需,是新冠给世界的启示之一。
D.面对国际公共卫生事件,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检视不足,共同协作,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顧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①其失。
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
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
书成,王爱重之。
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
”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愤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麥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
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父福畤,繇雍
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肚令。
勃往省,度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尤喜著书。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
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议者谓然。
它日,崔融与张说评勃等曰:“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
”说曰:“不然。
盈川②文如县河,酌之不竭,优于卢而减王。
耻居后,信然;愧在前,谦也。
”
(选自《新唐书·王勃等传》,有删改)【注】①擿(tī):指出。
②盈川:杨炯。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B.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C.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D.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策:文中指古代选拔官吏的考试方法。
皇帝提出政治等方面的问题由被举荐人回答。
B. 及冠:指古人年满二十岁到了成年。
冠:古人年满二十岁举行冠礼,戴上成年人的帽子。
C. 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后借指帝王的住所。
献颂阙下:到宫殿前进献颂文。
D.九月九日:重阳节。
古人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勃敢于质疑,率性惹祸。
他小时候读颜师古注释的《汉书》,写文章指出其中的错误。
他在王府任职,随性写文章惹怒皇帝,被逐出王府。
B. 王勃因事犯罪,英年早逝。
罪犯曹达躲藏在他家里,他害怕泄露,杀了曹达,被判死罪,后被赦免。
他去探望父亲不幸落水,去世时不满三十岁。
C. 王勃下笔成章,令人惊叹。
都督在滕王阁摆宴,请他的女婿和其他人作序,都没有答应,请到王勃,王
勃却毫不推辞,下笔成章,令都督大为赞叹。
D. 王勃列为“四杰”,因文出名。
他和杨炯、卢照邻等人被称为“四杰”,而杨炯认为自己不比王勃差,张说也认为杨炯文思敏捷,才华不输于王勃。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2)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杜甫《登高》,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4.对这首诗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诗人登高所见所闻,“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勾画出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优美画面。
B.三、四句写诗人远眺所见,仰望萧萧而落的树叶,俯视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C.五、六句诗人把以上景物描写蕴涵的感情明朗化了,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思想感情。
D.七、八句写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悲愁难以排遣,“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15.分析作者复杂感情的具体内容。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曹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他观察得很仔细,解释能够放心大胆地追击齐军的原因。
(2)《逍遥游》中,庄子用斥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自己飞行的最高限度,对大鹏的远大追求实在无法理解。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刘义隆也想取得伟大功绩,终因仓促北伐,“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是某公司进行岗位培训的流程图。
请根据这个流程图,向客服中心的员工简要说明他们在“顾客回访流程”中的具体职责。
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得体,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面是某位高三同学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有五处用语不当,请找出并做修改。
能作为学生代表在高三年级毕业典礼上发言,我十分荣幸。
三年前,我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来到这里,怀揣梦想;今天,作为恩师的高足即将腾飞。
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垂念师恩,挂念母校,如果母校需要,我一定会鼎力相助。
最后,希望母校光辉历程更辉煌,人才辈出代代强。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屈原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曹植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
有之,请自嗣同始!”
詹天佑说:“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
钱学森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
”
李兰娟说:“我可以带队去支援武汉。
”“国家的大事,自己义不容辞。
”
从古至今,中国人民的奋斗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爱国史,一代代中华儿女各自用自己的方式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壮歌。
时至今日,虽然大多数中华儿女血脉里流淌着爱国主义的精神基因,却也有些年轻人夸夸其谈,仅靠一个键盘爱国;有些人只想做主播、网红,坐拥千万粉丝;还有些人育目媚外,志在移民;甚至有些人拒唱国歌,一心“去中国化”……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针对“今天,我们怎样爱国”这个问题,结合你的生涯规划,谈谈你的思考与认识,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D项,“只能概括作为终点意义的惜春的命运,不能涵盖四个女性渐次推进的过程”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
比如把“元、迎、探、惜”谐音为“原应叹息”,但这种带有倾向的抽象阐释之意义,并不能涵盖自然生命的渐次推进,即从作为起点意义的元春,到阶段性的迎春和探春,再到“三春去后诸芳尽”的惜春这一过程。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第四、五两段,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错误,没有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B项,“暗示了他们未来命运的发展趋势”错误,第三段是“或者提示作者整体的创作原则,如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假语存)”,可知是提示作者整体的创作原则。
C项,“可以通过谐音的符号性特征去分析理解”错误,扩大范围,第五段“总体来看,《红楼梦》对一些相对次要或者边缘化的人物,用名字谐音方式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可知比较原文缺少了“一些”的限制。
D项,“秦可卿的姓名暗示了她生性风流的特点,是对其有关情节的映射”错误,背离文意,从第五段“比如‘秦可卿’,究竟是‘情可亲’还是‘情可轻’,或者是‘情可倾’乃至,‘情可清’,从清代开始直到今天,有持续的争议”可知是有争议。
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
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
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C项,“共享雨伞、共享马扎已走进我们的生活”曲解文意,从材料第2段“有人把‘共享雨伞’投放到地铁口、公交站台等交通节点结果半个月后悉数消失;有人在城市街头投放‘共享马扎’,但管理跟不上,最终被市政。